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16堂佛学课

张笑恒编著

版权信息

  • 佛说:“信佛,学佛,不是为自己,乃是为了一切苦海中的众生。”
  •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佛法修行的六度。
  • 布施必须是把自己的并且自己也需要的东西施于他人,才会有布施的果报。拿衣服、钱财、医药送给人家,是外布施;把自己的烦恼完全清净掉,是内布施;给人以精神上的,乃至生命上的安慰和支持,是无畏布施。
  • 学佛修行之可贵,在于常涌慈悲心,视万物与我一体,同体大慈力,同怀大悲心,即使在境界现前时,亦能超脱凡情、俗念,拂逆困厄,而不变道心。”
  • 菩萨的全称叫菩提萨埵,菩提者觉悟也,萨埵者有情也、多情也,合起来就是觉了悟、得了道的多情人,这就叫菩萨。菩萨是因慈悲而有情。”

前言

  • 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
  • 所谓的幸福,就像一杯水一样平淡,不易觉察。只有在你失去的时候,你才知道珍贵。
  • 学佛法,不要被佛法困住,这样才可以学佛。如果搞得一脸佛气、满口佛话、一脑子的佛学,你已经完了。”

第一课 慈悲心是修行的根本

  •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 佛说:忧生于执著,患生于执著。
  • 菩萨的全称叫菩提萨埵,菩提者觉悟也,萨埵者有情也、多情也,合起来就是觉了悟、得了道的多情人,这就叫菩萨。菩萨是因慈悲而有情。”
  • 佛说:“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

2.为天下苍生而忙

  •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 最坏的人,也曾做过许多好事,而且不会永远坏;好人也曾做过许多坏事,将来也不一定会好。
  • “一沙一世界,一尘一劫哀。”
  • “心怀天下苍生,时时克制世间名、利、情的袭扰,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勤奋精进追求真理,修得的无穷的智慧以慈悲善良的胸怀普度众生,引导大家脱离人生为名利无休止争斗的苦海……”这就是佛的境界。

3.“妇人之仁”是真正慈悲的表露

  • 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 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 俗话说貌由心生,心存善念,我们也会渐渐变得慈眉善目、面貌和蔼。怀一颗慈悲之心,多做善事,我们就能够到达心灵的仙境,就能够触摸善良和美好。

4.同情弱者是天下最高的学问

  • 当有人问南怀瑾先生天下最高的学问是什么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同情弱者,帮助弱者。”
  • 南怀瑾先生说:“对于不及我们的人,不必讨厌他,要同情他,能够帮助的就尽量帮助,即使不能帮助,也要包容、原谅人家一点。如果自己是对的,当然要助人;自己不对就免谈。”

5.没钱也一样能布施

  • 佛祖说:“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六样东西:颜施、言施、心施、眼施、座施、身施。任何人只要有了这六种习惯,好运便会如影随形。”
  • 佛家常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 真正纯净的布施,就是要有爱心,尊重人家,信任人家,乐意帮助任何一个人,乃至猫、狗、虫子等一切有生命的生物。

6.乐施还要善施

  • 别人有困难,我们能帮就帮,但是我们帮助别人是为了帮他们渡过难关,重拾生活的希望,而不是一味地“愚善”。
  • 助人,除了要帮助他们解脱困境,还帮扶他们的心灵,这才是“我佛慈悲”的深切含义。

第二课 佛在平凡人间

  • 无德禅师开示说:“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博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里生活呢?”

2.吃饭穿衣也修行

  •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 佛祖云:生活即禅,禅融于生活。禅宗的要义有一条:坐也禅,立也禅,吃饭、喝水都是禅,日常生活即是禅。佛家的修行并不是总要坐在那里闭目默想,或者是一味地敲着木鱼念经,吃饭穿衣、一言一行都是修行。

3.神仙也要凡人做

  • 南怀瑾先生说:“佛是什么?中国禅宗祖师说佛是无事的凡人,没有事的平凡人,哪个人能够做得到?都是无事生非,都在颠倒之中。”他还说:“圣人终归都是人做的,佛也是众生修成的。”
  • 三十三天天重天,白云里面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4.平平凡凡才是真

  • 佛说:“平淡是真,从容是福。”
  • 我的一生,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没有一样是对的。
  • 无功之功是为大功,如同浩日,普照天下,又理所当然。真正的‘圣人’,不需要“名”,大善无痕,行善不与人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圣人。

5.“佛”就在你心里

  • 佛说: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可心外求法。
  • 面前有佛,心中有佛,处处皆是佛,这个修法的咒语一定得感应的;得感应是你心中所变现出来的。

6.一脸佛气绝非佛

  • 千万记住,平实就是道,平实就是佛法,千万不要把自己搞得一身佛气,怪里怪气的,弄得与平常人不一样,那就不平实,就有点入魔了。
  • 真正有大成就的人,都绝对的谦和,谦和到非常平实,什么都没有。弘一法师也曾说:“我视众人皆菩萨,惟我一人是凡夫。”

第三课 人生在世,只为“执念”而苦

  • 禅语中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南怀瑾先生认为,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对错误事情的执著追求,是“无故寻愁觅恨”的结果。

2.万事不执著

  •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以自然。顺其自然,莫因求不得而放不下。
  • 佛家讲究万事随缘,随缘就是没有任何勉强,事成了,没有过激的兴奋与成事后的傲慢,而只是淡淡的欣慰;事不成,也没有难堪的懊恼追悔,而只是坦然地接受。

3.一切众生的“我执”

  • 《唯识述记》有言:“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
  • 佛家认为,“我执”是痛苦的根源。消除“我执”是佛教徒的一个修炼目标。“我执”就是过于执著于自我,它包括自卑、自大、自满、贪婪……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或者自我意识太强而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都是“我执”的表现。
  • 生命在呼吸间。这口气呼出去,不再吸进来,就死了;生命之短暂无常就在这一来一往的呼吸之间。我们活着就靠这股气维系着。”

4.执著是一种妄念

  •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 南怀瑾先生说:“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而虚空之体却是不增不减的。所以,一切众生,不要被变化不实的现象所骗。佛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众生不知道。佛说是名为心,众生自己都把虚妄不实的这个感受当成为心。”
  • 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

5.执著佛法是虚妄

  •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人助。

第四课 忍耐一切不如意

  • “贪、嗔、痴”是佛说的“三毒”。不管触犯的是这三毒中的哪一种,都要吃一次亏。不原谅别人的过错,犯的就是嗔毒。
  • 佛说:学会宽恕别人,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只有宽恕,才能以更好的姿态继续生活。如果不原谅他人的过错,心灵就会被怨恨占据,受伤害的终究还是我们自己。
  • 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有美丽、智慧、悲悯、宽恕的眼睛,我们不能用贪婪、嗔怒、愚痴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多一分理解和宽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会更快乐、更有意义。

2.忍辱波罗蜜

  • 南怀瑾曾说:“想发脾气,把脾气转为慈悲,把烦闷转为快乐,这就叫一步一步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
  • 忍辱的时候有痛的感觉,有非常痛苦的感受,而心念把痛苦拿掉,转化成慈悲,这才是忍辱波罗密。

3.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 如果世界上没有缺憾与苦难,自然分不出善恶,根本也无善恶可言,那应该是自然的完全为善,那就无可厚非、无所称赞了。”
  • 万事顺意是不利于成长的,太舒服的生活会消磨你的意志,让人的修养和学识停止不前。只有忍受苦难,经受必要的锤炼,才能让一个人走向成熟,拥有大智慧。

4.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 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茁壮。”
  • 逆境是“锻造人生的熔炉,锤炼人生境界的铁錾”。

5.不受磨炼不成佛

  • 佛说:“十方三世一切佛皆以苦为良师。”没有苦,不可能成道。逆境是增上缘,因为有苦,人才会努力、思考、精进,才会领悟,这就叫因苦成佛。
  • 先从平凡做人做事开始磨炼吧,做一份正当职业,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不要怨天尤人,要反求诸己、磨炼心智、转变习气,才有功德基础。否则就成了不务正业,活在幻想的虚无缥缈中罢了……功德够了,自己会开发智慧。”
  • 弘一法师曾说:“能受煅炼,便如松柏历岁寒而逾坚;不受则如夏草春花,甫遇风霜,颓靡无似矣。”一个人不经过艰难困苦的坏境的磨炼,知识、思想和修养就很难取得大的进步,也不会对生活有深刻的感悟,自然也就难以顿悟成佛了。

6.忍辱负重不觉苦

  • 佛说:受一切痛苦就是辱,一切不如意就是辱。
  • 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真正大乘道的忍辱精神。”

第五课 不过于追求圆满

  • 佛说:不完满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
  • 完满与不完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我们能够把生活中那些不如意的事情看成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人生就是完满的;而当我们把它看成是一种缺憾的时候,人生就是不完满。
  • 人生的完满与不完满始终是相对的,完满到了极致就是不完满,不完满往往也意味着完满。

2.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

  • 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早就死掉了,因为佛称的娑婆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点缺陷才好。
  • 缺点和瑕疵有时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恩惠,因为在我们改变自己缺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味到真正的人生。若是没有了缺点,我们就失去了人的完整性、真实性,也就可能感觉不到人生的快乐了。
  • 自己做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足够了,因为有些人看来是丑的东西,在另外一些人眼里恰恰是美好的。”
  • 缺憾不一定是美,但缺憾可以创造美。
  • 缺憾的美丽不在于残缺本身,而是因为缺憾能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更深沉的内涵、更丰富的想象、更美丽的期待。

3.把缺陷当作动力

  • 南怀瑾先生曾说:“一个人学问的成功也好,事业的成功也好,做生意的成功也好,必须要带一点病态,必须带一点不如意,总有一些缺陷,才能够促使他努力。”
  • 弘一法师曾说:“我只希望我的事业失败。因为事业失败、不完满,才使我常常大惭愧,能够晓得自己德行欠缺、修善不足,那我才会努力用功,努力改过迁善!”
  • 季羡林先生也曾说过:“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从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4.永远保持“初心”

  • 南怀瑾曾说:“我们做人做事,要永远保持刚刚出来的那个心情。譬如,年轻人刚出学校时满怀希望、满怀抱负,但是入世久了,挫折受多了,艰难困苦经历了,或者心染污了、变坏了;或者本来很爽直的,变得不敢说话了;或者本来很坦白的,变成心理扭曲了;本来有抱负的,最后变得很窝囊了。”
  • 一个人一旦被外物所扰,就会很容易忘记自己最初的目的。

第六课 学佛是为了修心

  • 佛说:心净则国土净,心平则天下平。
  • 我师父只是教我专心一意地当和尚,让我每天认真地吃饭、睡觉,敲钟念经也要很专一,所有的事情都要努力认真去做,然后一切随缘而行!
  • 有才能,不应该狂妄自大;有缺陷,也不必妄自菲薄。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同时也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的长处。
  • 人的欲望应该有个止境才好,不宜过奢。”
  •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到这个境界无思无虑,是第一波罗蜜。

2.心不正,心不净,人身就多病

  • 一切人生理上的病,多半是由心理而来。所谓心不正,心不净,人身就多病。什么叫净心呢?平常无妄想、无杂念,绝对清净,才是净心。
  • 南怀瑾先生在一次讲学时说:“失眠不是病,病在害怕恐惧。唉呀!我昨夜失眠,内心一直焦虑,结果弄得心神不宁。睡不着,起来看书做事多好!有很多病实际上只有三分,是自己心理的恐惧加重了七分。”
  • 南怀瑾先生在讲《圆觉经》时说:“悟了道以后,心清净了,眼睛所看到的物质世界都是干净的,此地就是净土,内心没有烦恼,跟着肉体的眼根也转过来,‘眼根清净’。再进一步,眼睛内在的知觉——眼识也清净,再接着耳根、耳识……乃至鼻舌身意六根、六识都清净了,将整个肉体都转成清净之身。”
  •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3.心境是没有界的

  • 如何把心念一下清净下来,方法很多,如眼睛平视前方,对着前面的人或像,或一个目标,眼盯着看,心念就会慢慢清净下来。如果有妄念,不要设法去除妄念,每一个妄念来时,不去理它,它自己会跑走的,不用我们去管它。”
  • “操闲心、管闲事、说闲话,那是别人的事,别人说别人的,与你何干?而你不好好念经,老想着别人操闲心,难道不是你自己在操闲心吗?老管别人说闲话的事,难道不是你自己在管闲事吗?老说别人说闲话,难道不也是你自己在说闲话吗……”
  • 我们阻挡不了别人说闲言碎语,但是我们可以对这些闲话采取豁达和漠视的态度。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轻松自如。

4.顺境不沉迷,逆境能忍受

  • 佛家认为,人生本就有苦有甜,有顺境也有逆境,不必痴迷于现下的财、名、情、物,用平常心对待喜爱的事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不失为一种快乐。
  •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第七课 放下得自在

  • 学佛首先要切断世俗的计较心、功利心,先将求功德、求平安之心放下,才可以学佛。”
  • 只怪自己这欲念太重,才生生剥离了幸福
  • 佛家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解脱自己,应该是来快乐地过日子的。

2.上岸何须回头

  • 说谦虚的话,说真实的话,说利人的话,说欢喜的话,这就是禅话。
  • 这个让你渐渐腐化,没有创造、没有理想、没有前途的地方本来就是地狱啊!”

3.万缘放下自逍遥

  • 南怀瑾先生在讲《金刚经》时说:“什么叫修行?念念皆空,随时丢,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做完了就没有了,心中不存。连好事都不存在心中,坏事当然不会去做了,处处行于布施,随时随地无所住。”

4.放下一切,是开始处

  • 把身体外面的一切丢完空完了,再把意识方面的也丢下了,这才叫作学佛。”

第八课 做人做佛两不误

  • 凡事都抱着消极的态度,因为担心会无所得,就不去付出努力,这就是不会做人的表现。
  •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2.肉眼、心眼、天眼

  • 佛说:“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一一殊胜,合此四眼,即是佛眼。”
  • 道家的《阴符经》就说:‘眼者心之机。’眼是心的开关
  • 肉眼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现象的,而心眼可以观察宇宙万有的本体。

4.别让“贪”字害了你

  • 佛说:放弃贪念吧,否则会万劫不复。南怀瑾先生说:“什么是贪?贪名、贪利、贪感情、放不下,贪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属于贪。”
  • 欲望的尽头不是满足,而是一种无止境的自我放逐,一个欲望满足了,还会有更多更大的欲望。
  • 过多的欲求,会迷失自我。我们参禅,就是观照自己的内心是不是清净快乐。要得到快乐,就要懂得“知足常足,知止常止”的道理。

5.摆脱“嗔”的困扰

  • 真正的修行,是要在人性中最坏的一面,也就是贪、嗔、慢、谄曲、嫉妒的心理上下功夫。只有把这些心理都拿掉,内心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静。
  • 佛家认为,气由心生。如果无欲无求、了无牵挂,则气无处生。人不是为了生气而活着,只有心平气和,才不会愚蠢到去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第九课 在福报好的时候慢慢用

  • 释迦摩尼佛说:“人生在世,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不要为外物所拘,心安理得处,就可明心见性,参悟佛法。”
  • 春秋时期越国名臣范蠡有一段名言:“荣华美色,富贵功名,如耽幼童之戏耍,令人不思其返;耽功名者如文种,一命呜呼;耽仇怨者如勾践,郁郁而终……凡此种种,皆命中之迷象。不观,则废其华美;观之过甚,则废后继之景。人命苦短,吾苦于不能识天下美景。今吾历尽世事,吾之所求,惟心之安也……”

2.智慧的众生颠倒

  • 南怀瑾先生说:“世界上最值钱的东西也最不值钱。最值钱的东西没有价钱,智慧是绝对无价的,但是智慧也一毛钱都不值。这就是佛常说的‘众生颠倒’。”
  • 欲而有节,就如一杯清茶,其味虽淡,却能滋养润喉、沁人心脾;而过度的贪欲则是一杯咸水,其味虽浓,却只会越喝越渴、越渴越喝,永远无法消解心头之渴。

3.享受真正的大福报

  • 南怀瑾先生认为,世界上最大的福报就是智慧,即使是财富多得足以买下整个地球的人,仍然买不到智慧。成佛就是福德够了,智慧到了。

第十课 心如明镜,不惹尘埃

  • 南怀瑾说:“佛法分两种,走出世间是清净,走入世间是红尘。”他解释说:“红尘里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贵,普通叫作享洪福,清净的福叫作清福。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
  • 老和尚说:“办法是有,那就是要有一颗禅心。只有心在禅中,无欲无求,烦恼自然去,快乐自然来。爱情要肯付出才有快乐,名誉要用来奉献大众才会快乐,金钱要舍得施与才有快乐。不将烦恼放在心上,不将欲望挂在心头,才有真正的快乐。”
  • 南怀瑾先生说:“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呢?清净无为。心中既无烦恼也无悲伤,无得也无失,没有光荣也没有侮辱,正反两种都没有,永远是非常平静的,这就是所谓上界的福报——清福。”

2.平常心就是道

  • 佛说:“平常心”就是道,“平常心”就是佛。
  • 平常心就是一颗无杂念的心。要做到心无杂念,就需要磨炼,需要修行。只有拥有了平常心,才能在任何场合下都能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做到临危不乱,展现出最佳的自己。南怀瑾先生说:“要真正到达最平凡处,你才会体会到最高的。”
  • 快乐就在心里,不需要向心外求,在向外寻求又得不到的时候,就会为此感到烦恼。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只要内心湛然,那么就没有什么事是不快乐的。
  • 南怀瑾先生在《金刚经说什么》一书中说:“无上菩提是非常平实的。古德告诉我们,道在平常日用间。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绝对是平常的。最高明的东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这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

3.心定,则万物莫不自得

  • “我们的心念像流水一样永远在流,杂念妄想停不住,怎么办?杂念妄想不要怕,它像空中的灰尘,只要心静下来……我们的心念用过了就要丢,随时在止中,随时在定中。

4.从复杂中解放出来

  • 简单的心一旦复杂起来,欢乐和幸福就离你们越来越远了。”
  • 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
  • 束缚自己的是自己的思想,而能让自己得到解脱的,也只能是自己。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5.过分忧虑是一种慢性自杀

  • 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没有发生的事情过分担忧,心灵自得悠闲自在。”
  • 试着放弃那些让我们寝食难安的事情吧,一个人整天生活在忧虑当中,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忧虑并不会改变现实,更不会让事情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因此,越是重任在身、压力在肩的人,越是困苦难当,也就越应该首先从好睡好吃做起,这样才能有饱满的精神去解决问题。

6.成佛的一句箴言

  • 佛曰:人有善念,即是天堂;人有恶念,便是地狱。
  • 南怀瑾先生说:“无为福的重要,也就是说学佛修道的结果,是求无为之果,中文翻译叫无为,梵文就叫涅槃,涅槃就是无为的意思。无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

第十一课 只有学问,没有门派

  • 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脱,是大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2.不识本心,难以开悟

  • 要想获得平静和自由,就应该使我们的心保持纯净,不受外界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性情、常自在。心不受外物干扰,以静制动,以定制恶,故而就不会苦惑于外界的任何侵入。
  • 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心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里愚痴,处处都是苦海。

3.学法还要会思考

  • 周遍寻思’,即用自己的智慧去研究、去思想、去参究,每一个理都要懂,都要想透,而且要很精密,不能遗漏。再经过修证,这样才能发起寂静当中的智慧。”

4.一切皆可为佛法

  • 求则得之,寻则见之,叩则开之。因为,不论何人,皆可求得、寻见、叩开。
  • 我们平常所指的是非、善恶、长短,都是从常识上去认识的,都不过停留在分别的界限而已。
  • 人一旦有了差别之心,就会在心里为事物下一个定义,从而影响客观的判断。
  • 学佛的人,第一个胸襟要大。

5.学无常师,多方求教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即使是身份低微的人,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第十二课 自由自在佛,逍遥人世间

  • 任性自然的人生态度不仅是一种洒脱,更是一种境界。
  • 得一日粮斋,且过一日;有几天缘分,便住几天。

2.人生咸淡两由之

  • 南怀瑾先生说:“只要到妇产科去看,每个婴儿都是四指握住大拇指,而且握得很紧;再到殡仪馆去看,结果,那些人的手都是张开的,已经松开了。人生下来就想抓的,最后就是抓不住。”
  • 人生本如此,咸淡两由之,这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 本无生死之可了,那才能够了生死。”
  • 如果我们多关注一点快乐,我们的生活中就会充满开心和阳光;如果我们仅仅盯着痛苦,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不幸和抱怨。我们的生活有时候就像那夜晚的风景,当你被黑暗遮住眼睛的时候,你会觉得什么都没有了。事实上,所有的一切都没有消失,只是我们没有看到而已。只要一转身,仔细地倾听,就会发现,不论在生活中失去了什么,我们仍然拥有很多。

3.顺其自然是最为美好的生存方式

  • 佛法云:一切随缘,顺其自然。
  • 记住,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不要惊慌,一切都会过去的。
  • 要晓得,一切都是偶然,缘起性空,因缘所生,本来都是没有的。

4.凡事只在一念间

  • 如果有这一念在,一念就是万念,这一念就会牵连到重重叠叠
  • 南怀瑾说:“‘由来一念最难平’,人生学佛修道,这一念能平静,则万法皆空。但是这一念最难平,这一念就是当下一念,由于贪嗔痴慢疑的感受及执著。当下这一念不能平,所有的修持都是白费。”

5.忘我无我的大彻大悟

  • 一切凡夫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切观念的执著都是因为有我而来,所以真正无我就是佛境界。
  • 荆棘丛中下脚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2.我度众生,众生亦度我

  • 有一次,唐代高僧寒山与拾得在一起参禅。寒山问:“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之?”拾得回答说:“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 “别人做了不好的事,原谅他,甚至要替他隐藏几分。这样浑厚地待人,可以使自己胸怀宽阔。”
  • 南怀瑾先生劝诫我们说:“学佛修道要‘严于律己,恕以责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中国人讲道德,结果,往往都以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而不是要求自己。其实道德是要‘恕以责人’,别人有错要包容,尽量宽恕别人,原谅别人。”

3.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手执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舍弃忿怒,灭除慢心,超越一切束缚,不执著心和物;无一物者,苦恼不相随”
  •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4.尽人事听天命

  • 佛家说的随缘的真正含义不是放弃个人努力,而是看淡结果,想要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
  • 做好眼前最紧要的事就是禅道。
  • 胜了就自鸣得意,输了就怨天尤人,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心态失常,让境遇左右自己,就必然会导致行为的变调。

5.善待生活,一切随缘

  • 佛说:不强求,不妄取,贵在随缘。

6.从内心去原谅别人

  • 南怀瑾先生说:“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 佛家认为: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自己。不肯宽恕别人的人是最可悲的,因为如果一个人不从内心原谅他人,就暴露出了他狭小的心灵空间,而且他永远也无法心安理得。

第十四课 真正的信仰是心灵的恭敬

  • 心怀鬼胎的人看到的都是阴谋龌龊,心地坦荡的人看到的都是光明磊落;善良仁慈的人看到的都是仁慈关爱,阴险毒辣的人看到的都是杀机四伏
  • 讲道容易修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

2.心为修行初渡头

  • 念念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才是正修行之路。

3.真正的信仰在于心灵的恭敬

  • 做人做事就是一个恭敬的敬,就是儒家所讲的敬。一个人能够敬己,然后才可以敬人;敬别人,恭敬别人,也就是敬自己。一念的诚敬,当下就可以证到佛的境界。”
  • 佛性遍满虚空,法身充塞宇宙。

4.不要盲目崇拜偶像

  • 其实,世界上除了你自己以外,根本没有其他的什么可以称为‘奇迹’。与其去求别人给你奇迹,不如自己给自己奇迹。”

第十五课 解脱和悟道

  •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 想要开悟,首先就是要放下一切妄念,专心致志做好自己的事。

2.开悟与不开悟有什么不同

  •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没有绝对的是非问题。

3.起疑才能有悟

  • 尘世间的人们往往在拥有某项事物的同时,也失去了这项事物之外的所有事物。”

4.释迦佛抬头悟道悟的是什么

  • 那就是般若智慧——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也不是功夫的累积。由修止以后再修观,由观而成就慧,观是慧之因,慧是观的果。”

第十六课 参透生死,生命只在呼吸间

  • 佛说:缘由心生,随遇而安;心无挂碍,一切随缘。
  • 心灵的宁静是“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冷静与耐心的自我控制,更是一种与生活的苦难长期斗争和超越而沉淀出的成熟。
  • 随遇而安可以让人保持一种宁静的心态,而这种可以过滤出浅薄粗陋等人性的杂质,去除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要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随遇而安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

2.思考死的意义,收获生的彻悟

  • 南怀瑾先生说:“今天我们讲的、听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假的。人生如戏,要晓得我们现在是在唱戏,演父母的就要像父母,要演得大家都叫好。但是,不要忘了你是在唱戏,唱完戏,卸了妆,都要到殡仪馆报到去,这一切都是假的。但是,一般人唱戏都唱昏了头,上了台就下不来,上台容易下台难。”

3.当下即是佛境

  • 人生以人生为目的,好好活在当下,人生的重点就是眼前。人必须全神贯注于当下,全身心地投入现在的生活当中,当下的幸福才是幸福。”
  • 人世间最痛苦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忽略了现在的幸福。”
  • 过早地为将来烦恼和忧愁,不仅于事无补,还会白白破坏自己今天的好心情,让自己活得更累更苦。事实上,生命只在今天,谁也无法预知明天会发生什么,最主要的是欣赏自己眼前的每一点进步,享受每一天的阳光,把握好每一个今天。

4.静心,方能品出人生真味

  • 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5.生不快活,莫若死去

  • 古人云:“天下富贵者有三:贵莫大于无罪,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 拥有金钱未必会快乐,因为人们经常在富贵的诱惑中迷失自我,忘记生活的本意,结果得到的财富越多,失去的幸福也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