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名著珍藏版(插图本)

罗斯·特里尔

版权信息

  • 作者:[美]罗斯·特里尔(Ross Terrill)

总序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文版序

  • 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说过:“社会形成之初,是领袖造就制度。”在中国,那就是毛泽东时代。他又说:“后来则是制度产生领袖。”这就是今天的中国。再后来,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会重新塑造制度,这种制度在每个时代则产生具有临时权威的适当领袖,以迎接未来的挑战。

引子

  • 他从未丧失那种两重性:既习惯于严格的纯粹理性思考,又像猫一样追求感官的满足。

★第一章 童年(1893—1910)

  • 若使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第二章 为何求知(1910—1918)

  • 毛泽东认为,组织者的天才就在于,他能够把各种人的长处结合起来。他不应暴露别人的弱点,或者反复指责别人的弱点,而应当鼓励把所有积极的因素联合起来。

★第三章 北京和上海的广阔世界(1918—1921)

  • 像任何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一样,毛泽东更了解他反对的是什么,而不太清楚他拥护的是什么。

★第四章 组织工作(1921—1927)

  • 在普通学校,“先生抱一个金钱主义,学生抱一个文凭主义。‘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毛泽东对主流教育的尖刻观点,引领他杜撰了“学阀”这个词。在中文里,它和“军阀”相呼应。“学阀”缺乏人情,他们把学知识当成商业行为,他们的教学方式就是打开水龙头,然后让学生自行饮用。

★第五章 斗争(1927—1935)

  • 但在低潮时大胆行事是毛泽东的作风。
  • 毛泽东的真正创新之处,在于把三个方面结合在一起:枪杆子、农民力量、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先锋。但是,在把这三者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战略方面,他是先锋。

★第六章 把握未来(1935—1936)

  •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中共的领袖,并不单纯是依靠其组织技巧,也绝不是由于莫斯科的保佑,更不是因为发展出对马克思主义新的应用。他的崛起,是由于他专心致志和坚忍不拔,因为他把某些简单的心理和社会真理付诸行动。

★第七章 抗日(1936—1945)

  • 由于他不容忍任何反对他的“延安道路”的意见,所以他排除掉了中共日益扩展的组织结构中每一点非毛泽东主义的成分。
  • 没有斯大林20年代对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毛泽东仍然极为可能成为中共的领袖。但是,如果没有日本30年代对中国的进攻,毛泽东就不会在1949年成为中国的最高领导人。

★第八章 圣人(1936—1945)

  • 延安精神的秘密,就是参与。
  • 毛泽东于1944年5月在党校向“整风运动”中的受害者们作出了致歉的姿态,表现出他驾驭情势的盘旋曲折的技巧;他在一次谈话中承认,有些人受了苦,他们的愤怒可以理解。他向他们鞠躬。

★第九章 正在成熟的桃子(1945—1949)

  • 蒋介石只是在对付相继而来的每一个危机的范围内表现出精明,他没有宽广的视野。毛泽东是以一个研究过历史的人的长远眼光看问题。
  • 到现在为止,毛泽东的“革命的理想主义”处于他“政治的现实主义”的控制之下。但是,未来的岁月,会完全颠倒两者的关系,毛泽东将会经常和自己作斗争。

★第十章 “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1](1949—1950)

  • 考虑到朝鲜战争在国内外对中国的影响,必须说,如果毛泽东没有介入的话,他的日子可能会更好过些。他失去了解放台湾并尽快在联合国取代国民党而占据中国席位的机会。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他都失去了和美国建立合作关系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朝鲜战争在中国内部的影响是,促进了阶级斗争而把经济建设放在了不恰当的地位。

★第十一章 改造(1951—1953)

  • 第十一章 改造(1951—1953)
  • 很多资本家就像放在热水中的大龙虾那样,当温度升高时,不声不响地就变成了红色。

★第十二章 建设(1953—1956)

  • 在毛泽东的眼里,高岗最大的错误是,他把毛泽东对刘少奇和周恩来的某些批评,解释成了为他玩弄宗派政治开绿灯,从而他自己可以替代刘少奇而成为毛泽东理所当然的接班人。在1953年下半年进行的这项冒险计谋中,高岗的同伙是上海领导人饶漱石。高岗甚至向这个或那个同事许诺在未来的高岗政权中给个职位。一些高级官员,包括林彪,出于各种动机,都在一定程度上与高、饶走到一起。但是邓小平和陈云最终把这个计谋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和高岗的谈话触发了高岗的行动的动机,因此毛泽东抢先迅速行动起来反对高饶。
  • 毛泽东知道很多关于外部世界的事。他坚持读书。20世纪中期的世界领导人中,没有一个——甚至包括戴高乐——像毛泽东那样自己读书并写出自己的发言稿。[插图]历史和地理是他外国知识的两根支柱。科学技术问题以及政党的更替,他并不很感兴趣。

★第十三章 怀疑(1956—1957)

  • 刘少奇先发言。“这还不容易,”这位二号人物说,“你让人抓住猫,把辣椒塞进猫嘴里,然后用筷子捅下去。” 听到这个莫斯科制造的解决办法,毛泽东惊恐地举起双手:“绝不能使用武力……每件事都应当是自觉自愿的。”周恩来一直在听。毛泽东问总理要对猫怎么做。 “我先让猫饿三天,”周恩来回答道,“然后把辣椒裹在一片肉里。如果猫非常饿的话,它会囫囵吞枣般的全吞下去。” 毛泽东像不同意刘少奇的做法一样,也不同意周恩来的做法:“不能用欺骗手段——绝不能愚弄人民。”那么,主席自己怎么做呢?“这很容易,”他说——至少在这点上跟刘少奇一致,“把辣椒擦在猫背上,它感到火辣辣,就会自己去舔掉辣椒,并为能这样做感到高兴。” [5]
  • 虽然两个人都被匈牙利事件所震撼,但是刘少奇认为,更好的生活水平,是防止中国出现任何此种危险的最好保证,而毛泽东则优先考虑道德革新。

★第十四章 修补体制(1958—1959)

  • ● 利用矛盾是获取和掌握权力的方法。● 平衡只是假象,甚为不利,不平衡才是最有创造性的事物的状态。● 进步靠“波浪式”推进来实现。● 如果变革只有上面的命令,而没有群众热情投身于变革运动的积极性,那就不会有什么结果。● 斗争保持纯洁,它不仅能让你得到想得到的东西,而且是政治中的神圣的东西。● 可信赖的人不是专家,而是老粗、外行、卑贱者或所有那些愿意为公众服务的人。

★第十五章 苏联以及苏联之外(1958—1964)

  • 除了变化是永恒的,任何东西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 1964年秋天,几个小时之内就爆出了两条大新闻。第一个是赫鲁晓夫在克里姆林宫被推翻。第二个是中国引爆了它的第一颗原子弹。对毛泽东来说,两件事都是大胜利——而且在他心里是互相联系的,因为二者都推动了中国的自豪感和独立性。

★第十六章 退却(1961—1964)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这位怀疑一切的圣人,即将祈求降临一种伴随重生而来的天真无邪的欢乐。阴影里的这个人即将作为半人半神登上圣坛。这位喜欢用关于永恒的思考让来访者茫然的领导人,仍然有满肚子马基雅维利式的外交权术,这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三个国家之一。这位因见到刘少奇正在按秦始皇的模式成为强硬的管理者而愠怒的政治家,不久就将把他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第十七章 乌托邦的愤怒(1965—1969)

  • 毛泽东单独站在他们附近,像是一位教练带领着一群杂技演员。
  • 毛泽东为什么变了呢?因为在他老年时,他不再相信共产党的集体权威,而他自己的自我形象,也转为传统中国统治者的样子。

★第十八章 峣峣者易折(1969—1971)

  • 毛泽东在1966年给妻子的信中曾经表达过,他对林彪把“毛泽东思想”包装成神奇的包治百病的灵药的做法感到愤怒。“我历来不相信,”他写道,“我那几本小书,有那么大的神通,现在经他一吹,全党、全国都吹起来了。” [8]到1969年,毛泽东怀疑,林彪奉承他是别有用心。

★第十九章 尼克松(1972)

  • 在8天的访问期间,除了毛泽东和周恩来以外,只有两位政治局成员跟美国人多说过几句话:反林彪的稳健派、现在主持人民解放军工作的叶剑英,和另一个稳健派——负责经济的李先念。

★第二十章 破碎的幻梦(1973—1975)

  • 如果老谋深算的、率性的毛泽东是老虎和猴子的结合物,那么,周恩来则是个把保守主义知识界的传统延伸到共产党时代的人,而毛泽东痛恨这种传统。
  • 毛泽东说的是林彪。残余的林彪同情者现在已经吓得差不多了,中南海可以泄露一些秘密了。毛泽东已准备好让世界了解他精心制作的真相版本。
  • “周恩来在毛泽东面前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田中回到东京后告诉一些日本政治家朋友说,“他在毛泽东面前的举止像个伴随一名杰出议员的笨拙的秘书。”
  • 包括周恩来和王洪文,后者因三个月前在“十大”上令人震惊地提升到中共三号人物位置而志得意满
  •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吃了不少鱼,”他说,“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他一面沉思,一面跟吴旭君谈论在自己葬礼上应作的贴切评论,他说出了这样的话:“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他死得好。如果不死人,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二十一章 飞鸣镝将坠(1976)

  • 毛泽东曾希望全民都有“为人民服务”的利他主义精神。他把“文化大革命”说成是“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目的是要解决人们世界观问题” [11]。
  • 1946年,延安军民向毛泽东献“人民救星”金匾。

注释

  • 有些事实和描述根据我自己参观毛泽东生平中涉及地点的所见:韶山的毛家房屋和展览;长沙原先的学校、房屋和其他场地;武汉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和原先的住处;广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和毛泽东住过的房子、办公室;北京大学原先的一座建筑物中毛泽东的老办公室;参加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在上海开会和居住的房子;延安的各个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