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
李雪
版权信息
- 书名: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
作者:李雪
推荐序一 向自己开刀的人
- 《不存在感——最可怕的痛苦》
- You have to feel in order to heal.”(你必须去感受,才能获得疗愈。)
推荐序二 遇见李雪
- 她通过分析自己来学习心理学,这恰恰是学习心理学的捷径,也是她活着的意义之一——认识自己。
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 成为你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眼中正确的你,生命才真正有意义。
01 觉察:遇见内在的婴儿
- 孩子越小,与抚育者的关系对其一生的影响越重大;越是严重的心理创伤,越是多发于生命早期。妈妈在婴儿期亲密育儿,辛苦两年,换来的是孩子终身的安全感和幸福基础。
亲密是母婴关系最自然的状态
孩子夜哭,因为需要你
- 我们看似在谈亲子关系,看似为了孩子,但更重要的是疗愈自己,让自己成长。在为任何人好之前,先为自己好,让自己好起来是为别人好的前提。婴儿是上天赐予父母的礼物,是父母疗愈自己的最佳机会,这个机会用好了,父母就可以像乘火箭一样迅速成长。如果没有觉知和成长的意愿,结果很可能是父母没成长,孩子也继续成为苦难的轮回。
睡眠训练,给孩子的一生涂上灰暗底色
- 哭泣是婴儿表达内心情绪感受的方式,它不应该被阻止,而应该被呵护、陪伴,被充分允许。
延迟满足能力始于婴儿期的及时满足
- 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是孩子表达自己需要的时候,父母及时给予回应和肯定,如果能做到就去做,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难,也无须勉强。
退行,内在疗愈的种子在发芽
- 父母如何面对孩子的退行?尽量全盘满足孩子的依赖,允许他能力退化,允许他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不强迫他对其他人礼貌友好。对于孩子的攻击行为,若他攻击和自己年龄、体力差不多的孩子,让他们自己处理矛盾即可;若以大欺小或者使用暴力比较严重,把孩子抱开,倾听他的感受,但不可指责他;若孩子攻击父母,能承受的就承受,不能承受时,真诚地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比如“妈妈感觉很疼,请不要再掐妈妈”,不要指责孩子的攻击行为。当孩子的退行得到充分满足后,他自然会过渡到独立、友善的状态。
02 态度:放下评判,全然看见
- 若父母用自己的全部认知去教育孩子,最好的情况,孩子也不会超过父母;若父母对孩子的灵魂心怀敬畏,只是给予关注、陪伴,而不打扰,孩子自然会成为大众眼中的奇迹。你过去走过的弯路,可能正是孩子未来开拓的蓝海。
不干扰孩子内在的成长节律
- 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在爱的陪伴下,不打扰就是对专注力最好的培养。孩子的精神世界我们无须全部了解,但需要时常放下成人已被高度训练过的头脑的假想,带着敬畏之心去体验。
限制是伪造的爱
- 父母可以不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但要避免用自以为是的“正确道理”去限制孩子。若真心为孩子好,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
- 每个人成为自己现在的样子都有很深的原因。我们可以不理解,但要对现状有一些尊重,避免妄自尊大,用自以为是的“正确道理”去改变他人。若真心为孩子好,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
规则要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础上
智力发展来自于体验而非知识
- 真正让智力发展的不是知识,而是体验。体验才是滋养孩子精神胚胎的养料。
好习惯无法培养,坏习惯只因匮乏爱
- 孩子通过内化与抚育者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所谓的“人格”,就是孩子与父母的各种情感关系内化到心里,形成以后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如果妈妈内心是有觉知、轻松自在的,那么不管是把饭菜端给孩子还是倒掉,都很好;如果妈妈压抑内心的怨恨,无论怎么做,孩子都会难受。
不期望改变
- 荣格离世前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作为老师,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对阳光的反应有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会躲开。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迹象,那是因为还没到那个时间点。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父母的负面投射创造了孩子的负面现实
- 孩子内在的智慧和节律会指引他,我经由焦虑、恐惧看到的他,并不是他本身,而是自己被压抑一面的投射。
孩子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影
- 潜意识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能创造现实——你潜意识里相信什么,世界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现实。
03 关系: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
- 请用最大的善意来呵护孩子无所隐藏的状态,莫要让评判裹住他的本心,莫要让他因受伤关闭心门。关上的一刹那,我们就真的错过了。
不同回应,带来不一样的人生
- 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是确认孩子的感受。I see you,正是这个意思。所谓美妙的爱情,也是这种感觉。
不评判,只确认感受
拒绝不等于伤害
- 不带评判地拒绝,没有委屈地付出,爱的流动如此之美。
孩子间的冲突不会引发创伤,但父母的干预会
- 所谓心理疾病,就是未释放的创伤能量长期累积固化而成的,也是生理疾病的成因之一。
痛苦的中国式家庭陪伴
- 不妨去看看究竟是什么让他这么聚精会神,有兴趣的话甚至可以跟他一起玩。在爱的灌注下,孩子的脊柱自然会挺直。真正的陪伴是关注,但不打扰。
父母无须完美,但需诚实
- 就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性格又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04 内在:会痛的不是爱
- 做好父母,需要强大的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意愿,然后像母狮子一样充满力量,捍卫自己的孩子。
没有界限,只因缺乏爱的能力
- 真正的好心,是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尊重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只有当别人希望听取我们的意见时,我们才真诚地分享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好心,必然得到善意的反馈。
孩子不必为父母的错买单
- 孩子要知道:生养你,是妈妈自己的选择;放弃工作,也是她的选择;婚姻,更是她自己的选择。孩子无须为父母的选择承担一切后果。
可以不原谅父母
- 随着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终会发现,父母身上令人厌恶的能量在自己身上一样不少。当这些阴影逐渐被觉知照见,我们的内心便不再分裂,自然会从与父母的纠缠中解脱。
控制是对孩子的情感勒索
- 有的家长会疑惑:到底什么事情该管,什么事情可以不管?判断的方法是:这究竟是谁的事情?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无论父母多么看不惯,也要努力管住嘴巴,内观自己。假如孩子希望听到父母的意见,那么父母最好与他分享活生生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告知“高明”的结论。少一个答案,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种可能。
家庭秩序不可错位
- 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要分开。孩子只需要做孩子,大人处理大人的麻烦。如果孩子为父母感到担心,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大人之间的事情会自己处理,请你放心。”这样,孩子会有踏实的安全感,能够专心发展自己,同时学习到父母自我负责的态度。
在生命早期,偏执的种子就已种下
- 在人的攻击行为背后,是对爱的强烈渴望——渴望有一个人能够宽容自己所有的攻击,能够无条件地爱自己,能够把自己从无尽的痛苦中拯救出来。
轮回之痛止于觉知
- 父母因孩子的行为而失控暴躁时,要有一个意识:自己内在“受伤的婴儿”被启动了。此时,我们应该把能量集中向内,觉知自己的情绪感受,安抚自己内心的婴儿,而不要向外去处理孩子的问题。孩子是帮助父母走向自我认识的桥梁,有意识地逐步提升觉知力,是做好父母的“根本法”。
05 外在:你配得起更好
- 当我们从各种限制性信念中解脱,就能轻松创造丰盛的人生。
真正的富养是内心丰盛流动
- 请不要再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而是与他分享工作并获取金钱的乐趣;请不要再唠叨“珍惜,不浪费”,而是告诉孩子“你值得拥有富足美好的生活”;请不要再向孩子倒苦水“养家多么不容易”,而是讲述你为这个家庭奋斗的自豪和满足。为了孩子将来物质和精神的丰盛,请父母收起自己的沉重和匮乏感,将希望传递给下一代。
认为自己值得,财富就会追随你
- 一个人能拥有多少财富,取决于他的潜意识认为自己配得上多少财富。
所有关于成功的信念都制约你成功
- 给孩子丰盛的人生,下面几条就够了:·听见孩子的欲求;·及时回应;·诚实回应;·无条件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