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故事(15册全)

盐野七生

推荐序1 为什么是罗马

  • 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

推荐序2 向往古罗马文明的精神特质

  • ◇自信与宽容:罗马人的生活态度和对异教对外族的接纳与吸收。◇竞争与开放:罗马人的生存立场和对制度对风险的尝试与面对。◇人性与权利:罗马人的生命价值和对快乐对自由的追求与捍卫。
  • ◇自信与宽容:罗马人的生活态度和对异教对外族的接纳与吸收。 ◇竞争与开放:罗马人的生存立场和对制度对风险的尝试与面对。 ◇人性与权利:罗马人的生命价值和对快乐对自由的追求与捍卫。

银币故事

  • “工薪族”一词,追根溯源起来,就是罗马人的语言——拉丁语中,用“盐来付款的人”的意思。

致读者

  • 古罗马人究竟是一些怎样的人?其智力不及希腊人其体力不及凯尔特(高卢)人和日耳曼人其技术不及伊特鲁里亚人其经济不及迦太基人

  • 起点可以追溯到扎马之战以前500多年的过去,不是五十几年,而是五百几十年。罗马终究非一日建成。

逃亡者的传说

  • 据说以建设者罗穆路斯的名字命名的罗马就这样诞生了,时间是公元前753年4月。

公元前8世纪的意大利

  • 更愿意选择在防御上万无一失却因此容易阻碍发展的山陵的伊特鲁里亚人。 把城市建在防御不充分却因此可以向外发展的地段的罗马人。 在意大利南部,把城市建在沿海地区,虽然便于通商却忽略了敌人的存在的希腊人。
  • 更愿意选择在防御上万无一失却因此容易阻碍发展的山陵的伊特鲁里亚人。 把城市建在防御不充分却因此可以向外发展的地段的罗马人。 在意大利南部,把城市建在沿海地区,虽然便于通商却忽略了敌人的存在的希腊人。

在意大利的希腊人

  • 刚刚诞生的罗马之所以能在伊特鲁里亚和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两大势力之间生存,不是因为伊特鲁里亚人和希腊人尊重罗马的独立,而是因为当时的罗马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让他们试图把它纳入自己的势力圈中。

第二代国王努马

  • 向宗教寻求纠正人类行为准则的是犹太人。 向哲学寻求纠正人类行为准则的是希腊人。 向法律寻求纠正人类行为准则的是罗马人。 就在这一点上,这三个民族的特点可见一斑。

第三代国王托里斯·奥斯蒂吕斯

  • 对罗马人来说,攻打阿鲁巴的意义绝不同于和邻近各部族之间的纯粹的交战。攻占阿鲁巴意味着罗马从此成为拉丁民族的祖国,罗马不再是被各部族赶出去的人聚集在一起建起来的、另立门户的城市,而是拉丁民族的大本营。罗马人继承了罗穆路斯同化战败者的政策,同时也制定了严惩不守承诺者以及叛逆者的规定。

第五代国王塔克文·普里斯库斯

  • 塔克文领导下的排水开垦事业不仅增加了可用土地资源,而且也为罗马形成一体、促进各民族团体之间的交流,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此外从景观方面来看,罗马因为有七个山丘,又有台伯河流经,与单纯的平原相比,更富于地形变化之美。罗马的这种美就是从此时开始形成的。

最后一位国王:“傲慢者塔克文”

  • 如果你仅仅因为国王的集权统治而否定王政时代的罗马,我认为你没有正确理解历史。一个国家共同体,在最初阶段,应该说更适用于中央集权制。因为当一个社会组织尚处于幼小期时,如果不加以呵护,难免会中途夭折。所以,在这种时候,由一个人作决策,由一个人坐镇指挥显然有效得多。

走向共和政体的罗马

  • 巧妙利用丑闻推翻王政的最大功臣是路奇乌斯·尤尼乌斯·布鲁特斯。他是随后延续了500年的共和制罗马的创始人。

希腊文明

  • 公元前776年,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希腊举行。之后,每隔四年休战一次,大家汇聚在奥林匹克,一起欣赏体育竞技。

斯巴达

  • 所谓“改革”,实在是一个令人深感恐怖的说法,因为改革失败会置一个民族于死地。即便成功,也会决定一个民族的风格,由此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因此绝不可草率从事。

波斯战争

  • 这时,有一个雅典士兵跑步回到雅典,带去了马拉松之战的捷报。这就是现在的奥林匹克马拉松比赛的由来了。

霸权国家雅典

  • 特米斯托克利斯很难拒绝在绝境中帮助了自己的波斯国王,又不愿意把矛头指向自己的祖国。时年70岁的他最终选择了服毒自尽。就这样,早在雅典和斯巴达开战前40年就已经预计到这两国将难以共存的男人的一生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伯里克利时代

  • 自由和秩序的并存,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之一。没有自由,就没有发展;没有秩序,也得不到持续的发展。然而这两者又是互相排斥、互不相容的矛盾体。要让这二者在现实生活中并存,是极其重要的政治命题。

了解希腊之后

  • 公元前449年,《十二表法》出台。一项一项刻在铜板上的《十二表法》出现在古罗马广场的一角。

罗马贵族

  • 在希腊,一度陷入泥沼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终于有了结果,雅典不敌斯巴达。希腊于公元前404年进入斯巴达称霸的时代。在失去伯里克利,又败于斯巴达后,一直处于迷茫状态之中的雅典于公元前399年判处苏格拉底死刑。此时的落后国家罗马还处在“探索”过程之中,先进国家希腊也同样一片混乱。

凯尔特人的入侵

  • 凯尔特人是希腊人取的名字,罗马人叫他们高卢人。今天虽然只剩下爱尔兰,但是在古代,这个民族却占据了欧洲最辽阔的土地。

走向衰亡的希腊

  • 政治家对民众的理解能力从来不抱幻想,相反,哲学家却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提高民众的理解能力上。这也许就是政治家和哲学家之间的区别吧。

政治改革

  • 我们已知的政体有三种,即王政、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如果你问罗马人,他们国家的政体属于其中的哪一种,估计无人能回答。如果眼里只有执政官,看上去像王政;如果只注重元老院的作用,大概有人会说是贵族政体;如果只重视市民大会,这人一定果断回答是民主政体。……然而,罗马政体正是这三者的统一体。

罗马政体

  • 马基雅弗利说:“如果要保住一种政体,必要时,必须有勇气做出有违这一政体理念的事。”

“政治建筑的杰作”

  • 善于从失败中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挣脱已有观念的束缚,提高自己,然后再重新站起来。这就是罗马人的性格。

道路建设

  • 雅典、斯巴达、伊特鲁里亚和罗马都起源于城邦国家,自由市民是国家的栋梁。但是,雅典、斯巴达和伊特鲁里亚的各个城市始终止步于城邦国家,只有罗马,尽管起源于城邦国家,却超越了城邦国家。他们成长的轨迹就体现在他们对市民权独特的构想之中。

山岳民族萨莫奈人

  • 这次坐镇指挥歼灭战并采用游击战法的罗马军团指挥官之一正是当年作为执政官在考地乌姆被迫忍辱投降的森提乌姆斯。
  • 从古至今,历史学家一致认同罗马人有这样一种才能:失败后能够把损失降到最低,胜利后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胜利的成果。

小结

  • 古代罗马人留给后世的真正遗产不是辽阔的帝国,也不是经过2000年以后依然挺立的遗迹,而是不论宗教和人种肤色,一律予以同化的开放性。

第一章 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4—前241)

  • “布匿战争”的意思是与腓尼基人之间的战争。
  • 在这一点上,迦太基和罗马人正相反,因为罗马人从不追究战败者的责任。
  • 共和政体下的罗马规定,作为军队总司令官,一旦执政官接受任务,并开始执行后,元老院不得再向他发号施令,也不得对战略战术提任何意见。在任一地点的战略、作战方案等,完全由执政官决定。不追究战败的责任,从一方面讲也是为了执政官可以毫无顾忌地专心于完成自己的使命。此外,无论是提出和谈,还是接受和谈,从和谈条件乃至到谈判结果,全权由执政官处理。这一切正是马基雅弗利不吝溢美之词的方面。

罗马军团

  • 战争结束后做什么,怎么做,将决定这个国家的未来。胜负已成定局,再纠缠此事于事无补。问题是如何从中吸取教训。

第一次战役:提契诺战役

  • 从此,罗马人对于无论受到怎样的阻碍也得以成功的事,改用这样一句习语来表达了:“不管怎样,汉尼拔过去了。”
  • 所谓天才,不是善于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新事物的人,天才之所以为天才,是因为他能够意识到别人没有意识到的、已知事物的重要性。

西庇阿登场

  • 既然表明了继续战斗的决心,罗马决定全体元老院议员除了不动产,贡献出所有个人财产,并且真的这样实施了。为了确保战争经费,罗马发行了战时国债。除了无产阶级,所有市民必须根据家庭经济实力,购买相应的份额。
  • 公元前215年以后的罗马,东、南、西、北四处受敌。东边是马其顿,南边是锡拉库萨,西边是西班牙,北边是高卢民族。还有,最难对付的汉尼拔就在意大利境内。
  • 很多国家在危机来临时,常常出现意见分歧,但是,在罗马没有出现过这种状况。正因为如此,在被汉尼拔打得一败涂地之后,罗马依然能够保持真正的强大。
  • 很多事情,看上去没有可能。但是,如果换一个视角,没有可能的事情就会变成可能。
  • 这一年,阿基米德大约75岁上下,是一位数学家。数学虽然与罗马军队无关,却让2200年以后的高中生苦恼不已。

第五次战役:维克拉战役

  • 迦太基方面没有采取行动是因为总指挥官迟迟下不了决心,西庇阿没有采取行动是因为他早已心中有数。

扎马战役——第八次战役

  • 上了年纪的人不是因为年岁大才变得固执。如果是普通人,随着生理功能的衰退,或许会出现精神上的动脉硬化现象。但是,曾经有过辉煌业绩的年长者表现出来的固执与此不同。他们之所以变得固执,是因为曾经的辉煌业绩让他们跻身于成功者行列。他们变得固执,不是因为年龄,正是因为成功。因为成功,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当情况发生变化需要变革的时候,这种自信妨碍了他们选择其他的道路。因此,要从根本上改革一件事情,只能依靠那些才能出众、且不受曾经的成功羁绊的人。改革往往由年轻的一代来完成,就是因为他们年纪轻,不会受到已有的成功的羁绊。
  • 一位领袖之所以优秀不是因为他具备卓越的才能,而是他能让追随者觉得自己在这个集体中必不可少。人与人之间能长期维持的关系,一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很难指望会长久。
  • 具有同等才华的名将交战极为罕见,在交战的前一天,这样的两个人坐在一起会谈,在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
  • 作为日本人,我最感兴趣的是,在这里只有胜者和败者的这一事实,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他们不会认为战争是犯罪。如果对战争犯进行审判的话,汉尼拔当之无愧应该是一号战犯吧。
  • 普布利乌斯·科尔涅利乌斯·西庇阿从此被人们尊称为“阿非利加努斯”,意思是“征服非洲的人”。

第八章 马其顿衰亡(前179—前167)

  • 有权决定战争还是和平意味着独立与自主。

迦太基沦陷

  • 有人习惯站在后世的角度去看世界。这样的人常犯的错误是他们认为每个历史现象自始至终都是按部就班向前发展的,也就是必然的趋势。 但是,真正的历史现象不是按部就班向前发展的,它是在不断重复错误、因彷徨而停滞,或者是因偶然而改变方向的过程中出现的结果,在后世看来,好像是必然。
  • 以消灭罗马为终生夙愿的汉尼拔给了罗马变得比其他任何人、任何国家更加强大的力量。只能认为,正是汉尼拔,让罗马人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我们的海”。

  • 无论多么强大的国家,都不可能保持长久的国泰民安。即使没有来自外敌的威胁,也会出现产生于内部的敌人。这就如同人体一样,强健的体魄可以抵御外来疾病的入侵,但是内脏器官的疾患,却会制约身体的健康成长,并使人饱受折磨。

第一章 格拉古兄弟时代(前133—前120)

  • 提比利乌斯·格拉古主导的农地改革,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 人就是这样,只要没有火烧眉毛的事,对根本性的问题往往健忘。罗马恢复了和平,制约自身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不突出了,早该解决的事就又被推迟了。
  • 所谓无知大众,就是偏激地把一切出于政治目的(即使是很高尚的行为)的行为都视为被私利私欲所驱使的人种。
  • 意大利学者马基雅弗利有一句名言:“没有武力做后盾的先行者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
  • 胜者罗马人没有骄奢,没有颓废,他们也有很多的苦恼想诉说。所谓“迷失”,不是来自外敌,完全是源于自身。

一、关于公民权和选举制度

  • 人类在一个地方觉得生存难以为继的时候,总是要向他们想象中更易于生存的地方迁徙,这是古今东西不变的现象。这种民族迁徙,在古代称之为“蛮族入侵”,在现代被称为“难民潮”。在古代罗马,这种民族迁徙形成了罗马存续过程中难以忘怀的记忆。
  • 德国历史学家蒙森对马略有过一个评价,直译为:“政治教养的欠缺对马略是致命的。”
  • 就在同一年,马略妻子尤利娅的娘家,降生了一个男孩。曾严厉批评马略“欠缺政治教养”的历史学家蒙森,却极为赞赏这个男孩,称赞他为“罗马诞生的唯一天才”。这个刚出生的男孩,叫做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
  • 按说出身社会底层的人应该欢迎社会变革,然而不幸的是,身处贫穷阶层而顽固守旧的所谓“贫穷白人”,在任何时代都存在。
  • 然而,这种“主权在民”的政体也会带来另一方面的问题,那就是越尊重公民的权利,就越有可能导致对外的封闭性。这样说的道理很简单,因为作为国家主人的市民会要求每一个成员具有的权利必须平等,而为了维护这种平等,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国家封闭起来,排斥“外人”,防止“外人”来分享公民们已有的各种权利。
  • 战争是个邪恶的东西,且邪恶的程度与战争持续时间的长短成正比。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交战双方士兵中本来不曾有的相互憎恶也会抬头,以致在前线厮杀的战士只是被相互憎恶所驱使,连为何而战都不清楚。内战的最悲惨之处,就在于交战者不知目的何在。
  • 对朋友来说,没有比苏拉更好的人;对敌人来说,没有比苏拉更恶的人。

第三章 庞培时代(前78—前63)

  • 对于人类来说,活着的时候能够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成,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寿终正寝,这就是幸福。路奇乌斯·科尔涅利乌斯·苏拉即把自己称为“幸福的人”。
  • 不管内部怎么争斗不断,罗马人也不愿呼应外族做出危害自己国家的事情。在这一点上,罗马民族与当时的其他民族完全不同。
  • 致使卢库鲁斯留名后世的是他身体力行的饮食文化。至今在西欧,人们还把豪华的美食宴席称为“卢库鲁斯式”宴席。
  • 能力超群的人,做事会瞻前顾后,统筹安排,能够让前一阶段所做的事情,成为后来需要解决的问题的铺垫和出发点。
  • 历史有时候会突然聚焦到某一个人物身上,并按照这个人物指示的方向行进。普遍与特殊、静止与变动,被集成为这个伟大的个人的人格特征。国家、宗教、文化和社会危机,全部体现于他们的存在。……危机时期,现存的事物与新生的事物的矛盾与融合,在这些伟大的个人身上达到顶点。这些伟人们的存在,是世界史的一个谜。

  • 人不管是谁都无法看清现实中的一切,大多数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和想要的现实而已。——尤里乌斯·恺撒
  • 人不管是谁都无法看清现实中的一切,大多数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和想要的现实而已。 ——尤里乌斯·恺撒

生于何地,长于何地

  • 尤里乌斯·恺撒就诞生于“苏布拉”,在他37岁当选为大祭司移居罗马广场的官邸之前,一直都住在这里。

体育

  • 天生体格纤弱的恺撒,无论日后遇到体格多么壮硕的士兵也不认输,无论环境多么困难也不屈服,这都得益于他少年时代遵守母亲指示,天天上运动场之赐。

独裁者苏拉

  • 杀戮的动机如果为私人恩怨当然自有限度,如果为政治的动机,那么牺牲者的范围则更广,手段也必须更加系统化。

庞培与克拉苏

  • 当时30岁的恺撒闻名于世的并非前述事迹,而是以一位年轻的花花公子的名声,因现实世界中奢华的生活而背负起巨额债务。

37岁真正起步

  • 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只因为他能超越时代的藩篱,但天才之所以能超越时代也正是拜当时的时势所赐。

《高卢战记》

  • 恺撒所称的高卢就是莱茵河流域以西的地方,以现在的地理概念来看,也就是除南法以外的法国全境、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的南部、德国的西部以及瑞士一带,也就是现在的西欧。

高卢战役第一年(前58年,恺撒42岁)

  • 恺撒不是个会选拔属下的领导者,而是个能灵活调动属下的领导者。而要能灵活调动属下,就必须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属下需要的东西。

高卢战役第二年(前57年,恺撒43岁)

  • 所谓虚荣心,就是想到被别人认为优秀而感到欢喜的心情。

高卢战役第三年(前56年,恺撒44岁)

  • 文化是个人的东西,要怎么想是个人的自由。然而,文明却是人种、肤色和风俗习惯不同的人全体互相接触时的必要规矩,不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喜好去做。简单来说,其实“文明”就是生存必须遵守的礼节。

高卢战役第四年(前55年,恺撒45岁)

  • “人是流言的奴隶,他们总是相信添加了自己期望的流言。”
  • 丘吉尔认为大英帝国的历史就是从此时,也就是公元前55年8月26日开始的。不过以此为大英帝国历史的开始似乎有失尊严。
  • 一旦放任特权者使用特权,就有纵容他们为所欲为的危险。

高卢战役第六年(前53年,恺撒47岁)

  • 看来先入为主的偏见,是与知识及教养无关的。

高卢战役第七年(前52年,恺撒48岁)

  • 谨慎行事和出奇制胜是恺撒制胜的两大法宝。
  • 相对于可见的危险,不可见的威胁更扰乱人心。
  • 恺撒以不足5万人的兵力,击破内侧8万、外侧26万的敌人,仅数字而言,较亚历山大大帝之神勇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同时迎击内外两侧敌人而获胜,在战争史上实属首例。

高卢战役第八年(前51年,恺撒49岁)

  • 虚荣心是一种希望得到别人赞赏的心态,而野心却是实现某个目标的意志。

投降

  • 从我手中重获自由的人,哪怕再次用剑指向我,我也绝无后悔可言。不管面临何种状况,我始终要求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而活,因此我也认为别人也当以此为准则。

北非战线

  • 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通常有两种反应:一种人会努力收拾残局,挽回由于失败带来的不利形势;另一种人会将既有情况就置之不理,转而另觅蹊径继续努力,最后一举成功地挽回败局。恺撒就是第二种人的典型代表。

法萨卢斯大决战

  • 只知根据教科书的办法来作战的人,是不会取得胜利的

追击

  • 苦境,可以将朋友变为敌人。”

庞培之死

  • 对天才和人才的区别方法是智慧和热情是否能合二为一,而庞培在这一点上尚有欠缺。

克娄巴特拉

  • 马基雅弗利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没有经过民主讨论来决定事物习惯的话,即使努力给他移植这种习惯也是徒劳。
  • 恺撒在《内战记》中这样记述道:“人不管是谁都无法看清现实中的一切,大多数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和想要的现实而已。”

亚历山大战役

  • 在普通人的眼里,只想看见自己想看见的现实的人,一旦堕入疯狂的执著之中,是非常可怕的。
  • 所谓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是一个人对紧张自我的调整能力。

“我来,我见,我征服”

  • 现实世界里,“和平”的达成与国力的盛衰有很大的关系。相比于弱国和强国间的商谈,“和平”往往是由强国作为主导,凭借强盛的国力强行进行所谓调停、裁决而达成的。“和平的罗马世界”及“和平的大英帝国”,这些称谓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小加图

  • 小加图不惜以死来谴责恺撒这种“反共和制、自由精神”的“宽容”,而恺撒仍然用这种“宽容”精神来对待他所有的敌人。

司法改革

  • 犹太人以宗教约束行为,希腊人以哲学匡正行为,罗马人以法律规范行为,由此决定了他们各自的民族特性。
  • 犹太人以宗教约束行为,希腊人以哲学匡正行为,罗马人以法律规范行为,由此决定了他们各自的民族特性。

3月15日

  • 可惜知识和教养并不能等于大智慧,布鲁图总是很容易受外界影响。
  • 人不管是谁都无法看清现实中的一切,大多数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和想要的现实而已。

屋大维

  • 虽然如此,屋大维还拥有恺撒所没有的特质——伪善。

弹劾安东尼

  • 仅尤里乌斯·恺撒之名,就已远胜1亿塞斯特斯的效力。深知这一点的恺撒固然值得敬佩,年仅18岁的屋大维能理解恺撒的深意更不简单。大概这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屈指可数的薪火传承吧。

“后三头政治”

  • 然而恺撒的继任者们,却因亲历了恺撒遇害事件,而对“宽容”不放心。他们认为如果不将败方们斩草除根,便永无宁日。

克娄巴特拉

  • 女人一生中总要面对的问题,此刻摆在她的面前。一流的男人绝不会仍由女人摆布,女人能驾驭的只能是二流男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直接决定着女人的生活方式。在才情卓越和任由自己支配之间,克娄巴特拉选择了后者。这也决定了她往后的人生。

大决战终幕

  • 女人就像猫一样,能够敏锐地分辨出会宠爱自己的人。一个男人是否能为自己魅力所动,在四目相接的瞬间就能够被判断出来。

“奥古斯都”

  • 在古罗马时代,“奥古斯都”(Augustus)纯粹是指神圣的、崇敬的事物或场所,没有武力或是权力的暗喻。即便有神圣之意,那也是宗教上的含义,没有唯我独尊那种强烈的语意。要知道,就算是街边的小寺庙也可以称之为神圣的场所。

护民官特权

  • 罗马皇帝的公称是:凯旋将军·恺撒·奥古斯都·护民官·特权(Imperator Caesar Augustis Tribunicia Potestas),融名字与特权为一体。

帕提亚问题

  • 如果所有的纷争,靠谈判交涉就能解决,那么人类的理性会多么伟大。

“少子化对策”

  • 自由和秩序是两个矛盾的概念。过分尊重自由就会破坏秩序,过分强调秩序又会失去自由。然而,这两个思想又必须共存共立。没有自由,社会不会进步;少了秩序,不仅没有进步,甚至会危及生命。

多瑙河

  • 罗马军队真正的强大之处,并不是在刀光剑影、短兵相接之时,而是严格地遵守战略计划,事前准备做到尽善尽美。

和平祭坛

  • 所谓的统治,必须给予被统治者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东西,否则,仅靠武力镇压、灭绝反对派,统治绝对是不可能持久的。

军事改革

  • 持之以恒的最大的敌人就是勉强行事。
  • 无论做什么,如果不能让所有的参与者都能感到可以从中获得利益,事情是不会成功的。即使成功那也是短暂的。

阿格里帕

  • 智慧不是指拥有多少学识或者多高的教养,它是一种洞悉力。它可以看清大多数人不愿去面对的那些现实问题,而且在看清之后,懂得如何去尽善解决。换言之,缺乏创造性的辨别力,不能称做智慧。

日耳曼民族

  • 文明程度越高的民族越容易被征服,而文明程度越低则越困难。

行政改革

  • 如果作过大胆比较的话,古罗马帝国有别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帝国,倒是比较接近于现代的美利坚合众国。

祖父奥古斯都

  • 治理国家和修建公路类似,必须具有对其长期维护的认知能力和不厌其烦、随时修正的行动能力,以及将之变成现实的经济能力。这三种能力缺少了一项,国家机器就无法正常运转。

“国父”

  • 第一,了解自己的能力界限之所在,看清现实本质的透彻的认知力。第二,坚持勤奋是成功之本的信念,不厌其烦、不辞辛劳的持续力。第三,抱有适度的乐观精神。第四,不走极端,始终保持平衡。

“森林是日耳曼人的母亲”

  • 性格相似的人,往往不容易相互亲近。

东方问题

  • 理性不会使得人类自发地清醒过来,而只有在武力的强迫下才会认清事实的本质。

日耳曼尼库斯之死

  • 古罗马时代,鲜花是用来祝福活着的人或是插在坟前用的,所以对于这样刚刚过世的人而言,则是依据各自的财力燃烧相应的物品给这位故人以示悼念。然而到了基督教时代,演变为点燃蜡烛悼念,这种习惯一直流传至今。

安全防卫

  • 对于一国而言,仁政的最佳评估标准就是税收。

最后的日子

  • 罗马帝国是由恺撒绘制蓝图、奥古斯都打下框架、提比略奠定基石,不论塔西佗等共和制拥护者如何批判提比略,都不能改变上述事实。

大病

  • 拥有一切的人最为担心的是失去现有的一切。

塞内加下台

  • 所谓“知识分子”,不仅在“知识”的道路上求索,更会在“知识”的道路上一较高下。既然要分出胜负,一旦明白自己没有胜算,自动退出也是理所当然。

迫害基督教徒

  • 在历史学家塔西佗看来,基督教徒就是破坏罗马人打造人类共同体制度的始作俑者、阴险的敌人。300年后的罗马帝国,的确验证了塔西佗的观点。

唱歌的皇帝

  • 他不明白人类是种很复杂的生物,亲近和敬意难以在他们心中并存。他也不知道,没有民众的尊敬与支持,皇帝的工作没法进行。

加尔巴遇害

  • 资质平庸的人在本能上都会避开资质比自己优秀的人,平庸的人也不会想到吸纳有着自己不具备的才能和资质的人来改善自己的处境。当然,能做到这些的话,那也就称不上平庸了。

决战波河

  • 人对人的背叛往往不是由于恐惧而是轻蔑引起的。

帝国东方的情势

  • 如果是对预料中的事情作出应对,不需要什么特殊的能力,在应对没有预料到的事情时才需要真正的才能。

“第二次贝特里亚库姆战役”

  • 无论多么合乎道理的战略,没有对人性因素的考虑,就只是纸上谈兵。

胜利与宽容

  • 并且这些日耳曼人将高卢人吸引到自己一方时惯用口号永远都是“自由”和“独立”这两个词,但是请你们不要忘记,人类社会的现实就是,但凡想将别人纳入自己统治下的民族,无一例外都会用这两个词当做旗号。

帝国的重建

  • 在罗马帝国的西方和东方,最高领导人为了赢得人们的敬意和好感所表现出的姿态也不同。在东方,奇迹的作用比较大,而在西方,加入建筑工人的行列更为有效。如果东方的人看到皇帝背着石材加入搬运工的行列,不知会有何反应。

寻求财源

  • 在现代的欧洲,“韦斯帕芗”这个词语在各国语言中成了公共厕所的通称。在意大利一般说到韦斯帕芗,指的不是罗马皇帝,而是公共厕所的意思。

“终身财务官”

  • 尤里乌斯·恺撒在比图密善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说过:“地位越高,言行的自由就越受到限制。”

图拉真登场

  • 涅尔瓦跻身五贤帝之一的理由只是因为他选择了图拉真作为继承人。

致读者

  • 对历史的叙述必须倾注全部的理性、感性和悟性,否则很难弄清真相。

回到首都

  • 女人通常会羡慕甚至嫉妒同性的美貌与财富,而教养和聪明,却不会让人羡慕,也不会生出嫉妒。

古代罗马的“君主论”

  • 做人实在很不容易。人不能够获得好评就继续保持、受到批评就放弃不做这样简单地去做事情。当你因受到好评而继续保持时,你可能会突然意识到人们其实早已厌倦你的做法了。相反,因为受到批评而放弃原有的做法并代之以相反的做法时,曾经提出尖锐批评的人不知何时忽然意识到原先的做法其实很有必要,转而又希望恢复原来的做法,等等,类似的情形变化层出不穷。

小普林尼

  • 不知道后世的人们是否会记得罗马人。虽然我认为罗马人多少有一些被记住的价值。我不会说,这是由于罗马人的天分,因为这样说显得过于傲慢。我只想说,这是源于罗马人的勤勉,源于罗马人的热忱,源于罗马人对名誉的尊重。人生就是怀着这样的理想不断努力。但是,只有少数人可以得到显赫的声誉。除此之外的绝大多数人,我想至少还值得从默默无闻和被忘却中得到拯救。

肃清

  • 政治是无情的。如果你不正视这一点,就不可能成为成功的政治家,更别提要实现人人幸福的目标。从政,权力基础稳固是前提。如果权力基础不稳固,权力的行使就不能贯穿始终。

罗马军团

  • 罗马人认为,与预想之外的运气所带来的成功相比,宁可在周密的准备工作之后出错。他们的理由是,无计划的成功会让人忘记准备工作的重要性,而经过周密的准备后的失败是积累经验的有效途径,可以避免下一次重蹈覆辙。其次,凭借运气获得的成功不是哪个人的功劳,而经过周密准备后,尽管结果不好,但是至少心里很踏实,因为他作过努力,因为他充分考虑过对策。

美少年

  • 女人要留住男人的心,最好的方法不是一直待在他的身边,而是和他保持距离,而且是去一个永远不可能追到的地方。

迎来死亡

  • 罗马时代的男人,特别是一个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是精英的男人,在感觉自己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后,会认为活着是一种耻辱。对于周围的人来说,罗马统治阶层的男性们在这种时候选择绝食而死,完全可以理解。

人格高尚的人

  • 人格完满的人没有一位能够成为改革的推动者。

道路

  • 他们认为,基础设施不应该是经济实力提高了才去建设,而应该是为了提高经济实力而建设的。
  • 罗马人几近顽固地始终坚持选择修筑道路网来保障国家安全,而不是通过修筑壁垒来保障国家安全。

下任皇帝马可

  • 附带提一句,“vinum”这个词在拉丁语系的意大利语中表述为“vino”,到了希腊语中,它又变成了“oinos”。只要观察一下现代各国语言中对“葡萄酒”一词的表达就可得知,在帝国西部的欧洲,种植葡萄并把葡萄酒推广开来的,就是古罗马人。法国和西班牙自不待言,甚至德国名酒“摩泽尔”的产地也位于罗马帝国境内。而同在帝国境内的英国之所以没能成为葡萄酒产地,是因为罗马人认为那里根本不适合种植葡萄。葡萄酒有过这样一段历史,所以我每当看到有人用英文“wine”来代表葡萄酒时,总觉得不能接受。就好像“地中海”这三个字,音义结合,相得益彰,“葡萄酒”这个词不也同样是形神兼备的译法吗?

光耀门楣

  • 掌握着权力的人其实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自由,但正因为他们能够忍耐这种“不自由”,人们才愿意把权力托付给他。

第一章 公元211—218年

  • 每一个导致糟糕结果的决定,其出发点都是好的。
  • 批评也是一种艺术,属于人际关系之中比较难以掌握的技巧,会使对方感到屈辱的批评方法显然不是好方法。
  • 虽然这只是一个谎言,但是人类并不只因为事实而相信,还会因为希望而相信。

第三章 公元235—260年

  • 世袭制之所以能够流传这么久,就是因为在实力不明的情况下,只要拥有正统性就可以使其他人理解和接受。
  • 拉丁民族在哲学和艺术方面不如希腊人,在体力上不如高卢人和日耳曼人,在经济能力上不如迦太基人和犹太人,就连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依靠从伊特鲁里亚人那里学来的技术完成的。但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什么长处的民族,却将其他所有民族都收归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建立起庞大的罗马帝国,并且将其维持了数百年的时间。究其原因,完全是因为罗马人执着于彻底且合理地活用自己所拥有的力量。
  • 拉丁民族在哲学和艺术方面不如希腊人,在体力上不如高卢人和日耳曼人,在经济能力上不如迦太基人和犹太人,就连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依靠从伊特鲁里亚人那里学来的技术完成的。但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什么长处的民族,却将其他所有民族都收归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建立起庞大的罗马帝国,并且将其维持了数百年的时间。究其原因,完全是因为罗马人执着于彻底且合理地活用自己所拥有的力量。
  • 虽然和平是无价之宝,但如果醉心于和平,那么便会很容易失去它。

帝国改造

  • 权力固然会使人“堕落”,但没有权力也同样会使人“堕落”。

税收大国

  • 奥古斯都税制——先纳税人再国家。国家仅承担税收可以维持的事务。 戴克里先税制——先国家再国民。国家所需的经费,以税收形式向纳税人征收。

尼西亚公会议

  • “罗马人曾经三次统治世界:第一次以军团,第二次以法律,最后则是以基督教。”

致读者

  • 生活在时代变迁期间的人们,有以下三种生存方式可以选择: 一、顺势而为。 二、逆流而上。 三、全身而退。

兄弟之间

  • 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才能对他人保持公平。

安条克

  • 主张神、基督、圣灵三位一体的阿塔纳西乌斯教派,到了公元4世纪时,已经称为天主教

波斯战争

  • 正如后世的马基雅弗利所言,人与人之间,能否信守约定是道义问题,国与国之间,能否遵守协定则取决于国家利益。
  • 人与人之间,能否信守约定是道义问题,国与国之间,能否遵守协定则取决于国家利益。

金币故事

  • 亡国的悲剧并非由于人才的匮乏,而是缘于用人机制的失灵。

以毒攻毒

  • 但是,人们常常会憎恶那些把自己不想看到的现实摆在自己面前的人,憎恶的原因只在于这人这样做了。

“大元帅”波尼法提乌斯

  • 只凭自己的经验思考的人,即使做上官,也成不了政治家。政治家需要用知识和想象力去“把握和理解”——用罗马人喜欢说的话,就是“comprehendere”——自己不曾经验过的事物。

圣奥古斯丁

  • 奥古斯丁在基督天主教中非常重要,是被称为“教会之父”、被赞颂为“教父”的人物。他也是出身于北非的罗马人,一生中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特别著名的作品是《忏悔录》和《上帝之城》。

最后20年

  • 文艺复兴时代的政治思想家马基雅弗利说,领袖需要兼具狮子和狐狸的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