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

乔治M.卡帕卡

各方赞誉

  • 谁不想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孩子教好?这本书专为极不听话孩子的家长定制,也适用于所有跟孩子打交道的人。任何苦于不知道怎么纠正孩子不当行为的人,都要看看这本书。
  • 育儿从来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前言 说了五六遍,孩子就是听不进去

  • 史蒂夫,6岁,活泼好动。每当妈妈要他收拾好玩具,或关掉电视,或告诉他饭前要洗手时,他总是跟没听到一样。“战争”就这样上演了:先是不听不做,接着是又哭又闹,最后则是哇哇大叫。
  • “史蒂夫,你再玩的话,我就把它们统统扔进垃圾筒!我说到做到!快点收起来!”
  • 巴克利的书及其与克莉丝汀・ 本顿合著的《亲子成长8步法:怎样教育不听话的孩子》

孩子为什么会冲动?

  • 教育孩子的目标就是促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并为孩子以后踏入社会做好准备。
  • “从小,他们就使唤我做这做那,想支配我的生活,这都让我无法容忍。”
  • 请记住,和孩子定规矩的目的不是遏制孩子的天性,也不是打击他的信心,而是鼓励他努力照正确的做法去做,同时也让他知道“一意孤行”与“见机行事”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你也要明白,你要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遵守你们之间定的规矩。这样,孩子就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毕竟,你希望孩子是因为明晓事理而遵守规矩,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遵守规矩。

情绪反应的过程

  • 其实当孩子做错事或挑战家长的权威时,几乎每个家长都会愤怒,会产生挫败感、沮丧感,不能理智地思考。而保持冷静的一方通常能大局在握。也就是说,孩子惹急你时,你一定要冷静。具体该怎么做呢?首先,你需要知道怒气是怎样产生的。这样你才能学会控制怒气。
  • 一个人经历惊吓的过程恰巧与愤怒相似。
  • 惊吓反应的第一阶段就是刺激因子
  • 惊吓反应的第二阶段是阐释刺激因子。
  • 反应的第四阶段是实际行动,专业术语叫“机体应答”。
  • 作为家长,你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孩子学会遵守规矩,而不是强逼孩子遵守规矩。

第1周:定规矩要简单、具体

  • 和孩子说话时,注意不要用容易被他拒绝的方式,而要用引起他注意力的方式直接表达你的意思;不要采用询问的方式,而要以尊重的态度、坚定的口吻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然后保持眼神交流,让他做一件具体的事,如“请马上开始收拾玩具”。

给一点“小惩罚”,孩子就明白该怎么做

  • 给一点“小惩罚”,孩子就明白该怎么做
  • 为什么不管用呢?因为孩子的智力还不能正确估量这个后果对他的影响。或许他还小,不知道玩具价格几许,但他知道这些玩具是家长花钱买的,所以他潜意识里知道家长不会把钱给扔掉,否则,家长会心疼的。况且,孩子也知道,妈妈以前也说过这种话,但却只是说说而已。
  • 换做是你,你可能会亲自收拾玩具。乍一看,这一招确实不错,因为它不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不过事实上,这也不能让孩子真正学会遵守规矩,也不能对他以后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 你可以使用这些后果: 没收玩具一天或几天; 今天不许再看电视; 今天不许再玩电子游戏; 提前半小时上床睡觉; 今天不能吃零食。 如果是很小的孩子,你可以用“面壁思过”作为后果:把孩子放到椅子上或沙发上,或者房间的一角,让他在那儿待两分钟左右。时间一到,让孩子离开面壁思过的地点,并立即让他完成你之前定的规矩。如果他再次拒绝,继续让他面壁思过,就这样反反复复,直到孩子听从为止。这个过程对于2~5岁的孩子效果最为明显。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这是让他听话的最好办法了(当然,需要与书中其他的步骤相结合)。

什么是乱发脾气?

  • 定规矩法则3:小家伙越闹越凶?就让他独自冷静几分钟 步骤 1.告诉孩子停下来。 ● 告诉孩子停止他的行为。 ● 切莫大吼大叫,但要声音洪亮,使孩子能够听清你说话,并把注意力转移到你身上。 ● 尽量保持眼神交流。 ● 等待约15秒。 2.给予后果。 ● 告诉孩子,如果他还闹个不停,他就要接受面壁思过的惩罚。 ● 语气严肃,并尽量保持眼神交流。 ● 等待约15秒。 3.将孩子放在面壁思过地点。 ● 尽量让孩子自己去面壁思过地点。 ● 如有必要,可强行将他带去。 ● 语气严肃地对他说:“不许闹!没我允许,不能离开。” ● 如有必要,抓住孩子的手,让孩子不能打你。 ● 如果孩子跑开,你要重新把他带回来,重复以上的话。 ● 一旦他安静点了,你就开始计时,但万万不可告诉孩子你要让他待多久。最低处罚:5岁以下,均为两分钟;5岁以上,遵循“几岁几分钟”的原则。 4.结束后,引导孩子反思。 ● 走到面壁思过地点问孩子:“知道我为什么把你放在这儿吗?” ● 不要激怒孩子;不可大声训斥或没完没了地说教。只需让他明白自己为什么被要求面壁思过。 ● 如果孩子还小,你可以直接告诉他为什么要面壁思过。 ● 告诫孩子:“你以后再这样闹,我还会让你面壁思过。” ● 让他回到先前的活动中去。(非常重要) 针对攻击行为,略过第1、2步,直接把孩子带到面壁思过地点就行。

怎么样“约法三章”?

  • 下面是一份“约法三章”的范例:任务:按时起床 2积点自己穿衣、穿鞋 1积点穿戴完毕才走出自己的房间 1积点早晨7:15之前吃早餐 1积点7:40之前出门上学 2积点收拾床铺 2积点饭前自觉洗手 1积点早起后及睡觉前刷牙 2积点奖励:看电视(一次30分钟) 1积点玩电子游戏(一次15分钟) 1积点出去玩(1个小时) 1积点晚起15分钟 1积点抽奖袋 9积点

妙招1:做作业的环境要减少干扰

  • 定规矩法则5:7个学习小妙招,小家伙做作业又快又好步骤1.选择作业环境。● 给孩子准备一处没有干扰,但又不过于安静或孤立的地方。效果较好的地方有:孩子房间的写字桌,厨房的桌子。● 这个地方必须安静,远离电视,远离电话,远离其他孩子玩耍的地方。● 有些时候,作业地点稍稍保留一些较小的刺激会有所裨益,如将收音机声音调小,收听音乐频道,或打开电视并调到静音。2.设定作业时间。● 孩子每天的作业时间段需要相同。最好的时间段是:孩子放学回家后约半小时,饭前约一小时,或晚饭刚过。● 不要设定临睡前或早晨上学前这两个时间段。● 如果你家里不止一个孩子,就给所有孩子设定同一个作业时间。3.实行作业检核单。● 和孩子的老师共同制定一份作业检核单。● 由孩子或老师填写每日的作业情况,必须由老师签署每个记录。4.制定写作业前的规矩。● 如果孩子忘带了作业检核单,或没有正确填写,当天就不能得到写作业后的特权。● 如果孩子带回了检核单,但漏掉了某项作业,或者忘带了完成作业所需的书籍,当天也将得不到写作业后的特权。5.作业进行时要适当监督。● 在写作业时,孩子必须将当天的作业检核单给你过目。● 在写作业时,要帮助孩子做好安排;帮他找出检核单上列出的作业,以及完成作业需要的相关书籍。● 让孩子一次完成一门作业,完成了给你检查。然后再开始第二门作业,如此依次进行。6.获得特权要严格。● 即使孩子拥有积点,也必须告诉他只有完成作业后,才能用积点换取特权,如: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外出玩耍,和朋友聚会,打电话。通常最好只选取其中的一两个。● 如果所有作业已完成,并通过你的检查了,孩子就可以使用手上剩下的其他积点,来换取某些特权。7.辅导作业要有度。● 只有当孩子告诉你他不会某道题时,你才可以辅导他。● 不要替孩子完成作业。如果他确实需要帮助,帮他写出开始的一两步就行了,其余部分让他自己完成。● 检查每一项完成的作业。如果明显草草了事(即:所有或大多数答案明显错误),或字迹非常潦草,几乎无法辨认,退给他重做,然后才可继续下一项作业。

为什么孩子外出时经常闹人?

  • 孩子也和我们大人一样,他们也有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候,就像你忍不住买一些并不需要的东西一样。
  • 另一个重要的促成因素是因为在很多公共场合中,孩子直接面对的刺激因素更多。
  • 常常有了逃避心理,再也不带孩子去超市了,或者是找人陪孩子在儿童区玩耍,自己一个人去买东西。不过,这绝不是长久之计,不仅不利于融洽亲子关系,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孩子失去了接触这种环境的机会,从而让他学不会正确的应对方式。因此,带孩子到这样的场合是必不可少的。
  • 游戏吗?可能性不大。总而言之,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性格,制定切合实际的期望。
  • 1.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并且只警告一次。到目的地之前,要先确保孩子清楚地知道你希望他怎么做。你要做好充分准备,时刻注意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做法,而不是批评他错误的做法。这一步最好在路上完成,因为孩子的记忆都很短暂,你讲得早了,他反而会不记得。
  • 在孩子足够冷静之后,回到先前的环境中,但不要再给孩子任何赢得奖励的机会
  • 定规矩法则7:孩子外出时爱撒泼,一定要事先“约法三章”步骤 1.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并且只警告一次。 ● 进入目的地之前,看着孩子的眼睛,告诉孩子你希望他遵守的规矩。 ● 制定的规矩不得超过三个。 ● 规矩应该明确而具体。不能说“不要瞎闹”,而应该更为精确,如“要一直跟在我身边”或“在超市不要随便拿货架上的东西”。 2.遵守规矩有奖励。 ● 明确、详细地告诉孩子遵守规矩会得到的奖励。 ● 奖励可以是:5个积点,给他买一包零食,一个小礼物,一份甜点,得到一项免费的特权等。 ● 确保你所设置的奖励与规矩的困难程度相一致。例如,孩子在庄重的环境中(如葬礼上)遵守了规矩,应该比去超市购物获得更大的奖励。 ● 如果为一次自驾游设置奖励,你可将这次旅程分成若干部分,让孩子在每一部分中都能获取一份奖励。 ● 走亲访友时,你要向亲友们宣布你给孩子定的规矩,那么孩子会明白,每个亲友都对他抱有相同的期望。 3.违反规矩要惩罚,孩子才知道该怎么做。 ● 孩子将得不到奖励。 ● 在你们到达目的地之前,让孩子重复你定的规矩及相应的奖罚。 4.到目的地之后,要时刻监督。 ● 在孩子初次违反或即将违反规矩时,你要提醒他相应的惩罚。注意:只能给予一次提醒。 5.奖罚后果要合理。 ● 如果孩子再次违反规矩,你就告诉他奖励没有了,而且在这次外出过程中,他也不能赚得其他奖励了。 ● 如果孩子大闹,你就马上对他进行面壁思过处罚,地点可以是厕所、无人的角落或等候区的椅子等。 ● 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地方,用你的车作为面壁思过的地点。 ● 停下手头的事,把孩子带到车里。 ● 让他坐在车里,关上车门(你自己不要进去)。 ● 给予他教导,与家里的面壁思过步骤一样。 ● 站在车外,确保孩子待在里面。最好不要站在车窗旁,避免再度和他产生冲突。 ● 设定合适的时间,时间结束后,告诉他你们要回到先前的地方,但是没有奖励。如果孩子又跟你闹别扭,就再进行面壁思过处罚。 如果孩子遵守规矩,一定要给予他赞扬和奖励。

孩子为什么喜欢打岔?

  • 绝大多数小孩子都喜欢打断大人的事情。这属于一种冲动性的行为。孩子太小,没有很强的自控能力,一有了什么想法或冲动,大多数时候都会不假思索地去做,他根本不管家长当时在做什么,都会马上和家长“一吐为快”。
  • 不能控制情绪冲动的孩子,经常表现出:判断力较差,经常撒谎(通常是为了掩盖他们觉得会带来麻烦的行为),说话信口开河,过马路不注意安全,等等。他们经常做的事就是打断大人说话或做事。
  • 跟孩子说话的要领是: 1.决不要以问句的形式提出要求,要尽量说得明确、具体(见定规矩法则1); 2.保持眼神交流(见定规矩法则1); 3.可以暂时放下你手头的事情(如让通话的对方稍等片刻),按定规矩法则1说出你的要求; 4.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骂孩子或使孩子难堪,否则只会促使矛盾急剧恶化。
  • 比方说:“我接电话的时候,不要打断我。等我接完电话,你才能跟我说话。”说完,你可以让孩子重复你的意思。
  • 定规矩法则8:教孩子不打岔,可以用打电话做实验孩子最常在家长通电话时打岔。选择一天,你可以腾出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开始实施以下的步骤。你需要每天反复实践,持续至少一至两周的时间。步骤1.告诉孩子一个规矩。● 实行方案第一天,在打第一个电话之前,向孩子阐明这些规则:在通话期间,他应该保持安静,不许打岔。● 规则要明确而具体。不应该是“不要捣乱”,而是“在我打电话时不许打岔”。2.告诉孩子遵守规矩会得到什么奖励。● 清楚、明确地告诉孩子遵守规矩应得的奖励。成功完成一次通话,奖给孩子一两个积点就会有很好的效果。3.告诉孩子违反规矩会受到什么惩罚。● 孩子将得不到奖励。● 孩子违反规矩,你也可扣除相应数量的积点。● 在你开始之前,让孩子对你复述一遍规矩的内容、奖励和惩罚。4.开始实践。● 事先告知一个朋友(尽量多找几个人),你会在接下来的一两周内每天给他(们)打几次电话,让孩子练习不打断你。模拟的通话当然也行。● 设置初始电话时长。原则是:5岁以下的孩子大约两分钟;5岁以上则五分钟左右。● 通话之前告诉孩子。提醒他你们先前约定的规矩和相应的后果。● 如果孩子违反了规矩,打扰你的通话,你就告诉他已经没有奖励了。然后继续完成你的通话。● 如果孩子闹人,立即进行面壁思过处罚。● 如果孩子遵守规矩,一定要表扬他并立即给他奖励。5.多多练习。● 如果孩子仍不能遵守规矩,每隔15分钟左右练习一次。● 如果孩子遵守规矩了,就在接下来几天内反复实践该方案,直至连续获得四五次成功。● 接下来,增加约两分钟的时长,继续练习,直至又连续获得四五次成功;然后继续延长,直至达到正常的通话时长。别人来电话了,怎么办?大约经过两周,在大多数的呼出电话成功之后,开始将以上步骤应用于来电情形。● 电话铃响起时,迅速提醒孩子规矩和相应的后果(积极后果和消极后果)。● 接通电话,控制好时长,按以上5个步骤做。● 参照呼出电话,反复练习;练习成功后,就适当延长通话时间。

孩子为什么不愿放下手头的玩具?

  • 对于自制力较差的孩子,他难以抑制内心的冲动,就表现出了抵触行为,你越想让他关电视,他闹得就越起劲。
  • 。其实,跟孩子说话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尽力保持冷静。

教育方法要有持续性

  • 如果孩子很懂事,你已经很少用到面壁思过处罚,那么,你可以尽量引导孩子,让他在生气时学会独处一会儿以平复心情。可能的话,你可以陪他一起待到他平静下来。这样做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他并不是在受罚,他可以随时出来和你说说话。这样,孩子才不会消极看待这种教育方式,而是会积极配合。
  • 对四五岁的孩子来说,你可以采用“表情法”,表现优秀的话,让老师画一个笑脸[插图];表现合格,画一个无表情的脸[插图];表现很糟糕,则画一个苦瓜脸[插图]。
  • 家人越多,育儿的阻力就越大,因为孩子的七大姑八大姨、爷爷奶奶,都可能会对你的育儿方法提出意见。特别是老一辈的人,他们更会发表育儿的一些经验之谈,也常常会用他们那个年代的标准来教育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