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尹建莉

序言:两个书名,两个教育发现

  • 书中传达的有心无痕的教育理念
  • 一个儿童的成长,任务很多,如认知与情感的发育,道德与公民性的成长,个性与社会性的协调,健康与安全意识,艺术与审美品位,兴趣与学业平衡等等。这些需要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合力完成。儿童的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发育主要经由家庭来实现,社会性和认知发展等方面则主要通过学校来完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相辅相成。

前言:生命中最美的馈赠

  • 第二件宝物是“自由”。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 不是会生孩子就会做父母,在当代,做个好家长必须要学习,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一个人没办法选择自己有什么样的父母,但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保卫纯真童年

  • 一个缺少尝试、不犯错误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着这个孩子未来活得更正确、更好。也许恰恰相反,由于没有童年探索的铺垫,他的认知基础反而很薄,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力气去辨识世界、适应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活在刻板、无趣和谨小慎微中,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堕落中。
  • 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很听她的话,所以已是小学生的圆圆也学会了“听话”
  • 想象力不用培养,不限制就是培养。
  • “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 爱因斯坦认为,“自然界里和思维世界里有着庄严的和不可思议的秩序。几乎所有造诣深厚的科学家都对自然的和谐与规律发出感叹,并充满宗教般的崇敬和痴迷。”自然是我们永恒的老师,她让我们变得单纯,缓解着我们的焦虑。“一旦真正理解了自然界的力量,就必然会获得寄托着一切幸福的灵魂深处的安宁。”

净化育儿观念

  • 儿童是脆弱的,成长只需要鼓励,不需要惩罚,一切严厉的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父母不仅应该放下手中的棍棒,更要放下心中的棍棒,心中无棍棒是件比手中无棍棒更重要的事。宽容而饱含真诚的教育,总是最美、最动人的,对孩子也最有影响力。
  • 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学会了苛刻;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学会了仇恨;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很容易变得自卑;经常被限制的孩子,会越来越刻板固执……
  • 卢梭说:“卓越的天才彼此间另有一种语言,凡夫俗子是永远不能懂的。”
  • 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孩子才有面对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才有机会学习适应和调整,才能聚集起自我成长的力量
  • 弗洛姆说过:“在一切爱的关系中,自由最重要。”这句话适用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恋人关系等。
  • 一味地节俭,培养一个毫无情趣的守财奴,这是你希望的结果吗?
  • 家长想要给孩子灌输正确的财富观,就要先整理好自己的财富逻辑。从古到今,爱情和金钱是最令人纠结的两样东西,是天使也是魔鬼,是至爱也是最恨。
  • “口袋没钱,心里没钱,轻松一辈子;口袋有钱,心里有钱,劳累一辈子;口袋没钱,心里有钱,痛苦一辈子;口袋有钱,心里没钱,快乐一辈子。”
  • 口袋没钱,心里没钱,轻松一辈子;口袋有钱,心里有钱,劳累一辈子;口袋没钱,心里有钱,痛苦一辈子;口袋有钱,心里没钱,快乐一辈子。

回归自然养育

  • 上面主要谈启蒙教育应该做些什么,下面简单谈谈要防止进入哪些误区。 首先,不要轻易把启蒙教育委托给早教机构。
  • 所谓母亲的技巧,我们指的是她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无法用教条来传授的。
  • 没有相守的长度,就缺乏感情的厚度。
  • 须知想做一件事总能找到理由,只要想对孩子用心,时间总会找出来,办法总是有的。如果此时的奋斗是为了将来有更好的生活,那么对孩子的陪伴,实际是一种收益极高的投资,受益者不仅是孩子,也是父母。
  • 能有老人帮忙带孩子是一种幸运,坚持“隔代帮忙”而不是“隔代抚养”其实也很简单,孩子只要基本上天天能见到父母,经常有和父母亲密接触的机会,这就可以。 父母和孩子每天相处一小时,孩子获得的滋养就够正常成长了。
  • 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东西。
  • 当一个孩子在亲情体验方面非常欠缺时,他只能出于紧张更多地索取爱,而不是学会施爱与他人;当他在幼儿园或学校统一管理下只知道服从时,他只能学会自我压抑,失去个性,而不能学会合作与体谅。
  •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母亲。”
  • 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 幼儿园教师最核心的能力,不是她的学识、才艺等可见、可量化的东西,而是她爱的能力,即她发自内心的善良和对孩子们的尊重。
  • 幼儿园教师作为社会人,并不是强势群体,她们自身也需要成长,需要善意地对待。如果家长总以善意的眼光来看待她们,则可激发她们更多地表达爱与善。
  • 幼儿园真正对孩子产生优质影响力的,是融洽的师生关系。幼儿园教师最核心的能力,不是她的学识、才艺等可见、可量化的东西,而是她爱的能力,即她发自内心的善良和对孩子们的尊重。
  • 儿童成长中,总会有一个又一个困难出现在他们面前。家长应客观陈述这些事情的真相,不夸张困难和痛苦,也不过分美化客观事实,更不能采用瞒骗的方式。要尽量实事求是地引导孩子坦然面对,这样才能培养他们接受困难、适应生活的勇气和能力。上幼儿园不是孩子成长中的孤立事件,它是整个教育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对孩子后面的成长影响深远。
  • 家长和孩子相处从来不“拧”,孩子就能形成很好的理解力与自制力,变得“懂事”。如果成人从不信任孩子的理性,认为孩子不懂事,需要被强行控制,那孩子往往会以“不懂事”的行为,来证明家长的防范是有必要的——这真是个微妙的问题,悟到了,就是海阔天空。
  • 反倒是被幼儿园的“作业”奴役苦的孩子,上小学后更有可能出现厌学,而厌学是学习的最大敌人,很容易导致孩子一辈子和学习不“衔接”。
  • 只是让孩子知道,任何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情况和喜好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够了。

赢在教育细节

  • 比如,把“先写作业,然后才能玩游戏”改成“如果今天写作业时间太长,挤占了玩游戏时间,罚明天不能写作业”,或者“玩游戏的时间到了,玩去吧,不可以写作业了,没写完也不要再写了”。这样,作业和游戏就具有了相同的价值和乐趣,这样才更容易让孩子对学习怀有好感,也不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过分迷恋游戏的情况。
  • 音乐、绘画、舞蹈、打球、下棋等这些活动本来是人类的娱乐行为,依儿童的天性是喜欢学习这些东西的。可现在,才艺学习成了苦差事,“兴趣班”经常变成“折磨班”。究其原因,最根本是成年人忘记了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
  • 以痛苦的方式让孩子有一种“特长爱好”,这几乎是妄想,孩子最多可以获得“特长”,不可能获得“爱好”。
  • 教育过程不是企业生产流水线,所以不是严格控制每个环节,最后就会出产一个好产品。产品没有生命,不需要关照它的个性,越接近统一标准越好;而孩子是有血有肉的,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有着庄严的内在秩序。家长和教师的意图都无法直接注入孩子的意识,而要经过孩子心理的发酵和转化。情绪的力量是巨大的,几乎决定了教育的质量,这正是教育的微妙之处,也是教育的困难之处。
  • 任何学习都要经历一个由笨拙到熟练、由粗陋到精湛的过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老师在处理具体教学任务时,会有不同的办法,总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让孩子有挫败感,不断地给孩子以成就感。自信和兴趣犹如隐藏在汽 车中的发动机,看不到,却不可或缺。教师若能体恤孩子,注意保护孩子的自信,艺术教育就已成功一半。
  • 任何学习都要经历一个由笨拙到熟练、由粗陋到精湛的过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老师在处理具体教学任务时,会有不同的办法,总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让孩子有挫败感,不断地给孩子以成就感。自信和兴趣犹如隐藏在汽
  • 凡那些动不动对孩子吹胡子瞪眼睛、打骂孩子、羞辱孩子的老师都是差老师,他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他从家长这里拿走了报酬,只教给孩子很少的一点手头技法,却打碎了孩子的梦想,夺走了孩子对某种艺术的热爱,甚至损害了他们的自信。
  • 在学习早期,呵护兴趣比学到技巧更重要,不要把学习做成任务,要尽量做成游戏。如果孩子哪天忘了玩游戏,我们不会去批评他,不会在意。
  • 不是说圆圆拉得有多好,而是它作为一个爱好滋养着我们的生活。这份滋养不是证书和级别能验出来、比得上的。
  • 孩子从来没有反抗期,也没有逆反期,儿童的本性都非常温和。如果说他们有逆反,那是因为受到了压抑,或不被理解。
  • 我在任何事上都不会让孩子一再地感觉为难,更不会强行要她接受某个事实或道理,我是成年人,有责任在各种问题上动脑筋、想办法
  • 作为父母或教师,如何检验我们对待孩子的办法对不对,如何避免被一些所谓的“教育专家”或“心理专家”误导,有一个简单的测试方法:你在让孩子哭泣、忧郁、屈服,还是让他欢笑、平和、悦纳——此方式不仅用于自我鉴别,也可用于判断专家水平高下——不要用教育意图来说事,也不要用专家名气论高低;教育的对与错,用孩子的表情和反应足以判断出来。
  • 一个爱阅读的孩子,他心底向善向美的本能不会轻易死去,这是他在被严重损害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变得正常的最后的火种。
  • 孩子从一出生就没得到正常的父爱和母爱,长期处于那样不堪的一种家庭生活中,到学校又经常被老师们用大道理批评教育一番,似乎过错都是他的,把他的情绪通道全部堵上。
  • 此为突破口,我后来又找这孩子校对过几次,每次他来取送校对稿,我都会随意地和他聊上几句。并且,我开始借书或送书给他,这样我们的话题就更多了。
  • 在和小春所有的交流中,我把握的原则就是不矫情,不强势,平和,理性。
  • 没有生硬地给她讲道理,相反,处处表示出理解,目的同样是不让她在情绪上和我对立。
  • 员。无论成为什么,他至少成为了正常人,可以拥有正常的人生,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作为教师想到一个学生时最感欣慰的。
  • 无论成为什么,他至少成为了正常人,可以拥有正常的人生,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作为教师想到一个学生时最感欣慰的。

完善家长自身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这是自勉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超脱境界。
  • 叹息母爱可能是一座宫殿,也可能是一间牢狱。
  • 母子间的感情应该是绵长而饱满的,但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必须递减。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母子一场,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深情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若母亲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 敢于公开拒绝家长对他自由的侵犯,说明孩子体内的“自我”还比较强大,他的世界还比较完整。
  • 泛滥的母爱和泛滥的洪水一样,已不是河床里奔流的能量,而是破坏力和灾难了。真爱孩子的父母不会一味放纵自己的感觉,懂得适时约束自己。自我满足感上欠缺一些,也许才是对孩子更好的疼爱。
  • 现在越来越明显的一个社会问题是,父母在孩子年幼时不肯和孩子亲近,把孩子扔给老人或保姆,理由是要赚更多的钱,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 妈妈不允许儿子独立,儿子就只能永远做小男孩,哪个成年女人愿意和一个小男孩结婚呢?
  • 《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属于你 他们是生命的渴望 是生命自己的儿女 经由你生 与你相守 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 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意志 孩子有自己的见地 给他一个栖身的家 不要把他的精神关闭 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世界 你无从闯入 梦中寻访也将被拒 让自己变得像个孩子 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的复制 昨天已经过去 生命向前奔涌 无法回头 川流不息 你是生命之弓 孩子是生命之矢 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 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 送往无际的未来 爱——是孩子的飞翔 也是你强健沉稳的姿态
  • 思想家卢梭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 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是心理秩序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的一切行为总是被阻拦,被负面评价,他就会时时处于茫然失措中。小小的人,既要发展自己,又要反抗外部压力,然后又要不断屈服,经常处于这种纠结中,本该正常建立的心理秩序就会被打乱,心理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失效,无法对外界事物做出正常的反应,给人的感觉就是没分寸感、鲁莽或傻乎乎的。
  • 卢梭说:“当上帝希望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是不会吩咐另一个人去告诉那个人的,他要自己去告诉那个人,他要把他所希望的事情记在那个人的心里。”
  • 他们仅仅能用手去做,无力用大脑去做。一直被当作机器操纵,到没人操纵时当然要失灵。
  • 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关爱的方式,首先应该是尊重,而不是改造。
  • 孩子活泼,他认为不够安静;孩子安静,他嫌缺少运动;孩子喜欢到外面运动,他又要求他坐下来画画;孩子喜欢画画,他希望孩子也喜欢唱歌;孩子喜欢唱歌,他要求他游泳也不能差;孩子音体美样样行,他还希望孩子功课好;孩子功课好,他要求孩子学会做家务……如果家长不知自己是否求完美,读到这里请扪心自问,我允许过孩子哪些方面的不足?
  • 孩子的无力感总是和父母的强势呈正比,父母越强势,孩子越懦弱。
  • 但你真的可以代表上帝赐福给自己的孩子,办法就是用赏识的目光滋养他,而不是用求完美的眼光挑剔他。
  • 即使孩子真有些虚荣,我又为什么不允许她有呢?哪怕我现在成年了,对虚荣多有警惕,其实也不能百分之百祛除虚荣。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为什么要求我的孩子做到呢?
  • 这样的时刻,最能安慰我的,居然也是这样的念头:我作为母亲也可以有缺点,不要企望去做“完美母亲”。这个念头,让我的懊悔减轻好多。我不想活在懊悔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做好当下。
  • 事实上,也就是惭愧感出现时,我的幸福感才更加饱满。
  • 不求完美,这不是一种懈怠,而是一种勇气。人必先征服自己的自卑和虚荣,才有力量面对生命中的种种不完美。

绕开宣传陷阱

  • 1关于“自闭症”这件事
  • 活泼亢奋的得了多动症,内向孤僻的得了自闭症,迟迟不说话的得了语迟症,说话太多是威廉姆斯综合症,不好好吃饭是进食障碍症,吃得太多是嗜食症,动作不协调是感觉统合失调症,经常说脏话的得了秽语综合症,霸道或懦弱的孩子有社交障碍症,不敢和生人说话是选择性缄默症,上网太多的患了网瘾,玩具不离手则是患了恋物癖……疾病的名单会很长,几乎儿童成长中所有的情况——只要它不被成年人满意——最后都会进入医疗,成为一种需要医生治疗干涉的病症。
  • 社会心理学有一条原理:一切煽动性的宣传,瞄准情绪比瞄准理性效果好得多。
  • 目前公认的“自闭症核心症状”是: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诊断量表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设计。
  • 自然为人类做的一切设计,都是向着交流和融合进行。人类最古老的奋斗,就是与其他人合而为一,在进化中力图保存自己的基因,这是亘古不变的需求。
  • 儿童对物质的东西要得其实不多,只要有基本保障就可,对母爱的需求却很高,必须充分。倘若母爱打折了,即使锦衣玉食、仆役成群,心理发育也会打折。犹如一棵树长得好不好,不在于种在皇宫还是种在乡野,在于根须所触的土壤和枝叶所承受的阳光是否给了足够的滋养。温暖的陪伴,是母爱最基本的任务,也是最高的境界。
  • 个人心理残障,变态心理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后果,关键因素有下面这些:   1.孩子在婴幼儿期,尤其3岁前,和母亲、父亲接触很少,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保姆带。   2.工具过多地介入生活,如过度使用电视、电子产品、婴儿车等,孩子缺少语言及情感的交流环境。   3.在吃饭、睡觉、大便等日常生活问题上教条,对孩子进行过度训练。   4.家长对孩子包办太多,几乎事事代劳或处处指令。   5.对孩子限制太多,总是否定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6.监护人脾气暴躁,经常打骂孩子或用冷暴力惩罚孩子。   7.夫妻感情长期不和,家庭气氛长期压抑。   8.直接监护人性格强势,凡事不容他人质疑。   9.家中少书或无书,很少有亲子阅读时光,孩子没养成阅读习惯。   10.孩子长期缺少玩伴,成长环境过于单调。  以上情况,很多家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
  • 把孩子的心理和精神发育问题交给医生看,根本思路是错的,宛如把打鱼的事交给种地的人来做,其中的错误和风险可想而知
  • 认识模糊的地带,妖术最容易流行。
  • 贴标签”对儿童来说影响极为深刻,一个有唱歌天赋的孩子很有可能妈妈说一句你唱歌不行,以后永远不再唱歌;一个被反复定义为小偷的孩子,比一般人更容易成为小偷。标签就是烙印,打下了,就很难彻底清除。心理学史上有名的“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就是对外界定义如何深刻影响一个人自我认知的佐证。
  • 外部定义,即“贴标签”对人的心理影响极为深刻。
  • 外部定义,即“贴标签”对人的心理影响极为深刻。
  • 儿童像花苞一样有生长的潜力,却比一朵花要丰富细腻得多。所有愉悦的情绪都会转化为促进潜能生长的正能量,所有痛苦的感觉都会转化成压抑正常生长的负能量。
  • 所有愉悦的情绪都会转化为促进潜能生长的正能量,所有痛苦的感觉都会转化成压抑正常生长的负能量。
  • 生活即教育,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最著名的教育观点,它奠定了现代教育的思想基础。
  • 我们都有一个基本常识,当皮肤不小心受伤时,治愈的办法是给伤口创造一个清洁、无打扰的环境,并慢慢等待,这个伤口多半能很快自行愈合;如果天天去揭开伤口进行研究,天天清痂,天天上药,为了搞明白伤口恢复情况,还要经常切一块组织下来研究,那么这伤口不但迁延不愈,溃烂面积越来越大,最后很可能变成一块癌肿
  • 天下没有完美家长和完美家庭,几乎每个人都是带着某种心理创伤长大的。
  • 教育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和智力问题,终极目的是要解决人的社会化问题。
  • Kanner当时提出“自闭症”时,指出该病来源于父母亲在情感方面的冷漠和教养过分形式化
  • 凡那些从不怀疑自己有什么过失的父母,当他们找不到进入孩子内心的路径时,本能地会怀疑孩子有什么生理问题,很容易就会去寻找医疗。
  • “天生有病”是一间避难所,收容了孩子的痛苦经历,也给了家长面子和教育失败的借口。
  • 不是他们不爱孩子,也不是他们素质不高,而是他们太害怕否定自己!
  • 家庭是最好的学校,亲情是最好的老师。具体做法,其实不难,简单陈述就是多陪伴、少限制。
  • 人类积累的修养早已告诉我们,对待残疾人最礼貌的态度就是忘却他的残疾,平等相待,而不是处处暗示你有缺陷,口口声声告诉人家我要关爱你。“融合教育”的精髓是:没有例外的孩子,只有正常的孩子。所以没有例外的对待,只有正常的对待。
  • 谈“自闭症”无关专业,如果一定要提到“专业”问题,那就是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无法容忍“医疗鸦片”越来越疯狂地侵害无辜的孩子。专业素养让我能看清楚这一切,职业责任感让我无法袖手旁观。
  • 所以,一个孩子怎样,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必须回到成长细节上说话。
  • 儿童成长中的“蝴蝶效应”随时可能发生。
  • 是因为一个人的情感得不到正常发育,智力通常也会受到影响。
  • 什么是健康美好的教育?包含着爱和自由的教育都是健康美好的教育,它是人类精神财富最具体的表达,也是永恒的教育定律。
  • 世间一切问题,想要解决,必须找到问题根源;找到根源,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 如果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被寄养,或父母早亡,或父母冷漠、严厉、粗暴等,生命没有得到爱、自由、尊重等这些必需的雨露阳光,心理秩序就会被打乱,不能正常展开,出现诸多逆生长和扭曲。成年后就会表现出逻辑思维混乱,价值观不成熟,往往怯懦、自闭和脾气暴躁等特征兼而有之——不幸福的童年把他变成一个内心严重不和谐的人,而人类自我基因保存的本能又要求其必须具有融入群体的能力,必须实现社会化。于是他内里的不和谐,与社会化过程中必须表达的要求开始互相纠缠,冲突不断,表现出较严重的“人格分裂”。
  • 一个人的意识一旦形成了,再靠人力或药物来改善,非常困难,正如蒸好的馒头很难改成包子一样。
  • 时间,是洞明一切的最伟大的君王,在冷眼旁观中,让所有的幺蛾子现出原形。
  • 时间,是洞明一切的最伟大的君王,在冷眼旁观中,让所有的幺蛾子现出原形。

后记

  • 学术的归宿不应该仅仅在书架上,应该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理论不是飘浮在事实之上的高贵的空气,而是潜藏在事情内部的规则和原理。通俗的表达不等于思想的浅陋,学问的本质应该是朴素、简单和明了。
  • 最简单的路径,抵达最丰富的可能
  • 一个人如果只爱自己的孩子,不懂得爱惜万物,不会沉下心来静听花开花落的声音,那么这样的心灵是可疑的。在现实中,我们的太多泪水其实都为自己而流,有多少人是在为那些看似与己无关的更广大的物事而悲喜与牵挂?这关涉到一个人的灵魂底色与精神格局。
  • 社会生活中,正确和美好的事情往往不复杂,凡事太复杂了一定有问题。所以在教育思想的传播中,她试图通过一条最简单的路径,引领家长们抵达最好的教育可能。
  • 爱是一门艺术。正确爱我们的孩子,即是正确对待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