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时健传

周桦

我自己的一点总结

  • 一个人如果庸庸碌碌地活,我相信是不会有什么人生经验的。

企业家的尊严

  • 这种希望就是企业家尊严的源头:工匠精神、独立人格、不断创新,为社会贡献价值。

看褚时健如何走出“哀牢山”

  • 后又如何用17年时间走出心理和职业的巨大困局。正如尼采所言,一个伟大的人格,可以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这本书是这样的……

  • 他非常无奈:“为什么不忘了我?”——褚时健一直都只想做自己。

第一篇 早年的故事(1927——1948;矣则,昆明)

  •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亲手转动过命运的车轮,从这车轮里迟早都会转出一生中的大事件。 ——瓦尔特·本雅明

第一章 起始

  • 人的生命和国家民族的命运一样,此起彼伏,生生不息。
  • 有时想想,所谓“见识”无非就是见过好东西,然后能判断什么是好东西,进而能做出好东西。

第二章 童年浪花

  • 特别是他的母亲,知道儿子往外拿钱,而且自己家里钱并不多,但也装着不知道,对这个大儿子她一直很信任,几乎没有过责怪打骂。“我和我妈相处得好。”褚时健说。
  • 褚时健对初小的几个国文老师印象深刻。在之后的岁月里,尽管褚时健在学校受教育的时光寥寥无几,但他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那就是阅读,无论在任何一个生活阶段,他在睡前都要看几十页书。
  • 这些快乐与乡村有关,与铁路有关,与江水有关……大自然给予了他生命最初的灵气和领悟。

第三章 少年故事

  • 搞物质生产,就是消耗要低,质量要好。成本核算和产品质量都非常重要。不管什么事,你要先搞懂才做,不懂的事,先向别人学习。不然你亏本了都不知道为什么。”

褚时健自述 我的1943

  • 父亲做的是木材生意。回到家的时间,他大都到山里去收木材;把木材拉回家后,按长短粗细分好类,然后搭火车把木材运到个旧卖给锡矿,矿里用来做矿洞里的镶木或者燃料。
  • 从那以后我就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会观察,会总结,找到规律。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规律搞清楚了,办法就出来了。闷着头做事不动脑子,力气用尽了也不一定有好收获。

第四章 离家的日子

  • 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却是在云南的另一个地方:昆明。
  • 自己对昆明的陌生感减少了七八分,少年气盛,他完全没有因为第一天找路的艰辛而丧失对新地方的热情和信心。
  • ”实习工厂地处昆明的热闹地段:龙翔街。当时的龙翔街车水马龙、古建筑林立,褚时健有些看呆了。
  • 褚时健说好习惯的养成刚开始是痛苦的,但养成后便获益很多。

第五章 所谓长大

  • 在大多数人记忆中,读书时光总是美好的,因为简单,因为世界的新奇,因为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褚时健亦是如此。在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岁月里,昆明大概是第一个高潮:在最黄金的年龄,见了较大的世面,结识了许多精彩的人,从一个懵懂少年变成一个有思想的青年。

第六章 思变

  • 褚王氏希望儿子到昆明读更多的书,成为一个有大出息的人——最起码,要像她的丈夫一样,是一个行走在外、见世面的人。她把儿子催促上了火车。
  •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第二篇 激情的青春十年(1948—1959;南盘江北岸地区,玉溪)

  •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第一章 当上了游击队员

  • ,不论危险,只谈未来。
  • 一条船,驶过江,从此褚时健便山高水长,离开家乡,离开惯常的生活。他的生命、生活,从此和中国共产党紧密相连,党的命运影响着他的命运;他的个人生活,从此不再完全属于他个人。

第二章 战火纷飞

  • 20出头的人了,不是为了几口饭去打游击的。我们相信共产党,是为了信仰去受苦,所以能坚持。”

褚时健自述 我的1949

  • 所以我从那时就知道,把每一天安排好,就是对人生负责任。想得太多,没有任何意义。
  • 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生死的看法和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当然不一样,怎么能一样?我们是经历过活了今天就可能没有明天的人,过去如何、将来如何都不重要,现在、目前就是一辈子。
  • 嘴上在说的这些道理,我内心也是相信的。人家说赤子之心,我们那个时候真是赤子之心,一心向往新中国。作为一个老百姓,我们向往的新中国,其实就是过上安宁的生活,不要打仗,老百姓不要折腾,好好搞经济建设。日子过好了,就是新生活。我能把大家的思想做通,也是因为说到了他们心里面。

第三章 解放

  • 同年年底,即随部队开拔前往西藏继续战斗。不久,褚时杰在进藏途中的一次战斗里牺牲,褚时健再失至亲。
  • 褚时健一直说自己受中庸思想影响大,什么事情都不想一条路走到绝。“留点余地,心慈一些,善一些,对大家都好。”

第四章 革命意味着牺牲

  • 1950年7月,褚时健正在没日没夜地进行征粮工作时,家里出了大事。小褚时健两岁的弟弟褚时候牺牲了。
  • 生命之痛、之烦恼在年轻的他那里已经慢慢累积成茧,做事,工作,不断地工作,成了他往后的生命里最大的精神寄托。
  • 褚时健有心得,开展任何工作,前提是要大家心服口服、心甘情愿,所以思想工作很重要。他习惯站在对方立场去分析事情利弊,得失也讲清楚。
  • 1951年,政府要给每个人定家庭出身、家庭成分,这一政治身份在后面几十年对个人命运至关重要。

第五章 平静或不平静的生活

  • 心,是纯净的;干劲,是无穷的。
  • 偶有闲暇,褚时健会和同事们一起长跑到郊区,锻炼身体。他的体质不错,从玉溪城中心到郊区10公里的路程,一口气跑下来丝毫不见疲态。年轻,总是好的。
  • 一是她的眼神。那是一种利落的、简洁的,甚至严厉的眼神,和不熟悉的人见面时,这种犀利的眼神尤其明显。二是她的腰板。她从来都是腰板直直的,虽然因为年老,背稍微有些驼,几十年间也病痛不断,甚至得过足以击垮人意志的癌症,但她的腰板从来都很挺直,全然不像一个耄耋老人。
  • 马静芬说的正是1941年,日本对云南进行系列大轰炸的时期。那些飞机从腾冲方向飞过来,一路飞一路炸,云南人死伤无数。在马静芬的记忆里,还有在防空洞里大人为了小孩子的哭声不要传出去,死死捂住孩子的嘴,结果把孩子捂死的记忆阴影。那个年代女孩子的成长,因为时代而造成了许许多多冰冷的回忆,她们的性格里,自然也就有了很多坚强吧?
  • 对于大多数年轻的中国女性来说,婚姻是生命的全部,而对于年轻的男性,婚姻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所有有关婚姻的抱怨和不理解,大都来源于这个意识上的分歧。而妻子对丈夫的抱怨,也大都是“不关心,不体贴,不爱、不管”。任何年代皆如此,马静芬和褚时健之间也是这样。

第六章 波澜骤起

  • 有时想想,满地鸡毛蒜皮的生活对于普通人其实是幸事,起码这意味着生活无大事。每个人都可以随口、随时抱怨生活里的小麻烦小磕碰,但真正的大风大浪来临时,有几人能承受?
  • 几天后,1959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没有新年的明媚,四处阴云密布。褚时健收拾简单的包袱,与另外一些“右派分子”一起,坐上一辆破烂的客车,去往元江县红光农场,去往他人生中、命运里前所未有的低谷。

褚时健自述 我的1958

  • 人哪,打击是经常的,你自己心里要有谱气,不然什么都干不了。

第三篇 生活的断层(1959——1979;元江,新平)

  • 天空没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第一章 跌入生活底层

  • 人有时并不太了解自己,须到了特定环境后,潜在的性格才显现出来。

第二章 一家人要在一起

  • 马静芬在褚时健离开玉溪后就无法再待下去了,她已经明显感觉到领导和同事们异样的眼光。一个“右派”的老婆,好像无论怎么生存都是会遭到非议的。偏偏这时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怎么办呢?她突然想离开玉溪
  • 褚时健根本没有和她谈分不分手的事,他只是帮她分析了为什么入党申请被停止的原因,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谈了很久。谈完,褚时健就回了玉溪。这件事后,马静芬心里知道,自己和褚时健是不会分开的。作为妻子,她虽然觉得褚时健粗心了一些,有时让自己很生气,很怀疑自己是否选择错了人,但她从未想过要离婚。至于“右派”身份,那不是国家划的吗?和她马静芬有什么关系?“我不能做落井下石的事情。”马静芬说
  • 并非一般家庭主妇,她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忠诚、忍耐、吃苦,是他们那一代人最推崇的品德。

第三章 到了另一个农场

  • 在逼仄生活里苦挨的夫妻,有时会产生隔阂。这些隔阂和彼此的感情无关,和彼此的性格无关,只是因为生活太过艰难,大家都无力顾及夫妻间应有的沟通。在中国那个年代,政治理念侵袭到每个家庭内部,所有的个人关系都笼罩在个人与国家的政治关系之下,一个政治命运糟糕的人似乎很难拥有美满的家庭关系。褚时健和马静芬在那时也如此。
  • 那个时候女儿褚映群才4岁多,小姑娘眼睛大大的,很讨人喜欢。从小马静芬就很爱打扮女儿,特别在玉溪的时候,马静芬都是自己给女儿织毛衣,缝制带花边的衣服,让小姑娘更显可爱。到了农场后,生活条件变差,吃穿都成了问题,映群变瘦了,但是眼睛显得更大了。
  • 都说良善的环境激发人的美德,充满恶意和怀疑的环境则把人的负面能量引发出来。此言甚是。

第四章 新平,新平

  • 大概命运不在自己手里的人都是如此心境,心似浮萍,任由漂荡。
  • 目标清晰——瞄准目标——聚精会神——拿下。他喜欢这种干脆利落、心无旁骛、凭技术说话的工作。

第五章 迅速进入角色

  • 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必须让相关各方能够利益平衡,都能从中获利。褚时健认为,做生意不能只想着让自己赚钱,适当让利,常常会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利益平衡也成了日后指导他在经营中做出决策的重要思路。

第六章 戛洒缘分

  • 他的性格向来是:不闲着,必须做事,而且做了就要做好。
  • 好在在同一县城的小学之间调动也不难,没多久,马静芬就调到了距离戛洒镇不远的平寨小学教学,尽管还有一点距离,但已经方便了很多。一家人终于可以在一起了。
  • 作为一个企业领导,你不懂技术,光会管人不行。”

第七章 动乱岁月中的平静生活

  • 尽管看上去平静,但褚时健内心是厌烦的。在这种夹缝中求得安静的生活当然有窃喜,但远非他对生活的正常理解。斗争、无休无止的斗争,不知何时是个尽头。
  • “文革”10年,褚时健越发养成了沉默不善表达的性格,对家人更是如此。工作的繁忙、对时局的疑惑、做人做事时的如履薄冰,让他越来越收起自己外向的一面。
  • 褚时健的心思的确有一大半都放在了工作上,他说:“我闲不来,一个问题解决了,马上就会想到另一个问题。”所以,在解决了榨糖高能耗、低产出的问题,改进了烤酒工艺、增加了出酒量之后,他又开始研究起了糖厂的另一项副业——造纸。

第八章 希望的光就要来了

  • 一个人的天职,不就是尽本分吗?!做企业的人不管利润,不管企业前途,不管职工生活,不如回家卖红薯!
  • “治大国如烹小鲜。小事料理得好,大事才有本事料理。我一直相信这个道理。”褚时健说。

褚时健自述 我的1966——1976

  • 1966年到1976年,这10年间我是在新平那个地方度过的。我和它很有缘分,在那里待了16年。当1979年离开那里之后,我和我的一家人都以为从此不会再回来,但是你看,现在我们又算是回到了这里,而且不会再离开。
  • 一个人,别人把你打倒了不要紧,总有事情是自己控制不了的;但自己不要把自己打倒,不然就真的是彻底倒了翻不了身了。拿鱼给我带来乐趣,如果我连自己的乐趣都没有办法去找,生活就真的过不下去了。

第四篇 华彩人生篇章(1979——1996;玉溪卷烟厂·上)

  •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第一章 预备

  • 在西南三省,有一个民间的说法:西南三大宝,云烟、贵酒、川妹子。
  • 没有变化的日子太久,好像永远都不会有变化。

第二章 万事开头难

  • 褚时健曾经一再说自己的一个观点:一个工厂领导,如果不懂技术,不了解工艺特点,那么即使能力再强也只会盲目指挥。“业务一定要好。”他说。

褚时健自述 我的1979

  • 要建立某一种制度,总是要经历各路人的不接受,关键是你自己想好了就要坚持。一旦制度确立,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制度还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章 启动改革

  • 这种意义让他落实到了一点:企业的本质就是逐利。企业有了利润,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意义。

第四章 出手改革

  • 事实证明,没有所谓自动自觉、牺牲个人的觉悟,人的劳动积极性必然和自身利益挂钩,才有长期持久性。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里,毕竟是生存、安全需求为先,自我实现是最后一个层次。所以必然是个人满足在先,然后才是集体获益。

第五章 设备之战

  • 经过外引设备、内改分配制度,烟厂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稳步发展期。
  • 当时褚时健被地区卫生检查团通知去行署交50元罚款,还要做出检查,原因就是烟厂的环境卫生不达标,所以褚时健决定专门成立一个部门来抓这件他也很头痛的事情。
  • 褚时健的出行有他的特点:一是他不带所谓的行政领导,一同前往的

第六章 烟叶的故事

  • 烟草本来在中国没有,直到1575年,也就是明朝万历年间才进入中国,福建的漳州、莆田成为最早种植烟草的地方。
  • 传统国企的领导人,大都不是经营高手,而是协调平衡高手,以平衡各方利益为上,无过即为功。
  • 在建立基地的过程中,褚时健经历了不少,他要和这些地方的村镇干部详细交流意见,说服他们成为烟厂的基地。当然,这些谈话里最有效的部分是:“烟厂保证你们的收入会比以前高。如果这些烟叶不挣钱,烟厂补给你们。”
  • 无论什么标准,唯一有价值、有意义的标准应该是消费者的钱包。我们的红塔山、阿诗玛都非常受欢迎,这就是标准。”

褚时健自述 我的1986

  • 农作物这个东西,最能反映人的做事风格,你尊重它的生长规律,按规律办事,认真对待,一定会有好回报。

第七章 内部管理大小事

  • 邱建康有一个观点,一个企业家起码要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引导自己的能力,二是帮助他人的能力。

第五篇 行在人生巅峰期(1988——1998;玉溪卷烟厂·下)

  • 我们不懂,我们又怎么能懂?人世间绝不限于我们这些人。也有人热泪涔涔,却不是由于个人的不幸。我们为理想而献身,我们问心无愧。
  • 我们不懂,我们又怎么能懂?人世间绝不限于我们这些人。也有人热泪涔涔,却不是由于个人的不幸。我们为理想而献身,我们问心无愧。——涅克拉索夫

第一章 名烟翻番

  • 1995年,北京名牌资产评估事务所发布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研究报告》。在这份报告中,红塔山以320亿元的品牌价值高居榜首。而排名第二的长虹仅有87亿元。
  • 1994年,褚时健在《云南人事》上撰文,里面有几句评价自己的话:“人家说我治厂有方,其实,我亦只不过注重自己这个‘人’的修炼罢了。我的最大兴奋点是干事,表扬并不重要,荣誉也不重要,无论是连阴雨还是艳阳天,只要能干事,生命就有意义。”

第二章 关索坝工程

  • 褚时健早已对各种政策壁垒习以为常。作为一名特殊行业的国企领导,需要具备的最大能力也许不是搞生产提高利润,而是协调、申请、周旋、权衡……
  • 20天,欧洲四国,褚时健共购买了近20亿元的设备,确实是国际大豪买。
  • 20天,欧洲四国,褚时健共购买了近20亿元的设备,确实是国际大豪买。

第三章 快马加鞭

  • 总裁管今天,董事长管明天。”

褚时健自述 我的1994

  • 我以前顾着工作太多,对家庭比较忽略。到现在我是明白了,实际上一个人的人生乐趣最终都是从家庭里找。

第四章 谢幕

  • “闷头在做。”十几年过去,猛然回头看一看,他才醒觉自己一直行走在悬崖边,看尽人间百态。烟草,的确就是高危的行业。

第五章 人生间隙

  • 特别是在最初失去自由的时间里,他经常有想不通的时候:曾经获得那么多荣誉,“十大改革风云人物”、“全国优秀企业家”……那么多的中央领导对自己的工作做出过肯定,最切实的是,玉溪卷烟厂在自己的手里发展得如此顺利,17年时间从一个地方烟厂发展到亚洲最知名,欧美烟草企业也未必敢小瞧。但转瞬间,自己却成为阶下囚,千夫所指,女儿丧命,妻子被囚。“当时确实想不通,怎么就到了今天?”他说。
  • 马军的辩护词即便十多年后看来也非常精彩。他从三个方面与法庭讨论了有关国企企业家的生存状态。第一,企业家的法律地位。“为什么企业的领导可以被行政机关随意调换,使其权利被侵害?第二,企业家的政治地位。马军的疑问是:“在企业和企业家对政府部门存在依附关系的前提下,政府部门真的把他们当主人了吗?你们实实在在、设身处地地为他们做了什么?”第三,国有企业和企业家的经济地位。这是马军着重谈到的一点。他在辩护词里说:“国有企业和企业家的经济地位,是一个50年来没有认真彻底解决的问题。国有企业及企业家的劳动力价值怎么体现?在我国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像褚时健这样一个企业家,玉溪卷烟厂17年税利总额为800亿元,17年全体干部职工的分配为5亿元,比例为0.625%,褚时健个人17年全部收入为80万元,个人收入比例是十万分之一。褚时健17年的全部合法收入,甚至赶不上一个影星一次广告的收入,赶不上一个歌星的两次出场费。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分配方面怎样做到实实在在的按劳分配,实现劳动力价值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的分配体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国企及企业家的合理分配问题?……”

第六篇 果夺锦标(1999至今;狱中,玉溪,新平)

  •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第一章 是结束,也是开始

  • 当年在业务上有往来的商人们也来探望,走时还悄悄留点钱给他,褚时健也没在意,随手就把钱放在了图书室的书架上。后来他离开监狱时,把书架上的那些钱拢过来数了数,竟然将近100万。联想到他的罪名,此情状颇有些讽刺。

第二章 土地、水和树

  • 他之所以敢做,是因为有烟厂期间“第一车间”的经验做底气,他尝试过以工业的方式来对待传统的农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一次,褚时健要用工业的方式来种橙。

第三章 橙树在长大

  • 人哪,做什么事都是有因为所以的。现在的一些收获,一定是因为以前有积累,哪有突然就想到用烟梗的?”
  • 对于家庭的关心,他更多理解为责任感,而马静芬则更多希望他的关心体现在生活细节中。这大概是大多数杰出的人在家庭上的遗憾——失去了与亲人之间的温情细节。

第四章 一年比一年丰收

  • 虽然家里从来不缺人来人往的景象,但那是客厅沙发区的热闹。他和老伴儿马静芬需要的,是每个角落的温暖。
  • 他知道褚大爹但凡说出的话,一定是考虑好了的。
  • 老人家真是教了我很多,就是那段时间我悟出一个道理,做任何事不能糊里糊涂,不能说这个赚钱,那个赚钱,都要去做。稀里糊涂到最后盈还是亏都不知道。”李亚鑫说。

第五章 每一条路都指向未来

  • 李亚鑫从褚时健那里领会到一点:“无论以什么形式卖,产品品质都是第一位的。形式无足轻重,内容至关重要。”
  • 他几十年来人生的关键词是“做事”,是“事业”,至于财富,那只是顺带的结果。

第六章 江山无限

  • 他始终执着于传统中国人的精神:认真做事、注重生产、有劳有得。这些看似简单朴素的精神实质让褚时健超越了时代的变迁——他在任何时代都取得了企业经营的成功。作为企业家的褚时健,战胜了时代。

褚时健自述 种橙十年

  • 无论做什么事情,人哪,都要有一颗敬畏心,自然规律、市场规律都要遵守。人当然要努力,要全心全力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同时也要实事求是,走得两步,停下来想一想,以后的路才不会走错。

岁月像一条河

  • 每天早上,褚时健和马静芬都差不多是6点过后醒来,然后两人聊上半小时,再一起下楼吃早餐。每天都如此。“我两个不论什么环境,总是很好聊,说不完的话。”他说
  • 基本调子,那就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要看他在谷底反弹的高度”

致谢

  • 要感谢万科公益基金为这次创作提供了采访的经费,没有这笔经费,我不会有这么多丰富的一手资料。对于一本负责任的人物传记来说,这些资料弥足珍贵。
  • 我知道你们如此敞开心扉,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对褚时健先生的一份尊敬和情谊。你们对他的这份情谊,在他任厂长时如此,监狱时期如此,年老了依然如此,如此肝胆相照和仗义,我应该向你们深深鞠躬表示敬意。
  • 谢谢褚时健先生的家人。对于他们宁静的生活而言,一个采访者几乎就是一个打扰者,但他们都没有表现过任何的不欢迎,相反对我的采访都尽力配合。所以,要谢谢褚时健先生的夫人马静芬老师,褚时健先生的公子褚一斌先生,外孙女任书逸和她的先生李亚鑫,还有褚时健先生的孙女褚楚
  • 最后,我当然要把最大的感谢致予褚时健先生。不仅是因为他慷慨、坦率面对我的各种提问,更重要的是,在倾听他的故事的过程里,他繁盛的人生经历,他的强大生命力,他对生活、对事业的一片赤子之心,也丰富了我对自己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