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司马迁

五帝本纪

  •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1],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秦始皇本纪

  • 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4],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 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2]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3],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项羽本纪

  •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 自从我成为你们老陈家的媳妇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你的先辈中出过贵人。如今,你突然间得此大名,并不是吉利的事情。你不如有所归属,事成之后还能封侯,事情失败也容易逃亡,因为你不是被世人瞩目的人。
  • 虽三户:意思是即使只剩三户人家。三户此处是极言其少的意思
  • 开始有骄傲情绪。宋义于是劝谏项梁说:“胜利后,如果将领骄傲,士兵懈怠,一定会遭到失败。如今士卒渐渐有点懈怠了,而秦兵却日益增多,我替您感到害怕。”项梁不听他的劝告。
  • 枝梧:本指架屋的小柱与斜柱,枝梧相抵,引申为抵抗、抗拒的意思。
  • 南面称孤:就是称王。南面,面朝南的意思。古代天子、诸侯都南面听政,所以用南面表示称王。孤,古代帝王的自称。
  • 大行不顾细谨[11],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2],何辞为?
  •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1],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2],果然。”项王闻之,烹[3]说者。
  • 我和你一起北面受命于楚怀王,说‘相约结为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烹杀你父亲,就请你也分给我一杯肉汤。
  •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3]!”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项羽不是帝王,但在秦朝灭亡到汉朝建立这几年间,他是天下诸侯的盟主,是事实上的帝王。司马迁充分肯定他的反秦功绩,因而在写本纪时破例为项羽作本纪,位列秦始皇本纪后,并对其成败给予了相当中肯的评价。

高祖本纪

  •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1],遂产高祖。
  • 老婆婆说:“我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变成一条蛇,挡住了道路,如今被赤帝的儿子杀了,所以我痛哭。”那个人认为老婆婆在说谎,准备打她,但老婆婆突然不见了。
  • 种族其家:灭家族,绝后代,满门抄斩。
  • 枚:像筷子一样的东西,两头有绳子。古人作战,为防止喧哗,就命士兵把枚衔在嘴里,绳子结在脑后颈项上,叫作“衔枚”,一般用在疾行军进行偷袭敌人的时候。
  • 楚怀王的各位部下都说:“项羽为人剽悍凶暴,奸滑狠毒。项羽曾经攻打襄城,襄城人没有一个活下来的,全被活埋,所到之处无不残杀毁灭。
  •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 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10]。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4]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插图][5],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刘邦说:“秦始皇、楚隐王、陈胜、魏安釐王、齐湣王、赵悼襄王都断嗣没有后代,赐给他们各十家守墓的人户,秦皇帝增为二十家,魏公子无忌减为五家。

晋世家

  • 虞之与虢,唇之与齿,唇亡则齿寒。
  • 白珪之玷,犹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 虞国与虢国关系,就如同唇与齿的关系,唇亡齿寒。
  • 重耳谓其妻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乃嫁。”其妻笑曰:“犁二十五年,吾冢上柏大矣。虽然,妾待子。”
  • 晋惠公即位后,违背了给秦国土地及封里克的约定,又杀死了七舆大夫,晋国人都不顺服。
  • 十一月,秦国送回晋惠公。晋惠公返回晋国后,杀了庆郑,重新修整政务。
  • 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望时雨。
  • 重耳在外逃亡19年最终返回晋国,这时已62岁了。晋国人大多都归向他。
  • 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8]?”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 六月,晋国人又恢复卫成公的地位。几天后,晋文公渡过黄河,向北边回国。晋文公论功行赏时,狐偃属头功。有人说:“城濮之战是先轸的计谋。”晋文公说:“城濮之战,狐偃劝我不要失去信用。先轸说:‘打仗以战胜为重。’我听了先轸的话取胜了。然而,这只是有利于一时的说法。狐偃说的是千秋万代的功业。我怎么能使一时的利益超过万代的功业呢?因此,狐偃应得首功。”
  • 赵盾让赵穿从镐京迎来晋襄公的弟弟黑臀,让他即位,即晋成公。
  • 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奈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后,复与之邑。
  • 先穀说:“我们是来救郑国的,不到达不可以,否则将帅将要离心离德。”
  • 先穀因为首先建议使晋军在黄河边吃了败仗,害怕被杀,就逃亡到了翟国,与翟国商量讨伐晋国。晋国发觉后,杀了先穀的整个家族。先穀是先轸的儿子。
  • 晋国讨伐齐国,晋景公派太子强到晋国做人质,晋军才停止进攻。
  • 信不反君,智不害民,勇不作乱。失此三者,谁与我?我死耳!”
  • “祁傒可谓不党矣!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
  • 郤至说:“忠诚,不能反对君主;智慧,不能伤害百姓;勇猛,不能挑起乱子。失去这三种美德,谁肯帮助我?我死了算了。”
  • 十一年(公元前562年),晋悼公说:“从任用魏绛以来,我九次会合诸侯,与戎翟和解了,这全是魏绛的功劳。”晋悼公赐给魏绛乐队。魏绛三次辞让才接受下来。
  • 十四年(公元前544年),吴国延陵季子出使来到晋国,曾与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谈话。事后,季子说:“晋国的政权,最终要落在这三家手中。”
  • 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3],晋绝不祀。
  • 静公二年(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亡晋国后,把晋国领地分割为三份。晋静公成为平民,晋国断绝祭祀。

孔子世家

  •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 老子送孔子,说:“我听说富贵的人送别时赠送财物,仁德的人送别时赠送言辞。我不能富贵,就盗用仁德之人的名号,用言辞为你送行。这些言辞是:‘聪明深察的人常常靠近死亡,这是因为他喜欢非议别人。博学善辩、见识广大的人常常危及自身,是因为他喜欢揭发别人的罪恶。做子女的不应只想到自己,应想着父母,做臣子的不能只顾及自己,应一心想着君主。'”
  • 晏婴劝阻说:“儒者圆滑善辩,不能用法来约束他们;高傲而且自以为是,很难把他们作为臣下来驾驭;推重丧事,竭尽哀伤之能事,不惜破产来追求厚葬,不能使这种做法成为风气;到处游说求取官禄,不能让他们治理国家。自从大圣大贤去世以后,周室已经衰微,礼乐制度残缺毁坏有很长时间了。如今,孔子过分讲究仪容服饰,制定繁琐的上朝下朝礼仪,刻意追求举止行走合乎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几代人都学不完,一辈子也弄不清楚。您想用这些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这不是引导百姓的好办法。
  • “据我所知,那是羊。我听说,山林中的怪物是夔和罔阆,水中的怪物是龙和罔象,土中的怪物是不雌不雄的坟羊。”
  • 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 孔子兼理会盟事宜,劝他说:“我听说,办理文事一定要有武备,办理武事一定要有文备,古代诸侯出国一定要配齐文武官员随从。请您带上左右司马一起前往。”鲁定公说:“好。”于是,他就带左右司马随行。
  • 君子有过就用实际行动道歉认错,小人有过就用花言巧语道歉认错。
  • 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 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2]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矣。夫君子为之必可名,言之必可行。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孔子说:“你鲁莽啊!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理;说话不顺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不能兴盛;礼乐制度不能兴盛,刑罚就不能公平准确;刑罚不能公平准确,那么老百姓就会手足无措!君子办事一定要合乎名分,说出来的话一定要切实可行。对于自己所说的话,君子必须毫不含糊才行。”

陈涉世家

  • 燕雀[2]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胜于是自立为王,国号为张楚。
  • 如今假王吴广骄横,不懂用兵打仗,无法跟他商议,不杀掉他,恐怕会坏了大事。”于是,他们一起假托陈胜的命令杀了吴广,把他的头颅献给陈胜。陈胜派遣使者赐给田臧楚国令尹的印信,任命他为上将军。
  • 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8],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9],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 十二月,陈胜来到汝阴,又回到下城父。他的车夫庄贾杀了他,向秦军投降。陈胜被葬在砀县,谥号为隐王。

萧相国世家

  • 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 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3]。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4]?上心乃安。
  • 萧何年老,素来恭谨,入见刘邦时,光着脚前来。刘邦说:“萧相国休要如此!你为百姓请求上林苑,我不答应,我不过是桀、纣式的君主,而你则是贤相。所以,我拘禁了你,是想让天下百姓知道我的过失。”

留侯世家

  •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6],何至自苦如此乎!
  • 陛下轻视士人,喜欢谩骂,我们信守道义不愿受辱,所以害怕得逃亡隐藏起来。我们私下听说太子为人仁厚孝顺,态度恭敬,爱慕士人,天下人没有不伸长颈脖愿为太子效死的。所以,我们来了。”刘邦说:“麻烦诸位始终如一地调教和保护太子吧!
  • 留侯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三大主要助手之一,也是汉初全身而退的少有的有功勋的人之一。

陈丞相世家

  • 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
  • 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
  • 韩信喊道:“天下已经平定,我本就应当被烹杀的!”刘邦回头对韩信说:“你闭嘴。你谋反已经很明显了!”武士很快把韩信反绑起来。于是,刘邦在陈县会见诸侯,彻底平定了楚地。刘邦回到洛阳后,赦免了韩信,改封他为淮阴侯,并与功臣们剖符确定封地。
  • 他一共出过六次奇计,每次都被增赐封邑,一共6次被增赐封邑。陈平有的奇计非常秘密,世间没人知晓。
  • 朝:朝见皇帝。按照汉律,诸侯在春季朝见皇帝为“朝”,在秋季朝见皇帝为“请”。
  • 陈平是刘邦的重要谋臣之一,多次替刘邦出谋划策,为刘邦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其谋略令后人叫绝。

管晏列传

  • 知道了给予就是取得,是为政的法宝。

老子韩非列传

  •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3]。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4],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司马穰苴列传

  • 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5]
  • 后来,大夫鲍氏、高氏、国氏等都忌妒司马穰苴,在齐景公面前进谗。齐景公贬退司马穰苴,司马穰苴发病而死。

孙子吴起列传

  • 看来,大王只喜欢兵法中的言论,而不喜欢兵法的实际运用。
  • 孙武死后一百多年,又出了一个军事家孙膑。

伍子胥列传

  • 楚平王因为楚国的边城钟离与吴国的边城都养蚕,两个女子为争采桑叶互相厮打而大怒,以致于两国兴兵交战。
  • 阖庐六年,楚昭王派公子囊瓦率军攻打吴国。吴国派伍子胥率军迎击。伍子胥率军在豫章大败楚军,并夺取了楚国的居巢。

商君列传

  •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1]。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 行为疑虑就不会干出有名的事,处事疑虑就不可能成功。况且,那种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是世人所不赞同的;有独到见解的计谋,必为平庸的人所诋毁。愚笨的人对已做成功的事也不明白,聪明人在事情还未萌发时就已预见到。老百姓不能在事情刚开始时就与他们一起谋划,但可与他们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讲求高尚道德的人不去迎合世俗,成就大功业的人不与众人一起商量。所以,圣人假如能使国家强盛,就不会效法旧的制度;只要能对老百姓有利,就可以不循旧礼。

苏秦列传

  • 捐馆舍:抛弃住所。死亡的委婉说法。
  • 诸侯国中,若有哪一国不守盟约,就出动另外5个国家的军队前往讨伐。’六个国家合纵结盟,共同对付秦国,那么秦国的军队就一定不敢出函谷关来侵害山东各国了。这样就可以成就霸王的业绩。”
  • 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 于是,六国合纵结盟并同心合力。苏秦担任合纵盟约的盟长,同时兼任六国相国。
  • 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4],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
  • 苏秦喟叹道:“同样是一个人,富贵了亲戚就害怕他,贫贱了亲戚就轻视他,何况是一般的人呢!况且,假如当初我在洛阳城边有二顷田,我怎么能像现在这样佩挂六国的相印呢?”

张仪列传

  •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 张仪是魏国人。张仪起初与苏秦一起都拜鬼谷子为师,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自己的水平不及张仪。
  • 积羽沉舟[8],群轻折轴[9],众口铄金,积毁销骨[10]。
  • “我听说,把羽毛堆积起来,可以沉船;把很轻的东西聚集在一起,可以压断车轴;众口一词,可以改变铁一样的事实;把毁谤积聚起来,可以杀死一个人。
  • 诸侯各国听说张仪与秦武王有隔阂,都背叛了连横,恢复原来的合纵政策。
  • 春秋时,与“合纵”相对应的是“连横”。而相对“合纵”,“连横”的影响更大,直接推动了秦朝统一天下的进程

白起王翦列传

  •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孟尝君列传

  • 田文听了那些揶揄他的话,大为恼火。随行的人跟他一起跳下车来,砍杀了几百人,毁了一个县才离去。
  •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趣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7];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8]。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9]。
  • 活物必定要死亡,这是活物的必然归结;富贵的人宾客多,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您难道没有看到人们奔向市集吗?天刚亮,人们都向市集里奔去,侧着肩膀争夺入口;日落后,经过市集的人甩着手臂连头也不回。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傍晚,而是由于所期望得到的东西市中已经没有了。
  • 读了此文,大家会对战国时养士这种文化背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从另一个侧面了解战国的历史。

范雎蔡泽列传

  • 有利的事就去做,有害的事就舍弃不做,有疑虑的事就先稍微地试一下,即使是舜和禹再生,也不能改变这个道理。
  •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19],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
  • 如今,太后独断专行毫无顾忌;穰侯出使国外,根本不向您报告;华阳君、泾阳君等也是惩处断罚随心所欲;高陵君任免官吏也从不向您请示。这四大权贵聚于一国而国无危机的,从未有过。人们处在这四大权贵的统治下,就是我所说的没有秦王啊!既如此,则大权焉能不落于旁人之手,政令又怎能由您发出呢?
  •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14]。
  • 范雎和武安君白起有了隔阂,就在秦昭王面前进谗言,杀了白起,又保荐郑安平
  • 蔡泽得知这种情况,就从燕国投奔到秦国。

乐毅列传

  • 齐国将领田单后来率军与骑劫交战,设计了一套骗局哄骗燕军,最终在即墨城下大败骑劫率领的燕军,而且辗转追逐燕国败兵。齐军向北直追到河上,最终全部收复了失地。田单又从莒城迎回齐襄王。齐襄王返归临淄。
  •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6]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18];忠臣去国,不絜其名[19]。
  • 除秦国人才辈出外,其他六国也曾人才辈出,这是秦齐楚赵燕韩魏七国能从春秋混战中成长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廉颇听说后,就袒露着肩膀,背上荆条,由宾客领路,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浅薄卑贱的人,不知道您胸怀宽阔到这种程度。”两人最终和好,结成生死不渝的朋友。

鲁仲连邹阳列传

  • 田单归来向齐王报告鲁仲连的事。齐王想要封鲁仲连爵位。鲁仲连听说后,潜逃到海边,隐居起来。他说:“我与其富贵而屈身侍奉于人,还不如贫贱而轻视世俗,放任自己的心志啊!”

吕不韦列传

  •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累积了上千金的家产。
  • 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
  •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4]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5],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6],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 吕不韦娶了邯郸女子中最漂亮、擅长歌舞的人,与她同居,使她有了身孕。子楚跟吕不韦饮酒时,看到那个女子后,很喜欢她,就站起来向吕不韦敬酒,请求得到他。吕不韦很愤怒,但转而想到已经为子楚破费了很多家财,想要钓取奇货,就献出了自己的这个姬妾。这个姬妾自己隐瞒已经怀有身孕的事。到生产时,她生了个儿子,叫政。子楚于是立这个姬为夫人。

李斯列传

  • 人之贤不肖[3]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 身处卑贱地位而不考虑改变的人,这是鹿见肉而不想吃,长着人的面孔光能走路罢了。所以,耻辱没有比卑贱更大的,悲哀没有比穷困更甚的。长期处在卑贱之位,困苦之地,批评世事厌恶利益,自认为追求的是与世无争,这不是士的情怀。
  • 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太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11]也!”

蒙恬列传

  • 蒙骜儿子叫蒙武,蒙武儿子叫蒙恬
  • 轻虑[4]者不可以治国,独智[5]者不可以存君。

张耳陈馀列传

  • 武臣便听从了他们的建议,自立为赵王。他用陈馀做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武臣派人通报陈胜称王的事。陈胜非常震怒,想要全部杀光武臣等人的家属,并出兵攻打武臣

黥布列传

  • 楚军经常打胜仗,功劳超过所有诸侯。诸侯军队都因此而归服楚军,靠的是英布能屡次以少胜多。
  • 项羽立楚怀王为义帝,迁都长沙,却暗中命令九江王英布等前去袭击他。这年八月,英布派遣将领率军攻击义帝,追到郴县,把他杀死了。
  • 淮南王到时,刘邦正坐在床上洗脚,叫英布进去见面。英布大怒,后悔来到汉国,想要自杀。出来后到客舍里,见帐幔、器用、饮食、随从都跟刘邦的住所一样,英布又大喜过望。

淮阴侯列传

  • 项王喑噁[1]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2],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3],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4],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5]。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
  • 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去,竖起了两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已经不能取胜,无法俘虏韩信等人,想返回营中,但发现自己的营垒中却全是汉军的红旗,因而大为惊恐,
  • 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14]之致螫;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喑聋之指麾也’。
  • 我奉侍项王,官不过是个郎中,职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言不听,计不从,所以才背叛项王而投靠汉王。汉王授给我上将军的印符,交给我几万人马;脱衣服给我穿,分食物给我吃,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能有今天这个样子。人家对我这样亲近和信任,我背叛他是不好的,即使死了,我也不会改变主意!希望您替我向项王致歉。

袁盎晁错列传

  • 计划才开始实行,竟然遭到杀戮,对朝廷内部来说,是堵塞了忠臣的嘴,对朝廷外部来说,是替诸侯了却了仇怨。我私下以为您这样做不可取。”于是,汉景帝沉默了好久,说:“你讲得好,我也后悔这件事。”

李将军列传

  • 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 汉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
  • 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 。当时,李广军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朝。按汉朝法律,博望侯张骞行军迟缓,延误限期,应处死刑。他用钱赎罪,被降为平民。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封赏,也没有惩罚。

卫将军骠骑列传

  • 卫青做平阳侯的仆人。年少时,卫青回到他生父身边。他父亲让他放羊。他嫡母所生的儿子都将他视为奴仆,不以兄弟相待。卫青曾跟别人到甘泉宫的居室,有一个戴铁枷的囚徒给他看相,对他说:“您是一位贵人,官至封侯。”卫青笑着说:“我是一个奴婢所生的人,只要能不受打骂就知足了,哪能想到封侯的事呢?”
  • 青固谢曰:“臣幸得待罪行间[5],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6]。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上幸列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伉等三人何敢受封!
  • 当卫青率军与匈奴单于会战时,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率军另从东路进军。他们迷路了,错过了攻击匈奴单于的机会。卫青率军回到漠南后,才碰到了李广和赵食率领的军队。卫青准备派使者回朝报告情况,命长史拿着记功簿责问李广。李广很羞愤,自杀了。

太史公自序

  • 司马昌生司马无泽。司马无泽是汉都商业交易区——市的长官。司马无泽生司马喜。司马喜被封爵为五大夫。他们死后都安葬于高门。司马喜生司马谈。司马谈是前任太史公。
  • 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都是极力想使天下大治的学派。只是他们所信从的理论不同,他们各自察知了一些问题,而对另一些问题却不甚明了。我曾私下观察分析过阴阳家的道术。他们把吉凶之兆看作重大事件因而忌讳众多,使人受拘束而畏惧之事过多。然而,他们主张依顺四时次序行事,却是不可违失的。儒家学识广博却不得要领,虽然辛劳但所得功效不多,因此他们主张的事难以完全信从。然而,他们倡导君臣父子之间的礼节和条列夫妇长幼之间的区别,却是不可以改易的。墨家过于节俭而难以遵从,因此他们提倡的事不可以普遍遵循。然而,他们强固本业节约用度,却是不可以废弃的。法家施政严峻而缺少恩惠。然而,他们正定君臣上下的名分,却是不可以改变的。名家使人拘泥于名相而容易失察真义。然而,他们辨正名实之间的关系,却是不可以不加省察的。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合于无形之大道,又令万物供给富足。他们建立道术,因袭阴阳家随顺四时秩序的学说,采撷儒家、墨家的长处,撮取名家、法家的要旨,随应时势而变迁移易,顺应事物而变化发展。无论是树立习俗还是施行事务,没有不适宜的。道家的旨趣简约,容易掌握操作,用力少而得到的功效多。儒家却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君主是天下人的表率,天下事应该是君主倡导而臣下附和,君主先行而臣下追随。如果像这样,那么就会是君主劳苦而臣下安逸。至于说到大道的要义是:舍去刚健,不羡慕荣利,罢黜聪明智慧,舍弃这些而任用道术。一个人的精神使用过度就会衰竭,身体太劳累就会疲敝。身体和精神不得安宁,却想与天地共长久,这样的事是我们所没听说过的。
  • 行孝开始于侍奉双亲,中间体现于奉事君主,最终完成于安身立业,传扬好名声于后世。以此来显耀父母,这是最大的孝。
  • 太史公曰:“先人[3]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4]《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5]。”
  •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 陈平的6个奇巧的计谋都被采用,使得诸侯归服于刘邦
  • 拯救别人于困厄之中,赈济他人于贫穷之时,仁慈者才有这样的行为。不丧失诚信,不违背诺言,于义有可取之处。作《游侠烈传》第六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