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简明读本:1921-2016

张士义

一、日出东方

  • 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

辛亥之变

  • 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两个部分,即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的社会条件下,大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对象,只有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阶级。

五四曙光

  •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红色起点

  •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举行。

工运烈火

  • 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纲领,是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制定的。
  • 1922年1月爆发的香港海员罢工,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直接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的有组织的较量。
  • 安源路矿工人罢工,是这次工人运动高潮中南方工人举行的主要罢工之一
  •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主要精力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还开展了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

二、革命洪流

  • 1924年至1927年,一场旨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的革命运动,似洪流席卷中国大地,人们通常把它称为中国的“大革命”或“国民革命”。
  • 尤其是直系、皖系、奉系三大军阀派系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导致军费激增。
  • 共产党和国民党虽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政党,但都是民主革命的政党。它们所以能实现合作,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时所面临的敌人是相同的,现阶段艰巨的革命任务也是基本相同的,在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军阀统治、实现民族平等、使平民享有民主权利等方面的目标也是共同的。
  • 这时的国民党大体上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 第一个会议是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党员420人。

五卅风暴

  • “创造世界文化的是热的血和冷的铁,现世界强者占有冷的铁,而我们弱者只有热的血;然而我们心中果然有热的血,不愁将来手中没有冷的铁,热的血一旦得着冷的铁,便是强者之末运。”
  • 6月23日,罢工工人和广州各界群众10万人举行大会和示威游行,突遭沙面租界英国军警的射击,造成死52人、重伤170多人的沙基惨案。
  • 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汪精卫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鲍罗廷被聘为高等顾问。
  • 毛泽东在1925年12月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首先强调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接着逐一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着重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从而解决了中国革命中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他还提醒人们注意:民族资产阶级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是动摇不定的,他们既需要革命,又怀疑革命,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 1926年1月1日至19日,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 3月20日,蒋介石以此为借口,在广州实行戒严,逮捕李之龙,软禁共产党人,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和苏联顾问办事处,监视苏联顾问。这就是所谓“中山舰事件”。

北伐凯歌

  • 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和第七军一部作为北伐的先头部队,先行出兵湖南。北伐先锋,锐不可当,拉开了气势如虹的北伐战争的序幕。
  • 工农群众支援了北伐战争,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又推动了工农运动的空前高涨。
  • 共产党员叶挺领导的独立团屡破强敌,英勇善战,它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因此赢得“铁军”的称号。

血雨腥风

  • 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却犯了一个重大错误,就是忽视对军队的争取,片面地着重于民众运动。结果,当蒋介石发动突然袭击时,中共中央不仅在精神上缺乏准备,而且在实力上也难以组织有力的反抗。
  • “军事北伐,政治南伐”
  • 毛泽东在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了32天的考察。他在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尖锐地批驳了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种种责难,论述了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
  • 北方的天空骤然间也变得乌云翻滚。4月28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北京把李大钊送上了绞刑架。这位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神色不变,从容就死”。李大钊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他长眠在北京的万安公墓,他的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后来者。
  • 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行成立“国民政府”,以与武汉的国民政府相对立。这就在全国形成了北京、南京和武汉三个政权对峙的局面。
  •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举行
  • 7月15日,汪精卫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实行“分共”,正式同共产党决裂。第一次国共合作终于全面破裂,持续三年多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三、星火燎原

  • 南昌起义爆发后的第七天,即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这便是著名的八七会议。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走向复兴

  • 毛泽东又总结部队从事群众工作的经验,规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是: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第三,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是:第一,上门板;第二,捆铺草;第三,说话和气;第四,买卖公平;第五,借东西要还;第六,损坏东西要赔。后来,六项注意又增加洗澡避女人和不搜俘虏腰包,发展成八项注意。
  •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 古田会议决议是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它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在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思想建设着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古田会议是党和人民军队建军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峥嵘岁月

  • 1930年10月,中原大战一结束,蒋介石立刻掉转枪口,集中重兵向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围剿”。
  • 这次战役后,赣南、闽西两个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拥有21座县城、面积5万平方公里、居民达250万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红色中华

  •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同国民党政权性质根本不同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 根据《宪法大纲》,11月25日,成立以朱德为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为副主席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项英、张国焘(一直没有到中央根据地任职)为副主席。会议还选举毛泽东任人民委员会主席,项英、张国焘任副主席,决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江西瑞金。
  • 中国革命战争之所以能够长期坚持,工农红军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围剿”,人民群众的热诚支援是一个根本条件。
  • 中央根据地于1933年3月创办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主要培养党、政、工会的干部。

遭遇挫折

  • 1931年9月18日,一件关系中国命运的大事件突然发生了。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 11月,红二十五军也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开始长征。

万水千山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中央红军长征在开始时是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被迫进行的。
  • 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10月19日,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行程两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的长征,终于以胜利而告结束。

共赴国难

  • 1935年6月初的“何梅协定”迫使国民党的中央军撤出平津和河北
  • 结束万里长征的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刚刚站稳脚跟,便于12月17日至25日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军事战略问题、全国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问题。
  • 瓦窑堡会议是在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转变过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 1937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迁驻延安。此后,延安成为指引中国革命方向、照耀中华民族前程的灯塔。
  • 为做好进行抗日战争的准备,中共中央还特别重视加强人民军队和根据地的建设。各地党组织都注意扩大和发展军队。
  • 从大革命失败到全面抗战爆发前这十年,中国共产党战胜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沉着应对,埋头苦干,奇迹般地度过了最黑暗的时刻,开创出新的局面。

四、中流砥柱

  • 1937年7月7日,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标志性的日子。
  • 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实际上形成了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共产党军队担负的敌后战场。
  • 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冀西阜平召开,经过民主选举,成立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这是敌后第一个中共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
  •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写下了《论持久战》这篇重要论文。
  •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举行。毛泽东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并作会议总结。全会通过《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批准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线,肯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团结抗战

  •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抗日战争逐渐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其政策的重点逐渐从对外转向对内,实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
  •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 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对日军的进攻。陆续参战的部队达到100多个团,约20余万人,被称为百团大战。

巩固阵地

  •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 使日军主力陷在中国战场上,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重大贡献。
  • 毛泽东把这一困难时期称之为“黎明前的黑暗”,号召抗日根据地军民坚持敌后抗战,巩固抗日阵地,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 1942年开始的全党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这两个中心环节,为战胜困难,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毛泽东把这两项措施称之为整个革命链条中的“两个环子”。
  • 1942年2月1日,毛泽东来到中央党校,在开学典礼上发表题为《整顿学风党风文风》[插图]的演说。一星期后,他又在延安干部会上发表了《反对党八股》的讲演。以此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整风运动。
  • 整风运动是一次全党范围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它的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光辉旗帜

  • 七大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 党的七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后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党的史册。

胜利乐章

  • 到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已有19块,总面积95万平方公里,人口9550万人,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抗日武装上升到91万人,民兵有220万人。
  •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推进,美国政府开始考虑战后的问题。为了在战后推行争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实现取代日本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将前一时期所采取的赞同国共合作的政策逐渐转变为扶蒋反共的政策
  •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向公众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插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以胜利而告终。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侵华日军128万人向中国投降。10月25日,台湾地区的受降仪式在台北举行,自甲午战争后被迫与祖国分离50年的台湾省回到祖国怀抱。
  • 抗日战争胜利时,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拥有120多万党员的大党,抗日根据地的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人,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发展到220万人。

五、历史抉择

  • 重庆谈判从8月29日开始,到10月10日结束。
  • 10月10日,双方正式签署了《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 随着战后民主运动的高涨,1945年9月,重庆科技文教界一批知识分子将原有的民主科学座谈会,改为固定性的政治组织九三座谈会,这就是九三学社的前身。

奋起自卫

  • 7月11日和15日,国民党特务先后在昆明暗杀了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和闻一多。
  • 蒋介石声称,倚仗国民党的军事优势,“如果配合得法,运用灵活……就一定能速战速决”。他的参谋总长陈诚甚至扬言说:“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即能整个解决。”
  • 1946年8月,内战刚爆发一个多月,毛泽东会见了来访的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谈话中,他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表示了对貌似强大的敌人的蔑视,表明了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
  • 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美械装备的精锐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

转入进攻

  • 中共中央选择地处中原的大别山区作为主要突击方向。
  •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万人以出乎敌人意料的突然行动,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 1947年7月至9月,在刘少奇主持下,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同年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批准公布。
  •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响亮地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第二条战线

  • 战争是民心向背的较量,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
  • 1946年12月24日,两个美国军人在北平东单操场强奸一名中国女大学生。这一事件,触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驻华美军暴行的群众运动,即抗暴运动。
  • 以抗暴运动为标志,以学生为先锋的爱国民主运动同国民党政府之间的斗争,逐步形成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 1948年10月25日,北京大学教授周作人等82人签署声明,宣布自即日起忍痛停教3天,进行借贷来维持家人的生活。
  • 国民党的民主派开始实行革命的联合。1948年1月1日,举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成立大会,推举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会议宣布“当前之革命任务为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实现中国之独立、民主与和平”

战略决战

  • 济南战役开创了大规模围歼国民党军主力和夺取大城市的范例。
  • 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主力70万人,发起辽沈战役。
  • 淮海战役历时6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
  • 1949年1月31日,傅部移动完毕,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3月25日,中共中央及所属机构全部由西柏坡迁到北平。
  • 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4个月零19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三大战役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也是世界战争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

革命到底

  •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筹备建国

  •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举行。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
  • 限制和反限制,将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斗争的主要形式。
  • 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 《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的大宪章,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六、新的纪元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 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财政经济战线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
  • 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会在北京召开。
  • 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的一次最重要的会议,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行动纲领和策略路线。
  • 新区的土地改革大体分三个阶段进行: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和分配土地财产
  • 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基本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
  • 1953年秋,镇压反革命运动全部完成,基本上扫除了国民党反动派留在大陆的反革命残余势力。
  • 1950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抗美援朝

  •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借此侵占中国领土台湾。
  • 以美军和苏军在朝鲜半岛分别对日军受降的北纬38度线为界,1948年8月,朝鲜南方成立大韩民国;9月,北方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出现南北分裂局面。
  • 1950年10月19日黄昏,中国人民志愿军隐蔽跨过鸭绿江。
  • 能战然后言和”。他在人民政协常委会议上分析说:“谈还是要谈,打还是要打,和还是要和
  • 1953年7月,在三八线以南新校正的军事分界线上的板门店,中朝一方和美国一方正式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

厘定方针

  • 农业的恢复,是国民经济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
  • 1951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一场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1952年1月决定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一场反对行贿、偷税漏税、偷工减料、盗骗国家财产、盗窃国家经济情报(通称“五毒”)的“五反”运动。
  • 民族区域自治已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国策和基本制度,它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

七、过渡时期

  • 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 1956年,中共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方针。

保驾护航

  •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 人民政协作为全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继续存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 历史的教训表明,凡属思想、学术方面的问题,应按照宪法有关学术自由、批评自由的精神和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由思想学术界和广大读者通过科学的批评和讨论,求得正确解决。
  •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 1954年4月18日,有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第一次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大型国际性会议(即亚非会议,也称万隆会议)。

三大改造

  • 党内普遍存在尽快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提早进入社会主义的思想倾向。
  •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在中国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 社会主义改造后期遗留的问题,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居于绝对统治地位的前提下,有没有必要使它成为唯一的经济成分,可不可以保留一部分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二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对资本主义和个体经济改造的完成而扩大到全部经济生活,市场调节作用是否还需要发挥,如何发挥?三是国营经济如何发挥中央、地方各级和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公有制经济是否可以划分所有权和经营权,生产经营上要不要有集中与分散的不同层次,还是公有范围越大、生产经营越集中越好?

八、曲折探索

  • 9月15日至27日,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 毛泽东特别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他指出前者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巨大曲折

  • 1957年4月27日,党中央作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这次整风运动采取“开门”的形式,既在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欢迎党外人士参加,对党和政府及党员、干部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予以批评。
  • 原来主要从人民内部矛盾的角度来观察国内政治形势和思想动向的毛泽东,开始更多地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看待整风中提出的意见。
  • 党中央、毛泽东酝酿并发动了一场热火朝天的“大跃进”运动。
  • 周恩来、陈云等主张反冒进的中央领导人不得不作检讨。
  • 对反冒进的批判,实际上否定了“一五”时期积累起来的建设经验,助长了脱离实际的臆想和冒进;同时也否定了中央集体领导的经验和智慧,破坏了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使党很难有效地防止和纠正因毛泽东个人失误而导致的党的决策的失误。
  • 1958年夏收期间,各地兴起虚报产量、竞放高产“卫星”的浪潮。
  • 会后,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 带有浓厚平均主义和军事共产主义色彩的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对农民的剥夺,引起农民的惶恐和不满,使农村生产力受到灾难性破坏。
  • 1959年7月,党中央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初期是继续纠“左”,但是政治局委员彭德怀在会议期间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之后,会议方向骤然改变。

全面调整

  • 1961年1月,党中央召开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从1961年起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这次工作会议的有七千余人,通常称“七千人大会”。
  • 毛泽东在大会上发表讲话,中心是讲民主集中制,强调不论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让群众讲话,并作了自我批评。

两个趋向

  • 从党的八大一次会议到“文化大革命”前这十年(1956~1966年),是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艰辛探索的十年。
  • 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甚至人为地制造所谓“阶级斗争”,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作出不符合当时当地实际的夸大估计,把正确的思想观点、政策主张和做法以及艺术和学术上的不同流派、不同观点,当做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来反对,当做阶级斗争动向来批判,也是错误并且是极其有害的。
  • 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说:“讲错误,不应该只讲毛泽东同志,中央许多负责同志都有错误。‘大跃进’,毛泽东同志头脑发热,我们不发热?刘少奇同志、周恩来同志和我都没有反对,陈云同志没有说话。在这些问题上要公正,不要造成一种印象,别的人都正确,只有一个人犯错误,这不符合事实。中央犯错误,不是一个人负责,是集体负责。”

九、“文革”内乱

  •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我国发生了历时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 “文化大革命”实际上根本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只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 1966年5月4日至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是“文化大革命”正式发动的标志。
  • 全国掀起了全面夺权的风暴,这就是所谓“一月革命”。

林彪之死

  • 九大的召开使“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这两个集团在中央领导核心中的地位。九大在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 林彪等遂于9月13日外逃叛国,机毁人亡,葬身异域。

文革结束

  • 十大以后,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江青集团的势力得到加强。
  • 11月下旬,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 1976年1月8日,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周恩来逝世。
  • 9月9日,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逝世。

严重危害

  • 文化大革命”是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走入歧途的结果,是在错误理论指导下的错误实践。这场“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造成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十、徘徊前进

  •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经过多人参与,并经胡耀邦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历史转折

  • 李先念在会议的总结讲话中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也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
  •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十一、改革开放

  • 第二,全面复查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 从自己国家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式的道路,这就是我们这次调整的指导思想。
  • 第四,解决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是非。
  • 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

改革起步

  • 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全面改革

  • 1982年9月1日到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 1985年3月,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新论断。
  • 1984年,新中国第一个股份公司——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 自1981年9月叶剑英就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问题发表了九条方针后,1982年1月,邓小平将此概括为“一国两制”的构想。

治理整顿

  • 1989年春夏,在国际反华势力和国内主张全盘“西化”的代表人物煽动下,由于党在领导工作中的某些失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再度泛滥起来,并利用胡耀邦逝世的时机,在北京制造了一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政治动乱,直至发展成反革命暴乱。

十二、市场经济

  •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第二,积极推进综合改革,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
  • 第三,进一步开放沿海、沿边、沿江和省会城市,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 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 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宏观调控

  • 一是货币投放过量,金融秩序混乱。
  • 二是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出现膨胀的趋势。
  • 五是出口增长乏力,进口增长过快,国家外汇结存基本无增长。
  • 六是物价上涨过快,通货膨胀呈现加速之势。

发展战略

  • 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促进和支撑力量,已成为提高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大因素。

加快发展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到底就是法制经济。

跨越世纪

  • 1997年2月19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幸逝世。
  •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及参加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三、全面小康

  • 到2000年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九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建设

  •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小康新貌

  •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破浪前进

  •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十四、民族复兴

  • 201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
  •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 党的十八大报告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的目标要求
  • 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
  • 2012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习近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