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

洪兰 蔡颖卿

自序一 择善固执,走对孩子好的路

  • 有一句英谚说:“成功是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快乐是接受你得到的东西。”孩子是上天的福赐,请接受你的孩子,不要每天挑他的毛病,他的一切来自你,你的态度会塑造成最后的他,请珍惜上天给你的礼物。

自序二 脚踏实地,让教育的收成更美好

  • 记得美国“芝麻街”那些可爱布偶的创造者吉姆·亨森(Jim Henson)曾说:“孩子面对这个世界的感觉就是脆弱感与惊奇感。”我想,用适当的教导使孩子克服脆弱感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障碍,就是帮助他们独立的方法;而允许孩子保留住对这个世界的惊奇感,就是快乐的赠予。

不要因为爱孩子,就让世界绕着他们转

  • 真想跟天下正在养育孩子的年轻父母说,不要用容忍的方法爱你们的孩子,不要剥夺他们原本可以关怀他人的能力,不要忽略生活中的许多小事正在酝酿的他们了解这个世界的观点。法国散文家蒙田曾说过一句很好的话:“儿童犹如我们的胃,不用过度喂养。”我想他指的是,无论食物或爱都一样,不可过度。
  • 孩子需要父母的保护、父母的爱,但同样地,父母也需要孩子的尊敬、孩子的孝顺。爱是双向道,不是单行道,单向的爱叫溺爱,不叫无条件的爱。

“你有什么,他就有什么”,并不是真正的公平

  • 你有什么,他就有什么”,并不是真正的公平
  • 父母也可以尽量让大的孩子去照顾小的孩子,让他们能够相扶相持,培养亲密的感情,而不是用表面的物资平等来分化手足的关系。
  • 要早一点为孩子建立家庭资源共享的观念
  •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有人在却没有人带,就不算尽到照顾的责任

  • 一个好的母亲懂得让孩子来帮自己做家事,同时利用这个时间教他生活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这样事情做完了,孩子也教到了。
  • 父母无须十全十美,但须尽心尽力。
  • 现在的网络像一个舞台,人们为了展现画面或寻找机会,而不顾能力地经营片刻生活。
  • 因为孩子不是只需要一个聆听的对象,还需要比他们成熟的人给予真心的回馈,就算这些时间不能够很长,只要是他重视的人所给的关怀,对他们来说就很受用。
  • 照顾孩子是很花时间的,它比上班辛苦,也不能马上看到成效,因为带孩子和做家事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早上推石头上山顶,晚上又滚下来,周而复始地做同一件事。家事是今天做了,明天又脏了;孩子也是今天交代了,明天又忘记了,难怪很多妈妈觉得带孩子比上班累。但是,亲子之爱是金不换的,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对孩子的未来而言是一本万利的投资。

正当合理的处罚,孩子才会坦然接受

  • 正当合理的处罚,孩子才会坦然接受
  • 在学校或家庭的教育中,公平是第一要维持的原则。第二是鼓励比惩罚好,因为后者会适得其反,不当惩罚带来的后果比原来的错误行为还要糟糕百倍。第三是想办法让孩子敬爱你,而不是敬畏你,前者时效长且是无形的感动,后者时效短,你一不在眼前,坏行为就会出现。
  • 以“不当的利诱”或“使用威胁”来达成学习目标,将导致更大的错误。
  • 除了亲师的管理约束,更应建立孩子彼此之间的坦然要求
  • 让孩子从共同的约定、必有的纪律、责任的完成来了解罚则存在的原因与处罚启动的时间,处罚才不会变成一种威胁,学习的前进也不必仰赖粗糙的惩罚制度来产生刺激作用。
  • 父母诚心的陪伴是孩子最大的精神鼓励,它带给孩子的不只是安全感,还有肯定,这是金不换的道理。

“照书养”之前,先从常识和经验中找答案

  • 专家不是不可信,而是有程度、有理智地去相信。 让孩子吃药或接受重大治疗前, 大人必须有基本知识和普通常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用逻辑性的方法去判断网络或别人给的信息是否合理, 我们是孩子的监护人,有监督和保护他的责任, 不要把这责任推到专家身上去。
  • 知识很容易学,但常识很难教
  • 我认为孩子的不安,是不知道自己在新的环境中要做什么、会发生什么事,因此我建议不要靠言语安慰他们,用实际的事或物来转移注意力更有效。
  • 每个孩子不一样,严格执行教条养育的孩子反而难带
  • 绝对不要让孩子在公众场所丢脸,一个自重的孩子才会自爱。
  • 我们要鼓励大人自己必须不断地进修与阅读,这同时也会给孩子建立一个好榜样,一举数得。

在第一时间,照顾孩子的安全感

  • 在第一时间帮助孩子的重要性是, 在那个当下孩子是无助的, 你若能好好听他讲出原委,了解他行为背后的原因, 把对错分析给他听,教他应对的方法,他会听进去。 最主要是“有人关心我”的这种感觉, 会减少他受委屈的痛苦,并且对你感激一辈子。
  • 我建议她不要随便取笑孩子,更不要以自己的标准来断定玩笑的意义,每个人的敏感之处都不一样,试着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感受非常重要。
  • 所谓辛苦是指内心的煎熬。没有东西、没有钱并不痛苦,是难关,只要有希望就不觉得辛苦,心的平静是幸福的根源。

学习的期望和目标,都要配合孩子的能力

  • 心理不够成熟却要求太多,一定会形成紧张,这是高估;已有足够的体能却毫无要求,会造成懒散,是一种低看。
  • 请多多思考,你希望孩子有个什么样的人生?观念正确了,行为就跟着改变了,结果也会不一样了。
  • 我经常看到大人坚持要在当下讨论孩子的问题,比如一定要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却不考虑儿童的表达力够不够。如果先把他们从情绪中引领出来,就有机会建立新的心情来应付困难。
  • 我一直试着要把对孩子的期望调整到能“配合”他们的能力,但把目标设定在足以“激发”他们学习热情的合理状况中,希望他们身处在一个对学习也有安全感的世界。
  • 承担太多父母的期待,让孩子活在罪恶感之中
  • 每天战战兢兢地学习,把孩子的志气和自信都耗光
  • 人只有处于安全的环境,学习才会产生兴趣;人也需要在安全的环境中长大,身心才会平衡发展。

以爱为名所行的欺骗,或许是更大的残忍

  • 善待孩子是所有成人应有的基本成熟, 既为父母就有责任,无论在哪一个环境中, 我们都应该尽力给孩子一个比较友善、真诚的生活。
  • 被欺骗大概是所有心灵伤害中最严重、烙痕最深的一种。
  • 亲子之间的诚信问题,更重要的是物质之外、建立于经验之中的信任。
  • 一个孩子被爱与否,是来自他所感受到的事实
  • 我们不会听自己不尊敬的人的话,许多孩子会叛逆,就是父母在他心中失去了受尊敬的地位,而诚信可说是赢得孩子尊敬最重要的原则。
  • 林则徐说得好:“是我的错,我气什么?不是我的错,我为什么要生气?”

起居有时,养成正确的生活价值观

  • 凡事必有犒赏是一种功利的教育,很难教会孩子珍惜自己。
  • 要更看重平日的生活作息,凡事必有犒赏是一种功利的教育,很难教会孩子珍惜自己。
  • 工作与休息、劳心与劳力,都应讲求平衡与纪律
  • 其实放空最好的方法,是打坐参禅时的mindfulness(中文译为“正念”或“静观”),即是让自己保持在一种超然的状态下,外界的讯息进来了,但是大脑不去处理它,搁在一边。当人能让自己的心灵不受外界的干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他的心就平静了,他就快乐了。

在学校里,也要让孩子好好吃饭

  • 任何教育如果只求管理方便,就会失去教导的本质。
  • 教育就是老师不怕麻烦,想好好照顾学生的用意与过程。
  • 孩子的美感不能只靠参观美术馆、看画展、看艺术表演来培养,好好吃饭不就是很好的美感教育吗?不立基于生活,便无以成文化。
  • 任何教育过程都一样,如果只求管理方便,就会失去教导的本质。
  • 所有我应该知道的事——如何生活、处事、为人的方法,都是在幼儿园里学会的。智慧不存在于学术顶峰的研究所,而是在幼儿园的沙堆里。这些就是我学到的事情:○要和别人分享一切。○玩游戏要公平。○不可以打人。○用完东西后要放回原处。○弄乱了东西要自己整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冒犯了别人要说对不起。○吃东西前要洗手。○上厕所后要冲水。○热饼干和冰牛奶对身体有益。○过平衡的生活。要学习知识,也要动动大脑,画图、着色、唱歌、跳舞、游戏和工作,每天都要做一些。○下午小睡片刻。○出门在外的时候,要注意交通,手牵手,大家一起走。○发现世界的奇妙。记得保丽龙杯里的小种子:它往下扎根、朝上发芽,没有人知道这如何发生、为什么存在,但我们也是这样生长。○金鱼、仓鼠和小白鼠,甚至是保丽龙杯里的小种子——它们都会死,我们也是一样。○还要记得你读过的书,以及你第一个学会的字,也是最重要的字——“看”。所有你应该知道的一切,都能在某处发现——推己及人的同理心、爱、基本的卫生观念、环境生态、政治、平等和明智健全的生活之道。
  • 从小,母亲就教育我们吃饭要端碗,以碗就口,不能以头就碗。
  • 美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管仲说:“衣食足而知荣辱。”美即是荣辱的表现。
  • 请父母好好地教导孩子吃饭的礼貌,要知道,他吃饭没礼貌时,别人骂的不是他,而是你,因为人生下来便要吃,这个习惯是从小养成的,父母责无旁贷。

家庭,是礼貌最好的启蒙地与养成所

  • 其实越是亲近的人,礼貌才更重要,因为维持一份关系最重要的是“敬”,没有尊敬,关系不会长久,父母是生养自己的人,更要尊敬。
  • 让孩子先从家人的彼此敬重,再学习善待他人
  • 人品的建立、礼貌的教养本应由内而外才能根深蒂固,如果在家做得很自然,外出就不会手足无措。
  • 为什么我说家庭是教导与训练礼貌最好的地方?如果你也是抱怨孩子在外不肯跟人打招呼的父母,应该先回头检视,孩子起床时是否主动地问早安,睡前是否道晚安,用餐或进食前是否会跟家人彼此招呼并等候?一个孩子如果在家都能自然、喜悦地礼貌生活,外出要学打招呼一定不难。
  • 礼貌,也能表现一个人的友善态度和语言美感
  • 有礼貌才能让大家相处时不感到尴尬,而注意细节可以培养语言的美感。
  • 父母不可以认为孩子在家中放肆,出外就会好。同时,父母是生养自己的人,对父母大小声、说话不礼貌,真是忘恩负义的行为。我父亲从不允许我们对长辈不礼貌,就算摆脸色也不准,他常说饮水思源,没有父母就没有今天的你,而“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若对父母不孝,也不可能对国家尽忠、对朋友有义。
  • 人是比较喜欢说实话的,因为大脑很懒,它希望用最少的力气就可以过一天[这是诺贝尔奖得主卡纳曼(Daniel Kahneman)的名言]。
  • 不要小看称呼,它展现的是你对孩子的教养
  • 其实,越是亲近的人,礼貌才更重要,因为维持一份关系最重要的是“敬”,没有尊敬,关系不会长久,对父母更要敬,孔子说:“不敬,何以别乎?”

蹲下来跟孩子说话,从他的角度看出去

  • 蹲下来跟孩子说话,从他的角度看出去
  • 做个好父母,请记得一定要蹲下来跟孩子讲话,从他的角度看出去,才会明了他为什么有这个反应。
  • 我们跟孩子之间有误会,并不是因为话说得不够好,而是因为眼睛看得不够仔细、心不够体贴。要与孩子顺利沟通,不要对方法有迷思,只要用心了解孩子有限的经验与他所身处的状况,也要想办法让他了解我们的要求与期待。
  • 如果在第一次提问后发现他们面露疑惑的表情,我就绝不再重说同样的话,而是改用另一种说法。在转换用语时,我也随即会确认语句中是否有任何信息,是对我来说理所当然,但对孩子来说可能陌生难懂的。
  • “你怎么会连这种事都不知道”成了大人经常动怒的原因。
  • 通常,一个孩子如果在回答问题时有困难,会出现几种态度:一、尴尬地顾左右而言他或胡言乱语。二、当作没听到、不回答。
  • 你看,连近在眼前的东西你都有得不到的时候,所以,我们不能看得到的东西都想要。
  • 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无论是指导、解释、拒绝或禁止,都应该想办法让他们从更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来了解我们所要传达的意思。
  • 母语的学习,听比说早熟,而且需要时间摸索
  • 最好的方法是在睡觉前,把白天处罚他的道理编成床边故事,讲给他听,像是“从前有只大野狼……”,他一开始不知道你在编派他,等他发觉时,故事已讲完,道理已进入他心中,这时再把白天的事拿出来分析,他就知道为什么下次不可以做了。

用优良正确的语言,做孩子的沟通榜样

  • 不礼貌的说话方式, 只是反映出自己的粗俗,一点也不能伤害到对方。
  • 未能及时地指正提醒,将导致未来的难堪评价
  • 成长期间,说话的方式、音量都没有陶养,进入社会后,身边的朋友就更不敢提醒指正了。
  • 如果我们听到孩子说话有任何不当,除了主动告诉他们此处不对之外,还要同时指出怎么说会更好,日常的句型与应用会慢慢累积成他们自如的谈吐。
  •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 母亲要我们“话到舌边留半句”,先想一想:讲出来有没有伤到人?如果没有,才可以说。父亲则说:“你不能从说中学到任何东西。”要我们多听少说,少说当然也就比较不容易闯祸。
  • 好像苏东坡笑佛印是粪时,苏小妹跟他说,他输了,因为他的话反映出他的眼光。佛印心中是佛,所以他看众生皆是佛;苏东坡心中是粪,所以他看众生皆是粪。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让孩子知道嘴里骂脏话,好像很爽,其实语言代表着心境,骂脏话的人,就像苏小妹说的,代表他自己的心是脏的。

培养爱他人的能力,从家庭服务做起

  • 服务的心无论如何都得从家庭扎根,才是正确永久的。孩子起初也许会先视家务为劳苦,但只要持续地带领,让孩子了解因为他的付出,家里得到什么样的实质帮助,透过服务能传达对彼此的爱,而有能力去爱人的孩子,也才会感受到被爱的美好,这是一体两面的教育。
  • 孩子是家中的一分子,帮忙家务是天经地义的, 我不赞成给孩子酬劳, 一给酬劳就变成了雇佣关系,不给钱就不再肯做了。
  • 投入社会服务是重要的教育,但得由内而外、循序渐进
  • 正确踏实的小区服务是诚实教育的一环,如果父母让孩子感觉到小区服务不过是为了申请大学而做的积分准备,他们是无法从中学习到服务精神与工作技术的。嬉嬉闹闹地打着服务名号进行的活动很好玩,最终还会拿到一纸时数证明,但价值却扭曲了。
  • 我们应该让孩子了解,因为他的付出,家里得到了什么样的实质帮助。
  • 服务的心无论如何都得从家庭扎根,才是正确永久的,也才能一代传一代。孩子在小的时候也许会先视家务为劳苦,但只要持续地带领,帮助他们了解,透过服务能传达对彼此的爱,而有能力去爱人的孩子,也才会感受到被爱的美好,这是一体两面的教育。
  • 威胁与贿赂都无法教会孩子,彼此体谅才是爱的本质
  • 孩子要先体会父母的辛劳,才会心甘情愿为父母分劳
  • 力气用完,睡一觉又回来了
  • 培养爱人的能力真的要从家中做起,孩子要先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才会心甘情愿地为父母分劳。家庭也是训练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后,照顾自己生活最好的地方。
  • 吃苦的精神,是现在的孩子要通过服务去学会的
  • 父母不要留钱财给孩子,留给他正直的人品、谦虚的态度和服务他人的心胸就够了。

爱与照顾,是幼儿园最该提供的教育质量

  • 这些不同国家的教育家所共同的主张是“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所过的生活和生活的条件就是教育的内容。生活必须与教育一致,否则起不了教育作用,

一定要超前或慢学的极端主张,都不够自然

  • 或许,孩子比大人更在意别人都会,而自己却不能做到的差异。
  • 动机是学习最大的推手,聪明的父母会好好把握
  • 聪明的父母会把握孩子想学的时机,不管是什么,他想学就赶快教,因为动机是学习最大的推手。
  • 学习应该是快乐的事,人是天生好奇、喜欢学新的东西的。
  • 书写可以帮助记字、认字,同时还能静心
  • 中国人一向认为练字是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写字虽然是动手,练的却是心,心不静,字就写不好。孩子练字,透过手的动作,既学会了这个字,也静下了他的心,一举两得。
  • 人生绝对没有输在起跑线这回事,人生的决战在转折点,能否智慧地在每个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
  • 有句西谚说得好:“用蜜糖捉到的苍蝇比较多。”(You catch more flies with honey.)请诱发出孩子的动机,使他喜欢学习,不要用作业让他终身恐惧学习。
  • 作业应以鼓励学习为宗旨,若是这孩子数学跟不上,请出简单一点的题目,给他机会慢慢跟上来,不要破坏他学习的兴趣,更不可嘲笑他、伤害他的自尊心。

以主动的身教与言教,让孩子理解亲近的界限

  • 父母老师不要为了讨好孩子,故意跟他勾肩搭背假装亲热,只要愿意花时间聆听他说话,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他一样会敬重你,有事会找你谈、请你帮忙。
  • 只有尊重,才能提供不疏远但不冒犯的安全感,老师能正确地表达慈爱与关心,学生对老师既敬爱又亲近。”
  • 用自己的言行指出分寸的所在,是老师的责任
  • 老师们应该以身教与言教或不伤孩子自尊心的方法,拒绝孩子过度的主动亲近,自然地施行师生有敬的教育。
  • 师生距离的教导,应以礼貌而非防范为出发点
  • 我在班上曾遇过一个妈妈,她要女儿每次下课后都来跟我鞠躬说谢谢。这在如今是少见的,可是每次当我们师生俩好好站着,她先鞠躬对我致谢,我也欣慰地回礼时,我觉得有真情的礼貌是永远不会被时间淘汰的,这些礼仪也借着肢体的美表达了情感的美。
  • 带孩子不是去讨好他们,而是要他们打从心里服你
  • 对老师不直呼其名,代表的是一份尊重与敬意
  • 先拿出做老师的样子,学生才会愿意向你学习
  • 一个不负责任的手段,不管所获得的结果有多正义,都不能免除因为手段不正常而造成伤害的责任。

善用教师的影响力,引导父母一起成长

  • 一个经常被称为“慢热型”的孩子,本来只是不大懂得与人相处时应有的礼貌,一旦有过几次听妈妈在别人面前说他这种行为是“慢热”,果真就越来越不与人招呼,越不习惯有问有答,甚至开始躲躲藏藏,以实际行动来显现他的“人际慢热”。
  • 我认为这就是儿童的“弱”,他们经常从自己所受的对待与评价中,定下行为的意向。一个孩子如果经常从哭当中得到拥抱与安慰,或是特别的待遇,眼泪就不会只是伤心时的表达,最后能收放自如地成为沟通的方法之一。成人若在乎孩子,就不该任凭这些行为顺势发展,一定要帮助他们以符合社会共处的方式适应环境。
  • 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简单清楚地为孩子讲解,而一个受到尊重的教师具有最优势的位置,能够以自己的言行同时施教于父母与孩子。
  • 教育是一个“求进步的过程”而不是“优劣选拔的定夺”
  • 不带偏见的具体沟通,将开启亲师的积极合作
  • 亲师之间千万不要为了维护自己的立场而辩论,一定要以孩子的利益来探求共识。
  • 孩子年纪小,对自己没有信心,也没有定见,他是从父母的眼睛、老师的眼睛和同学的眼睛来知道自己是谁,所以父母不要在别人面前贬低自己的孩子,孩子并不知道你是在谦虚,他会以为原来我在妈妈心目中是这样子的,头就越垂越低,越没有自信了。
  • 不要拿疾病当保护伞,延误了改变孩子行为的契机
  • 父母一定要用欣赏的眼光,去找出孩子的长处。放学回家时,请先给他一个笑脸,问他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孩子只有在安全的情绪环境里,才会打开心扉,你才可能了解他、引导他、帮助他。

关于孩子的错与罚,亲师应该好好商谈

  • 教育无非是在阻止或鼓励孩子去做一件事情时,能清楚地告知其中的理由,这些说明无法成为一种通则,而应该以发生的事件来详加讨论、彼此沟通。
  • 当我们不准孩子犯错时,孩子一定会骗你, 因为他是人,不可能不犯错, 而他又不想挨打,所以只有用说谎来逃过板子。
  • 让孩子先知道错与罪的关系,才能讨论罚得公不公平
  • 为自己辩护是现在小朋友的长项,我想是因为孩子经常受到责备,再加上的确有不少冤枉的处罚,所以养成他们闻风就逃、为自己辩护的能力。
  • 以后与人相处或做事都不可以冲动,不能只用感觉草率判断就立刻采取行动。
  • 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冲突,以建立同理心的教育
  • 如果亲师跳过孩子犯错的过程,只是直接丢下一句经常听到的话“注意你的态度!”,这对孩子非但没有矫正作用,甚至还错误地鼓励他们变成善于道歉的违纪者,胆子越练越稳,不怕故意犯错,只求态度够好就可以。
  • 教育无非是在阻止或鼓励孩子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能够清楚地告知其中的理由——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不能让你这样做是什么原因,这些说明无法成为一种通则,而应该以发生的事件来详加讨论、彼此沟通
  • 我们要检讨,为什么过去善良而乐于助人的社会,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有时候,不良判例所带来的后遗症,要远超过当时法官愚昧判决的影响。
  • 不尊师重道的现实,让老师失去了奉献的热情
  • 至于教育孩子,一定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这个行为不能做,不可以为了偷懒、怕麻烦或没有时间,而直接命令他不能做。教育孩子不是奴役孩子,孩子若不知道不能做的理由,他会把它解释成:“你在,我不做;你不在,我就做。”因为是你不让我做,你不在我当然可以做,这样就失去教育的目的了。
  • 爱因斯坦说:“一个没有犯过错的孩子,就从来没有尝试过新的东西。”(Anyone who has never made a mistake has never tried anything new.)

勿以善意之名,教孩子学会取巧与功利

  • 在考试前停止一切活动,可能让孩子养成不管责任所在, 任意要求他人支持配合的自我中心, 同时以为凡事都能用短跑冲刺来应付。
  • 父母要了解: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才是长久的,不要为了一时的考试而让例行事务停摆,那会得不偿失。
  • 考试也是生活的一环,不该被视为例外而停摆一切
  • 一是,我觉得孩子应该去一个与他实力相当的学校,父母若请他人包装能力,反而会造成误判,立孩子于尴尬之地。二是,这样的代劳不只剥夺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权利,而且是一种以善意强迫孩子作伪的教育,有失成人的责任。
  • 考前开夜车的念书方法是“强记”,所谓现炒现卖,考完就忘记,这不是好的学习方式。我们的记忆需要经过“固化”(consolidation),讯息进来之后会先在短期记忆处理,这时的记忆是很不稳定的,一定要等到信息从短期记忆转为长期记忆,那个信息才是你的。
  • 美国作家詹姆斯·米契纳(James Michener)说:“孩子小时候所读的书,会内化成他的国家民族观念、对族群的认同、对人生的理想和对自己的抱负。”这是很正确的,天真柔软的心很容易受感动,并且因感动而内化成自己的价值观,所以小时候读的书很重要。

不需用却还用的浪费,要有更妥善的分配

  • 教育不该只为少数家庭服务,更应为多数孩子的利益着想
  • 一个文明社会的指标,是要使所有人都能站在相同的竞争点上,不因财富差异有所不同,而教育是脱离贫穷唯一的途径,老师要给孩子这个机会。
  • 只要教得会孩子,什么方法都是好方法
  • 古人说“易子而教”是有道理的,因为很多时候,教自己人常会态度更不好、更没有耐心,理由是都是自己人,不必讲客套。但这个观点是错的,跟你最亲的是自己人,最不能得罪,因为每天要见面,要生活在一起。这个错误观念使许多夫妻讲话很没有礼貌,也让孩子以为对自己人就可以没大没小,其实,任何关系只有“敬”才维持得下去。

创意的背后,更要有扎实的学习与练习

  • 反对别人的看法不是创意,提出更好的看法才是创意。 所有的大师都是先下苦功, 一点一滴如学徒般开始学习、累积经验, 再熟能生巧,从旧有之中变化出新的创作。 即使再好的点子,也是要做出来才算数, 而执行的过程,没有纪律和毅力是不可能成功的。
  • 有趣的是,有些孩子甚至连我“要”的是什么都还没听完,就已经在忙着问“可以不要”了吗?孩子们似乎有一种迷思:只要与众不同,就会得到“有创意”的称赞。这种刻意求反、一定要颠覆标准的想法实际上却阻碍了学习,形成另一种刻板,影响个人观察与判断眼前事物的能力。
  • 小小的脑袋因为接受太多“以创意为名”的鼓励,几乎觉得事事并无标准可言,也无事不能以创意了结。
  • 思想是有创造性的,是涉入新的事物。思想包含发明的意思。引动的联想当然一定在某些脉络关系上是熟悉的。……牛顿的原创性在于应用这些熟知事物的方法,把它们放进不熟知的架构里。每次不凡的科学发现、每项伟大的发明、每件了不起的艺术创作,也都是如此。只有没有常识的傻瓜会认为奇怪的、幻想的东西才是有原创性的。
  • 杜威曾提醒大家,想象力不是无中生有,家长也应该了解,创意的意思并不是反对规则。

在确定“没有兴趣”之前,先帮助孩子“学会”

  • 在确定“没有兴趣”之前,先帮助孩子“学会”
  • 我们其实不能从孩子无法做好一件事,直接判断他一定没有兴趣,因为很可能他只是没有受到正确的教导,在确定“不爱”之前,要先改变方式帮助他们“学会”。但是,如果能做得很好,却仍然不喜欢那件事情的孩子,我们就应该允许并帮助他们去寻找另一份真正的兴趣。
  • 兴趣只是敲门砖,是个推手, 光有兴趣,不肯下苦功,同样是一事无成。 而责任必须超越兴趣,凡是该做的事, 不论有无兴趣都得做,因为它是责任。
  • 要如何让父母了解,中学前的基本科目,是无论有没有兴趣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程度常识,跟大学选择去念地理系或历史系的意义有所不同?
  • 自以为没有兴趣的学习,也可能透过引导而改变
  • 喜欢之于口味,应该类似于兴趣之于事物,原本自以为没有兴趣的学习,如果遇到了适当的引导,还是会改变的,对吗?对于必须具备却缺乏兴趣的能力,改变引导的方式是否应被教育者视为责任?
  • 吾人读书上课,无所谓性情近与不近,无所谓有无兴趣。读书上课就是纪律,越是自己不喜欢的学科,越要加倍鞭策自己努力钻研。克制自己欲望的这一套功夫,要从小时候开始锻炼。读书求学,自有一条正路可循,由不得自己任性。梁启超先生所倡导趣味之说,是对有志研究学问的人士说教,不是对读书求学的青年致辞。
  • 我们其实不能从一个人无法做好一件事来直接判断他一定没有兴趣,因为很可能这个人只是没有受到正确的教导。所以,在确定“不爱”之前,要先改变方式帮助他们“学会”。但是,如果能把事情做得很好,却仍然不喜欢那件事情的孩子,我们就应该允许并帮助他们去寻找另一份真正的兴趣。
  • 很有兴趣的事,也不是就能轻易完成
  • 兴趣代表的并非是学习天分,而是一种学习驱动力,或帮助克服困难的耐力吗?
  • 兴趣有天生,也有后天培养,它们都带来成就感,只是前者做起来容易一点罢了。
  • 当孩子进了大学,智慧已开、见识已多,在选择将来就业的科系时,兴趣才是主要的决策因素。小学、中学是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不可用兴趣作为理由而不学习。
  • 教养孩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小把规矩订好,超越规矩绝对不容许,在规矩之内则请让他自由发展,不要管太多。

在“及早”栽培之前,先让孩子“正常”发展

  • 真正的天分是父母扼杀不掉的, 但放弃基本知识的学习, 会使孩子的兴趣无法更上一层楼去发挥。 才艺到最后一定需要品德的内涵加持,才能发光发亮, 我们要培养的是大师而不是工匠, 孩子需要广泛阅读、涉猎,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
  • 不必因为早发的兴趣,急着帮孩子决定人生的方向
  • 要接触不同的文化总要有基础的工具,而文字、阅读与学习的习惯,就是我应该帮助她拥有的工具。
  • 假设天才只是要提前经历一切,也提前结束赞美与掌声,我宁愿孩子的发展与他的成长有更美好的延续。
  • 真正的兴趣,是父母耽误不了,也无法被埋没的
  • 真正的兴趣其实是父母耽误不了,也无法被埋没的,父母不必有罪恶感。
  • 成功不是赢在起跑线,而是赢在转折点,只要孩子持续有学习的动机,都有成功的希望。
  • 天分扼杀不掉,但放弃基本知识会使孩子的兴趣(天分)无法更上一层楼去发挥,因为才艺到最后一定需要品德的内涵加持,才能发光发亮。当技术到了一个程度要升华时,一定要同时触动修炼者和欣赏者内在的核心价值,而所谓的品味,其实就是深厚的人文知识、美的修养和由内而外的仪态风度。艺术必须能提高一个人的精神涵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纯粹是感官上的东西,会使人衰弱下去,使人道德败坏。
  • 我们的心像块肥沃的田地,野草先长出来,稻子就长不出来了。

孩子的阅读,也需要做好时间管理

  • 阅读是好事,但责任和纪律优先,不可以因为做好事就不守规矩。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不是喜欢的、好的事情都可以无止境地做,要顾虑到别人的感觉,也要看自己有没有尽到本分。孩子若是真心喜欢阅读,不会因为被中断了而不读,他反而会更快把该做的事做好,迫不及待回来再读完。
  • 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也是很重要的教育
  • 在参与任何活动之前,清楚自己是为何而来,来了之后就要全心参与,这与她有多喜欢阅读或是不是一只书虫无关。
  • 不能让孩子以“喜欢阅读”,任性规避应尽的责任
  • 不是喜欢的、好的事情都可以无止境地做,要顾虑到别人的感觉,也要看自己有没有尽到本分。”
  • 父母一定要分清楚,“任性”不是“个性”,孩子的这种行为是父母娇纵的结果,是爱之反而害之,因为进入社会后,没有人会容忍这种态度。父母一定要教孩子以责任优先,没有人喜欢不负责任的人,当你接下这份工作时,你就给了对方你会尽责的保证,不好好做就是失信,是食言而肥。一个没有诚信的人是交不到朋友的,人生的路很长,孩子一定要有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人生才会过得愉快,事业才会成功,而这必须从小培养。

阅读的时数和本数,并不完全等于知识的累积

  • 阅读的时数和本数,并不完全等于知识的累积
  • 阅读的成效不能用读了几本来计算,它就像一个人的心智,不是量的问题,而是质的问题。阅读也不是要记得每一本书巨细靡遗的内容,而是看完后,它能增加你对某件事的了解,或使你反思过去的行为是否恰当。你必须消化它的内容,使新知与你的旧知连接起来,这份知识才是你的。
  • 父母确切的辅导,才能真正造就孩子的阅读质量
  • 识字不读好书,等于白识字
  • 阅读教育并非只是要求孩子,父母也该示范与身教
  • 当大家谈论着亲子应该如何增进了解、如何成为好朋友时,我最推荐透过阅读达到这种境界。阅读是最不受体力限制而能深化关系的活动,透过阅读,亲子的确可以当永远的好朋友。我如今与八十几岁的父母还能交换许多生活的感触,其中最大的原因,或许是阅读所建的功劳。
  • 人生的快乐不在于做你喜欢做的事,而在于喜欢你不得不做的事。孩子的竞争力其实包括学习力、耐挫力和毅力,而后面支撑的钢骨叫“纪律”。
  • 言情小说是一种不健康的阅读,读完了没有获得什么新知,只是浪费了时间和眼力。
  • 阅读的效应不是立竿见影,而是长久深远的,一本书读进去之后,要经过反复的思考、咀嚼,经由内化才会把效果显现出来,而一旦读进去了,它对孩子的影响也会一直持续下去。
  • 阅读是主动的学习,可以借此拓宽视野、反思自我
  • 阅读并不是要记得每一本书巨细靡遗的内容,而是看完后,它能增加你对某件事的了解,拓广你的视野,或能使你反思过去的行为是否恰当。你必须消化它的内容,使新知与你的旧知连接起来,这份知识才是你的。

背诵,是为了拥有“携带于心”的方便性

  • 背诵,是为了拥有“携带于心”的方便性
  • 如果为了拥有携带于心的方便性和对于文本的所有权,那么“背诵”即使经过一些辛苦,也很有意义吧!
  • 基础的知识要记在脑海里,因为这样提取最快,既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衍生出新的知识,也能用来验证网络上各种新知的真伪。
  • 孩子并不讨厌背诵,但需要适当的引导与练习
  • 我曾听到有人把“背诵”解释成“携带于心”与“对文本的所有权”,觉得很迷人。
  • 基础的知识要记进大脑中,衍生的学问再上网去查询
  • 为什么到了电脑世纪,学校还是要求孩子背诵呢?因为记进大脑中的知识提取最快,而且这些基本知识可用来验证网络上那些新知的真伪,这也是为什么信息越发达,普通常识越重要。
  • 从实验看来,记忆的本质就是一个熟悉度,熟悉东西的神经回路是大条的,临界点是低的,它容易被激发,也容易在既有的基石上添加新的东西。所谓的相似性会引发联想(Similarity breeds connection.),记忆会把相似的东西归类在一起,当我们看到它们的相关事物时,就能触类旁通衍生出新的知识。因此九九表要背,二十六个字母要背,因为它是基石,叫基本功。
  • 梁实秋先生一再强调学习是纪律,因为刚开始时,打根基需要纪律,根基稳了,高楼大厦自然平地起,成果才会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