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3

王伟

版权信息

  • 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前言

  • 国之大略,三分在外,七分在内,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必然要服从于内政。

第一章 地缘政治之俄罗斯

  • 普京应该是叶利钦在犯了一系列错误之后,留给俄罗斯最后的也是最有价值的遗产。
  • 有钱”必“有势”——所谓“权力”说到底就是对经济资源的掌控力,权力不会因为从政府手里转移到了私人手里,就不再是权力,二者真正的区别无非是:政府官员滥用权力最起码理论上还有受到惩处的可能,而对资本家则不可能。财富的畸形集中导致了俄罗斯政治随之寡头化。
  • 如果以中国式的语言来评价叶利钦,最短用十个字差不多就够了:治国无方,修身、齐家有术。
  • 普京上任之后很快就以总统法令的形式宣布,今后任何人不得追究叶利钦本人及其家族的任何刑事责任,由此给了叶利钦家族最根本的保护,而这种保护也维系了普京和俄国众多寡头之间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
  • 这种有序的私有化最大限度地解决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国家的战略性产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护。
  • 这一系列政策的推行自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国有资产部和俄联邦基金会对总统的这些政策进行过激烈的抵制,并且对杜马议员进行游说,这一系列举动曾一度搞得普京焦头烂额,而至于如何反击,本文的后面会提到。
  • 财富不是印刷出来的,任何货币只有在能买到实物产品的前提下才算有意义,而这些实物产品只能是通过工业体系,由实实在在的资源转化而来。
  • 面对无法逆转的不利的局面,任何一支军队都会选择后撤,但你不可能无休止的后撤下去,最终必须要在合适的地方建立起稳固的防御阵地,并且适时地做出必要的反击,如此才能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下去。
  • 如果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会骂你,那索性就无需去在意他们。
  • 相对于常规化的查处,这样短期、集中式运动的好处在于,它可以产生更强的震慑力,从而避免一些人因相互袒护、掣肘使得执法行动流于表面。
  • “在高峰时,7~10个寡头才是(俄罗斯)真正的政府,他们可以随意撤换总理,推行有利于他们的经济政策。”
  • 在上任伊始普京就宣称:“那些有钱人不应当控制社会……寡头们不可以、也没有权力影响政府的决策。如果有人不喜欢这样,如果有人已经习惯了无政府主义,那我很抱歉,他们将必须遵守新的规则。”并发誓要“把寡头作为一个阶层消灭掉”。
  • 金融业是稳定(也是扰乱)社会经济运行的根本,而传媒是稳定精神战场的根本。
  • 普京如此强硬的底气,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民意的支持,霍氏被捕后普京的民调支持率曾一路上升到80%,被受访者列为“当代俄国最伟大的领导人”,排名甚至在斯大林之前。这成了2004年普京成功连任总统的决定性因素。
  • 成功的政治往往是一种进三退二的游戏,这一次也不例外。
  • 只有决策层拥有足够的意志以及判断力,机会摆到眼前才有被利用起来的可能。
  • ——在90年代私有化运动进入癫狂状态的时候,叶利钦最终还是保留下了苏联时代的社会福利体制的基本框架,
  • 针对俄罗斯房价最高的莫斯科市,俄联邦政府和莫斯科政府共同出资购置大概五千余英亩的土地,在这里规划出新的住宅区,由政府出面以低于当时市价60%的价格卖给莫斯科市民,请大家注意,这里所指的房屋不是单元房(Apartment),而是货真价实的单门独院的房子(House),这样一来政府就给了老百姓一个非常好的预期,由此莫斯科的房价整体性的回落60%。更为根本的解决途径是2005年出台的《房地产法》,由此公民的基本居住权有了明文的规定,垄断、哄抬价格等行为都被列入了违法的行列,莫斯科房价大幅回落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地产商慑于法律——霍多尔科夫斯基被判刑可是没多久。最终,也正是依靠法律,普京成功刺破了地产泡沫。除了改善了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外,这也避免了俄国经济出现一个“堰塞湖现象”

力自地起——强力部门对普京新政的推动

  • 刀切入肉则应之言,刀切入骨则应之行。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强力部门”是一个俄罗斯特有的词汇,大致包括俄国防部、内务部和国家安全机关。
  • 它的权限和机构设置意味着它完全独立于政府的官僚体系之外,而又能对后者形成有效的监督——这也是克格勃不讨人喜欢的一个原因。
  • 1991年之后,克格勃被一分为三:联邦安全局、对外情报局和边防总局
  • 下智谋事,上智治人,睿智立法”

话说俄罗斯(二)

  • 上任伊始,普京提出的第一个重大决策便是“7500亿美元强军计划”。
  • 军事工业是人类重化工业当中组织管理复杂程度最高、技术水平最高的领域,可以说是一国工业体系的“金字塔尖”,它集成了电子、化工、冶金、材料、精密加工等等几乎所有工业门类最精华的部分。
  • 把切入点选在军工上:首先,军工企业是实体产业,投进去的每一分钱,都会拉动一串下游产业,变出实实在在的就业岗位;其次,军工是高技术产业,同时也是提升技术最可靠的平台,投入的资金换来的不是低水平往复,而是技术水准的提升;再次,在俄罗斯军工企业是国企的核心精华,军工企业发展了,也将意味着普京对抗经济寡头的底气更足了。
  • 很多俄罗斯的设计师已经80多岁,甚至岁数更大,军工行业的高级技工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56岁,急需新鲜血液注入,而与此同时,俄罗斯理工科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却一直大量流失海外。
  • 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俄罗斯社会酗酒成风——由于生理特性的关系,白种人很容易对酒精形成依赖,而长期酗酒对人健康的危害远可以说是灾难性的,在毒品泛滥之前,酗酒一直是西方国家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由于气候和文化的问题,俄罗斯的酗酒问题又比西欧和美国要严重得多。

第二章 地缘政治之日本

  • 从某种程度上说,日本的侵华战争在前期完全可以看作是美国支持下的“代理人”战争,本质上和之前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是一样的。与英国人类似,美国政府对日本的支持同样不止是为了那么一点出口额,更大的意义在于打击英、法等国对远东的控制,同时对苏联在远东形成制衡。
  • 由于地缘环境、文化传承等因素,一个国家所面临的长期问题,能够选择的应对策略其实都是有一定延续性的——从历史上看,无论如何改朝换代,忙活的往往就是那么几件事。如果你能搞清楚这里面的几个基本不变量,那么再去看现在国际上的种种纷争,起码说大方向心里就有数了,不会总被一两个偶发事件牵着鼻子走。
  • 即便是甲午战争之后,日本获得清廷的两亿三千万多两白银天价赔款之后[插图],日本的经济总量依然不过是中国的五分之一。一个穷得连贼都懒得惦记的日本,在西方列强眼里根本就算不上合格的“猎物”,谁会放着有油水的印度、中国乃至东南亚不咬,去啃这么一个皮包骨头的家伙?
  • 与其说这是一场战争,不如说更像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并购案例——先诱导你大肆拓展业务,减少你的现金持有量,再断掉你的贷款,一番折腾之后,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不仅仅日本本土被美国占领,战争期间,中国的南京国民政府从亲英、法变成了亲美。

三分外交,七分内政——简评日本成立国家安全保障会议

  • 据日本《产经新闻》2013年11月7日报道,日本众议院全体会议通过了创立“日本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的相关法案,理论上说,这个机构的地位相当于美国的国家安全委员会。
  • 所谓“权利”,就是你可以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所谓“权力”,就是你可以叫别人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
  • 1947年在麦克·阿瑟的直接主持下,25个来自美国的青年军官完全按照他们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给日本人重新制订了一部宪法,这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和平宪法”。除了放弃战争,不拥有军队和宣战权之外,这部宪法客观上也限制了日本政府对社会运行的干涉能力
  • 《是,大臣》(《Yes,Minister》)和《是,首相》(《Yes,Prime Minister》)
  • 其实“官”与“吏”是两个概念,理论上说“官”的作用是制定大方向或者说是政策、法案,而“吏”则是具体的执行者,负责将这一“大方向”落实到实际中。
  • 当把一堆螃蟹装在一个篓子里的时候,你根本不用担心会有螃蟹跑出来,因为任何一只蟹往上爬的时候都会被别的同类本能地给拽下来
  • 另一个顽疾是日本社会的高龄少子化——你恐怕很难想象这个国家如今给老人用的成人纸尿裤的销售量已经超过了婴儿纸尿裤,这意味着社会上消费的人没见少,可是干活的人却越来越少了,更何况一个国家要维系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劳动人口的数量是不能过低的。长此下去,总有混不下去的一天。
  • 由此再看日本政府在包括钓鱼岛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上反复激怒中国,恐怕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从“基本盘”看未来中国海军的定位——兼论中日危机

  • 通俗地说,一个国家的“战略”,其实首先就是这个国家“需要什么”——所谓缺什么补什么。这个搞明白了,再一层一层向外拓展——从哪里“补”、如何“补”。一层一层全搞清楚了,一套战略规划也就出来了。这个便是“纲”,而诸如与周边小国零零碎碎的主权争端等则不过是“目”,“纲举”方能“目张”。
  • 总说日本人的侵略两次打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甲午打断了洋务运动,全面侵华打断了“黄金十年”),可问题是你这样不合理的布局本身也“不禁打”。
  • 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东南部的经济腾飞和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机遇上说,当时恰逢第三次全球化浪潮时期——出于成本等因素考虑,发达国家把众多中低端产业转移到了第三世界国家;从地缘上说,沿海地区是最便于吸纳外来低端产业的。除此之外,东南部地区还有香港这个对外通道可以依托。
  • 由此可见,发展中西部经济以及振兴东北对中国而言绝不仅仅意味着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质量,也绝不仅仅是把那里的资源挖出来卖到东部那么简单,而是要借助这里的工业基础及资源优势来成体系地发展重化工业,从根本上去通盘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最终的目标,则应该是彻底解决自明、清两朝以来南北二元化,政治、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 3亿多美国人口的能源消耗占了全世界总量的20%多,人均消耗是中国人的5倍。资源蛋糕就那么大,谁多吃一块自然别人就要少吃一口。抛开所谓的意识形态问题,这个问题无论如何都难以回避。
  • 1988年“3·14”海战,中方在完胜越军之后依旧选择后撤,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头顶上一直开着天窗”,一旦越方战斗机来袭,海上的几艘中国护卫舰将凶多吉少。
  • 可以说,这个级别的大型工程完全靠理论计算是靠不住的,很多问题只有在多次反复的实际操作之后才能有直观的认识。
  • 而瓦良格号则是苏联军工数十年来在六艘航母建造、使用经验的集大成者,这就是说,我们的第一个航母工程有了一个不错的基础,很多东西一下子变得有迹可循
  • 是因为当年“7·23”动车事故后的报道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某些媒体以一次事故就要彻底否定一个新生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婴儿能在出娘胎开始就健步如飞,什么错都不犯的办法只有一种,就是什么都不做。

第三章 地缘政治之朝鲜半岛

  • 从历史上看,历来都是守中土必守辽东,守辽东必保朝鲜。
  • 历史是纵向的,而地缘是横向的,要说清一国一地的是是非非,就得先把它周围的问题先搞清楚。
  • 得关陇[插图]者得天下——周灭商,秦灭六国,汉刘邦灭项羽,李唐统一天下……但凡新兴力量崛起,几乎都是以关中为根据地最终夺取天下的。
  • 清廷一直以来都坚持封锁关外,不许内地居民迁入的政策,名义上是为了保护龙脉,其实说到底,是担心善于农耕的汉族人在关外做大,最终成为新的争天下的力量。后来张作霖的奉系军阀在中原地区站不住脚,但凭借东三省仍可继续经营就是一个例证。
  • 说到底,天下的稳固首在于中央集权的稳固,即北京地区首先要稳固,而北京稳则辽东首先要稳,辽东稳则朝鲜首先要稳。与此相比,其他虚头巴脑的口舌问题自然是无足轻重。
  • 虽然从GDP看清对日本占绝对优势,但事实是清廷的中央权威和国家动员能力自乾隆年间开始便不断退化,至甲午战争前夕,中央政府面对着国内天量的财富其实只能干瞪眼,根本没办法把它们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战争潜力,光说北洋舰队因为一座颐和园就买不起新舰,问题是甲午战败之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依旧五倍于日本。从这一点讲,甲午之败清廷败得一点都不冤枉——并非是什么日本人打断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是当时中国精英阶层所谓的“现代化”经不起外敌入侵的检验。
  • 南北两头被日本人一夹击,中国海军的活动空间就只剩下地图上沿海区域窄窄的一条线了,自然很难再有多大作为。直到如今,新中国已经建国60多年,但是在海洋方向的这个地缘劣势依旧存在,依旧是在日、韩、台三点互成犄角之势控制中国的布局之中,只不过背后的操盘手由日本人换成了美国人。
  • 回顾明清两朝的历史,从社会结构角度来看,这两个王朝的衰败路径几乎是如出一辙:中央政府权威下降,原本富足的东南诸省的士绅集团相应的便坐大,而坐大的士绅集团凭借自己在经济、舆论上的影响力,进一步向中央政府要求权力让渡,而这就进一步导致中央财政收入减少。财政不足则行动力必然下降,于是中央政府的权威便跟着下降……如此循环往复,整个帝国便逐步进入了一个“死亡螺旋”。
  • 地缘政治有两个基本要点:第一,“守十方可得之六七”——国家利益的延伸并不会止于地图上的那条国境线,在你的利益边界之外必须要留有一定的缓冲带。

话说朝核危机

  • 60年代中期在苏联的援助之下建立了现在的宁边原子能研究基地,当时苏联人的援助除了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以外,还包括一座800千瓦的核反应堆。
  • 譬如南非、以色列、伊朗的核技术就都来自于美国,印度的核技术则同时来自东西两方。
  • 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以后,伊拉克被迫接受了国际机构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核查,全国的军政要地里里外外被美、英等国专家们看了个遍,结果核查标定的数据、参数被用到了2003年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中。
  • 到1993年3月,朝鲜第一次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由此半岛核危机正式出现在了各大媒体之上。
  • 美国人的举动其实就是“乘你病,要你命”
  • 一句话,世上不存在无因之果,要看清朝核危机,光看朝鲜是不够的,必须把它放在整个东北亚的局势变化之中去看。
  • 朝鲜开发核武器的目的说到底无非三点。就中期的目的而言,主要就是自保,
  • 如果没有可靠的外部保护力量,特别是没有核保护伞,朝鲜的处境的确不妙。从这个角度看,实事求是地说,除了核武器之外,靠朝鲜自身确实也没什么好的办法可以部分抵消美日韩的军事优势
  • 说到底,在朝鲜要搞经济,一要解决开放问题,二要解决能源问题,人倒是不缺[插图]。
  • 1999年爆发了科索沃战争, 2001年爆发阿富汗战争,2002年小布什抛出了“邪恶轴心”的说法,指名道姓要拿下伊朗、伊拉克和朝鲜——共同特点都是地缘政治上的战略要地,2003年美军兵进伊拉克。
  • 纯粹从利益角度分析,一个地处要害的小国,同时面对A、B两个大国,小国如果一脑袋扎到A一边,对于B来讲既然它没有拉拢的希望了,那自然就要全力的压制它;而A国则会觉得,反正你都已经是站在我这边了,我也就没有必要给你那么多的好处,只要维持你不垮台就行,这个原理可以说放之多数地方而皆准。
  • 实兵实弹的军事演习中部队除了心态之外,其他一切状态都与战时毫无区别,从演习转入实战甚至可以以小时来计算时间,战争史上以军事演习为掩护对对手发动突袭的例子并不鲜见,因此一场军演远比宣布X级战备给对手的压力要大得多,而连续不断地在军事分界线附近搞军演,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哪怕是神经再粗壮的人,也不可能还继续淡定下去。
  • 严格来说,除非是爆发战争或者大规模天灾,否则任何国家内部都很难称为是铁板一块——只要把人堆在一起,必然要产生不同的利益诉求,美国自然也不会例外。
  • 之所以总统坚持要撤军,主要还是考虑要通过结束战时状态来恢复美军军政分离的状态,从而强化白宫的权力。
  • 原子弹有两种构造,一种叫做“枪式”,美国投在广岛的那颗就是这个类型,构造最为简单,就是两个半球状的核材料,通过炸药贴合在一起,达到发生链式反应所需的临界体积后发生核爆,但是这种方式的核材料利用率非常低;另一种就是“内爆式”,就是用核材料制作一个空心的球体,质量应该是临界质量的若干分之一(具体数字是保密的,免得大伙都在车库里做原子弹玩),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化学炸药的爆炸,让这个球体在瞬间压缩,这样密度会达到临界值,在达到临界值之后,会产生裂变反应引起核爆炸,这里面的关键技术障碍就是爆炸控制问题,必须在化学炸药爆炸之后,维持若干毫秒时间保持核材料不能散,如果规定时间之内核材料散了的话就不能形成有效的裂变反应。
  • 氢弹的基本构造也只有两种:一个是美国的泰勒构造,一个是中国的于敏构造
  • 而原子弹的威力只能做到几万吨TNT当量。要实现十几万吨乃至上千万吨级的当量只能靠氢弹,但这个新兴核国家根本是玩不转的。
  • 第三代核武器,也就是中子弹,它实现了低辐射和威力可控,有了它,核武器的使用门槛就大幅降低了,某个区域一时半会打不下来,扔一两颗过去,差不多一周之后辐射量就可以降下来,你的部队就可以去进驻,用了之后影响很少,保密好的话甚至世人都无法察觉你用过。
  • 核武器搞起来难,搞出来以后维持核武库更难。缺乏国力支撑的国家即便是能把核武器开发出来,也不可能造很多,不是因为材料不够,而是“养活”不起。核弹不是造出来随便哪放着就可以了,要定期地对它进行维护
  • 因为它们的战略位置和石油资源都在那摆着,这就叫怀璧其罪。
  • 半岛无核化真正的障碍是美国,朝鲜核问题是“果”,美国的国际霸权才是真正的“因”。
  • 公交车心理,车就这么大,没上去的时候拼命想着挤上车,可一旦挤上车就不希望后面的人也能上这辆车
  • 在五个核大国之外,世界上至少有两个国家的核武器是和美国有关系的,一个是以色列,这是美国整个中东政策的核心,地域狭小,而且面对的是周边阿拉伯国家,美国要延续自己的中东政策,延续自己的中东战略,必须得把以色列保全住,所以以色列的核问题一直被美国人压着,极少在国际场合被提及。
  • 无论这个国家之前和美国的关系如何,对于美国来讲,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中立国,乃至于友好的国家,永远要优于一个拥有核武器的敌对国家。美国这种务实的态度,其实也是我们最需要学习的。
  • 现实是除了五个传统核大国之外,如今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以及朝鲜,未来可能还包括伊朗,都是事实上的核国家
  • 从中国的利益角度去看,所谓半岛核问题的讨论并非应该仅限于朝鲜,日本、韩国以及驻日、驻韩美军其实是更大的问题。
  • 东亚地区真正值得美、日部署核武器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通过促使朝鲜无核化可以让一个借口消失,但无法让美、日的野心消失,因此半岛无核化必然需要把美、日、韩也纳入进来,而不是让它们舒舒服服坐在审判席上。
  •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急需中国在汇率、国债等问题上向美国让步的时候,突然爆出消息在2006年美国“误将”四套洲际导弹头锥部分运到台湾,其中包含有核武器的关键部件,明眼人谁都能看出来这其中威胁、讹诈的味道
  • 所以说从技术上来讲,加快中国的N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TM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系统实用化也是当务之急——只要能够实战化,前期就可以大大抵消掉新兴核国家对中国的潜在威胁。
  • 合当时人民币也就不到600块钱。而这些工人的素质绝不是东南亚国家那些连字都认不全的当地人所能比的,因为实行免费教育,朝鲜文盲率几乎为零,大学入学率能到40%,而这些工人组织性和纪律性更非东南亚人能比。
  • 日本商社为政府提供情报是一个传统
  • 韩国政治全面倒像右翼,于经济上说其实就是国家政策全面倾向于大型财阀,削弱了中小企业的话语权(韩国左翼政党算是中小企业的利益代表)

第四章 地缘政治之外蒙古

  • 2010年,美国战略专家罗佐弗撰文称“蒙古国是五角大楼安插在中俄之间的特洛伊木马”
  • 人是经济运行的最基本要素,人口数量过于稀少的话这个国家就很难支撑起一个像样的工业体系。
  • 卖资源换钱那只能叫增长,不断能造出新奇的“东西”并且保持人的活力才能叫发展。
  • 蒙古国的官员和学者中有不少人都认为,懒惰和散漫如今已经是这里贫困的直接原因——更深一层的原因是没有机制去克服这些习气。
  • 地缘政治中同样存在这种取其一点便可盘活全局的“应力点”。以远东来论,一个朝鲜半岛,一个台湾,再便是外蒙古,这些地区只要发生大的改变,那个整个地区的政治格局便要发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第五章 地缘政治之欧洲

  • 假如把一只螃蟹放在竹篓里,你必须要记得盖盖子,否则它很容易爬出来,可如果是很多只螃蟹,那你大可放心,甚至根本不用去管,因为任何一只螃蟹在它要爬出竹篓的时候,总会被其他的螃蟹拽下来,结果是一筐螃蟹谁都爬不出来。经过上千年的战乱,今日的欧洲在统一的基督教文明之下依然是邦国林立,说到底,欧洲就是这一筐“螃蟹”。
  • 一件东西也许因为你早已习以为常而常常对它报以轻视和不屑,但当你看到别人为了得到它付出了何等的艰辛之时,就该明白这件被你轻视的东西其实是何等的珍贵。
  • 第一是可守——必须有足够的地理屏障,可以依托地势靠少部分资源就足已抵御外部入侵,这样才能有足够的精力以及人力、物力资源来经营根据地,为未来积蓄力量;第二是能养——在地理屏障的后面,你的根据地必须有足够大的空间,而且它不能过分地被割裂开,足够的土地、人口、资源,是蓄积力量的根本,而交通上的便利则有利于形成统一规划、令行禁止的社会体制,这样才有可能使得资源得以聚集,形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力;第三,可攻——忙活了这么多,最终你是为了要打出去,这就如同雏鸡最终要破壳而出一个道理,从信息流和物流来讲,交通过于闭塞的地区也许便于防守,但很难有所作为,因为别人进不来你也出不去。三国时代刘备的蜀汉政权始终没有做大,便是对后两条的最好验证。
  • 所谓楚人无罪,怀璧其罪。

欧洲的“战国棋局”(二)

  • 对于国家或者文明而言,最有利、最值得骄傲的一面,往往也会在特定的时候成为最不利的一面,反之亦然。
  • 而至元代,朝廷重新划分了全国的行省范围——这个行政区划的基本框架一直延续到今天,每一省的范围内都包含了多重地貌,换句话说,任何一省都无法独占山川河流所形成的天然屏障,如此一来,无论是谁,再想凭借地理封闭性搞国中之国都是异常困难的。
  • 平缓为主的地理环境使得欧洲地区缺乏一块“形胜之地”,这使得这块土地上的各个邦国始终处在一种强而无法做大、战而难有喘息、合而不能长久的状态之下。
  • 所谓“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之类的“名人名句”,只能放在欧洲特定的语境下才有意义——他们的“国”是邦国,我们的“国”是“天下”,是中华文明圈,他们的“不爱国”是打仗打怕了,我们的“爱国”是为了“天下太平”。所谓“神我者生,形我者死”,不明就里就照着学别人是肯定行不通的。
  • 什么叫“资本主义”,从字面理解,我们可以称之为“以资为本”,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意识形态、国家权力、军事力量,以及各类资源,所有的这一切都要围绕着“资本”这一核心来进行调配,而它们运行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资本的增值,这就是“以资为本”,对比小农经济,它其实更强调资源调配的集中、统一。
  • 简而言之,真正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正是资源的集中。

第六章 政治经济

  • 革命并非打土豪、分田地那么简单,只有当新的经济体系被建立起来且可以稳定运行,革命才可以说是有了初步的成果。
  • ,当时毛泽民的应对方式是依旧坚持一元纸币兑换一元现洋比价不变,不限量进行兑换,最终以这种方式暂时安定了人心,一天以后,钱之光从前线运回了缴获的银元以及盐巴、棉布等紧俏物资,这批物资迅速出现在了苏区政府主办的合作社,并且明确标明,只能以纸币(苏区币)购买,不接收现洋。由此,挤兑现象得以解除,苏区币的信用得到了保证,很多人又把现洋重新兑换成了纸币
  • 钱之所以为“钱”,并非取决于它的质地,而在于它是否可以买到实实在在的东西。金银等贵金属说到底只能提供一个心理依托
  • 枪杆子里不单出政权,也出货币主权。
  • 在很多时候,知识不等于智慧,亦或者也可以说,水平不代表良心。
  • 山东分局随即在根据地实行了食盐统购统销——想买盐必须用北海币。这个政策看着肯定眼熟,因为在三十多年以后,美国通过威逼利诱最终说服了沙特以及其他欧佩克产油国,使美元成为了它们石油贸易中的唯一结算货币——这意味着这颗星球上2/3的石油必须用美元才能买,进而70%的国际贸易都以美元进行结算,即便一个国家再反美,她也必须储备美元用以应付物资采购,而这就意味着她们在给美国缴纳铸币税。
  • 这其实也是美国自战后开始一直秉承的思维模式——压低油价打击苏联石油出口,投资日本地产加剧其经济泡沫化,1998年量子基金横扫东南亚消灭日本经济纵深……看似只是华尔街赚的盆满钵溢,其实美国政府的战略目标在这期间也已经达成。
  • 套用现在的话说,当时中共的做法其实就是“干涉汇率”、“破坏市场规律”,而起到的效果则是牢牢抓住了边区的货币主权,同时使得边区市场免于遭受法币、伪币不断贬值所带来的损失,稳定了物价,繁荣了经济。
  • 治世,术为末,道为本。打仗,以奇胜,以正合。其实说来说去,打赢货币战争的终极奥妙,就是“正道”二字而已。

从“黄金大溃败”说起

  • 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元素到铁(第26号元素)就到头,元素周期表铁之后的元素都是超新星爆炸的产物,越靠后产生几率越小、量越少。
  • 1935年国民政府决定以税收为抵押,向英格兰银行贷款,发行与英镑挂钩的法币,其实质就是将中国货币由银本位制转化为金汇兑本位制,同时这样意味着中国货币将完全与日元脱钩,这一举动必然要损害到日本的在华利益,这便成了后来日军大举侵华的直接诱因之一,因此抗战也有法币之战的说法。
  • 一个完全建立在经济体信用之上的货币体制也是大势所趋——当然,前提是这个“信用”得是真正可靠的,本质上说只有货币数量与市场上流通的商品数量始终对等才谈得上这个问题,但现实中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没谁真正做到过这一点。
  •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首次发行人民币,当时的人民币“不与金银本位制挂钩,不与任何国家的外汇挂钩,而以人民政权的信用为担保,从而避免了掌握着主要金银库存的西方列强对于中国金融安全的威胁,真正建立起中国第一个信用货币体系,从而一举将中国经济推入信用时代”(韩毓海先生言)。
  • 1971年7月美元危机中尼克松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这标志着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彻底崩溃,至此美元和黄金完全脱钩
  • 因此我们就看到美元与黄金如同坐在了跷跷板的两端,上世纪90年代美元如日中天的时候,国内金价一度只有六七十块钱/克,而2000年以来随着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破裂,美元开始持续走低,而黄金则迎来一个长达12年的大牛市。
  • 索罗斯有句话“一件事如果所有人都认为它会发生,它就一定会发生”
  • 资本的趋利性决定了它不会按照任何人事先设定的路径走,而只会选让资本增值最快的路径,而钱生钱永远比依托实物生产来赚钱要轻松得多。
  • 套路是不标准,但是前面已经说过了,金子增加起来很难,而钞票印起来很快,所以长期持有黄金(压箱底了),升值是自然的
  • 暴雨梨花针遇到擂鼓瓮金锤
  •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而美国的很多政客,一直到仗都已经打起来了,才知道穆斯林原来是分为什叶和逊尼两派的。而对穆斯林文化的无知直接导致了后面美国中东政策的大幅度偏差,最终造就了现在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泥潭。
  • 真正让这些金融大鳄赔得血本无归的案例,一个是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中的香港,一个是1999年的俄罗斯,都是政府直接出手,压根不承认那套所谓的“游戏规则”,然后自然问题也就消弭了。
  • 一个经济体系中,货币就相当于血液,假如有一天各个器官(各个经济体)突然意识到血液循环系统(金融机构)一直以来其实非常不靠谱,那么处于增加安全感的本能,谁也不会轻易再让“血液”轻易从自己这里流出去,大伙都搞“现金为王”,这个“血液循环”自然也就不走了,时间一长整个肌体(国民经济体系)就会跟着坏死。
  • 金融炒作不存在生产、运输、仓储这些环节,在互联网时代完成一笔交易不过是敲几下键盘的事情,没有任何实业的资金流动速度有可能赶上虚拟经济,通俗地说就是“钱生钱”是来钱最快的行当。
  • 你用美元购买的东西绝大多数其实都不是美国生产的,那么干嘛一定要使用美元呢?
  • 两地对占领运动态度上的这种微妙差别,其实所反映的就是白宫与金融集团间的博弈。而从结果看,总统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最终这场和平请愿活动被定性为“犯罪活动”,是“国内恐怖主义。
  • 因此对美国而言,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在于保证能让新印的美钞有对应的可以拿来买的实物。而现在可行的解决路径就是:某个经济体由于某些原因,被迫大批出售其名下的矿产、企业等优质资产,而国际资本进而以美元计价来收购这些资产。如此一来,美联储印出的美钞背后,就有了实实在在的实物资产作为支持,大幅贬值也就不可能发生,美国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可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糊弄过去。

第七章 军事战略

  • 另一条途径,是像朝鲜战争一样,选择直面背后的势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大国对抗”与“局部战争”
  • 一个是“大国”——要担得起这个称谓,你的手里就必须有足够的本钱,光有GDP和国土面积是远远不够的,拥有完善的工业基础虽然可以加不少分,但还是够不着及格线,比这更重要的是你还要有一个独立自主、不受他人左右的国家决策体系,一个可以有效组织本国战略资源的国家管理机制以及国民精神上的凝聚力。

克里米亚、乌克兰与俄罗斯

  • “我两手空空,来到俄国,现在我终于给俄国带来了我的嫁妆,就是克里米亚和波兰。”这句话是叶卡捷琳娜女皇对自己功绩的评价。
  • 克里米亚半岛只有2.5万平方公里,而阿拉斯加州面积为170多万平方公里,且资源丰富。
  • 从地缘上说,如果拿中国或者说是拿东亚地区来比对的话,乌克兰加上克里米亚半岛对于俄罗斯的意义,大致相当于东北三省加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列岛对于中国大陆的意义。
  • 克里米亚半岛的这一系列价值,差不多就相当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对于中国的价值。众所周知,驻韩美军与驻日美军相互呼应,构成了“第一岛链”中最坚固的一环,是战时中国海军进入西太平洋的主要障碍,也是目前中国解决东海海洋权益争端的主要制约因素,而从更坏的角度看,部署在这里的美国军事力量,对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乃至京津政治中心,都始终是一个潜在威胁。
  • 地缘安全问题在不少时候就是如此,衰微与兴盛只在一线之间,并没有太多可以妥协的中间地带,所谓“谋略”在这种地方是谈不上、用不上的。以地缘角度看问题,必然要有一种进攻性的思维,略带夸张地说,地缘政治就是一种刀尖上的哲学。
  • 几个回合下来,俄罗斯赢得了大势,美国损了面子但在美元上赢得了实惠,而法、德在这一轮则是输得彻彻底底、干干净净。

说说“弹道导弹打航母”

  • 描述武器大系统以及单个物理平台的几个指标:火力、防护力、机动力、信息力,说到底都是围绕着投送火力这个主题。
  • 换而言之,弹道导弹使第三世界国家以不是很大的代价暂时的、部分的(但从后文会发现,不会完全地抵消)抵消掉发达国家强大又昂贵的军事系统特别是空中力量的威胁,这一作用如中世纪“农夫手中的弩”于“贵族骑士”的效果相仿,而现代西方国家对战术导弹扩散的忌讳与其中世纪时的祖先对待弩的态度如出一辙。
  • 第一,战术需求绝不能仅是处于装备技术指标的边沿区域,这和现在手机所标注的最大待机时间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技术指标只是“刚刚够”,那除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作最后一搏外不会有任何实际意义;第二,对具体子系统的改变是基于现有水平下的细节的技术重组,而不能是基于较大的技术水平跃升或对系统实质的变更,否则直接讨论“高达机器人”或者变形金刚得了;第三,这种技术上的改造必须能保证战术上的提升效果,否则就将是无意义的重复劳动,那种把香肠从切片改切段的创新毫无意义。
  • 目前,对海上目标进行侦察定位的主要手段包括:海洋监视卫星、电子侦察卫星、成像侦察卫星、岸基超视距雷达、水下声呐基阵以及无人侦察机等。由于使用单一侦察手段不能满足作战要求,因此需要综合利用以上各种侦察手段,做到实时、准确地对目标进行监测和定位。
  • “猜”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威慑。

尾声 《八月八日》与不一样的战争观

  • 俄罗斯和它的军人理所应当去保卫俄罗斯的女人和孩子。
  • 第三,如果你做不到,那么请你走开。
  • 这其实也反映了俄罗斯民族对于战争的一个心理特征,就是轻视伤亡,但强调报复——吃什么就是不能吃亏,既然防御始终是无心被有心算的被动局面,那么索性把精力放在后发制人上,通过报复让对方失大于得:拿破仑打进了莫斯科,于是1814年俄军就攻进了巴黎。希特勒兵临莫斯科城下,所以苏军一定要打进柏林。
  • 富国是建设出来的,而强国很大程度上则是打出来的。所谓:刚不可久,而柔亦不可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