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2:大国之略

王伟

前言

  • 国之大略,三分在外,七分在内,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必然要服从于内政。

再版序

  • 世间万事,知其所来,方知其所往。历史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其中所蕴藏的规律。

第一章 地缘政治之俄罗斯

  • 普京应该是叶利钦在犯了一系列错误之后,留给俄罗斯最后的也是最有价值的遗产。

话说俄罗斯(一)

  • 这个基本套路如今通常被称为“华盛顿共识”。简单地归纳一下:第一将国有资产私有化,第二政府放开价格管制,第三严肃财政政策——所谓严肃财政政策放到当时的俄国其实就是要政府尽量什么都不去管(管得越少自然财政支出也就越少,看上去也就“严肃”了),即所谓的小政府。这套“组合拳”也被称为休克疗法。

叶利钦的选择

  • 治国无方,修身、齐家有术
  • 普京上任之后很快就以总统法令的形式宣布,今后任何人不得追究叶利钦本人及其家族的任何刑事责任,由此给了叶利钦家族最根本的保护,而这种保护也维系了普京和俄国众多寡头之间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

从溃败到后撤

  • 如果你要管理一个国家的话,仅仅靠自己是不可能的,上亿的国民和元首之间必须有大量的精英阶层存在,才可以让国家有序地运行下去,而这些精英恰恰是苏联解体之后,国有资产私有化过程中的受益者
  • 普京的私有化政策与叶利钦时代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负责任的私有化”。一方面他需要和精英阶层保持一种默契,或者说是平衡,同时要解决国家的财政来源;另一方面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已经没有耐力和耐心再经历一次冲击了
  • 财富不是印刷出来的,任何货币只有在能买到实物产品的前提下才算有意义,而这些实物产品只能是通过工业体系,由实实在在的资源转化而来。

统合有道

  • 面对无法逆转的不利的局面,任何一支军队都会选择后撤,但你不可能无休止地后撤下去,最终必须要在合适的地方建立起稳固的防御阵地,并且适时地做出必要的反击,如此才能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下去
  • 借着这个不错的开端,普京的一系列新政也由此展开——简单地概括基本就是这么几件事:削藩、整肃吏治、打击寡头、强化意识形态统一。
  • 2000年5月13日,普京签署第849号总统令,批准了《俄罗斯联邦总统驻联邦区全权代表条例》。由此俄全国89个共和国、边疆区和州等联邦主体,按地域原则被划分为七个“联邦区”,每个联邦区任命一位总统全权代表。全权代表直接对总统负责,对地方各项政务有权进行监督。
  • 与实体经济不同,传媒自身是没有实际产出的,但它却同样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媒体获利只能通过广告等途径来实现,这意味着从利益考虑,在资本时代是无法存在真正中立的媒体的——必然要依附于资本的控制者。

力自地起——强力部门对普京新政的推动

  • 刀切入肉则应之言,刀切入骨则应之行。
  • 下智谋事,上智治人,睿智立法

话说俄罗斯(二)

  • 军事工业是人类重化工业当中组织管理复杂程度最高、技术水平最高的领域,可以说是一国工业体系的“金字塔尖”,它集成了电子、化工、冶金、材料、精密加工等几乎所有工业门类最精华的部分。
  • 很多俄罗斯的设计师已经80多岁,甚至岁数更大,军工行业的高级技工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56岁,急需新鲜血液注入,而与此同时,俄罗斯理工科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却一直大量流失海外

尚未消除的潜在威胁

  • 由于生理特性的关系,白种人很容易对酒精形成依赖,而长期酗酒对人健康的危害很可以说是灾难性的,在毒品泛滥之前,酗酒一直是西方国家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由于气候和文化的问题,俄罗斯的酗酒问题又比西欧和美国要严重得多。
  • 一般而言,一个种族平均每个育龄妇女需要生2.4个孩子,种族的人口数量才能保证稳定
  •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决定了任何人根本不可能把权力的稳定完全寄托在哪怕是最亲密的人的身上,任何一个政治人物的背后,往往都是一个集团的利益,这种利益上的博弈,被轻描淡写地说成以两个人的交替执政来完成,这在现实中是不可想象的。与其说梅普达成了程序正义的轮流执政,不如说他们这种交替执政的背后其实是俄罗斯两大政治力量之间的轮流坐庄,彼此达成了一种平衡,但是平衡并不意味着一致,而仅仅是一种妥协。

第二章 地缘政治之土耳其

  • 任何一国的对外政策,本质上都是其国内政治的衍生产物。

由来已久的结构性问题

  • 凡事欲知其所往,必先知其所来,

从凯末尔到埃尔多安的微妙转变

  • 事实上,这个问题在中东地区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不止土耳其,后来走上相对世俗化改革道路的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他们的变革过程其实都大同小异,都是由军官团主导革命,之后由军方主政,通过比较强硬的手段来压制宗教保守派,从而实现国家世俗化。
  • 西欧施压→土军方退让→世俗化力量式微→宗教力量坐大→欧洲新移民宗教色彩越来越浓→欧洲族群矛盾加剧。

埃尔多安的困局

  • 正发党上台,带有明显的双重色彩,其一是强调宗教地位的“泛伊斯兰主义”,其二则是民族主义。

第三章 地缘政治之澳大利亚

  • 澳大利亚在上了美国这条船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这些美国主导的战争全部都有澳大利亚的身影。特别是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这场战争连法德等美国传统盟友都加以抵制,除了美英之外,剩下的参战国只有波兰和澳大利亚。
  • 在面对诸如此类的报道时,其实没必要总是盯着各种媒体的新闻,它们最多只能告诉你刚刚发生了什么,而要想知道“为什么”,最好的办法是找一张地图和几本历史书来。

美澳同盟

  • 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能够心甘情愿地做英国在东亚地区的代理人,除了在政治、技术、金融上有求于英国之外,也是由于东南亚的资源产地处于英国人的控制之下。
  • 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一直以来日本虽然是屡战屡胜,但真正掌握战争节奏的却是英国人,每当日本人在战胜之后准备进一步行动时,英国人总会“恰到好处”地出来敲打日本,让日本人停下来并且把获得的好处吐一大块出来给英国人;侵华战争爆发后,美国人同样是如法炮制。而他们用来牵制日本人的抓手,主要就是资源。
  • 眼看着英国母国已经指望不上了,澳大利亚只能把目光转向美国。恰在此时,美军也刚刚被日本人从菲律宾给赶了出去,正在到处找位于西太平地区的新的立足点,于是两边一拍即合。

刻舟求剑

  • 从2012年开始,美军开始分批进驻澳大利亚的达尔文,由此拉开了美国重返亚洲的序幕。而澳大利亚的这一举动恰恰是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加上此前美国在新加坡樟宜港的驻军以及后来在菲律宾的驻军,这等于是在中国南海形成了一个互为掎角之势的稳固布局。

第四章 地缘政治之日本

  • 与英国人类似,美国政府对日本的支持同样不止是为了那么一点出口额,更大的意义在于打击英、法等国对远东的控制,同时对苏联在远东形成制衡。

日本的“代理人”国策

  • 其实我们对这个“一衣带水”的邻居的历史也没有太用心研究过。
  • 真正的原因恐怕主要是在一个“穷”字上。所谓殖民地无非就是给宗主国提供原材料和过剩商品的倾销市场,可日本除了淡水和拿来吃的鱼,你几乎数不出几样资源是不匮乏的;
  • 在国际博弈中的地位,日本始终是西方国家(先是英国后是美国)制衡中、俄(苏)的代理国;日本的经济无论如何发展,作为根本的资源始终控制在西方国家手里,进而使得国内事务受制于人;对外战略上,日本对东南亚始终情有独钟;就所处的国际环境而言,日本所扮演的西方代理人角色决定了对中国以及俄罗斯而言她始终都是难以被信任的,而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对日本除了“放水养鱼”之外,肯定还要在需要的时候“排水捞鱼”,这就使得日本始终“混”得像一只蝙蝠——在兽眼中为禽,在禽眼中为兽。

“蝙蝠”效应

  • 简单地说,近代日本的崛起其实是靠三场战争完成的:甲午战争,拿到了朝鲜与台湾两个通向中国大陆的战略跳板,更通过清政府的天量赔款完成了国家货币从银本位向金本位制的转换,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货币体系;日俄战争,虽然没从俄国人手中拿到什么实际利益,但借此废除了此前和西方列强签署的各个不平等条约,让日本正式步入了列强的行列;第一次世界大战,除了众所周知的攫取了德国在中国的利益之外,和美国类似,日本也获得了来自欧洲的各类军用品订单,从而发了一大笔战争财。而三场战争中,起码有两场都是在英国的操持之下进行的。

既是“拐杖”也是“枷锁”的美日同盟

  • 与其说这是一场战争,不如说更像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并购案例——先诱导你大肆拓展业务,减少你的现金持有量,再断掉你的贷款,一番折腾之后,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三分外交,七分内政

  • 这是日本修改和平宪法、建立军队的前奏。
  • 所谓“权利”,就是你可以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所谓“权力”,就是你可以叫别人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

“是,首相”

  • 西方政治斗争的潜规则之一:如果挡不住他,那索性就让开道,在他过去以后再在背后推他一把

再也不能这样过

  • 当把一堆螃蟹装在一个篓子里的时候,你根本不用担心会有螃蟹跑出来,因为任何一只蟹往上爬的时候都会被别的同类本能地给拽下来

从“基本盘”看未来中国海军的定位

  • 通俗地说,一个国家的“战略”,其实首先就是这个国家“需要什么”——所谓缺什么补什么。这个搞明白了,再一层一层向外拓展——从哪里“补”、如何“补”。一层一层全搞清楚了,一套战略规划也就出来了。这个便是“纲”,而诸如与周边小国零零碎碎的主权争端等则不过是“目”,“纲举”方能“目张”
  • GDP上去了,但是增值之后的资本缺乏重工业来吸纳,这就导致大量外溢的资本开始流向各类“炒作”当中,这也就成了导致如房价持续上涨、虚拟经济早熟等问题的诸多原因之一。

“基本面”与海陆并重

  • 美国的对外战略,本质上则是英国“大陆政策”的超级放大版本,核心还是拉小打大、拉弱打强那一套。诚然如很多人所说的那样,美国从没真想过要侵略中国,因为“大陆—海岛”模式下这几乎没机会办到,但她也并不会希望你富强起来

“辽宁”号航母对中国的意义

  • 1988年“3·14”海战,中方在完胜越军之后依旧选择后撤,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头顶上一直开着天窗”,一旦越方战斗机来袭,海上的几艘中国护卫舰将凶多吉少。
  • 可以说,这个级别的大型工程完全靠理论计算是靠不住的,很多问题只有在多次反复的实际操作之后才能有直观的认识。
  •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年“7·23”动车事故后的报道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某些媒体以一次事故就要彻底否定一个新生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婴儿能在出娘胎开始就健步如飞,什么错都不犯的办法只有一种,就是什么都不做

第五章 地缘政治之朝鲜半岛

  • 从历史上看,历来都是守中土必守辽东,守辽东必保朝鲜。

地缘视角下的朝鲜半岛

  • 历史是纵向的,而地缘是横向的,要说清一国一地的是是非非,就得先把它周围的问题先搞清楚
  • 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 所谓“满蒙”指的就是满洲[插图]以及内蒙古两块地方,
  • 当初策划“9·18”事变的石原莞尔也说过,他并没把“满洲”看成是日本的“生命线”,而是看成是日本长期战略的“脚手架”。
  • 得关陇[插图]者得天下——周灭商,秦灭六国,汉刘邦灭项羽,李唐统一天下……但凡新兴力量崛起,几乎都是以关中为根据地最终夺取天下的

朝鲜半岛背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 天下的稳固首在于中央集权的稳固,即北京地区首先要稳固,而北京稳则辽东首先要稳,辽东稳则朝鲜首先要稳。

历史上中国对朝战略的两次失误

  • 朝鲜”这个名字,便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起。
  • 甲午之败清廷败得一点都不冤枉——并非是什么日本人打断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是当时中国精英阶层所谓的“现代化”经不起外敌入侵的检验。
  • 直到如今,新中国已经成立60多年,但是在海洋方向的这个地缘劣势依旧存在,依旧是在日、韩、台三点互成掎角之势控制中国的布局之中,只不过背后的操盘手由日本人换成了美国人。
  • 某种程度上说,成功的战略布局最重要的不在于争取到可观的胜利,而在于在面对最糟糕的失败时,仍然能给自己争取到最大的回旋余地。

话说朝核危机

  • 譬如南非、以色列、伊朗的核技术就都来自于美国,印度的核技术则同时来自东西两方。
  • 1992年5月到次年2月,9个月内国际原子能机构先后进行了6次突袭式的检查
  • 到1993年3月,朝鲜第一次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由此半岛核危机正式出现在了各大媒体之上
  • 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这意味着什么显而易见,而同年由于水灾朝鲜农作物大规模歉收,当时连国家的储备粮库都在洪水中被冲毁,朝鲜国内正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从这点很容易看到,美国人的举动其实就是“乘你病,要你命”。
  • 世上不存在无因之果,要看清朝核危机,光看朝鲜是不够的,必须把它放在整个东北亚的局势变化之中去看。

目的

  • 朝鲜开发核武器的目的说到底无非三点。就中期的目的而言,主要就是自保
  • 朝鲜所面对的除了韩军之外,更有驻韩、驻日美军,甚至还有考虑来自日本自卫队的潜在威胁。
  • 在朝鲜要搞经济,一要解决开放问题,二要解决能源问题,人倒是不缺。
  • 纯粹从利益角度分析,一个地处要害的小国,同时面对A、B两个大国,小国如果一脑袋扎到A一边,对于B来讲既然它没有拉拢的希望了,那自然就要全力地压制它;而A国则会觉得,反正你都已经是站在我这边了,我也就没有必要给你那么多的好处,只要维持你不垮台就行,这个原理可以说放之多数地方而皆准。

损益

  • 而核大国手里还有新兴核国家根本无法企及的第三代核武器,也就是中子弹,它实现了低辐射和威力可控,有了它,核武器的使用门槛就大幅降低了,某个区域一时半会打不下来,扔一两颗过去,差不多一周之后辐射量就可以降下来,你的部队就可以去进驻,用了之后影响很小,保密好的话甚至世人都无法察觉你用过。

应对

  • 公交车心理,车就这么大,没上去的时候拼命想着挤上车,可一旦挤上车就不希望后面的人也能上这辆车
  • 作为传统核大国的美国在面对新兴核国家的时候,一旦对方拥有核武器的问题成了既定事实,美国往往会转向一种务实外交,也就是在政治层面尽可能地去趋利避害,而不去看重“虚名”。无论这个国家之前和美国的关系如何,对于美国来讲,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中立国,乃至于友好的国家,永远要优于一个拥有核武器的敌对国家。美国这种务实的态度,其实也是我们最需要学习的。
  • 当时伊拉克放弃核武器计划,让美国人核查,但在核查之后,核查小组的这些数据最后成了美军伊拉克战争时期对伊拉克境内目标进行空中打击的依据,很多目标的标定都是在当时完成的。
  • 此外韩国目前也在开发射程3000公里的巡航导弹和射程800公里的弹道导弹。相对于情况尚不明确的朝鲜核武器,韩国远程导弹的潜在威胁其实更为明显,这些导弹已经远超过半岛战事所需,射程3000公里意味着中国东北、华北地区都在其攻击范围之内。对此中国同样不该不闻不问。
  • 所以说从技术上来讲,加快中国的N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TM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系统实用化也是当务之急——只要能够实战化,前期就可以大大抵消掉新兴核国家对中国的潜在威胁。

开城工业园

  • 2000年韩国现代集团总裁郑梦准访问朝鲜,在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日会面后,两人提出仿照中国的深圳经济特区,在朝鲜的“开城直辖市”中划出一部分设立经济特区。由朝鲜提供土地和劳动力,由韩国提供资金和技术,这就是开城工业园的由来
  • 因为实行免费教育,朝鲜文盲率几乎为零,大学入学率能到40%,而这些工人组织性和纪律性更非东南亚人能比
  • 但凡有政治象征的东西,经济账通常算得就不会那么精细,这一点全世界都差不多,这就能让入驻的企业得到不少实惠
  • 韩国的私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于日本,彼此之间确实存在正常商业行为之外的默契(日本商社为政府提供情报是一个传统)
  • 如今既然政治上的象征价值没多少了,那经济账就不会再算的那么模糊了
  • 一点和我国当初靠各种优惠政策出口换汇的思路差不多
  • 而自2009年开始,韩国政治全面倒向右翼,于经济上说其实就是国家政策全面倾向于大型财阀,削弱了中小企业的话语权(韩国左翼政党算是中小企业的利益代表),最近两年三星集团一路高歌猛进,其实和这个背景也不无关系。
  • 如果韩国是右翼上台,关了它对韩国当局的影响不大;如果是左翼上台,这也只会把原本比较倾向朝鲜的韩国左翼推到对立面去
  • 实体经济运行最重要的是环境稳定

第六章 地缘政治之蒙古

  • 蒙古国是五角大楼安插在中俄之间的特洛伊木马

大国的背面之阴

  • 人口数量意味着这个国家在经济方面不可能形成完整的内循环,外向型经济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人是经济运行的最基本要素,人口数量过于稀少的话这个国家就很难支撑起一个像样的工业体系。
  • 20世纪80年代时依靠日本的生产线,蒙古国甚至生产出了自己的第一批电视机。
  • 苏联从经济上灭亡并非始于“8·19”事件,而是始于1992年开始的大规模私有化。
  • 卖资源换钱那只能叫增长,不断能造出新奇的“东西”并且保持人的活力才能叫发展。

远东地缘政治的应力点

  • 以远东来论,一个朝鲜半岛,一个台湾,再便是蒙古,这些地区只要发生大的改变,那整个地区的政治格局便要发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 现今的蒙古国只有中俄两个邻国,地理上完全是封闭的,而且蒙古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设施,这两点意味着,在苏联之后,其他国家的武装力量很难再以这里为立足点大举进犯中国北方,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里从此就太平无事。
  • 蒙古如今一直在奉行着所谓“第三邻国”的外交政策,即刻意和中国、俄罗斯拉开距离,结交美国及其盟国,企图通过后者来制衡前者。
  • 如前所述,蒙古在战时很难成为大规模入侵中国的立足点,但从技术上说,从这里对中国腹地进行侦查,乃至小规模武装渗透是完全做得到的
  • 从地缘上类比一下,蒙古之于俄罗斯,差不多相对于朝鲜半岛之于中国。

面团战术

  • 蒙古的民间情绪可能跟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想的不太一样,因为苏联的关系,蒙古民间的反俄情绪非常高,排在俄国之后,蒙古人第二敌视的则是中国人,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拜蒙古上层的宣传所赐

第七章 地缘政治之欧洲

  • 经过上千年的战乱,今日的欧洲在统一的基督教文明之下依然是邦国林立,说到底,欧洲就是这一筐“螃蟹”。

欧洲的“战国棋局”(一)

  • 一直以来,欧洲其实一直处于一种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
  • 一件东西也许因为你早已习以为常而常常对它报以轻视和不屑,但当你看到别人为了得到它付出了何等的艰辛之时,就该明白这件被你轻视的东西其实是何等的珍贵。

螃蟹效应

  • 历史来看,中国绝对是个幸运的“另类”,在经历了东周大致四百年的“大争之世”之后,中国就从骨架层面完成了统一,而欧洲历经千年战乱,却依然是当初什么样如今基本还什么样——这一点看看地图便一目了然
  • 要形成一支足以荡涤天下的力量,从地利上而言它的根据地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可守——必须有足够的地理屏障,可以依托地势靠少部分资源就足以抵御外部入侵,这样才能有足够的精力以及人力、物力资源来经营根据地,为未来积蓄力量;第二是能养——在地理屏障的后面,你的根据地必须有足够大的空间,而且它不能过分地被割裂开,足够的土地、人口、资源,是蓄积力量的根本,而交通上的便利则有利于形成统一规划、令行禁止的社会体制,这样才有可能使得资源得以聚集,形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力;第三,可攻——忙活了这么多,最终你是为了要打出去,这就如同雏鸡最终要破壳而出一个道理,从信息流和物流来讲,交通过于闭塞的地区也许便于防守,但很难有所作为,因为别人进不来你也出不去。三国时代刘备的蜀汉政权始终没有坐大,便是对后两条的最好验证[插图]。

依“格”说“势”

  • 譬如“局势”,细究起来所谓“局”就是指现在的状态,而“势”则隐含着未来走势、趋势;再比如“格局”,“局”还是前面那个意思,而“格”则指一直以来早已固化的因素。

欧洲“战国棋局”(二)

  • 而至元代,朝廷重新划分了全国的行省范围——这个行政区划的基本框架一直延续到今天,每一省的范围内都包含了多重地貌,换句话说,任何一省都无法独占山川河流所形成的天然屏障,如此一来,无论是谁,再想凭借地理封闭性搞国中之国都是异常困难的。
  • 所谓“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之类的“名人名句”,只能放在欧洲特定的语境下才有意义——他们的“国”是邦国,我们的“国”是“天下”,是中华文明圈,他们的“不爱国”是打仗打怕了,我们的“爱国”是为了“天下太平”。所谓“神我者生,形我者死”,不明就里就照着学别人是肯定行不通的。

福祸相依

  • 什么叫“资本主义”,从字面理解,我们可以称之为“以资为本”,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意识形态、国家权力、军事力量,以及各类资源,所有的这一切都要围绕着“资本”这一核心来进行调配,而它们运行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资本的增值,这就是“以资为本”,对比小农经济,它其实更强调资源调配的集中、统一。
  • 简而言之,真正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正是资源的集中。

第八章 货币战争

  • 但单说黄金价格大溃败还有“大妈炒金”本身,可说的东西倒还真有一些…

“土八路”的货币战争

  • 因为“土”,所以眼前也就少了许多玄之又玄理论说辞羁绊自己的思维,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就可以简化为:身在何处——去向何处——能怎样过去(注意是“能”而不是“该”)。
  • 革命并非打土豪、分田地那么简单,只有当新的经济体系被建立起来且可以稳定运行,革命才可以说是有了初步的成果。
  • 在1931年1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财政条例》确定以银圆为会计核算的本位币。
  • 大批老百姓要求将纸币兑换为银圆,苏区货币的信用一度面临崩盘的危险,当时毛泽民的应对方式是依旧坚持一元纸币兑换一元现洋比价不变,不限量进行兑换,最终以这种方式暂时安定了人心
  • 另一个更为深远的启发是:钱之所以为“钱”,并非取决于它的质地,而在于它是否可以买到实实在在的东西。
  • 主权,以及苏区经济基础薄弱,物产难以维持正常消耗,这两条就注定了在战略层面苏区币依然居于下风。从1932
  • 纸币发行量却猛增3倍,导致了物价飞速上涨,
  • 枪杆子里不单出政权,也出货币主权。

土气没了,战斗力也没了

  • 抗日战争中,山东是中共唯一的全面控制了战略要点的省份
  • 在1935年国民政府开始发行金汇兑本位制的法币,禁止银圆继续流通
  • 最初中共山东分局出于统一战线这一“政治正确”问题的考虑,一度在根据地维护国民党法币的货币地位,这事实上等于把货币主权拱手让人,同时也会让根据地的经济运转最终陷于大通胀之中
  • 钱之所以能叫“钱”究竟是凭什么?凭的是这张纸可以买来东西而别的纸不能,以贵金属或者外汇保有量来决定货币数量进而让经济运行削足适履,无疑是一种本末倒置。
  • 在很多时候,知识不等于智慧,抑或也可以说,水平不代表良心。

美元游戏其实并不新鲜

  • 这其实也是美国自战后开始一直秉承的思维模式——压低油价打击苏联石油出口,投资日本地产加剧其经济泡沫化,1998年量子基金横扫东南亚消灭日本经济纵深……看似只是华尔街赚得盆满钵溢,其实美国政府的战略目标在这期间也已经达成。

货币战争,“正”字为本

  • 治世,术为末,道为本。打仗,以奇胜,以正合。

从“黄金大溃败”说起

  • 黄金,化学元素周期表排位第79号,这个位置首先说明了它的产生机理——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元素到铁(第26号元素)就到头,元素周期表铁之后的元素都是超新星爆炸的产物,越靠后产生几率越小、量越少。
  • 这是黄金本身的特性决定的,短期金价的涨落、各国发行的货币是否实施金本位对此其实没有影响。
  • 事实上英国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1840年、1860年)的目的也并不在于那几箱鸦片,而是要接管中国的金融体系——鸦片战争失败的结果是中国对外贸易差额汇兑最终被英格兰银行和东印度公司所把持,由此中国对外进出口就必须用英格兰银行的汇票才能完成。
  • 因此我们就看到美元与黄金如同坐在了跷跷板的两端,20世纪90年代美元如日中天的时候,国内金价一度每克只有六七十块钱,而2000年以来随着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破裂,美元开始持续走低,而黄金则迎来一个长达12年的大牛市。
  • 索罗斯有句话“一件事如果所有人都认为它会发生,它就一定会发生”

暴雨梨花针遇到擂鼓瓮金锤

  • 资本的趋利性决定了它不会按照任何人事先设定的路径走,而只会选让资本增值最快的路径,而钱生钱永远比依托实物生产来赚钱要轻松得多。
  • 真正让这些金融大鳄赔得血本无归的案例,一个是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中的香港,一个是1999年的俄罗斯,都是政府直接出手,压根不承认那套所谓的“游戏规则”

金融危机与美国的对外战略

  • :你用美元购买的东西绝大多数其实都不是美国生产的,那么干吗一定要使用美元呢?这个问题其实早已存在,只不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人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 好莱坞电影《蝙蝠侠之黑暗骑士崛起》里面,拍摄者非常露骨地把参加占领华尔街运动的老百姓讽刺为一群暴民,美国精英阶层的主流意识由此也可见一斑
  • 因此对美国而言,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在于保证能让新印的美钞有对应的可以拿来买的实物。而现在可行的解决路径就是:某个经济体由于某些原因,被迫大批出售其名下的矿产、企业等优质资产,而国际资本进而以美元计价来收购这些资产。如此一来,美联储印出的美钞背后,就有了实实在在的实物资产作为支持,大幅贬值也就不可能发生,美国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可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糊弄过去。

商道求安——以“大安全观”说海外投资安全

  • 中国政府共计从利比亚撤出了36000名中国公民
  • 是,虽然人员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但中资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依然是无法被忽视的。
  • 中国企业在境外面对的都是专门针对中国人乃至特定企业的“精确打击”,这些才是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项目所面临的最主要威胁。
  • 除去暴力手段之外,国外的政治势力、商业竞争对手利用舆论战来左右民意,破坏中资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更是屡见不鲜。

何为“大安全”观

  • 传统来说,商道求利——即商业行为的基本逻辑都是围绕获取利润而展开的,商家是否安定,只取决于利润的盈亏
  • 国安委的成立,标志着国家安全将和经济增长一道,成为中国国政决策中的核心要旨。
  • 无论是何种领域,情报工作的真正核心都是对信息的分析处理并基于此对决策者形成战略性建议。

不可或缺的非官方机构

  • 事实上在多数时候,国家力量特别是军事力量,在维护企业海外利益时应该是作为“后盾”存在的——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做后盾,对方面对中资企业时就必须有所收敛。
  • 如果官方在某些涉及中国企业的问题上表现得过于热心,很多时候反倒会适得其反——对方正好会以此为借口把商业问题政治化。
  • 在多数情况下,真正需要这类机构做的事情包括:在投资前进行安全方面的风险评估;在项目展开后通过合法的情报搜集、分析进行风险预警;通过舆论宣传以及与各色势力进行接触,来为企业营造“民意生态”。简而言之,他们的形象其实更像是企业的智囊或是“苏秦、张仪”,而不是戏剧里走镖的镖师。

法规先行

  • 规矩不止意味着限制,也意味着界限明晰。

第九章 军事战略

  • 一种是把和周边国家间的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然后零打碎敲,每次集中力量解决其中一个,一旦得手便到此为止;另一条途径,是像朝鲜战争一样,选择直面背后的势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说大国之战的三种模式

  • 现今中国的国际生存空间,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两场战争打出来的。
  • 比这更重要的是你还要有一个独立自主、不受他人左右的国家决策体系,一个可以有效组织本国战略资源的国家管理机制以及国民精神上的凝聚力
  • 而一场局部战争远要比这来得复杂——全面战争如同角力,胜负取决于体力和意志;局部战争更像是下棋,胜负取决于智慧和耐心。

“狡兔三窟”与“孤注一掷”

  • 一盘棋,对弈的双方很多时候比的其实就是谁的可选方案更多一些,可选方案多的一方,就可以把对方的所有可能路径统统封死,对方无路可走,自然也就输了。打仗也是这个道理——其实做任何事都一样,狡兔三窟永远要好过破釜沉舟。
  • 毛泽东在当时选择了入朝参战,这便把美国拉到了一个和中国对等的擂台之上——抗美援朝始于鸭绿江、终于“三八线”,仅此一条,任何非议这场战争的诡辩都只能是徒劳的

从“影子”到“真身”的战争

  • 大国间的局部对抗,最佳的模式其实是让对方直接投入战争,我方间接投入战争,也就是要设法让敌人去和我的影子作战

克里米亚、乌克兰与俄罗斯

  •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同时面对英、法、奥斯曼、撒丁王国联军,在战争中付出几十万人的伤亡,为了给前线减压,沙俄政府在1867年将阿拉斯加卖给了美国人——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因为沙俄政府为了应对财政上的拮据,而事实上这更多的应该是来自于地缘政治上的考虑。
  • 众所周知,驻韩美军与驻日美军相互呼应,构成了“第一岛链”中最坚固的一环,是战时中国海军进入西太平洋的主要障碍,也是目前中国解决东海海洋权益争端的主要制约因素,而从更坏的角度看,部署在这里的美国军事力量,对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乃至京津政治中心,都始终是一个潜在威胁。
  • 1991年苏联解体,对苏联工业体系打击最大的就是乌克兰的独立,这直接导致俄罗斯境内的工业体系一下子变得残缺不全,众多生产线由于失去了来自乌克兰的关键部件而无法继续生产

刀尖上的哲学

  • 克里米亚已经在2004年3月17日通过全民公投宣告从乌克兰独立并加入俄联邦
  • 以地缘角度看问题,必然要有一种进攻性的思维,略带夸张地说,地缘政治就是一种刀尖上的哲学。

“山姆”的阳谋

  • 乌克兰内乱的爆发,内因主要是贫富差距、高层腐败和民族矛盾的积累,而外因则是西方政治势力的煽动乃至直接插手。
  • 欧债危机到目前为止尚未真正平息,欧元区不要说继续扩张,如今还面临着缩水的可能。
  • 从这个角度说或许东乌克兰独立对西欧要更有利一些,起码那样他们可以少养活一半人口
  • 几个回合下来,俄罗斯赢得了大势,美国损了面子但在美元上赢得了实惠,而法、德在这一轮则是输得彻彻底底、干干净净。

说说“弹道导弹打航母”

  • 。然而从武器最终使用者的角度说,过分地拘泥于各个子系统的细节问题往往会使我们在主观上忽视某种武器系统最初所承载的作战理论与战术需求
  • ,描述武器大系统以及单个物理平台的几个指标:火力、防护力、机动力、信息力,说到底都是围绕着投送火力这个主题
  • 相对于此,弹道导弹系统显然要简单很多,所需投入比较低,且更接近于短线投资——形成战斗力及更新的周期较短。而这也是第三世界国家对弹道导弹极为看重的另一个原因。

弹道导弹打航母“靠谱”吗?

  • 这种技术上的改造必须能保证战术上的提升效果,否则就将是无意义的重复劳动,那种把香肠从切片改切段的创新毫无意义。
  • 弹道导弹特殊的飞行模式,使其在效费比与精度两方面都要逊于同样作为一次性火力投送平台的巡航导弹系统,和飞机相比更低,但是同时也使它拥有了远远高于后两者的飞行速度,即弹道导弹的机动力应高于技术水平相当的巡航导弹
  • 拦截弹道导弹的技术难度远高于拦截飞机或巡航导弹
  • 背景反差强烈的水面目标显然更加易于被定位
  • 海洋监视卫星、电子侦察卫星、成像侦察卫星、岸基超视距雷达、水下声纳基阵以及无人侦察机
  • 在导弹再入大气层之前,需要对其弹道在高空先期加以修正,用以与末段制导效果累加,提高攻击精度
  • 弹道导弹在外层空间进行可控机动技术上不会再存在所谓的“瓶颈”。
  • 其实很多时候,“猜”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威慑。

带刃的外交——漫说“伐交”

  •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状态与现在欧洲各国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且国与国之间的地缘利益、政治利益错综复杂。
  •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 而那个“才具过人”的蔺相如,却仅仅看到了赵国君王的面子,对于这背后的战略变局完全是浑然不知。他全部的精力要么用在纠结外交礼节要么就是为了保住一块微不足道的石头,对于关乎国家地缘安全的议题,从头到尾却只字未提。两个典型的“外交案例”,除了成就了当事者的虚名之外,对国家则是有损无益。而反过来从秦国的角度说,国家的战略目标全部实现,在外交上自然可以算是全胜,至于其他的细枝末节根本不足挂齿。

金帛收买,匕首随之

  • 决定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因素,实力和利益总是优先于“诚信”的。
  • 总而言之,韩非在当时其实已经危及到了秦的国家安全,后来他被秦王下令关押,之后又死在秦国,恐怕并不如《史记》中所说的那样,仅仅是由于李斯的嫉妒那么简单。
  • 当时的手段包括如下几点:以流言、童谣(在当时这相当于如今的微博、微信和BBS)影响朝野舆论,最典型的便是在秦赵长平之战相持阶段,通过舆论战促成赵国换将,后来灭赵之战赵国自己除掉大将李牧,灭楚之战中楚王及贵族迫使项燕轻动导致楚军主力被全歼,这些事件背后也都有舆论的影响

美式伐交

  • 历次美国主导的局部战争,基本步骤都是:舆论抹黑对头、外交促使各国站队、经济制裁、内部瓦解,最后进行军事进攻。

从出兵叙利亚看俄罗斯的军事文化

  • 是普京恢复了俄罗斯传统的行事风格,让俄国人找回了在戈尔巴乔夫及叶利钦时代一度丢失的尊严感——正是这一点让普京在国内赢得了超过86%的民意支持率。

“恶劣”的地缘环境

  • 俄罗斯的军事文化,最重要的关键词无非两个:“进攻”、“报复”。

必攻不守

  • 战争永远不会等你准备好了再降临
  • 俄罗斯如今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其实就是这种必攻不守思维的延续。一方面西亚是俄罗斯传统的战略方向,而叙利亚则是这个方向的最后底线,因此原本也不能容忍西方国家侵犯;另一方面,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乌克兰问题上已经形成僵局,而沙特等海湾国家刻意打压油价,又严重冲击了俄罗斯的经济

有仇必报

  • “复仇”文化同样是俄罗斯军事文化中的一部分,拿破仑逼着俄国人火烧莫斯科,后面俄军就打进了巴黎;波兰干涉军曾经屠杀红军战俘,于是苏军就在卡廷屠杀波兰被俘军官;德国人打到莫斯科城下,苏军就攻下了柏林并报以同样酷烈的手段。
  • 俄罗斯有这样一句谚语:铁棒横扫,无可阻挡,如要阻挡,铁棒加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