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姚雪垠

出版说明

  •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病中的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致信作协书记处:“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
  • 茅盾文学奖四年一届,获此殊荣的长篇小说层出不穷,

北京在戒严中

  • 第一章崇祯十一年[插图]十月初三日晚上,约摸一更天气,北京城里已经静街,显得特别的阴森和凄凉。
  • 从远远的东方,不时地传过来隆隆炮声,好像夏天的闷雷一样在天际滚动。
  • 他名叫朱由检,是万历皇帝的孙子,天启皇帝的弟弟
  • 由于他所代表的只是极少数皇族、大太监、大官僚等封建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广大人民尖锐对立,而国家机器也运转不灵,所以偏偏这些年他越是想“励精图治”,越显得是枉抛心力,一事无成
  • 在明代,有些重要上谕的稿子由内阁辅臣代拟,叫做票拟。
  • 这些宫女和太监们平日不需要等待皇上开口,他们会根据他的眉毛、眼梢、嘴唇或胡子的任何轻微动作行事,完全合乎他的心意
  • 如其将这几万人马孤注一掷,不如留下来这一点家当,日后还有用处。”
  • 皇上是尧舜之君,仁德被于草木,爱将士犹如赤子。以今日形势而言,既要内剿流贼,又要外抗东虏,兵力财力两困,都不好办。如果议和可以成功……”
  • 关宁铁骑
  • 高起潜凑近他的耳朵咕哝说:“我看皇上满心急着要和,就是怕他自己落一个向敌求和的名儿,尤其怕外廷议论。杨阁老[插图],你千万不要对皇上说外边已经在纷纷议论。”
  • 他深知道皇上是一个十分多疑、刚愎自用和脾气暴躁的人
  • 以天下僧人配天下尼姑,编入里甲[插图],三丁抽一,朝夕训练,可得精兵数十万
  • 行款
  • 杨嗣昌是一个饱有经验的官僚,不敢像高起潜那样把实情全部隐瞒。他决定说出一点实话,替自己留个退步:
  • 杨嗣昌躬身说:“这是上托皇上威灵,下赖将士用命。微臣以驽钝之材,辜负皇上宠信之深;自任本兵以来,内而流贼迟迟未灭,外而虏骑入犯,直逼京师,致使陛下午夜忧勤,寝食不安,实在罪该万死。”

第二章

  • 马蹄声在霜冻的、寂静的、夜色沉沉的旷野里像一阵凶猛的暴雨,时常从附近十分残破的村庄里引起来汪汪犬吠。
  • 我卢某深受国恩,恨不得为国而死。今日敌兵压境,只能言战,岂能言和!
  • 李奇走后,卢象升感慨地叹息一声。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多年来出生入死,赤胆忠心地为皇上办事,而东厂竟然派人跟随在他的身边,把他的一言一动都随时报告皇帝!
  • 自古对敌,有战法,无守法。能战方能言守。如不能战,处处言守,则愈守愈受制于敌。
  • 一方面,他觉得卢象升的忠心是可嘉的,坚决主战也不无道理,另一方面,他又怕万一一战而败,大局更难支撑。
  • 日旁抱珥,下有云气一股,其曲如弓,弓背朝上,是什么征兆。

第三章

  • 誓挥铁骑驱胡虏, 恭捧金瓯颂圣明。
  • 况自古以来,”杨嗣昌又说,“未有内乱不止而能对外取胜者。故欲攘外,必先安内,此一定不移之理
  • 旋毛在腹下如乳者曰千里马
  • 刀必见血,马必流汗,人必带伤,稍有畏怯者斩无赦。
  • 满虏原是女真余孽,周为肃慎,隋、唐称为靺鞨。努尔哈赤在万历初年不过一部落酋长,受封为龙虎将军[插图],为我朝守边。后因朝廷抚驭失策,始为叛乱,吞并诸部,势力渐强,至万历四十四年遂建国号后金。到他的儿子继位,才改号为清。
  • 他认为做一个忠臣宁可自己饮恨而死,也不应该在别人面前张扬“君父”的不是。
  • 其实,他们一旦离开内地,一无奸细猾民供其驱使,二无饥民供其裹胁与号召,就无从施其伎俩,何能与虏作战?”
  • 剿贼为国家大事,可惜朝廷上对流贼情形多茫茫然略无知识,如在鼓中,如在梦中。不知己,不知彼,何能取胜?
  • 南宋初年,中原与河北民气何尝不好?无奈朝廷自有主张,致使李纲无功,宗泽殒命,岳少保见害于风波亭。民气有什么用!”
  • “算了,倒不如赶快战死沙场,免得受群小摆布,多生闲气!”
  • 自古未有权臣在内,大将能立功于外者!

潼关南原大战

  • 高个儿,宽肩膀,颧骨隆起,天庭饱满,高鼻梁,深眼窝,浓眉毛,一双炯炯有神的、正在向前边凝视和深思的大眼睛。这种眼睛常常给人一种坚毅、沉着,而又富于智慧的感觉。
  • 他的原名叫李鸿基,在私塾读书时,老师按照当时习惯替他起了个表字叫做自成。

第五章

  • 但是多年的宦海生涯,磨练得他常常喜怒不形于色
  • 参见礼毕,他正要开口说话,一点灰尘从屋梁上的废燕窝中落下来,落在他的左边袍袖上。多年的戎马生活并没有改变他的爱好清洁的老习惯,于是他用右手轻轻地掸去灰尘。
  • 洪承畴拈着胡须,态度又变得雍容沉静,寓紧张于悠闲。虽然他尚未入阁,但他早已在涵养所谓宰相风度

第六章

  • 他总是静静地听大家发言,自己很少做声;直到大家把意见说得差不多了,他才把大家的好意见挑出来,加以归纳,作出自己的最后决定。
  • “唉,十指尖尖有长短,树木林莽有高低,怎么能一刀斩齐?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难免良莠不一,何况是上千上万!”
  • 一辈子像一个晒干的死蛤蟆,踏在鞋底下跺三脚也不会吭一声儿。

第七章

  • 他的大半辈子是在财主们的脚底下生活过来的,简直连猪狗也不如;直到今天早晨,他骑上大青骡,走在大将袁宗第的面前,背后跟着闯王的大军,而袁宗第和弟兄们都对他亲亲热热,他才第一次感觉着自己活得像一个人,活得有意思,眉头开始舒展了。
  • 早晨的太阳,像牛车轱辘那么大,像熔化的铁汁一般艳红,带着喷薄四射的光芒,从正东方的岭脊上,从若有若无的薄雾中闪出来了。

第八章

  • 他不仅像当时统治阶级所承认的在作战中“慓悍异常”,而且他也像历史上的名将一样,在危险的局面中,在纷乱的千军万马和刀光剑影中,像山岳一样屹立不动
  • 自古想兴大事、立大业的真英雄都是只重人,不重宝货。

第九章

  • 当年朱洪武打江山时,朝廷不也说他是贼么?朝廷无道,民不聊生,人们不造反有什么路走?

第十一章

  • 洪承畴很明白他的用意,但故意表示诧异。因为孙传庭好胜心强,他常用大智若愚的态度对他;倘若传庭在某些问题上虚心向他请示,他就拿出来老成练达的真面目,对传庭所疑虑的问题分析入微,独具卓见。

第十二章

  • 你沉着,你身边的将士们也就沉着了。也只有临事沉着,你才能想出办法来化险为夷。”

第十三章

  • 胜败兵家常事,跌倒了爬起来,重新好生干吧。自古打天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 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山,也没有走不通的路。”

义送摇旗

  •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
  • 没有高山不显平地,什么人儿不比不知高低。
  • 在商洛山中这一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好像天赐良机,使他安心地读一些有用的书,并把过去的事情回想回想,悟出了许多道理,替他以后轰轰烈烈的活动打定新的基础。
  • 收拾残破费经营,暂驻商洛苦练兵。月夜贪看击剑晚,星晨风送马蹄轻
  • 我们看人要多看人家的长处,看事要多从大处着眼,对小事不要斤斤计较。

第十五章

  • 你不但要学会处顺境,也要学会处逆境。当你处逆境时,难免不有朋友离开你,难道你都要同人家拼命么?
  • 将军额上跑下马,宰相肚里行舟船。

谷城会晤

  • 有时他对某个人特别亲切,赞赏,就骂得特别粗鲁。如果他对哪个人客客气气,讲究礼貌,这个人就一定是被他疏远,或者是要在他的面前倒霉了。

第十七章

  • 在他的身上,常常露出来闪光的特点,远远超过同辈中许多起义领袖,但始终没有完全摆脱流氓无产阶级的思想烙印。

第十八章

  • 句句话忠君爱民,样样事祸国殃民。

第十九章

  • 虎心隔毛翼,人心隔肚皮

崤函疑兵

  • 一缕白云,像轻纱一样,被晨风徐徐吹送,从一片松林的梢上飘来,到了吹笛姑娘的头上停住,似乎低回留恋,不忍离去;过了一会儿,不知何故,忽然散开,飘飘上升,融进又深又蓝的天空。
  •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第二十一章

  •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卢象升之死

  • 他一向是一个惯于聪明自恃的人,所以纵然做出最愚蠢的决定,也以为自己是天纵英明,临事果决。
  • 。更可笑的是,他为要对阁臣们“示以不测”,从御案上拿起《缙绅》[插图]随便一翻,找一个比较顺眼的名字添在名单的后边,并注上“御史”二字。后来内阁和吏部费了许多力量在北京找不到这个人,过了两个月才打听到这个人在一年前病故于福建原籍。

第二十三章

  • 然而他毕竟是一个封建士大夫出身的总督,虽然知道畿南民心可用,却不明白应该如何将老百姓的力量因势利导,充分使用。

从北京到商洛

  • 南仲在内,李纲无功;潜善秉成,宗泽殒命
  • 许多人只是因为吃纣王俸禄,不肯说纣王无道,将百姓造反看成罪不容诛,而谁逼百姓造反倒不问了。”
  • 尚炯不在乎地笑着说:“常言道,‘无欲志则刚’。弟在人前一不求官,二不求名,三不求利,何必违背自己良心,说些假话?”

第三章

  •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一事无成惊逝水,半生有梦化飞烟!
  • 人们要是能够活下去,谁肯跟着别人造反?既落个贼名,又得提着头过日子,肚里没有一缸苦水的人就下不了这个狠心。”
  • 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一姓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
  • 高举堂堂正正之旗,专做吊民伐罪之事。”
  •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张献忠谷城起义

  • 你们讲的是三纲五常,做的是男盗女娼。什么他妈的‘君为臣纲',倒是钱为官纲。
  • 蚂蚁戴眼镜,自觉着脸面不小。
  • 大年初一逮兔子,有它过年,无它也过年!

第六章

  • 越是风浪大,越是处境艰难,咱们越要挺起胸脯,站得顶天立地,给别人一个榜样!你说,对不对?

第二十二章

  • 即使有朝一日得了天下,我们也不能睡懒觉。卧薪尝胆,兢兢业业,能创业,也能守成;一旦松了劲,什么事都要弄坏。
  • 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第二章

  • 坐乘轿,改个号[插图],刻部稿,娶个小’。

第三章

  •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张献忠与左良玉

  • 这班读书人,一旦背叛朝廷,无不希望捧着张献忠成就大事,自己成为开国功臣,封侯拜相,封妻荫子,并且名垂青史。阿谀拍马的坏习气在献忠的周围本来就有,如今变得特别严重。

第十三章

  • 真正英雄,越在困难中越显出是真金炼就的好汉。这号人,在困难中不是低头叹气,而是奋发图强,壮志凌云,气吞山河。能在艰难困厄中闯出一番事业才是真英雄。困难中有真乐趣。我就爱这种乐趣。在安逸中找快乐,那是庸夫的快乐,没出息人的快乐。

第十七章

  • 臣以为陛下求治太急,用法太严,颁布诏令太繁,进退天下士太轻。大臣畏罪饰非,不肯尽职;一二敢言之臣,辄蒙重谴;故朝廷之上,正气不伸,皇上孤立。”

李自成星驰入豫

  • 要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有时就要善于等待,就要耐得寂寞。
  • 不动如阴[插图],动如雷震
  • 懂得如何在最艰苦困难的日子里要鼓起勇气,准备胜利,在一帆风顺的时候要多想想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千万不要样样事都只朝着顺利方面看。凡事,要向前看也要向后看,要看正面也要看反面。
  •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

第二章

  • 崇祯这个人,一向功则归己,说他如何英明,过则归于臣下,喜怒不测。

第三章

  • 你惟其不自是,所以常是

第七章

  • 三千勇士刀枪明,金鼓喧天起远征。控鹤玉京遵别路,仍将后约订来生。万语千言余血泪,难将珍重苦叮咛。幽魂夜夜随君往,化作清风绕旆旌。

第九章

  • 将军奉天倡义,转战数省;今来中州,与昔不同。盖朝廷足累卵之危,百姓极来苏之情,值官军之疲弊,乘腹地之空虚,此正开拓鸿业于千载一时之机也。望将军广收人心,悉力经营,建为根本,以图天下。夫中州西有宛、洛之重镇,地居冲要,山河险固,而东则沃野千里,兵与食咸足资焉。诚能以宛、洛为后距,据形胜而驰骋中原,夺汴梁而囊括徐、砀,下襄阳而虎踞上游,则立国之基可定,而天下莫能与争锋矣。迨中原根基稍固,农桑渐有恢复,兵食备足,然后命偏师东出临清,截漕运而明廷之咽喉绝,收山东而北京之左肱割;西入潼关,据关中而中原无西顾之忧,入山西而燕都之右臂折。然后将军亲率大军,渡河北伐,则孤悬坐困之京师可不烦巨战而得。京师一克,畿辅底定,饮马长江而江南震栗,金陵可降,吴、越可下;陈兵荆、襄而楚、蜀可收,云、贵与岭表可次第归服。盖席卷之势成也。祖宗开疆拓土,规模远矣。洪、永[插图]之间,奴儿干都司领卫三百八十四,所二十四,而建州卫在其内。一俟江南粗定,可命一上将率师北征,先复辽、沈,再复豆满江与海西等卫之地;声威所及,奴儿干之旧境仍归版图。此一统之伟业,非将军孰能成之!信碌碌书生,谬蒙青睐;竭忠尽虑,莫答万一。叩谒非遥,先肃芜笺,借申感激之忱,并陈刍荛之议。搁笔惶悚,恐有未当,幸将军垂察焉。

第十三章

  • 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第十四章

  • 兵精粮足,不守一地;严整军纪,多行仁义。' ”

第十六章

  •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其过也人皆见之,其改也人皆仰之。

河洛风云

  • 王绍禹自己留一千两,送一千两给分巡道,拿一千两犒赏将士。

第十八章

  • 尽管他知道李岩很有学问,对《通鉴》的熟悉不亚于他,他却始终不向闯王建议请李岩担任讲书。
  • “可惜就没有替穷百姓说话的书,也没有一本教老百姓如何造反,如何打尽天下不公不平的书。那书应该记下来前朝古代许许多多造反英雄的故事,男的女的都有,读起来很动人,把他们如何成功和如何失败的大事写得明明白白,叫后人知道哪些该学,哪些该戒,哪些该防。要是有那样的好书,你们多给咱们闯王讲讲才好哩!”

第二十章

  •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第二十一章

  • ‘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可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 ”

第十三章

  • 不管做什么事,都得有一股顶劲。咱们在川东时候,要是没有一股顶劲,也不会打败杨嗣昌,破襄阳,逼得他龟儿子在沙市自尽。打仗,往往谁能多顶片刻谁就胜利。连天塌下来也敢顶,这才是英雄好汉。”
  • “舌以柔则存,齿以刚才亡。”

辽海崩溃

  • 常思辽海风涛急 欲报君王圣眷深

燕辽纪事

  • 口不言温室树,方是古大臣风。

第十章

  • 在一二年前,他还不太习惯听恭维话,如果有谁当面奉承,他心里会感到很不自在, 甚至会产生反感。但自从牛、宋等人来到身边,宋献策献了那个《谶记》,他又正式称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后,随着军事形势的发展和义军队伍的壮大,那些“天命所归”、“救世之主”一类的颂扬话渐渐地听得多了,认为理所当然。

第六章

  • 在一年多以前,如果闯王不同意麾下什么人的建议,事后总要同这个人作一次深谈,详细说明他自己是如何考虑的。近来,他只不再提起,某一建议就算完了。

第三章

  • 李王连年征战,占地虽广,却没有站稳脚跟,如同吃东西一般,只知道狼吞虎咽,全无消化,此是最大可忧之事。你们进兵北京,实际是孤军深入,一旦事出意外,不惟不能争胜于疆场,固守北京,而且退无可守之地。彼时将见畿辅、河北、山西、山东,以及中原各地,无处不纷纷与大顺为敌。何以言之?盖大顺对各地既无理事之深仁厚泽,又无强兵之守。秦灭六国,其势胜今日李王十倍百倍,一旦陈涉发难,六国豪杰并起,立至不可收拾。今日李王左右文武,只求赶快破了北京。以为破了北京,李王登极,便可定了大局,江南可传檄而定,从此可高枕无忧。但恐怕天下事未必如此容易。将军可曾深思乎?”

第十章

  • 纵观青史,深知历代开国帝王,方其创业之初,艰难困苦备尝,惟恐大业不成,故能谦躬下士,虚怀纳谏,一到大业告成,便讲究帝王尊严,同臣下只讲君臣之别,君为臣纲,不再讲患难之交与袍泽之亲,很少人能够再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反而猜疑多端,甚至诛戮功臣,也是常事。故自古君臣之间,容易共艰难,不容易共富贵。
  •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李自成自从破了西安,恢复长安旧称,以长安为京城即所谓“定鼎长安”以来,在心态上起了很大变化。他陶醉于辉煌的军事胜利,除歌颂胜利的话以外,不愿听不同的意见。那些新降的文臣,多是在宦海中浮沉多年,自诩为洞达时务,认识“天命攸归”,所以才投归新主,庆幸得为攀龙附凤之臣,赞襄真主创业。他们很容易看出新圣上最喜欢歌功颂德、夸耀武功,于是所有的新降文臣都按照新主子所好歌功颂德。纵然有人看到了一些问题,想贡献有利于开国创业的一得之见,一看皇上醉心于功业烜赫,恶听直言,也就没有谁敢说实话了。

崇祯皇帝之死

  • 陛下虽有图治之心,然无纳谏之量,往往对臣下太严,十七年来大臣中因言论忤旨,遭受廷杖、贬斥、赐死之祸者屡屡。臣工上朝,一见皇上动问,颤栗失色。如此安能不上下壅塞?陛下以英明之主,自处于孤立之境,致有今日天崩地坼之祸!陛下啊……”

第十二章

  • 朕非庸暗之主,乃诸臣误国,致失江山。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不敢终于正寝。贼来,宁毁朕尸,勿伤百姓!
  • 已经是谷雨节[插图]后,护城河岸上嫩绿新黄的柳丝如往年一样低垂,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小鸟如往年春天一样鸣叫,无忧的燕子依然闪翅飞来,有的在柳枝间呢喃轻语。

李自成在武英殿

  •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第十七章

  • 大顺军进行的拷掠追赃政策,加上军纪迅速败坏,奸淫和抢劫的事不断发生,在北京造成了极大的恐怖和民愤,使不同阶层的北京人大失所望,认为大顺军果然是流贼的本性未改,重新想念崇祯皇帝,盼望吴三桂赶快率关宁兵来剿贼复国。

第二章

  • 吴三桂感慨说:“李自成造反造了十六七年,身边竟没有忠心耿耿的人员可用。就派遣新降顺的,不同他一心一德的文臣武将前来这一点说,也看出他毕竟是个流贼,不是建立大业的气象!”
  • 金帛表情谊,醇酒见人心

决计东征

  •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并没有立即废除明朝的各种苛政,也没有宣布“与民更始”的重要新政,更令人不解的是竟没有像进入河南一样,对生活贫苦的小民开仓放赈。所以其执行的拷掠追赃政策虽然看起来只是严厉打击明朝在京城的六品以上官僚、皇亲国戚、公侯贵族,却使大顺政权在广大中小官吏、士人、商人和下层贫民中也普遍失去人心。

第十一章

  • 事已至此,不见敌而忽然退兵,自毁士气,自乱阵脚,自损声威,自古无此用兵之道,不仅见笑于今世,也将贻讥于后人。

第十二章

  • 今天是甲申年四月二十一日,是决定李自成命运的第一天,也是决定中国三百年历史命运的第一天。

尾声

  •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人事处理得善与不善,比什么都关紧要。天道茫茫,并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