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华杉

自序

  • 曹操、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hào)、王皙、梅尧臣、何氏、张预。
  • 中国读书人的最高追求,宋儒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计篇

  • 五事,是道、天、地、将、法。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就是比较敌我双方的政治、天时、地利、人才和法治。

作战

  • “拙速”,曾国藩把它体会为“不疾而速”。从战略来说,从人生道路来说,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积累,每天进步一点点,二十年你就超过所有人。功夫都在平时,都在基本面。

谋攻

  • 所以百战百胜不是什么好事。用李克对魏文侯的话来说:“数胜必亡”。为什么呢,每一次战胜都有代价,有消耗。百战则民疲,百胜则主骄。你又疲惫又骄傲,对方则憋足了劲要雪耻,可能下一仗就翻盘了。再说了,都百战百胜了,还在打,可见这胜的质量不高,没解决问题。
  • 孙子的思想,做任何事之前,一是先考虑风险,二是考虑代价,第三才考虑利益。

军形

  •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兵势

  • 曹操注解说:“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正奇”,就是一个先后概念。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牌都打完了,留一张在手上,关键时候打出去。
  • 《孙子兵法》有三个地方被人误读最多的,一是《计篇》,前面说了,“计”是计算衡量,不是奇谋巧计,不是诡道。二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人都想去知彼,不知道主要问题是不知己。三就是“以正合,以奇胜”,都想贪巧求速,奇袭得胜,实际上孙子的“以奇胜”、出奇制胜,虽然也是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但这是分战法的排兵布阵,不是讲奇袭。
  •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 战术不过攻守平衡,中路边路,关键在于教练的领导管理能力、战略思想、战术智慧,球员的体能、技术、经验、灵气和训练。不抓这个,哪有什么奇招让你得胜?
  • 战,要一战而定;击,要一发而中。所有的工夫,都在研究这一击,蓄积这一击的能量,打磨这一击的箭头,选择这一击的时间地点,而不是乱箭齐发。因为准备好的,其势险、其节短的一击,能保证必中,而且只需要射一箭。而乱箭齐发,不仅射不中,一大堆人,每一支箭,都要花钱花精力。
  •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 所以优秀的领导者,求之于势,不责怪下面人。能够造好势,选对人。
  • 所以善战者,任势不任人,任势而后择人,把对的人放到对的地方,才是领导力所在。

虚实

  • 不要试图去“解决”自己所有的虚,要学会在有虚有实中战斗,学会不是试图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永远在问题中前进,这就掌握了虚实的精髓。
  •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 不要激动。兵法都会,但是一激动就忘了。不要贪,贪就容易上当。不要认为什么是一定不能放弃的,那样就会咬别人给你下的钩,除了自己的性命,其他都可放弃。
  • 怎么才能攻无不克、攻而必取呢,只有一个前提,就是对方没防备,没防守
  • 每个人读书,都是读到自己而已,读到自己能对应上的。对不上的,你根本不知道,而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全知道。
  • 领导者一天要作出无数的决策,很多关系着生死存亡,很多关系着深远影响。要所有的决策都正确,是不可能的。现实是什么呢?是——用成功消化失败,用正确消化错误。
  • “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这是最本质的道理,我们做事也是一样,你只能选一头,不能哪头都想占。哪头都想占,最后就一头也守不住。但是人都贪心,占了一头,就想占下一头,最后就都丢掉了。
  • 能预期在哪儿打,预计什么时间在那儿打,就是跋涉千里,也可以和敌人交战。
  •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大家表面看见的,讨论的,都不是关键的。关键的两条,一是当时的前提、条件、情况,二是人家过去十几年几十年的功力积累。跟人学的人,往往第二条不具备,第一条不知道,光学个热闹,当然是白搭。
  • 读书是为了观照自己,总是想当然把自己带入胜利一方的角色和情绪,是人天生的习惯。要注意反过来,把自己假设成失败一方的角色,多想想如何避免失败,才更能学到东西。
  • 胜败是智力问题、实力问题,也是概率问题。但就结果而言,胜败往往是不对等的,胜利不过是得些战利品,失败却可能输掉人生。我们今天看这个进去了,那个进去了,都是用兵如神一辈子,输掉一次误终身。

军争

  •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 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叫辕门,以人为营叫人门,两军相对为交合。
  • 不能慌,要能认输,能认栽。前面我栽了,认了。在新形势下想想怎么办。别老想把前面的捞回来,并且下老本去捞,那就是要输得精光了。
  • 所以很多同样的事,我们看别人得手那么漂亮,自己同样干一遍,就全折进去。那是因为人不一样,背后的准备不一样。
  • 当然要说,因为不能做到有利才行动,是我们最大的弱点。我们行动的原因,往往是因为焦虑、压力、贪欲或愤怒,而不是真正有利。
  • 曾国藩说将道,讲为将要廉。士兵不懂得谁战术高明,但是人人懂得盯钱盯得紧。将领若贪钱,或吃空饷,占大家的便宜,他就不给你卖命。你若自己廉洁,又时常能让大家得些好处,则个个奋勇跟你杀敌。
  •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将在战场,军令绝对不可不受。这就是战场指挥的严肃性。所以你若带队追击,眼看要得手了,后面鸣金收兵,你就是放敌人逃走,也必须得收。因为指挥的责任不在你,战场全局你不晓得。
  • 美国心理学家迈尔提出了一个“疲劳动机理论”,可以解释士气和战斗力的关系问题。该理论认为,人体的总能量是一个常量,每个人每天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动机水平对能量进行分配。动机强烈,分配的能量就高,动机强度低,分配的能量就低。
  •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 领导内心强大,团队气势如虹
  • “治气”“治心”“治力”“治变”,是保持队伍战斗力优势的四个要点。而治自己的心,是一切的根本。
  • 先政策,后战略,就是先考虑别人,再考虑自己。先考虑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和各游戏参与方的机制。
  •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莫追,此用兵之法也。
  • 敌人在高处,不可仰攻。敌人从山丘上下来,不可逆袭。
  • 所以才有“纸上谈兵”之说,你似乎什么都知道,但判断不了,就不是真知道。
  • 秦军主帅白起呢,“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敌军退回本国不要拦截,包围敌人要留缺口,敌人到了绝境可能拼命,不要迫近——这三条,他一条也没遵守,全部违反了,把赵军围得死死的,全歼了。
  • 我们的很多决策,大抵也和赵王差不多。我们总是想解决问题,却顾不上我们为解决问题而作出的举措,并不能解决那问题,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甚至是灾难。
  • 为什么很多人读书都白读了?因为不是学习型读书,是纠错型读书读书之病,在于有胜心。读书要有收获,关键在于有正确的读书观。
  • 克劳塞维茨说:“错误的意见不管多么荒谬,至少让我们知道了别人看问题的角度。”
  • 把自己代入书中,再把书代入自己工作生活中。这书上的道理、案例,在我的实际工作中有什么相应的情况,有什么启示。
  • 这里的意图,是不要让他置之死地而后生,人人死战。而是让他跑,在跑的过程中再设伏兵击他。最好是在他的归路上多设伏兵,跑一段,吃他一口;再跑一段,又一支伏兵吃他一口,多吃几口就消化完了。
  • 气不一样,是意志力不一样。意志力不一样,战斗力就大不一样。治气,就是衡量双方的意志力,较量双方的意志力。

九变

  • 进步,就是不断地发现自己不会 什么叫学会?没法说。只有会的人才知道什么叫会。而且每过一阵子又发现自己不会了。这时候就是又要进步了,功力又要增长了。
  • 变”,是变通。不按正常原则处置。“九”,中国人说数字,都是泛指,九,就是多,多种情况。所以“九变”,可译为“注意变通的几种情况”。
  • 进步,就是不断地发现自己不会。 宁肯找死,不可等死,陷入死地,要坚决奋战
  • 在四通八达的地方,和各诸侯国来往都方便,衢地合交,就要搞好外交。
  • 决策心理学:任何决策的背后,都是决策者的“个人需求” 这种需求,可能是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可能是个人抱负,可能是某种情绪,可能是某种焦虑,某种心结,某种心理阴影。都有可能。一定要从他个人的角度,去分析他的决策。而自己在决策的时候,则要有“无我”的意识,把自己的个人因素、情绪因素,从决策中剥离出来,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 别认为勤奋光荣,别以为自己是战斗英雄,别一歇下来不干活就有负罪感,如果你每天忙得要死,恨不得抓住所有机会,最后是猴子掰包谷,没有多大成效,也没有真正的积累,不如停下来,好好计划一下,到底要什么。
  • “君命有所不受”这句兵法主要是说给国君听的, 不是说给将领听的 前线将领要君命有所不受,就要先有牺牲自己的决心。
  • “苟便于事,不拘于君命也。”只要有利于战事,不必拘泥于国君的命令。
  • “君命有所不受”,为将者千万不能当真。这句话本来就是带兵的人写在兵书里给国君看的,别国君没当真,自己当真了,以为自己有了至高无上的决策权力。
  • 利害哲学:要能利中见害,要能害中见利
  • 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
  • “杂于害”,是以利杂于害。在害中能发现有利的一面,发挥出有利的一面,则可解除患难。
  • 居安思危,在治思乱,戒之于无形,防之于未然,每天都在解决困难,随时都在准备出事,因为出事是必然的,不出事是不可能的。当领导,就是解决困难和平事儿的。
  • 将领有五种性格缺陷,是最危险的: 一、不怕死,一味死拼,就会被敌人所杀。 二、贪生怕死,没有必死之心,又会被俘虏。 三、愤怒急躁,经不起刺激,会中人激怒之计,愤而出战送死。 四、廉洁,爱惜名誉,受不得污辱,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洗清别人泼自己身上的脏水,而不顾巨大的风险出战,中计。 五、爱护居民,也会被人利用,或让他为掩护居民而烦劳,或驱使人民为炮灰,让他不忍作战,而敌人就藏在里面。
  • 孙子讲将道,排序是智信仁勇严。
  • 今天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一样,你不能脱离一线,脱离了一线,从思想上来说,你不接地气,脱离实际,领导力会削弱;从组织上来说,你没有跟战士们在一起,没有亲自带兵,那么就会“士卒不精,上下犹豫”,就会被别人“急击而取之。”
  • 像刘邦这样,“不必死,不必生,不忿速,不廉洁,不爱民”,就是人至贱,则无敌了。

行军

  • 侥幸是决策者最可怕的心态 懂兵法,不一定会用兵法,因为具体时候心态不一样。
  • 行军,包括行军、宿营、布阵,一是要利用地形便利,二是要注意侦察敌情。所以《行军篇》,就是讲不同地形的注意事项,和观察敌情判断的要诀。
  • 相敌”,就是观察敌人,判断征候,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 拿破仑说,再残酷的战斗,也没有营地不卫生对士气的打击大。
  • 侥幸心理,人人常有。所以决策前,一定要作“侥幸检查”——我这样决定,有没有侥幸心理?
  • 宋襄公东施效颦,是荒唐,不是仁义
  • 学习兵法的痛苦是对方也懂兵法,学习博弈论的痛苦是对方不懂博弈论
  • 所以学习兵法的痛苦是对方也懂兵法,学习博弈论的痛苦是对方不懂博弈论。因为兵法是要我赢,对方也懂,就不容易赢。博弈是追求共赢,对方不懂博弈论,你能算出双方共同的最优解。他却不懂,不会算,结果把你拖下水两败俱伤。
  • 水战是顺流而下的占便宜,占大便宜。若逆流去攻敌,则还要和水流作战,胜算就很低了。所以历代襄阳和安庆是军事重镇,襄阳或安庆一陷落,顺流而下,南京基本就守不住。 此处水上之军也。
  • 斥泽——盐碱沼泽——的四大威胁: 一、不生五谷,没有食物,得不到补给。 二、水草薄恶,难以宿营。 三、地势宽广而低下,防守无所依靠,难以构筑工事。 四、地气湿润,容易生病疫。
  • 如果不能快速通过,比如这沼泽地太大,一天走不完,宿营、备战,一定要寻找有水有树的地方。
  • 所以古代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不仅有长城,还在平原地带大量种树,就是因为北方匈奴是骑兵为主,我们是步兵。要用树林来减缓他们的速度,否则“突突突”地就长驱直入了。
  • 天下兵法,始于黄帝,黄帝兵法,作于他的大将风后。前面我们说过,“以正合,以奇胜”之道,源自黄帝风后兵法的《握奇文》。由黄帝而姜太公,由姜太公而孙子,终于集中国兵法之大成,《孙子兵法》,直到今天,其战略思想,还在时代的最前沿。
  • 你记住孙子这条救命兵法:如果看见水开始浑浊并有水沫,那就是上游有雨,水势随时会暴涨!下雨引起的涨水,毕竟和水库放水不一样,是有时间逃生的。
  • 所以用兵的关键,是抢先占据有利地形,若碰见六害绝地,我们离得远远的,面向它,等敌人来,把他挤进去。
  • 1.“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 敌人离我们很近,却不动,那是占据了险要、有利地形,有恃无恐。
  • 11.“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尘土很少,有来有往,时起时落,那是在扎营。
  • 人们为什么会上当呢?西方有谚语说:“人们相信一些事情,只是因为他们希望那是真的。”别人制造的假象,如果符合你的期望,你就会信心满满,甚至得意洋洋地认为:“果然不出我所料!”
  • 没有实质性的谋约就请和的,一定是有阴谋。
  • 项羽就没想一想,刘邦怎会啥条件也不谈,送封信来就说今晚出降?这不科学啊!但是他太骄傲了,认为刘邦就该无条件向我投降。
  • 两国之师,或侵或伐,如果双方都没有屈弱,无缘无故来请和,那要么是敌人国内有忧危之事,欲为苟且暂安之计。要么是知道我有可图之事,欲使我不疑,先求和好,然后突袭害我。
  • 17.“半进半退者,诱也”
  • 后周齐王宪伐高齐,将班师,就以柏叶伪装成营幕,拿牛粪马粪烧些烟起来。齐军看了两天,才知道是空营,想追也追不上了。
  • 22.“夜呼者,恐也”
  • 十人中一人有勇,虽九人怯懦,恃一人之勇可自安
  • 贾林注:“人困则多怒。”军吏无故发怒,表明敌人已经厌倦了。
  • 粟马肉食,军无悬缻(fǒu),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zhūn)谆翕(xī)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 26.“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
  • 30.“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 先是粗暴严厉,之后又害怕部下,这是最不精明的将领了。
  • 很多人每天跑各种场子希望“认识人”。其实,你要是自己有点本事,有点自己的正事,根本没时间,也没动力去“认识人”,不如在家带孩子。在孩子身上投资时间不够,才是职场人士的通病和战略投资的重大错误。
  • 相互驯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深刻的本质
  • 心里要装着手下人的利益,并且有能力让对方知道这一点。

地形

  • 我们读兵法,会发现很多时候,等待都是最好的策略。你一定要懂得等,等得起。有的人不能等,总以为等待就是不作为,那就容易“胡作非为”。
  • 有六种基本地形:通、挂、支、隘、险、远。
  • 可以前进,难以返回的地形,叫挂。有去无回,就挂了。杜牧注:“挂者,牵挂也。”这牵挂不是惦记,是有东西把你牵扯住了,挂起来了。
  • 地形险阻,如敌人没防备,我们去突袭得手,敌人已经败了,地形也就对我们无所谓。如果敌人有防备,攻不下来,敌人就会断了我们退路,我们恐怕就要挂了。
  • 真英雄都懂得一个最通俗的道理—— 不作死,就不会死。
  • 李靖说,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一句:“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我摆好战场等你来打,你摆的战场我不去。
  • 世上没有“必胜”这回事,我们要追求的,是“不败”。
  • 卒强吏弱,曰弛。 兵士强悍,将领懦弱,指挥不动,纪律松弛,叫“弛”。
  • 所以用人,他不仅要有才能,还要有威望,有驾驭人的手腕。只有才能,没有威望,只能做副手。
  • 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
  • 这里关键是“兵无选锋”的“选锋”,用兵一定要“选锋”,把最精锐的士卒选拔出来,组成先锋队,像一把尖刀,插向敌人。可以说,没有选锋,就只有兵,没有锋,没有兵锋。
  • 士卒参差不齐,不能混在一起。如果混在一起,勇健的没有得到重视,没有荣誉感,没有战斗欲。疲弱的呢,天塌下来有高人顶着,上了战场,他躲在强者后面,出而不战。所以兵法说,兵无选锋,就要失败。
  • 孙子的职业道德观: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 正直,是一身正气,不是在这一件事上正直,而是一贯正直,一贯有原则,所以无论他作什么决定,上上下下没有人怀疑他的动机,他才能有资格、有空间独断专行。
  • 一旦已经习惯了的恩情没了,就成了仇人。其实有什么仇呢?并没有任何伤害,只是停止了恩情而已。但对你来说,是停止了给予;对他来说,却是被夺走了既得利益。
  • 将驭之道,就是爱与畏,赏与罚。
  • 实际上,人的毛病,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不是不能认识别人。做企业也是,别老研究所谓的竞争对手,知道别人在干啥,没多大用。要知道顾客需要啥,知道自己能干啥。

九地

  • 上一章是地形,这一章是地势,战地的形势,主要是进入敌国的深浅、周边国家关系、敌我心理及综合支持的差异,以及在不同地势下的战略行动方针。
  • 敌人深入我国国境,一心一意就要求战。而我军士卒离家太近,战斗欲不强,列好阵势,一冲就容易散乱逃回家了,所以战斗不容易取胜。应该把人都撤进城里,把粮食也全搬进城里,把守城池和险要的地方,这叫坚壁清野。之后再派轻兵阻绝对方的运输线,绝其粮道。这样他挑战不得,给养又跟不上,抢掠又没东西,必然三军困馁。这时候观察他的状态,再设计诱他,可以成功。如果一定要野战,则必须依靠地势,依险设伏。没有险要地势,则依靠天气阴晦、昏雾,总之要隐蔽,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 进入别人国境不深的地区,叫轻地。
  • 对轻地的战术安排处理,体现了我们前面学过的《孙子兵法》的三个思想:一是治气,关注士卒的心理状态,制造一次小胜利来鼓舞士卒,给大家壮胆;二是选锋,普通士卒怕,选锋军不怕,派选锋军去完成打胜仗、抢东西、鼓士气的任务;三是分战法,以正合,以奇胜,大部队快速行军通过,先锋先插进去拣软柿子捏打胜仗,另外还有一支奇兵埋伏策应,以防与敌人遭遇。
  • 所以不管哪个阵营,都不缺明白人,只是主公听不懂,就没办法。
  • 如果敌人先占了争地,我们不要攻打他。引兵而去,大张旗鼓,车马后面拖上树枝,扬起高高的尘土,假装大军撤退。然后分兵“趣其所爱”,他哪儿心疼咱们去打哪,攻其必救,把他引出来。他必然离开争地来救。我们事先埋伏,他一出来,我们就把那地方占了。这就是争先之道。
  • 所以从散地、轻地、争地的战法,我们看到,始终围绕的都是心理因素,是双方精神力量的消长,是治气。 力量的关键是意志力。
  • 交地,就是平原无险,道路四通八达。甚至没有道路也可畅行无阻,我来得,敌人也来得,谁也挡不住谁。
  • 主动的分兵,并不叫“绝”,而是要你注意行军布阵不要有空档,要能相互策应,保持联系,不能让敌人乘虚而入。
  • 先到,不等于军队先到,是外交使者先到,带着重币厚礼,先定盟约。
  • 山林、险阻、水网、湖沼等难于通行的地区,就叫圮地。
  • 所有的冒险都不是用来学习的,只是逼到那份上之后,看你的命硬不硬。
  • 死地和围地的区别是,围地等得,死地等不得。死地怎么办?死地则战,必须马上作战,因为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
  • 所以我们学习死地,重点不是学习到了死地怎么作战,而是学习怎么不被逼入死地,陷于绝境。李靖的第一条,就是地图一定要研究清楚,行军一定要有向导,才不会陷入死地。历代名将,都是把地图看得滚瓜烂熟,没事就看地图。刘邦入关破秦,美女金帛无所取,萧何先去国家档案馆把天下地图全收了。林彪、粟裕打仗不打仗,都是成天对着地图发呆,胸中百万雄兵在那地图上来回演习。
  • 那就别围死了,一定给他开一条生路,让他跑。人一旦有了生路,就不想死,战斗意志就弱了,一心想逃亡求生。这时候在他逃跑的路上埋伏精骑,跑一段吃掉一截,再跑一段再吃掉一截,一路追杀,不仅更能保障全胜,而且保证我军不受损失。
  • 军队,组织起来才是军队,如果没有组织,一百万人也是待宰的羔羊而已。所以指挥作战的艺术,就是打乱敌人的组织。
  • 敌人“爱”的,一是有利地形,二是粮食。把这两样给他夺了,他就慌了、乱了,就没法雄赳赳、气昂昂地向我们冲杀了。
  •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
  • 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
  • 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
  • “以死救死”,这四个字很关键,不是拼死求生,一有了生念,就不容易拼死了,可能投降了,可能想办法逃跑了。而是没有生念,就是死,多捞几个垫背的。这才有生机。
  • 当作战命令下达的时候,士兵们坐着的泪湿衣襟,躺着的泪流满面。但当你把他们投到除了向前拼命以外无路可走的地方,他们个个都像专诸和曹刿一样勇敢。
  • 你强迫士卒,不如利用权变之巧,造成他不得不死战的形势。
  • 手下的兵有强有弱,要让强者弱者,都能并获其用。
  • 我们想成功,想得到成功,总是在动中得,通过自己的动,去把捉,去抓取。而往往东抓西抓,却空劳把捉,什么也没抓住。能不能静下来,认真思考,踏实积累,不是在动中抓,而是让成果在静中来。这是兵家的思想,也是佛家的思想,是军事思想,也是人生智慧。
  • 曾国藩说读书,讲两条,一是每日坚持,坚持读一页一行都行,只要每日都读,精进就快,这叫不疾而速。最怕鼓起劲来就大干一场会战,过了劲又撂下不管,那就很难完成。
  • 四面通达的是衢地,深入敌境的是重地,入境未深的是浅地,背负险固,前有阨塞的是围地,走投无路的是死地。
  • 读古文,一个经验,只问自己学到了什么,理解他思想的原意,别纠结他字面的原意。
  • 读古书,一个经验,只问自己学到了什么,理解他思想的原意,别纠结他字面的原意。他的思想在他的上下文里,在他的整本书里,你学到了,就是学到了。如果去纠结、争论、训诂某一句话、某几个字是什么意思,实在是徒事讲说,意义不大。特别是不要有胜心,不要一心想另立一说,另创新解,来胜过前人。
  • 衢地合交,结交诸侯,使之牢固,不要让敌人抢先和邻国结盟,也不可让他破坏了我们的盟约。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说中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就是因为中国坚持不投降,日本就无法获得中国的全部资源以投入战争,反而要消耗巨大的资源在中国战场。
  • 就一个缺口能出去,为什么还要自己堵上呢?兵法云,“围师必阙”,敌人包围我们,怕我们死战,就要留个缺口给我们,给我们一条生路,我们的士兵就没有死战的意志,就往人家给安排好的路上跑,我们一跑,他就击其惰归,围追堵截,最后把我们一截一截全吃掉了。所以咱们自己堵上缺口,告诉士卒们我们无路可逃了,只有对着敌人冲杀,这样反而可能击垮敌人。
  • 王霸之道,打铁关键是自身硬
  • 要掌握士兵的心理,因为心理决定战斗意志,战斗意志决定战斗力。
  • 所以不知道其他国家的意图和计谋,就不能设计外交政策。就像班超这个例子,如果不知道鄯善所处的形势和匈奴的动作,就不可能作出那样的决断。
  • “霸王之兵”,不是霸王的兵,是霸的兵和王的兵。“霸”,是称霸诸侯;“王”,是号令天下,地位、境界、层次不一样。“霸”是大家都怕他,服他,都听他的,是老大,是大哥;“王”是天下共奉之主,是君父,是爸爸。
  • 因此不必要争着同哪一国结交,也不必要培养哪一国势力,只要伸展自己的意图,兵威加之于敌国,就可以拔取他的城池,毁灭他的国都。
  • 所以为将者,要让士兵们对你深信不疑,但“深信”是原因,“不疑”才是目的。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不给他们信不信的机会,直接“不疑”就是。
  •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 害人的道理都一样,就是顺着他,让他自己变坏。所以忠言逆耳,而奸臣对你都是百依百顺。
  • 决定战争行动之后,就要封锁关口,销毁通行符证,禁止两边百姓往来,也不许敌国使者进入。这样防止军情泄露,不让敌人知道我们的情况。
  • 所以这里是两层意思,一是谋定而后动,先胜后战,赢了再打;二是计于庙堂之上,运筹帷幄之中,要绝对保密。
  • 敌人一旦露出破绽,当急速乘隙而入。 不过有时失败也在这里,敌人露出那“破绽”,可能正是诱我们亟入的假象。
  • “微与之期”,就是不要和敌人约期会战。
  • “微与之期”,战争不是决斗,不要跟敌人约好时间地点按时打,而是随时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这才符合上下文的意思。
  • 开始时像处女一样沉静柔弱,一旦敌人露出破绽,则动如脱兔,让敌人来不及抵抗。

火攻

  •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 “火积”,是火烧敌人积聚的器材、粮草等。
  • “火辎”,是烧敌人的辎重;“火库”,是烧敌人的仓库。辎重和仓库,东西是一样的。在运输途中叫辎重,运到了入仓,就是仓库。
  • 曹操说:“军无财,士不来。”发不出赏钱,也是很难打仗的。
  • 火攻,就是给敌人做艾灸
  • 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xiù)者,风起之日也。
  • 所以守城如果遇上火灾,先别着忙救火,守住城门是第一,因为那火,就是敌军奸细放来引开我军注意力的。
  •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打不可,不要觉得自己“白来一趟”。白来一趟,比大败而归强,如果大败而不能归,就更惨了。可以打就打,不可以打就不打,一定要知止。不甘心“白准备了”,不知止,非要干一场,正是败将的性格。
  • 汉朝李陵征讨匈奴,匈奴于上风纵火。李陵就赶紧自己放火先把周围的草烧掉,这样敌人放的火就烧不过来了。这也是碰到草原火灾的自救方法。
  • 老子《道德经》:“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飘风,就是暴风,暴风刮不完一个早上就会停止,暴雨不会下一整天,意思是来势凶猛的,不会长久,“数当然也”。
  • 打得赢,关键还要赢得起 赢得起,和输得起一样重要。如果打赢了仗,却“赢不起”,那就是巨大的灾难。 所以常胜将军,反而要灭亡。一战而定,关键在定。
  • 军事胜利之后,必须有政治胜利,否则,军事胜利反而会成为灾难,你看现在战争的泥潭、战后的黑洞,费财疲兵,留在那儿给拖死,这是巨大的灾难。
  • 然战胜易,守胜难。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用间

  • 给别人钱,不是给对方定价,是给自己定价
  • “用间”,曹操注:“战者必用间谍,以知敌情之实也。”
  • 所以,当我们真正要作出重大决策的时候,绝对要排除类比思维对自己的影响。开会的时候,要就事论事,禁止人打比方,打比方最能偷换概念,类比思维最能自欺欺人的。
  • 王阳明专门说过这个问题,读书要问自己的收获,而不是去训诂考证所谓正确的解释。
  • 像祖逖这样“上对下恩义相结,下对上人身依附”的“中国模式”,只能做豪强,做不了天子,也做不了国家柱石大臣。如果天子、宰相也是只认兄弟伙,只要你死心塌地跟我,违法乱纪我都罩着你,用纵容属下贪腐来换取他们的忠诚,那是“以腐治国”,国家非败亡不可,梁武帝就是例子。
  • 杜牧讲了七种人,可以发展为内间: 1.敌之官人,有贤而失职者; 2.有过而被刑者; 3.有宠嬖(bì)而贪财者; 4.有屈在下位者; 5.有不得任使者; 6.有欲因败丧而展己之才能者; 7.有翻覆变诈、常持两端之心者。
  • 所以国家不能用所谓“有德无才”的人,国家大事,只有有足够才能的人,才能理解,才能参与讨论。真正德高者,其才也高,因为德就是最大的见识,这世上没有“有德无才”这回事,“才”是“德”的前提。没有才的人,不可能有德。
  • 所有的疑心,都是怀疑自己。
  • 死间是最悲惨的了,被派出去的时候,就已经被自己人出卖了。什么叫死间呢,就是传递一些假消息给自己的间谍或使者,让他带给敌人。不知道自己掌握的消息是假的,当然一不可能泄密,二更能得到敌人信任,三呢,他当然也不知道保护自己。所以当真相败露的时候,他一定会被敌人杀死,所以叫死间。
  • 陈平这样的人有什么本事呢?就是有分猪肉的本事 分猪肉的本事,就是平衡各方利益的本事,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本事,协调各方关系的本事,这就是做宰相的本事。
  •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用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 三军将士都亲,但间谍最亲。
  • 人们会相信一些事情,只不过因为他们希望那是真的。
  • 间谍工作还在进行,就事先告诉了别人,那么间谍和他告诉了消息的人都要处死。处死间谍,是惩罚他泄密;处死知道秘密的人,是为了灭口。
  • 要让人保守秘密,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他知道。
  • 所以做主帅,不仅对自己手下人员要熟悉,对敌军上下各个将领的人物背景、军事能力、性格特征,甚至个人爱好,都要熟悉了解。
  • 所以要重视大人物身边地位低的人,这些人最能帮你办大事。
  •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 所以反间,也不一定完全是策反投降我们,就是把他留下来酒肉侍候着,不停地跟他聊,让他言多必失。张预说:“淹留既久,论事必多,我因得察敌之情。”
  •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 伊挚是夏朝有莘国国君的厨师和贵族子弟家庭教师,专研究两件事:烹小鲜和治大国。所以我都怀疑老子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是不是受伊挚启发。因为老子只是说,而伊挚在这两方面,都堪称中华始祖:烹饪,他被称为中华厨祖;治国,他被封为“商元圣”。
  •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先胜后战的思想,谋定而后动。什么也不做,没关系,很多情况下,等待都是最佳策略。在所有对事物发展起作用的因素里面,有一个终极决定性因素,叫时间,要懂得等待,善于忍耐,并能够观察和利用时间带来的变化,并且能利用时间制造变化。时间带走了毛主席,让邓小平改变中国。如果想对抗这时间有所作为,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后记最后总结:《孙子兵法》的九条思想精要

  • 9、孙子兵法不是教你打赢,首先是教你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