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

李善友

自序

  • 一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固即将坍塌的根基,这一条路相对容易一些,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二是找到新地基。
  • “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
  • 真正的教育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唤醒,把大家带到洞穴之外。
  • 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说过:“我愿意用我所拥有的科技,去换取与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 我将人类的思维分为4层,由低到高依次为: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哲科思维和觉性智慧
  • 理论源自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和克里斯坦森的“颠覆式创新”。
  • 课程根基是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性原理”和欧几里得的“公理化思维”。
  • 科学时代的根本问题是:它成立于一个巨大的黑洞之上,却无人关心这个黑洞到底是什么,每个人只顾快速向前奔跑。今天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都是这个结构性缺陷的表现而已。
  • 用智慧铺就一条通往至善的路
  • 个人使命如何与组织使命同频共振形成合力?

第一章 第一性原理:任何理性系统的根基性命题

  • 但是演绎法必须有一个基石,一个来自系统之外、能够逻辑自洽的元起点。这个元起点既可以称为第一前提、逻辑奇点,也可以称为第一性原理。
  • 人类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两种基本逻辑方式:一种是归纳法;另一种是演绎法。
  • 演绎法是理性思维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是一种很奇怪的思维,简单来说,它是一种逻辑自证的学问。只要具备元起点,人们就可以通过演绎法一步一步推演出未来。

空间性归纳与时间性归纳

  • 所谓空间性归纳,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会默认在某个空间内有效的规律,在其他空间甚至全部空间中也是有效的。
  • 时间性归纳,顾名思义就是人们认为某些在过去的时间里成立的规则,在当前甚至未来的时间里也同样有效。

归纳结果的可重复性

  • 独立的可重复性是科学界检验规律是否成立的重要方法论

只能证伪,不能证明

  • 即使所有前提都是正确的,我们也无法确保总结得到的结果一定为真,而独立可重复性验证规则的存在,只能用来判断归纳结果是否存在问题,却无法验证结果的正确性。换句话说,归纳法的结论就是等待被推翻的假说。
  • 总而言之,归纳法只能证伪,却不能证明。

连续性假设是归纳法的隐含假设

  • 连续性假设是归纳法的隐含假设
  • 时间性归纳法的隐含假设是未来和过去一样;空间性归纳法的隐含假设是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的特性相同。
  • 推翻一个结论,不要从结论入手,而是要从它的隐含假设开始,如果根基的隐含假设不成立,结论自然不成立。这也是辩论高手的常用方法,从基石和结构切入,不要从内容入手。
  • 连续性假设是归纳法得以形成的隐含假设,它是归纳法得以形成的前提性假设,而连续性假设并不是归纳法本身能够证明的。
  • 如果你有机会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你会发现生活、工作中很多所谓自明的东西,其实都是假设。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往往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认知边界。

求存不求真的阿喀琉斯之踵

  • 休谟说,所有建立在经验归纳法之上的知识都不叫知识。
  • 所以,针对这种问题,人类进化出一种合理的认知习惯,即用较小的认知成本获得维护我们生存所需要的信息量。人们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这样才能在付出最小成本的前提下,获取相对正确的知识,所以归纳法不能得到真理,但可以帮我们生存下来,或者暂时性生存下来。这就是人类的最小作用力原理。
  • 但人类的认知具有连续性和局限性,人类不但总是忽略边界的出现,而且在跨越边界之后,仍然会习惯性地以原有的规律去衡量事物,这就是所谓的“人类思维的阿喀琉斯之踵”。
  • 回到商业场景中,管理者通常都是基于经验预测未来,因为我们相信过去和未来之间存在连续性。对管理者来说,经验是决定经营效果的重要因素;对员工来说,经验是决定工作能力的关键指标。

演绎法三段论

  • 归纳法是将眼睛看得到的事实归纳为规律,基本上用的是感性思维,而演绎法是理性思维的主要用智形式。
  • 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相信,世界上始终存在一个必然正确的元起点,从这个元起点出发,通过逻辑性的推导,人们就可以获得新知识。
  • 三段论,顾名思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在大前提和小前提正确的基础上,结论必然成立。

逻辑比事实更真实

  • 关于演绎法和归纳法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争论的核心就是逻辑与实践的关系,是逻辑引导实践,还是实践引导逻辑。
  • 东方古老文明的本质是技术和艺术,而技术和艺术是建立在实践操作之上的,实践操作在先,经验总结在后,这是典型的归纳法。换句话说,这是一种运行在操作上的试错法,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这就是东方人思维的原型。我们相信实践第一,真知第二,真知建立在实践之上。
  • 他只是发现了一个抽象的逻辑,然后帮助后世的人们解决了大量的力学问题,这就是演绎法思维模式的力量。
  • 有一次张首晟教授讲到,所有大科学家都用演绎法。
  • 企业在从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转换的区间,也就是我命名为创新的领域的时候,需要的就是演绎法,即大胆提出假设,并用实践去验证。

前提的准确性是演绎法的隐含假设

  • 在科学领域,科学家总是把第一性原理称为第一因;在哲学领域,哲学家常常将第一性原理与逻辑奇点画上等号
  • 归根结底,演绎法的前提来自归纳法,所以演绎法终极无效。
  • 使用演绎法的关键在于确保前提的正确性,即前提不能来自归纳法。
  • 这时有且仅有一条路,即三段论的前提如果不能来自归纳法,就必须来自一个更高链条的演绎推理所推导出的一个结论。
  • 当然,演绎法的链条不能无限地倒推下去,最终必须有一个基石,即一个能够自确定的元起点——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

任何系统都有自己的基石假设

  • 在每一系统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它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 第一性原理+演绎法==>理性系统
  • 第一性原理是一个直接给定的且可以自确认的元前提,而不是在这个系统中推理出来的结果。
  • 只要是决定系统的元前提,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第一性原理。
  • 这里所谓的道,其实就是道家思想的基石假设,也可以说是第一性原理,在道存在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推导出有关道的一切认知及学问。

不是系统之内,而是系统之外

  • 第一性原理并不是系统的中心思想,而是这个系统之外、之前的一个元前提。
  • 中心思想是在系统之内的,是由第一性原理加上演绎法推导而出的。
  • 商业模式得以形成的基石假设才是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的层级之分

  • 在演绎法中,大系统的中心思想可以作为小系统的第一性原理,这意味着第一性原理是有层级之分的。
  • 某一个系统的第一性原理,既可以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元起点,也有可能是一个更大的母系统的中心思想,作为子系统的第一性原理。
  • 每一个系统并不是只有一个元前提,在很多情况下,有可能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第一性原理支撑了同一个理性系统。

第二章 公理化思维:人类理性思维的顶级智慧

  • 公理化思维就是人类在生活和工作中,以公理或第一性原理为根基,运用逻辑思维去推理,并建立其他理性思维体系的一种方式。

欧氏几何:人类思维的奇迹

  • 欧几里得最重要的身份是哲学家,他之所以会开创“几何”这门学科,也是为了创造一种哲学思考的工具帮助自己更加深入地研究哲学。
  • 公理适合于一切科学,公设是几何所特有的

一切学问都是证明系统

  • 一切学问都是证明系统,但凡没有证明的东西都是虚假的东西。”
  • 所以解几何数学题并不重要,解题的每一个步骤,必须有公理作为支撑的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从《几何原本》到公理化思维

  • 从已知推导未知,这就是数学和几何学被称为神性学问的深层原因。公理化思维可以超越感官对我们的禁闭,以逻辑推理的方式推导出全新的世界。
  • 从公理化思维的角度来看,真正的“知音”不是观点相同,而是思考方式(逻辑)相同的人。因为只有逻辑一致的人,才有可能从同一个基石假设推导出同一个结果。

公理化思维的应用

  • 如果不会演绎法,没有公理化的思维方式,你只能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帮助大科学家证明或证伪他们的假设。
  • 达尔文的进化论体系有两条公理:第一条,遗传变异;第二条,生存竞争。
  • 爱因斯坦还说过,“理论家的工作可以分成两步,首先是发现公理,其次是从公理出发推出结论”。
  • 从研究成果来看,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建立在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这两条公理之上;而广义相对论建立在等效原理和广义协变这两条公理之上。

让哲科思维点亮中国的创新者

  • 而在古希腊的哲学里,任何结论都不重要,中间的推理过程才是重要的实体,这是一种与东方的传统思维恰恰相反的思维方式。
  • 与其说是你在思考,不如说是你背后族群那个共同的原型在思考。
  • 古希腊哲学中的“原型”以中间的推理逻辑为实体,东方文明中的“原型”以结论为实体,这种微妙而重要的差异造成了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路径。
  •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项伟大成就为基础的:古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和(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性实验有可能找到因果关系。
  • 我们从小学习几何,却不知道原来欧氏几何是训练顶级思维的教本,这无异于买椟还珠。
  • 因为在西方国家所谓基础科学的背后还有一个根基性的东西——公理化思维,

第三章 破界创新:打破基石,边界外延

  • 创新“不破不立”,“破”的是系统得以形成的第一性原理,“立”的是新的第一性原理,这个方法就是破界创新。
  • 任何时候,我们都是被关进自己认知框架的囚徒
  • 要想实现破界创新,我们首先必须打破自身的认知边界,然后才能进入一个更大的真理时空,从更高的维度去建立更庞大的系统。

破界创新三部曲

  • 所谓的破界,不是破外在现实的边界,而是破内在认知的边界
  • 破界创新则是通过打破内在认知边界引起外在现实变化,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创新方式。
  • 我们一直在强调“不破不立”,“破”的是系统得以形成的第一性原理,“立”的是一个新的第一性原理,这个方法论就叫作破界创新。
  • 破界创新的思维方式不是在内容上做功,而是在结构上做功,是在看不到的地方做功。

破界创新的难点

  • 最常见的隐含假设就是群体信念,它包含你与周围人的共识,也有行业的常规,它们往往构成我们认知的隐含假设,而你身处群体信念之内,却难以察觉。
  • 尤其是它已经深入人心到变成一种常识或者共识,当人们根本不会去质疑它甚至是忘了质疑它的时候,人们就会被这个群体信念禁锢。
  • 所以,我们要学会质疑群体性的共识,敢于打破群体信念,这是破除隐含假设的方法之一。

科学领域的破界创新

  • 我们不是生活在客观世界中,而是生活在思想家为我们打造的思想世界中。
  • 几乎所有真正的科学革命,都不是新发现的革命,所有重大科学革命都是由范式转换引发的。

IBM和乔布斯的破界创新

  • 那次市场调查最大的问题是它的出发点建立在错误的“隐含假设”之上——计算机只可被用于先进的科学研究(这是当时人们的共识)。这样看来,销售量的确有限。
  • 故事到此,我们看看IBM做对了什么。第一步,先打破科研市场的隐含假设;第二步,重构基石假设——计算机在商用市场的潜力巨大;第三步,升维第一性原理,在新基石假设之上重新构架,全力投入、将单一要素最大化,最终形成新的市场。
  • 苹果公司有着自己的“基石假设”——每个家庭都可以拥有一台计算机,在计算机发展史上第一次将计算机从商业领域过渡到个人。
  • 苹果公司的破界创新也遵循三部曲的典型模式。第一,质疑并打破原有隐含假设——凭什么计算机只能用于商业。第二,重构“基石假设”——每个家庭都可以拥有一台计算机。第三,建立全新系统——既然计算机应该进入家庭,那么计算机的所有相关要素都应在家庭使用的大前提下展开,如价格、软件、体积等。当第一性原理确定之后,所有的细枝末节都会自然地发生变化,从而构筑起一个全新的系统。

成为创新企业家

  • 解题家解决的是一个已经被认为无望解决的问题,本质上是保守主义者,对新理论总是充满怀疑;理论家最荣耀的时刻则是发现一个新的理论,它不能解决任何老问题,却使它们变得无关紧要。
  • 普通创业者解决的是极限点的问题,是针对问题解决问题;而创新创业家解决的是边界问题,是破界创新,它让原有的问题变得无关紧要。
  • 破界创新并没有解决原有系统的极限问题,但是让原有系统的极限点问题变得无关紧要。如果我们眼睛永远盯着系统边界里面的问题,将永远突破不了边界。
  • 第二曲线根本不是为了解决第一曲线的极限点问题,而是构建一个新的系统,让第一曲线的极限点变得无关紧要。这就是用第一性原理跨越非连续性,实现第二曲线创新。

第四章 组织刷新:使命—战略的破界创新

  • 卓有成效的战略变革,不是从内容着手,而是从结构着手
  • 隐含假设对应到组织时,往往表现为使命、文化,所以发现并打破隐含假设的过程,往往是重建使命、文化和战略的过程,我们称其为“组织刷新”。

鲍尔默时代的迷失

  • 创始人的认知边界是一家企业发展的真正边界

纳德拉刷新微软

  • “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乃至每一个社会,在到达某一个点时,都应该点击刷新——重新注入活力、重新激发生命力、重新组织并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

刷新使命

  • 根据为他人赋能的第一性原理,纳德拉推导出一个结论:微软的使命不是单纯地生产计算机和软件产品,而是为了帮助其他人做事、做成事。微软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打造可以赋能他人的产品。至此,纳德拉找到了微软在新时代的新使命,那就是赋能全球每一人、每一个组织,帮助他们成就不凡。这里的关键词已经变成了“赋能”和“帮助”。

刷新文化

  • 最终任何一家企业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是其现行文化的滞后反应。
  • 任何文化一开始都是为了维护载体在某一个特定环境下的生存。但是环境会发生变化,所以最后几乎所有文化,在变化的环境里,都会变成对载体的戕害。如何破除这种戕害?答案是改变思维结构。
  • 文化或许是一个模糊、难以捉摸的词。对一个组织来说,与文化最相关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坚守的价值观、风俗、信仰和具有象征意义的实践。但我认为,文化是一个由个体思维组成的复杂体系,比如在我前面的这些人的思维。文化是一个组织思考和行为的方式,但塑造它的是个人。”
  • 固化型思维的公司总在逃避风险,却又期待创新的出现。而成长型思维则会把关注点从到底做错了什么,转变到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 作为CEO,纳德拉每天都会检查他每一个业务的决定是否有助于整个公司转向成长型思维。

刷新战略

  • 我们所定义的使命是一种最自然的、内在的声音的表露,即我们为什么而存在?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有了我们的存在,这个世界会更美好,还是会更坏?这些都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第五章 第一创新:基于第一性原理进行创新

  • 何谓“第一创新”?如果说破界创新的关键词是“破”,那么第一创新的关键字则是“立”。它是公理化思维在创新中的应用,是从一个抽象的第一性原理出发,用逻辑思维将其拆解,进而推导出这个系统的基本原理,打破原有认知,寻找并建立新系统的过程。
  • 破界创新有3个步骤:识别隐含假设,建立基石假设,构建全新系统。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第一创新

  • 我们在商业系统中是找不到商业系统的第一性原理的,只能在更大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才能找到它,因此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可以作为商业的第一性原理。

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

  • “如果你只是在商业领域思考,你的视野将会非常狭窄。如果你想更好地投资,必须更深刻地理解世界。”
  • 我们自认为是在使用大脑进行思考,其实只是用大脑中既有的思维模型在思考。如果外界在我们的大脑中植入了某种思维模型,我们自然就会用这种思维模型来思考。但是,如果这种思维模型是错误的,或者只用一种思维模型来看待世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就会出现扭曲,这就是所谓的“锤子综合征”。
  • 芒格建议投资者应该建立多元思维模型,通过广泛地学习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将其融会贯通,然后基于这些思维模型和理论建立自己的投资方法论。
  • 芒格也列举了一些他认为的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比如有数学的复利模型、物理学的临界质量模型、生物学的现代综合进化论、化学的自我催化模型,以及工程学的备份模型等。芒格认为,掌握100个模型就差不多可以拥有通识智慧了,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不超过10个。

人类文化的元知识

  • 成年人学习的关键并不在于增加信息量,而在于提升自己的思维模型。
  • 第一,在哲学领域中,他列举了原子论[4];第二,在数学领域中,他列举了欧氏几何;第三,在生物学领域中,他列举了自然选择;第四,在经济学领域中,他列举了“看不见的手”;第五,在政治学领域中,他列举了“人人,生而平等”;第六,E=MC2;第七,熵增定律;第八,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后3条内容属
  • 我们需要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的思维方式。
  • 利用人类的元知识作为第一性原理,去建立新的思维模型,然后通过不断地刻意练习,将这种思维模型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潜意识中,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埃隆·马斯克的第一创新

  • 马斯克曾在接受TED主持人采访时,阐述了他的“第一性原理”:“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用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去做,这样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 它不是把不同领域里的经验归纳出来,而是从一个抽象的第一性原理出发,通过逻辑思维的拆解,推导出这个系统的基本原理;然后通过打破原有的群体认知,找到一个新的路径,去建立新的更好的系统。

第一创新的力量

  • 我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方式被传统和过去的经验束缚太多了。人们几乎不从第一性原理的基础上思考任何问题。他们会说‘我们会这么做,因为我们过去都是这么做的’,或者‘没人这么做,所以这么做肯定不对’。但是,这么想真是太荒谬了
  • 马斯克认为,迁移式学习首先应将知识拆解为基本原理,把知识看作一棵语义树很重要。深入细节或枝叶前,保证你可以理解基本原理,也就是主干和大分支,否则细节和树叶就没有可依附的东西。其次,在新领域中重构基本原理,然后在其上悬挂细节。从一个领域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另一个领域,就是将学习到的人工智能、技术、物理和工程学等基本原理在不同领域重构。
  • 我原以为我们是正常的,而他是天才,在我研究之后才发现,他是正常的,而我们被遮蔽了,遮蔽我们的恰恰像那些哲人所说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本身啊!

源自使命的动机

  • 美国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在《千面英雄》一书中,把英雄一生的经历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启程、启蒙和回归,这个过程被称为“英雄之旅”。

理念世界与思想实验

  • 伟大的哲学家康德说过,所谓哲学,“起始于对所谓自明的问题的追问”。

对牛顿力学体系的质疑

  • 在爱因斯坦之前,物理学经历了两次伟大的统一:第一次是牛顿统一了天上和地上的引力;第二次是麦克斯韦统一了电力、磁力和光。

用理论定义现实

  • 一般人认为‘新发现’是科学的标志,但几乎所有的科学革命都不是新发现的革命,而是概念的革命。

爱因斯坦的升维

  • 爱因斯坦认为,在问题的原有维度上不能解决问题;在原有维度上,只能呈现问题;只有换一个维度,才能解决现有问题。

两种真理观

  • 所谓真理符合论,就是信念是否与客观事实一致,某个信念如果与客观事实一致,就是真理。而所谓真理连贯论,是指信念与群体信念是否一致,某个信念如果与群体信念一致,就是真理。

真理符合论

  • 对人而言,根本没有独立于“主观信念”之外的“客观事实”,或者说所有的客观事实都存在于我们的主观信念当中。
  • 任何一个客观事实都是与人类大脑中的某些主观意识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产物
  • 所谓的客观事实,都是用主观信念覆盖于其上,而且根本无法与主观信念相剥离。
  • 正如释迦牟尼在《心经》中所说的那样:“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 我们所认同的正确,只是一种在“简化”和“扭曲”之后的约定俗成而已。
  • 自然万物运动和结构总是采取某种最简便、最经济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最小作用力原理”,从这个角度讲,“人类的感知系统,不是为‘求真’设定的,而是为‘求存’设定的。”
  • 由于人类思维不可克服的结构性缺陷,人类根本没有能力确定客观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 真理符合论是绝大多数人默认的对真理的判定标准,但是其中的隐含假设,也就是客观事实这个定义居然是不成立的,如果客观事实无法判定某个信念是否为真,那么真理符合论自然也就不成立了。

真理连贯论

  • 我们的信念有直接经验、事实证据的其实少得惊人。多数信念(甚至全部信念),我们相信它们,是因为它们与我们所在的群体信念体系连贯所致。”

所有人相信的真

  • 中,写到这样一段话:“当我们去处理情况时,会使用一个由一套假设、期望和经验构成的参考系。我们对那些不符合这种参考系的事物往往采取忽视、误解或否认的态度。结果是,我们通常只能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东西。这个参考系是不可能被铲除的,没有了参考系,也
  • 世俗意义上的“真理”就是,所有人都相信的就是真的。

从众效应

  • 身处群体之中,即使群体信念错了,原则上我们是不可能看出群体在犯错,这就是所谓的真理的结构性缺陷

逃不脱的乌合之众

  • 勒庞又延伸出3个重要的观点,即群体无智慧、群体无逻辑和群体无意识。
  • 。但勒庞认为,“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 对群体而言,“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而“夸大其词,不断重复,言之凿凿,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是说服群众的不二法门”。
  • 所以在人类内置的基因中,服从是与生俱来的,而自由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在人们的身上发挥作用的新元素。正因为如此,人们总是习惯于听从强者的指令,比如员工听从管理者的指示,子女服从父母的安排。
  • 个体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约束的那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认知如何跳出

  • 基金募集基本靠公关,判断风口基本靠媒体;项目获取基本靠抬价,尽职调查基本靠审计;风险控制基本靠对赌,投资勇气基本靠合投;投后管理基本靠放羊,GP收益基本靠管理费。

第八章 批判性思维:我讲的可能都是错的

  • 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普遍怀疑,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敢于质疑群体共识的观点,才可以打破原有的认知藩篱,突破创新
  • 不是批判思维的内容,而是批判思维的结构,即寻找到任何系统的隐含假设并打破它
  • 其次,在现实世界中,虽然没有绝对的真理,但却存在大量暂时正确的信念和逻辑。
  • 在逻辑学领域,信念“正确”的判断标准是“逻辑三洽”,即自洽、他洽和续洽。

逻辑三洽

  • 所谓逻辑自洽,有两层含义:一是这个信念的逻辑体系环节自身可以自圆其说;二是这个信念的逻辑与相关事实之间可以相互证明。
  • 逻辑他洽就是信念所处的逻辑系统,要与周边相关的逻辑系统以及更深层次的逻辑系统保持一致。
  • 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商业理念需要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复杂性科学等商业的根基性学科保持一致。
  • 逻辑续洽是指原有被证明暂时正确的信念,在时代和场景发生变化之后,依然可以保持逻辑正确。

主体性认同

  • 在逻辑和理性之上,始终存在一个更强大的力量,它阻碍了我们对理念正确的判断,这个力量叫作“我执”,而破除“我执”的过程需要应用批判性思维。
  • 在我们的生活中,99%的争吵其实都不是为了捍卫“我的思想”,而是一种出于本能的对自身存在性的防卫。

批判性思维

  •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人们更习惯于为自己的错误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进行解释,而不是坦然地承认并接受这个事实。
  • 查理·芒格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哪一年你没有破坏至少一个你最爱的观念,那么你这一年就算白过了。”
  • “如果你现在不觉得一年前的自己是个蠢货,那么说明你这一年没学到什么东西”。
  • 当足够多的人相信一种思想以至于它成为常识的时候,它就控制了我们。不是我们拥有了思想,而是思想占有了我们

不可知论

  • 所谓反共识,其实就是将批判性思维、普遍怀疑、不可知论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反共识

  • 这个世界的问题不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是傻子们坚信不疑
  • 如果你在所有事情上都与所有人的观点是一样的,你凭什么出类拔萃呢?
  • 我相信,如果你要创新,你必须愿意长时间被误解。你必须采取一个非共识但正确的观点,才能打败竞争对手。”
  • 创新精神的第一特征是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普遍怀疑,反共识。没有批判性思维,认知边界便无法打破,我们需要承认“我错了”“我们错了”的勇气。

后记

  • 所以,柏拉图说,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墙上被投射出来的光告诉洞穴里的人,而是把洞穴里的人带到洞穴之外,让他自己沐浴在真理的阳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