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陆铭
版权信息
- 越是将历史拉长了看,我越是相信,决定人类发展轨迹的是普遍规律,每个国家的特色只会在普遍规律下开花结果。
- 晚的地球在国家间,亮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在
- 一方面,资本下乡,一方面,农民转成了农业工人。
- 不是所有工业园都有厂,也不是所有基础设施投资都有回报。投资要看投在哪儿,投什么,投多少
- 不是所有工业园都有厂,也不是所有基础设施投资都有回报。投资要看投在哪儿,投什么,投多少。如果盲目投资于地理条件不好的地区,发展缺乏竞争优势的产业,甚至负债发展,结果就可能是过度投资,且负债严重。
- 橙色的区域占有美国经济半壁江山,但在人均GDP的意义上却实现了“平衡发展”。
- 发达国家的经济高度集中在少数都市圈。法国经济像埃菲尔铁塔。
- 农村的老龄化、空心化是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有旅游和文化价值的村落会被重新开发,获得新生。人流出来,钱流进去。市场经济会引导资源流向最有回报的地方,甚至对文化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
- 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大约有6100万的留守儿童。同时,有超过3000万的“流动儿童”和在城市务工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 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之间,上海在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市中心的人口出现了大幅度下降。
- 全球的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在少数地区,这种现象叫做“空间集聚”。
- 我们先从表面上不相干的欧债危机开始。从城市人口的分布,跳到欧债危机,是不是闪得太快了?别急,跟我来
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汇率,从根本上来说,一个国家的汇率由其劳动生产率决定。如果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但汇率不变的话,这个国家的出口货物就越来越便宜,于是就会产生本币升值的压力,以此来达到贸易的平衡。
- 任何大国的存在,都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人民愿意通过协调地区间的矛盾来追求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而这个公共利益在更小的国家不能实现。
第二章 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 中国出现了人口过度向少数地区(特别是沿海特大城市)集聚的问题?
如果不进行政府管制,人口会向少数地区一直集聚下去?
人口的集聚会导致地区间差距越来越大?
- 世界银行作过研究,考察世界上这些国家都是如何实现区域间平衡发展的。他们的基本结论可以总结成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所有实现了地区间平衡发展的国家都是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国家;第二句话是,凡是通过经济资源的行政性配置去追求地区间平衡发展的国家没有一个成功的。
第三章 打破大国发展的“不可能三角”
- 我把这种内在的冲突称为大国发展的“不可能三角”,而如果要破解这个“不可能三角”,就必须改变“平衡”的定义,将经济资源和人口均匀分布意义上的“平衡”,转变为人均GDP、人均实际收入和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平衡”,而这种人均意义上的平衡恰恰是可以在人口自由流动的过程中实现的,不需要大规模地采取行政控制的手段来对人口流动进行限制。
- 移支付。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那些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改变生产性投资空间分布的政策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依靠效率的不断提升。如果仅仅是由投入增加带来的经济增长,而没有效率提高的话,这样的增长是没有竞争力的,从而也难以持续。
第四章 警惕“扭曲之手”
- 一个公正的公共政策,应该达到这样的状态:不管是这个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还是受损者,如果把他们的位置调换一下的话,这个政策仍然会被认为是合理的。对于那些在既有政策下得益的人群来说,应该具有这样的意识:如果你在当前的制度下是得益者,从而反对改革的话,那么,也许哪一天当你成为另一个政策讨论当中的弱者时,这个社会就无法保护你了。
- 土地(或其使用权)作为农民最为重要的资产如果不能交易,那它本质上就不是一种资产。当前要反对的是借助政府行政力量对于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剥夺,而不是要反对借助市场机制使得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得到符合其市场价值的补偿。农民在放弃土地的时候要满足自愿、有就业、有社会保障、土地(或建设用地指标)能够市场定价这几个基本的前提,让农民避免被剥夺。而以禁止市场交易的方式来保障农民,这是最为荒谬的逻辑,其结果恰恰是给不尊重土地产权的行政性剥夺找到了借口。
- 一些地方和一些城市比别的地方更加具有经济发展的活力,就会成为人口流入的地区。而反过来,另外一些地区相对缺乏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的优势,就会成为人口流出地。这恰恰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结果,请不要忘记人口本身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 中国产业升级的宏观背景是长期被抑制的利率。实际利率低,企业倾向于用资本替代劳动力,发展了大量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结果是国民收入中被资本占有的部分比率高,且呈上升趋势,而劳动者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却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于是,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就是,收入提高速度跑不赢GDP增长速度。
第五章 大城市不死
- 城市发展的好处最重要的来源就是所谓“人力资本外部性”。这个词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不仅能使自己的收入有所提高,而且,在他与其他人的交往中,还能够相互学习和影响,促进知识的传播和生产,于是,别人的收入也能够有所提高。
- 城市规划不是像人们想像的那样,似乎把路建得越宽越易于行车,城市拥堵就减少了;恰恰相反,高密度、马路多而窄的模式反而可以引导服务业多样性、生活的便利性和出行需求的减少,出行也更偏好步行和自行车。在欧洲城市,步行和骑车又重新开始取代原先开车的需求。从法国开始,城市建设起了公共自行车租用系统,鼓励人们少开车。
第六章 全球视野下的大城市
- 但根据亚洲开发银行万广华教授的研究,比较人类历史上不同阶段的城市化进程可以发现,越晚进行城市化的国家,其城市化的速度越快。
- 第一个是“密度与工资”的故事。在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也是人口密度越大的城市职工工资水平越高(参见图6-1)。读者可能会说,那当然了,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当然需要工资高了。可是,请你反过来想想,如果只是因为生活成本高,而没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企业为什么要付给职工更高的工资呢?企业付高工资的原因一定是员工创造的价值比企业付的工资还要多,否则,企业就不会愿意继续留在工资高的城市。
- 齐夫法则(Zipf's Law),根据这一法则,一国最大城市的人口,是第二大城市人口的两倍,是第三大城市人口的三倍,依此类推,最大城市的人口是第N大城市的N倍。
- 与上面提到的东京都在1975年之前半个世纪每年增长15万、战后20年年均增长37万相比,如果考虑到上海的面积是东京都3倍的话,上海人口的增长恐怕只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劳动力需求的正常反映,而不是“爆炸式增长”。
- 如果是在一个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应该带来失业率的上升才对,企业是不会招不到人的。解释上海的尴尬,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劳动供给方受到了政策管制,结果,生产不是由需求决定的,而是由供给决定的,这时,经济增长的下滑和招不到人才可能同时出现。
第七章 城市化之辩
- 村上更不可能揭示这样的秘密——房价只不过反映了人们对于居住在一个地方的评价,如果不是因为市中心的区位越来越重要,不会有人愿意出越来越高的价格住在那里。
- 发达地区为什么要负起这个责任?道理并不复杂,因为这是统一国家的必需,而且,发达地区恰恰是因为处于一个统一国家和统一货币区的内部,享受了统一市场的好处,获得了来自欠发达地区不断流入的劳动力资源,并且恰恰因为自身是这个国家统一货币区的一部分而成了金融中心。只想要统一的好处,不想承担统一的义务,这是任何国家的政治都不会允许的。
- 生活方式越是与人性一致,这样的城市才越宜居。
追求物质富足仍然是人性的首要因素,然后才是对自然环境、安全、社会和文化条件,以及公共治理的追求。
第八章 城市社会分割之困
- 曾经我还不知,与我相似的人有千千万万我们沿着铁轨奔跑进入一个个名叫城市的地方出卖青春,出卖劳动力卖来卖去,最后发现身上仅剩一声咳嗽
- 很多事情的发生有它的规律,我们要做的是尊重科学和规律,而不是以我们的好恶去看待它、以我们的利益去衡量它、以我们的权力去扭曲它。
第九章 向“城市病”宣战
- 在一个国家形成合理高效的城市体系的过程中,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大城市集聚的程度取决于由集聚带来的收益和成本。经济集聚的收益主要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带来更高的收入、更多的就业机会;而经济集聚发展的成本则主要是指在大城市更高的生产要素价格(地价、房价和相应更高的工资水平),以及产品运往其他地区的运输成本。在城市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中,对于发展大城市的忧虑还包括备受责难的“城市病”,主要体现在拥挤、污染和犯罪三个方面,并且也常常认为需要通过控制城市规模来避免“城市病”。
- 为什么今天会出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特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供给,是根据历史上预测出来的人口增长来决定的,而历史预测大大低估了实际的人口增长。
- 大城市的环境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大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多以服务业为主,相比工业城市更有利于减少污染排放。同样的产业结构之下,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在同样产出下使用较少的能源和固定投入,例如,在同样的工业园里,集中了更多工厂,或者在同样的写字楼里,集中了更多服务型企业,这样高密度的模式更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 上面以买车为例讲的控制政策都是基于价格机制的,而且是针对行为的,不是针对人的。换句话说,对于造成负外部性的行为,可以征税,汽油税、拥堵税、车牌税都可以。但是,政府不能说,同样一件事,张三能做,李四不能做。比如说买房,政府如果要控制房价,打击炒房,可以对拥有多套住房的人多征税,但不能说对同一个国家的公民,本地人能买,外地人不能买。限制买房,在其他国家只会针对“外国人”,不会针对“外地人”。限制外国人买房、就业是个政治问题,是要保护本国国民。而在中国的特大城市,对外地人实施更严格的住房限购,哪怕他其实已经是本地的常住人口,只是没有本地户籍,这样的政策实在是没道理。
结语 为了公共利益
- 理想的意义并不是立即实现它。理想的意义在于指明一个方向,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如果用经济学的话来说,理想状态就是一个参照系,一个国家的发展将逐步向这个目标靠近。
写给未来的一封信(代后记)
- 中国的问题,一向有两种原因,一是不明白,二是装糊涂。如果只是不明白,还好办,那就说道理、摆事实。
致谢
- 你看见我时,我便必须注目于你。
- 你看见我时,我便必须注目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