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

王晓春

修订版序

  • 现在的教师培训,专题学习很少,内容多是大杂拌,讲课人集中在两端,一端是高校教师或科研人员,善讲理论,一端是优秀教师,介绍自身经历、经验。这两种人的讲课内容有一个共同特点,出发点都是“自己手里有什么货色”,而不是“学员想解决什么问题”,他们都是在宣讲自己的好东西,而不是从学员的需要出发,帮助学员学会分析眼前的问题,加以解决。

初版前言

  • 我一定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意见,但是必须竭力避免教训人的态度。人家说“引领”,是一种礼貌,自己若当真,那就太不清醒了。
  • 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第一部分 教师自身素质提高问题

  • 教育理念问题和思维方式问题。
  • 严格要求的结果就是带出了一群坚决执行命令的好兵,但是他们不会自己打仗。而给孩子们空间的老师却能激发出孩子们的潜力,让他们朝着适合他们的方向前进,但是他们可能在学业上不是很出色。
  • 教育成功还有一个更高的层次——第三个层次,就是思想的成功。
  • 其实应试这一块做不好,也就无法谈及素质了。
  • 不生气,也不抱屈,我在自己的课堂上内部挖潜,减少讲课时间,课上写作业”
  • 内部挖掘,再挖掘!课堂尽可能减少无效劳动,靠吸引,靠兴趣,让学生为我争取时间,也就是让学生爱我的课堂,爱上我的课,爱我的作业,这样谁也争不过我!前提是我不断读书,提高自己的素质,有育人的本事。
  • 《教育成功的三个层次》

案例2 去体验一下其他劳动者的生活

  • 去体验一下其他劳动者的生活
  • 我跟学生说,如果我儿子和爱玩不爱读书的同学走在一起,我会反对,但我还是会适度允许;如果是和一个爱发牢骚,但又缺乏行动的人在一起,我肯定是非常反对,因为这样的人散布给人的是心灵的毒剂。
  • 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很多人其实经常是把自己关在一间小房子里,或自吹自擂,自我感觉良好,或自怨自艾,孤影自怜,一副“天下属我最不幸”的样子,非常可笑。
  • “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 人应该有勇气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东西,应该有胸怀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东西,应该有智慧来分辨哪些是自己能够改变的,哪些是自己无法改变的。

案例3 “你向父母要零花钱的时候怎么不感到沟通困难?”

  • 班上的学生诉苦说,他们和父母无法沟通交流。我问:你向父母要零花钱的时候怎么不感到沟通困难?你是不是想方设法把你的意思更好地传达给他们?为什么遇到需要你负责任的事情的时候你就觉得没法子沟通了?学生无言。
  • 我们有很多家长和教师,只要孩子对他们服服帖帖、言听计从,他们从来不感到沟通有什么困难,感觉很顺畅,只有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他们才惊呼“沟通困难”了,孩子“叛逆”了。可见,所谓“沟通困难”,所谓“叛逆”,在很多情况下,不过是家长和教师推卸责任的一种说辞,甚至是进攻孩子的一种武器。

案例4 优秀教师的生存状态

  • 是不是教师只有牺牲了健康、家庭、亲情这些大家都视如珍宝的东西之后,才能获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可?难道我们兢兢业业地工作不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只是为了证明教育工作的崇高和伟大吗?生活和工作这两者对任何一个人都必不可少,都不可偏废,可为什么这个问题出现在教师身上时,我们就可以视为理所当然,甚至理直气壮呢?
  • 所谓“超出常人的努力”,也主要应该是在动脑筋方面,而不是在拼体力方面,这才对路。而从教师自己的角度,就是要有主心骨,努力提高心理素质和工作效率,做一个轻松快乐的教师,埋怨是没有用的。

案例5 一个女老师的悲哀

  • 书教得还可以,班主任当得也不错。但我走上社会和人相处总是怪自卑的,感觉自己想问题太单纯、很幼稚。
  • 实际上,教师的生存状态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生存状态,因为教师的生存状态不可避免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案例6 这个学生究竟为什么进步了?

  • 他从动机角度,把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分成许多类:取乐性攻击性行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迁怒性攻击性行为、报复性攻击性行为、模仿性攻击性行为、义气性攻击性行为、挫折性攻击性行为等等。

案例7 教育一个顽童的故事

  • 最大的顽疾是天天犯错误,天天检讨错误,天天难改错误。
  • 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不想研究问题,却想解决问题,这是目前相当多的教师的思维方式。

案例8 一本书引发的较量

  • 像这样的事情,教师提醒一下,学生把课外书收起来就行了,教师应该照顾大多数学生,继续讲课。但是课下要找他谈谈,像朋友一样跟他分享读课外书的快乐(只要是好书),同时提醒他学会自我控制,不要在课上看。

案例9 四部随身听引发的较量

  • 我没和学生平等地交流,而是动用了最让学生反感也最显得老师无能的一招。不仅用请家长来威胁,而且用了更不应该有的语言威胁,说了一些让学生畏惧的话,让他们在“师道尊严”的压力下屈服,这不仅使得学生反感,同时也定会大大削减教师的威信。
  • 我要是遇到此种情况,就不会当众让学生交出随身听,这太冒险了。我当场只会要求他们先收起来,课下再找他们谈。既然宣布过要没收,那还是要收的,我可以答应他们第二天就还,但要他们以今后不在教室听为交换条件,估计不会有多大障碍。然后我就拿着这四部随身听到教室向同学展示一下。此事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案例10 拔草要拔根

  • “唉!过去我心情不好时,也要找个人没头没绪地发泄。后来知道错了,不这么干了。因此,我寻思你近来可能也这样吧。”
  • 研究型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因为它注重的是对方的感觉,注重的是沟通和理解。

案例11 我不知道如何帮她

  • 但只要一说到学习,她就把头一扭,嘴里一个劲地说:“我知道,我知道要努力,我知道要注意方法……”
  • 追问和反驳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案例12 班主任应该多一双眼睛

  • 因为多了一双眼睛,我不但看到了男生在班主任面前的恭顺,还看到了男生离开办公室后的反应。我觉得,我们做班主任的,都应该多这么一双眼睛。
  • 一位外国教育家甚至说,没有必要让孩子认错,关键是帮助他改正。

案例13 学生在家号啕大哭……

  • 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从老师那里得到的通常是两种东西:批评和空洞的鼓励。前者属于“雪上加霜”,后者则只是“喊加油”而已。
  • 为什么家长问不出来呢?这也值得思考。从逻辑上说,家长之所以问不出来,一种可能是亲子关系紧张,孩子不习惯对家长说心里话;另一种是觉得跟家长说了也没用;不排除还有一种可能,此事不便对人说。
  • 批评的语言,我一句也不说,因为在我看来,那属于浪费感情。鼓励的语言,也不着急说,等他有一点进步再说不迟。在学生找不到路的时候,空洞的鼓励形同讽刺,只能使他更迷茫。
  • 教育教学虽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又是没有规律可言的。别人总结的规律对自己并不一定是适用的,我们平常不是在说可借鉴别人的方法而不能照搬照抄吗?
  • 那我为什么如此强调科学呢?因为现在普遍的情况是,我们工作中的科技含量太低了,而情感因素则用得太滥了,科学因素与情感因素严重失衡了。写文章总要有所侧重的。

案例14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哀

  • 每个学生都很可爱,我一定要冷静,不要生气,不要发火,要温和,要微笑。
  • 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无论现实情况如何令人沮丧,都坚定地朝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的人。哪怕只能往前挪动一寸一分,他也不放弃。

案例15 实习老师为什么受欢迎?

  •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评价》
  • 如何增加自己的新鲜感呢?最好的办法是走进孩子的心灵,因为孩子的心理是绿色心理,污染少,活力强,作为一个朋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管理者”生活在孩子中间,一定能找到许多新感觉。再有就是读书学习,练习换个角度想事情,也很有效果。

案例16 学生的作文写到“第一次来月经”

  • 教师阳光,才能使学生阳光。

案例17 和学生签合同

  • 我觉得教师是把心理问题错看成了品德问题、纪律问题,这是目前多数教师的习惯思路。

案例18 班会课上的“白领教育”

  • 其实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每天应该琢磨的是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是如何能够把学生带进知识的乐园,让学生真正喜欢自己那一门课,喜欢上学。

案例19 “我就这样做坏人,不做好人”

  • “你不会这样的,因为你不是个坏人。”

案例20 这个班,“老师讨厌,我却喜欢”

  • 我的评语:不可否认,你这篇作文写得的确很好,我都差一点打上满分了。可是我始终认为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没有脚踏实地的干劲,所获得的快乐同样是空虚无聊的,而这种所谓的“快乐”是最禁不起时间考验的。
  • 我不迁就学生的错误,但也不站在对立面指责或吓唬他们。因为我是教师,不是法官,不是批判家。

案例21 老师,“你有这么多钱时,也会跟我一样享受的”

  • 让家长教育他,让生活本身敲打他,教师略加指点即可。别忘了班里还有更多的学生。

案例22 学生说:“我凭什么听你的?”“你一个月能挣多少钱?”

  • “我没有要求你必须听我所有的话。我的话分为两类,一类是提示学校的规定,学生应该遵守的规矩,这类话,对不起,你必须听,因为这不是我个人的要求,我是代表学校在说话。除此之外我跟你说的话,只是我个人的建议,仅供你参考而已,你完全可以不听。下面我就说点仅供你参考的话。“按你的说法,谁挣钱多谁的话才有用,那我问你,为什么国家不请你哥哥来当老师?国家为什么这样傻?“你还认为挣钱多少与文化水平没有关系,初中文化照样挣大钱。可能因为你只看见了你哥哥。我建议你去看看有关的调查材料,看看全中国收入水平最高的人们,他们的文化程度如何。恐怕完全不是你在这个可怜的小圈子里看到的情况。你眼界太狭小了,目光太短浅了。“再有,既然挣钱多少与文化水平无关,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富翁都拼命让孩子上学呢?上了中学上大学,上了大学读研究生。他们是不是都没有你明白?你既然那么相信有钱人,为什么不去问问他们如此供孩子上大学,是犯的什么精神病?“如果你觉得学习没有用,你可以不学,将来也不要后悔。但是你现在不能辍学,因为那违反义务教育法。这件事你最好也想一想:国家竟然用法律强迫孩子必须上学,几乎全世界都是如此,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是不是也都没有你明白呀!”

案例23 好女孩变“坏”女孩引发的思考

  • 所以我想,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道德教育,过于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对学生是一种伤害,一味灌输的道德教育对学生也是一种伤害,当他离开了这种灌输环境,很可能会由相信一切走向怀疑一切,在学校里十几年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一切可能会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迅速崩溃。
  • 理性的道德思维教育是我们德育的盲区。我们的德育总是促使学生热血沸腾,而不是帮助他们冷静思考,尤其是独立思考。

案例24 如此“计谋”

  • 做事应该有自己的原则,有些事无论对集体是否有利,都不可以做,还有一些事,无论对集体是否有利,都需要做,这样才是一个正直的人。

案例25 我的学生不积极劳动

  • 所以先要在家长会上教育家长。您举点例子告诉家长,如果孩子眼里没活,将来求职是困难的,而且将来很可能不孝顺,他只习惯别人为他服务,不习惯服务别人。要鼓励家长把眼光放远,安排孩子做些家务,假期干点体力活。有了这个基础,学校的劳动教育才好办一点。

案例26 我们怎样讨论案例

  • 如果陌生人在你睡觉的时候去扒拉你,我想你也会不高兴,原因是你不认识他。同样的道理,学生还没“认识”你
  • 也可以这么说,主要是,你在他眼中没有威信,这是关键。为什么会没有威信?这个孩子的处事特点是什么?他佩服什么样的人?这些你有空研究一下,我想会好很多,希望能帮助到你。(潜心教育)
  • 在能力还不强的时候,永远记得:你做的事情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是为了维护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班级秩序,为了帮助学生改善自己。
  • 我从来不想改变你,要是你被我改变了,那你还叫你自己吗?我希望你能在我的帮助下,改善、改进你自己,老师看到你这样很着急,一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觉,一点脑子也不动,这哪能行呢?就算咱不打算走学习这条路,但是你不动脑,不思考,不锻炼,那干什么事都不行啊,都斗不过别人,那不是只能等着吃亏吗?所以我希望的是,你在上学的时候能多动动脑,脑子别总不用。你研究一道题,背一篇课文,这都是动脑,咱们学这些不是为了将来能都用上,而是为了你有个活跃机灵的大脑去思考啊,在我的课上,我允许你睡一会儿,让你睡的时候你就酣畅淋漓地睡,但是不能打呼噜,时间到了我让你学的时候,你就踏踏实实地研究几道题,积极动脑思考……”
  • 如果以后上课你再趴桌子,请问需要不需要我提醒你?如果不需要,我就不再打搅你了,但是我得私下向其他同学解释一下我们的约定,以免其他同学说我不公平。如果需要我提醒,请告诉我你喜欢什么样的方法,到时候我会照着做。

案例27 是不是面对每个孩子、每个问题都需要分析一番?

  •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解决问题
  • 愚以为,需要详细分析的一般是以下几种学生: 1.典型生。他是某一类学生的典型代表,通过他可以了解某一类学生。 2.当务之急的“问题生”。 3.在班里影响较大的小群体的领袖人物。 4.教师从未见过的新型学生。 教师精力有限,在某一段时间里,最好集中研究一两个学生,不要贪多。

案例28 学校如何组织“问题生”教育研究

  • 老师多数时间疲于奔命,各项检查层出不穷。有没有意义不知道,但是必须要做,于是只能应付,没有时间安下心来学习、反思、读书,慢慢地也就没有了读书、反思的意识。也因为没有良好的评价激励体制,等待转正的教师和将要评职称的教师还能认真干一干,已经不需评职称的老师,干不干就只能凭自己的良心了。
  • 最主要的是找到真正志同道合而且有研究潜能的人,重质不重量,一个人也不算少。

案例29 读书笔记怎样写?

  • 哲学家陈嘉映所说,“读别人的书,想自己的问题”。

第二部分 教学问题

  • 一是你要有很多套科学的测试手段,能够把学生的实际水平从不同角度测试出来;二是教师得有本领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这是相当高的要求。

案例31 老式教学与新式教学

  • 所谓老式教学,即教师讲学生听。我们称之为满堂灌。
  • 每一节课教师的教学都围绕着学生的活动来设计。教师采用问答、小组合作、讨论、竞赛、表演、比对、质疑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在整节课中始终处于活跃的学习状态。
  • 所谓新式的活动式的课程,光具备小班的条件是绝对不够的,还要求教师要有设计新颖的教学活动的能力。

案例32 波士顿英语学院教室墙上的标语

  • 我们的教师,太喜欢单向地教导别人了,正像我们的官员,太习惯给下级发指示、布置任务了,大家都形成了思维定势。这需要反思。

案例33 创新有时候也不算太难

  • 有一次,凯思琳的沟通课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我们每个人准备三个自己的故事,讲给其他人听。让学生提前准备,做陈述发言。中国教师也常常这样做。但凯思琳要求其中两个故事是真的,另一个故事是假的,故事讲完之后其他人必须来猜哪个故事是假的。这一点很绝。这样做就避免了一个人讲其他人开小差的情况发生,保证所有人都参与。
  • 可见,即使我本人创新能力不强,只要我多向他人学习,积累这些小招数,我也能成为优秀教师,关键在于我必须永远处于“自己学习”的状态,而不是总处于“逼别人学习”的状态。

案例34 看广告学英语

  • 广告中的英语有三个特征:慢速、夸张、重复。而这三点,正是教师在教孩子语言时的典型做法。
  • 恐怕这里面还有个兴趣问题,而学生是否有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可不可以在英语课上适当选择一些英语广告的视频给学生看呢?我想可以试试,尤其是那些播放给外国人看的国产产品的广告,学生看起来可能更亲切。如果有英语版的《喜羊羊与灰太郎》之类,那就更好了。在课上常常穿插一些这样的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35 斯卡斯代尔高中的课表

  • 一所学校的图书馆真是太重要了。一所好的学校要着力构建图书馆文化,让图书馆成为学生喜欢去的地方。
  • 选修课越多,越要求教师有自己的“专门领域”,那里未必有统一的教参可以照抄,而是需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课程设计,实际上这是很多教师做不到的。
  • 总的感觉是我们的家长、教师包办太多了,吃力不讨好。因为你是包办的,所以他难以产生自主性,他习惯于别人替他思考,自己的脑袋就容易锈住。因为一切都是你包办的,所以他当然可以不负责任,出现任何问题,首先做的就是埋怨。

案例36 斯卡斯代尔高中的一堂数码摄影课

  • 长期以来,我们对课程的理解,就是教学大纲、统一进度、书面考试。在斯卡斯代尔高中,数字摄影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示范:课程是什么,学生的创造能力如何在课程中培养,艺术课程可以有什么样的形式……而教师,又是如何创造这些课程的。
  • 站在教师个人的角度,我主张最好把精力重点放到自身素质的提高上,而不要傻等体制的变化。

案例37 斯卡斯代尔高中的一堂英语课

  • 历史教师接着说,下一节是历史课,他们正讲到“二战”之后的美国历史。而英语课也正好有一段内容是讲“二战”之后的美国文学。因此,他们商量一起进行合作教学。

案例38 斯卡斯代尔高中的一堂历史课

  • 在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方面,美国学生的确非常强。
  •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他的讲课有框架,有主题,但总是抛出问题,请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不完整的部分他最后才做补充。这样的课有预设,但是更注重生成。即便是教师讲授的部分,学生也得到了充分的活动。

案例39 斯卡斯代尔高中的五堂数学课

  • 在美国,我看到的所有数学课,几乎都是灌输式。教师讲解一个概念,随后讲例题,随后学生练习。不管怎么说,中国国内对于满堂灌的教师主讲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太能容忍,美国高中数学课却大都是这种模式。
  • 理科知识是树状结构,文科知识是水状结构,有道理。树状结构的知识确实适合按部就班来讲,而水状知识,就可以变着花样进入了。这就是文科教学常五彩缤纷,理科教学常相对沉闷的原因,哪国都有这个问题。
  • 其实世界上并没有绝对先进的教学方式,只看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合适,用在什么地方合适,用到什么程度合适。即使文科,有时灌输也是必要的,甚至死记硬背也不可缺。

案例40 “项目”教学的一个例子

  • 项目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展开,课程计划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学生在课程中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经验的累积。
  • 探究式教学有几个特点:1.没有标准答案。教师事先也不知道答案,大家都只知道研究什么问题。2.这里研究的问题不是从书本里来的,而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而且其研究的成果完全可以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它是“有用”的,是实战而不是演习。学生好像提前“参加社会工作”了。3.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是跨学科的。4.所研究的问题,并非绝对固定,可能从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甚至可能一题开花,引出一大堆问题(相当于科研中的子课题)。用教育科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虽然有预设,但更注重生成。5.研究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起的是指导和点拨的作用,还有管理作用。

案例41 美国式的过度保护

  • 我想起大拇指和食指的说法。西式教育是大拇指,中式教育是食指。在中国,听到的全是对大拇指的推崇;在美国,听到的却是对竖大拇指的担忧。
  • 世界上不但没有绝对先进的教学方法,也没有绝对正确的教育理念。跨越真理一步就会走向谬误,而跨越者往往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向了谬误,他很可能是出于一片好心,甚至以为自己在为真理而斗争。我们应记住这类教训。
  • 爱很好,不能溺爱;尊重很好,不能姑息;宽容很好,不能放纵;照顾个性很好,不能无原则地降低标准;因材施教很好,不能完全否定“一刀切”,否则影响学生社会化;

第三部分 管理问题

  • 一个是,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比学生本人还着急。孩子看你们那样急赤白脸,会很自然地把它认定是“你们的事情”(否则你们干吗急成那样?),这在逻辑上是很正确的。
  • 可以通过班会和个别谈心等形式,让学生都具体地想想自己的未来。少点浪漫主义,多点现实主义,要他们回答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你将来靠什么职业吃饭?以我的经验,这种办法或可使一部分同学醒过来,得到学习动力。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梦中,对自己非常不了解,完全没有自知之明,嘴里说大话,实际上一旦离开家长,一天都不能活。要把他们实际的生存状态告诉他们。

案例44 “反正考不上高中”, “学了也没用”

  • 读书不光为了升学,读书可以使人生活充实,读书可以增加幸福感,读书本身有超出功利的乐趣,升学只是读书的目的之一,绝非全部,如果孩子们从小受到这样的真心实意的教育,则厌学的学生肯定比现在少得多。

案例45 纪律为什么总出问题?

  • 我想应淡化纪律,不要就纪律谈纪律。纪律问题是重中之重,但不能“单打一”。它是结果,要找到原因制定具体措施——理想教育、惜时教育、目标教育、艰苦教育、集体教育、个别教育等;它是痛苦呻吟的病人,哪儿有病哪儿就需要做各种监测;它是一辆坏掉的汽车,出故障的原因很多。
  • 很多纪律问题是人为制造的;纪律是结果,不只是原因。
  • 教师迷信纪律,还有一个大家不愿承认的原因——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不信您观察一下,水平越高的老师在课堂上越敢于放手,他们有足够的本领吸引学生,就不必完全依赖纪律控制学生。只有那些专业水平不高,缺乏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师,才生怕学生不听讲,乞怜于苛酷的纪律。

案例46 “蝴蝶效应”

  • 英国有一首民谣将“蝴蝶效应”说得很形象: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程善峰)
  • 教育必须有重点,对学生的问题,必须区别对待。有的严管,有的宽管,有的不管,不管是为了更好地管。
  • 对“校园无小事”这句话,如果做死心眼的理解,是非常有害的。正是这种观点导致如今的管理“眉毛胡子一把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正是这种观点导致教师成了“见错就管”的“事儿妈”,因而遭到学生的厌恶。哲学常识告诉我们,大事和小事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如果校园里没有小事,那岂不等于说校园里也没有大事了吗?

案例47 教育者的魅力从“共同遭遇”开始

  • 在今后的学校管理活动中,努力以“共同遭遇者”的形象出现在被管理者面前,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 人与人可以沟通,人与架子是无法沟通的。

案例48 宰鸡儆猴猴不怕

  • 你可以用高压手段迫使孩子写作业,这很威风,但是你没有办法迫使孩子爱学习;你可以镇压“罢工”,但是你没有办法防止“消极怠工”。

案例49 取消考试资格无所谓

  • 愚以为当前教师的第一要务是尽量少用“恐怖”手段,在帮助学生喜欢学习本身方面下点功夫,这才是正确方向,这才是真正的专业水平。第二,如果迫不得已使用“恐怖”手段,也应该知道它的局限性,掌握分寸,莫学秦始皇。

案例50 说起父母不再流泪

  • 只要说起他的父母为了他如何如何辛苦,孩子的眼泪马上会掉下来。这时,再继续对孩子进行教育,效果往往很不错。
  • 竞争的压力使家长的教育人格发生了畸变和分裂,向右,变成了“奴隶”,向左,变成了“暴君”。孩子搞不清家长为什么会忽然对自己那样百依百顺,忽然又对自己那样冷酷无情。家长的人格分裂导致了孩子人格的分裂。最典型的表现是,孩子们既讨厌家长,又离不开家长。家长对孩子又依赖(期望式依赖),又专横;孩子对家长又依赖(寄生式依赖),又冷漠。神经兮兮的家长培养出了神经兮兮的孩子。二者完全对称,很平衡。

案例51 要学生发言,还是要学生思考?

  • 我们到底是要学生积极发言,还是积极思考?其实更主要的是要想办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只有学会深入思考,才能真有收获。
  • 我个人主张教师在每个班确定(私下确定,自己知道就行了)几个“标志性人物”(高分生、中等生、低分生都要有),通过他们的答问,检查学生听懂了没有,作为下一步教学的参考。教师应该有本领通过不同层次的提问,把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调动起来。问题提得好,学生自然想说。如果教师没有这本事,问题提得没意思,就不要埋怨学生不发言。
  • 课堂是教与学的交汇处,如果单方面指责学生,老师是不是有逃避责任之嫌呢?学生的不爱动脑、不会动脑,可能在很大程度和老师有关吧。
  • 老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本身也是一项极重要的本领。
  • 如果老师表扬您的孩子上课发言积极,您不必太高兴;如果老师反映您的孩子上课不爱发言,你也不要急于批评孩子,一定要分析一下具体情况,再和孩子一起商量以后怎么做。发言就是优点,不发言就是缺点,这种简单化的二分法是很害人的。
  • 一堂课好不好就看教师能不能提出值得学生讨论的好问题,好的问题才能带出好的发言,从而达成好的教学效果。
  • 如果有一天我们学生的发言问多于答,教师答多于问,那就好了,就说明学生真正开始主动学习了,就有点素质教育的意思了。

案例52 “一刀切”的好处

  • 《发现孩子的潜能:辨才与因材施教》
  • “一刀切”弊端很多,却也不是完全没有优点。“一刀切”能营造气氛。这个学校,全体同学都在大声朗读,形成了一个气场,这对每个学生都会有感染力的。

案例53 第一次遭遇投诉

  • 班级管理,主要不应该靠评比,而应该靠吸引,靠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至于纪律,还是宽松一点为好。宽松当然没有严格“好看”,但是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允许学生犯错,经过他自己正反两方面的体验,加上教师的引导指点,才能培养出自主的品格。我的行为不是做给别人看的,目的也不是“为集体争光”,而是因为“我觉得我本来就应该这么做”,这才是可靠的道德、自律的道德,而这种道德,在充满评比的环境中是“不需要”的,也是培养不出来的。

案例54 小组评比好不好?

  • 以小组活动取代小组评比
  • 没有评比,如何增加小组的凝聚力?最好的办法是搞活动。共同的活动是凝聚人心最好的办法,比评比强多了。评比在凝聚人心的同时也在撕裂它。小组活动有游戏型的,有学习型的,优点是没有行政色彩,不是为了完成某种行政任务。

案例55 暑期家访

  • 基本原则是少说多听,千万不要发议论,不要乘机告状,也不要违心地夸奖孩子,更不可教训家长,或给家长布置任务;正相反,要多问问家长和孩子对学校有什么要求,他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特别需要照顾的地方。这种家访的中心任务不是宣讲,而是调查。
  • 现在“聪明人”有很多,然而干事业需要的却是“傻子”。
  • 如果你不能跳出教育看教育,你永远也不明白教育究竟是怎么回事。

案例56 我把“皮球”踢给学生

  • 所以你就会发现,有些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本来还挺淑女的,表情也很讨人喜欢。工作一两年之后,连面部肌肉都死板了,一脸的旧社会——生存的需要扭曲了她们美丽的面孔。呜呼!

案例57 分班风波

  • 我把这种心态称为“狭隘的爱班主义”。
  • 一个优秀班集体的班主任,面对分班的消息,既要保护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又不能助长“狭隘的爱班主义”;既要尊重学生的感情,又要引导学生保持理智的开放心态。

案例58 新年晚会的节目

  • 教师参与,适当调整学生提出的方案,其实也是民主。倘若什么事情都全听学生的,那岂不是“学生专制”了?非民主也。
  • 教师与学生应该相互尊重。当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应该协商,教师必须像摩西老师这样,随时准备作出不失原则的让步。但是,在确实需要教师拍板的时候,教师就应该拍板。这未必属于不民主。

案例59 没收学生“财产”问题

  • 在没收学生物品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小心,避免滥用权力和实行人治,我们在这两方面都是有不良传统的。

案例60 我尊重学生,但有时换来的却是得寸进尺

  • 有一句名言说:“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只要一个人缺乏反思自我的习惯和能力,他就走上了不断生气的不归路。许多老师都是这样,不想改变自己,却幻想一拨一拨的学生都顺自己的心,结果迎面而来的只能是一连串的失败、吃惊、愤怒、沮丧、寒心、委屈,甚至绝望。

案例61 我被学生“开除”了!

  • “学生能够做的事情,老师不做”的
  • 我喜欢这样被学生“开除”!要说我管理班级有什么秘籍,我想不外乎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放手时就放手。我只不过给了他们一份信任,一个舞台,必要的时候拉他们一把,扶他们一下。因为,雄鹰,终究属于蓝天!如果你也是班主任,希望你也和我一样经常被学生“开除”!(明志)
  •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节约精力才能把钢使在刀刃上。

案例62 一次“集体会诊”

  • 这实际上是一次公开的评议会。据我个人的理解,召开这样的评议会是必须征得本人同意和大家同意的。可是好像老师并没有这样做,所以当班会开始之时,被评议者“当时就愣了”,而其他同学则“一片哗然”。整个安排给人一种“突然袭击”的感觉,不像是真正的民主。
  • 教师应把集体看成一种人文环境,而不是看成一个可以拿来使用的工具。

案例63 如此“安全教育”

  • 学校是育人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性格和学生的将来。校园文化以学校为载体,指引着学生的成长。若校园文化只停留在“保护学生自身”阶段,而忽略了德育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势必得不偿失。
  • 要同时进行两种教育:一种是“不要轻易单独接触陌生人”,另一种是“如果确实需要和陌生人接触,如何防范危险”。
  • 说零风险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教育应该对风险划等级,有些等级的风险应该国家承担,而不是教师、学校。

案例64 女老师对领导大吼

  • 教师与领导历来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当领导与教师发生矛盾的时候,你不要天真地指望教师能站在领导这一边。
  • 用强调对方态度不好来回避人家提出的具体问题,是中国人的绝招。
  • 如果作为领导永远用这种官僚主义的态度对待群众,群众确实永远不会站在领导这一边。

第四部分 师生关系问题

  • 为什么你教不好学生?因为你对学生爱得不够,爱的浓度和剂量不够;只要你的爱达到最高的温度,石头也能融化——这几乎成了教育广告词了。
  • 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 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我早就说过,我要是学生,对教师是否爱我,不会太在意,但我希望他们都尊重我。

案例66 我的一个梦想

  • 朋友有很多类型、很多层次。我们通常都是和某类朋友谈某一类话题,跟另一类朋友谈别的话题;跟有些朋友谈得深,而跟另一些朋友谈得浅。这不是虚伪,而是人之常态。
  • 我们尊重学生,尽量理解他们(完全理解是不可能的,而且理解得过分,也是一种侵犯),努力爱他们,这就够了。至于他们把我们看成是恩师,还是知心朋友,还是普通朋友,还是熟人,甚至是路人,那都是他们自己的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去选择。

案例67 迟到与爱心教育

  • 凡属习惯,都是很难改变的,这也就是学校里行为习惯型“问题生”最让教师头疼的原因。
  • 片面地、过分地把教师的成绩都算在“爱”的账上,会给很多教师造成情感压力——多少爱的存量也是不够用的,需要爱的学生太多了。爱是没边的,而任何人的情感都是有限的,他还要分出很多情感去爱配偶、爱孩子、爱国家、爱民族等等,再说他脑袋里也不能光装感情,他还要思考。

案例68 感激式教育

  • 解决学生的问题,光有关爱是绝对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研究和对症下药。您想,医生能光靠爱心给病人治病吗?不体罚是对的,但是不能不惩罚。
  • 教育并没有包治百病的药方,全靠您自己思考和试验。
  • 教师当然应该爱学生,但是他教育学生主要应靠自己的教育专业本领而不是爱。关爱本身不属于专业本领,谁都会的,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 遇事不要急于“教育”学生,要先搞清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她这样做的个人理由是什么

案例69 “我一直强调打造互相信任的集体”

  • 信任不是为了让老师满意,而是为了更好地暴露问题、解决问题。
  • 同样的道理,学生信任老师,也不意味着他会处处让您满意,或者什么事都听您的。
  •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手里一定要有多种武器,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使用,才能解决问题。

案例70 如何克服“易发怒,易放弃”问题

  • 保持好奇式的探究心态,是制怒的最好办法之一。
  • 如果还是控制不了自己,我建议您在发火前最后一刻转身走掉,过一会儿再来处理问题。

案例71 我骂学生是“人渣”

  • 你可以不在乎你现在的所作所为,但你终有为人父的一天,以后你的孩子问到你中学时代的事情,你怎么给他讲?你好意思提到你的那些丑事?你对你的孩子怎么交代?
  • 经验告诉我们,越是脾气好的老师,偶尔发脾气给学生印象越深,震撼越大,效果越明显。要是平日教师就经常说难听的话,他骂人就不会有这样的功效了。
  • 外国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一怒之下打过一个学生的嘴巴,结果这个学生洗心革面,成了新人。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会打人的,这时候出手,才具有“诗意”。

案例72 老师,脱我“衣服”的时候轻一点!

  • 我甚至觉得辩驳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应该进行专题培训,应该进行专门研究
  • 1.决不能侮辱学生人格,不能搞人身攻击。 2.就事论事,不搞翻箱倒柜。 3.在尖刻中,必须有智慧的闪光,要“聪明的尖刻”。 4.教师不失身份,不失态。

案例73 “我为什么非得用透明的塑料袋?”

  • 教师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同时,也应该有自己鲜明的态度——既然学生可以选择,教师也可以选择;学生有主体性,教师也应该有。只有在独立的人们之间,才会有真正平等的交流与合作。

案例74 学生骂我是“贱婊子”

  • 您应该对这位父亲说:“孩子已经这样了,恕我直言,恐怕是你们惯的,不过我可以试着帮你们(注意:是‘帮你们’,我是帮助者)劝一劝孩子。”把父亲送走之后,可以单独找孩子谈谈:“你父母把你养这么大不容易,听说你家里出了事情,如果需要学校帮助,你可以提出。你自己呢,我建议你在家里多为父母分担一些事情,如果需要减轻一些学校的负担,我可以考虑。”

案例75 黑板上赫然写着:“某老师王八蛋”

  • 这堂课上我可以若无其事,谈笑风生,但是到下课的时候,我会正色道:“请这位不懂得尊重他人人格的同学自己找我承认错误,否则因此而引起的严重后果要由他自己负完全责任。”

案例77 学生叛逆问题

  • 据我观察,很多家长和教师的所谓“叛逆”,都是相当“自我中心”的一种说法,实际上只要孩子不听他的意见,无论他的意见对与错,都说孩子叛逆。

案例78 关于“走进学生的心灵”

  • 了解学生,理解学生,都是为了更准确、更有效地影响学生。

案例80 我的学生被骗,向我借钱

  • 我觉得您不必过于刨根问底,她必有难言之隐,您最好尊重孩子的隐私。依我的经验,您越是不问,她将来可能对您讲得越多。
  • 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对付这种骚扰。保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是一定要注意,不可单枪匹马地与之周旋,要取得学校领导、家长、公安部门的支持。教师的安全与学生的安全同样重要,这样才是以人为本。

案例81 学生说老师冷落了她

  • 毛泽东有句名言:“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第五部分 个别学生教育问题

  • 为什么有些学生思维能力强而考试成绩不好?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知识上有某些漏洞,或者他们长于思考而短于记忆,而我们的考试题目有很多都是考记忆力的。还有一些考试题目是技艺性的,比赛谁把老师教的方法用得最熟练。考技艺和考记忆这两种题目,都考不出多少思维含量,所以有些不爱思考但是记性很好或者耐训练的学生,成绩就上去了。这种学生的致命弱点是将来面对真实的工作问题、科研问题和生活问题的时候,往往没有应对良策。这种人自古就有,书呆子是也。

案例83 他是不是人才?

  • 我们之所以开设这么多门课程,其实并不是要求学生们把它们学得都很出色(当然都能学好也不错),而是让这些课程来适应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
  • 应试教育为什么如此难以动摇?原因之一就是有大批这样的老师做它的坚固基础

案例84 我该如何教育这个厌学的孩子?

  • 为什么相当多的教师工作方法总是这样简单?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就是简化的、公式化的、模式化的、封闭的、多年如一日的。

案例85 宿舍矛盾

  • 这种孩子会不断犯类似错误的,找他“茬”不难。教育这个孩子,要经过全面的观察和诊断后才能进行,要特别注意了解他的家庭情况。

案例86 他有权讨个公道

  • 毕竟维权过火是一回事,该不该维权是另一回事。

案例87 女孩的轻率承诺

  • 在恋爱问题上,态度不可含糊,含糊有后患。
  • 千万别轻易承诺对方什么,但是,要尊重人家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走好自己的路。

案例88 一个惯于借钱不还的女生

  • 经常性地借钱不还,一般都属于品德问题。但是这个孩子的表现,与其说是品德问题,不如说主要是心理问题。说她是“坏孩子”,还不如说她是“病孩子”更确切。

案例89 我的学生自称“社会上的人”

  • 我要是您,我会对这个男孩说:“我怀疑,你说你爱上这个女孩了所以才学不好是一种借口,用来掩盖自己学习方面意志薄弱的毛病。过去你没爱上什么人的时候,你专心学习了吗?真正的男子汉没有因为儿女情长而放弃宏图大志的,我想你也不会那样没出息。优秀的女孩都喜欢有志气的男孩。总是缠绵在女孩的石榴裙下,这会让女孩看不起的。我希望你做一个意志坚强的男子汉。”
  • 他的问题这样多,您要样样都关注,那是弄不过来的。我建议您只着力解决一两样,其他的先不要管,否则您自己也会焦虑的。
  • 好好学习老师,我们不是神仙,我们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仁至义尽,问心无愧,如此而已。

案例90 如此女生怎么教?

  • 很多学生都不是因为早恋而走向失败,而是因为失败才走向早恋的。
  • 教师与学生对话,只有带上研究色彩,才能沟通,若一味主观地“贯彻”自己的想法,对话就会变成说教而降低效果。
  • 要真正解决问题,没有科学的“诊疗”意识和方法是不行的。

案例91 告诫同行,碰上这样的女生千万不要挽救!

  • 有些孩子,能让他出类拔萃才是成功;有些孩子,能让他自食其力就是成功;有些孩子,能让他成为守法公民就是成功;有些孩子,能做到他在我管辖的这段时间不被公安局抓走就是成功。
  • 现在多数老师都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诊断”上,上来就治病,这就难免做无用功。
  • 我“闹”故我在,我“坏”故我在。这和阿Q自诩为世界上最能自轻自贱的人的心理机制是一样的。这在心理学上叫作“否定性的自我肯定”。
  • 父母感情不好的孩子,有两种可能的消极结果:一种是长大了不喜欢与异性交往,另一种是急切地渴望与异性交往。
  • 学校老师不要盯她太紧。不要给她那么多耍老师的机会和撒谎的机会。只要大局不乱,有些事可以不理她。不松不紧,不冷不热。不要批评,因为她久经考验,批评没有用;也不要轻易表扬,因为她会认为你是在哄她。以我的经验,教师坚持这种态度,最有利于学生的反思。

案例92 优秀生的悲剧

  • 所以我们教育者有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的生存意义。这是生命的支点,比一切学问和毕业证书都重要。
  • 从这个角度看,有思想的孩子反而比没有思想的孩子危险。

案例93 她想退学

  • 要因材施教,也要因材施“不教”。
  •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路不是我们教师、家长指定的路,而是适合他性格和资质的路。

案例94 他觉得自己快崩溃了

  • 听话的好孩子往往有这样的命运,他们常把父母和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内化成了自己头脑中的法官,用来审判自己。

案例95 她肩负着全家的所有希望

  • 一旦这种努力超出她能忍受的底线,她就有可能崩溃;一旦这种努力的效果总是不好,她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甚至会有负罪感,于是也可能崩溃。
  • 教师千万不要认为刻苦总比不刻苦好。绝不可以鼓励蛮干式的“刻苦”,否则会害人的。

案例96 一个迷失自我的大学生

  • 也是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和社会流行评价标准的矛盾。
  • 这个孩子是一个不愿面对现实的现实主义者,是一个浪漫不起来的浪漫主义者。他思维方式僵硬,处世不圆滑,与社会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他不了解自己,而且可能从来就不了解自己。

案例97 自己不学习,怪父母离婚

  • 教师作为人生指导者,关键是启发和鼓励孩子自主,帮他们站起来,而不是躺在那里哼哼。

案例98 孩子用不上学要挟家长

  • 别让孩子以退步获取好处
  • 我绝不随便答应孩子的要求,但是也不立刻拒绝,不完全拒绝。我和孩子讨价还价,拉锯战,慢慢磨他的性子,使他明白,他不能为所欲为。

案例99 伤心父亲给大学生儿子的公开信

  • 正是家长的溺爱,教会了孩子自私和不孝。
  • 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由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

案例100 一个挑战自我的学生的手记

  • 真正的教育不是教师和学生较劲,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