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套装4本)

列维特 都伯纳

《魔鬼经济学》所获赞誉

  • 经济学家生怕手中资本贬值,往往吝于褒奖。
  • 我们自以为了解世界的运转方式,但实则不然……《魔鬼经济学》利用经济学和翔实的数据质疑我们对万事万物的先入为主之见……读罢之后,你不仅知道了几则可在聚会上讲的趣闻逸事,还会以更加批判的眼光看待许多所谓的真相。
  • 就像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在《引爆点》和《眨眼之间》两部书中对人性的探索一样。
  • 《魔鬼经济学》的展开不像典型的晦涩难懂的经济学论文,倒像是那种会让你熬夜去看的侦探小说……扣人心弦。
  • 经济学这门学科晦涩难懂,鲜有未接受过经济学教育的人会愿意读经济学家写的书。但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似乎做到了这点。
  • 本书的突出成就之一就是将似无关联的情况分析结合起来,并通过灌输一个简单的事实予以解释,那就是人们会或多或少地出于理性考量,受经济利益驱使。
  • 这个年代,充斥着主观、基于信仰、或左或右的传统观念,太多的学术研究陷入了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窠臼。
  • 引人入胜、妙趣横生又出人意料,我想没有哪个成年人会不为之倾倒。
  • 《魔鬼经济学》将经济学原理、福尔摩斯推理与信不信由你博物馆[插图]合三为一。
  • 一本眼界开阔、趣味十足,又贴合现实的书。

本书的由来

  • 虽师出名门(哈佛大学学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获奖无数),列维特却以剑走偏锋的方式研究经济学,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并不像一个学究,倒像一个机敏好奇的探险家——纪录片导演、法医调查员,抑或体育圈、犯罪、流行文化无一不插手的赌徒。
  • 现代世界尽管充斥着种种迷雾、乱象和罪恶昭彰的骗局,却并非无法参透或深不可测;只要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它甚至比我们所想的更加趣味横生。所需的仅仅是一种新的观察方式。

前言 万事万物的隐秘一面

  • 道德代表着在人类心目中,这个世界应该如何运转,而经济学代表着其实际的运转方式。

第一章 教师与相扑力士有何共同点?

  • 动机分三大类:经济动机、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
  • 如果说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动机的学科,这门学科——万幸的是——还有统计工具,可以考察人面对动机作何反应。

第二章 为何三K党和房地产中介是一路货色?

  • 本章论证了信息的力量无可比拟,这种力量一旦遭到滥用,则更显露无疑。
  • 激励肯尼迪笔耕不辍的,是对思维狭隘、蒙昧无知、蓄意阻挠和恐吓威胁的仇恨
  • 但实际上,在三K党——及多数恐怖主义组织——内生存的一个核心信条就是,多数武力威胁从来不会超出威胁这一步。
  • 即便是在庞大的族群内,一两起私处绞刑事件也可以起到培养安顺良民的巨大作用,因为人们面临强烈的刺激会做出强烈反应,对无端暴行的恐惧作为安分守纪的奉行,更是有着无可比拟的强大作用,这其实也是恐怖主义能大行其道的原因。
  • 这一切能成真并非得益于史丹森·肯尼迪的英勇无畏、果敢行动或临危不乱,虽然这确实都是他的优点,但这一切能成功却是因为他洞悉信息所蕴含的强大力量。因为三K党——同政客、房地产中介或股票经纪人一样——这样的组织,权力主要源自信息的积累。一旦这些信息落入敌方之手,其优势便会丧失殆尽。
  • 这就是中介的主要武器:化信息为恐惧。
  • 即使你只是一介平民,想必你也不希望在大庭广众之下暴露自己的偏见。
  • 往往,我们公开宣称的信息和我们心知肚明的真实信息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或者以更通俗的方式来讲,就是言行不一。这种现象在私人关系、生意往来——自然还有政坛——中屡见不鲜。

第三章 为何毒贩还在与母亲同住?

  • 传统观念往往是由捏造信息、自身利益和方便之词共同构成的。
  • “我们对真理的认识以一己方便为准,”他写道,“认准最符合一己私利和个人福祉的真理,抑或避免那些费力不讨好或扰乱生活的说法。当然,那些最取悦于我们自尊心的观念,确实很容易为我们所认同。”
  • 某项工作若有太多人愿意做且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酬劳通常不会太高。这是决定工资多少的四个重要因素之一,另三个分别是该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该工作的不适程度和该工作所提供服务的需求量。
  • 这种新型毒品是收入微薄的街头客户的理想选择。因为配制快克仅需微量的纯可卡因,一剂快克只卖区区几美元。它药效强劲,几秒之内便可到达脑部——而且药效很短,让吸食者意犹未尽。自一开始,快克就注定要大获成功。

第四章 罪犯都去哪儿了?

  • 被戏称为“经期警察”的政府特工定期到各个工作场所将女工集合起来,进行验孕,如屡次被检测为未受孕,则要被迫支付高额的“独身税”。
  • 但请注意,让他突然垮台的主力军是罗马尼亚的年轻人——若非他颁布了堕胎禁令,这些年轻人有不少根本没机会降生。
  • 专家即便是在为自己打圆场的时候,他们也不会忘记照顾自己的一己私利。
  • 由布拉顿发扬光大的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新思路来自詹姆斯·Q. 威尔逊和乔治·凯林提出的破窗理论。该理论认为,小问题如果放任不管,就会演变成大问题:假如有人打破了一扇窗户,却发现窗户没有立即得到修缮,他会因此认为打碎其他窗户也没什么大不了,甚至还会将整栋楼付之一炬。
  • 瑞典的人均枪支数量几乎位居世界各国之首,但瑞典却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国家之一,换言之,枪支不会造成犯罪。
  • 我们越来越习惯于从我们触手可及的事物上寻找因果联系,而忽视年代久远、难以理解的现象。我们尤其迷信短期可见的原因,多数时候,这种推断都是正确的,但探讨因果关系时,这种一概而论的思维却常常存在陷阱。
  • 但堕胎与犯罪之间的关联能说明一点:如果政府允许一名妇女自行决定是否堕胎,她往往能准确地判断出自己是否有能力将孩子抚养成人。如果自认不能,她常常会选择堕胎。

第五章 怎样才算完美父母?

  • 专家不喜欢探讨一件事的不同方面,而是喜欢坚定不移地选边站队,因为说话有所保留或措辞微妙的专家常常无法博得公众的关注,要想让自己平淡无奇的理论上升为传统观念,专家必须壮起胆子。为此,成功率最高的方式就是利用公众情绪,因为情绪是理性讨论的敌人,在所有情绪中,一种情绪——恐惧——比其他情绪更具威力。
  • 数据显示,黑人儿童在学校的成绩较差,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黑人基因,而是因为黑人儿童出生在低收入、低学历家庭的概率较高。而且,经济社会背景相同的黑人儿童与白人儿童在初入幼儿园时的数学和阅读水平相等。
  • 因此,根据这些数据,儿童所上的学校似乎对其学业进展确有显著影响,至少在低年级阶段确实如此。
  • 但这并不是说父母毫无影响,显然,父母对育儿而言关系重大。难点在于,当多数人准备拾起育儿经的时候,为时已晚,因为真正重要的因素——身份、配偶、生活方式——早已注定。如果你天资聪颖、踏实肯干、教育水平高、收入颇丰且配偶也条件相当,那你的孩子就有更大的概率能在生活中有所成就。(正直诚实、体贴周到、富有爱心、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想必也不会有害处。)而至于你的所作所为则并无太大影响,重要的是你本身的特质。

第六章 完美父母续章

  • 本章分析了正式为人父母后的第一件事——给孩子起名——究竟有多重要。
  • 连给孩子起名都懒得下功夫的人,很难算得上是完美父母。
  • 弗赖尔不禁思索:标新立异的黑人文化究竟是造成黑人与白人之间经济差距的原因,还是这种差距的表现?
  • 给孩子取带有鲜明黑人特色的名字是黑人父母为表示忠于黑人社区所作出的姿态。
  • 名字仅仅是其生活境况的反映,而非原因。
  • 这些数据所揭示的最耐人寻味的现象之一就是婴儿的名字与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 这体现出一条显而易见的规律:一旦某个名字在高收入群体——高学历父母——当中普及开来,这一名字所流行的社会经济阶层就会逐渐下移。
  • 加州的名字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父母会通过取名来表达望子成龙的殷念。尽管名字不会起到一丝一毫的作用,但父母至少可以心安理得地觉得自己从一开始就尽了心力。

后记 通往哈佛的两条道路

  • 如果说道德代表理想世界,经济学则代表着现实世界。

附录

  • 这宛如一出滑稽剧,他看着所有工程师没头苍蝇一般鼓捣一台坏掉的机器,却发现谁也没想起先把插头插上。
  • 三段论可以指鹿为马:凡猫皆有一死;苏格拉底已死;所以苏格拉底是猫。
  • 同进行挤油交易赚取佣金的股票经纪人和捞取高额利息的赌马经纪人一样,房地产中介一心只想做成这单买卖,不管价格高低。因此,他会怂恿房主赶快廉价出手。
  • “你的文风太学生气,这就是问题所在,”他说,“关键是,你要自圆其说,要有铺垫,有各种手法,你想让读者顺着特定思路思考,这样他们看到结论的时候,就能理解且相信这些结论。但你同样也需要坦白承认自己的缺点,将缺点表现出来,而不是遮遮掩掩,这样读者反而不会那么严苛。”
  • 教师、罪犯和房地产中介会撒谎,政客乃至中情局分析师也会撒谎,但数字不会。
  • 滑坡谬误
  • 经济学家通常将我们的日常活动分为三种:市场劳动(带来收入的劳动)、家庭生产(无偿的家务活)和纯休闲活动。
  • 无论有偿还是无偿,别人让你干的活就是劳动,自愿去做的事情就是休闲。
  • 问:我没读过《魔鬼经济学》,是否差人一等?答:不幸的是,确实如此。独立测试表明,读过《魔鬼经济学》的人口气更香,体态更佳,所怀的梦想更有意思。此外,女性读者分娩时不会感到疼痛,男性读者会发现自己的精子活性更高。
  • 解释经济学原理的书籍千千万,读者甚众,多为大学阅读书目,但这些书籍解释了何为经济学,而非如何以经济学家的角度看待世界。
  • 书既为书——所讲的不仅仅是故事和信息,而且是人们喜欢同别人谈论的故事和信息——就有额外的因素会驱使人们去读人人都在读的书。

写在前面

  • 刺激(在某种动机驱使)之下,人们会做出反应。如果讲得详细点,那么可以这么说:刺激之下,人们会做出反应,尽管反应方式并不一定是能预见到的,或是一目了然的。正因如此,非预期后果法则才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法则之一。
  • 而所谓“专家”却恰好是我们在《魔鬼经济学》中提请你们需要提防的人——他们不过是占有信息优势,并在某种动机的驱使下对这个优势加以利用罢了。
  • 累积优势(cumulative advantage)

导言 魔鬼经济学=荒谬怪诞经济学?

  • 之所以难以决定,是有诸多原因的。首先,做决定要冒很大风险。而且,做决定时还涉及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最为重要的是,你不常面临必须做出这类决策的情形,也就是说,你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非常少。
  • 酒后步行比酒后驾车还要危险!
  • 今天,当你对纽约市昔日建造的褐砂石建筑及其典雅的比街道高两个台阶的门阶赞赏不已时,请记住,这在当时可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建筑方案,只有这样建造才能确保房屋的入口高于马粪横流的街道。
  • 面对亟待解决的某个具体问题,如果以我们现有的条件无法给出方案,世人就会很容易地据此认为这个问题根本就无法解决。但历史的发展一次又一次地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 经济分析的理论前提并不在于:个体行为完全是为了谋取私利。经济分析是一种分析方法,并不是有关某种具体动机的假设……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涵盖范围更广的价值标准和选择偏好。
  • “魔鬼经济学”的范畴,即通过经济分析来阐释非同寻常、令人好奇、难以预测的现象。
  • 经济分析就是以另一种略微不同的方式审视世间万物。经济分析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描述人们是如何做出决策、改变主意的;
  • 我们的初衷不在于以经济分析法去描述任何人希望看到的世界、任何人所担心的悲惨世界,或任何人祈祷和憧憬的世界。确切地说,我们旨在客观地阐释世界的本来面貌。许多人希望能以某种方式保护或改变世界。然而,要改变世界,你首先得了解世界。
  • 人们总是盲目相信自己的预测能力,即便事实证明预测很离谱,也会很快忘记教训。这似乎是人性的一部分。
  • 大多数事情都属于以下两类中的一种:你一直认为你了解但实际却不了解的事,你原本不知道自己想了解但实际却很想弄清的事。

第一章 遏制气候变暖:火山爆发,用烟囱捅破天,还是架一根18英里长的管子?

  • 因为牛、羊及其他反刍动物,是十恶不赦的环境污染者。这些动物呼出的气、放出的屁及其粪便,都含有甲烷,以常见的浓度标准衡量,同属温室气体的甲烷,其浓度要比汽车(以及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高25倍。全球反刍动物排放的温室气体,比所有交通活动产生的多50%。
  • 然而,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知道,人们一般都不愿为了应对未来问题而花费大量的钱财,尤其当这种未来问题发生的概率如此之低时。我们也可以静观其变,这样做的理由在于,在将来的某天我们或许有更好的方案,其成本要比现在低很多。
  • 人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仅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其余98%都源于自然现象,例如植物腐烂。
  • 什么是外部效应?当某人实施某种行为时,其他人被迫为他的行为付出代价。外部效应,即为经济学中所说的“纳税却没有得到相应权利”。
  • 征税的意义在于,确保司机自己承担因他的行为而造成的全部成本(用经济学术语来讲,就是“使外部效应内部化”)。
  • 配备LoJack装置的汽车却扮演了罕见而奇妙的角色:给所有不配备LoJack装置的吝啬司机带来了正外部效应,因为他们的汽车无形中也得到了保护。
  • 疟疾只通过雌蚊传播,因为雌蚊更重,比雄蚊振翅的速度慢,所以激光器的追踪系统可以通过蚊子振翅的频率识别出雌蚊,进而杀死它们。
  • 太阳能电池的问题在于不清洁,因为它们是专门用来吸收太阳能的,然而只有大约12%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其余则再次以热能形式辐射了,这正好加剧了全球变暖问题。
  • 变暖现象主要在两极发生,这意味着气候变化对高纬度的影响是对赤道的4倍。
  • 云层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基本条件:空气的上升运动、水蒸气,以及被称为云凝结核的固体微粒。
  • 深信碳排放将引发全球变暖的毁灭性后果,同时认为只要减少碳排放就能避免此类灾难的发生,是不符合逻辑的。
  • 大多数污染是我们的消费活动产生的负面效应。工程学或物理学固然复杂艰深,但是要让人类改变行为则极有可能难度更大。目前限制消费活动的回报太小,对过度消费活动的惩罚也太轻。
  • 在现代世界中,我们往往相信,通过教育,我们就能以最合理的方式避免最危险的行为。
  • 如果医生没有洗手,那么受到生命威胁的主要受害人并不是医生本人。他将要治疗的病人,也就是那个有开放伤或免疫系统遭破坏的患者,才是主要受害者。病患者被感染,就是医生不洗手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这与环境污染情形无异:开车、经常开空调,或从烟囱排放二氧化碳,都会给其他人带来负面效应。排污者不去制造污染的动机不足,医生洗手的动机也不充分。
  • 知行是两码事,截然不同,涉及个人偏好时,情形尤甚。

第二章 恐怖分子的银行账户有什么特点?

  • 某个特定人群的命运非常糟糕,终其一生都没能摆脱厄运的影响。他们饱受疾病的折磨,一生无所积蓄。而比他们早生或迟生几个月的同代人,命运却要好得多。
  • 刻意自觉的练习要具备三个关键要素:设定具体目标;立即获得反馈;既要专心提高技能,又要注重结果。
  • 恐怖主义之所以具有这样的效应,是因为除了直接受害者,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之而遭受损失(付出成本)。其中最大的间接成本就在于,我们害怕以后会遭到袭击,虽然从很大程度上说,这有杞人忧天的嫌疑。在一个年度内,一个美国人死于恐怖袭击的概率大约是五百万分之一;相比之下,他自杀的概率要比遭受袭击的概率高575倍。
  • 改善急诊室临床护理的最佳手段就在于提高信息流动的速度。
  • 因此,情形可能是这样的:如果你的病情很严重,去医院看病会略微提高你存活下来的概率;但如果病情并不严重,那么去看病就会提高你死亡的概率。生活中很多情形之反常、之不可理喻,由此可见一斑。
  • 因为,请记住,朋友不会让朋友醉酒后步行。

第三章 难以置信:犯罪率升高是因为电视看多了?

  • 人类的表现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崇高,但也没有那么邪恶。
  •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即悲剧事发时如果有多个目击者,反而会导致他们无动于衷。
  • 在观看大量电视节目(即便是适合家庭的毫无害处的节目)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从事犯罪活动的概率更大。
  • 或许,花大量时间看电视的孩子,从来就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或从来就没学会自娱自乐。或许,那些出身贫穷的孩子看了电视节目后,也希望拥有有钱人的东西,即便是偷抢也在所不惜。或许,也可能与小孩看电视毫无关系;或许,当小孩父母发现看电视比照顾小孩要有趣得多时,就懒得去管孩子了。
  • 已成家立业的孩子如果希望获得一笔不菲的遗产,更有可能回家看望退休的年迈父母。
  • 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重申了上述观点的重要性。“验证所有学问的方法就是实验,”他说,“实验是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标准。”
  • 正如现实世界中的诸多例子那样,最后通牒博弈中看似慷慨的行为,实则不可避免地与潜在的自私动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人类似乎确实具有利他主义的本性。
  • 行为经济学倾其全力要做的就是将传统经济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彻底弄清难以捉摸、让人困惑不已的人类动机
  • 这个实验表明,如果一个人是靠诚实劳动自己赚钱,而且相信另一个人也正是这样做的,那么她既不会将自己挣来的钱给予他人,也不会拿走本不属于她的钱。
  • 除了密切观察行为和选择性偏差外,还有一个因素值得考虑。人类行为受一组复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行为动机、社会规范、判断标准以及经验常识,也即特定情景。
  • 大多数的给予行为,按照经济学家的说法,是不纯的利他主义或温情式利他主义。你行善不仅仅是因为你希望帮助他人,还因为行善让你看上去善良,或让你感觉没错,抑或让你感到不那么糟糕。
  • 人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人就是人,刺激之下,人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人几乎总能受到影响或控制,进而变好或变坏,只要你能找到恰当的方法。

第四章 疫苗、安全带和飓风:不一样的事情,一样的逻辑

  • 人们总爱抱怨,尤其喜欢拿现在和过去比,认为现在的情形是如何如何糟糕。他们差不多总是错的。在你能想象到的几乎任何方面,例如战争、犯罪活动、收入、教育、交通、工人安全、卫生,21世纪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适宜生存。

第五章 街头妓女与百货商店圣诞老人有何相似之处?

  • 当你将供应商赶尽杀绝时,市场上相应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就会严重不足,这就不可避免地推高了价格,而高价又会吸引更多供应商纷至沓来,进入这个市场。
  • 显而易见,即使一个人穷困潦倒,穷到需要申请福利补助的份儿上,他也不想向福利工作人员承认,他家的地板十分肮脏,或没有卫生间。
  • 谁对妓女构成最大的竞争威胁?很简单,愿意与男人免费发生性行为的女人。
  • 市场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市场上供求关系会自发催生一个合理的价格水平,在这个价格水平下,即便是最不显眼的工作也有人愿意做。
  • 街头妓女与百货商店圣诞老人有何相似?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利用节假日需求猛增所带来的短期工作机遇,大赚外快。
  • 安莉已掌握这门业务的经营艺术。她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创业家:维持低水平的运营开支,做好质量控制,学会实施价格歧视策略,还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影响因素了如指掌。此外,还享受到了工作带来的乐趣。

结语 猴子也是人

  • 我们希望,在读过本书后,你们会意识到另一类经济学家,也就是微观经济学家,就潜藏在幕后。他们设法弄清个体会做出何种选择,不仅希望了解他们买了什么,还要了解其洗手频率,是否会成为恐怖分子。
  • 与生活中的情形一样,在经济学领域,如果你不去主动提出问题,无论问题看上去多么愚蠢,你就永远也不会找到问题的答案。
  • 令陈吃惊的是,费利克斯和其他猴子的反应十分理性。某种食物的价格上涨时,猴子们就会少买;价格下降时,就会多买。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法则不仅适用于人类,而且同样对猴子有效:需求曲线必定向下。
  • 原来,陈所看到的一幕根本就不是什么利他主义行为,而是科学史上的首例猴子卖淫活动。

第一章 什么是“魔鬼式思考”?

  • 动机是现代生活的基础。了解动机,或者解读动机,是看懂并解决问题的关键。
  • 当人们,尤其是政治家,开始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做决定时,首先牺牲的便是真相。
  • 人们若不自掏腰包,资源便通常不会得到有效利用。
  • 你要在问题还未扩大时就设法解决。
  • 第一步,不要为自己的无知感到害羞……

第二章 承认自己不知道

  • 当你纠结于对与错时,不论是水力压裂法、枪支管制还是转基因食物,很容易忽视问题的本质。道德指南针会说服你相信答案显而易见(即便事实并非如此),它会告诉你有明显的对错之分(而通常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最糟糕的是,它会让你确定自己已懂得关于此话题的一切,于是便不再汲取新知识。
  • 就如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的名言:“每个人都有权拥有自己的观点,却无权拥有属于自己的事实。”
  • 这么说来,我们自认为“知道”的事可能纯粹是被政治或宗教观念所左右的。这个世界还充斥着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口中的“谬论开发者”,即那些“为提升经济或政治利益而传输信仰”的政治、宗教及商业领袖。
  • 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仅靠罗列事实,它需要判断力、直觉以及对结果的猜测。再者,这都是多层面因果问题,也就是说结果既飘渺又微妙。在复杂问题面前,我们很难精确地指出某种既定结果的成因。
  • 我们问泰特洛克特别不善预测的人有怎样的特征,而他只用了一个词——武断。也就是说,不知道还毫不动摇地相信自己知道。
  • 每当我们不懂装懂时,其实都在做同样的事:保护个人名声而非提升整体利益。我们都不愿因承认自己不知道某事而显得愚蠢或至少被人比下去。装懂的诱因太强大了。
  • 当你纠结于对与错时,不论是水力压裂法、枪支管制还是转基因食物,很容易忽视问题的本质。道德指南针会说服你相信答案显而易见(即便事实并非如此),它会告诉你有明显的对错之分(而通常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最糟糕的是,它会让你确定自己已懂得关于此话题的一切,于是便不再汲取新知识。
  • “假如你活得不开心,并且有怪罪的对象,比如政府、经济等,这些对象多多少少能防止你自杀,”莱斯特说,“而当你的忧郁并无可归咎的外在对象时,你才更有可能自杀。
  • 学习的关键是反馈。没有反馈是很难学到任何东西的。
  • 除了实验的效力以外,还有一个原因会让魔鬼式思考者想要尝试实验:它们很有趣!你一旦拥抱了实验精神,世界便成为供你尝试新主意、提出新问题、挑战旧规则的大沙盘。
  • 不过很多浅显的道理只有在事实面前才变得一目了然——这需要有人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去证明。只有当你不再不懂装懂后,才能释放出研究的冲动。不懂装懂的诱惑太大了,你必须变得更勇敢。

第三章 你的问题是什么?

  • 大多数人没有时间,或者也不想深思这些大问题。我们更倾向于听别人怎么说,一旦产生共鸣,便将自己的认知附加在别人身上。
  • 第一个是有关于解决问题的一般方式。小林尊重新定义了问题。他的对手问了什么问题呢?基本都是:我怎样才能吃更多的热狗?小林尊问了一个不同的问题:我怎样才能让热狗更易下咽?这个问题引导他进行实验,不断优化策略。在重新定义问题后,他才发现了一系列新的答案。

第四章 真相在问题的根源

  • 直视本因会令人不安,甚至会引起恐慌。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回避本因……不过当直面本因时,你至少知道你在与真正的问题做斗争,而不是在和影子打仗。
  • 魔鬼式思考,意味着你要竭力找出问题的根源,并解决它。
  • 一旦你开始用长镜头看世界,你便会发现很多现代行为的根本原因都可追溯至几个世纪前。

第五章 像孩子一样思考

  • 想想孩子们爱问的问题。当然有可能听起来有点儿傻,过分单纯或者不着边际。然而孩子们有百折不挠的好奇心,且相对而言少有偏见。因为他们知道的很少,不会像成人一样戴着有色眼镜,看不见事情的真相。而这在解决问题时是个极大的优势。成见会使我们拒绝很多可能性,只因为它们看似不可能或者不舒心,只因它们感觉不对劲或者从未被尝试过,或者只因它们看上去不够深奥。不过别忘了,最后指出皇帝的新衣并不存在的就是个孩子。
  • 当然,分辨想法的好坏并不容易。(对我们来说一个有效的窍门就是冷静期。想法刚出炉时看上去几乎都妙不可言,所以在它产生的24小时内千万别行动。很神奇,有时妙点子仅见光一天,回头看时就成了馊主意。)
  • 另一个儿童式思考的基本原则是:别畏惧明显。
  • 就如爱因斯坦常说的那样:一切都应该越简单越好,而不是较简单。这种说法巧妙地指出了困扰着现代社会的矛盾:尽管我们对带来诸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复杂程序感激不尽,却同时也被它搞得晕头转向。我们很容易被复杂所迷惑,然而简单中也存有真理。
  • 为什么乐趣那么重要?因为如果你爱你的工作(或是你支持的运动、你的家庭),你就会想要为其付出更多。你在临睡前和醒来后都会想到它,你的大脑会一直处于待命状态。当你如此投入时,你就会把比你更有天赋的人远远甩在后面。
  • 寻找乐趣、浅显思考、不惧惯俗——这些都是孩子们惯常的行为,而至少我们认为,成年人若能保留住这些特质,将会受益匪浅。
  • 有时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便有可能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

第六章 爱吃糖的孩子

  • 如果有魔鬼式思考者赖以生存的真言,那就是:人们会对诱因做出反应。尽管这点看似无比明显,但我们还是惊讶地发现人们常常忘记它,而这样也往往会带来后果。了解一个情形中针对每个当事人奏效的诱因,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 中国没有《善良的撒玛利亚人法》,造成长期伤害需支付的赔偿往往比死亡事故要高。所以当人们希望肇事司机最先想到道德和公民责任时,偏颇的经济诱因或许强大到使其无法忽视。
  • 人类不是地球上最诚实的动物。我们常常言不由衷——或者更具体地说,我们会说我们认为对方想听的话,而私下却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在经济学中,这叫作宣告性偏好和显示性偏好,而两者往往有很大的差别。
  • 人类是复杂的动物,私下和公开场合的诱因有着微妙的差别,而且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具体环境影响。
  • “洗良心”活动——做慈善是为了让自己感觉良好,而不是为了减轻苦难。
  • 3. 社会压力是促使人们捐款的重要因素。在此压力下,人们不得不捐款。
  • 所以一旦弄乱框架便很容易陷入麻烦。不过若能使一种关系在不同框架中转换,那将会产生极大的效力。不论是通过微妙的暗示还是具体的诱因,很多问题,两个人的或是两亿人的,都能通过转换双方关系的互动框架得到解决。
  • 为做出这样的框架转换——从传统的经济框架变成朋友框架,美捷步首先需要改变公司本身和其员工之间的框架。
  • 成功!经济框架变成了合作框架,让每一方,尤其是那些足球男孩和足球女孩们,都能受益。
  • 1. 找到人们真正关心什么,而非口头说关心什么。2. 选用对对方来讲有价值,而对你来讲开支小的诱因。3. 注意人们的反应,如果这反应使你惊讶或沮丧,从中学习并尝试不同的方法。4. 尽可能地制造化敌为友的转换框架。5. 永远、永远不要臆测人们会因“这样做正确”而去做一件事。6. 要知道,总是有人会想尽一切办法和你的系统做游戏,用你无法想象的方式打败你。请你为他们的机智喝彩,而不要咒骂他们的贪婪,哪怕这样想只是为了不让自己疯掉。

第七章 所罗门王和大卫·李·罗斯有什么共同点?

  • 所以说,大卫·李·罗斯和所罗门王都实践了博弈论,也都颇有成效——浅显地说,就是以推测对手下一步棋的方式来打败对手的艺术。
  • 一张大学文凭对于招聘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它说明了这个人有意愿也有能力完成各式各样冗长、复杂的任务,而且作为新员工,他不会一遇到小挫折便逃之夭夭。
  • 赫尔利在一篇学术论文中是这样写的:“这种邮件更多是为排除不可骗的人——绝大多数人,而不是吸引可骗的人……不提到‘尼日利亚’字眼、用听上去更可信的语言一定会吸引更多人回复,也会带来更多最终上当的人,但这样会降低骗子的总收入……那些最初相信但后来清醒过来的人和在最后关头放弃的人,恰恰是骗子们最想避免的、最昂贵的假阳性错误。”

第八章 如何说服不想被说服的人?

  • 首先,你先要明白说服一个人是多么困难,以及这背后的原因。
  • 原因可能是聪明人有更多印证自己正确的体验,所以无论在何种情景和立场中,他们对自己的知识都更有信心。然而相信自己正确与真正正确是两码事。
  • 每次当你试图说服他人时,请记住,你只是论点的制造者,对方的意见才重要。你的论点或许无可辩驳,逻辑无懈可击,但如果没有给对方带去共鸣则丝毫不具意义。
  • 别以为自己的论点是完美的。
  • 要肯定对方论点中的合理之处。
  • 把那些辱骂留在自己心里吧。
  • 1. 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是我带你走出了埃及之地、奴役之所。2. 除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3. 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的神的名。4. 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5. 当孝敬父母。6. 不可杀人。7. 不可奸淫。8. 不可偷盗。9. 不可作伪证陷害他人。10. 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妻子……以及他所拥有的一切。
  • 这是被人们讲了又讲的故事,哪怕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都知道。为什么?因为它们让人印象深刻,它们打动了我们;它们说服我们去思考人类经历中的恒定之处与弱点,这是法则所无法做到的。

第九章 放弃的好处

  • 第三个原因是人们往往把过多注意力放在了实际成本而不是机会成本上。机会成本是指你在某事上每花一分钱或一个脑细胞时所放弃的利用它们的其他机会。
  • 懂得适时放手是永恒的挑战。
  • 快速地失败、划算地失败——这是从硅谷传出的口号。而我更喜欢说‘完好地失败’或者‘聪明地失败’。”
  • 如果妖魔化了失败,人们就会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失败,即便它只意味着暂时的挫折。
  • 一旦大老板进入“前进狂热”的状态,下属则需要莫大的勇气来专注于潜在的失败可能性。机构政治、士气和惯性都在阻拦你。而那种“前进狂热”比中国旗舰店推迟开业带来的后果要可怕多了。
  • 这意味着有一种方式能使事前析误更加有效:让人们匿名回答。
  • 放弃是魔鬼思考的核心。如果这个词依然令你恐惧,那么让我们用“放下”一词代替吧。放下那些折磨着我们的传统认知,放下束缚着我们的人为限制,放下对承认不知道的恐惧,放下指使我们把球踢向球门一角而非中心的习惯性思维,即便踢向中心的命中率更高。

引言

  • 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世间最美的。进化似乎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因而假如我们日复一日地凝视自己孩子的脸,这张脸会越看越顺眼。正如别人的孩子脸上若粘了饭粒,看起来会觉得恶心,但换作自己的孩子,却反觉有几分可爱。

第一章 我们只是想帮忙

  • 人类常常拿小概率事件小题大做,所以恐怖主义活动造成的恐慌与实际的风险严重不成比例。
  • 市场的一大优点就是将人才分予不同的职务,分配的途径即通过薪酬。
  • 对不收费的东西(包括医疗),人们会过度消费。
  • 帕雷托最优[插图],即不可能再改善社会中任何人的状况而不损害其他人
  • 尽管我们对许多政客的行为方式恨之入骨,但他们仅仅是对体制摆在他们面前的诱因做出反应而已。

第三章 高油价万岁!

  • 总体而言,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首创了心理账户一词,用以描述人们似乎认为不同资产不可互换的思维方式,而在理论上,这些资产似乎理应可以互换。
  • 只要有近似替代品出售,真品的价格就不会太高。
  • 我不指望你们十全十美,但我希望你们精益求精。
  • 高油价的一个隐患是,高油价会导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上升,因为驾驶者会选择体积较小的节能车型,并逐渐转向摩托车。

第四章 竞猜

  •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所难以避免的悖论:这样的地方往往民怨四起,却也任由你自由地大声表达不满。

第五章 如何杞人忧天

  • (一般而言)在当下感到幸福与事后感到满足不是一回事,人们在和所爱之人相处时最易感到幸福,而在完成获得高收入、维持稳定婚姻等传统目标时最易感到满足。
  • 多数人不擅长风险评估,他们总是夸大引人注目的低概率事件,而忽视更加司空见惯、稀松平常(却有着同等危害性)的事件。
  • 历史上最大的金融诈骗案主要是在朋友之间犯下的,有友如此,何需外人?

第六章 没有作弊,就意味着没有努力

  • 重点不在于你可以将人分为善恶两类、作弊者与不作弊者,而在于人类的行为取决于某种情况的诱因如何协调。
  • 对社会科学了解越多,我们就越明白人虽然重视独立,实际上却几乎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从众行为驱使。
  • 社会学家有时会讲到“身份认同”的概念,意即你对自己属于什么样的人有一定的认知,且一旦做出有悖于此认知的事情,便会自觉不悦。

第七章 但这是否有益于地球?

  • 据古多尔先生计算,如果你步行1.5英里,然后喝一杯牛奶以补充丢失的卡路里,与这杯牛奶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乳牛场产生的甲烷和运输卡车产生的二氧化碳)约等于普通车辆行驶同等距离的排放量。而如果有两个人要走这段路,开车绝对是更加环保的出行方式。

第八章 痛失21点

  • 和任何“优秀的”赌徒一样,我对输赢并不特别在意,只要马上还有更多赌局就行,但赌局结束之时便是崩溃来临之时。
  • 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是所谓的边际回报递减原理。初试一件事能带来巨大的收益,这件事做得越多,价值就越少。

第十一章 万花筒

  • 道德代表着人类所青睐的世界运转方式,经济学则代表着其实际的运转方式。

第十二章 一日火箭……

  • 这是有关机会成本的道理:如果你将所有时间都浪费在钓小鱼上,你就不会有时间——或发展技术,或锻炼耐心——去钓大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