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林欣浩

版权信息

  • 书名: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作者:林欣浩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5-04

前言

  • 咦,我们不是号称“世界上最智慧的民族”吗?为什么到处都回荡着对思考者的排斥和嘲笑呢?

第一章 哲学好讨厌

  • 芝诺有一个著名的比喻,说人的知识好像一个圆圈,知识越多,圆圈的周长就越长,就会发现自己越无知。

第二章 少年国王

  • 王国维说:“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第三章 使徒行传

  • 历史上有一个规律,在斗争中,哲学总站在弱者的一方。这是因为哲学讲思辨,讲道理,而只有弱者才会去讲理。强者不需要讲理。

第四章 上帝之城

  • 第四章 上帝之城
  • 有句俗话叫“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其实还可以说一句话:“必须用暴力解决的问题都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当强者对弱者使用暴力的时候,正说明强者没有别的招数可用了,也就说明他离失败不远了。政权屠杀革命者,说明政权快要灭亡。革命者反过来屠杀群众,说明革命即将失败。

第五章 异教徒

  • 首先,是希腊哲学家被基督徒驱逐,来到叙利亚。在这里,希腊著作从拉丁文被翻译成叙利亚文。 然后是“百年翻译运动”,阿拉伯学者把希腊著作从叙利亚文翻译成了阿拉伯文。 然后希腊哲学到了西班牙,其中有的神父不懂阿拉伯文,就请人把希腊著作从阿拉伯文译为西班牙文,他再从西班牙文译成拉丁文。 所以那时的希腊著作是从最早的拉丁文翻译成叙利亚文,再翻译成阿拉伯文,再到西班牙文,再到拉丁文。然后咱们能看到的,还得再翻译成中文,没准懒点的兄弟还是从英语版本翻译过来的。这是多么折腾啊。

第六章 神们自己

  • 所以我觉得,对于文明来说,一国的兴亡不可怕,可怕的是焚书,是毁掉学校,是用暴力消灭言论。而让人民获得幸福的方法,就在于千百万文弱书生舍去生命保护一本本书、一张张纸。

第七章 群魔

  • 第七章 群魔
  • 在他们开始烧书的地方,他们最终会烧人。

第八章 异端的权利

  • 第八章 异端的权利
  • 天主教、新教、东正教,这就是今天基督教最主要的三大教派。新教的诞生全仰仗路德的努力。

第九章 奇怪的论调

  • 为什么苏格拉底宁愿死,也要怀疑?为什么我们放着现成的快乐不享受,非要亲自学哲学? 因为我们是人,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要思考。 而怀疑是思考的起点,也是思考成果的检验者。怀疑的最大作用在于能避免独断论,这样才能引导我们寻找正确的答案,免得我们轻信一切未经证实的结论。

第十章 童年的终结

  • 他想,不管我再怎么怀疑,“我怀疑”这件事是确定的,它肯定存在吧?那么,只要有了怀疑的念头,就说明“我”肯定是存在的——“我”要是不存在就不会有这些念头了。这就是名言“我思故我在”的意思。

第十一章 理性主义

  • 第十一章 理性主义
  • 现在我们的哲学事业已经有了原则。即:我们的结论必须能经得起各种怀疑,这样才能保证它真实可信。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原则。

第十二章 形而上学

  •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在哲学里又称作“本体论”。

第十三章 二元论

  • 他把我们讨论的世界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我们自己的心灵,一个是心灵之外的部分。这种观点就叫作“二元论”。心灵一个元,外界一个元,一共二元。这两个元是相互独立的、平等的,虽然可以互相影响,但谁也不能完全决定另一个。

第十四章 唯我论

  • 笛卡尔说过:“不管多么荒谬、多么不可置信的事,无一不是这个或那个哲学家主张过的。”

第十五章 寒冬夜行人

  • 第十五章 寒冬夜行人
  • 他总结了几个可以暂时执行的原则,大意是: 第一,说话要尽量让别人明白,只要别人对我们的要求不会影响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求知),那就尽量满足。 第二,只享受为保持健康所必需的生活乐趣。 第三,只求取为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金钱。

第十六章 双星

  • 在归纳法里,最重要的是实验数据,是观测结果,它们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和证据。这些东西可以用一个词来统称:经验。所以洛克代表的科学家派被称为“经验主义”。

第十七章 名利场

  • 到了笛卡尔时代就顺理成章地演变成:大陆哲学家大都是理性主义者,而英国哲学家大都是经验主义者。如果不怕被指责牵强的话,我们还可以说,重视个别经验、对独断论充满警惕之心的经验主义,是英国人古板的民族性格的体现。而试图从万物根本一劳永逸地建立一个大一统理论的理性主义,正是荷兰和法国浪漫精神的代表。

第十八章 巨匠与杰作

  • 牛顿被苹果砸到脑袋,从而想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但历史学家们考证,这个故事有很大的可能是子虚乌有的。牛顿只和朋友们说过,他看到苹果落地,从而想到了引力问题。牛顿被苹果砸这件事之所以传播甚广,主要是伏尔泰这个大嘴巴到处宣扬的。

第十九章 机械论

  • 用物理学来解释包括人类意识在内的整个世界,这种观点就叫作“机械论”。

第二十章 决定论

  • 然而中国人很狡猾,遇到好事的时候就不说是“命”了,男女相聚,说的是“缘”。缘是什么?佛教概念里讲的是因果报应。遇到好事讲“缘”,意思就是说这是因为我之前做过什么好事,这是我应得的。但自己遇到坏事就像前面说的,不讲因果改讲宿命论。但等到讨厌的人遇到坏事呢,就又是因果了,骂人家这是“报应”,这是“活该”。那么,要是自己讨厌的人遇到好事了,中国人怎么办呢?多半心中暗骂:某某某你等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他又开始讲辩证法了!

第二十一章 暴风雨

  • 第二十一章 暴风雨
  • 统计学上有一句经典的话,“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

第二十二章 哲学怪兽

  • 所以,什么“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也都是美好的废话。合理的说法是“我们对自然的改造应该给人类带来好处,不给人类带来坏处”,这仍旧是人类中心论,“自然”在这里没有什么特殊的高贵地位。

第二十三章 谎言的衰落

  • 虽然这件事比笛卡尔的时代要早半个世纪,但它已经揭示了教会必然衰落的原因:教权和王权之间有着尖锐的矛盾。在对抗中,教会唯一的武器是信仰,一旦这信仰被哲学、科学和民主思想慢慢消磨掉,教会的权力也就立刻萎缩,说话再也不好使了。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嚣

  • 康德认为,这世界(物自体)是人类永远无法真正认识的,人类看到的只是表象的世界。但是由于每个人对真实世界的表象方式(先天认识形式)都是相同的,所以人类看到的同一个东西的感受还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察觉不到真实的事物是否被扭曲了。所以这个世界观并不和我们的生活经验相悖。

第二十五章 王者之风

  • 我们今天对辩证法有一种庸俗的理解,说辩证法就是“看待事物要分两个方面”。别人批评一个现象,你非要说“要辩证地看这件事,这件事也有好的一面嘛”。这是对辩证法的极大误读。这不叫辩证法,这叫诡辩法,它的唯一作用是把所有的事实都捣成一片糨糊,逃避一切有意义的结论。

第一章 傲慢与偏见

  • 他引用诗人彼得拉克的话说:“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

第二章 悲观主义

  • 如果人满足了全部的欲望,而且没产生新的欲望,人会幸福吗?不会,人会感到空虚和无聊,这也是痛苦。 所以快乐只是暂时的,痛苦才是永恒的。人生就好像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不停摆动的钟摆。 这种情景就像王尔德说的:“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

第三章 理性的危机

  • 对于哲学史来说,叔本华最大的价值不在于悲观主义的世界观,而在于他暗示了一个巨大的危机。 理性没落的危机。

第四章 瞧!这个人

  • 是啊,人生中有太多比了解一个已死的疯子更重要的事。所以,凡是我们不理解的人,都当作是精神病算了:唯心主义是精神病,怀疑主义是精神病,尼采是精神病,一切哲学家都是精神病。当你在书店里眼睛扫过那些看不懂标题的书脊,心中是否在想:他们肯定都是故弄玄虚的骗子、自找麻烦的呆子,他们的书既看不懂也没有用。这样的世界才简单、才可爱嘛。

第五章 钢铁之躯

  • 人们追求所谓的真理,只是因为人们需要合乎真理去征服世界。所以尼采说:真理就是一种如果离开它、某种生物便不能活的错误。

第六章 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

  • 我认为,克尔凯郭尔的思想揭示了一对矛盾:形而上学和自由意志的矛盾。 形而上学的目的是什么? 是用理性的方法找到终极真理。这个真理至高无上,可以指导我们的一切行为。

第七章 科学新发现:理性的反击

  • 人们相信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甚至有人提出来,以后没必要有哲学这个科目了。哲学问题不过都是人的心理活动而已,以后哲学只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就足够了。这种用科学代替哲学的想法,被称为“科学主义”。

第八章 人猿星球

  • 进化论的关键内容有这么几条:第一,生物的基因信息可以遗传给下一代:第二,在遗传的时候,基因会发生不可控制的随机变异;第三,整个生物种群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每一代新生物的数量却大于自然资源能够供养的数量,因此每一代新生物中的大部分都会死掉。第四,生物后天的变化在大部分情况下不能改变基因。

第九章 科学倒打一耙

  • 广义相对论的意思是说,当空间中存在物质和能量的时候,空间就会受到影响而弯曲,质能越大,空间弯曲得越厉害。引力就是这种空间弯曲产生的。

第十章 寻欢作乐

  • 三种单纯又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十一章 快乐王子

  • 关于这事还有个段子,当时有人问他你为什么把钱给自己的家人,怎么不给穷人啊。维特根斯坦回答说,金钱让人堕落,而他的亲人已经够堕落了,所以再堕落点也没关系。

第十二章 逻辑实证主义

  • 所以维特根斯坦说:“凡是可说的事情,都可以说清楚,凡是不可说的事情,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凡是符合逻辑实证规则的语言,内容都很清晰准确;凡是不符合逻辑实证规则的语言,说了也是没意义的,就不用说了。

第十三章 实用主义

  • 实际上,我写的这本书就奉行着实用主义的观点。我以为,我们普通人学习哲学是为了解决各种靠物质无法解决的人生苦恼。就像俗语说的“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我们就是来解决用钱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所以我在筛选、介绍哲学观点的时候,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这个哲学观点能不能帮助我们减少痛苦,能不能让我们内心平静,能不能让我们不再空虚、不再恐惧、不再陷入物欲的无限烦恼之中?

第十四章 终结形而上学

  • 可以随时“纠错”而不是“多数说了算”,这才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核心精神。

第十五章 实用主义的科学

  • 尽管证伪主义是能很好地检验科学和非科学的工具,但它依旧有漏洞。
  • 假如你接受这一点,那么可以听听我个人给科学下的定义:科学就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筛选出来的、可以被证伪的理论。

第十六章 科学是什么

  • 双盲实验在这个问题上,排除的是“巴纳姆效应”的干扰。这是一个心理学效应,说的是人们倾向于相信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模糊的性格预测,而不管这个预测是不是真的准确。

第十七章 永恒的终结

  • 第十七章 永恒的终结
  • 形而上学走不通,形而上学的问题都没有答案。

第十八章 存在与虚无

  • 自由(即权力)和责任是相伴的,自由越大,责任越大。人们趋利避害,都想只占有自由的好处(当不负责的大人),又想逃避随之而来的责任(当自由自在的小孩)。

第十九章 西西弗的神话

  • 第十九章 西西弗的神话
  • 真正的人生,故事忽然开始,忽然结束,不一定有矛盾冲突,也未必有高潮和结局。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会感到世界荒谬。

第二十章 人生的意义

  • 我们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其实就是在给自己的人生找一个目标,就是在问:“我为什么活着?”这也就等于在问:“我为什么不立刻自杀?”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