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台湾这些年(全集)
出生在被赶出联合国后风雨飘摇的台湾
- “庄敬自强,处变不惊”
- 不夸张地讲,在那个年代,几乎大家都是国民党党员。只要上高中,学校教官或老师就会用各种方法、手段,明示、暗示学生要入国民党。当然,对他们来说也是有业绩压力的啦!高中生哪会分辨太多,只知道入国民党有许多好处,就乖乖地填了资料入党。
蒋经国继任与“十大建设”
- 以当时蒋经国的观念来说,他认为,在经济成长的过程中,“富可敌国”与“贫无立锥”如果形成两个极端,却被理解为经济真的成长了,这应是一大讽刺。所以,为了避免像许多高度开发国家那样财富集中,贫富悬殊,他认为发展不仅要财富增加,也要合理分配,这样人民才能在均富的标准下愉快又勤劳地工作,社会才能稳定。
我的家庭
- 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台湾,当局鼓励的生育政策是“一个孩子不算少,两个孩子恰恰好”这种大家都会背的口号;另外,那几年还有一种口号叫“三三三一”,指婚后3年生第一个小孩,过3年再生一个,理想的结婚年龄为男28岁、女25岁。
台湾当局与美国“断交”
- 1979年1月1日零时起,台湾当局与美国“断交”。或者从大陆的角度来说,是中美建交。
美丽岛事件
- 白色恐怖。不解释词义,请大家自己去查。这个词对于台湾的意义,大部分就是指国民党自统治台湾以来对异议分子或嫌疑者的肃清及迫害。台湾人民长期处在这种环境里,有话不敢说,有意见不敢表达。表面上,法律赋予大家有集会结社自由,但解释权完全操纵在国民党手上。
“美丽岛大审”改变了陈水扁的一生
- 在另一方面,这次美丽岛事件审判的辩护律师团里,也都是一群年轻且不畏强权压力的热血律师。虽然这是一次可预见的审判,但他们经过不断努力,从幕后走到台前,在这次审判后纷纷投入党外运动,成为后来反对运动的中坚,甚至风云际会成为政治场上的要角,如陈水扁、谢长廷、苏贞昌、张俊雄等人,都是当时的辩护律师。当时谁也没想到,这次的辩护,几乎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幼儿园时光,童年的“双十节”
- 我爸买的那间房,算是这个地区的第一栋高楼,一买就是近两百平方米,但那时候也不贵,就买下了,谁知道过几年麦当劳在这边开了之后,整个房价都飙升起来。
台湾早期民主的萌芽
-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台湾的民众都被教育着共产党要“血洗台湾”,因此从很小开始我就有这种阴影,害怕真的被血洗了。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一般民众才慢慢从这阴影中走出。而这一年,“叶九条”的提出,以及来年廖承志给蒋经国的公开信,蒋经国的反应依然是“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陈文成命案
- 但这件事的影响,使大家开始注意到了海外留学生特务的问题。台湾称其为“职业学生”,大部分都是领了国民党中山奖学金离开台湾去留学的学生,另外也负有监视其他学生的任务,打小报告。
《楚留香》流行
- 1982年,影响台湾社会最巨大的不是政治事件,而是港剧《楚留香》的播放。这是第一部正式引进台湾电视台的港剧。在那个只有三个台的年代,这部剧居然创下70%的超高收视率。
金庸被禁
- 既然提到了《楚留香》,我就顺便提一下被禁得很惨的金庸小说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金庸小说被禁了好几本,读者看到的大部分都是盗版书。就拿《射雕英雄传》来说,当初在台湾叫《大漠英雄传》,原因在于“射雕”两字出自于毛泽东诗词,所以就被迫改了。
台湾的族群及“外省人”
- 台湾可以说是一个移民社会,几百年来不断有人移入,主要有4个族群,闽南人(73.3%)、客家人(12.0%)、外省人(13.0%)与少数民族(1.7%)。
李师科案
- 他持枪抢银行时留下一句名言:“钱是国家的,命是自己的,我只要1000万!”
爷爷去世的“基督教葬礼”及乡下的回忆
- 虽然爸爸的兄弟姐妹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回老家,也不一定会跟彼此说已经回去过,但只要在爷爷的墓上看到那里的花新换过,就会因有人来过而感到安慰。我更大一点儿的时候,才了解那些花的意义。
“六义士”劫机
- 1983年5月,一架大陆的民航机,从沈阳飞往上海的途中,被劫持到了“南韩”。参与这次劫机的6名青年降落“南韩”后,立刻表示要投奔台湾。当时台湾当局在“反共”意识形态挂帅之下,并未依国际反劫机公约将他们视为“劫机犯”,反而称他们为“夺机六义士”。
上小学
- 当时台湾生活水平开始提高了,父母喜欢把小孩送去学各种才艺:英文、音乐、画图是基本的,可能还有什么心算、珠算、功文、数学的。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父母在弥补自己以前无法学这些东西的缺憾,就是所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点上”。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一开始冲太快又有什么用?
- 那时候,老师说的话简直就跟圣旨没什么两样,小朋友开口闭口就是“老师说”。老师总是说:“小朋友不可以穿越马路哦,有斑马线要走斑马线……”后来大一点儿时,有一次,我不小心看到老师穿越马路,幼小纯真的心灵顿时受到极大的冲击。
台湾第一间麦当劳开业、海山煤矿爆炸案
- 台湾第一间麦当劳在1984年开张了。
“竹联帮”帮主陈启礼与“江南案”
- 不过话说回来,既然是“民间友人”,那相对的,蒋经国应该就是在“宫廷”,高高在上的喽?那个时候,报纸就常常会看到“民间”这类字眼,可见过去封建的思想余孽仍然占据着人们的思想阵地而不自知,简单地说,就是奴性。当局施点儿小惠就叫“德政”,其实,这些还不都是当局本来就应该做的吗?
- 那几年的流行语是:“他被江南了……”
20世纪80年代初的综艺节目
- 大家有了钱,就开始爱听靡靡之音。
- 张小燕在华视主持的“综艺一百”
20世纪80年代初的流行音乐界
- 至于杨林呢,以一首《玻璃心》而大红,她的标准动作就是左手握拳,轻拍着脸嘟嘴微笑。那时候的少女们,都疯狂地学着这样笑,硬是把前两位挤了下来。现在看来,当今“90后”们自拍时的“招牌”动作,早在30年前就流行过了。
- 到了1985年,台湾的众唱片公司及歌星,也来了一次大联合的“群星为公益而唱(BandAid)”,由罗大佑等人作词,写出了《明天会更好》这首歌,可以说是华语流行乐坛史上最成功的公益单曲。不过后来这首歌被国民党拿去当竞选主题曲,气得罗大佑不想回台湾。
这些人这几年都在干吗
- 而蒋经国在晚年也已看得很清楚,蒋家接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未来国民党的政权不可能重返大陆,所以必须为国民党在台长久执政埋下基础。打根基的步骤有二,其一为改造党的体制,其二为拔擢台籍精英以及国民党青壮的第三代,以本土化与反对分子对抗。
- 如马英九,他在留学回台后,因为家世清白,又是“忠党爱国”世家,因此被推选为蒋经国的英文秘书,从事翻译工作
第四台
- 3台分属于党(中视)、政(台视)、军(华视),存在着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在小学课文里学习“蒋公的故事”
- 一二年级的时候都觉得五六年级好大呀,心中充满了敬畏感以及期待感。但现在来看,不管是一年级还是六年级,还不都是死小孩!
社运的启蒙
- 台湾第一起大规模的环保运动即反杜邦案。大家都知道杜邦是国际性的化工大厂,当初他们决定在鹿港(就是罗大佑的歌曲《鹿港小镇》里的那个鹿港)附近的工业区设立化工厂,但因生产品为高污染性的化学品项,故引起当地居民的群起抗议。后来反对声浪越来越大,当时还在戒严的情况下,抗议人士向当局进行强力抗争,用各种手段抵制杜邦设厂,为台湾史上第一次。
圆山动物园搬家
- 这只象也真的是长寿,总共活了86年,从西南的滇缅公路,又到湖南、广东,最后来到台湾,伴随着许多台湾人成长,跨越了好几个时代,已经变成台湾人共同的历史记忆之一。
台湾宣布“反攻大陆”无望
- 蒋介石提出的计划是“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开放大陆探亲
- 就如同我初中同学的父亲,上海人,最近再见到他时,我开玩笑地用上海话问候他:“张家爸爸,长远未见喔……”没想到这个几十年没听过乡音的老人顿时呆若木鸡,激动得茶杯都掉在地上,眼泪差点儿就落了下来。
电影《报告班长》轰动全台
- 兵变(当兵时女朋友变心)
- 本来就是嘛!当完兵的人都会觉得后来去当兵的人过得太爽。
琼瑶剧《庭院深深》盛况空前
- 不过当时的确是,如果没看《庭院深深》,第二天到学校都不知道要跟同学讨论些什么了。
解严
- 1987年的解严,解除了在台湾长达38年,号称全世界最长的戒严令,这件事对台湾绝对有极大的影响。
- “绿色小组”也是在台湾社会运动史上、台湾纪录片发展史上,头一次由人民拿着摄影机而提出不同看法的组织。
录像带出租店
- 因为录影带是可重复读写的,但每次新存入又无法把旧的都覆盖干净,所以一些私自录制的影片偶尔也会出现些让人尴尬的场面。比如说,全家看小叮系列,大雄与恐龙看到一半,好感动的时候,突然宜静发出激情的呻吟声,然后脸一扭曲,画面变成了某种运动的场面,全家当场傻眼,默不作声地继续低头吃饭。等到画面又回到小叮时,妈妈总算松了一口气,忍不住说:“喔!你看你快看,小叮又出来了。”
蒋经国去世
- 1988年年初,又有两个禁解除了,分别是报禁与发禁。
- 现在有许多人开口闭口总是“蒋经国在位的时候……”似乎那个年代比现在更好。我想,其实可能是怀念当时经济正在全力发展,人人埋头苦干、同舟共济的充实感吧!现在大家都富了,反而一点共同的目标都没了,有些空虚。
《爱拼才会赢》席卷台湾
- 时代造就了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又勾起时代的回忆,让人不禁觉得,没有歌的时代是多么的寂寞。
“5·20事件”
- 中国历朝历代总是在上演着“官逼民反”的戏码,而农民起义就是这历史剧场中的最高潮,也是农民利益和统治者利益矛盾冲突的最高表现形式。中国的农民总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大部分时间都是默默承受着苦难和牺牲,这种情况过了几千年还是没有改变。
“无壳蜗牛”夜宿忠孝东路
- 20世纪80代末的街头运动不断,令人眼花缭乱。这段时间当局刚从威权转型,重新学习如何“执政”。而习惯当顺民的民众,也开始懂得争取自己该有的权益,但又常常有点儿过火。总之,这段时间是一个磨合期。不过,这几年间,大家体会到原来当局对待抗议事件还是很宽松的。
这年的两部电影:《七匹狼》与《悲情城市》
- 《悲情城市》的拍摄地,九份及金瓜石,本来就是侯孝贤电影很喜欢的取景地,但这附近一直是个破败的废弃矿村,《悲情城市》火了之后,这里突然就变成了旅游胜地。据说日本前几年的宫崎骏动画《千与千寻》中的街,便是以九份为原型,而九份的知名度在一般日本观光客中也一跃千丈。现在的九份观光客,大多数是日本人及香港人。
《爱到最高点》
- 伍思凯演唱的《爱到最高点》
- 各种思潮不断对国民党统治进行冲撞,这股热潮是当局长久以来的价值观开始被怀疑动摇而做的一次转移视线的活动。
海外异议人士返乡潮
- 这些黑名单分子清一色都在海外拥有傲人的高学历,政治立场为反对国民党或支持“台独”,因此被列入黑名单不得回台,几十年来归不得。早期这些人士的“台独”思想还是比较具有理想性的,不像现在,只变成一种政治语境加以操弄。
- 早些年台湾当局常在宣传,有所谓的“三合一敌人”(三合一敌人随着时代也有所不同),也就是民进党、“台独”、中共。
小学的课程
- 只要认得汉字,昧着良心作答就可以了。
小学生活杂谈
- 有一次,有位非常漂亮、我暗恋已久的女同学“中奖”了,让我心里久久无法接受。天啊!正妹的屁不是都是香的吗?大便不都是粉红色的吗?为什么她会有蛲虫呀!我不要啊……这件事让我沮丧了很久。
- 在台湾的日本人很低调,虽然台湾基本上没什么反日情绪,但偶尔被激起时,他们学校的墙上会被乱喷漆,而他们只是低调地将其清除掉。
蒋经国死后的“宫廷斗争”
- 蒋经国去世的前几年和后几年,是台湾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变动得最剧烈的几年。不仅民间变化剧烈,在高层,也暗潮汹涌地上演着一幕幕精彩无比的“宫廷斗争”。可以这么说,后来社会上发生的许多反对运动与抗争都与国民党内部的斗争有关。
林强《向前走》
- 在过去,可能是历史或文化的影响,闽南语歌总是给人一种“悲情”的感觉。当然,这样说不一定精确,但闽南语歌的确因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有种特殊的沧桑感。日本的统治之后,闽南语歌有了些演歌的江湖气息,再加上后来的酒场酒家文化,闽南语歌开始有了酒的气息,或者说是一种风花雪月及风尘般的苍凉。
初中
- 在传统台湾人的心目中,如果有点儿经济能力,家里的女孩子都应该送去学钢琴,而娶媳妇若能娶到一个会弹钢琴的,那似乎就是幸福家庭的保证。
三月学运,李登辉开始一连串的政治改革
- 当年在台湾的这场学运,号称“三月学运”;又因为用代表纯洁崇高的野百合作为象征,因此也称为“野百合运动”。这次学运可说是20世纪90年代争取民主改革的街头抗议的最高潮,完全由大学教授及学生发起,因此也得到社会上的普遍支持。在那之后,李登辉召开“国事会议”,开始了一连串的政治改革。
职棒开打
- 事实上,美国的少棒联盟本质是夏令营式的玩乐棒球,台湾却处心积虑地营造“台湾人是世界一等”的自我催眠。人家是夏令营杂牌军,台湾是集中苦练的梦幻队,为了求胜硬是土法炼钢式地练习。
- 棒球是台湾唯一能够超越族群党派,将台湾人心凝聚起来的运动。
初中课程
- 20世纪90年代初,两岸间开始有些交流了,许多以前不让百姓知道的事也渐渐藏不住了,编课本的单位不得已,只好在课本后加了几句:“此种划分,殊不合理,将待‘光复’大陆后,予以调整。”真是一种让人尴尬的鸵鸟心态。
“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废除
- 警总最令人诟病的业务,就是对台湾地区人民的思想与言论的管制。前面也曾说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警总”就是指台湾长期处于这种政治环境下,思想言论都会先“自我检查”一番,每个人心里多少都有些压力。因此,随着“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废除,警总这种不符合规定的黑机关也跟着一并撤除。其实它背后的意义是非常大的,不仅代表台湾当局未来再也不能依自己好恶来对民众任意进行拘捕,也代表体制慢慢回到正常的道路。
中学生的政治价值观
- 1991年的1月,海湾战争爆发
- 当然,大陆的朋友很习惯地会将台湾的政治光谱简单地二分为非蓝即绿。这样分过于粗略,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初那段时间,还没有这种区分。又或者说,台湾地区的政治发展到现在,大多数群众虽然心里有政治取向,但并没有多深。只要公民们觉得哪一个政党或候选人能带给他们好处或前景,就支持他们。当然,这也是他们二十几年来不断自我学习的结果。
迈克尔·杰克逊台北演唱会
- 现场是如此的闷热,所以也不断有人晕倒——说是晕倒,其实人已经挤到你连倒下去的地方都没有,就像一具软绵绵的肉体被人夹立着而已。工作人员也挤不进来把他们送出去,那该怎么办呢?工作人员只好三人一组,踩在一个又一个观众的肩膀上慢慢走进去。到了晕倒者旁边时,因为他是被挤着,所以工作人员只能如同“拔萝卜”一样,蹲下去慢慢把那个人给“拔”出来,然后再一起踩在观众肩膀上把他给抬出去。
“新党”成立
- 一方面,当时民众看到国民党金权政治泛滥,腐败成风,严重败坏了形象。另一方面,民进党的政治立场常常又过于激进,不利于政局稳定。因此,新党的形象正符合民众的要求,很快成为台湾第三大党。
初中四班
- 所谓幻灭是成长的开始,我的青春就随着这些冉冉上升的白烟而逝去了。
- 初中四班是台湾错误的教育体制下的产物,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电影里描写的酸甜苦辣。
淡江高中的一年
- 所谓流水席,就是台湾民间一种请客吃饭的形式,开个几桌可能从中午吃到晚上,反正就是人跟流水一样随到随吃,吃饱就走,再换下一批人继续吃,菜也不断上,常常出现在婚丧喜庆或大拜拜时。
- 淡水的黄昏暮色是有名的。学校刚好位于淡水河出海口附近,每天放学要坐公交车回家,许多同学总是喜欢往前走一站,那样会有座位坐。但对我来说,就喜欢走在那条洒着夕阳余晖的马路上,远眺淡水暮色,听着阵阵潮水拍打的声音。那是我高中生涯最美好的回忆。
- 同年,妹妹也上了高中,步上我的后尘去读了淡江高中的音乐班。那年音乐班是第一年成立,那一班20个人而已,周杰伦就在那班上。而前两年的《不能说的秘密》,就是在淡江高中拍的。
千岛湖事件
- 首先就是这年的“千岛湖事件”。这起事件中,在浙江千岛湖游船上的台湾旅行团及船工一行32人遭到劫船并灭口。
1995风波
- 约莫是从1992年年底开始,在台湾的教会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传言,说是上帝憎恶台湾社会的混乱,公义荡然无存,为了审判台湾,在1995年会让大陆攻打台湾以作为惩罚。而这个传言的始作俑者,是一位美国回来的余姓传道人。
- 在台湾人心中,面对大陆越来越强大的一种敏感与焦虑。
李登辉“私人访美”,两岸之间的“飞弹事件”
- 这次危机成了台湾发展的重要分水岭,各方面的发展在几年内快速急转直下,一直到近两三年才慢慢恢复。而从那时开始,台湾内部便分裂为与大陆对抗和与大陆交往的两股力量,随着台湾内部选举更激化了族群对立,自2000年更分裂为蓝绿对抗,一直延续到现在。政治的空转也让台湾的经济发展跟着一蹶不振。
台湾地区第一次“大选”
- 依孙中山当初的政府设计,政府的治理权由“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考试院”)行使。
- 经历过那么多次“大选”后我才了解,选举的结果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原来大家喜欢的是那种选举中的狂热,和那份如同办嘉年华会般的感觉,等到选完,日子还是要继续过下去。
彭婉如命案与刘邦友命案
- 1996年底至1997年初这段时间,可能是许多台湾人觉得治安最黑暗的时期。因为在这段短短的时间里,连续发生3起命案,而这3起案子都跟名人有关,分别是:桃园县长刘邦友命案,彭婉如命案及白晓燕命案。而前两件命案,到现在都还没有破。
电视剧《姻缘花》带来的热潮
- (关于我家看连续剧的生态总是如此:首先,一定是妹妹盯着看得入迷,这肯定会惹来妈妈的一阵骂声,但妹妹也不理会,每次妈妈经过电视机旁骂她,她都会乐在其中地解释剧情给妈妈听,妈妈也会顺便瞄几眼,久而久之,便不再骂她了,因为妈妈自己也跟着沉沦在剧情中了;而我对连续剧总是抱着批判的态度,这时候就会引来她们两个女人的反驳,我为了要再反驳她们,只好看看到底又演了什么荒谬的剧情,久了,我也堕落了;最后是爸爸,他总是早出晚归,偶尔赶上播出时间,为了展现对全家的爱,便乖乖地坐着跟大家一起看,断断续续几集之后,他变得很准时地回家。)
- 这是当年影响最深的一部剧,所谓1997年的三大恶人:白晓燕命案的凶手陈进兴、高天明以及《姻缘花》里的顾小春。反正在台湾,这类剧一定要有两大要素:婆媳和生病。恶婆婆虐待媳妇,生病的人谈悲惨的恋爱,有了这两项要素,收视率想低都很难。
高三的最后
- 正所谓陆军乞丐,海军绅士,空军少爷,海陆流氓,在一般人心目中就是有这种刻板印象。
“白晓燕命案”主犯陈进兴落网
- 侯友宜在此次事件中可以说是一战成名,后来官运亨通,一路当到陈水扁“政府”时的“警政署长”(台湾最高的警察头子)。而谢长廷,本来在大选失败及被卷入神棍事件后,政治生命已跌到最谷底,这次事件又让他重新翻身,但也使白冰冰对他极度不谅解。
看电影《泰坦尼克号》
- 后来,台北的主要商业区开始向东发展,即所谓忠孝东路的东区一带,西门町也跟着没落
台湾的“大学三学分”
- 台湾大学里过去有一种说法是,大学必修三学分:课业,社团,爱情。
- 据说许多教授或同学到了大陆后,对大陆大学生总是清早起来在校园内读英文的举动大为震撼,回到台湾后当做异闻开始大肆宣传,通常都是在寒暑假后刚开学时,听得大家直感到惭愧,立志发奋了好几天。
“冻省”让宋楚瑜和李登辉结下梁子
- 1949年国民党到台湾后,一个台湾岛就有“中央”、省、县市、乡镇四级“政府”。1998年,李登辉为了斗掉宋楚瑜,干脆把省给“冻结”起来了。这一“冻”,也“冻”掉了李登辉及宋楚瑜的关系,导致后来国民党的再次分裂。
第一次到大陆
- 当初说要买书,朋友们说可以到南门商店墙的“风入松”书店及走出东门的“万圣”书店买。两间我都去过了,尤其是万圣书店,隐藏在出东门后的那条破烂的成府路之中,一走进去,小小的店面四面墙都摆满书,中间有桌椅供人坐下,真是慢慢挑人文类书籍的好地方。
金援科索沃
- 当局一直给人“金钱外交”的印象,所以一听到又要捐钱,就有先入为主的不良印象,反对声浪不断。
- 后来“断交”时,已经是陈水扁当局了。当时的“外交部长”讲过一句名言:“这次我们还是赢了,因为是我们主动跟他们‘断交’,不是我们被他们‘断交’。”据说,他说完这句话后大家笑成一团,但是也道出台湾的“外交”困境及尴尬。
2000年台湾地区“大选”:“国民党内讧”导致陈水扁当选
- “参谋总长”在电视上宣誓依照“宪法”会恪守军队本分,服从新“元首”。这段简短的话非常有意义,台湾从1949年来,首次结束国民党的统治,政权和平转移,平稳过渡。
台湾掀起的“上海热”
- 《长恨歌》的最后其实是一个隐喻:长脚代表的是一切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现代社会,杀死了王琦瑶代表的旧十里洋场的风华,不仅杀死她,还要继续消费“老上海情调”的最后记忆——李先生送她的首饰。
亲民党成立
- 国民党──《红楼梦》:《红楼梦》里的贾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剩空壳子。民进党──《水浒传》:《水浒传》的梁山泊,山头分布,以造反起家,谁也不服谁。亲民党──《西游记》:《西游记》中以孙悟空撑场面,其余均为跑龙套的。台联党──《聊斋》:《聊斋》是鬼话连篇。
开放大陆媒体驻台
- 2001年初,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大陆记者来台作新闻采访驻点,第一批是新华社的范丽青与陈斌华。
台北捷运淹水事件
- 捷运其实是一整套运输系统的规划,所以有地铁部分、平面铁轨、高架线路以及缆车线路,无法简单地用地铁或轻轨来概括,因此还是称捷运较精确。
- 现在在捷运台北车站里,还可以看到一个“台北车站淹水纪念铭板”,类似什么碑文一样。只不过在这立个碑,好像跟环境不搭调,于是弄个金属的牌子贴在柱上,柱上还画了一个高度,告诉大家曾经淹到了这么高,真是有点儿黑色幽默啊!
- 捷运真的是台北很有特色的风景线。走过很多城市之后,发现台北捷运规划得真是不错,不仅在外观上不同站有不同站的特色,在细节或动线上也常常可以见到一些贴心的设计。使用者的素质也不得不在这里称赞一下了,大家都很爱惜这个公共建设,也建立了一些使用默契。比如说,就算出站再拥挤,大家也会很自动地站在手扶梯的右侧,左侧留给赶时间的人通过。并且,在捷运站或车厢里,大部分的人都很习惯小声讲话,所以不会太嘈杂。最重要的,冷气够凉快,空气够清静。老实说,在台北坐捷运是种享受。
2001“棒球世界杯”在台湾
- 棒球是台湾人成长记忆中的重要一环。在台湾这个社会,不管你是什么信仰、政治倾向或意识形态,哪怕平常总是对立着的,但一讲到棒球,又总能把大家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在台湾,也只有棒球有这种魅力。
- 在那场比赛里,球迷居然抬出了一个大大的郑成功像,表示“打败荷兰人”。所以在过几天的中国台北对日本比赛上,也可以看到球迷抬出一个大大的蒋中正像,意为“打败日本人”。与韩国比赛,球迷便在观众席上大吃泡菜。还有一堆奇奇怪怪的标语及加油方式,反而都比赛事更有趣。
澎湖空难
- 对手相见分外眼红,在经过长荣空姐的时候,华航空姐就不屑地讲了一句话:“哼,丑死了!”长荣空姐虽然貌不惊人,说起话来倒伶牙俐齿,立刻回敬一句:“哼,丑死总比摔死好!”华航空姐一听之下大怒,心想我可不是省油的灯!不过还是立刻回到优雅的气质回答:“摔死是一时的事。丑死,是一辈子的事!”
马英九连任台北市长
- 双方都有很明确的市政建设蓝图,也能很清楚地阐述自己的政策。比起以前意识形态为主的诉求,这次选举完全是以政策诉求为主的
“SARS”让全台恐慌
- 2003年SARS时,本来大家也不当一回事,甚至有些人还落井下石地嘲笑大陆。
- 总归来说,这次会爆发那么严重的传染,一开始就是当局过于大意,而后来又没有迅速建立强有力而透明的抗SARS指挥中心;没有一套让资讯快速流通的方法,隐瞒疫情以致无法及时察觉;隔离认定、隔离措施都没有标准作业流程,导致整个抗疫过程乱糟糟,步调零散而且无效率,不但前后政策矛盾,民众也人心惶惶。
我成了一名新兵
- 最经典的就是那句“好,我以火力掩护你”,这可能是台湾所有当过兵的男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并且经常被恶搞在各种情况——比如说要把妹缺钱时,朋友就会故意说“好,我以银弹掩护你”;要不上厕所没草纸时跟别人借,有时候也会开玩笑说“好,我以卫生纸掩护你”之类的改编。若是各位大陆的朋友,遇到台湾的男生,聊天时突然用上这句话,他们可能会吓一跳,然后气氛就打开了。
台湾人泡温泉的习惯
- 台北市是个盆地,而北边的阳明山算是一个休火山,山上还可以看到各种硫黄气孔在喷气的地理现象,连带着,整座山脉就充满了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温泉出现。
“外籍新娘”
- 不幸的是,部分男子及其家庭认为他们是花大把钞票把媳妇“买”回来的,多少有着必须“捞回成本”的心态及行为,这种把妇女当做商品的心态往往造成婚姻悲剧,所以也常常导致妻子逃跑等社会问题。
- 这几年,台湾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外籍新娘”——乌克兰新娘。这简直是让男人趋之若鹜并为之疯狂,尤其是那些有钱的高科技新贵男。“乌克兰新娘”大概就是一些乌克兰、白俄罗斯地区的金发碧眼美女。当然啦,这价码就更高了。“乌克兰新娘”,本质也跟东南亚国家新娘一样,是为了有更好的经济条件。可是很奇怪的,台湾人就不会把这些人列入“外籍新娘”之列,好像白种人就是比较高级,比较浪漫,娶了她们生的小孩水准就会变高一样。只能说台湾在这些认知方面,真的很病态。
省籍情结
- 台湾在1945年以前,曾经被日本统治了50年,在这50年之间出生的人,老实说,对大陆并没有什么印象。
在部队里过年
- 过去一直认为,一个人要很清楚地知道他今天做过了哪些事才不算虚度光阴,也才是有意义地度过了一天,糟糕的是,我几乎忘记了这几天都做过哪些事情。
2005年到大陆旅行
- 正所谓“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 离开延安去壶口瀑布。站在瀑边才感受到照片上无法感受到的震撼力。黄河在壶口这一段,本来数百米宽的河床突然收束到只有50米,巨流被挤压的结果就是,水势在此如涌如喷,如天崩地裂般飞流而下。此处地势如同壶之口,因此得名。站在瀑布面前感受,正所谓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瀑水冲击至水底,如同巨龙滚水冒起浓烟,阵阵扑面而来,像是要把人拉入水中一样。其声势又如惊天雷鸣,轰轰如大军压境,荡荡壶口,让观瀑者无不胆战心惊,被这气势压得不自觉地无法动弹而腿软。
精品业
- 虽然有钱人都很低调,但他们身上那种有钱人的气质是藏不住的。
“红衫军”倒扁
- 这场“百万人民倒扁”的运动,一开始就引起了大家的注目。主要领导人施明德号召大家一人捐100元来支持这次运动,因为100元也不是大数字,所以当时邮局里几乎都是专门汇款100元的人,很快地,象征百万人支持的方式,就这样凑满了1亿元。先不论结果,这种一人捐100的诉求绝对是很好的行销手段。最好玩的是,这次活动的主要策划人,也就是陈水扁2000年参选时的广告总策划。
- 但那一阵子还是让人焦虑的。遇到别人,不是被问“你捐100元倒扁吗”,就是“捍卫本土政权”,好像政治就只有这两种选择,变得政治生活化,生活也政治化。
搞轨案:台湾媒体“新闻娱乐化”的极点
- 都说台湾的媒体乱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新闻综艺化的结果,因为媒体都要争收视率及发行量,自然口味越来越重。现在记者这个职业在台湾也越来越给人不好的感觉,甚至冠以“妓者”称之。有句话前阵子挺流行的:“好好的一个人,干吗要去当记者?”就代表着对记者的不屑,这其实也代表了一般民众对现在媒体乱象的不满。
“环保购物袋”风波
- 富人与一般人买名牌的观念是不同的,富人买名牌,是不想花太多时间去挑选,是直接相信名牌的质量而买,对他们来说,买名牌只是方便而已。但对一般人来说,买名牌只不过是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好像有了名牌在身旁,就会吸引众人的目光,所以需要名牌。
2008
- 今年正好也是大陆改革开放30年,随着大陆逐渐开放,变化势必会比台湾还大,大家都会是参与其中的一分子,我们只能学着去听别人的声音,尊重并忍受别人不同的声音。
2009
- 在过了意气风发的年纪后,不得不承认我跟芸芸众生一样,一点儿都不特别,我只能把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当作人生丰富的借口。
后记
- 我常常觉得在这“伟大的时代”里自己似乎太过平淡。然而仔细回想,我个人的命运早已如一叶小舟,顺着时代的大潮在顺势往前激流。人在船上,常常觉得自己没动;时代感召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却常常浑然不觉。
- 一个统一而强大的中国本来就是最符合两岸人民利益的事,我们可以在这个前提下异中求同,携手共创民族的再次盛世,展现泱泱大国的风范。但是,台湾的部分民众对大陆怀有戒备心理;大陆这边又不明白,为什么长久以来一直在释出善意,部分台湾人却总是不领情。后来我才慢慢体会到,这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对彼此的不了解。因历史造成长久的分隔,彼此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理所当然”地去想象对方,而不认真或根本不愿意去探究为什么对方会去这样想、这样做。我想,唯有更多的了解,两岸的心最终才能真正走到一起。
- 但10年就如一夕狂饮,在那种吐了又喝,喝了又吐的丑态中过去,一夕醒来发现自己仍然一事无成,而台湾,每天都在改变。我谨以自己这些文字,献给两岸之间每一个最普通的读者:不管历史走向何方,生活还将前行,我们依然血浓于水。
钢笔或汽水瓶都有可能是炸弹
- 1987年以前,台湾在国民党当局的统治下,经历了长达38年的戒严时期,可谓“世界之最”。这个戒严令正式的名称叫《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布告戒字第壹号》,简称台湾省戒严令。
调侃“军民同胞们”的《大力水手》
- 在1949年,以胡适为首的一些自由主义者创办了一本叫《自由中国》的杂志,宣扬自由和民主。你以为这本杂志为什么能顺利创刊?因为当时国民党也为了展现自己跟共产党是不一样的,争取美国支持,所以也容许这本自由主义色彩浓厚的杂志出版,而杂志里鼓吹的自由和民主当然是在国民党领导下的自由和民主啦!所以在创办之初,该杂志与国民党和蒋介石的关系良好,立场亦倾向拥蒋。
- 话说国民党逃到台湾后,也不是没有好好检讨失败的原因。那时候党内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种觉得以前在大陆就是让人民过得太爽,所以才会丢掉政权,以后要抓得更紧,要更专制一点;另一派认为以前民主化的程度还不够高,没能有效疏导百姓意见,到台湾后一定要痛定思痛,继续推行民主。
很多人都成了马克思的亲戚
- 你会笑,正因为我们处在一个比较能够正常思考的年代,才知道其荒谬性。可是在那个时代,遇到这种事没人笑得出来,这些都是人们用生命写的笑话,血泪斑斑。
地方选举舞弊
- “党外人士”是个很暧昧、无所不包的泛称。支持社会主义的统派,与万恶“共匪”同声一气,他们是“党国”的敌人;“台独”分子数典忘祖,主张分裂国土,是“党国”的敌人;描写工农生活的小说家,是工农兵文学的传声筒,是“党国”的敌人;主张改革开放、社经自由化的洋派,与党争利,也是“党国”的敌人;有国外教会关系,挟洋人自重的长老教会,是“党国”的敌人。他们,通通是“党外”。
扫地的校工成为“国民大会代表”
- 话说依照孙中山对政治的理念,“政”是众人的事,“治”是管理。“政治”就是管理众人的事。
“嘉年华”般的街头运动
- 社会各阶层人士也开始学着走上街头争取权利,有时索性先联合次要敌人打击主要敌人,在当时都被凝聚到反国民党的大旗之下,只能说当敌人强大到一个地步,所有可能与之对抗的人,或者可能使之改变的人,都可以是朋友。
- 当年台湾还没有蓝绿之分,“独派”和统派都能同台演讲,现在看来都不可思议,但大家就想先拉下国民党,其他以后再说,这是当时的一种集体信念。
采访大陆及开放大陆探亲
- 有人说,解严就像一个原本已经被结扎的男人,又给接上了,一下子就生了一堆,什么都生得出来。很多事都算慢慢被解套了,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要游行可以,只要不妨碍交通”
- 坐在台上的蒋经国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看着这一切……最后,按照惯例,蒋经国带领全体“代表”喊口号:“中华民国万岁!”在被推走前,他回头哀怨地望了会场一眼,这是蒋经国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20世纪80年代,大家开始有钱了
- 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政治冲撞,促成了政治控制力的松绑,也加速了社会运动的动员和成形,每一个人都可以为他关心的议题来发声,这也进一步促使国民党不得不对愈来愈高涨的改革声浪妥协,以避免人民强烈的反弹。
“国会”改选,李登辉读《圣经》寻求力量
- 李登辉这个人可说是老谋深算,表面上处处向大佬们虚心请教,装得跟孙子一样,另一方面什么都默默地做,一步步地在准备“削藩”。有人说,这一方面跟他从年轻时就练剑道,很懂得等候时机出手有关,而一出手就要让对手毙命;另一方面与他熟读《德川家康》学会隐忍的功夫有关,总之正所谓“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李登辉做什么事都很低调。
- 李登辉好像想到什么一样,紧急把已经被放逐日本的蒋经国之子蒋孝武召回台北,在最关键的时刻,“亚述王的儿子”蒋孝武发表了一篇“大义灭亲”的演说,批评他叔父蒋纬国“假民主秩序之名,图夺权之谋”,一下把蒋纬国说得尴尬无比,这就像要放大绝招前集气时被人捅了一刀,心灰意冷,对选举也充满失望。
跟大拜拜一样的“国是会议”
- 其实就像费希平后来讲的,民进党不应该是“台独”党,要搞“台独”的人,就应该另外成立一个“台独党”,直接接受民众的考验。而且党的利益绝对不能优先于人民的利益,派系及个人利益也不能优于党的利益。国民党就是因为党的利益高于人民利益,所以被唾弃,但是目前民进党的一些作为,却是在学习国民党。
- 什么人民福利、环境生态、劳工问题之类的,都成为选举狂热后的空白选项。可怜的是这些与民进党一同成长的社会运动团体,他们明明知道民进党与他们越走越远,可是又讨厌国民党,不可能把票投给他们,内心只好继续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继续投给民进党,好像被绑架了一样。
“二条一”:让人无可奈何的叛乱条例
- 好一个长大就会知道,每次老师欲言又止,就只会说长大就知道,等到真的长大了,才突然发现我们已经参与了时代,却后悔没有好好记下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
摆平非主流派,李登辉好手段
- 李登辉真是深沉得可怕的一个人,他为了把另一位非主流大佬李焕赶下台,能顶着全台反对的压力,让郝柏村担任“行政院长”。把李焕逼下台后,李登辉又提拔海军出身、与郝柏村不和的刘和谦当“参谋总长”,这又淡化陆军出身、在军中有极大影响力的郝柏村。而让郝柏村当“院长”呢,干出政绩功劳“总统”当然有份,干不出政绩,民进党会在“立法院”又叫又骂“军人干政”。
政治流行语:有那么严重吗?
- 所以,很多台湾人来大陆后,不管到哪里,遇到什么人,几乎都会被问到政治问题,要求表态,比如你是统是“独”,是蓝是绿,然后大陆朋友总是很自我感觉良好地就开始评点江山来了。面对这种情况,台湾人只能赔笑,不好回应,毕竟在台湾,政治倾向是一件比较私人的事。
蒋介石是“龟精”转世?
- 中国历来打下江山的统治者习惯于“家天下”,我打下的江山当然是我的私产,在民主共和之后,这种观念又转变成“党天下”,天下是“我党”打出来的,所谓“党国”,党即是国,国即是党,亡党就是亡国,而能掌握“党机器”的自然就是最高领导者。
“我最尊敬的人”和“我的志愿”
- 据说老蒋每年“国庆节”的开场白都是这样的:“同胞们,明年的‘国庆’我们就要在南京过了!”现在听起来,真是嘴炮,“反攻大陆”的成功机会大概比国足捧到大力神杯的机会还渺茫。
- 致辞者:“先总统蒋公”说过…… PA!(瞬间全体立正站好) 致辞者:……(稍做停顿)请稍息 全场又恢复稍息状,一场致辞下来,这种情形总要出现好几次,似乎用来考验学生们有没有在专心听。不仅在集合场,就连上课的时候,坐在教室里也一样,老师一说到“先总统蒋公……”也听到全班椅子一拉,菊花一紧,瞬间坐得笔直表示尊敬。所以,如果听到隔壁班也出现这种拉椅子的声音,就知道隔壁班老师也讲到“先总统蒋公”了,搞得好像越大声,尊敬的程度就越高一样。
“勿忘在莒”变成“勿望再举”
- 据说蒋介石一过世,国民党内部也有一番权力斗争。 因为蒋介石是国民党总裁,他去世后,宋美龄觊觎这个总裁宝座。蒋经国一见不妙,遂提议为了纪念蒋介石,将总裁这个职位永远留给蒋介石,这么大义应该没有人敢反对吧!宋美龄见状,只好灰溜溜地去了美国。
- 说起来,真是命运的纠葛,曾经在莫斯科留学的两个前后期同学,蒋经国与邓小平,都各自在无比沉重的包袱中接下了两岸的统治大权。邓小平挽救在“文革”中奄奄一息,力图振兴转型的大陆,而蒋经国面临着“反攻神话”濒临破灭,改革冲击不断,外交接连受挫的风雨飘摇年代。所幸的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两岸领导阶层都逐渐放弃了以意识形态主导一切的统治方式,转而开始思考百姓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用魔兽争霸里的术语来说,就是镜像开局。
- 政战学校除了对内培养外,以前还有个“远朋班”,专门收海外留学生,其实就是拉拢亚非拉兄弟,邀请这些国家中有升官潜力的军警官员来台进修。一直以来,台湾都有个传说,据说远朋班有三位著名校友,利比亚卡扎菲、巴拿马诺列加以及伊拉克海珊(萨达姆·侯赛因),就真的如电影《赌神》里那句台词一样:我跟巴拿马总统有点交情。这三位同学都是美国请台湾代训的,大概是学习成绩太好,三位同学几十年后都成为令美国蛋疼的人物,后来在一些拉美国家的军事政变中,都可以看到“远朋班”优秀结业学员的影子。对于外交处境一直艰难的国民党当局,办“远朋班”简直就是物超所值。
简朴之风——“梅花餐”
- 可是重点在于,他可以选择过豪华一点的生活,这也不会有人有意见,但他仍然努力让自己在那种环境中保持本性,这恐怕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
琼瑶剧里出现蒋经国的脸
- 她哽咽着猛然把头一转,脸上充满血海深仇似地说:“‘蒋总统’都是被那些民进党的暴徒给气死的!”说完扭过头去继续大哭。
核武器被美国人没收
- 张宪义时任军方研究单位——中山科学院的上校副所长,就在1月9日这天,他与全家一起搭飞机到美国度假,但在1月12日传出滞美未归,并在美国政府的安排之下,在华盛顿特区居住下来。直到1月15日,美国会同国际原子能总署到“中科院”核研所突击检查,直接拆了重水反应堆与核燃料棒,于是,台湾几十年来秘密发展核武器的计划就此曝光。
部下兵变,连累蒋纬国不升官
- 蒋纬国不是蒋介石亲生,而是他在留日时的狐朋狗友戴季陶的私生子。为了避人耳目,戴将这个小孩交给蒋介石去养,而蒋介石也视如己出,好好栽培他,他一直到长大成人都没有认祖归宗。
- 情绪控制很重要;人际关系很重要;紧要关头的表现很重要;而重点中的重点就是,有个不扯后腿的下属很重要。
“江南案”影响蒋孝武的一生
- 一般认为,写了《蒋经国传》的美籍华人作家刘宜良(笔名江南),因为在书中提到太多有关蒋家与国民党内部的八卦,被国民党当局认为大逆不道,侮蔑“元首”,所以台湾“情报局”派了一组人前去美国“除奸”。
蒋经国那两个温和的私生子
- 章孝慈跟章孝严,一个做学者一个进入官僚系统,两人都给人一种温文儒雅之气。
“林投姐”和“周成过台湾”的传说
- 台南在开台以后到清朝末年,一直都是台湾的首府,以前所谓一府、二鹿、三艋舺,就是台湾南中北3个主要城市。第一是台南府城,第二是鹿港,第三才是台北的发源地艋舺。
番薯、水牛、闽南人
- 闽南人喜欢用“番薯”来形容自己,落地生根,随遇而安,骨子里有一种坚忍的性格,勇于面对一切的可能性,看似傻傻地在求天靠地,仰赖命运与机遇,但同时也产生了随遇而安、顽强的韧性与适应力。
1949年“国军”入台:一个打酱油都会改变命运的时代
- 1949年,中国又发生一次大迁徙,有来自大陆各省将近150万的人口,他们随着国民党的脚步,从东北关外、黄河两岸、长江南北、滇桂边陲、苏浙两广,在饥馑恐怖或枪林弹雨中,来到东南沿海的台湾,这个对许多人来说从来没听说过的小海岛。
- 这几十年来的台湾社会,很大一部分就是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冲突、融合、互相理解、一起努力的过程。
- 台湾民间有一句俗谚叫作“狗去猪来”,就是讲日本人战败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台湾人觉得日本人是狗,但狗起码忠心,还会看门,而国民党当局是猪,猪只会吃。族群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台湾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的心结大抵从这个时候就已经产生。
眷村:没有血缘的家人
- 搞派系搞到看在“党国”的分上都不拉兄弟一把,到了台湾继续搞。
- 一位眷村朋友提到,逢年过节,他父母都会邀单身的军中同袍到家里过节,这过节每次都有一定的程序,好像SOP(标准作业程序)一样。刚见面一定是兴奋地寒暄,接着开始喝酒,酒过三巡,大伙逐渐闷了下来,不再讲话,继之而起的是暗泣抹泪,一位开了头,然后大伙就放声地哭爹喊娘……
眷村饮食,有你吃过的牛肉面和永和豆浆
- 常常会看到,大陆这边对台湾人喊话总喜欢引用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试图引起台湾同胞共鸣,可这也仅仅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那种乡愁只有那些1949年之后到台湾的人以及他们第二代、第三代可能有,大部分台湾本省人读了,并没什么感觉,对大陆还是感到疏离且陌生。
《宝岛一村》的乌托邦
- 事实上在来台的150万外省人里,有机会住进眷村的人仅仅只占了六分之一,大多数人还是自己想办法求生存,住在眷村只能代表外省人中某些群体的生活方式,并不等于整个外省群体。
荣民:从部队到工程队
- 唉……谁不是人生父母养的,都想留在家乡,需要你的时候就用虚幻的民族大义当作号召,不需要你的时候,也不管以前是谁把你带到台湾来的,现在回不回得了大陆,踢出去放牛吃草,自生自灭。
- 这么一条路,也是用141条人命换来的,他们没死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却死在异乡崇山峻岭的乱飞石块中,再也回不了故乡。现在太鲁阁还有一个长春祠,是专门纪念这些开路先驱的,中横公路太鲁阁段,现在也变成台湾最知名的观光景点之一,到台湾必游。
过了适婚年龄的“老芋仔”
- 眷村始终是台湾重度智障与重度精神疾病人口最多的小区,在台湾各地的精神科门诊(尤其是东部地区或荣民总医院),常常可以看到一幅景象:八十几岁垂垂老矣的荣民父亲,带着他智障或有精神疾病的妻子,来探视刚刚发病住院的子女,那是个你一看就忘不了的震撼场面。
“我想跟我娘抱抱”激发了开放大陆探亲
- 在眷村里,几个老兵合买一个智障女“共妻”的事时有发生。以前还发生过这样的事,家里装4个铁笼,把妻子与3个已经发病的儿女各关一个,留一个正常的还在读小学的女生负责煮饭照顾。还有妻子因没钱养育儿女偷偷去卖淫,被抓后,“宪兵”坚持行文外岛她丈夫服役的单位,害得那个老兵在同僚面前很没面子,持枪自杀,这妇人接到消息后在家里毒死了4个儿女再上吊……
- 台湾有名的相声《那一夜,我们说相声》里面有一个段子,就在说这些老兵“第一次‘出国’就是‘回国’”,言毕,台下哄堂大笑,笑完方知这其实是多沉重严肃的一件事。
是“本地人”,也是“台湾人”
- 在台湾,本省民众叫他们“外省人”,回到故乡,乡亲又叫他们“台湾人”,他们到底是哪里人,变得好像没有根一样。
澎湖案:校长和部分学生被枪决
- 这“为‘国家’留点颜面”一留就是几十年,“爱国主义”果然是流氓最后的堡垒。总之,这几年8000流亡学生事件终于重新浮上台面之后,许多人觉得,“国民政府”能在台湾立定脚跟,就是靠这两件大案杀开一条血路,一是“二·二八”事件慑服了本省人,另一件山东流亡学生冤案慑服了外省人。
“吴凤故事”的巨大影响力
- 吴凤的故事,在少数民族的版本里也呈现了历史的黑暗面,在阿里山当地少数民族的眼里,吴凤是一个专门干欺骗番人的奸商,最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只好把他给杀了,也从来没有把吴凤当过神,这一切都只是汉人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
“汤英伸案”让台湾重视少数民族问题
- 我们的姓名 在身份证的表格里沉没了 无私的人生观 在工地的鹰架上摆荡 在拆船厂、矿坑、渔船徘徊 庄严的神话 成了电视剧庸俗的情节 传统的道德 也在烟花巷内被蹂躏 英勇的气概和纯朴的柔情 随着教堂的钟声沉静了下来
有没有真正理解少数民族?
- 这几年,台湾少数民族生活及权利比以前已经有很大进步,但还是很多人会觉得“政府”已经给台湾少数民族那么多了,怎么他们还是不满足,真是贪心。可就是很少人会去想,这些东西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吗?还是只是强加给他们的,或许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他们只是要更多的尊重而已。
- 服务的本意是好的,只是,有没有想过台湾少数民族到底需不需要我们去服务他们,或者我们只是用一种同情弱势群体的施舍心态来满足自己的慈善欲望。
什么?他居然是客家人?
- 台湾第二大、人口第二多的族群是客家人,虽然是第二多,但也只占闽南人的四分之一左右,大约400万人
说说天地会的故事:林爽文起义
- 南部客家人将“六堆”视为精神标志,而北部客家人也有特殊的精神标志“义民信仰”,这又扯到清朝时台湾的另一次大民变——林爽文起义。
为赢选举,争说自己是客家人
- 其实换个角度想,那与客家人过去在筚路蓝缕的过程中,与天争、与地争,还得与少数民族及闽南人争,只能斤斤计较,珍惜各种资源所养成的节俭性格有关,反正记住在台湾,被人说像客家人并不是赞美就对了。
-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上了中学,你就是“准军人”
- 这篇课文大概就是讲:民国38年(公元1949年)“共匪”窃据大陆,从此大陆同胞一直过着贫穷不安的日子,好像住在黑暗世界里,看不见阳光,对未来没希望,那是一个“没有太阳的地方”,反正最后写的就是“为他们解除痛苦是我们的责任”。这一课配上一个插图,一个奄奄一息、骨瘦如柴的“大陆同胞”倒在路边,后面还有几个骷髅头和一只秃鹰,整个画面呈灰暗状,对于幼小的心灵来说,那个画面实在太可怕了,所以有好一阵子我都不敢翻开那一课,连带那一课的几个生字我都不太会写。“政府”本来要让小朋友憎恨共产党的,现在反而害怕共产党了,真不懂给小朋友看这种东西干吗,我读小学的时候,“文革”都已经结束10年,都改革开放了。
课本上关于“蒋总统”的种种“事迹”
- 等到初中后,开始有历史图片,我第一次看到周恩来的照片时,简直不敢相信,甚至心中产生相当大的混乱,“共匪”不都是一脸猥琐、脑满肠肥的样子吗?我无法相信“共匪”居然能长得那么正气,那一刻我的价值观简直就要崩塌了。
- “蒋总统”太正确了,以前我的中学老师就说过一个笑话:有个学生考试时考卷不会写,苦恼着,最后索性就在答题处写了“蒋总统万岁!”结果老师看了,打叉不是,不打叉也不是,最后只好给这个学生100分。
“太原五百完人”
- 陕北的“共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华南方面也成立新四军,照以前教科书的说法是,中共在抗日期间是“一分抗日,两分敷衍,七分壮大”,借由收编游击武力,不断扩充兵力,等到抗日战争结束,已经成为势力庞大的武装组织。
《南海血书》的创作真相
- 可能就如马克思几百年前就说过的任何时代的历史都是统治阶级的历史,教育真是好用,统治阶级掌握了教育,就有源源不绝的人效忠你。
当兵的都不想抽到“金马奖”
- 侯孝贤早期的电影《恋恋风尘》中就有这么一段:男主角到金门当兵,天天给女主角寄信,没想到女主角就这样爱上了天天送信的邮差。这种无奈的情节就常出现在台湾男生的军旅生活中。
与“水鬼”换烟
- 两岸撇开政治、意识形态这些东西,本来就是一家人,兄弟嘛!
金门的酒、福利和广播站
- 有一回,对岸厦门“共军”的炮弹打坏了我们驻地附近的一间民房屋顶。我方立刻向对岸广播:“万恶‘共匪’,说好不打民房的,为何把炮弹打到村庄里!” 对岸“共军”沉默了一阵后,广播器大声传来回应:“对不起,刚才炮位松了,现在已调好,再补打一发!”
从“保卫大台湾”到“包围打台湾”
- 犹太谚语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戒严时期的台湾,“人民一思考,当局就蛋疼”。道理很简单,国民党就是要让人民脑残化,先把人民培养成傻A的弟弟,然后再告诉你,你还不够聪明,所以我抱着爱民如子的心,来指导你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样管起来才方便。所以,文化产物这种一直能影响人类思维的玩意,自然就要抓得紧紧的。
从读书会到私藏禁书
- 国民党不希望人民知道的,恰巧都是人民最需要知道的。人类心理总是这样,只要是禁忌的东西,总是有种地下情人般暧昧的刺激诱惑,只要尝了一次,就会上瘾,这就叫作偷。
我们叫巴金为“巴克”
- 金牌是大陆选手,颁奖的时候,负责转播的华视只好拿一块黑色的板子挡住大陆选手以及中国国旗。可能他们觉得百姓抵抗力太差,看到五星红旗会瞎掉。就连小时候也曾疑惑过,玩街头霸王游戏时,场景是中国,总是有一块黑黑的不知是什么,长大以后才知道,那是不要让我们看见的五星红旗。
- 李敖的书最好认,因为他的书,封面几乎都是半裸女人,用来掩人耳目,有很多人本来要买黄书,结果就买到他的书,本来前列腺要爆炸,读完之后变成头脑爆炸。
- 现在想想,买禁书、读禁书与卖禁书,好像都有快感,那是一种无能书生对抗当局的精神胜利法。
小孩帮大人买“党外杂志”
- 原来调查局认为这位历史研究生参加叛乱组织,手上会有叛乱书籍,所以就决定抓他。这次偶发事件,却意外引爆了轰轰烈烈的“废除刑法一百条(思想叛乱罪)运动”(详见54页),这是20世纪90年代台湾走向民主化的最后一道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