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全集)

度阴山

序章:心学诞生的前夜(1)

  • 为天地立心(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生民立命(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往圣继绝学(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太平(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序章:心学诞生的前夜(2)

  • 儒家知识分子从来没有想过设计一种制度来限制皇权,而只是通过各种说教来让君圣相贤。一旦君不圣,相不贤,他们只有一个办法:干瞪眼。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1)

  • 圣人就是那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2)

  • 于是感叹说,人生在世,忽然而来忽然而走,太短暂,什么事都干不成。倒不如学习道教长生术,做个不死神仙。
  • 我才说过,那就是静坐。养生之诀,无过一静。老子清静,庄子逍遥。唯清静而后能逍遥也。”
  • 能勇敢向前是勇气,能转身是智慧,智勇兼备,才可成大事。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3)

  • 虔诚的坚持唯一志向,是读书之本;循序渐进,是读书的方法(‘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
  • 这预示了王阳明在之后几年中的行事轨迹:当他对现实失望时,就会转身跳到世外。
  • 这是段大白话,王阳明听懂了。蔡蓬头的意思是,他俗世未了,还没有到达谈仙谈佛的境界。可能还有引申出来的意思:你的理想终究要在俗世实现,而不是山林古刹。
  • “北宋的周敦颐和程明道是儒家的两个好秀才。”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4)

  • 只有放弃,才有日后的得到。如果你在付出的人事上得不到快乐和人生价值的答案,它就是一个包袱,甚至是五行山,只有放下它,才能轻松上路,继续你的前程。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5)

  • 人生一切所谓的苦难,都是比较而言。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6)

  • 可生活自有它自己的准则,凡是你能预料的事大都不会发生;凡是你没有预料到的,毫无意外地肯定会发生。
  • 要摆脱一个人,只需让他如愿以偿。
  • 切勿受到不利环境的影响,也不要让坚定之心有所动摇。要避免灾祸,就要守护内心的光明,尽管表面上可以屈服。采取这种态度,再大的灾难都是浮云。有时候,人必须隐藏他的光芒,以便在当时的困难处境之下仍能让他意志占上风,内心深处必须意志坚定,并且要一点都不流露在外。如此,就能在困难中坚持。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7)

  • 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 这正是他心学的灵魂:人人都有尊严,不可侵犯。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8)

  • 又歌以慰之曰: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吾与尔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吾苟获生归兮,尔子尔仆尚尔随兮,无以无侣悲兮!道傍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离兮,相与呼啸而徘徊兮。餐风饮露,无尔饥兮!朝友麋鹿,暮猿与栖兮。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
  • 王阳明给出了四点:第一,立志。就是要打定主意,下定做圣贤的决心;第二,勤学。做圣贤必须勤奋,努力学习知识和提升品德;第三,改过。有错就要改,绝不姑息;第四,责善。也就是在朋友之间要以责备的方式劝善。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9)

  • 所谓政治力,无非是一个人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主要就是人际关系。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10)

  • 他们根本没有体悟到“心灵自由”才是人生的真谛,一个人只要把内心的善完全唤醒,就能体会到圣贤的滋味。
  • 朱熹说是去实践中寻找真理。而我认为,真理已在我心中,我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11)

  • 用儒家语境来说,禅宗注重的是修养(尊德性),而几乎没有学问(道问学)。而他的心学是既有修养又有道问学的。禅宗没有进取,而他的心学就是一门要人进取的学说。这是王阳明心学和禅宗最灵魂的区别。
  • 那些精明的人往往都是用心的人,用心的人就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秘密。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12)

  • 功名利禄的心是否是人欲,王阳明给出的答案很有机锋:那要看它是被你请来的,还是它主动来找你的。内心强大的人心如明镜,来了就照,去了也不留。
  • “触之不动”正是王阳明心学的目标,它是希望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处境时都应宠辱不惊,不因得失而动心。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1)

  •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他们只要一疑,这事就没有失败的道理。
  • 王阳明心学说的是,不要迷信自己的经验。世间一切瞬息万变,拿从前的经验对待新出现的事物是胶柱鼓瑟。尤其是当你面对新对手时,经验就是道教的丹药,会神不知鬼不觉地置你于死地。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2)

  • 陈曰能倚仗的就是这种地利。如果他能和王阳明坐下来谈心,王阳明就会告诉他,人生在世唯一可以倚仗的就是自己。靠山山倒,靠河河枯。你越倚仗什么,那个“什么”就会越让你失望。
  • 实际上,王阳明打仗,重点不在排兵布阵上,而在前期的谋划上。他的谋划也有个特点,在他和他那群指挥官们讨论时,他已胸有成竹。用他的心学来说就是,吾性自足,不须外求。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3)

  • 谢志山用这种方式“邀请”了很多能人上他的根据地为他效力,刘备“三顾茅庐”在他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 人面对事情时如果有侥幸心理,必定失败。即使真有人能躲过,但大多数人一定躲不过
  • 心学说心外无事,每个人的安全都取决于自己。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4)

  • 按王阳明的心学,一个人如果用心诚意,天下就没有难事。因为心外无事,一切事都是心上的事,就看是否用心。
  • 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几乎是无意识地助人为乐,他们只看到别人的困难,却从来对自己的艰难处境视而不见。这种人被孔孟称为圣人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5)

  • 我们忍了半辈子终于决定不再忍受,因为我们发现一味忍受永远换不来吃饱穿暖。我们必须做出改变,我们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 池仲容就是有这样的自制力和领悟力,一旦发现情况不对,立即转向。
  • 这都是在顺境中消磨了机警和智慧。
  • 但玩诈,也有高低之分。玩得高明的人,会让对手晕头转向找不到北,你永远猜不到真假,比如王阳明。玩得拙劣的人,破绽百出,对手一眼就能看出他的虚实,比如池仲容。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6)

  • 提升个人道德固然重要,不过用严厉的手段扫荡那些不道德的人和事更重要。
  • 高快马的事迹告诉我们,做任何事,尤其是做贼,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是绝对不成的。
  • 学点心学理论和知识都是等而下之,心学的最高境界是实践,到现实中去做些有意义的事,以此来唤醒自己的良知。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7)

  • 很多时候,你越是想什么,那“什么”就绝不会发生。
  • 原因就在于池仲容的武装有严明的纪律和远大的割据理想。靠纪律组织起来的一群人就不是团伙,而是组织。当然,辩证法告诉我们,有利就有弊,这种靠纪律维持的组织,一旦没有了领导,必是一盘散沙。
  • 其实这段话说的就是“事上练”,任何一件事靠你一个独坐想象,无论想得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无补。必须要到事上去磨炼。做事时无愧于人、无愧于心,这才是王阳明心学所说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炼心”。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8)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9)

  • 系于事上的心念端正后,知识自然就能丰富;知识得以丰富,意念也就变得真诚;意念能够真诚,心情就会保持平正;心情能够平正,本身的行为就会合乎规范。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10)

  • 人有建功立业的心没有错,但千万不要把这种心当成常态。我们应该时刻格自己的心,心如明镜,物来则照,不要刻意去追求。你把自己锻造成一个良知光明的人,这种机会总来找你。
  • “心即理”其实就是一切道理、真理、天理都在我心,不需外求,知行肯定是合一的。
  • 这艘满载着王阳明焦虑的船乘风破浪,把王阳明送到了最荣耀、最光芒的巅峰,也把他推到了别人望尘莫及的传奇圣坛,更把他送进了谗诬诓诈的漩涡中,这艘船永远都不会想到,正是它让王阳明心学“致良知”的终极真理横空出世。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1)

  • 戏子的演技再精湛也是假的,假的东西最怕夜长梦多。
  • 人类最悲痛的事就是遗忘,恩情、仇恨都能被遗忘,漫长的时间则是罪魁祸首。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2)

  • 你不谦虚接受别人的意见,最终害的是你自己。
  • 人因性格、人生阅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看待事物时的态度就会迥然不同。
  • 自己要成大事还缺少一个关键因素,这就是谋士。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3)

  • 天下没有谈不拢的买卖,只有谈不拢的价格。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4)

  • 际上,有时候直觉非常重要,按王阳明的说法,直觉就是你良知发动时递交给你的正确答案。
  • 人最难看破的就是生死关,在生死一线时,人人都求生而惧死。
  • 康有为说心学家都能成事,理由就在这里:他们凭良知做事。凭良知做事,首先大题目就是正确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它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站在正义的立场上。
  • 王阳明曾对弟子说,他用阴谋时总受到良心的谴责。按他的心学,有良知的人要做到“诚”,不能欺骗别人。哪怕你的对手是盗贼,也不能欺骗,因为人家也有良知。最正确的办法是感化他们,唤醒他们内心的良知,让他们主动认识到从前的错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5)

  • 所以,我们在看到王阳明在战场上光芒四射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他对自己所行之事的深刻总结,那就是做人应该诚实不欺,不可弄虚作假。
  • 经常有人说,遇到挫折时如果不能解决就绕过它,这叫拿得起、放得下。其实,世界上唯一能拿得起放得下的只有筷子。特别是从未遇过挫折的人突然面临困境时,要么退缩,要么死钻牛角尖。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6)

  • 众人汗流浃背。实际上,王阳明所斩的都是俘虏。王阳明的权术高深莫测,这只是一个并不显眼的证明。
  • 世界上最坚固的城池绝不是铜墙铁壁,而是人心。
  • 一个人内心已动,就必然心不在焉,心不在焉的人必然会失败。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7)

  • 有些人,你用言语劝告根本不起作用,必须让他亲身经历失败,他才会得到真知。这可能就是王阳明心学强烈主张“事上练”的良苦用心。
  • 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 按王阳明的看法,平时吃喝玩乐不肯静养良知的人,遇到战事时绝不可能取得胜利,因为他们做不到“不动心”。他们的心被物欲所牵引,一直在躁动。这样的人怎么可能镇定自信地指挥千军万马?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8)

  • 真诚的权变:最难不过斗小人
  • 对付恶人,千万别引发他的恶性,你不能和恶人直来直去地对着干,要懂得斗争的技巧。恶人也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他们最怕的就是丧失利益。对付他们,只需要给他们摆清利害关系,他们就会知难而退。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9)

  • 可他并未愤怒,诋毁来得越强烈,越需要冷静。愤怒能让自己阵脚大乱,良知不能发挥力量。
  • 说服对方的成功率,在于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能力。
  •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 这就是将心比心,永远都不会过时,必能产生奇效。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10)

  • 仁者所以无惧,是因为做事全凭良知。
  • 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11)

  • 可我确信良知的真是真非后,就发现只要我按照良知的指引去为人处世,心情非常愉快,由此就养成了‘狂者’的胸襟。即便全天下人都讲我言行不符也毫无关系。这就是自信,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 天理是什么,其实就是有良知的大多数人对一个道理达成的共识。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13)

  • 这可能是心学的一个缺陷: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否则自己就先恶了,一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那么,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该如何防止别人的恶意(以欺骗为例)呢?
  • 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酒、色、荣辱都是心外之物,如果心外无物,何尝能为物所迷?!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14)

  • 一两秋凉入夜新,池边孤月倍精神。潜鱼水底传心诀,栖鸟枝头说道真。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旧尘。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1)

  • 这是王阳明的苦衷,他不希望别人学他在战场上的诈术,诈术和良知是水火不容的。
  • 从来没有靠辩论制止诽谤的事,天下学问岂止是程朱理学一门,如果有人说你的学问是邪道,你就去辩驳,那会活活把你累死。况且,学问的好坏岂是辩出来的?你认为哪门学问好,就专心地去学习实践,只要它能带给你心灵上的安宁,它就是好学问。
  • 圣人行事如明镜,物来则照而已,世间任何事都不要强求。”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3)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他在《长生》中写道:“长生徒有慕,苦乏大药资。名山遍探历,悠悠鬓生丝。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中岁忽有觉,九还乃在兹。非炉亦非鼎,何坎复何离?本无终始究,宁有死生期?彼哉游方士,诡辞反增疑;纷然诸老翁,自传困多歧。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4)

  • 老百姓是群最健忘的人,对一个人的记忆不会超过三年。你对他坏和对他好,都是如此。
  • 致良知的功夫就是简易真切,越真切就越简易,越简易就越真切。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6)

  • 剿匪的超级武器:不靠谱。用军事术语来讲就是:虚虚实实,进示以退,攻示以守。总之,就是先把你弄得晕头转向,在你神经错乱时,他发出致命一击。
  • 王阳明安排王受和卢苏主攻石门的意图:二人刚归顺,急需立功献上投名状,所以必然倾尽全力。尤为重要的一点仍然是王阳明剿匪智慧的体现:以贼攻贼,因为贼最了解贼。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8)

  • 政治无非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一种能力,政治没有是非,利害即是非。
  • 一个权谋家最憎恨的就是:你根本没有资格蔑视我的权威却蔑视了,那你就是我最大的敌人。
  • 人做学问,一生也只是为了一件事。自小到老,从早到晚,不管有事无事,也只是做这一件事,这件事就是致良知。所谓‘事上练’也不过就是‘致良知’,但这里有个诀窍,要勿忘勿助,不要忘记你时刻要致良知,但也不要拔苗助长。致良知是个循序渐进的生命过程,要一步一步来。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9)

  • 一个人如果在年轻时代不释放自己最本真的性格,他这一生将是不完美的。因为人到中年,就必须负起社会所赋予他的责任。这个时候,就需要内敛,有时候应该委曲求全,有时候应该忍辱负重。
  • 王阳明如果在天有灵,绝不会对这样的惩罚动心。因为他受不公正待遇已经习惯了,他的后半生一直就在不公正待遇的泥潭中遨游。他只对人类的不能致良知而动心,但这又是他所不能操心的了。
  • 人人都有缺点,但如果能全心全意发挥良知的力量,人人都能成功。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1)

  • 它首先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极易被我们忽略的真理:“人人平等。”
  • 只俯首于自己的心,实际上是要求人们要蔑视权威、追求自由,崇尚独立人格,这是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第二大人生真理。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2)

  • 七情六欲(七种情感:喜、怒、哀、惧、爱、恶、欲;六种欲望:色、声、香、味、触、法)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3)

  • 孟子也说,真正的大丈夫,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这和王阳明的意思相差无几,都是告诉人们:千万别被一些传统和常规所束缚,你要与时俱进,随时而变,大丈夫不能被诺言、世间的规矩所控制。只要是良知认为“适宜”的事,大胆去做,勇敢地去打破常规。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4)

  • 这是因为你只知道静养,而没有在实际事情上用‘克己’的功夫。只知道静养,就会养成好静的毛病,这样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情,心态就会乱,事情就会处理不好。所以呢,人必须通过做事来磨炼自己的心志,磨砺自己的心境,这样面临事情时心才不会乱,处理事情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才能做到‘静时心也定,动时心也定’。”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5)

  • 人为什么会常常感到不幸福?表面看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总受到束缚,精神也不能自主,我们受到了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实际上,我们之所以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是因为我们和外物产生了对立。我们所以和外物产生对立,是因为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外物,于是,就有了是非好恶之情。当我们对外物有了是非好恶之情,就是给外物贴上是非善恶的标签。一旦你给它们贴上标签,它们就有了生命,反过来干扰你。也就是说,我们被客观条件所限制,全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1)

  • 中国人和西方人有个明显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在人际关系中获得幸福,而西方人则喜欢在和大自然的搏斗中获得幸福。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2)

  •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3)

  •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分清善恶是良知作为品德方面的能力,而分清是非就是良知作为智慧方面的能力。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就是智慧。所以,提到良知时,不要认为它仅仅就是良心,它应该是品德和智慧齐飞的良知。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4)

  • 你在安定思绪不要胡思乱想后,要一心一意地省察克治。所谓省察克治,就是通过反省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毛病和习惯,然后克掉它。”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5)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后记

  • 依我之见,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理论,而是生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序篇:四句教——阳明心学的天机与纲要

  •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 因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是他的世界观,“有善有恶意之动”是他的人生观,“知善知恶是良知”则是他的价值观,而“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他的方法论。

无善无恶心之体——阳明心学的世界观(1)

  • 第一个人类的世界观是唯神论,第二个人类的世界观是唯物论,第三个人类的世界观是唯心论,第四个人类的世界观就是王阳明的世界观——不唯神、不唯物,也不唯心,只唯良知!
  • (中华文明是)为与自然和解、与同类和解之文明。

无善无恶心之体——阳明心学的世界观(2)

  • 王阳明承认,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个世界应该什么样子,是由我心来决定的。有的人的世界黑暗无边,有的人的世界光明灿烂,这都是拜我们那个宇宙万物的主人翁的心一手所赐。

无善无恶心之体——阳明心学的世界观(3)

  • 当我们做到不以自己的私意来衡量外物时,我们就不会受到外物的限制和支配,我们就可以支配自己,使自己的心灵得以安放。由于心即是理,你的心灵安放了,这个世界也就好了。

有善有恶意之动——阳明学的人生观(1)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这就是王阳明的人生观之一:要自信,人人都是平等的;不可自傲,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你不比别人差,也不比别人高明。
  • 人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你爱一个人,就该给他自由,身体上的自由和思想上的自由。你不喜欢被人强迫自己的意志,就不要去强迫别人的意志。

有善有恶意之动——阳明学的人生观(2)

  • 不过度、不执著,不逆情、不立异,始终处于良知所指引的平衡状态,这就是贵和尚中。

有善有恶意之动——阳明学的人生观(3)

  • 卑者昏于嗜欲;高者蔽于见闻。

知善知恶是良知——阳明心学的价值观(1)

  • 中国儒家说,和为贵。有条件,就贡献才能给社会;没条件,就保全自己和家庭,等待和忍耐,这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 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与智慧的直觉(直观)力,或是直觉(直观)的道德力和智慧力。

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的方法论(1)

  •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 如果有人以谦虚缄默自我要求,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深切地立志又努力实践,勤奋向学又喜好提问;称赞他人的优点,责怪自己的缺点;跟从他人的长处,揭明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和乐平易,外在跟内在完全相同。就算那种人自居无能,而不求超越别人,别人就真的会以为他无能吗?会有人不敬重他吗?”

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的方法论(2)

  • 第一是分析,我有什么私欲;第二是目标,我要通过什么手段克掉这些私欲;第三是信心,我要坚信自己能克掉这些私欲;第四是毅力,必须具备强大的意志力,一日不成就两日,两日不成就三日,不可半途而废;第五是心态,在克私欲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为克而克,更不能想克掉私欲的目的,一旦有这种心态,就是新的私欲了;第六是学习,所谓学习只是通过各种手段光明自己的良知,以良知的巨大力量来帮助自己完成自我管理;第七是检验,当你确定自己把私欲克掉后,要去实践中检验;第八是反思,我为何会有这种私欲,这一私欲产生的基础是什么。你只有反思到位,才不会再犯同一错误。

此心光明,内圣外王(1)

  • 工作即修行,在王阳明看来就是在工作中致良知,尽量进入“四和”境界。所谓“四和”就是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己和。
  • 在王阳明看来,工作和修行是一体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也正如事上磨练的心学基础一样,修行无体,以工作为体,以生活为体。离了工作和生活,修行就变得毫无意义。
  • 人心是天然的理,天然的理精明纯净,没有纤毫污染,只是有一个“无我”罢了。胸中千万不可“有我”,“有我”就是傲慢。古代圣贤的诸多优点,也只是“无我”罢了。“无我”自然会谦谨。谦谨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泉。

此心光明,内圣外王(2)

  •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 所谓“不责而责”,就是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责己”上,把自己锻造成一个道德高尚、心胸开阔的人,然后再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别人:以宽让、温和的态度,原谅别人的能力不足,容忍别人还未达到道德的要求,宽恕别人的无知,理解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
  • 此心不动,是阳明心学的目标之一,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此心不动,方能在面对各种情境时方寸不乱,应对自如。

此心光明,内圣外王(3)

  • 民谚说,唾沫星子淹死人,但淹死的都是内心脆弱的人。
  • 所谓“自信”不是被动地坚信自己“问心无愧”,而是要把遇到的坎坷、磨难当作正面的东西,要把它当成是砥砺人、磨练人的东西。而且你应该感谢它,荣誉是从正面磨砺你,诽谤和侮辱是从反面磨砺你。无论是哪种磨砺,它都是你练心的大好时机。
  • 欲养得此心不动,除了自信、学养深厚外,还有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随机而动。
  • 这个回答就不仅是养生问题了,它是心学的精髓:关注心,如果心正了,良知光明,那外在的一切困难就都不是困难。

此心光明,内圣外王(4)

  • 知道是非、善恶、羞耻是良知,只是接近“勇”,而肯矫正和改正,就是真的勇,也就是致良知!
  • 谋取利益的人最怕失去利益,所以只要把支点放在利害关系上就万事大吉了。
  • 苏秦游说六国的模式被后人总结为“利导法”,这种方法的层次如下:肯定优势—指出危机—出谋划策—分析利弊—以利导之。其实也就是分析利害,划出远景,以利导之,让被说服方乐于接受自己的主张。

此心光明,内圣外王(5)

  • 对付恶人,千万别激发他的恶性,你不能和恶人直来直去地对着干,要懂得斗争的技巧。恶人也不是天不怕地不怕,他们最怕的就是利益的丧失。对付他们,只需要给他们摆清利害关系,他们就会知难而退。
  •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面对父母,我们就会把支点放到孝顺的位置;面对君王,我们会把支点放到忠诚的位置;面对同志,我们会把支点放到真诚的位置;面对敌人,我们会把支点放到利害的位置。剩下的事,只是压下杠杆(行),省时省力,一步到位。
  • 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腾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此心光明,内圣外王(6)

  • 谈了这么多,前摄效应的关键点在哪里?王阳明说,实际上就是控制住我们的情绪。坏情绪是我们人生的杀手,一定要学会操纵情绪,才能控制住你所面对的一切局面!

王阳明心学的命运(2)

  • 王阳明心学训导出的心学家大都有何心隐的特质:从不与对手正面对抗,也从不做不必要的牺牲。一切在良知的指引下,该出手就出手,该逃跑就逃跑。

王阳明心学的命运(4)

  • 李贽是把王阳明心学推到极致的第一人,也是最后一人。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以避之。

王阳明心学的命运(5)

  • 使一个国家改变,无外乎两个思路,一是自上而下的和平改良,一是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
  • 一个人只要能够克制自己,就必能克制敌人。一个人必须先自强,才能战胜敌人。
  • 如何养心呢?梁启超的方法仍然是王阳明的:静坐。先消除杂虑,然后到事上去磨练内心。他说:“静坐养心于是分两种,一种是收敛其心(静坐),收视返听,万念不起,使清明在身,志气如神;另外一种是纵心(事上磨练),遍览天地之大,万物之理,或者可以模拟一件困难在眼前,如何来克服它,最好想象一下当你面对生死存亡关头时该如何行事,日日思之,熟能生巧,将来有事就可以把模拟放到现实,必能渡过难关。”

王阳明心学的命运(6)

  • 博学要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创见;否则就是读尽了天下书,也只是书笥,装了些别人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独有的东西。

王阳明心学的命运(7)

  • 不恨身死恨心死;心若不死,乃与天地人做无穷之斗,要无所畏惧。
  • 吉田松阴从王阳明心学中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必须要立下大志向,一旦立下大志向,就要知行合一,为了这个志向的实现,要奋不顾身,无惧死亡:“生死离合,人世倏忽,但不可夺者志,不灭者业,天地之间,可恃者独此而已。”
  • 不能执,不要拘泥,永远要与时俱进,走在别人前面。

王阳明心学的命运(8)

  • 穷嚼蛆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说起话来大言不惭,一遇到事就浑身战栗。喜欢辩论,别人说是,他必说非,别人说非,他必说是。

王阳明心学的命运(9)

  • 当东乡平八郎在战胜俄国海军回国参加庆功会时,有人问他打仗的秘诀是什么时,他默不作声地掏出一块腰牌,上面写着七个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 无论你读过、听过多么好的道理,不亲身实践就毫无意义。为提高心性,到圣贤们的著作中寻求真理,乍一看,尽是理所当然的、太简单的道理,很多人往往用头脑理解后,就自以为已经掌握了,已成了自己的东西了,其实不然,他们并没有真懂,因为他们不想将这些真理付诸实践。”

附录:《大学》——阳明心学的源泉(1)

  •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附录:《大学》——阳明心学的源泉(2)

  • 王阳明的意思是,修身在正心,而心有良知,无有不正,所以我们正的其实是意,也就是不要欺骗自己,让我们自己的意念(念头)变得真诚。正心之功,就是诚意之功。
  • 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
  • 怎样才算是个能诚意的人呢?忠诚老实、心胸宽广,有容人的度量,最关键的是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赞赏。

附录:《大学》——阳明心学的源泉(4)

  • 止于至善,说的就是按良知的指引做事。
  • 只有让自己的良知正常工作,那就能做到定、静、安、虑、得。由此可知,良知并不仅是一种美德,还能助你做成一切事。

后记

  • 当王阳明和你谈“心即理”时,他其实想谈的是“知行合一”。当他和你谈“知行合一”时,他其实想谈的是“致良知”。当他和你谈“致良知”时,他其实想谈的只是“诚意”。所以归根结底,阳明心学的落脚点就是一个“诚”字。

王阳明家训(1)

  •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 学问、礼仪、智慧、德行,是《王阳明家训》的核心思想,也是其心学的灵魂,更是一个绅士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 人类的读书法则异曲同工,须经历三个阶段:苦读背诵,用心揣摩,自得于心。

王阳明家训(2)

  • 王阳明说:“天地间的孝道,无非是莫让父母担心。明白此理,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 做符合自己身份(儿子)的事(孝顺),无论遇到多么十恶不赦的人(父母),必能使其回心转意。

王阳明家训(4)

  • 人人必须要有“利”才可生存,但须有个正确的态度。在心安之下所获取的利才是正确的利;心不安所获取的利,就是贪利。

王阳明家训(5)

  • 人类历史上,很多人看上去都大公无私,做下了大义灭亲的事。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和亲人,都毫不客气地损坏,他对待别人,能仁慈到哪里去?
  • 还有古人说:能以责人的心责己,原谅自己的心原谅别人,就是圣人了。
  • 当你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用在自我管理上,正如王阳明所说的,你哪里有时间去责别人?

王阳明家训(6)

  •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 觉得自己永远高人一等,不知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平等。无法容人、无法谦逊居于人下,倚仗外在的知识或才能而不可一世,终会倒霉栽倒。

王阳明家书(3)

  • 良知是什么? 王阳明说:一,它能知是非善恶;二,它与生俱来,唯人所有;三,它感应神速,是本能,是直觉;四,它有好恶之心。
  • 人毫无志向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立错志向!
  • 脱离凡庸浅近的人,和高明的人交往。

王阳明家书(5)

  • 人不怕犯错,犯了错立即改正,和圣人的距离就缩短了。
  • 有人曾总结过《教父》里的人生观:第一步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第二步要全力照顾好家人,第三步要尽可能帮助善良的人,第四步为族群发声,第五步为国家争荣誉。

王阳明家书(6)

  • 若要进入自信之境,非自谦不可,唯自谦才能充实扩张自己的良知;若要自谦,非自信不可,只有自信,坚信自己良知拥有伟大的力量,才能虚心求教,成就自己。
  • 恶念,是后天的习气;善念,是先天的本性。本性被习气扰乱,那是因为没有立定志向。
  • 所谓习气,就是指的行为举止上的不良习惯和作风。

王阳明家书(7)

  • 孩子们必须要抓住光阴,立志成为善人,为这个目标而不辞艰辛地奋斗。

王阳明家规(1)

  • 王阳明提出教人的根本主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它们被称为人生八德,是中国古代德育的全部内容。

王阳明家规(2)

  • 纵然是最愚笨的人,教训起别人来也特别聪明;纵然是极顶聪明的人,反省起自己来也是愚笨异常。

王阳明家规(5)

  • 我的方法是,遇事时一个念头起处,立即抓住它,自照自察,无一丝思考,无一毫功利心,不要欺骗它,照良知的答案去做,此事必成,这就是良知的妙用,顺万物之自然,达无我之境
  • 为一件关系天下的大事死很容易,解决一件关系天下的大事难;解决一件关系天下的大事容易,不居此大功难;不居此大功容易,转瞬即忘记这大功难。
  • 过去已逝,未来还未来,我们唯一能掌控的就是当下。

王阳明家规(6)

  • 所谓正道,就是孝顺、友爱和谦和的美德,以及道德和学业互相劝勉,以过失和改正互相规劝。最后一条很重要,那就是,传播正道的人也必须正:和气、谦恭、正直、诚信。
  • 致良知就是集义,所谓集义,就是行善,做事符合道义。
  • 因为无数的事实证明,乐善好施的人,都会因做善事而产生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始终缠绕着他,让他每天都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王阳明家规(7)

  •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可以看作是王门四规,凡是进王阳明门下学习的人,都要把这四件事铭记在心,并知行合一。

王阳明家规(8)

  • 人因为地位的变化而改变从前友谊的事太多,唯一的办法就是,当你的朋友地位比你高了,那就尽量不要去找人家,回顾友谊。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须知,朋友也是讲门当户对的。

传习录前言(2)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传习录上(8)

  • “只要时刻存养本心就是学习。过去与将来的事,想它又有何益处?只会迷失本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