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推荐序
- 更没有想到,这本书会在大陆出版。
- 蒋经国去世未久,故旧、同僚存世者颇多,广泛访问可以抢救记忆,掌握一些难见于文献记载的口述资料,为著作增色。
- 蒋介石这个人,地位重要,经历复杂,历来争议不断,尊之者抬上九天,贬之者踩入九地。即以毛泽东言,抗战初期,毛泽东曾称蒋为国民党中孙中山之后的第二位“伟大领袖”,但是时间不长,抗战刚一结束,毛泽东即斥之为“人民公敌”。
自序
- 一般公认他是个残暴的独裁者,掌握权柄近五十年;同时也是一个失败的军事领袖,在命运大逆转之下,把中国大陆丢失给了毛泽东。就我所知,他除了被认为自身清廉诚实之外,毫无可取之处;更甚的是,他还隐忍了其支持者普遍的贪渎之风。他似乎成了没有真正原则或理想的人,一生也没有太大成就。
- 虽然我对蒋氏的看法大半属于负面,但身为温和的自由派和外交政策的务实派,我想我能够开明地处理好这个主题。
- 在我为本书旅行、研究和访谈的过程,我发现蒋是个高度矛盾的人物。他是个现代的新儒家,支持女权,也能接受他太太外甥女兼亲信公开穿着男装的女同志行径。他是个强烈的民族主义者,极端痛恨过去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凌与羞辱,可是他却一点也不介意自己除了两个非婚生孙子之外,所有的孙子女全是欧亚混血儿。他没有太多领袖魅力,大体上也不为同侪所喜欢,但有时他的坚决、勇气和清廉往往也使他颇受爱戴。他是个很自我约束的人,但却具备气势凌人的个性,表面看来沉着、不苟言笑,脾气极坏,却又笑容可掬,偶尔伤感啜泣。从日记分析,他是位虔诚的基督徒。可是,一旦面临对国家存亡、统一或他本身统治地位的威胁,他会不惜诉诸残暴手段。在日记中,他有时候会陷入偏执的怒吼,但是碰到危机又往往能够冷静分析事理,反映出他了解当前问题的动态和可能性。在大陆,某段时期他军功显赫、战绩彪炳,但一切都止于一九四八、一九四九年的大溃败。无论是有意或无心,他也替台湾活力充沛的民主发展作好准备。
第一章 新儒家青年
- 经过十四年的冲突,中国士兵至少伤亡三百万人,可能另有一百万人因病及营养不良而亡故。[插图]阵亡的士兵中绝大多数——九成以上——是蒋的部队。
- 新儒家精神最影响少年蒋介石的,是它对修身养性、自律和自省的强调,并且注重责任、勇气、荣誉和积极进取,而非消极冥想。能培养这些原则,方能成为人上人。
- 事实上,在蒋漫长的一生当中,他对资本家和资本主义并没太大好感。不过,他一贯相信共产主义无法在中国实行,阶级斗争是个有害的观念;而有钱的精英和富有的士绅,则和军阀、秘密会党一样,是可以善加利用与交往的现实力量。
第二章 北伐与内战
- 尽管蒋很了解军队和政府中的贪腐毛病及其可怕后果,但他从未能成功地反贪腐过。这一情形,一直持续到他一九四九年撤退台湾之前。
- 在蒋所处的环境里,狡猾和猜疑往往是成功政治领袖的标记,蒋也有这样的特质且一路精进。
第三章 南京年代
- 一九三四年三月,蒋对一群资深政治领导人说,“总共还不到一千一百天”就会开始对日抗战——这个估计只比实际爆发抗战多了四十三天![插图]他估计抗战要打十年,也算得上准确。他说,这段期间,列强最后会介入,世界大战将爆发;最后,日本国内将爆发革命。[插图]
- 亲共作家茅盾和鲁迅持续发表文学作品,痛骂国民党的残暴、贪腐,以及蒋介石的对日姑息。就和这些大贪渎的指控一样,国民党从事政治暗杀的故事,管它是真是假,对中共而言都是好消息,[插图]蒋的反共派政敌、乘机作乱的军阀,以及非共产党的自由派,也不问真假,努力散布这些谋杀的指控。
- 即使在这段艰苦的岁月,中国人的勤奋和创业精神已开始展现可观性。固然仍有许多失败、普遍亦贫穷,但杰出的中国问题专家迈可尔(Franz Michael)仍肯定蒋介石南京政府头十年政绩斐然,“在经济开发、社会及教育改革、政治统一,以及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等等许多方面,都有极大进步”。
- 因此我们可以说劫持事件本身并没改变历史,影响事件发展的是蒋的决定。
第四章 长期战争开始
- 毛认为,蒋就像阿Q一样,对自己的美德和真诚以及中国的传统充满幻想,中共正好可以好好利用他这一点天真。拿定了主意之后,毛泽东就接受张国焘的建议,共产党表面上对委员长毕恭毕敬,但内心里要如公元前四百多年的越王勾践一样卧薪尝胆,静待时机,完成大业。
- 虽然蒋仍苦于西安事变所受的伤,他的政治地位却日益坚固。詹森大使向国务院报告说:中国人“不问其个人或政治倾向如何”,普遍认为蒋氏继续在位,“是救国大业最需”。
- 蒋痛恨中共的意识形态、阶级斗争的手段,以及唯命是从听从莫斯科的指挥;但是他也佩服中共士兵、干部的理想主义、精神和专注,这都是国民党同志欠缺的特质。
- 蒋氏夫妇在衡阳稍事逗留后,没有飞到陪都重庆,反而前往古城长沙。公元前二二一年建城的长沙,位于湖南米仓湘江之畔。蒋氏夫妇住了几天,又飞往广州前线。
- 倭寇民族特性急而短,而其军事学术,非德式即法式,皆以短兵白刃速战速决为性能。”中国现在的战略是:“则应以坚韧、忍耐、延缓,持久之道,致其死命也。
- 一九四〇年一月,周恩来给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提到,中国有百万以上的士兵阵亡或受伤(显然是指到一九三九年八月为止)。他说,在这个数字当中,八路军伤亡仅有三万人,新四军则为一千人。换句话说,抗战打了两年多,依照中共自己的说法,共产党在整个伤亡人数中只占百分之三。
- 周很积极、可亲,把共产党描绘为爱国的改革派、注重民主,全面称颂美国支持中国抗日。然而,周也警告说,国民党领导人的政策恐怕会导致内战,使抗战崩溃。
- 真正的危机会产生妙计、妙行……有时候,人生的困顿反而是最好的滋补
- 史迪威心目中,蒋根本没有价值,没有治国技能,没有将才,除了为个人集权,对中国现代化和福祉毫无兴趣;没有爱国、勇气、忠诚、责任心、荣誉感等等值得称道的人性特质,也缺乏学术或文化兴趣。对史迪威来讲,生命是黑白分明,没有什么细微差异这回事。
第五章 蒋介石和他的美国盟友
- 蒋对盟国大业作出极重要的外交贡献——虽然丘吉尔一点也不领情。
- 华盛顿方面,高级将领对盟军在缅甸溃败十分紧张。宋子文把美国陆军部的一项要求转达给蒋。这项要求毫无疑问经过马歇尔的核可,它请蒋评估史迪威的军事领导能力。蒋却信守他对太太的承诺,告诉宋子文重申他对史迪威“始终信任”。[插图]事实上,他已经对美、英将领完全丧失信心和信任,直接略过史迪威或亚历山大,下达命令。
- 然而,很清楚,蒋本人并无意主动向日本求和,也不准别人谋和。他已经努力了十一年,极力设法洗刷“倭寇”侵凌中国之耻。他想在历史留下的形象——同样重要地,也是他深铸的自我形象——建立在他以儒将的身份力挫中国强敌,恢复国家的光荣。
- 马歇尔要史迪威说明,史却称蒋的指控是“一派谎言”。他说:“有些混蛋老是试图斗臭我。”
- 然而,中共执行的策略却正是蒋被指控的策略。中共中央革命委员会在接近一九四一年底的时候,重申党对日“原则上”从事“政治攻势”,应该“保存(军民)实力,以待有利时机”。中共领导人事实上下令“全体军队应准备缩编半数”,果真中共的五十七万大军到了一九四二年底已缩减约十万人。
- 每次从印度到中国,我感到震惊。在印度,当地人垂头丧气、骨瘦如柴、生病、病恹恹、面无笑容、冷漠。在中国,人们抬头挺胸、正面、愉快、笑呵呵地开玩笑、吃得好、比较干净、独立、干活赚钱,显然生活有目标。印度是无可救药了!
- 没有机智或能力对付他瞧不起的意见,但他又极易瞧不起人”
- 陈纳德予以反驳:“长官,我认为委员长是今天世界上两三位最伟大的军政领袖之一。他对我的承诺,从来没有失信过。
- 这个结论纵使是对的,故意让盟友(就算过分夸大)的胜利出丑,显示史迪威对蒋的个人恩怨,已蒙蔽了他的判断。
- 蒋夫人立刻冲到位于V街的中国防务供应署办公室,向她哥哥宣布她已争取到委员长所要的一切东西。不料,宋子文大怒,致电委员长要求他照会罗斯福:蒋夫人无权代表他交涉。[插图]没有记录显示蒋是如何反应的,但显然他支持宋子文的立场,因为宋美龄突然决定回重庆,带着对她哥哥一肚子的恼火回国。
- 这个六十一岁的洋基佬,四年前还只是个任官多年、没有实战经验的上校,现在却幻想自己成为四亿人口大国实质上最有权力的人,僭取领导这个广土众民、历史悠久国家及其军队几近二十年的首席人物之大位。
- 宋子文卑屈地写了一封信向委员长道歉,但蒋觉得宋拿他和非洲酋长相比,简直欺人太甚,把他置于软禁状态。
- 周被解除中央政治局书记处的职位,承认在宽容国民党这上面犯了错误,再次宣示接受毛的路线
- 斯大林担心日本和中共的反应,表示若是蒋介石出席下一次的盟国高峰会议,他就拒绝参加。蒋也不想跟斯大林碰面,因此盟国安排了两项会议:开罗会议由美、英、中领袖参加;德黑兰会议,斯大林和罗斯福、丘吉尔碰头。
- 赫尔利说,美国战后政策是反对任何形式的帝国主义,包括英国的帝国主义,并且支持以自由、强大、民主的中国作为亚洲最主要的、稳定的力量。
- 史迪威比蒋氏夫妇先抵达开罗,和马歇尔碰面。马建议,既然史在中国没受到尊重,应该离开中国。史表示希望留下来,马歇尔命令他:“那就别再胡说八道!”他立刻明白马的意思,抗议说他从来没公开喊蒋“花生米”。马歇尔立刻顶回去:“你从来没说过谎。别从现在开始说谎……别再对你的部属讲这些事。”[插图]但是,史迪威并没停止。
第六章 中国战区
- 丘吉尔很不高兴在罗斯福的战后四强构想当中,竟然有个地广民穷、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非欧洲国家在内,而且在缅甸战役中他想尽可能避免军事上的参与。
- 但是,蒋的备忘录、信函和日记多次提到缅甸的“雨季”及它对军事上明显的影响。看来他只是不了解从葡萄牙文出来的这个词“monsoon”。在符合先入为主刻板印象的情况下,一场的谈话就像这样表面上赤裸裸实则全然误会,成了历史传说的一部分。
- 事实上,开罗会议从头到尾,马歇尔和美国其他军种首长都强烈支持蒋的立场:坚持要全面实施两栖登陆缅甸作战,即所谓的“海盗行动”(Operation Buccaneer)
- 蒋发现前一天晚上他向罗斯福提到的“每一项意见”都列进公报草稿里。他在日记写下,他对罗斯福在公报中所展现的真诚,十分感动
- 在罗斯福的压力下,蒋表示只要抗日战争仍在进行中,他就会和中共成立联合政府,但条件是,(一)美国要确保未来苏联会尊重中国在东北的主权;(二)美国要支持让英国终止它在香港及中国其他地方的“帝国权利”
- 这个事件简短但令人难以忍受的细节,值得我们详加检视,一则可借此证明历史的扭曲如何能深铸人心,再则也看清史迪威的为人处世。
- 蒋很欣慰,回国途中在日记写下,开罗会议是他一生“革命事业”的“重大成就”。
- 十二月一日,美、英、中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正式公布。在各种历史性的声明当中,它宣示将把日本从中国窃占的一切领土(最重要的是东北和台湾)交还。十二月三日,蒋写下“全世界视开罗为中国一大胜利”。蒋委员长夫妇和罗斯福、丘吉尔合照的照片让中国人民万分动容。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和西方列强领导人平起平坐。
- 我们只能猜测,罗斯福告诉蒋氏夫妇,他觉得再申请一笔贷款的主意不坏,但也提醒说,恐怕很难得到国会和财政部的同意——蒋氏夫妇则认为,既然罗原则同意个人会支持申贷,它就会实现。
- 白崇禧尽管在重庆位居要津,身兼副参谋总长、军事训练总监,他仍是桂系三巨头之一,与中共显然保持某种秘密接触;不过,抗战之后,白却是最反共的高级将领之一。周恩来曾说,广西、浙江将领和中共有“最密切的接触”。周说,中国“半数以上”的军事领袖“环绕着蒋介石”。[插图]但是,即使这些人也只是表面向蒋效忠,基于保险,又和共产党保持秘密往来。
- 蒋高估了自己的外交手腕,也高估了罗斯福对自己食言的愧疚感,走向了更机会主义的途径。
- 。这项“一号作战”后来动员五十万武器精良的日军,是日本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役
- 河南国军没多少大炮、三名士兵只有两支旧国造步枪,仍然英勇奋战。在中国的国军唯一的军事优势是陈纳德十四航空队约九十架飞机所提供的战术掩护。洛阳守军奋战十五天,牺牲两万一千名官兵,才接到蒋下达的撤退令。[插图]
- 皇家空军载运或空投了一万九千吨的补给、一万两千名的援军,也对敌军发动两万九千次的空中攻击。英军如此惊人、成交效卓越的空中武力执行,远非陈纳德和中国人的空军所能比拟。日军在七月开始全面撤退,构成迄今日本陆军最大的败绩——伤亡高达五万五千人,其中一万三千五百人阵亡。
- 对蒋而言,这项大胆的建议让人不可置信。在中国主权史上,除非是遭到外夷征服,从来没有过这种事。
- 罗斯福后来又给蒋一封信,力劝蒋和中共达成共同出兵的协议,因为唯有如此才能大大改善中苏关系。蒋突然起了疑心,美国莫非要他承认毛泽东掌控华北的地位,从而建立“两个中国”——这一来可以降低战后美、苏因中国而起龃龉的可能性。他再次觉得“不安和受辱”。
- 战争部如史迪威之愿,依然不肯让陈纳德动用成都B-29库房的航空燃料
- 战役过后,政府替五千名未埋的阵亡将士立了纪念碑。国军并没战胜,但没有人可以说他们没在打仗。
- 赫尔利表示罗斯福提议,史迪威拥有和艾森豪威尔领导的欧洲英美盟军一样的权限。当然这里头没讲出来的差异是,欧洲盟军的地面部队以及空中力量绝大多数是美国子弟,可是国军可全都是中国人。
- 蒋读了这篇文章,以及史回到美国后其他后续报道的翻译。他写下:共党会利用此一“恶劣宣传”来“乘机煽动”。他坚称心境平和,但他晓得史迪威事件的落尘还会持续一段时候。[插图]事实上,其后遗症历数十年而不衰,因为史迪威赢了文字战,而委员长及其政府自此未曾从中复原。
第七章 雅尔塔、东北和战后战略
- 可是和史迪威大不同的是,魏德迈认为国民政府“绝对不是不愿作战”,反而在抗日上展现“令人惊服的韧性和耐力”。他指出,工业先进、全国团结的法国只打了六个星期就投降,中国人打了七年多的仗,伤亡近三百万,仍然奋战抗日。另外,跟史迪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魏德迈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意图毫无幻想。
- 日本的“一号作战”使毛泽东在政治、军事上皆有收获,而其部队几乎夷然无损。根据共产国际一九四四年十二月的一份报告,直到当时抗战已进行七年半,中共八路军仅有十万三千一百八十六人阵亡,以游击战为主的中共新四军极可能只折损数千人;但是政府军死者逾一百万人。换句话说,从周恩来一九四〇年一月给共产国际的报告,至一九四四年十二月此一报告之间——这段期间是史迪威等人坚称中共承担抗战主要负担而国军并无作为的时间——中共只有约七万名士兵牺牲性命。
- 会议一结束,斯大林立刻告诉毛泽东:苏联红军要来了!毛立刻发电报到重庆给周恩来,要他停止赫尔利调停的国共会谈,立即返回延安。[插图]毛并号召全体党员准备向美、蒋发动浴血奋战。
- 罗否认中国在雅尔塔遭到出卖,但是又经过好几次谈话后,罗同意让赫仔细瞧瞧完整的雅尔塔秘密档案。赫尔利读完之后,惊愕得不得了。他觉得在中国权益上的这些让步,严重抵触《大西洋宪章》的精神:领土调整必须符合相关人民的意愿。罗斯福的罪恶感被唤醒,他说他了解赫尔利的考虑
- 三个月后,国军击退日军进击,证明“有好的指挥官、现代武器和车辆,以及稳定供应粮食和弹药”以及人数上的优势,国军也可成功击败日本多个师团的大规模部队。
- 同时,毛泽东集中力量作准备,不仅要紧随着苏联红军之后进入东北,还要在华北及各地尽可能抢占大片日本占领区。
- 他写下:有一个可能的方案就是和美国在“中国内地”合作,并与苏联在北疆和东北以及外蒙古问题上合作。这就是——(一)北疆与俄合作,(二)内地与美合作,(三)对俄重政治(中共关系),(四)对美重经济(工业技术)——的四点外交方针”。
- 蒋明白国军若要接收重要的沦陷区,必须依赖美国大规模空运其部队和补给。
- 整个抗战期间,陈纳德率领的飞虎队及后来的十四航空队,是实际跟中国境内百万日本雄师作战的唯一一支美国军队。
- 蒋看不起毛,认为他是中国文化的大敌,也是苏联的跟班;毛则从知识上、意识形态上都瞧不起蒋。但是,两人都很欣赏对方不屈不挠的意志力。
- 在蒋批准下,陈诚开始裁撤国军中两百多万的官兵,理由是他们已不适作战,徒然消耗可用于改善部队战斗力的资源。白崇禧极力反对在战胜中共之前启动此一计划,但是美方支持它,蒋就径自推动起来。结果是,复员编遣造成大规模的不满,士气涣散,官兵失业。同时,中共却大规模扩张,国军缩编,共军却成长。
- 委员长的巨幅肖像立即在紫禁城入口处的天安门上方悬挂起来
- 一九四六年一月十日,他召开划时代的政治协商会议,发表主题演说,宣布政府即将立刻订定言论、新闻、宗教和集会的自由。他说,政治犯将得到释放,所有的政党将在法律之前一律平等。选举将“由下而上”推动,意即所有的代议机关包括中央级民意机关都要进行直接选举。
第八章 妄想胜利
- 四月二十八日,苏联把哈尔滨交给中共;次日,苏联红军派到东北的正规部队正式退回苏联。
- 贝尔在华盛顿建议下出任蒋的顾问,负责与新闻界打交道。蒋急需贝尔这样的人才。因为蒋不知如何与新闻界来往,甚至根本不知道还需要和媒体打交道。马歇尔向贝尔说明局势之际(几乎可以确定是出自周恩来的主意,才有此一说明
- 蒋对马是越来越有挫折感,但是他对国共之间势力平衡的了解有严重缺陷:很难以相信,他竟然认为“东北共匪主力既经击溃”。
- 虽然中国本土的军事、政治发展都朝着有利于他的方向走,即使在一九四六年秋天,蒋显然已思考到有朝一日说不定要逃难到台湾。可能出于这个原因,他批准台湾自己发行台币——过去他和各省当权派斗争、追求国家统一时,这可是他极欲除之而后快的事情。在台北的某个夜里,他在日记中写下:共产党没有渗透台湾,整体而言,它是政治上的“一片干净土”。他自我期许,“今后应积极加以建设,使之成为一模范省”。最后还不忘加上:“则俄、共虽狡诈百出,必欲亡我国家而甘心者,其将无如我何乎!”
- 圣诞节前夕,两名美军陆战队员强暴北京大学一名女学生(沈崇),报界大肆报道此一新闻。五千多名青年走上北平街头抗议,示威活动迅速蔓延到其他城市;但是,当局并没有用武力驱散。
- 魏德迈说,政府不能光靠军事手段击败共产党,它必须立即改善政治、经济情势以便争取中国人民的支持。
- 事后,蒋以他自认就连孟子都会佩服的自制,在日记中写下在今天这个世界,所有的困难和羞辱都来自自己,不能怪别人。
第九章 大失败
- 大风雪提早横扫东北,林彪又率众退回松花江以北整训。他的部队造成国军伤亡六万八千人,但林彪部队的伤亡恐怕逾越此数——大部分死于空袭。不过,林彪兵力继续坐大,到了年底已逾五十万人。
- 即使长江以南省份也进入危急状况。广东、广西、湖南、河南(原文如此)、浙江和福建等省,共产党的地下活动日益活跃。毛泽东在十二月二十五日预言,“美帝走狗”蒋介石的崩溃已迫在眉睫,“世界反帝阵营的力量现在已超过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
- 蒋原先的直觉和常识告诉他东北是个大陷阱,可是这一年来他一再违反此一认识,在迭遭惨重伤亡后仍不断投入精锐部队。这个怪决策似乎源于蒋的一个信念,他认为要是东北军事失守的话,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失败也将不可避免——因此就没有必要节省兵力,只为了在关内某地划界坚守。
- 最近几个月以来,你不得不吃惊的是,连国民政府统治中最不可能的那些人,都非常明确地对共产党的目标和纲领表示同情。这样的同情心理有些甚至来自保守的中国商人,他们过去对苏联或社会主义可说全无好感,这些人在一九四五年仍是国民政府的死忠支持者,但是现在却感觉在中共清廉的集权统治下生活,相较之下,不会比国民党无能的贪污统治差。
- 解放军的损失可能大于政府军,但是解放军似乎不愁没有补充兵员,而且虏获的美制武器越来越多,足够装备好几个师。
- 早在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中旬,蒋就决定暂时从东北撤军,但是苏联的正面动作以及马歇尔的初期动作和声明,都使得他改变主意。
- 他们只想到两头都得利——也就是说,既想要避免介入国共内战,又想要维持一个非共、非苏的中国做盟国,而且这个中国还包括东北。因此,美国人幻想的最美好结局是:毛泽东不仅要放弃他的革命意识形态、强大的军队、广大的领土和民众基础,还要抛弃与中国为邻的超强国给他的支持,只为了要在蒋介石领导下的真正混编大军和民主政府当中当个小伙伴。
- 许多知识分子和各种报章杂志呼吁与共产党和谈,可是胡适、吴稚晖和戴季陶却鼓励蒋基于道德和军事立场,要对抗共产党。
- 此次失败之最大原因,乃在于新制度未能适合现在之国情与需要,而且并未成熟与建立,而旧制度已放弃崩溃,在此新旧交接紧要危急之一刻,而所恃以建国救民之基本条件完全失去。”他再度暗示致命之失是他领导的党、军不团结、分裂、无纪律,还有他本身未能建立一个现代化、有效率的组织。他的结论是:“今后立国建军,以确立制度为最重要。”
第十章 荒漠甘泉
- 七月六日,在此一国民党改造委员会会议上,蒋指示:国民党必须是个革命民主政党,而非纯粹的民主政党。这道谕令和蒋对改造工作的六点指示重新确认国民党是列宁主义、非民主的结构,也就是在社会上下保持一个开明专制的领导体系。[插图]这一次,蒋决心在“训政”之下看到有效、全面的独裁,以及良善的治理。
- 虽然绝大多数台湾专业人士、知识分子和城市人仍本能地反国民党,国民党却首次在农村地区有了群众支持的基础。蒋介石强力支持陈诚的改革,后来终于赢得美国人和全世界农村改革人士的赞美。
- 蒋介石本人并没有不同意《白皮书》中的主要结论。他曾公开承认他的政府不可解决的失败,是自身战败的主因——甚至他在“引退”之后首次谈到这个话题,也是同样观点。和美国国务院不同的是,他深信若非苏联支持共产党,这些失败也不致导致国民党的覆灭。
- 毛泽东依然担心西方盟国会从中国南方边境伸入西南,以军事方式干预国共之争;蒋介石要鼓舞此一戒惧
- 蒋介石借此行还要了结一桩公案。伙同张学良发动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的杨虎城,仍然关押在重庆。少帅让蒋误信杨虎城是劫持领袖的主谋,老蒋至死都相信,若没发生西安事变,中国历史将会完全不同——离开重庆之前,蒋氏不寻常地展现残酷报仇,下令枪决杨虎城父子、一个女儿、一个秘书及这个秘书的妻子
- 十月一日,毛泽东站在北京紫禁城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几天之后,奋战不懈的白崇禧退出广州,率领他疲惫、已届中年的士卒退回二十多年前起家的广西。两天之后,广州失守,李宗仁下令政府中枢迁往重庆。十月十日,蒋介石在台北通电,宣称将奋战到底,誓言消灭共产党。
- 明白美国此一政策文件的本意:美国不打算以任何军事方式介入、援助台湾。
- 台湾新任文武首长事实上全是进步人士,接受美式教育。在残暴的政治高压之下,已推行有意义的土地改革;通货膨胀也受到大规模控制;经济也恢复到日治时期的高点。
- 孔宋家族的离去一部分反映出蒋经国长期以来不喜欢这些有钱亲戚,也显示出他有技巧说服父亲让这些人淡出。
- 苏联一九四九年首次试爆原子弹,大大增加美国人对全球共产主义威胁的忧惧。
- 当年冬天,蒋介石数度到在阳明山新设立的革命实践研究院演讲,讨论国民党为何输给共产党。起先,他归咎原因出在党、政、军结构在大陆的腐败。然而,此时他却强调国民党失败的首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军事监察制度”;换句话说,他怪罪党内政工组织的失灵。他说,由于没有强大、高度有纪律的监察组织,叛国贼、通敌者、机会主义者和失败主义者猖獗。他在一次演讲中说:“他(共匪)到处渗透进来,尤其是他多方设法,来破坏我们组织里的首脑部分。”
- 和过去陷入危机中一样,蒋又把自己看成是个烈士,随时准备慷慨就义:“余将为解放中国和亚洲人赴死。”
- 但是,他又抓住微薄的希望,臆测斯大林或许“乐于让我活下来,作为牵制毛泽东的力量”
- 云南的卢汉终于投向共产党,但是滇省两千名国军忠诚部队躲到缅甸掸邦山区。蒋介石派这些部队的老长官李弥将军前往缅甸,负责领导这支杂牌军;他们很快就接管缅甸北部的鸦片生意。
-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毛泽东决定同意金日成先发动攻击,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假设金日成没在一九五〇年攻打韩国,反而是毛泽东在六月份对台湾发动渔船舰队的攻势,几乎可以断言,杜鲁门政府不会介入拯救蒋介石。
- 麦克阿瑟不晓得这些发展,又向国内报告:台湾若是失守,将摧毁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地位。他在报告里首次形容台湾是“不沉的航空母舰和潜艇补给站”。
- 他在党内公开宣扬必须学习毛泽东才能击败毛泽东。[插图]他甚至鼓励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他写下:“决不可以此(辩证法)为共党所专有,而本党即不屑研究,此本党之所以被共党击破也。”
- 蔡斯批评国军设置“苏维埃式”的政工干部,他对日本军事顾问以“教官”名义受聘来台也大表错愕。这些“教官”之中最著名的即是冈村宁次,最后一任日本驻支那派遣军司令官,执行清乡政策的元凶。[插图]总共有七十六名前日本皇军教官应聘来台,有些人驻留到一九六九年。
- 他也表示,国民政府的未来“不可无日、美共同合作”。因此,他放弃要求日本赔偿战争损失的权利,也做了其他必要的妥协,签署了对日和约
第十一章 操控保护者
- 当共产党强化户口管控和监视方法之后,即使这些特务也存活不了多久。
- 中央情报局和国民政府情报人员都没能渗透到中共领导人的核心内圈,甚至省级单位也打不进去。
- 蒋氏夫妇似乎比往常更亲密,继续睡在同一寝室,只是用纱帘隔开各自的床;一起祈祷,并且手牵手在院子里散步
- 美、蒋联合情报和军事作业,扩大了美国在台湾的军事训练,也增加了经济援助,加上其他种种关系,使得杜鲁门政府非得在政治、外交上支持蒋政府不可。
- 美国政治选举攻防中有一个中心议题,就是共产主义的威胁;艾森豪威尔在选举中宣布,他要废除雅尔塔协议、打开铁幕、终结朝鲜战争,以及“放手”让委员长对付“红色中国”。
- 他认为“光复大陆”(不论是什么形式)已注定有朝一日必会成功,但是他没预期在他有生之年“反攻”。他写下:“今后复国事业,照事实论,几乎不复可能,然而吾对革命复国之信心,毫不因此动摇。”他小心翼翼不让美国人以及自己的人民知道他有此务实的评估。
- 毛收到美方信息的即刻反应就是派手下头号核物理科学家钱三强,去要求斯大林提供核武器给中国作为吓阻工具。
- 在极端情况下,艾森豪威尔会毫不犹疑割舍掉一个重要但又依赖美国的反共盟友。蒋从这里很清楚地看到教训。
- 联军总部所俘虏的两万一千名战俘当中有一万四千人决定投奔台湾,在政治上和精神上都是巨大胜利。[插图]
- 虽然回到大陆的梦想以及坚守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原则,合理化了国民党对台湾的控制,国民政府之存在主要是因它实施警察国家的做法。
- 蒋经国领导的反情报机关网每年把六百多人定罪为间谍或颠覆分子;当蒋经国一九五三年访问华盛顿时,杜勒斯温和地建议他改善台湾的人权。次年,在台湾的秘密逮捕和定罪却有增无减,但是一九五五年终于下降
- 。次年,吴发表文章、演讲,公开和蒋决裂,指控蒋经国的秘密警察从事私刑和勒
- 他在一九六五年向周以德表示,他觉得好像上帝赐给他台湾作为避难所,使他终于能够打造一个有秩序的繁荣社会,实现他替中国未来建立楷模的梦想。
- 到了一九五三年中期,胡志明已控制了越南大部分的农村地区。中国对越盟提供的武器援助每个月约一千吨,解放军许多技术人员和顾问也在胡志明部队中秘密工作。朝鲜战争于七月告停,毛泽东把更多的大炮和高射炮投入越南。
- 从事后的发展来看,毛泽东很显然并无意攻下地理位置十分靠近中国沿海的金门或马祖——加上它们从未如台湾和澎湖割让给日本——让蒋介石和大陆保持十分重要的政治联结关系。中共领导人和蒋介石一样,都不想切断这份关联。
- 这位国民党政府领袖处于蓝钦前所未见“最神经紧张的状况”。他一会儿摸自己的光头,一会儿扭双手,脚也抖个不停。他说,他不会从大陈撤退,如果国军败了,甚至如果台湾丢了,“中国将替后代子孙留下荣誉”。
- 蒋不仅没有生气,还说对于国民政府在台湾未来的任务,他和国务卿“有同感”。主要的角色不是打造反攻力量,而是替中国的发展建立另一个模范。他告诉杜勒斯,即使如此,“谈到国内宣传……就不同了,因为我们必须维持……民心士气”
- 蒋经国的秘密行动部门有一个特别工作组驻在香港,负责在大陆进行暗杀和破坏。据说,这个小组一九五五年吸收了香港启德机场一名工作人员,放了一颗炸弹在一架印度航空公司(Air India)飞机上,它预备在四月十一日载中国代表团飞往参加万隆会议。行动的主要目标是中国外交部长周恩来。可是,缅甸领导人宇努邀请周恩来和他一起从仰光飞往万隆,周恩来接受了。由于周恩来的飞行计划秘而不宣,爆炸计划如期实施,印航飞机在南海上空爆炸,机上中国代表团成员无一幸免。
- 一九五三年一月,政府宣布改革方案最重大的举措:任何地主拥有的土地不得超过约七点二英亩中等级稻田。自耕农由百分之三十六跃升为百分之六十五,佃农降为百分之十一。[插图]政府拿四大公司(原本是日产)的股票偿付向地主征收的土地。最大的地主们(绝大部分受过良好教育、住在城镇里)又向别人买下股票,他们及其子孙变成岛上第一代新企业主,不仅在扩张旧工业部门担任重要角色,也跨足金融业,并投资五十年代在政府鼓励下兴起的新型轻工业。
- 北京缓和的趋势始于万隆会议,复因赫鲁晓夫一九五六年二月那场著名的演讲而更加快。赫鲁晓夫在此一演讲里揭露斯大林的巨大罪行,并且宣称有“不同的道路通往社会主义”,和平共处是“基本原则”,不是战术诡计。毛的第一个反应是,试图阻止在中国出现斯大林式的权力腐化,他发起“百花齐放”运动,让不同意见“百家争鸣”。
- 四个月之后,周恩来秘密向国民党提议:台湾“回归”祖国之后,国民党仍可统治台湾,且“会给蒋介石找个合适位子”。
- 九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一项政策,强调通过经济建设而非阶级斗争来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
- 同一年,毛泽东的“百花齐放”运动激生出对共产党及其七年来治国的批判洪流。波兰和匈牙利的共产党领导人也受到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演说的鼓舞,发动党的自由化运动;匈共甚至还要推翻共产体制。
- 毛告诉他的同志,最好还是让蒋介石占有外岛。他说:“只要我们需要(和美、蒋)紧张,我们就弄紧绳套;只要我们想松弛紧张,我们就放松绳套。”
- 金门危机终于过去。台湾和大陆继续敌对,想方设法挫弱对方;但是在最高阶层,他们彼此有默契——双方皆认同中国的统一,然而他们背后的两大超强盟友只要求台海和平——也就是“两个中国”。
第十二章 换档
- 五十年代末期是他到那时为止一生中最快乐、最满足的时期。毛泽东则陷入重大麻烦。中国的“大跃进”最终成了一场灾难。十二月,刘少奇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 一九五九年十月,赫鲁晓夫成功访问美国之后,再度来到紫禁城和毛泽东会谈。根本上的歧异,尤其是核武器时代的战争与和平、中印边界冲突、毛对解放台湾的方式等等,一再伤害到表面上的客客气气。两人这次会谈不欢而散的新闻很快就外泄,举世皆知。
- 他们很明显没预料到四个月后赫鲁晓夫不多久就取消和另一半大顽石在一九五七年成立的核协议,并且下令苏联驻大陆军、民顾问一千三百四十三人,不论从事核子计划与否,统统召回苏联。
- 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七日,肯尼迪这封信抵达台北的同一天,美国中情局支持的古巴流亡势力在古巴猪湾登陆,卡斯特罗的革命武装部队很快就击败他们,美方并未介入。
- 蒋希望美方了解——但又无法直接启齿的是,除了中共内部大动乱所造成不确定的“新情势”之外,所谓“反攻大陆”这回事只是嘴上说说的心理战、政治口号,维系国内士气民心罢了。对他来讲,美国人怎么依然不了解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
- 七十五岁的委员长膝下孙儿女及后代,除了未认祖归宗的孝严、孝慈两兄弟之外,全都是欧亚混血儿。孝严、孝慈在念大学时,都得到经国的暗中支持。
- 蒋并且担心美国人民不会有坚持长期作战的意志。[插图]这是颇有远见的分析,可惜的是当时最深知局势的美国人却没这种认识。
- 毛的蒙昧主义和自我陶醉被围绕在他四周的偶像崇拜鼓舞,他对统治者及其(本人)学说的至高无上论亦变本加厉。毛泽东搞“大跃进”带来大灾祸,使得中共党内出现政治分裂,这也进一步助长激进化的火焰。毛妻江青和林彪这一派先打倒彭德怀,再迎合毛的自大狂妄,争取胜出。总而言之,这些因素加起来创造出邪恶的风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 蒋经国和他父亲一样,以清廉闻名,即使官越做越大,依然一介不取。不过,跟他父亲不同的是,他没有一个富太太,也没和秘密社团或帮派有瓜葛,领导作风也不是以效忠为最高优先。
- 一九六九年春天,中苏边防部队在乌苏里江的珍宝岛爆发冲突,中共中央下令沿边界全面动员,解放军四位元帅建议中国打“美国牌”。陈毅元帅还向周恩来建议,中方主动提议和美国进行高阶层会谈。
- 后来这两位党外人士当选,使立法院破天荒添了两名象征性的真正反对派委员。蒋经国欢迎他们的出现,因为这使体制的威信稍稍增加了一点点。
第十三章 尼克松及晚年
- 蒋有信心,中共不会接受“两个中国”的安排。当然,在这个高度敏感议题上,他和毛的看法一致。“两个中国”的方案,无可避免就是台湾独立,而它是对蒋家、对国民党在岛内地位的最大威胁。
- 最重要的是,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在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激烈反对下,似乎可以安心。
- 华盛顿会谈之后,蒋经国飞往纽约向东亚美国商工协会发表演讲。当他正要进入广场大饭店时,两名年轻的台独激进派从大理石柱后跳出来,其中一人朝蒋经国开了一枪,没打中,旋即被警员推倒在地。蒋经国继续走进旅馆,只字不提此一事件,镇静地完成演讲。这件事使他在台湾的国民党圈子被视为英雄。
- 尼克松曾经警告基辛格,不能让中方觉得美国人求和心切,但是当毛泽东安坐太师椅,仔细斟酌来自华盛顿的倡议,尼克松事实上是极端焦急。
- 在毛的邀请下,美国作家斯诺出席了十一国庆,站在毛身边。接下来,毛花了五小时接受斯诺访谈,他终于承认自己被过分神化,表示“亲密战友”林彪加封给他的头衔,称呼他是“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最高统帅、伟大的舵手”,太荒谬了
- 两蒋认定中情局安排彭明敏逃出台湾,因此担心“一中一台”阴谋将成为尼克松意图的核心,即使可能危及美中和解也在所不惜。这个想法可能使得蒋介石重启与周恩来配合的兴趣,好扼杀此一阴谋。
- 美国政府从上到下只是越来越不重视长期盟友国民党政府的利益和感受罢了。
- 一九七〇年秋天,蒋家出现一些麻烦。住在上海的宋庆龄传话出来,她想到香港见见家人,但又暗示她无法离开中国。
- 美国要把冲绳还给日本的方案内,包括台北北方无人居住的小岛钓鱼岛列岛(日本人称为尖阁群岛),而台北、北京和东京都宣称对它拥有主权。
- 毛泽东有一天半夜醒来,突然决定批准邀请一支正在日本比赛的美国乒乓球队到中国。[插图]
- 一九七一年四月二十四日,七十七岁的宋子文在旧金山餐馆用餐时,因骨头梗住而亡故。
- 宋子文本身的脾气和妺妺美龄一样,“在黑暗的抑郁和开放的勇敢之间摆荡”。
- 但是我们必须记住,他们也必须准备接受事实,我们会继续一步一步地,与另一方——中国大陆,有更正常的关系。因为我们的利益需要它。不是因为我们喜爱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已在那里。
- 周恩来很快就营造一种气氛,美方是来自远处祈求中国惠施援手、协助解决问题。基辛格一下子就栽进这个角色。他一开头就说,“在美中之间从前的接触,我们是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却是文化先进大国
- 基辛格在北京期间每提到台湾时就说美国卷入当地局势是个或许可以理解的错误,但毕竟是个错误,而尼克松政府的目标就是以让国内反弹及美国国际形象伤害降到最低的方法,结束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政治、军事支持。
- 毛、周和两蒋父子一样,特别担心台独这个选项。基辛格一再重申美国“不会支持台湾独立”
- 但是,当天还有往后的日子,台湾人民处变不惊地处理日常事务。外国外交官、记者,以及周恩来、基辛格都对这份镇静感到意外。
- 基辛格和尼克松对中国领导的佩服已近乎迷恋。基辛格声称他注意到中国领导人“非常的意识形态,其信念的强度已近乎狂热”,但同时又认为他们展现出“精神上的安全感,使他们能在其原则框架内与别人交往时,既锱铢必较又可靠”。
- 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十月二十五日在联大即将表决驱逐它出会的前一刻,宣告退出联合国。
- 他继续走防御性、不认输的策略,那是他们父子一九六九年底首次听到尼、基预备采取激进路线时所制定的策略。这个策略涉及到展现怒意,接受必要的羞辱和损失,长久坚守,保持尊严,固守原则,尽速发展经济与军事实力,威胁要誓死作战以防止中共武力犯台,等候天意干预。它有点像一九三七年以前对付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策略,也像他在面对抗战、战时与美国同盟、史迪威风波、马歇尔调处、东北必败、国共内战将败、大陆即将失守、杜鲁门艾奇逊时期的政治危机,以及和艾森豪威尔、杜勒斯为外岛防卫交涉等等,所采取的策略。
- 蒋和任何人都没想到,让他和台湾觉得天道报应的事正要因尼克松的个性阴险而在华盛顿的水门大厦引爆。
- 周恩来回想起一九五八年蒋和共产党领导人如何合作,化解杜勒斯要强迫委员长从金门、马祖撤军,从而切断台湾和大陆关系那一段故事。他说,他的政府只担心在日本、美国活动的台独团体,不担心台湾,因为委员长在台湾一定会镇压台独。“他有能力这么做。”
- 我们有自信……当我们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你的部队理所当然就可以走了,很自然的!
- 这份著名的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七日上海公报,在台湾问题上运用技巧的文字申明:“美国确认(acknowledge)——中文版则说‘承认’(recognize)——到海峡两岸所有的中国人认为中国只有一个,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不反对这个立场。”
- 挺讽刺的是,台湾在国际间加速坠入不寻常的孤立状态,却使政府在本国更受支持。
- 六月十日,蒋经国颁布被称为“十诫”的“公务员十大革新要点”,禁止公务员上酒家、公共食堂或其他不当场所,婚丧喜庆不得奢靡铺张。警察全省检查禁止公务员涉足的夜总会,发现顾客具公务员身份即予逮捕。
- 他仍然严以律己,每天洗冷水澡,不论坐在餐桌或是庭院锦鲤池畔椅子,一定腰杆挺直。
- 有一次,熊丸见到蒋经国念《孟子》给父亲听。多年前父亲念这位古代圣人的书给儿子听,而今反转过来,相当感人。
- 自余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无时不以耶稣基督与总理信徒自居,无日不为扫除三民主义之障碍、建设民主宪政之国家,艰苦奋斗。近二十余年来,自由基地日益精实壮大,并不断对大陆共产邪恶展开政治作战,反共复国大业方期日新月盛。全国军民、全党同志,绝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怀忧丧志!希望一致精诚团结,服膺本党与政府领导,奉主义为无形之总理,以复国为共同之目标,而中正之精神自必与我同志同胞,长相左右。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复兴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阵容,为余毕生之志事,实亦即海内外军民同胞一致的革命职志与战门决心。惟愿坚此百忍,奋励自强,非达成国民革命之责任绝不中止!矢勤矢勇,毋怠毋忽。
- 委员长的告别式于一九七五年四月十六日,一个灰沉沉、多云的星期三,在国父纪念馆举行。灵柩四周围满百合花,还有一座巨大的白色菊花十字架。
- 蒋出殡当天,自知来日无多的毛泽东端坐房里,静静聆听以十二世纪古诗谱写的哀乐。那位诗人以此告别一名被贬谪边疆、赍志以殁,际遇有如蒋介石的爱国官员。
结语
- “如果我去世时仍是个独裁者,我必将和所有的独裁者一起为后人遗忘。但是,如果我能替民主政府建立确实稳定的基础,我将永远活在中国每个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