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

武志红

版权信息

  • 为何家会伤人

升级版序: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

  • 发生在家庭内部的种种事件里,虽然没有直接的血腥味,但对个人精神的损害甚至绞杀已是巅峰,什么传销、洗脑、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比起中国式大家庭对反抗者的手段,实在小儿科。我们,真的还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外部的秩序固然不够健全,但家庭里面的黑暗,有过之而无不及。

1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 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 缘分=娶回“妈妈”,嫁给“爸爸”? 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

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

  • 恋爱是一种特殊的选择。其实,我们无意识中都将恋爱当作了治疗,目的是为了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其表现就是,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现实父母或多或少让我们不满意,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

缘分=娶回“妈妈”,嫁给“爸爸”?

  •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五岁前就已基本塑造成型。不止人格,我们的情感基础也常是童年形成的。如果爸爸妈妈给了我们足够的爱与安全感,我们就会在潜意识中将爸爸妈妈当作爱情的原型,并按照这个原型去寻找恋人
  • 几年前岳东在他所在的美资公司的一次宴会上,和来自澳大利亚的同事芭芭拉一见钟情,认识一星期后两人就决定结婚。当时,岳东34岁,而芭芭拉36岁。
  • 过去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很多时候,我们刻意去寻找与父母不同的人。但实际上,恋人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却常常是他(她)与父母相似的地方。

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 总是无法做到如其所是地去理解 对方。”“什么叫如其所是呢?就是,对方怎么感受的,这才是事实,我们要按照对方的感受去理解他。”黄家良说,“但是,很多人习惯上认为,重要的是发生了什么事实。但是,他却不知道,这只是他眼中的事实,而不是对方的事实
  • “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我继续说下去,“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更重要,而在家庭中,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 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 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
  • 第一,要有明确的意识,将工作和家分开。告诉自己,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 第二,不要把工作作风带回家。可以在家继续工作,但不要将工作的气氛带回家。 第三,保持整个家庭系统的平等。在工作中,必然会有领导。但在现代家庭中,在解决问题时,要有“一家之主”。但在沟通中,应该相互尊重。 第四,让珍惜成为家庭主旋律。工作中,处理的主要是利益,目标是解决问题;家庭中,处理的主要是感受,目的是相互理解与接受。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接受,就多一分温暖,家就更像一个家。

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

  •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 如果是儿子,就要对自己说,爸爸才是妈妈最爱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女儿,就要对自己说,妈妈才是爸爸最爱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父亲,就要对女儿说,我爱你,但妈妈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如果是母亲,就要对儿子说,我爱你,但爸爸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这才是健康家庭之道。夫妻关系是家中的 No.1,这是健康家庭的 第一定律。

2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 妈妈是婴儿的镜子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宠爱自己——溺爱的心理真相溺爱=过度地阻碍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精神分裂如何发生痛苦的童年为神经症“播种”青少年太听话不是好事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

妈妈是婴儿的镜子

  • 同情心有两种。一种是对弱者的可怜,但内心同时有一种我很好很强大的自恋。另一种是共情,即,我深深地碰触到了你的感受,进入到了你的世界,感你所感,想你所想。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 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它们可能已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 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

  • 尽管在 3~6 岁期间,他会渴望亲近异性父母并嫉妒同性父母。但是,如果异性父母有意无意地利用孩子这一心理特点,而与孩子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并使孩子看起来真的疏远了同性父母,那么孩子会下意识地去做一些事情,譬如学习同性父母的一些特征,以表示自己仍然是同性父母的孩子。
  • 父母关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

宠爱自己——溺爱的心理真相

  • 18 岁之前,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探索一个问题:我是谁?这个探索过程从刚出生不久就开始,但到了 1.5~3 岁会达到第一个高峰期。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鼓励孩子自我探索,那么他就会形成他自己的感觉,他自己的能力,他自己的思想……而这一切最终融合到一起让他知道“我是谁”。
  • 0~1.5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安全感,1.5~3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他们的自主能力。
  • 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 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0~1.5 岁期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1.5~3 岁期间,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有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溺爱=过度地阻碍

  • 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

  • 研究发现,孩子要形成稳定的安全感,需要一个条件——在三岁前,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没有严重的分离(超过两个星期的分离即为严重),而且与妈妈的关系有很高的质量。

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

  • 通过自我牺牲,给对方制造愧疚感,然后以此逼迫对方服从,是中国家庭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策略。
  • 她们真正焦虑的,并不是儿女的成长,而是与儿女的分离。她们自己缺乏独立,所以需要那种无时无刻地关爱另一个人的感觉,这种黏在一起的感觉消除了孤独,也消除了我们生命中经常要遇到的无意义感,即空虚。

精神分裂如何发生

  • 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疗。

痛苦的童年为神经症“播种”

  • 心理疾病从轻到重可以分为三类:神经症,如抑郁症、强迫症、社交焦虑症和广场恐怖症等;人格失调,如表演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等;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
  • 表面上怕染上艾滋病,实际上焦虑不能升职
  • 卢斌对艾滋病的恐惧其实只是一种象征,并无现实意义,患者真正担忧的是其他方面的内容。
  • 他对艾滋病的恐惧其实是由换届选举引发的焦虑的“置换”
  • 所以,最应该做的,德国专家罗斯霍普特说,是应该进行一次“哀悼”。即咨询师先让患者在咨询室环境下充分地选择一下潜意识里的攻击性,然后承认自己童年的不幸,接受这个事实,最后和这个悲剧说一声再见,就像是哀悼自己一个逝去的亲人那样。那样一来,卢斌的愤怒情绪就会得以宣泄,潜意识里那个“脓包”就会消失大半,而且“焦虑=愤怒”这种神经症式的心理公式也会被改变。

青少年太听话不是好事

  • 抑郁症的一个重要源头,是本来向外的愤怒不能表达,转而指向自己。叛逆的孩子容易向外表达愤怒,而好孩子则容易将愤怒憋在心里,最终攻击自己。

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

  • 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3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教育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大人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 父母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孩子为何把网络当成“安全岛”

  • 幼童时代,父母无条件的爱就像是在打造一个安全岛。心中有了安全岛,孩子才会信心十足地探索世界,和人交往。他们深信,如果受伤了,受挫了,可以随时回到这个安全岛上来。许多孩子之所以迷恋网络,一个常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一个可靠的安全岛。他们被父母、学校“遗弃”了,他们的安全岛四分五裂。于是,他们去网络上构建新的、虚幻的安全岛。
  • 小芸开始记事时,因某些原因,有人曾经骗她说,警察要抓她。所以,每当得知有陌生人进村或听到摩托车、汽车的声音时,她就吓得边跑边哭,不知该往哪里躲。
  • 他同学总是有父母或家人接送,她常打电话告诉我,说她晚上下自修课回家的时候很害怕,说舅父舅母不疼她,所以不接送她。她常羡慕其他同学命好,能得到父母的疼爱,有钱花,穿得漂亮,长得漂亮。她怕自己长得丑,父母不疼不爱她。不过,虽然存在着这些思想包袱,但她读书还是很用功,从不迟到缺课,下课准时回家,按时完成各科作业,而且成绩一直很不错。
  • 都不相信这是自己的成绩。从此,她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开始寻找其他快乐。
  • 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她、警告她,还叫她上讲台向同学们作检讨。从此以后,她再也无心读书了。以前只是晚上上网,现在白天也泡在网吧里
  • 妈妈最好亲自带孩子到 三岁。 为什么?因为,孩子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下,到三岁才能形成两个概念:客体稳定性与情感稳定性。

考试瘾比网瘾更可怕

  • 好的心理机能,是趋利避害。糟糕的心理机能,是趋害避利。
  • 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快乐中枢,如果快乐中枢频繁受到单一来源的刺激,那么我们就会“爱”上这个刺激方法,不管这个刺激多么危险,仍然会乐此不疲。这个时候,我们趋利避害的心理机能就会受到严重伤害。
  • 有真自我的人,他会形成内部评价系统,即,他行动的动力来自于自己的内在。有假自我的人,他会形成外部评价系统,即,他行动的动力来自于外部的他人。
  • 没有纯粹的内部评价系统,也没有纯粹的外部评价系统。关键是,你的动力系统中,哪个占主导。

孩子总考砸,可能有内情

  • “被动攻击”最典型的例子是“医生的孩子常生病,教师的孩 子不学习”。
  • 如果孩子没有秘密,那么孩子永远不能长大。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高十二、初九与压力

  • 对于许多复读的孩子而言,他们在复读中需要解决的不是知识水平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 也有惨的,一个回帖说,他同学的一个亲戚也是为了要考理想的大学而复读到高十二,最后累了就不再坚持了,而上的这所大学,他在高三时就能考上。
  • 他们的知识水平,其实在高三或高四,最多高五就已打好了,后来的复读,并非是知识的查漏补缺,而是心理上的努力,主要是减压。”
  • 他的小儿子去了美国留学并留在美国工作,而大儿子只有高中文凭,但“他挣钱比我多多了,最重要的是,他活得很快乐,这比什么都重要。

和孩子一起直面高考失利

  • 她把自己关起来,不和任何人打交道,甚至不和父母说话,这种极端自闭的状态,其实都是为了逃避来自他人的否定。”
  • 阿兰在大学期间,瞧不起学校,也瞧不起老师,实际上是她自卑心理的外移。非常自卑或自责的人,会在挑剔别人或责备别人的时候宣泄掉一些积压的不良情绪。

家有失败留学生怎么办

  • 请不要找并不真正理解孩子的其他亲友和孩子谈话,除非这个亲友能聆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给孩子讲道理,让一切讲道理的人远离孩子的房门——也即心门。任何人要进入孩子的心门时,先请问问自己:你是否懂得他的痛苦,你是否站到他这一边,若不是,请不要进去。
  • 要准备好一个足够长的时间让孩子疗伤——譬如一年,也给你和配偶一个足够长的时间重新反思你们与孩子的关系,也包括你们之间的关系。这看似是一个坏事,但却是一个机会,让你们的家庭重新调整各种关系。

如何一年圆“北大梦”

  •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自我实现的预言。意思是,如果相信自己行,你最后就能行;如果怀疑自己不行,你就会退步。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 不仅如此,多 数在棍棒教育下长 大的孩子,他们成年后,无 论多么想与这种关系模式决裂,心中仍然会涌动着强烈的、难以排遣 的恨意。
  • 父母分三种:第一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批评你;第二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忽视你;第三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当然,最好的父母就是最后一种。

教育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大人

  • 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的一本好书《改变,从心开始》。在书中,马丁纳讲到,快乐有三个层次:竞争式的快乐、条件式的快乐和无条件的快乐。

父亲太暴躁不是你的错

  • 改变别人永远是最难的,你只有可能改变自己。

孩子当不了家庭的保护神

  • 理解并接受孩子的善意,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懂他的意思。同时,又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的问题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不关你的事情,“我们会努力解决,你要相信我们,你的牺牲行为对我们解决问题并没有帮助”。这样一来,孩子既感觉到了父母的理解,同时又明白他的牺牲行为是错误的,就会放弃这种错误的努力。

4 中国式家庭

  • 你的感受如何被扭曲你的身体,是不是别人的奴隶?唤醒你沉睡的活力碰触你的内在婴儿愚孝是怎样炼成的?——对迎合者的心理分析中国家庭中的轮回链条

你的感受如何被扭曲

  • 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
  • 一些人有清晰的自我,他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另一些人没有清晰的自我,很在意别人的评价

你的身体,是不是别人的奴隶?

  • 人生由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等你老了,回顾一生的时候,你发现最亏待的,恰恰是你自己,那你这一生,就白活了。

唤醒你沉睡的活力

  • 创造性的生活是一种健康状态,顺从对生活来说是疾病的基础。
  • 不过,他却是一个强大的男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毫不犹豫。虽然智商有问题,但因心中无障碍,他总能轻松达到目的。
  • 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插图]甚至说:所有的爱都是不可能的。他的意思是,你要放下对绝对之爱的渴望,才能看到真实的爱存在。
  • 有一个高质量的母子关系,儿童的活力会被接纳,于是得以伸展。儿童认识到,他的活力不会伤害这种关系,不会被母亲所讨厌,相反会促进母子关系

碰触你的内在婴儿

  • 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爱与自由。
  • 有人则是根本不敢做这个练习,一位网友说:好害怕!不敢想! 光说在微博上的调查。觉得内在婴儿恐怖或与之关系差的,占了多数,并且恐怖的占了有三分之一。
  • 孩子至少要让妈妈带到九个月,才能保证这个孩子有一个最低的心理健康基础。
  • 我女友则一直就是个孩子,她活在自己的欲望中,这让她看起来有些自私,但其实,真到了要关心人的时候,她比我更温暖,也更有力度。认识她的时候,她已 24 岁,但看上去就像十七八岁。

愚孝是怎样炼成的?——对迎合者的心理分析

  • 你过去一定是拼命地努力去做一个你母亲可以轻视且折磨的孩子,因为你一直都害怕如果不这样做,你对她来说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谢尔登·卡什丹,《客体关系心理治疗》
  • 这可以在孟领岳父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在这封信中,这位退休的英语老师写道:
  • 我们都想与别人亲近,但很多人只学会了一种与别人亲近的方式,支配者学会了权力的方式,依赖者学会了示弱的方式,而迎合者学会了奉献的方式。

中国家庭中的轮回链条

  • 爱情象征着美好,情欲点燃的是生命活力。哪怕爱情中不断受挫,但生命会是丰盛而绽放的。没有体验过爱情,貌似像是外部世界缺了一块,其实是内心的火焰从未被点燃过的遗憾。所以,在爱中的,大胆地去爱吧,哪怕被玫瑰刺得鲜血淋漓。活出你的爱,活出你的生命。

有关爱的六个谎言

  • 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当一个人不断为自己的人生作选择时,那么不管这些选择是对是错,他的生命都会因为自主选择而丰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会不断增加。只有作过选择,一个人才算活过。假若这个人的一生中都是别人在替他作选择,那么他的生命就没有意义,不管别人给了他多少东西,不管那些选择从理性上看多么“正确”,他都会因此而虚弱无力。
  • 婆媳关系是一个谎言,三角关系才是真相,而作为三角关系核心的儿子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

  • 很多大叔在小时候便是懂事、少年老成、不用父母操心的好孩子,小孩子的那一部分天性被过早丢掉了。他们与萝莉在一起,在“喂奶”的同时,也满足了一部分回到童年的幻象,是对自己的一种补偿。
  • 真正的爱是活出来的,幸福不在于找对一个人,就像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深,就不容易审美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