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

尹建莉

版权信息

  • 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前言 关于这本书

  • 一种意识,从“知道了”到“做到了”需要重复刺激,经过一次次意识撞击,才能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01 划清你和孩子的界限

  • 最高的礼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说点什么和做点什么,而是得体和有分寸,以让对方感觉有用或舒服为原则。
  • 太早给孩子立规矩的弊病非常多,造成的后果就是对孩子限制太多,使孩子大部分能量用于和家长对抗,同理心、自控力等无法充分发展。
  • 你变弱些,孩子就开始强大;你不膨胀,孩子的世界就宽敞;你收敛起来,孩子的格局才能变大。
  • 如果一定要确定一个“放手”的原则,我能给出的就是,在每一件具体事务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导;不要太有痕迹,尽量无痕;不要怀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纳——检验的标准就是:孩子因此更自觉了,还是更依赖了;你的教育对于孩子的自由意志和主动意识,最终是削弱了还是加强了;你作为家长越来越轻松了,还是越来越脱不了手了。
  •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 以后和孩子谈话,注意要从“我告诉了你什么”转移到“孩子接收到了什么”,请关注自己的“潜台词”。

01 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

  • 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批评。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
  • 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使孩子获得成长必需的生活经验。
  • 你越这样“惯”孩子,孩子将来越听话。你现在越少说“不”,将来越不需要说“不”。

01 孩子过分“懂事”并不是好事

  • 在家庭成员之间,“纵容”是更理想的相处模式。孩子是不会被“惯”坏的,一个人的生命受到的阻碍越少,越能活出自我,就越能成长得健康。
  • 如果实在遇到无聊的人,硬要追问,让孩子反问:“叔叔,你今年挣了多少钱?现在家里有多少存款?你告诉我你的成绩,我就告诉你我的成绩。”以其之矛攻其之盾,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自尊防护”之术,也不得罪人。
  • 不要去试探孩子对父母的爱,因为孩子对你的爱,是由你对他的爱来决定的,你越是无条件地爱孩子,孩子越会爱你。
  • “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成年人要把自己放到儿童的位置上,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行为中要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绝不可以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或害怕,给孩子带来羞辱、担忧和失落。
  • 正因为有死亡在前方等待,它时刻提醒我们,用心享受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享受每一餐饭、每一本书、每一份工作、每一次旅行,依恋亲人、珍惜生命最好的方式是好好珍爱当下的生活。我们迟早会死去很久,趁我们还活着,好好地做自己,好好享受生活吧。
  • 孩子掩饰和撒谎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逃避大人的责怪。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是真正被尊重、被爱的,他对父母有全然的信赖,有十足的安全感,他就不需要在“闯祸”后慌乱,也不需要隐瞒——没有害怕就没有谎言。
  • 没有一个孩子天然愿意说谎,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是真正被尊重、被爱的,他对父母有全然的信赖,有十足的安全感,他就不需要在“闯祸”后慌乱,也不需要隐瞒——没有害怕就没有谎言。
  • 如果一个孩子想快快长大,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处境不满,羡慕成年人的特权;如果一个成年人希望一个孩子快快长大,那是因为他厌烦孩子带来的负担。
  • 爱孩子就是努力从孩子的视角来看问题,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学会如何跟孩子说话。
  • 在我们和自己的父母相处中,在我们和孩子的相处中,经常会出现因交流不畅而引起的误会、痛苦。这些误会和痛苦有时不是因为不爱或不关心,恰恰可能是因为彼此太在意对方的反应而不敢说出来。
  • 妈妈和你是两代人,我们的年龄不同,成长环境和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都不可能完全猜透对方的愿望和需求。如果你内心有什么愿望,无论父母同意不同意,都要说出来,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不要去猜测父母的想法。你说出来,父母才能知道你的需求。同意不同意是父母的事儿,说不说是你的事儿。说了至少有一半实现的可能,不说则完全没有可能,所以无论如何应该说出来。你现在长大了,这原则对你和社会上的人打交道也适用。
  • 家庭生活流畅,心理没有受阻的孩子,当然用不着“不听话”;快乐的孩子当然很少哭泣;启蒙好的孩子当然更为聪慧;被尊重的孩子当然凡事有主张。
  • 你看好孩子,就让他玩玩剪刀又如何!你要看好他,这是你的责任。不要觉得自己的责任有点大,就放弃承担,转而去限制孩子。
  • 你看好孩子,就让他玩玩剪刀又如何!你要看好他,这是你的责任。不要觉得自己的责任有点大,就放弃承担,转而去限制孩子。

01 哺乳时间应尽量延长

  • 母亲温暖的怀抱和乳汁,能给柔弱的婴孩提供极度渴望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 爱孩子,从哺乳开始。未来很远,我们不知道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现在很近,用拥抱和乳汁让我们跟孩子更亲近。
  • 在“吃喝拉撒睡”这些最基本的生理问题上是否和孩子纠缠,是检验父母教育水平是否及格的标志线。纠缠于这些问题的家长,教育水平还处于60分及格线以下;解决不了这些低端纠缠,就无法达到平均水平,更无法向真正智慧的教育水平发展。
  • 孩子吃饭慢,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天生如此,胎里带来的;二是后天所致,家长错误管教造成的。
  • 请修正你自己的思维模式,请把心思用于帮助孩子,而不是改造和控制孩子。
  • 家长不在意孩子的胖瘦,让孩子也别在意别人的审美观。孩子无论胖瘦都能活得坦然而开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 你能帮助孩子减肥的最好办法是每天认真给她做饭,在营养配比上稍微留心,让孩子少摄入些热量。但不要限制她吃多少,要让孩子有满足感,不要有欠缺感——欠缺感会让孩子陷入更强烈的食品贪婪中。
  • 在吃喝拉撒睡等问题上,不要“精细管理”,不需要“标准化操作”。人体有强大的自我调控机制,好情绪是最优质的润滑剂,会自动保护孩子的健康的。
  • 在吃喝拉撒睡等问题上,不要“精细管理”,不需要“标准化操作”。人体极其智能精妙,它有强大的自我调控机制,好情绪是最优质的润滑剂,会自动保护孩子的健康的。
  • 请一定要放下培养“完美孩子”的想法,戒除“教育洁癖”,真正接纳孩子的所有。你越无视她的不足,她成长得越完美。
  • 慢吞吞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个急火火的家长。
  • 当道理讲得没用时,不回应他,一笑了之就可以了,你不想让孩子有心理负担,你自己就不要有,慢慢会影响到孩子的。有时孩子会问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实在不知如何回答,就笑笑过去。
  • 胃病总是从心情上来的,要关心孩子的身体,请先关心他的心情,心情不好,山珍海味也会变成垃圾食品。

PART1 夫妻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底色

  • 在家庭生活中过度强势的人,他(她)让配偶承受多少压力,就会让孩子承受多少重负;给配偶多大的控制,就会给孩子设置多少阻碍。
  • 读一些好书,谦卑地反省自己,把“强势”化成温柔而绵延有力的水,让宽容、理解和爱充盈在每个生活细节中——多管理自己的情绪,少管制配偶和孩子;只改变自己,不改造别人;对当下的“幸福”热情点,对未来的“目标”淡然点……这些是基本的路径。你若想改变自己,办法就来了。
  • 一个人如何对待儿童就是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包括如何对待配偶的一个缩影或预示。比如一个不能尊重孩子的妈妈或爸爸,是不可能和配偶平等相处的。如果通过自我成长,真正学会了如何尊重孩子,往往也意味着学会了尊重配偶。
  • “放羊式”教育实际上表达了大人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给了孩子自由和选择。
  • 你不可能通过管制让孩子达到自律,不可能通过打骂让孩子学会得体,不可能通过比较让孩子获得自信,不可能通过惩罚让孩子学会善意——如果你感觉在教育中力不从心,要看看自己用的是什么手段。
  • 结束不合适的婚姻,这既是自爱,也是爱对方,尤其是爱孩子的表现。在家庭中,父母如果不快乐,孩子是没法快乐的;父母如果活在不幸中,孩子也没法幸福。
  • 尊重、自由、支持、爱永远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无论生活如何变化,这个核心内容永远不要改变。
  • 和婆婆维持友好关系的最好办法不是整天待在一起,而是保持恰当的距离。如果双方都喜欢对方介入自己的生活,彼此协助,这是最理想的;如果双方都看对方不顺眼,各过各的日子是最好的。
  • 很多人在年轻时,就没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爱好,也没有找到自我,只是忙于外部事务,工作、赚钱、生活等。退休之后,尤其进入晚年后,生活一下变得空虚无聊,这时如果有一个孙子或外孙出现,正好可以填充乏味的生活。而一个小孩子,既像一个灵动的玩具,有趣且好控制;又是一项抚育事业,带来某种价值感和存在感,所以一些老人对孙辈的爱已不只是爱了,到了“霸占”的地步。
  • 每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很多人之所以宁可相信算命人都不相信自己,源于内在的无力感。
  • 弱者相信命运,强者创造命运
  • 唯有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母爱,在与母亲的关系中足够温暖和放松,并且相处时间足够长,才会自动地把对母亲的依恋释放出来。
  • 唯有他感受到无条件的母爱,在与母亲的关系中足够温暖和放松,并且相处时间足够长,才会自动地把对母亲的依恋释放出来。
  • 作为父母,要尽量想办法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最好能天天见到孩子。有实际困难,应该由家长去克服,不要让孩子来扛。
  • 太多的家长,自己做着“平庸的大多数”,却奢望孩子出色,天下哪有这等美事?
  • 过去的一切都不可改变,那就放下。现在及以后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爱孩子,爱她的一切,尊重她的所有选择。
  • 妈妈变得善解人意了,孩子也就成了善解人意的孩子。
  • 孩子不怕吵,认为孩子睡觉怕吵那是成人的观念。孩子天生都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和适应能力。
  • 凡事顺着孩子比拧着来好得多,很多问题一下就解决了。
  • 如果仅出于喜欢孩子,不为任何原因都想再要一个,那么就要;如果是出于担忧——任何的担忧——则没必要。多要一个孩子并不是增加了一层安全系数,不是上了双保险,而是多了一份牵挂,甚至多了一份风险。
  • 生养一个孩子的最大意义,是让父母在这种极为亲密的关系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孩子是来让我们成长,让我们体会至深的爱和美的,除此以外没有其他。
  • 孩子没有心结,需要解开的是家长的认识之结——不要预设孩子是嫉妒的、报复的、不讲理的,这样的预设不对,这才是挑拨姐弟关系的心理基础。要坚信孩子是友善的、宽容的、懂事的。善意和恶意都有强大的繁殖功能,就看我们刺激、培养的是哪一种。
  • 不对的方法当然不轻松,不对的方法当然达不到好结果,所以你焦虑紧张。
  • 最好的办法是学习如何管理孩子的学业,管对了,家长和孩子都轻松;管错了,家长孩子都紧张——这是很大很重要的一个话题,是家长们当下面临的重要功课
  •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不管是最好的管
  • 你很善良,但请你不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及他们的父母,他们需要的是你对“离异”这件事视而不见。
  • :夫妻亲热,不要在孩子面前做成下流,要做成恩爱。孩子有模仿性,如果出去模仿,会被别人歧视。坦荡地去表达爱,避免猥琐。
  • 夫妻亲热,不要在孩子面前做成下流,要做成恩爱。孩子有模仿性,如果出去模仿,会被别人歧视。坦荡地去表达爱,避免猥琐。
  • 夫妻亲热,不要在孩子面前做成下流,要做成恩爱。孩子有模仿性,如果出去模仿,会被别人歧视。坦荡地去表达爱,避免猥琐。

PART1 启蒙教育与早期学习

  • 很多人以为小婴儿是完全无知无觉的,认为孩童是懵懂无知的,这是成年人丢失自身的神性后表现出的自大,是真正的无知。所有的孩子都是小精灵,不一定能听懂成人的语言,但一定能“听懂”成人的情绪。
  • 孩子将来“成功不成功”,世俗标准判断不出来,他内在的幸福感才有资格说话。
  • 即使家境并不富裕,也能为孩子提供豪华的早期成长体验,让孩子的生命从襁褓中就变得丰饶瑰丽。
  • 孩子最需要父母的礼物,就是尊重、理解、自由。金屋银屋带来的只是短暂的享受,唯有自身的才能,才是孩子一生受用的东西。
  • 孩子当下喜欢用哪种方言交流、将来更多地使用哪种口音、普通话能说到什么水平,都是件自然的事,根本无须控制。
  •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不是用来考级的,能听懂就可以,
  • 不要在孩子的所有生活内容上都附加一项教育功能,否则可能落入功利教育的圈套。着眼点应该是和孩子一起分享一个好东西,而不是从中学了什么语言。
  • 不要去预测孩子,每个孩子都拥有无限可能性的未来。也不要急于把他的梦想和他的成绩挂钩,大人能帮助他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信任他,不要用功课束缚他。
  • 成绩不是直接要来的,好成绩是很多因素造就的。家长能做的就是努力呵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 如果家里没有专业熏陶环境,尤其在不打算把孩子培养成职业钢琴家,只是想培养一种才艺的情况下,更没必要太早,在小学一二年级,即最早六七岁开始比较适宜。
  • 学习动机决定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决定成绩高低。任何物质奖励都会消解孩子的学习兴趣,因为两者会自然站到对立面,变成条件和任务。
  • “每个成功者都是阅读者”
  • 孩子对词语的理解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孩子说出从书中学来的“狠话”,仅仅是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 爱阅读的孩子有自我教育能力,即使当下有某些问题,随着孩子长大,会慢慢自我修正的。
  • 给孩子买点好书,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的价值观。
  • 奥特曼不会让孩子变得暴力,只有家长的暴力会让孩子变得暴力。家长不打骂孩子,孩子就不会有暴力倾向。
  • 童年时物质条件不重要,心理条件很重要。童年时经济的窘困不是太大问题,精神的匮乏、情绪的苦闷容易使一个人一生都活得不爽。
  • 家长有两个最好的老师,一个是书本,另一个就是孩子。
  • 如果是我,可能会主要看班主任,班主任哪个强,就选哪个班。注意这里说的“强”主要指老师和蔼、敬业、作业少。绝不选严厉、作业布置多,通过强压学生提高成绩的老师,哪怕他有很多荣誉头衔。
  • 所以不要精细计算得失了,不要太功利,阅读不见得能直接提高学习成绩,但不阅读成绩肯定不会更好。
  • 不要把爱变成条件交换。
  • 不要把爱变成条件交换。

PART1 性教育要坦坦荡荡

  • 爱美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女孩子的天性。“天性”是经不起过度压抑的,压抑太久,要么死亡要么扭曲变态。防止性侵的第一个办法是父母尽到监护责任,第二个办法是尽到教育责任。
  • 教育中的很多错误观念,其最深的根源就在于对童年的蔑视。如果人们把童年仅仅当作成年的准备阶段,就会肆无忌惮地压榨童年,剥夺童年——这就是当下孩子们活得很累的根本原因。
  • 一个始终被尊重的孩子绝不可能出现自轻自贱的行为,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得体、坦荡的人。
  • 孩子的很多“恶劣兴趣”都是在家长的严格控制中被刺激和喂养大的。
  • 我打心眼里“同情”那些一边咒骂不公正一边又迎合不公正的人,他们为了外部的小利益,轻易地抛弃内在的自我,自我意识被一点点蚕食,被扭曲和同化,乃至变成坏习俗的同流合污者、推波助澜者。
  • 孩子是来拯救成人、引领成人的。一个好妈妈并不意味着是一个完美妈妈,而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反思的妈妈。养育孩子的过程是母亲自我成长、自我疗愈的过程,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 在安全和道德的底线之上,应该尊重孩子做他喜欢的一切事,尽可能多地丰富孩子的人生体验,不要怕他吃亏。一个宽容、善良、变通力强的孩子不可能吃亏,也不可能被别人带坏的。
  • 儿童是最遵守公平原则的。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孩子们自己去想办法,这是最好。
  • 如果家长不在人际交往上斤斤计较,孩子自然能学会豁达;如果家长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敢而得体地解决争端,孩子自然也能习得这方面的智慧。
  • 你不要主动去挑衅别人,但绝不允许别人挑衅,你必须捍卫自己的尊严,如果你不尊重自己,别人更不会尊重你。那些喜欢欺负别人的人,他们内心其实特别羸弱,一般都是“柿子专拣软的捏”。你不做那个软柿子,就没人敢欺负你。还击时要注意下手的分寸和位置,不要打要命的地方,手下留情。
  • 小数额的财物,谁捡到归谁。但只要有可能找到失主,我们的身份就必须不能是拥有者,而是暂时保管者。
  • 真实和善良是道德存在的第一条件,首先是真实,失去这条,善良也成了伪善,道德也成了虚假道德。
  • 孩子未来的道德面貌和他家有多少钱没关系,只和他的家教有关,和他成年后的自我教育有关。
  • 孩子将来会不会乱花钱,关键在两点:一是家长的榜样做得如何;二是他内心有没有物质上的匮乏感。
  • 钱是为生活而服务的,不要把节俭当成生活的首要原则。过度节约实质上就是过度看重钱,这是一种内在匮乏感的表现,是对生活终极目标的迷失。如果家长过度节俭,恐怕孩子将来会形成吝啬的毛病,或者因为从小形成匮乏感,对物质反而有很大的贪欲。
  • 不要吝啬爱,更不要吝啬钱,让孩子在爱和钱两方面都有丰足感。不要担心买了乐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事实是只有孩子内心轻松愉快了,才能激发出自觉学习的动力,成绩才能上来。
  • 你拒绝孩子买吉他的理由是:“你又不会弹,又不会唱,买它做什么?”难道你见过第一次买乐器前就会弹的人?按你这样的说法,他在上学前还不识字呢,去学校干吗?在学习绘画前还不会画画呢,那就永远不要买纸和颜料?你在初恋前没谈过恋爱,没经验,看来就不该谈?生孩子前没带过孩子,所以不能要小孩子?……看到自己的强盗逻辑了吧。
  • 不要吝啬爱,放下铁石心肠,学会心疼孩子;更不要吝啬钱,只要条件允许,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在爱和钱两方面都有丰足感。
  • 神安排的事情,人不用过多操心。
  • 温和而坚定地阻止,不能拿。注意,是温和而坚定。
  • 如果孩子有一个问题对父母讲了,他不但没得到帮助,家长还给他雪上加霜,那他以后遇到问题当然就不说了
  •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一定会吸引同频共振的人来爱他。吸引力法则适用于每个人、每件事。
  • 这样抢第一,如果不出意外,将来很可能站在倒数前三名,因为前面跑得太累了,没后劲了。更严重的是会丢掉自己,因为躯体跑得太快,灵魂跟不上。

PART1 走出坑人的陷阱

  • 认识模糊的地带,妖术最容易流行。
  • 凡因为学习成绩问题而带孩子去测智商的行为都是极愚蠢的,无论结果怎样,都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 作为父母,我想说,不要去胡乱改造孩子,要顺应他的天性。如果能真正尊重孩子,每个孩子都是聪明、优秀的。
  • 很多家长和教师生硬要矫正孩子的左撇子,那其实是出于自身的习惯、自己的偏执,完全不是孩子需要的,更不是教育需要的。
  • 蒙台梭利曾说过:除非在自由的气氛中,否则儿童既不可能发展自己,也不可能受到有益的研究!
  • 考察一所幼儿园如何,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孩子们在这里快乐不快乐。比如,可以每天早晨去观察一所幼儿园,看看大多数孩子是高高兴兴走进去,还是吵嚷哭闹着不肯进去。孩子们对幼儿园的情绪状态可以告诉你很多,而且很准确。
  • 不要错误地评价孩子,不要苛刻地要求孩子。如果一件事情本身尚有魅力,能吸引孩子,孩子自然会投入注意力。
  • 儿童离自然最近,所以离神性最近,父母要做的是敬畏自然,而不是画蛇添足。
  • 吃的东西现在讲究“绿色食品”,教育也应讲究“绿色生态”。不要把太多的“教育添加剂”倾倒在孩子身上,孩子需要自然养育。玩耍不用到“亲子班”去学,就像吃饭、睡觉不需要上培训班一样。
  • 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提法并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对待孩子没有必要划分时段。
  • “延迟满足教育法”,与“哭声免疫法”如出一辙,都是对孩子的诉求不及时回应,是家长利用强势地位欺负孩子的一种做法,是家长不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表现。
  • 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的生活始终是温暖的、流畅的、简单的,给孩子以丰足感和幸福感;而不是故意使绊子,让孩子觉得父母冷酷,每件事都和自己耍心眼,都要给自己添点堵。在儿童教育上,家长应该凭自然天性去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理论;不能机械刻板地生搬硬套,否则就变成邯郸学步了。
  • 作为家长,请在外勇敢些,遇到问题要挺身而出,请在家里温柔些,别打骂孩子。
  • 马上找到这个老师,一个大嘴巴子扇过去——就像他在楼道里打孩子那样——如果他敢还手,也揪住他耳朵不放,哪怕撕裂。不要害怕,不要手软。着急的事容不得慢悠悠来,野蛮的人容不得文雅对待。当没有更好的“药方”治愈这个老师“嚣张病”的时候,也许一个耳光能把他治好。
  • 作为家长,请在外勇敢些,别怯懦,遇到问题要挺身而出,比如直面老师,比如直接给我写信;请在家里温柔些,别打骂孩子,教师打孩子是可耻的,家长打孩子同样可耻。
  • 家长勇敢地去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孩子,还能促进校园教育生态环境的优化,一己之力会让很多人受益。家长的进步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成长也经常需要家长的促进。
  • 人的思维有时候是钻在一个死胡同里,如果有一个人能去点醒,他就是遇到了“贵人”。
  • 勇敢地站出来,对孩子在学校受到老师错误对待的事情不要忍气吞声。
  • 我们不能一方面教导孩子秉持公平,另一方面去破坏公平;一边声讨着社会不良现象,一边悄悄破坏着社会规则。
  • 教师这个职业群体和任何其他职业群体一样,良莠不齐,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好有差,并不比其他职业群体高尚,也不是更低劣。
  • 如果我们对教师的体罚表示沉默和忍让,就是对某种错误教育方式的纵容。大人应对不公正、不正确事件的行为方式,将决定着孩子长大成人后的为人处世方式。
  • 你应对不公正、不正确事件的行为方式,将决定着你的孩子长大成人后的为人处世方式。相信没有一个家长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变成一个懦弱的、任人欺凌的人。
  • 以为多写作业就可以让孩子学得更好,可以熟能生巧,这不过是一种简单思维下的推断。物极必反,太多的作业会造成孩子的压力与厌烦,作用恰恰是反教育的。
  • 好好爱孩子,只要家庭生活正常,不给孩子额外的作业压力,孩子也没那么脆弱。他能感觉到父母的爱,他就会珍惜生命,也会珍惜家庭的温暖。
  • 教你一招辨真伪:他们卖什么,你想办法去考察什么,卖记忆力的你去考察一下培训机构工作人员的记忆力如何,卖作文的先看看他的工作人员作文写得如何。
  • 育儿中盛行的“奖励与惩罚”其本质就是有条件的爱,听起来不错,也能获得眼前的一点收益,但孩子将来的格局不会大,因为他学会了计算。无条件的爱是父母最大的修行,也将获得最大的福报。
  • 一碗饭中有教育,这不是小事,最能看出家庭教育的水准。
  • 必须要跟园方好好地谈谈。强迫儿童午睡已是错误,诱导儿童互相告发更是在损害他们的道德,十分邪恶。这种隐性伤害不亚于打断孩子一条胳膊,因为它损害的是孩子的心理,会扩散到很多方面,贻害更深远。
  • 当人力都无可奈何时,应该是上天给她的宿命。随她去吧。

01 信佛的妈妈为什么狂打孩子?

  • 宗教的终极目的,是引导人们去认识自己,忆起自己的真实身份,唯有真实面对自己,看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根本性地解决问题。
  • 你唯有真正理解了自己,你才能真正爱上自己,而不是爱上别人眼中的那个自己。那么你才能爱上你的孩子,继而真正爱上所有的人,真正达到“以德报怨”的境界。
  • 逼迫他人做其并不乐意做的事,是真正的没有礼貌,是缺乏修养和素质的表现——若给孩子这样的教育,孩子学到的恰是无礼和缺少修养。
  • 只有先学会和自己的孩子相处,才能真正学会和别人的孩子相处;只有把耐心给予自己的孩子,才能真正把耐心给予别人的孩子。
  • 的书以后,以为我一直做得那么好,其实不是这样的,在教育圆圆的过程中,我也曾幼稚,犯了很多错误,有些还非常低级。可以说,从教育圆圆的过程中,我自己成长了很多。当我学会了如何爱自己的孩子,才明白了如何爱更多的孩子,也才能让我自己的生命成长得更好。你在努力成为一个好老师,这非常好,但同时也要成为好妈妈。因为如何和儿童相处是人
  • 不告诉孩子真相,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忐忑不安。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告诉孩子几个要点:谁都有可能犯错;犯了错就要接受惩罚;犯错并不可耻也不全然是坏事……
  • 真实和善良是人生的两大基石,无论我们做什么事,这两个基本原则不能偏离。
  • 事实上真正影响孩子的,不是你说不说这件事,而是你面对这件事的态度,你的态度是最重要的“语言”。
  • 孩子哭的时候正是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最好时机,要珍惜。
  • 当生活中有不幸的事情发生时,最好的处理方式是把伤害降到最低——对亲人最好的祭奠是让自己活得更好。
  • 生命是用来追求幸福和快乐的,不是用来背负痛苦和忧伤的。正因为人生无常,肉体随时会离去,它才时刻提醒活着的人们,不要辜负当下美好的时光。趁我们还活着,应该尽情去追求梦想和快乐……
  • 多看书,多和智慧的人接触,多和正能量的人交流,多去诚实面对自己,多思考,这是通往智慧和正能量的捷径。
  • 别任性,好好做家长,一点点完善自己,这是孩子教会你好好生活的一个难得的机会。

一封特殊的来信:6岁的小女孩带动妈妈读《好妈妈》

  • 孩子真的是天使,他们降生在一个家庭,就是为了让爸爸妈妈们去学习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人生的目标很多,“爱”是此生最高的功课。养育孩子的过程,父母的收获一点都不亚于孩子的成长,你我都感觉到了。
  • 爱和美真是有感染力的东西,哪怕其中不包含任何“方法”,它同样能让人有所收获。

代后记 尹建莉:母亲和勇士

  • 一个孩子的诞生,其实也诞生了一个母亲。他(她)赋予她的生命以新的意义,更新她以往每一年每一天对世界的理解和想象,使生活在琐琐碎碎中浮现出应有的样貌。反之,一个母亲除了诞生生命之外,她的初始教育更决定着那个小小肉体的心灵的诞生。孩子性情的来龙去脉,都可以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中寻踪溯源——她就是他(她)人生纸页中的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