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超值白金版)

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

  • 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论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发现

西方经济学派源流简表

  • 资本主义的内在罪恶是不平等地分配上帝的赐福,社会主义的内在优越之处在于平等地分配困苦。

英文版序言(第一版)

  •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第1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 劳动力独特的使用价值,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资本家正是看中这个价值差额,才去购买劳动力。资本家不仅懂得用劳动力的低价值去换取劳动力创造的高价值,而且更懂得用延长的劳动过程去换取更多的价值。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 商品的价值量与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力成反比。

第三章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 商品是使用物品和价值承担者的二重物。因此,它们表现为商品或具有商品的形式,只是由于它们具有二重的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

第四章 货币形式

  • 货币形式的出现,使商品内在的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完全转变成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因此,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为中介,来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第六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不仅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生产自身的等价物,而且可以生成一个超过等价物的余额,就是剩余价值。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 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又相当于剩余劳动同必要劳动之间的比例。

第八章 工作日

  • 实质上,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取。

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 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一定的情况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同预付的可变资本量成正比。雇佣工人的人数是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产力。

第十一章 协作

  • 实际上,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同一个资本家同时雇用较多的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扩大自己的规模并提供大量产品的过程。
  • 实际上,资本家之所以是资本家,并不是因为他是工业的领导人,而是因为资本的属性。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 工场手工业分工是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资本家手中为前提,而社会分工则是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手中为前提。
  • 总而言之,不论是否以商品交换为媒介,整个社会内的分工都是各种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而工场手工业分工却完全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独特创造的。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 实际上,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第四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二者具有同一性,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
  • 从一定程度来看,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是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为前提,而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

第五篇 工资

  • 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提法虽然荒谬,但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作为劳动力的价值,工资的确在形式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第六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 资本流通的形成,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资本主义生产做准备;第二个阶段,是生产剩余价值;第三个阶段,通过出售商品,使货币重新转化为资本。

第十七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 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就是将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 资本价值最初是以货币形式预付的,而剩余价值一开始就作为总产品价值的一部分而存在。
  • 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按照西斯蒙第的说法,就是把简单再生产的循环改变为螺旋形的即可。
  • 资本家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要做到积累,就必须把一部分剩余价值通过追加生产资料的方式转化为资本重新投入生产。
  • 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不过是征服者的老把戏,都是用从被征服者那里掠夺来的货币去购买被征服者的商品而已。
  • 1.产品属于资本家,不属于工人;2.产品价值包含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且要耗费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不需要资本家耗费任何东西;3.只要找到买者,工人就可以重新出卖劳动,保持自己的劳动力。
  • 用从劳动者那里掠夺来的货币去购买劳动者的商品,资本家这种对无酬劳动的占有,成为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条件。
  • 资本家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殖和迫使人类去生产,不仅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且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
  • 剩余价值率首先取决于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工人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卖给资本家,然后工人劳动力在资本家手中只作为他的生产资本的一个要素来执行职能。
  • 资本家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出的剩余价值也就可能越多,这就要求资本家投入更多的预付资本,即积累更多的资本。
  • 劳动不仅可以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上去,而且可以把一定量劳动推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数量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成比例地增加。

第十八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 从价值方面来看,资本的构成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的比率;从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来看,资本构成是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来决定的。
  • 资本的积累对工人阶级命运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为资本的积累,使扩大规模的再生产成为可能,一方面生产出更多更大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再生产出更多的雇佣工人,资本积累无形中就演变成无产阶级的增加和受剥削范围的扩大。
  • 购买劳动力,不是为用它的服务或产品来满足买者的个人需要,而是通过生产商品,使其中包含的劳动比他支付报酬的劳动多,包含着为买者资本增殖的目的。
  • 资本之所以能在一个人手中大量增长,是因为它在许多人手中的丧失,绝不同于积累和积聚的集中。
  • 过剩人口经常具有三种形式:流动的形式、潜在的形式和停滞的形式。
  • 农业一旦被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占领,随着资本的积累和生产力的提高,对农业工人人口的需求就会绝对地减少,被排挤的大批农业工人只有在工业需要劳动力时才能流入城市。他们只能拿到极低的工资,挣扎在生活的最边缘。

第十九章 原始积累

  • 资本积累要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要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

第2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 资本在生产领域停留的时间是它的生产时间,而它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就是它的流通时间。从而,资本完成它的循环的全部时间,也就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

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与循环

  • 资本价值在流通阶段采取的两种形式,是货币资本的形式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在生产阶段采取的形式,是生产资本的形式。
  • 从而,要购买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规模必须足以使这个劳动量得到充分的利用。
  • 资本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在此过程中,生产过程起决定作用,因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资本的职能,就是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商品,形成新价值,创造剩余价值。
  • 资本家正是通过出售商品,使预付资本以货币形式回到自己手中,并且使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变为货币。
  • 资本的本质具有两个特征:第一,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阶级关系,体现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阶级关系。第二,资本还是一种运动,是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不断地增殖。
  • 产业资本的循环,就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的统一。
  • 只要货币资本的循环过程中一直包含着预付价值的价值增殖,它就始终是产业资本的一般表现形式。

第二章 生产资本的循环

  • 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增殖价值的再生产过程,这不仅表示剩余价值的生产,还表示了剩余价值的周期再生产。处于生产形式上的产业资本在循环周期反复地执行着它的职能。

第三章 商品资本的循环

  • 商品资本的循环不以资本价值开始,而以商品形式上增大了的资本价值开始,因此一开始,包含商品形式的资本价值循环的同时,也包含了剩余价值的循环。

第四章 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 资本的循环过程是不停的中断过程,是离开这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是抛弃某一种形式,存在于另一种形式;其中的每一个阶段,不仅以另一个阶段为条件,而且同时排斥另一个阶段。
  •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资本家在个体资本的基础上产生了股份资本;19世纪70年代电力的广泛应用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股份资本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私人垄断资本;第三次是核能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使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是氢弹爆炸时的壮观图景。

第五章 流通时间

  • 资本的流通时间,会限制资本的生产时间,从而也会限制它的价值增殖过程,它持续增加或减少的程度可以极不相同,从而对资本生产时间的限制程度也会极不相同。
  • 资本流通时间的长短,对于资本增殖程度,起着一定的消极限制作用。资本家努力缩短资本流通时间,追求最大限度地扩大资本职能。对商品有效的展示和宣传能使商品尽快地卖出,缩短资本流通时间。
  • 商品本身寿命的长短,决定了它作为商品流通时间的长短。对商品进行保鲜加工,会扩大商品空间流通领域,从而导致生产的增加。

第六章 流通费用

  • 资本按照时间顺序,通过生产和流通两个阶段来运转,其耗费在流通阶段的时间即为流通时间,在流通领域里耗费的所有费用包括纯粹的流通费用、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等。
  • 用在买卖上的时间,是一种不会增加已经物化的价值的流通费用。
  • 买者和卖者之间达成交易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但买卖时间并不能创造价值。它只是将价值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是一种纯粹的流通费用。
  • 资本的循环运动,无论是在生产过程还是在流通过程,都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记账和算账,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记录和核算。这种簿计工作所产生的费用虽然同单纯买卖商品的费用有区别,但都同属于纯粹的流通费用。
  • 储备有三种存在形式:生产资本的形式,个人消费基金的形式,商品储备或商品资本的形式。
  • 这些都要取决于各种条件,而且这一切条件也不外是使必要数量的原料能够更迅速,更有规则,更有保证地不断得到供应,而不会发生中断。
  •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生产的规模在程度上越来越小地取决于对产品的直接需求,而越来越大地取决于单个资本家支配的资本量,取决于他对资本的价值增殖欲望以及他的生产过程连续进行和不断扩大的必要性。
  • 一般情况下,储备费用主要包含以下几种:1.产品总量上的数量减少(例如,储存面粉时就是这样);2.产品的质量变坏;3.保管储备所需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 作为销售商要考虑到不断扩大的购买者范围,储备一定量的商品,才能在一定时期内满足市场需求。市场上的商品必须有一部分不断保持商品形式,另一部分,则流动着转化为货币。
  • 商品运输发生在流通领域,运输条件的改变,可以改变商品的流通时间,减少商品的流通成本,从而更快地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
  • 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是: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 由于运输原因而追加到商品中去的绝对价值量,和运输业的生产力成反比,而和运输的距离成正比。

第二篇 资本周转

  • 资本的循环不被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被当作周期性的过程,这种周期性的循环过程就叫做资本周转。资本周转的时间包含着资本生活的整个周期。
  • 资本的周转是以预付资本的形式为起点,经历一系列循环运动,已经增殖的资本又重新回到它的起点。这种资本周转是资本循环运动的不断重复,是以实现预付资本价值的增殖为目的。
  • 总之,对资本家来说,他的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他首先必须预付他的资本,以便使它增殖,并且最终又回到它原来的形式时所花费的时间。

第八章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 作为可变资本的一部分,通过生产过程中的逐步消耗,固定资本(如厂房、工具)的价值逐渐地转移到产品中去;而流动资本(如劳动力)则是通过生产过程一次性全部转移到产品里去。
  • 固定资本以劳动形式存在的那部分不变资本,是真正的劳动工具。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资料将自己的价值逐步转移到产品中,这一部分价值作为产品价值的一部分流通,待它全部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新的劳动资料时,它作为固定资本的周转就完成了。
  • 一种产品之所以能够成为固定资本,只是由于它在生产过程中能够作为劳动资料去执行职能。
  • 资本家用来购买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的不变资本和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均属于流动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流动资本不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使用形式,将自身的价值一次性全部转移到产品中,通过流通来完成资本的周转。
  • 素,一部分是以辅助材料和原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构成,一部分则是由投在劳动力上的可变资本构成。
  • 生产资本的这两个组成部分——投在非固定资本的生产资料上的价值部分和劳动力上的价值部分——由于它们在周转上的这种共同性,因而作为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相对立。
  • 只有生产资本才能够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 比如,原来值40000镑的车厢和机车,10年之后,通常只能卖到30000镑。劳动资料大部分都会因为产业进步而不断进行着革新。
  • 另一方面,机器越是超过它的中年期,这种正常的磨损就越是增多,构成机器的材料越是消耗和衰老,那为了使它维持到平均寿命的末期所花费的修理劳动就越频繁,越多。正像一个老年人,为了防止不到时候就死去,就必须比一个年轻力壮的人多支付更多的医药费。因此,修理劳动虽然带有偶然的性质,但仍然会不均衡地分配在固定资本寿命的各个不同时期。
  • 经验会告诉我们投在一定生产部门的固定资本在其平均寿命期间遇到的这种事故和所需要的维修劳动的平均量一般会有多少。这种平均支出被分配在该固定资本的平均寿命期间,并以相应的部分加进商品的价格,从而通过这种商品的出售得到补偿。

第九章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以及周转的周期

  •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本的价值量和寿命,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逐步增加,与此相适应,每个特殊的投资部门其产业和资本的寿命也会随之发展。

第十章 生产时间

  • 预付资本的生产时间分为两个期间:第一个期间是资本的存在形式处在劳动过程中;第二个期间是资本的存在形式没有处在劳动过程中,而受自然过程的支配。
  • 生产过程的全部时间,分为生产时间和非生产时间,劳动产品的存储时间也是生产时间的一部分,劳动产品存储时间的长短,对资本周转的速度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 由于漫长的生产时间(只包括比较短的劳动时间),从而漫长的资本周转期间,使造林不适合私人经营,因而造林这种生产行为也就不适合资本主义经营。资本主义经营本质上就是私人经营,即使这种经营是由联合的资本家代替单个资本家,也是如此。

第十一章 流通时间

  • 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资本生产时间和资本流通时间,资本的流通时间包括商品出售时间和商品购买时间。资本流通时间的差别会造成资本周转时间的差别。
  • 资本周转时间是资本生产时间和资本流通时间之和。流通时间包括了商品出售时间和商品购买时间,其中商品出售时间的延长和缩短,直接决定着流通时间以及整个周转的长短。
  • n×100镑的所有组成部分要持续不断地转化为生产资本,而这个货币额却又从流通、从已经实现的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这一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因此,预付资本的一定价值部分,将会不断地处于货币资本的状态,即处在并非属于生产领域,而是属于流通领域的形式。

第十二章 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 资本的一部分,只有当另一部分脱离真正的生产而处于商品资本或货币资本形式的条件下,才能作为生产资本执行职能。忽略了这一点,也就忽视了货币资本的意义和作用。
  • 生产要不间断地进行,产业资本就始终只能有一部分实际上进入生产过程。也就是当一部分处在生产期间的时候,另一部分必须总是处在流通期间。换句话说,资本的一部分,只有当另一部分脱离真正的生产而处于商品资本或货币资本形式的条件下,才能作为生产资本执行职能。因此,忽视了这一点,也就完全忽视了货币资本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 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不仅包括资本的直接生产,同时还包括资本的全部循环。从社会总资本的角度来考察,不仅包括资本的流通,也包括一般的商业流通。

第十五章 简单再生产

  • 在简单再生产和各种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劳动生产力、劳动总量、劳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需要再生产的固定组成部分的量还是会增加。
  • 固定资本因损耗而逐渐失去的价值,会一点一点地转移到在损耗期间生产的商品产品中去,不管这个固定资本在其生产期间是否由于这种价值转移得到了实物补偿
  • 尽管攫取剩余价值是单个资本家的动机,简单再生产实质上还是以消费为目的的;但是,剩余价值不管它的比例如何,在这里最终都只是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
  • 资本家投在工资上的货币,最终也会重新流回到资本家手中。
  • 因此,这种货币贮藏本身就成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要素,是在固定资本的寿命还没有完结之前,也就是还没有把它的全部价值转移到所生产的商品中去,还不必用实物进行补偿之前,固定资本价值或它的个别要素的价值以货币形式进行的再生产和贮存。
  • 通货膨胀最初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而引起贬值,物价随之上涨的现象。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 马克思一再指出,当国内再生产出现失衡,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时,对外贸易都能起到补救作用。所以进出口商品结构、数量的调控必须考虑到有利国内再生产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外汇平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重要内容。

第十六章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 以货币形式进行贮藏的剩余价值并不意味着追加了新的社会财富,但由于它贮存后所要执行的职能,还是代表着某种新的可能货币资本。
  • 这个增大了的资本在生产的下一个循环内,则可以提供更多的产品。
  • 简单的商品流通中就已经产生了货币贮藏;社会现有的货币量,总是大于它处于实际流通中的那一部
  • 被贮藏的货币,因为离开了流通领域,在一段时间内失去了流通能力。但将其积聚在银行中,就变成了可供支配的资本、“可贷资本”、货币资本,它们便不再是被动的东西,而是能动的,生利的东西。
  •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由于社会存在着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劳动力的追加总是非常容易的。在必要时,只要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或提高劳动强度,即使不增加劳动力的数量,也可以推动更多的劳动,从而实现扩大再生产。
  • 不变资本的积累,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在一个国家执行职能的生产资本越多,生产资料的生产规模就越大,劳动生产力就越发达,剩余产品的量也就越大,不变资本积累的数量也就越来越多。
  • 商品流通中,货币充当支付手段会产生并扩大信用事业。信用卡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美国,这种信息快捷交流、资金的极速流动,对世界的经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 这就是说,第Ⅱ部类的生产过剩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一次大崩溃才能使经济恢复平衡,其结果是使资本由第Ⅱ部类转移到第Ⅰ部类。

第3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 剩余价值和利润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种说法,在数量上它们也相等,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个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而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

第一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 商品出售价格的底线,是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决定的。如果商品以低于它的成本价格出售,那就不能补偿生产资本中已经消耗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不能为资本家带来利润。

第二章 利润率

  • 用可变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用总资本(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综合)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做利润率。
  • 虽然只有可变资本部分才能创造剩余价值,但它只有在劳动的生产条件(不变资本)也被预付的情况下,才会创造出剩余价值
  • 工人的劳动以工资的形式得到报酬,利润就不像是由工人劳动创造的,而像是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于是剩余价值也就不再被认为是由劳动创造的。可见,利润这个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同时它又反过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第三章 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 周转时间或它的两个部分(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中的任何一个部分的缩短,都会增加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同时,每一次这样的缩短,都会提高利润率。
  • 缩短生产时间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工业进步。如果这不会大大增加总投资,从而不会导致按总资本计算的利润率的降低,那么利润率就理所当然的会提高。
  • 改进交通是缩短流通时间的主要方法。

第四章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 一个产业部门利润率的提高,是与另一个产业部门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相关的。
  • 利润率会受到不变资本节约程度和商品价格的影响。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不变资本的节约,会降低总预付资本量,从而导致利润率的升高。而资本家却总是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把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本身,看作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来提高利润率。
  • 总之,资本主义生产对资本的使用尽管非常吝啬,但对工人的使用却非常浪费,正如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产品通过商业进行分配的方法和它的竞争方式,它对物质资料也非常浪费一样;资本主义生产中单个资本家获得的东西其实就是社会失去的东西。

第二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在剥削程度和周转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利润率不变,即相等的资本在相等时间内提供相等利润的规律,也只适用于有机构成相同的资本。
  • 一是资本有机构成上的差别;二是资本周转时间上的差别。
  • 资本的技术构成由这个比率形成,并且资本有机构成的真正基础也是这个比率。
  • 我们将资本的有机构成定义为: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这种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
  • 资本有机构成的比例、资本周转速度都会使等量的资本获得不同的利润,这就必然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即资本在不同部门间的转移。这种转移包括资本增量投向高利部门与资本存量由不利部门抽出投向高利部门。
  • 利润率的不等有两个源泉: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和不同生产部门资本的周转时间不同,

第六章 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 对不同的资本家来说,他们投在总企业中的资本量不等,他们在总企业中的入股比例不等,他们持有的股票数不等,使得他们的利润率有所差别。
  • 有两种情况可以改变资本的有机构成:第一,所使用的劳动力和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的技术比率;第二,这些生产资料的价格。
  • 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报酬,这是资本的必然要求。如果资本有机构成高、资本周转速度慢的企业只能获得较低的利润率,那么,资本所有者就不会经营此类企业;如果资本有机构成低、资本周转快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率,那么,资本所有者就会把资本投入这些企业,这样就会造成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这一矛盾决定了利润率必须平均化。
  • 资本转移引起资本在各部门分配比例的变化,从而使各部门生产比例发生变化。生产比例的变化导致各部门商品在商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于是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价格变化导致利润率的变化,直到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部门竞争才趋于停止。商品不同的价格不仅与自身价值有关,同时也受市场供需要求的左右。
  • 商品的生产价格,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也等于成本价格乘以一般利润率。
  • 平均利润率不是各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简单平均,而同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比重大小有关系。社会资本投入到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越高。反之越低。
  • 一般利润率的决定因素一般利润率取决于下面两个因素:1.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有机构成,从而在各个部门之间产生了不同的利润率;2.社会总资本在这些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即投在每个特殊部门因而有特殊利润率的资本的相对量。
  • 商品的成本价格是一个不以资本家的生产为转移的前提,而一个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是资本家生产的结果。
  • 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取决于商品价值即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动。
  • 商品的价格包含两个部分,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一般来说,平均利润是一个常数。资本家主要是控制来自成本价格的变动,这种变动或是由生产要素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或是由本部门技术结构发生变化所引起。
  • 商品价值,是涉及商品中包含的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总量;生产价格,是涉及有酬劳动加上不以特殊生产部门本身为转移的一定量无酬劳动之和;而其成本价格,只是涉及商品中包含的有酬劳动的量。
  • 咖啡馆 咖啡馆内独特的个性装饰,考究的咖啡磨制过程,加之曼妙的音乐和周到细致的服务,使得咖啡馆逐渐成为演绎咖啡文化的前卫场所。馆内虽然咖啡本身质量并没有什么提升,但将这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加入到咖啡中去,所售咖啡的价格自然比普通咖啡高出很多。

第七章 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超额利润

  • 一个部门内部的竞争,使商品各个不同的个别价值首先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格,只有通过各自资本间的竞争才能实现。
  • 所以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的总和,必然等于全社会剩余价值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必然等于它的价值的总和。
  • 利润到一般利润率的这种平均化一定是某一个过程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 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进行的交换,并不需要资本主义发展到很高的程度。而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
  • 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
  • 商品不只是当作商品来交换,而是当作资本的产品来交换。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是不同部门的资本所有者通过竞争重新分割剩余价值,从而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过程。平均利润的形成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所有者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
  • 商品(卖者)代表使用价值,货币(买者)代表交换价值。商品要有使用价值,因而要满足社会需要,这是卖的一个前提。另一个前提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要代表社会必要的劳动,因而,商品的出售价格要同它的社会价值相一致。
  • 市场价值是由两端中的一端来规定的,即如果这个量过小,市场价值就总是由较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来调节;如果这个量过大,市场价值就总是由较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来调节。
  • 只有在供给与需求平衡时,商品才按规定的价值出售。如果商品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则价格上涨。
  • 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来交换或出售是商品平衡的自然规律。
  • 如果棉花便宜了,资本家对棉花的需求就会增长,就会刺激投入棉纺织业中的追加资本的增加等等。
  • 如果市场价格由供求决定,那么另一方面,市场价格,并且可以进一步说就是市场价值,又反过来决定供求。
  • 市场价值是通过竞争和市场价格的波动来实现的。供求关系一方面只是说明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的偏离;另一方面又可以在极不相同的形式上消除由供求不平衡所产生的影响。
  • 生产价格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即资本和劳动的自由流动。市场体系的建立,信用制度的发展,这些均为资本和劳动力在不同部门间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一切生产部门的劳动都已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简单劳动,这又为劳动力自由流动提供了条件。各种法律的颁布,也为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资本的一种社会权力,是剩余价值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为了提高利润率,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在剥削工人时,资产阶级总是很团结
  • 另一方面,拥有资本的每一个资本家和每一个特殊部门,都同样关心总资本所使用的社会劳动的生产率

第八章 规律本身

  • 利润率因生产力的发展而下降,但同时利润率会增加,这个规律也表现为:资本所生产的商品价格下降,商品通过出售所能实现的利润量却会相对增加。
  • 利润率因生产力的发展而下降,但同时利润量反而会增加,这个规律也表现为:资本所生产的商品的价格下降,同时商品所包含的并通过商品出售所能够实现的利润量却会相对增加。

第九章 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

  • 机器的使用和巨大的固定资本的投入,并没有有效地提高资本的利润率,那么必然存在某些反作用的影响在发挥作用,以此阻挠和抵消一般规律的发生。
  • 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是决定剩余价值量从而也是决定利润率的一个因素。
  •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由于存在诸如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相对过剩人口、股份资本的增加等反作用的因素,必然会阻碍着利润率的下降。利润率的下降并不一定表明剩余价值率也下降,由于资本总量增加较快,利润总量也会随之增加。

第十章 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一方面担负着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任务,另一方面又成了自身的这个历史任务与其所要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间的一种经常的矛盾。

第三篇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 商人预付的货币资本的流通速度主要取决于:生产过程更新的速度和不同生产过程之间相互衔接的速度;工人和资本家对商品消费的速度。
  • 商人资本或商业资本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这两种。
  • 商业资本属于流通资本,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业务,商业利润是从商品流通中即商业资本家从经营商品的买卖中获得的。
  • 年度国家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由于这种差额在簿记处理上习惯于用红字表示,故名赤字。财政赤字可能出现在预算安排上,也可能出现在预算执行结果上。通常对预算上安排的赤字称为赤字财政或赤字预算,而把预算执行结果出现的赤字称为财政赤字或预算赤字。各国财政赤字的口径有所不同。主要有两种:一种不包括国债的财政收支差额;另一种是将国债收入和还本付息支出列入正常收支相抵后出现的赤字,有人把它称为“硬赤字”。前一种通常为西方国家所采用,中国采用后一种。
  • 商业资本家必须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专门进行商品的买卖,并通过经营商品而实现增殖,获得商业利润,如果只有流通当事人而没有他们独立的投资及其增殖,则活动在流通领域始终是产业资本的职能形态,而不是独立的商业资本。
  • 因此,在这种不发达的状态下,真正的货币资本其实大部分是掌握在商人手中,这样一来,商人的财产在其他人的财产面前就会形成货币财产。

第十二章 商业利润

  • 商人只能从他所出售的商品的价格中获取他的利润,他出售商品时赚取的这个利润,必然等于出售价格和他从生产者手里对该产品的购买价格的差额。
  • 如果商人资本可以比产业资本提供更高百分比的平均利润,那么,一部分产业资本就会随之转化为商人资本。
  • 商业资本是流通领域的资本,它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礼品商店利润的来源是礼品制作的产业资本家所剥削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产业资本家转让给了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
  • 商人的出售价格之所以会高于购买价格,并不是因为出售价格比总价值高,而是因为购买价格比总价值低的缘故。
  • 1.如果同产业资本相比,商人资本越大,那么产业利润率就越小。反之亦然。
  • 商业资本虽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它对商品交换起中介作用,能够加快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使产业资本能快捷、低成本地实现自己的商品销售。
  • 产业资本通过直接占有别人的无酬劳动来获取剩余价值。而商人资本则是间接地使这个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从产业资本手里转移到自己手里,从而分享了这部分剩余价值。
  • 正如在生产部门工人的无酬劳动为生产资本直接创造剩余价值一样,商业雇佣工人的这种无酬劳动,为商业资本在那个剩余价值中也创造出了一个份额
  • 生产性流通费用指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如商品的保管费、运输费、包装费等。商品的远途货运所产生的生产性流通费用会使商品的价值增加,但它会通过商品出售即商品价值的实现而得到价值补偿。

第十三章 商人资本的周转及价格

  • 一定量的商品资本周转一次能够获得的利润,同购买这个商品资本所需的货币资本的周转次数成反比,利润越小周转也就越快。

第四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生息资本

  • 货币资本家在借出期内出让给产业资本家贷出资本的使用价值,产业资本家经过生产获得利润后,把资本归还给货币资本家,同时把利润的一部分作为资本的利息交予货币资本家。
  • 资本作为资本,变成了商品。
  • 职能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经常会游离出大量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资本家就把这些资本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借贷出去,供急需货币的企业使用,转化为生息资本。
  • 生息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时,实际上是把货币资本当作资本商品转让的。生息资本在投入流通时就作为资本,成为资本商品。与普通商品相比,生息资本不是商品所有权的买卖关系,而是货币作为资本的使用权出让的借贷关系。
  • 生息资本的贷放行为不是一种等价交换行为,它有特殊的转让方式,贷款、偿还和付息构成生息资本运动的三要素。
  • 贷出的货币的使用价值就是:能够被当作资本执行职能,并且能够作为资本在中等条件下生产平均利润。

第十五章 利润的分割 利息率“自然”利息率

  • 利息率总是由一般利润率决定,而不是由某个特殊产业部门内占统治地位的特殊利润率决定,更不可能由在特殊营业部门获得的额外利润来决定。
  • 平均利润的大小决定着利息的高低,如果出现一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和生息资本供求平衡时,利息率通常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法律传统来决定。
  • 产业资本家从货币资本家那里借贷资本而产生了借贷利息之后,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分配就不单是各职能资本之间的分配,而是由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货币资本家三方共同瓜分。

第十六章 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 利润的一部分表现为一种规定上的资本获得的果实,即表现为利息;另一部分则表现为相反规定上的特有果实,即表现为企业主收入。
  • 他的资本本身,也被分成资本所有权,即处在生产过程以外的、本身可以提供利息的资本,和处在生产过程以内的、由于在过程中活动而能够为企业主提供收入的资本。
  • 凡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具有某种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将必然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

第十七章 信用和虚拟资本

  • 银行家把借贷货币资本大量集中在自己手中,以致于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相对立的,不是单个的贷出者,而是作为所有贷出者代表的资本家。
  • 真正的信用货币并不是以货币流通(不管是金属货币还是国家纸币)为基础,而是以汇票流通为基础的。

第十八章 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 资本主义信用一方面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加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家可以依靠信用,拿社会的财产来进行冒险,加剧了生产各部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促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严重失调,引起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从而加大金融风险并加速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第十九章 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

  • 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然而资本主义生产却无视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生产力发展的界限就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能力。

第五篇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 如果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剥削工人的劳动为前提的,那么,在农业中,它就是以剥夺农业劳动者的土地、农业劳动者从属于经营农业的资本家为前提的。

第二十一章 级差地租:概论

  • 一个国家的工厂绝大多数是用靠机器推动的,很少数是靠自然力来推动的,因此用自然力为动力的工厂的产品成本就相应地减小,市场价格的作用让他们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 王茂荫(1798年~1865年)安徽歙县人,是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书中写到“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马克思还将王称为“中国理财官王茂荫”。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王茂荫的货币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货币理论的最高成就。吴晗更是把王茂荫誉为“清代货币改革者”。图为王茂荫的故乡安徽歙县雄村中至今犹存的一座慈考坊。在王茂荫的时代,从安徽走出去的徽商曾左右着整个中国经济的命脉。
  • >>> 风险投资 >>>把发展科学技术和商品化生产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投资方式。风险投资可以把发明创造迅速转化为商品,一般失败率相当高,但通过风险投资有利于促进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第六篇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 首先资本——利润(等于企业主收入加上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以上三个公式就是把社会生产过程的所有秘密都包括在内的三位一体的公式。

第二十三章 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

  • 分配关系是一种自然的关系,是同生产所处的特殊社会形式、同人们在他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是生产关系某一方面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