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心经·四十二章经·六祖坛经(国学网原版点注,杨增文等点校)

鸠摩罗什译等原著 杨增文等点校

金刚经 上部

  •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第二 善现启请分

  •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第三 大乘正宗分

  •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 妙行无住分

  •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第五 如理实见分

  •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第六 正信希有分

  •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 无得无说分

  •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八 依法出生分

  •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 一相无相分

  •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第十 庄严净土分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十一 无为福胜分

  •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十二 尊重正教分

  •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 如法受持分

  •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第十四 离相寂灭分

  •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金刚经 下部

  • 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第十七 究竟无我分

  •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第十八 一体同观分

  •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十九 法界通化分

  •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第二十 离色离相分

  •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一 非说所说分

  •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第二十二 无法可得分

  •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 净心行善分

  •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四 福智无比分

  •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 化无所化分

  •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第二十六 法身非相分

  •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 无断无灭分

  •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 不受不贪分

  •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第二十九 威仪寂净分

  •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第三十 一合理相分

  • 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第三十一 知见不生分

  •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第三十二 应化非真分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心经

  •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四十二章经 上部

  • 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瞋难。有劫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四十二章经 下部

  • 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六祖坛经 上部

  • 惠能得钱。却向门前,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惠能一闻,心明便悟。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
  • 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 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门人终日供养,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汝等自性迷,福门何可救汝?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如留此偈,令迷人诵。依此修行,不堕三恶。依法修行,有大利益。”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染尘埃。又偈曰: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 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 。此法难去,在后弘化,善诱迷人。若得心开,与悟无别。”
  • 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有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曰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外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 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於自心,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六祖坛经 下部

  • 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於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 若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万劫千生,断佛种性。
  • 《灭罪颂》。颂曰: 愚人修福不修道,谓言修福如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业元来在。 若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元造。 若解向心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之人能自观,即与悟人同一例。 大师令传此顿教,愿学之人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本身,三毒恶缘心里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 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诚合掌志心求。
  • 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功德在法身,非在於福田。自法性有功德。平直是德、佛性。外行恭敬,若轻一切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德。自性无功德,法身无功德。念念行平等真心,德即不轻。常行於敬,自修身即功,自修心即德。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武帝不识正理,非祖大师有过。
  • 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
  • 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门。外有六门,内有意门。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坏。佛是自性作,莫向身求。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是释迦,平直即是弥勒,人我即是须弥,邪心即是海水,烦恼即是波浪,毒心即是恶龙,尘劳即是鱼鳖,虚妄即是鬼神,三毒即是地狱,愚痴即是畜
  • 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 心地无疑非,自性戒;心地无乱,是自性定;心地无痴,是自性慧。
  • 大师言:“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上无痴,汝心自邪,而求正法。吾心正定,即是持经。
  • 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即一大事因缘。内外不迷,即离两边。外迷著相,内迷著空。於相离相,於空离空,即是不迷。若吾此法,一念心开,出现於世。心开何物?开佛知见。佛,犹如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开、示、悟、入,上一处入,即觉知见,见自本性,即得出世。
  • 见闻读诵是小乘,悟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行俱备,一切不离染,但离法相,作无所得,是最上乘。
  • 吾亦见,常见自过患,故云亦见。亦不见者,不见天地人过罪。所以亦见亦不见也。汝亦痛亦不痛如何?”神会答曰:“若不痛,即同无情木石;若痛,即同凡,即起於恨。”
  • 三科法门者,荫、界、入。荫是五荫;界,十八界;入,十二入。何名五荫?色荫、受荫、想荫、行荫、识荫是。何名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何名十二入?外六尘、中六门。何名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是。何名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法性起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门、六尘,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思量即转识。生六识,出六门、六尘,是三六十八。由自性邪,起十八邪。含自性,十八正。含恶用即众生,善用即佛。用由何等?由自性。
  •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於真。 若见於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性即解动,无性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见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若悟作此见,则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者,努力须用意。 莫於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前头人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礼劝善。 此教本无诤,若诤失道意。 执迷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 第一祖达摩和尚颂曰: 吾大来唐国,传教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第二祖慧可和尚颂曰: 本来缘有地,从地种花生。 当来元无地,花从何处生。 第三祖僧璨和尚颂曰: 花种须因地,地上种花生。 花种无生性,於地亦无生。 第四祖道信和尚颂曰: 花种有生性,因地种花生。 先缘不和合,一切尽无生。 第五祖弘忍和尚颂曰: 有情来下种,无情花即生。 无情又无种,心地亦无生。 第六祖惠能和尚颂曰: 心地含情种,法雨即化生。 自悟花情种,菩提果自成。
  • 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 愚痴佛众生,智慧众生佛。 心崄佛众生,平等从生心。 一生心若崄,佛在众生心。 一念悟若平,即众生自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
  • 誓修行。修行遭难不退,遇苦能忍,福德深厚,方授此法。如根性不堪,林量不得,虽求此法,违立不德者,不得妄付《坛经》。告诸同道者,令知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