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朱光潜

封面

  • Where my heart lies, let my brain lies also. ——R.Browning: One Word More 我的心寄托在什么地方,让我的脑也就寄托在那里。 ——罗伯特·布朗宁,《再说一句话》
  • 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殖

版权信息

  • 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 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

  • 烦恼究竟是一种暮气,是一种病态,你还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就这样颓唐沮丧,我实在替你担忧。
  • 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

一、谈读书

  • 如今中国在学者只言学,在工者只言工,在什么者只言什么,结果弄得没有一个在国言国的人,而国事之糟,遂无人过问。
  •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二、谈动

  • 日本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和《走向十字街头》
  • 学术思想是天下公物,须得流布人间,以求雅俗共赏。
  • 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三、谈静

  •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
  • 各人资禀经验不同,而所见到的宇宙,其种类多寡,量积大小,也不一致。
  • 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你有时大概也发生同样感想罢?

四、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 四、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 学校文凭只是一种找饭碗的敲门砖。学校招牌愈亮,文凭就愈行时,实学是无人过问的。
  • 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总而言之,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汩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去。

五、谈十字街头

  • 我们对于许多事,自己愈不会做,愈望朋友做得好。
  • 每读到一种好作品,看见自己所久想说出而说不出的话,被他人轻轻易易地说出来了,一方面固然以作者“先获我心”为快,而另一方面也不免心怀惭怍。

六、谈多元宇宙

  • 恋爱是人格的交感共鸣,所以恋爱真纯的程度以人格高下为准。一般人误解恋爱,动于一时飘忽的性欲冲动而发生婚姻关系,境过则情迁,色衰则爱弛,这虽是冒名恋爱,实则只是纵欲。我为真正恋爱辩护,我却不愿为纵欲辩护;我愿青年应该懂得恋爱神圣,我却不愿青年在血气未定的时候,去盲目地假恋爱之名寻求泄欲。
  • “仁”就是问心的道德,“义”就是问理的道德。宋儒注“仁义”两个字说:“仁者心之德,义者事之宜。”这是很精确的。

七、谈升学与选课

  • 黑格尔以为凡悲剧都生于两理想的冲突,而《安提戈涅》是最好的实例。
  •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八、谈作文

  • 凡是第一流美术作品都能使人在微尘中见出大千,在刹那中见出终古。
  • 可是从那轻盈笑靥里我仿佛窥透人世的欢爱和人世的罪孽。虽则见欢爱而无留恋,虽则见罪孽而无畏惧。一切希冀和畏避的念头在霎时间都涣然冰释,只游心于和谐静穆的意境。

九、谈情与理

  • 我承认“养老”、“养小”都确是一种义务,我否认能尽这种义务就是孝慈。因为我主张于能尽养老的义务之外,还要有出于衷诚的敬爱,才能谓孝,所以我主张孝不是一种报酬。因为我主张孝不是一种报酬,所以我否认孝只是一种义务。

十、谈摆脱

  •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的。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第一须要“摆脱得开”。消极说是“摆脱得开”,积极说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 爱情摆在肚子里面比摆在口头上来得恳切。“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和“更无言语空相
  •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 就了职业就困于职业,正当的工作消磨了二三分光阴,人事的应付消磨了七八分光阴。他们所学的原来就不很坚实,能力不够,自然做不出什么真正的事业来。时间和环境又不容许他们继续研究,不久他们原有的那一点浅薄学问也就逐渐荒疏,终身只在忙“糊口”。这样一来,他们的个人生命就平平凡凡地溜过去,国家的文化学术和一切事业也就无从发展。
  • 今日有理想的青年到明日往往变成屈服于事实而抛弃理想的堕落者。
  • 社会变来变去,而组成社会的人变相没有变质,社会就不会彻底地变好
  • 这一辈子人睁着眼睛蹈前一辈子人的覆辙,下一辈子人仍然睁着眼睛蹈这一辈子人的覆辙,如此循环展转,一报还一报,“长夜漫漫何时旦”呢?
  • 这厄运是一部悲惨的三部曲。第一部是悬一个很高的理想,要改造社会;第二部是发现理想与事实的冲突,意志与社会恶势力相持不下;第三部便是理想消灭,意志向事实投降,没有改革社会,反被社会腐化。给它们一个简题,这是“追求”、“彷徨”和“堕落”。
  • 实现人生和改良社会都不必只有一条路径可走。每个人所走的路应该由他自己审度自然条件和环境需要,逐渐摸索出来,只要肯走,迟早总可以走到目的地。
  • 竞争是事实,而互助是理想。无论你竞争或是互助,你都要拿副本领来。在竞争中只有最适者才能生存,在互助中最不适者也不见得能坐享他人之成。所谓“最适”就是最有本领,近代的本领是学术思想,是技术,是组织力。
  • 要个人在社会中成为有力的分子,必须有德、有学、有才,而德行、学问、才具都须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可以得到。
  • 现在要抬高国家民族的地位,我们每个人必须培养健全的身体、优良的品格、高深的学术和熟练的技能,把自己造成社会中一个有力的分子。
  • 是学习,问是追问。世间可学习可追问的事理甚多,知识技能须学问,品格修养也还须学问
  • 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的意义有广狭之别。
  • 治数学而变成一个思想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
  • 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丰富、思想锐敏、洞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
  • 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着它的出路销场,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更是“得鱼忘筌”了。
  • 肉体缺乏营养,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他有心灵或精神生活。所以测量人的成就并不在他能否谋温饱,而在他有无丰富的精神生活。一个人到了只顾衣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漫不感觉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
  • 学问是精神的食粮,它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肚皮装得饱饱的,是一件乐事,心灵装得饱饱的,是一件更大的乐事。一个人在学问上如果有浓厚的兴趣,精深的造诣,他会发现万事万物各有一个妙理在内,他会发现自己的心涵蕴万象,澄明通达,时时有寄托,时时在生展,这种人的生活决不会干枯,他也决不会做出卑污下贱的事。
  • 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觉兴趣。
  • 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前者是未知变成已知,后者是发现貌似已知究竟仍为未知。
  • 世间决没有自身无兴趣的学问,人感觉不到兴趣,只由于人的愚昧或懒惰。
  • 学与问相连,所以学问不只是记忆而必是思想,不只是因袭而必是创造。凡是思想都是由已知推未知,创造都是旧材料的新综合,所以思想究竟须从记忆出发,创造究竟须从因袭出发。由记忆生思想,由因袭生创造,犹如吸收食物加以消化之后变为生命的动力。食而不化固然是无用,不食而求化也还是求无中生有。
  • 另外一种通弊是资质较钝而肯用功的人所常犯的。他们一味读死书,古人所说的无论正确不正确,都不分皂白地接受过来,吟咏赞叹,自己毫不用思考求融会贯通,更没有一点冒险的精神,自己去求新发现,这是学而不思,
  • 努力之外,第二个重要的因素是认清方向与门径
  • 人生的快乐有一大半要建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面。只要人与人的关系调处得好,生活没有不快乐的。
  • 朋友是一切人伦的基础。懂得处友,就懂得处人;懂得处人,就懂得做人。
  • 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 交友的原则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朋友的乐趣在相同中容易见出,朋友的益处却往往在相异处才能得到。
  • 修养这种胸襟的捷径是多与人做真正的好朋友,多与人推心置腹,从对于一部分人得到深刻的了解,做到对于一般人类起深厚的同情。
  • 欣赏与创造根本难分,每人所欣赏的世界就是每人所创造的世界,就是他自己的情趣和性格的返照;你在世界中能“取”多少,就看你在你的性灵中能提出多少“与”它,物与我之中有一种生命的交流,深人所见于物者深,浅人所见于物者浅。
  • 你拿一分真心待人,人也就拿一分真心待你,你所“取”如何,就看你所“与”如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最刻苦耐劳的是我们中国人,体格最羸弱而工作最不讲效率的也是我们中国人。
  • 人的力量,无论是属于身或属于心的,到用过了限度时,必定是由疲劳而衰竭,由衰竭而毁灭。
  • 一般人以为休息是浪费时间,其实不休息的工作才真是浪费时间。
  • 据心理学家的解释,有意识作用的工作须得退到潜意识中酝酿一阵,才得着土生根。
  • 休息的工夫并不是白费的,它的成就往往比工作的成就更重要。
  • 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
  •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 心的修养包含智育、德育、美育三项,相当于知、情、意三种心理机能
  • 生命是有机的,身与心虽可分别却不可割裂;没有身就没有心,身体不健全,心灵就不会健全。
  • 我们慢些谈学问,慢些谈道德,慢些谈任何事功,第一件要事先把身体这个机器弄得坚强结实。
  • 其次是生活必须有规律,起居饮食,劳作休息,都须有一定的时候、一定的分量、一定的节奏。
  • 运动的要义在使血液流通,筋肉平均发展,脑筋与筋肉互换劳息。
  •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
  • 要胜过自然,要弥补自然的缺陷,使不完美的成为完美。文学也是如此。它起于实用,要把自己所感的说给旁人知道;但是它超过实用,要找好话说,要把话说得好,使旁人在话的内容和形式上同时得到愉快。
  • 人之所以为人,不只因为他有情感思想,尤在他能以语言文字表现情感思想。
  •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 健全的人生理想是人性的多方面的谐和的发展,没有残废也没有臃肿。
  • 人生最大的快慰是创造,一件难做的事做成了,一种闷在心里的情感或思想表现出来了,自己回头一看,就如同上帝创造了世界,母亲产出了婴儿,看到它好,自己也充分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越发兴起鼓舞。
  • 文学不是说谎的工具,你纵想说谎也无从说。“言为心声”,旁人听到你的话就会窥透你的心曲,无论你的话是真是假。
  • ,人不能全知,也不能全无所知。一个聪明的作家须认清自己知解的限度,小心谨慎地把眼光注视着那限度以内的事物,看清楚了,才下笔去写
  • 把日记当作一种文学的训练,就要把本身有趣的材料记得有趣。如果有相当的敏感,到处留心,一日之内值得记的见闻感想决不会缺乏。一番家常的谈话,一个新来的客,街头一阵喧嚷,花木风云的一种新变化,读书看报得到的一阵感想,听来的一件故事,总之,一切动静所生的印象,都可以供你细心描绘,成为好文章。
  • 宇宙间一切现象都可以纳到四大范畴里去,就是情、理、事、态。“情”指喜怒哀乐之类主观的感动,“理”是思想在事物中所推求出来的条理秩序,“事”包含一切人物的动作,“态”指人物的形状。
  • 说理,需要丰富的学识和谨严的思考。这恰是青年人通常所缺乏的。
  • 有志习文学创作者必须趁想象力丰富时期,学会驾驭具体的情境,让世界本其光热色相活现于眼前
  • 诗人华兹华斯说得好,“诗起于沉静中回味得来的情绪”
  • 人生经验愈丰富,事理观察愈深刻,情感也就愈沉着,愈易融化于具体的情境
  • 青年人的情感来得容易,也来得浮泛,十个人失恋就有九个人要悲观自杀,就有九个人表现同样的姿态,过了一些时候,就有九个人都仍旧欢天喜地过日子。他们的言情作品往往表现一种浅薄的感伤主义
  •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 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
  •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 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十一、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 十一、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十二、谈人生与我

  •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附录

  • 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 世间有许多奥妙,要留着不说出;世间有许多理想,也应该留着不实现。因为实现以后,跟着“我知道了!”的快慰便是“原来不过如是!”的失望。
  • 此稿曾载立达学园校刊,因为可以代表我对于自杀的意见,所以特载于此。
  • 沉静寡言语,但偶有议论,语语都来自衷曲,而见解也非一般青年所能及。那时他很喜欢读托尔斯泰,他的思想,带有很深的托氏人生观的印痕。
  • 人生是最繁复而诡秘的,悲字乐字都不足以概其全。愚者拙者混混沌沌地过去,反倒觉庸庸多厚福。具有湛思慧解的人总不免苦多乐少。
  • 人是一种怪物,自己是一个人,却要显得瞧不起人,要孤高自赏,要闭门谢客,要把心里所想的看成神妙不可言说,“不可与俗人道”,其实隐意识里面惟恐人不注意自己,不知道自己,不赞赏自己。
  • 了解与同情是互为因果的。你对于一个人愈同情,就愈能了解他;你愈了解他,也就愈同情他。法国人有一句成语说:“了解一切,就是宽容一切。”
  • 我们中国人做事的通病就在怕站而不怕慢,慢条斯理地不死不活地望前挨,说不做而做着并没有歇,说做却并没有做出什么名色来。
  • 我常分析中国社会的病根,觉得它可以归原到一个字——懒。懒,所以萎靡因循,遇应该做的事拿不出一点勇气去做;懒,所以马虎苟且,遇不应该做的事拿不出一点勇气去决定不做;懒,于是对一切事情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遇事偷安取巧,逐渐走到人格的堕落。
  • 第三是心境要宽和冲淡,少动气,少存杂念。
  • 抓住某一时刻的新鲜景象与兴趣而给以永恒的表现,这是文艺。一个对于文艺有修养的人决不感觉到世界的干枯或人生的苦闷。
  •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勉,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与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代跋:“再说一句话”

  • 世间事之难就难在人们不知道或是不能够转一个念头,或是转了念头而没有力量坚持到底。幸福的世界里决没有愚蠢者、怯懦者和懒惰者的地位。你要合理地生存,你就要有觉悟、有决心、有奋斗的精神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