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密尔顿传
序言 年纪最大的独立战争遗孀
- 他和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是召集美国制宪会议的主要推动者,他们的作品《联邦党人文集》(The Federalist)更是一部浓缩了美国立宪精神的文本。作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任财政部长和年轻的联邦政府架构的主要设计师,汉密尔顿将宪法原则带进了日常生活,将抽象的宪政理论融入了现实的制度。他那务实的态度影响了很多方面。他设计了可以平稳运转的联邦与州权分治架构及其预算体系、国债制度、税收体系、中央银行、海关和海岸警卫队,并且做了大量的工作来证明这些制度的合理性。他的这些成就为行政权限界定了一个极高的标准,以至于无人能够望其项背。
第一章 漂泊的人
- 当其他的美国开国元勋们或是在干净虔诚的新英格兰农村被父母拉扯大,或者是在弗吉尼亚州的豪宅里含着蜜糖降临人世的时候,汉密尔顿却是在这么一个充斥着终日沉迷于酒色的白人渣滓与郁闷的黑人奴隶的潮湿闷热的“鬼地方”长大成人了,一切都靠他自己的天分。
- 这正应了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另外的语境下所说的,“只有当我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想的时候,我们才能理解,一个民族为什么和一个普通人一样,会那样厌恶外人在自己头上发号施令”。
- 汉密尔顿过人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是来自于他的母亲而不是那个散漫、懒惰的父亲。然而另一方面,父亲的苏格兰贵族血统让他梦想着自己并不是一个生下来就注定永远低贱的西印度群岛私生子,而是一个隐姓埋名的贵族,正等待着可以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在一个大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机会。
- 所有这些人类制造的恐怖与那绿宝石色的海水、火红的阳光和慵懒的棕榈树叶这样的自然之美不协调地融合在一起。
- 由于这层关系,汉密尔顿得以从小就认识了奴隶身上的人性,而这给汉密尔顿的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后来他便成了美国国父中比较早地认识到奴隶制的丑恶而坚定地主张废奴的人之一。
- 在母亲死后的一年中,汉密尔顿一直被这场悬而未决的遗产诉讼折磨着,而这段经历或许让他早早看清楚了社会的本质:谁能够将法律玩弄于股掌之间,谁就拥有了真正的权力。
- 我们不妨停下来简单算算这对倒霉的兄弟在1765年到1769年这短短的四年间所遭遇的所有不幸:他们的父亲离家出走了,而母亲又早早地去世;他们的表兄和监护人自杀身亡而他们的姨妈、姨父以及外祖母全都离开了人世。16岁的詹姆斯·汉密尔顿和14岁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彻底成了一对孤儿,无依无靠,身无分文。在他们如同蒲公英般找不到落脚之处的少年时代,他们是遇到的全部都是失败而绝望的可怜虫。他们小小的年纪就生活在破产、分居、死亡、丑闻和废除继承权这样的灾难的阴影下,而这一系列的折磨也一定让汉密尔顿早早地抛弃了诸如“人生而平等”“命运是公平的”“吉人自有天相助”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正是童年的这段令人厌恶的经历塑造了一个强大、能干、从不依赖别人的汉子。这段经历本来足以在汉密尔顿的少年时代就早早地打垮这个未来美国的缔造者,然而最终的结局却恰恰相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第二章 飓风
- 作为一个孤儿,汉密尔顿清楚地知道,他根本就没有无所事事的资格,于是他的身上就迸发出了无穷的力量,驱使他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这个高度自律的年轻人做事情从来都是斩钉截铁,毫不拖泥带水。
-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 他一方面反对种植园主的暴政和威权统治,另一方面又恐惧那些心怀仇恨的奴隶的可能的起义,他的童年生活带给他的最大遗产,或许就是这么一种暧昧的态度。在他的一生中,对专制和无政府主义的恐惧与矛盾心理,一直是萦绕在汉密尔顿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 这两首诗所描述的,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女性形象——纯洁无瑕的小天使和现实轻浮的狐狸精。同时迷恋这两种人所带来的麻烦,一直纠缠着汉密尔顿的一生,让他无法脱身,并使他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诽谤与丑闻中。
- 当一场可怕的飓风在1772年8月31日的夜晚蹂躏了整个圣·克罗伊岛和附近的其他岛屿之后,诺克斯神父的这个兼职编辑的身份,让汉密尔顿的一生发生了改变。
- 汉密尔顿并没有意识到,这封信让他摆脱了贫困。事实证明,这场自然灾害拯救了汉密尔顿。就连圣·克罗伊岛的总督也开始打听起作者的身份了,当地的商人们决定凑一笔钱把这个前途无量的小伙子送到北美去接受教育。
- 他写道:“人们总是对故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更是不可能和故乡断绝一切联系,除非,他别无选择。
第三章 大学生
- 然而,对于汉密尔顿这个渴望面对新的挑战并且异乎寻常自信的人来说,这并不算什么,他的长进速度快得让人们大跌眼镜。这个不知疲倦的家伙总是通宵挑灯夜读,困了,就蜷缩在毛毯里小睡一会儿,天刚一蒙蒙亮,他就会准时醒来,到附近的墓地散步,同时嘴里还念叨着刚刚复习过的功课(汉密尔顿的这个边走路边低声自言自语的习惯让他有时显得意气风发,但有时又会让人觉得这家伙一定疯了)。汉密尔顿的另一个习惯便是记笔记,在他留下的一个练习本上,有大段大段用希腊文摘抄的《伊利亚特》(Iliad),有包罗万象的地理、历史笔记,还有非常详尽的“创世纪”和“启示录”的提纲。在学习之余,这个工作狂还写了不少诗歌和散文,甚至还参与一些由当地的英国驻军士兵表演的戏剧的编剧工作,哪怕有一分钟空闲时间,也会被他充分利用而不至于虚度。
- 这些绅士一方面保持着英国贵族的做派,另一方面却热衷于社会变革。他们所希望的,是谨慎的社会改良而不是激进地将一切都推倒重来——这一观点可以说精确地概括了汉密尔顿一生所坚持的政治态度。
- 这种与世隔绝倒被视为一种保护学生不会被花天酒地的城市生活迷惑的手段。
- 人们不难发现汉密尔顿将自己的生活弄得紧张兮兮,这或许是因为他在一生中都长期对于自己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于别人而耿耿于怀,因此急不可耐地希望能够迎头赶上的缘故。
- 汉密尔顿在被普林斯顿拒之门外后,最终进入了国王学院学习。
- 的这段经历就是这样与狼吞虎咽般阅读相伴的,这一定弥补了他孩提时代因为贫困而缺少书读的遗憾。在他从国王学院毕业后,人们经常能听到他大段大段地背诵先贤们的经典论断,而这也是美国诸位国父的一个共同特点。同样的,在这之后,汉密
- 在这个时候,各个殖民地的殖民者还都仅仅认同他们所处的每一个州是自己的祖国,并没有统一国家和民族的概念,但是,在“忍无可忍法”的高压下,各个州的委员会开始互相联络起来,号召北美殖民地团结起来抵制英国货物,并且呼吁在9月份于费城召开一次会议,即大陆会议。
- 在1774年8月底,除了佐治亚州外的所有北美殖民地都派出了代表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
- 对名利的热爱、对高贵心灵的向往,会让一个人勇于为了公共利益而承担艰巨的事业”。[54]雄心壮志如果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私利,那么就将变成不计后果的野心,但是如果是为了高尚的原则,就是值得赞美的。
- 汉密尔顿表现出了绝佳的骂人不带脏字的本领,也展现了完美的文学才能和与自己的年龄并不相称的对于历史、哲学、经济学和法律的理解。
- 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犯错的一开始就认识到错误并及时纠正过来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只能对他们身上所反映出的人性的弱点表示失望和遗憾,并且同他们激烈斗争下去,并且为他们变本加厉的错误而更加激烈地斗争。
第四章 笔与剑
- 汉密尔顿向面前的这群暴徒发表了一番热情的演讲,他告诉这些吵吵嚷嚷的示威者,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但不能证明他们的正当目的,相反却会“让自由的伟大与光荣蒙羞”。
- 最好的政府应当是对宗教宽容的政府,而不是刻意赞助某一个特定教派的政府。
- 汉密尔顿的身上并没有洋溢着忠诚的革命热情。他清楚地知道,自由越大,秩序越弱。辩证地来看,过度的自由,最终会导致失去自由。汉密尔顿一生的任务就是要尽力解决这一矛盾,以平衡自由与秩序的关系。
- 表面现象总是容易迷惑人的,尽管在公开场合,里文顿在他控制的《皇家公报》(The Royal Gazette)上连篇累牍地抨击爱国者,但在暗地里,他却秘密地将英国海军的情报缝在书的封皮下面交给爱国者的间谍以转交给华盛顿将军。他理应获得人民的褒奖。
- 和史上的一切革命一样,美国革命给了无数局外人机会。
- 这次事故对他的冲击,让他很快就认识到战争是一桩丑恶的买卖。
- 而在这场能够充分表现出华盛顿杰出的领导才能的教科书般的行动中,华盛顿本人是最后一个撤退过河的。
- 此时华盛顿的部队已经锐减至不到3000名失魂落魄的士兵,他除了穿越新泽西后退外别无选择,与他相伴的,还有在他耳边嗡嗡作响的来自各方恶毒的抨击。
第五章 小狮子
- 后来曾经隐晦地提起那场“长期而严重的”折磨着他的疾病,不过不知何故,他依然强忍病痛离开病床参加了这场战斗。
- 不过,汉密尔顿或许低估了1777年3月他的这次升迁的重要意义。因为,这次升迁实际上使得华盛顿这个美国地位最高的人成为汉密尔顿事实上的后台,并且让他进入了军官的圈子,而这个圈子里的大多数人,后来都成了他的政党中的骨干力量。从很多方面来看,1789年的政府组成名单的任命,实际上在十多年前的革命之初就已经基本确定了。
- 后来华盛顿以花岗岩般的冷静闻名天下,实际上他也曾经是个脾气暴躁的小伙子。
- 华盛顿有着异乎寻常的判断力,意志坚定,会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那个有时还很任性的被保护人,他知道羽翼未丰的汉密尔顿需要一个靠得住的后台。相反,汉密尔顿有着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行政能力和丰富的政策知识,华盛顿的手下还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比。他可以把初步的想法变成详细的计划,能够把革命的理想变成不朽的现实。这两个人团结到一起,便无坚不摧,要远远胜过将他们两个人的能力简单地做个加法。
- 汉密尔顿心思敏捷,巧舌如簧,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就伤害了别人,他是那么的擅长辩论,以至于那些最聪明的人在他出现的时候,也会被他整得哑口无言,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 那时的汉密尔顿绝对是一个有着旺盛性欲的疯狂追逐女色的家伙。在他的一生中,当身处不确定的状况时,汉密尔顿总是异常地喜欢拈花惹草,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轻率地乱搞男女关系
- 在清楚地知道您的品位和您究竟是对爱情持浪漫还是谨慎的态度后,我都将用这结果来约束自己。如果您选择做一个被人顶礼膜拜的女神,那么我将竭尽全力,发挥自己最大的想象力与自然抗争,使您梦想成真……但如果您满足于做一个纯粹的普通人,只想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而不奢求其他的话,那我就会像一个理智的人一样和您交谈。
- 1777年的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汉密尔顿和一个名叫约翰·劳伦斯(John Laurens)的年轻军官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亲密的友谊。
- 汉密尔顿和劳伦斯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两人立刻黏在了一起。汉密尔顿后来称赞劳伦斯“热情,聪明、勇敢无畏”。[46]随着战争的延续,汉密尔顿对劳伦斯的邪念也越来越大胆,以至于他的一位传记作家,詹姆斯·T.弗莱克斯纳(James T. Flexner)在他们的关系中嗅出了同性恋的味道。
- 汉密尔顿和劳伦斯与一位刚刚在1777年7月31日被任命为大陆军名誉少将的法国年轻贵族——拉法耶特侯爵,结成了充满活力的“三人帮”。
- 拉法耶特让美国和路易十六那势利的宫廷取得了联系,这对美国来说是无价之宝。他的地位能在大陆军中扶摇直上,要归功于本杰明·富兰克林从巴黎写给乔治·华盛顿的一封信,在信中,富兰克林指出要好好地招待这个在法国人脉很广的年轻人,他有着莫大的政治价值。拉法耶特自愿无偿为大陆军服役,他出资为美国装备了一条船,又慷慨地自掏腰包为爱国者提供服装和武器弹药。
- 最终,伯格因在10月中旬顶不住压力,率领他的总人数达5700人的军队在萨拉托加向美军投降,这成为整个战争的转折点:这是一场巨大的、振奋人心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它使得一直举棋不定的法国坚定地站到了爱国者的一边,介入了这场革命。
- 如果说独立战争期间有哪个时刻需要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决定并影响历史的进程的话,那就是这一次。
- 对汉密尔顿来说,他和这两位冷酷的将军打交道的经历使他更加确信,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和中央集权才是能够实现目标的不二法门。这种观点反映到政治观点上,就是他后来所强烈地主张的美国应当实行联邦中央集权而不是将权力分散到各个州去。
第六章 英勇无比
-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汉密尔顿开始反思大陆军之所以会身处如此穷苦境地的深层次原因。由于北美殖民地被迫依赖英国生产的纺织品,爱国者因此缺衣少穿;由于北美殖民地依赖英国生产的军需品,爱国者因此缺少枪支弹药。汉密尔顿亲眼目睹了由于过度发行纸币而导致的通货膨胀的危险。由于在与大陆军交易时要被迫按照票面价值接受那些实际已经贬值了的大陆会议和各州发行的钞票,因此北美的农夫和商人非常不愿意将食物与被服卖给大陆军,相反,在费城作威作福的那些肚满肠肥不愁吃穿的英国兵却是农夫和商人你争我夺的主顾。福吉谷的处境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美国士兵在最为肥沃的北美大地上正饥寒交迫、冻饿而死。
- 当其他的美国人梦想在北美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抹去欧洲文明的一切腐朽痕迹的时候,汉密尔顿则虚心向欧洲文明讨教如何设立一个新政府。和杰斐逊不一样,汉密尔顿从来没有想过美国应该用大跃进的方式跑步超过旧世界,相反,他相信,新世界必须虚心向旧世界学习。
- 读了汉密尔顿的这本笔记本,我们就不会奇怪为什么他会成为第一流的宪法专家、无人可以超越的财政部长和美国第一起著名性丑闻的男主角了。
- 在1778年6月,他发现自己有了这么一个绝佳的机会。这年2月,法国人在萨拉托加大捷的影响下,决定承认北美独立,并且和这个羽翼尚未丰满的年轻国家签订军事与商业条约,这成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 许多人都为汉密尔顿在蒙茅斯的表现深感震惊,因为,在那场战斗中,汉密尔顿所表现的绝不仅仅是勇气。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对死亡狂热的蔑视与满不在乎,反映的正是年轻的汉密尔顿在战场上“马革裹尸还”的热忱幻想。
- 这次决斗对汉密尔顿有什么影响呢?他看到的是两个绅士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是个人仇恨而战斗,决斗的目标不是为了结束对方的生命而是为了尽快结束争执。劳伦斯和李将军在决斗的过程中都表现出高尚的尊严。这场决斗深深地震撼了汉密尔顿,这让他觉得决斗并非是野蛮的中世纪时代的遗物,相反却是对高贵荣誉的认可。
- 美国的盟友给汉密尔顿上的权力政治第一课就是“国家仅依其利益而非理想行事”——这在汉密尔顿的记忆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后来一再提醒杰斐逊和他的追随者,法国人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而参战的。
- 有些事情对于汉密尔顿来说是如此简单、不证自明。所以当别人不能快速掌握它们的时候,汉密尔顿就会很苦恼——这种聪明敏捷使得他不能容忍那些反应迟钝的人。
- 对一个人的熟悉往往会导致对他的蔑视。
- 我们对于黑人的蔑视都是建立在一些虚无的想象之上的,这些想象既不是理性的体现,也没有经验的证明;
- 阿比盖尔·亚当斯就对当时的形势深感痛心:“让我感到最不公正的一件事情是,我们正为之战斗的,却恰恰是我们从旁人那里夺走的东西,他们和我们有同样的理由拥有自由。
- 在工作中我冷若冰霜,对待朋友却热情如火。我希望——我亲爱的劳伦斯——我有能力用我的行动而不是语言,来向你证明我对你的敬爱。我想告诉你,直到我们各奔东西后,我才发现,你在我心中的地位是那么重要。实际上,我的朋友,这并不是件好事。你知道我一贯坚持的观点是,我是那么希望我可以不需要依靠任何人,希望我的快乐不是建立在他人的喜怒哀乐之上。你不应该没有经过我的同意,便利用我的敏感,偷偷溜进我的感情世界中。
- 在你离开费城后,我给你写了五六封信,如果你能够给予适当的回复的话,我本来可以给你写更多的信。”汉密尔顿在9月给劳伦斯写道,“但是就像一个嫉妒的恋人,当我想到你漠视我对你的关心的时候,我的感情敲响了警钟,我的自尊受到了伤害。”[
第七章 害相思病的陆军上校
- 她是一个有深度和底蕴的女人,内心深处同样充满激情,尽管表面上她的热情被妇德所束缚,但是当遭遇一些非常情形时,她那在温良恭让外表之下的不断膨胀的热情就一定会一下子完全爆发出来”
- 把这两个女人放到一起,便勾勒出了汉密尔顿理想中的女人的形象,也能够反映出他的性格中两种不同的取向。艾丽萨体现出的是汉密尔顿的使命感、决心和政治的品格,而安杰莉卡则展现出汉密尔顿世故的一面——狡黠,热情,在社交场合游刃有余、取悦于大众。
- 丘奇的财富却让安杰莉卡过上了富裕的上流社会生活,而这也是她梦寐以求的。
- 对地位比你低的人要宽厚仁慈,对地位与你相同的人要和蔼热情,对比你地位高的人,无论他们是因为他们比你优秀还是仅因为出生于一个较高等级,你都应当不卑不亢。
- 他是华盛顿最得力的助手,很快就要和艾丽萨·斯凯勒结婚,正在起草规格非常高的战略文件,并且还在勾画着未来美国政府的蓝图
- 终其一生,汉密尔顿都有办法让自己出现于历史性时刻
- 当汉密尔顿在1780年11月前往奥尔巴尼举行婚礼的时候,这居然是他在五年军旅生涯中的第一次休假。
- 如果说当时47岁的斯凯勒夫人对人并不怎么热情的话,可能是因为那时她已经有7个月的身孕,肚子里怀的是她最小的女儿,凯瑟琳。这也是她12次忍受怀孕之苦的终结。她是挺着大肚子来参加女儿的婚礼的。
- 1780年12月14日中午,25岁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23岁的艾丽萨·斯凯勒,在斯凯勒官邸的东南角的大客厅,正式举行了婚礼,结为夫妻。
- 尽管大家都欢欣愉快,情绪高涨,但是所有人都注意到男女双方的巨大反差,斯凯勒家族的成员来了一大群,此外还有来自范·科特兰家和范·伦塞勒家的亲戚,然而孤独的新郎官这边却没有一个亲戚能来出席婚礼
- 和华盛顿的关系的破裂反映了汉密尔顿的自我中心主义,过度的自负和急躁的性格,这或许也是汉密尔顿人生中诸多对情况和时机的错误判断的开始。
第八章 光荣
- 第二道堑壕的完工彻底压垮了支撑英国人抵抗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康华利对这场战役彻底绝望,他下令让黑人感染天花,然后强迫他们向敌人的阵地走去,幻想能够用传染病来削弱敌军的战斗力。
第九章 波涛汹涌
- 对汉密尔顿而言,法律是通向政治权力的捷径——制宪会议中有34个代表来自这一职业——并且还能够使他过上一种还说得过去的,甚至是富裕的生活。
- 汉密尔顿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本该三年完成的法律训练,这足以让人惊叹,可是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他立刻着手多种文章的写作。
- 汉密尔顿辩论说,预计到了20世纪晚期,世界将会是“通过减税而刺激生产和投资的经济”,他说政府官员“不会受到诱惑而滥用这种权力,因为国家税收的目的会抑制它自身的各种极端。经验表明,适度的税负比高税负更加具有生产力
- 汉密尔顿越发对纯粹的民主政治感到绝望,对只是迎合大众意愿的政治家感到失望,越来越喜爱受过教育而有教养的,能够启发人们做出他们自己的判断的领导者。
- 许多人认为,在真正的正面对抗已经结束的时候,劳伦斯还用弱小的兵力对抗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企图以少胜多,拿自己和士兵们的生命冒险是十分愚蠢的。他的死验证了华盛顿的判断,即爱国的劳伦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英勇无畏、轻率鲁莽”
- 麦迪逊主张建立常备军队、永久的海军,以及其他一些和汉密尔顿思想相关联的立场。如果说有任何事情是麦迪逊比汉密尔顿更加积极的话,那就是麦迪逊竭力主张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并且希望国会能够有权使用武力处置那些拒绝做出自己应有贡献的州。
- 华盛顿向来深谋远虑,他深知军事力量必须服从于人民的控制这个原则。
- 曾经为革命浴血奋战的士兵堕落成了一群正在胁迫一个虚弱的中央政府的暴徒。
- 费城的兵变在美国历史上影响很大,因为它引发了这种观念,即中央机构应该坐落在一个特别的联邦管辖区内,那里是不受任何州政府的管辖和支配的。
-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亚伦·伯尔的生命就像两条平行线:两个人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在奥尔巴尼通过律师考试,现在他们又都居住在纽约的同一条街道上,并且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各自经营律师事务所。
- 最后一句话是一个轻描淡写的概括。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倾向于在偏远的北部林地购买土地,因此错过了在曼哈顿岛购买便宜的不动产的机会。这应当算作他一生中仅有的几次错误的经济判断之一。
第十章 严肃、沉默而奇怪的动物
- 而且汉密尔顿更赞成以仲裁或者和解的方式解决纠纷,而不是诉讼。
- “对其他人而言,法律是一个职业,而对他而言,法律是一门科学。”
- 许多不可思议的巧合出现在汉密尔顿和伯尔的生活中,然而这两个人的出身却是截然不同的。伯尔体现了当时在美国已经存在很久的贵族政治,汉密尔顿则是体现了新生的精英政治
- 这样一来,到1758年的10月份,年仅两岁的亚伦·伯尔就已经失去了父亲、母亲、外祖父、外祖母和外曾祖父。尽管伯尔的脑海中对这些可怕的往事压根就没有任何记忆,但他同汉密尔顿一样,是让人同情的孤儿。
- 这些法令有一大批狂热的拥护者。他们一边高谈自由,一边从被他们定罪的亲英分子处购买房产,牟取暴利。报复、贪婪、怨恨、嫉妒和爱国精神,构成了一个躁动不安的群体。
- 汉密尔顿支持银行的一个动机就是想要把秩序引入混乱的美国货币领域。
- 1784年6月,纽约银行在缺乏许可证的情况下以私人银行的形式开业了
第十一章 幽灵
- 艾丽萨自己嫁给了一个孤儿,又收养了另一个孤儿,还与人合办了一所孤儿院,这些事实强调了她对被抛弃的孩子怀着一种特别的同情和怜悯,这或许可以解释,除了她那些明显的优点外,她为什么能牢牢吸引住汉密尔顿。
- 像亚当斯、富兰克林和杰斐逊一样,汉密尔顿更多地受到自然神论的影响,提倡宗教的理性基础,不相信上帝会主动干涉人类的行为。与此同时,他也从不怀疑上帝的存在,并把基督教当作一种道德和正义的普世性体系。
- 汉密尔顿很早就表达了黑人应该和白人平等的决然信念——这跟当时的很多人不一样,比如杰斐逊向来认为黑人天生就低人一等——这对他那个时代来说是振聋发聩的,而这恰恰是他从个人童年时代的经历中得来的。
- 这个私有财产的热情捍卫者,这个认为合同是神圣庄严的契约的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清晰明了地否认了任何剥夺人身自由的协议的神圣性。
第十二章 威严而又令人尊敬的议员
- 汉密尔顿担忧美国的民主政治会被一些蛊惑民心的政客所破坏,这些政客会装腔作势地说一些平民主义者的陈词滥调来隐藏他们的专制主义。
- 这些州都在攫取原本属于中央政府的权力:贸易政策的制定权。这种情形让汉密尔顿相信,除非建立一个对海关税收拥有垄断权的新联邦政府,否则国家必将分崩离析。由于各个州在税收上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他们必然不可能为了公共利益做出自我牺牲。
- 不知是由于运气、事先策划,还是一种让不可能成为可能的本领,汉密尔顿神奇地出现在美国早期历史的每个重要转折点。
- 因为可以摆脱那些反对建立中央集权政府的人。这个国家主义者团体的密切团结使得谈话的内容无所不包,从商业争端到对支离破碎的《邦联条例》的批判,都在他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 正如汉密尔顿担心的那样,经过了8年的战争,用暴力来抗议权威已经成为习惯。
- 那就是这个新政府是要继续作为一个邦联存在还是组成一个真正的国家。他们实际讨论的问题是“美国是否可以有一个政府”或每一个州是否需要“独立存在,只靠邦联制联接”。[46]汉密尔顿明白一个有着最终支配权的全国性政府的重要性。
- 在所有的美国开国元勋中,汉密尔顿可能是最不信任群众智慧的一个,他希望选出的精英领导者给予民众指引。这正是汉密尔顿政治观点中最矛盾的地方:他对美国的乐观看法与实际上对人性的悲观看法共存。他对美国人的信心从没有和他对美国本身的信心很好地匹配在一起。
- 汉密尔顿是如何搞砸这次演讲的呢?汉密尔顿与大多数代表的不同之处并不在于他对暴民统治的恐惧,而在于这种恐惧的心理彻底击碎了他的希望。他忙于将反复无常的公民置于相互制衡的机制中,却无暇考虑公民的潜力。汉密尔顿像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的人。他从不支持贵族和世袭的头衔,或其他贵族政治的繁文缛节。他也没有说过君主政体的一句好话。尽管如此,他仍然不确定共和国政府能否经受住民众的激情,他想给民众灌输一种尊重法律、服从权威的意识,这种意识来自君主本位体制,却能保障自由。他经常把政治目光投向过去,希望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阶层替缺乏教育的平民做决定。这与他那先进的经济思想是矛盾的。在经济问题上,汉密尔顿却认为应当有一套流动的精英领导模式,不排斥像他这样有才干的局外人。
- 指出国家应当从自身利益出发同时制定内政和外交政策,驳斥关于美国应当先安内后攘外的谬论:“如果我们的政府不够稳定和强大,无法令我们在海外得到尊严,那么它也不会在国内给我们带来和平与幸福。”
- 多少年来,汉密尔顿费尽精力来反驳那些像令人窒息的藤蔓一样围绕在他身边的谣言。然而不论他如何努力地想要砍断这些虚构的谬论,它们仍像烧不尽的野草一般疯长。或许,对一个惊才绝艳、真挚坦率、无比自信的人来说,这些传言是不可避免的。
- 1787年9月17日,将近4个月的艰苦努力之后,来自12个州的39名代表在新宪法上签字。通过废除《邦联条例》,把各州归属于强大的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会议取得的成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十三章 普布利乌斯
- 这场唇枪舌战开启了美国政治史上造谣中伤的“黄金年代”。这场战争全无礼节可言,也根本没有任何惯例去界定表达不同意见的合法边界在哪里。
- 由于批评者发现很难在智力才识方面打败他,于是他们就实施了人身攻击。
- 普布利乌斯推翻了罗马最后一个国王,奠定了共和政府的基础。
- 在最终的统计中,《联邦党人文集》一共有85篇文章,汉密尔顿写了51篇,麦迪逊写了29篇,杰伊只写了5篇。
- 汉密尔顿的头脑总是以超自然的速度工作着。他写作的作品在数量上是如此让人目瞪口呆,简直让人不敢相信,一个人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竟然创造了这么多的文字。文字是汉密尔顿的主要武器,他的账本几乎全是购买文具的记录,包括数以千计的毛笔、羊皮纸、小刀、石笔,大量的纸张和蜡。从他的文章可以看出,他能像莫扎特那样条理清晰地表达千头万绪,而且无须修改,有些时候,他也会对文字稍作润色,但一般不会改变逻辑思路。他写作的时候头脑清晰,条理分明,下笔时信手拈来,一气呵成。
- 美国人常常会感到好奇,这一时代是如何产生出像汉密尔顿和麦迪逊这样的超凡人物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独立战争渴求一批富于开创精神的思想家和善于表达的语言大师,这些思想的最直接功用就是滋养了一代开国者。民主实验的命运掌握在那些在其他时代可能被忽视的政治知识分子手中。
- 汉密尔顿和麦迪逊都是理性之人,他们都假定民众经常由于野心和贪婪而非理性地行事。麦迪逊写道:“如果人类是天使的话,那么政府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 这位全球贸易的先知还驳斥贸易必然促进各国团结的空想:“迄今为止,商业除了改变战争的目的以外,还做了些什么呢?爱好财富同爱好权力或荣誉一样,不都是让人不顾一切、铤而走险吗?”
- 自由的滥用和权力的滥用都会危及自由本身……前者实例之多也并不亚于后者,而在美利坚合众国,前者比后者更让人担心
- 汉密尔顿提出了他的理论,认为总统作为领导人应当为了大众的长期利益负责,因为民众有时候会被眼前利益所蒙蔽。
- 一直到2000年之前,它在美国最高法院的评论中被引用了多达291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引用的频率越来越高。
第十四章 让机器动起来
- 他警告华盛顿,如果第一届政府管理不当,“所有的指责都将集中到制度本身上去。它的创建者将不得不为此蒙羞,因为他们在政府中进行了一场革命,却没有取得相称的成果。他们摧毁了一个空想的国家,却建立起另一个空想的国家”。
- 他对自己受到的批评异常敏感,却从不思考自己的攻击之词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是他灵魂中的特质。
- 跟其他国父一样,汉密尔顿寄居在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里。既有宪法辩论中超俗感人的形象和庄严崇高的言论——许多人更愿意从这方面缅怀这个伟大人物——还有混乱的私生活、阴谋诡计、通俗小报式的人身攻击。
- 亚伦·伯尔的政治才华就在于能够想出无穷无尽的办法从他家乡州的政治角逐中获益。三年以来,他未曾从事过什么政治活动,现在他那沉睡已久的政治野心开始苏醒了。
- 如果认为这似乎是王室出游,那只能说人们被表象所误导。华盛顿当时债务缠身,不得不借高利贷来完成这次旅程。
- 华盛顿上任之后的每项举措都被赋予重要意义,因为他是在设定先例,在开历史之先河,为政府奠定基调。
- 作为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汉密尔顿在职期间切断了除薪水之外的所有收入来源,在这一点上,无论华盛顿、杰斐逊还是麦迪逊都是不曾做到的。
-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似乎从未陷入人类普遍的惰性之中。以一种不可思议的信心,他总能为最复杂的问题找到了最理想的解决办法。
- 副总统约翰·亚当斯大部分时间被排除在华盛顿的决策圈之外,权力的缩水加剧了他对汉密尔顿的忌恨。
第十五章 罪恶的交易
- 他承认美国当前的国际地位不及英国,但有朝一日必将成为能与之抗衡的经济大国:“尽管必须花费数年时间,我们的国民经济基础才能从农业转化为制造业,但我们是一个新生的、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国家。”[14]汉密尔顿指出,美国作为原材料生产地,目前已形成了与制造业巨头英国的完美配合;另一方面,北方各州已经开始在制造业领域有所作为,如果英国阻挠美国,这种对英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威胁将迅速增长;倘若英国拒绝合作,美国完全可以与法国结盟,进而威胁英国在西印度群岛的产业。
- 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财产权,正是汉密尔顿希冀在美国奉行的资本主义文化的核心。
- 汉密尔顿深知,这样的税收有可能会抑制消费及减少收入,但他对是否一定会导致如此后果持怀疑态度,因为“每一种奢侈品都牢牢地抓住了人类的嗜好,而人类很难远离奢侈,特别在其成为习惯之后”。
- 恺撒之妻,须置身于怀疑之外
- 当时,公众内心深处有一种错觉:任何与英国稍有相似之处的做法都是有害的。
- “关于财产的基本原则,以及所有形成社会联系的基本原则,往往在其日常运行中遭遇特别的艰辛与伤害。”他对华盛顿说,“然而,公共秩序和普遍幸福要求这些原则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容忍局部的罪恶总要好过违背基本原则。”
- 在战无不胜的外表下,汉密尔顿仍然是那个来自西印度群岛的异常敏感的年轻人。他的好斗总是超出单纯的政治考虑,他着魔一般捍卫自己的荣誉不受侵犯。这位极端的理性主义者,比其他任何开国元勋都害怕暴民的激情。实际上,他本人就是一个激情四溢,有时无法控制情感的人。
第十六章 潘格罗斯博士
- 杰斐逊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简单朴实的人,一个不受外来影响的人,而不是他本来真实的样子:贵族、美食家、享乐主义者,以及聪明而野心勃勃的政治家。
- 或许令人颇感荒谬,长期以来都亲眼见证法国政治的杰斐逊居然对于杀戮的洪流无知无觉;而汉密尔顿,从未踏入欧洲半步,却对法国大革命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
- 杰斐逊反对汉密尔顿的计划是有其哲学根源的。在他看来,政府越小,越能维护自由。设立一个中央政府是有必要的,但他希望增强国会的权力,削弱行政部门的权力。最重要的是,杰斐逊希望保留各州主权,反对联邦干预。汉密尔顿则主张强化中央政府,削弱立法部门,壮大行政机关,限制各州权力,这些都与杰斐逊的观点背道而驰。
- 如果政治首先是一门折中与妥协的艺术,那么汉密尔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非常不称职的。他希望成为一名勇于前行的政治家,而不是总在妥协的政客。他提出一揽子财政措施,希望立即被所有人接受,却忽略了循序渐进的方法。
- 首都选址问题的背后,隐藏着的是美国应当选择城市化还是以农耕为主的乡村化
- 如果我们相信杰斐逊所讲的故事,那么,决定未来首都位置的时刻就是1790年6月20日位于处女巷宅邸举行的晚宴上了。这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显赫的晚餐了,客人包括杰斐逊、麦迪逊、汉密尔顿,可能还有其他一两个人。
第十七章 美国第一城
- 汉密尔顿并没有设想他的孩子要仿效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改造他们的天性与禀赋,他所做的是顺其自然地铸造他们的性格
- 他认为实施不受欢迎但具有必要性的政策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即便这会有损他的个人声望。
第十八章 贪欲与进取心
- 和富兰克林一样,他凭借直觉知道美国独特的商业天赋:“在任何依赖于进取之心的事情上,我们不必担心会输给世界上任何民族。我们甚至可以说,进取心就是我们这个国家的核心元素。”
- 如果把一件有益事情的滥用作为对其定罪的理由,那么几乎所有社会繁荣的根源都会被迅速铲除。
- 汉密尔顿希望银行主要掌握在私人手中,为此他提出一种理论,后来被全球中央银行奉为真理——货币政策极易被滥用,因此它需要某种程度的独立性,与政治家的干预绝缘:“若要让这种性质的机构享有公众的充分信任,那么在它的结构中应该有一个核心因素,那就是它应当处于私人的管理之下,而不是政府管理;它应该处于个人利益的指引之下,而不是公共政策。”
- 杰斐逊则在反思美国道德层面受到的伤害:“赌博精神一旦虏获了一个人,就很难治愈。一天之内就得到数千美元的裁缝,即便第二天就赔个精光,也再不可能满足于靠针线活慢慢赚取不多的收入了。
- 1791年8月11日,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政府发行有价证券的崩盘爆发了。银行认购证在一个月前还卖25美元,现在陡然涨到了300多美元。当银行家拒绝为主要投机者提供更多的贷款时,泡沫破裂了。于是看空者开始抛售,股价暴跌。市场紊乱的状态把身为金融调控指挥官的汉密尔顿推入了两难的境地。他全无先例可循。
- 汉密尔顿演示了金融监管机构如何通过灵巧的幕后操作稳定恐慌的市场,这在美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第十九章 未来之城
- 汉密尔顿向人们描绘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未来经济,与他的敌人控诉他想推行的停滞不前的、阶层分明的社会大相径庭。他心目中的美国将是一个具有无穷多样性的精英社会,其多元化市场能够包容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人才。
- 几乎在任何计划中,坚定不移总好过变化无常和迟疑不定。
第二十章 反目成仇
- 后来,当杰斐逊指责华盛顿完全沦落于汉密尔顿的影响力之下的时候,华盛顿气愤至极地反驳道:“你自己很清楚,在许许多多的实例上为什么我决定赞同的不是你,而是你含沙射影所指的那个人(汉密尔顿)。”
- 一次又一次地,汉密尔顿犯下了职业生涯中同样的政治错误:他永远不懂得见好就收,随之而来的过激行为使得他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无可挽回的莽撞与轻率之中。
第二十一章 东窗事发
- 从不曲意逢迎托马斯·杰斐逊和詹姆斯·麦迪逊的汉密尔顿,现在却不得不向卑鄙无耻的詹姆斯·雷诺兹屈服。
第二十二章 暗箭
- 如果说杰斐逊是一个狂热盲信的人,他毕竟还恪守自己的原则——因此汉密尔顿能够容忍。伯尔之过在于完全缺乏原则,这一点是汉密尔顿所无法原谅的。
第二十三章 公民惹内
- 汉密尔顿拒绝宽恕巴黎的屠戮,反对“为了达到革命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汉密尔顿认为革命不应该一夜之间斩断与过去的联系,或者彻底废弃原有的法律、秩序和传统。“争取自由的斗争就其本身而言是崇高的,”他说,“当与高尚、正义和人道联系起来时,它应该尊重每一位朋友,把它当作人。但是如果被犯罪和肆无忌惮所玷污,那它就失去了人们的尊重。”
- 尽管杰斐逊同情法国,汉密尔顿同情英国,但他们都一致认为中立是唯一切合实际的政策。然而,两位部长在究竟采用何种形式表示中立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因而就有了后来三天的激烈辩论。
- 汉密尔顿继续解释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看法:“应该以自身利益而非情感上的好恶为基础;想象中的利他主义往往掩藏着卑鄙的动机;个人经常为慈善之举,但是国家却绝少如此。”
第二十七章 糖球与玩具
- 虽然汉密尔顿在《杰伊条约》的反对者挑起的这两起事关名誉的纠纷中笑到了最后,但是他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呢?他让自己的好斗本能信马由缰地驰骋,表现出他缺乏正确的判断力。没有华盛顿的指导或者公共职务,他再次暴露了桀骜不驯的火爆脾气,这对他而言是无益的,而且降低了他的威信。他也再一次让人们看到,在为美国社会塑造一个全新的法律和司法结构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那个人骨子里依然潜藏着旧式的族斗意识。当发生激烈的个人冲突的时候,纽约最著名的律师不是本能地求助于法院,而是借助于决斗场。
- 对汉密尔顿来说,《杰伊条约》的胜利代表着他与华盛顿合作的巅峰。在解决了独立战争遗留下来的所有棘手问题之后,这一条约搬掉了最后一块阻碍同英国改善关系以及持续繁荣的绊脚石。
第二十八章 惹是生非的卡西乌斯
- 华盛顿决定放弃三连任是一件大事。他原本没有任期限制,许多美国民众期待他终身执政。在领导者都渴望攫取更多权力的年代,他却选择了放弃。辞职是他能向共和党批评者所做的最为庄严的回应。
- 汉密尔顿协助建立了美国政治生活的一种先例,即总统任期最多两届,这个先例直到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才被打破。
- “一个国家沉溺于习惯性的仇恨或喜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奴性。”
第二十九章 琥珀人
- 汉密尔顿一样,亚当斯深信民众渴望自由,但怀疑他们是否愿意用一套牢固的权力制衡体系来约束他们的代表。两人皆是坚定的国家主义者,都欣赏英国的制度,反对乌托邦思想,不相信民主能够净化人性的浪漫想法。他们认为,平民和国王都可能成为暴君,都担心法国大革命在美国重演。
第三十章 飞近太阳
- 汉密尔顿的策略很简单:他准备牺牲在私生活上的名声以保住他在公共领域获得的荣誉。他知道这对艾丽萨而言是最苛刻的折磨。他不是刚刚才告诉威廉·汉密尔顿,自己最幸福的莫过于拥有一个娇妻吗?而现在他又让她面对丈夫不忠的事实,无异于一个恐怖的梦魇。
第三十一章 地狱的使者
- 他向杰伊哀叹道,“自给自足,蔑视科学和别人的经验是这个国家盛行的观点”。[97](这一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杰斐逊和他的支持者感到沮丧,因为杰斐逊和其支持者相信,美国有太多的东西要教给这个世界,却几乎没有什么东西需要向这个世界学习。)
第三十二章 女巫的统治
- 约翰·亚当斯总统任职期间,美国政治陷入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野蛮状态,偏执使得两党彻底放弃了互信。与其他好战的联邦党人一样,汉密尔顿越来越多地把不同政见抬升到“叛国”的高度,夸张地进行抨击。
- 从汉密尔顿失落的神态中,亚当斯总统嗅到了军国主义倾向和独裁统治的气息。他说:“汉密尔顿先生的大脑中,总是摆脱不了可怕的怪物或幻象,他称之为‘危机’,并因此经常做出鲁莽之举。”
第三十五章 怒火中烧
- 西奥多·罗斯福评价说,一位“注重政治细节且手法娴熟的政客,击败了具有政治家风范的汉密尔顿,虽然后者也毫不犹豫地放低姿态,投身于谦卑的政治选举活动之中”。
- 虽然是一名无与伦比的行政家和高明的理论家,但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他却缺乏相应的天赋。
- 多少年来,汉密尔顿一直将托马斯·杰斐逊视为魔鬼的化身,如今,他却宁可选择杰斐逊,也不愿选择亚当斯,这意味着对亚当斯的强烈憎恶已经让他失去了洞察力。
第三十六章 准备战斗的情绪
- 在措辞严厉地撰写一份针对约翰·亚当斯的控诉书时,汉密尔顿做了一件形同政治自杀的错事,从而断送了他的政治生命。正如当年的雷诺兹宣传册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他天生就具有强烈的自残倾向,能够不假思索地向悬崖迈进。
第三十七章 僵局
- 如果不得已必须做出选择,汉密尔顿更喜欢选择一个有原则的错误之人,而不是没有任何原则的人。
第三十八章 荒唐的世界
- 但是在法律界的任何声望和财富都无法弥补他在政治地位上无可奈何的衰落。从在国王学院第一次发表报纸文章起,汉密尔顿就已经展示出接近权力中心的娴熟技巧。他曾加入华盛顿的战争智囊团,然后到邦联议会、制宪会议乃至第一届政府工作。但现在,他被人们从主要政治活动中排挤出去,一个伟大的将军却没有军队跟随其后。
- 事实上,杰斐逊的执政理念远比他本人或汉密尔顿愿意承认的更温和、更中庸。这位弗吉尼亚人失去了作为在野党人的自由,不再谴责行政权是对革命彻头彻尾的背叛。一些自称“老共和党人”的纯粹主义者甚至抗议说,杰斐逊变节了,他不肯推翻汉密尔顿的制度,包括国家银行,这背离了他以前的原则。
第三十九章 宣传册之战
- 在整个政治生涯中,汉密尔顿一直是一个非常坚韧的人,对奴隶、美洲原住民和犹太人都持一种开明的态度。他对美国发展建设的构想向来是建立在外国移民大量涌入的基础之上的。现在,受到个人挫折与磨难的汉密尔顿,甚至背离他那最优秀的本性。
第四十章 真相的代价
- 通过强调动机问题,汉密尔顿明确了至今仍在美国产生效力的诽谤罪认定原则:发生争议的作品必须是虚假的、破坏他人名誉的和恶意的。如果一份公开发行的作品“意图是正当的,它就不应该是诽谤,因为它只不过是一种坦率的记录”。
第四十一章 卑鄙的想法
- 不幸的是,汉密尔顿的估算被证明是过于乐观了,一个擅长管理国家财政的人,却在身后给家庭留下沉重的债务。
第四十二章 致命的出行
- 在谈到政事时,他说:“如果他们打破统一,那他们就打碎了我的心。”[69]这是他留下的最恰当的政治墓志铭。
第四十三章 感人至深的一幕
- 由于知道他自己心灵的纯洁,他好像把心掏出来捧在手上,将它的最深处展示给每一位过客。这种慷慨,这种坦率让他遭受了不少误解。他深思熟虑的思想被说成是刻意的预谋,然而你们都知道,他对制定和维护《宪法》所做的努力是多么巨大,多么坚持不懈。
尾声 艾丽萨
- 11月9日,艾丽萨·斯凯勒·汉密尔顿去世了,享年97岁。她的寡居生活持续了55年,这比决斗前她活的那些日子还稍稍长一些。她被埋葬在她梦寐以求的地方:三一教堂汉密尔顿墓地的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