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的人类学家

奈吉尔·巴利

导读 疯子、捣蛋鬼与人类学家

  • 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展现出现代文明的荒诞之处——一个由时钟控制的“朝九晚五”制度。
  • 他们虽然在物质上几乎是家徒四壁,却享有一种柏拉图精神恋爱式的自由与丰满。卢梭用了一个后来被广泛引用的称呼——“高贵的野蛮人”
  • 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
  • 知识论的困境,即我们无法直接面对土人的世界,而是隔着多重象征的面纱,宛如雾中观花,我们亲眼看到的,不过是一个土著人用各种符号装饰过的世界。
  • 不干涉当地人的生活和价值观,那可始终是人类学家的神圣教义啊。
  • 露丝·潘乃德也曾为美国军方写了一本《菊花与剑》
  • 人类学至今仍被视为一门“高贵”的学问,当然了,它“高贵”的代价是根本不为大众甚至很多知识分子所知。
  • 在“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风格的社会学家面前,人类学家更像一个游走四方的道士。
  • 人类学家在骨子里是人文社会科学界的“疯子”和“捣蛋鬼”
  • 当你在猎奇对方时,土著人也在猎奇你,“你顶多只能期望被当成无害的笨蛋,可为村人带来某些好处
  • 每解决一个问题,便制造出两个问题。这就是很多专家乐此不疲的。
  • 他这样一个搞“文化和象征研究”的人类学家,在不知不觉中谙熟了喀麦隆社会的政治—经济潜规则,如贿赂,而巴布这样一位政治经济学家,却自始至终活在一个文化想象的世界中。
  • 这可真是讽刺,他已经被非洲人“驯化”得不适应欧洲的文明了,变成了身在英国故乡的一个“异乡人”。
  • 一种奇怪的疏离感抓住你,不是周遭事物改变了,而是你眼中所见的一切不再“正常、自然”。现在“作为英国人”对我而言,就像“假扮多瓦悠人”般作态。当朋友与你讨论一些对他们而言很重要的事情时,你发现自己居然怀抱一种疏离的严肃态度,好像在多瓦悠村落与人讨论巫术一样。这种因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的调适不良,更因举目望去都是匆匆忙忙的白人而更加严重。
  • 尼加人没有乳头,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畸形遗传造成的,全是天生的身体畸形,而非先前揣测的文化象征。
  •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人类学家田野工作的缩影,多数时候百无聊赖,兴奋和愉悦却在某个时候不期而至,你以为已经做出了一个振奋的发现,却原来只是一个意外,你痛恨那个让你死去活来的社会,在返乡后又会为之缱绻不已。你以为文化边界十分明晰之时,却看到各种观念如回旋镖一样漫天飞舞,当你被迫承认“地球村”已经建成之时,土人又会让你绝望地意识到大家都仍然生活在“石器时代”,文化的边界是如此的牢不可破。
  • 只有在一种看似荒诞的思想及其“分类”面前,另一种思想的“边界”才清晰地显示出来。这正是知识捣蛋鬼的价值和意义。
  • 虽说我们已经明白,这个世界足够复杂,在大多数时候,我们也常怀无力之感,但在一片含泪的微笑中,在打破一些幻象的同时,还能让我们保留一些苦涩而甜蜜的想象,而它并不是虚妄的。

第一章 原因何在

  • 英国的学术生涯奠基于几个经不起考验的假设。第一,如果你是优秀学生,便会成为不错的研究者。第二,如果你的研究做得不错,书就铁定教得不坏。第三,如果你善于教书,便会渴望去做田野调查。
  • 众所周知,社会学者缺乏幽默感,是左翼狂想与陈腐之言的大买办。但是人类学者曾追随印度教圣者,看过奇特神祇与污秽仪式,大胆深入人迹未达之处,他们全身散发一股崇高气息与神圣的不切题,他们本身就是英国怪诞教会的圣者。我岂能轻易拒绝成为其中一员?
  • 人类学不乏数据,少的是具体使用这些数据的智能。这行业有所谓的“捕蝶人”,用来形容许多辛苦收集资料的民族志学者,他们根据地域、字母或任何最新流行的分类法,不断累积资料,却无能解释它们。
  • 田野工作或其他学术研究,其正当性不在对集体的贡献,而是远为自私的个人成长。学术研究就像修道院生活,专注追求个人性灵的完美。
  • 完工的人类学专论与血肉模糊的原始事实间有何关联,并期望让从未做过田野工作的人也能感受到些许田野经验。
  • 毕竟,多数研究始于对某一领域的模糊兴趣,甚少有人在提笔前便清楚知道自己的论文题目为何。
  • 我觉得自己有点像弹球机里的球,被弹向了多瓦悠人,开始寻找他们。
  • 幸好,无知是福气,我开始学习乞讨研究经费的艺术。

第二章 准 备

  • 我猜想,初次做田野,少不了得说服奖助审查委员会:我的研究计划是有趣、创新、重要的,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 我谨守人类学的优良传统,绝不妄下断论,直到铁证摆在眼前。
  • 喀麦隆的历史,它原本是德国属地,一次大战期间被英国与法国占领,后来独立组成联邦共和,最后成为统一的共和国。虽然理论上喀麦隆是英、法双语,但只有莽汉才会妄想单凭英语走遍喀麦隆。
  • 如果你碰到英国旧属地的人,使用你无法辨认,甚至连基本音都很陌生的语言,那很可能就是英语了。
  • 你很难向他解释为何英国政府要资助年轻人一大笔钱,让他前往世界荒凉一隅,研究在当地素以落后无知而恶名远扬的部族。这样的研究怎么能赚钱?显然背后有阴谋。间谍活动、矿藏探测、毒品走私才是真正动机。
  • 混合着屈辱与难以置信。我将越来越熟悉这种感觉。
  • 我领了恐怖的一大箱药品,以及一张哪种病征应吃哪种药的单子。这些病征我在预防注射时几乎都得遍了。
  • 差堪告慰的是,当我要离开多瓦悠兰(Dowayoland)时,村里的酋长说他很乐意陪我回我的英国村子,但是英国总是那么冷,还有像欧洲教堂猛犬那样的凶残野兽,而且众所周知,英国有食人族呢!
  • 如果你懂得巧妙行贿,这些困难都可神奇消失,但是向谁行贿、行贿金额多少,这是新手极端欠缺的细腻艺术。稍不谨慎,便可惹来严重麻烦。

第三章 上 山

  • 一个热心的出租车司机载我去旅馆,只超收了我四倍车资。
  • 我却染上其他旅客的恶习,也开始以大嗓门、敌意态度对待行李夫与出租车司机
  • 她们是我见过这行中最不含蓄的女人,常见的拉客法是直接走向目标,以老虎钳般的手紧紧抓住对方下体;千万记住,避免与她们共处于封闭的电梯。
  • 如果车子好像挤得要裂开来,权宜之计是加速前驶、紧急刹车,一阵东倒西歪后,永远可以再挤出一两个位子。
  • 非洲人常困惑西方人为何那么爱安静,他们分明有钱可买足够电池,日夜不停播放收音机。
  • 不过,谈到解决危机,这些专家也没啥成就。他们每解决一个问题,便制造出两个。我常觉得,那些自称握有真理的人应当为扰乱他人生活而良心不安。至于人类学家,不过是毫无害处的书呆子,这个行业的伦理之一便是尽量不直接干预观察对象。
  • 这趟车程原本号称三个小时,结果足足开了十七个小时。
  • 。这种观点泰半带着民族优越感:茅草屋“美丽如画、质朴原始”,铁皮屋则是“贫民窟”
  • 因为公文往返的拖延,我的田野调查时间已经过了两个月,却连一个多瓦悠人都没见过。

第四章 可耻的马林诺夫斯基

  • 教会摧毁传统文化与土著自尊,将全世界原住民矮化成仰赖布施、无助困惑的白痴,让他们成为西方经济与文化的奴隶。此中最大谎言是传教士灌输给第三世界的思想体系,在西方世界早就泰半被扬弃了。
  • 相较之下,人类学似乎被捧上了难堪的高位,成为对抗文化误解的特效药——这是我无法衷心接受的位置。
  • 整体而言,我很讶异传教士完成了许多工作,包括对当地文化、语言、翻译、语言学的研究,并将祈祷文翻译成当地的符号语言。
  • 对毫无心理及物资准备要面对丛林生活的人类学者而言,教会不只是紧急支持站,更是绝对重要的庇护所,实在受不了时,你可以逃进教会,吃肉、说英语、与自己人相处,不用烦恼最简单的句子都要费尽唇舌解释。
  • 庞然过时的法式行政体系加上非洲的文化氛围,足以打败全世界最勤奋的人。
  • 英国地图素来讲究陆地测量式精准,在景观呈现上,和我手中的法国地图大异其趣。法国地图很少有渡河处、教会尖塔等标记,而是大幅介绍餐厅与美丽景点。光看我的法国地图,会误以为轻轻松松便可从一处充满感官享乐的地方到达另一处。
  • 它以抖擞的语气写道:“文盲缺乏能力与信息,是国家整体水平提升的障碍。”我不知道文盲要如何阅读这个告示。
  • 举世皆然,酒吧是你具体感受城镇气氛与谎言幻象的地方,毫无例外。
  • 人类学者基辛说,人类学者研究一个社会,必须先了解亲属关系,才能了解其他事情。有的社会,经济利益与政治权力的竞争,都可能用亲属关系来说明。亲属关系也作为人们与非亲属以及神灵之间关系的典范。即使不是亲属关系领域的人类学者,一旦要向读者描述他所研究社会的生活,也必须设法引领读者了解复杂的亲属关系。

第五章 带我去见你们的首领

  • 他问:“但是,人类学到底要干什么?”我徘徊在即席发表“人类学入门”演讲与简单解说间,最后选择了笨拙回答:“这是我的工作。”后来我才发现,像他这类官员大半生都花在执行毫无意义、注定无疾而终的各式命令,这个答案太令他满意了。
  • 不少人批评欧洲人是家长心态,其实他们并不了解非洲多数地方存有一种传统的“富人与穷人”关系。替你工作的人不只是你的雇工,你还是他的保护者、赞助人。雇佣是种开放的关系。如果他的太太生病了,这是他的问题,也是你的问题,你必须尽可能帮助她痊愈。如果你有东西不要,他有优先拒绝权,之后你才能给别人,否则便是不礼貌。你几乎无法在自身的利益与他的私生活间划清界线。稍不小心,欧洲人便会深陷范围宽松的各式亲属义务中(除非他的运气很好)。如果一个雇工称呼你为“父亲”,那是危险征候。接踵而至的一定是聘金未付或牛只死亡的悲惨故事,如果你不帮忙他解除一点负担,就是背叛。
  • 多瓦悠人相信轮回。他们解释:轮回过程就像加路亚的啤酒。人是啤酒瓶,必须注满灵魂。死亡后埋葬,就像空酒瓶送回工厂。
  • 田野工作者的特征包括心情要能随时换挡,一旦面临上述情形,就切换心情,让事情去自生自灭。
  • 非洲多数社会非常强调身份地位的差异;非洲人也爱大张旗鼓凸显上下有别。他们以一种西方人无法消受的方式匍匐在地、立正行礼、下跪、鞠躬;拒绝接受此种致意是极为失礼之事。
  • 我看过不少文章盛赞蝙蝠的飞行能力超级优秀。一派胡言。热带蝙蝠飞行总是迎头撞上障碍物,制造可怕的碰撞噪音。它们特别擅长迎面撞墙,扑翅掉在你的脸上。

第六章 你的天空清朗吗?

  • “今日,你的天空可清朗?”“非常清朗,你呢?”“我的天空也很清朗。”
  • 但是我发现一起抽烟、分享烟草可以创造社交亲密感。
  • 多瓦悠人认为长居于此的白人是多瓦悠巫师转世。白皮肤是我们的掩饰,底下的皮肤是黑色的。我晚上就寝时,有人看到我脱下白皮肤挂在墙上。当我到教会与其他白人会面,我们会在夜里拉上窗帘,锁上房门,脱下白皮肤。
  • 我相信人类学论文之所以充斥资料搜集,并非源自它具有高度价值与趣味,而是来自“凡有疑惑,便搜集事实”的态度。
  • 我起身与祈雨巫师礼貌握手,说:“对不起,我家里正在煮肉。”至少,我认为我是这么说的;却因音调错误,一脸错愕的宾客听的是:“对不起,我要去和铁匠的老婆做爱。”
  • 如果你认为无聊乃文明特有产物,那是大错特错。非洲村落生活乏味至极,不仅习于日日声光刺激的西方人觉得如此,连村人自己也觉得。芝麻绿豆的小丑闻会被一再讨论爬梳,任何新奇事物都不被放过,只要可以打破日常老套的,都被视为单调生活的一大调剂。
  • 多瓦悠女人知道如果牛只践踏了她的田,代表她偷人,丈夫可以痛殴她一顿,因此特别小心守田。
  • 一天,它们终于下蛋了,我开始梦想每日有蛋可吃。当我坐在茅屋,心满意足望着我的辛勤成果,我的助理现身门口,脸上表情得意。他喊道:“主人,我刚发现母鸡下蛋了,我宰了它们,以免它们流失精力!”
  • 我第一次现身沐浴处,只有两三个从田里回来的人在此洗澡。我的生理构造显然引来缤纷揣测。第二天,至少有二十到三十个男人现身,一窥赤身白人的奇景。之后,我的新奇价值迅速下滑,沐浴人数恢复正常,让我微觉受辱。
  • 我说出的第一句完整多瓦悠句子是:“马修跟着祖帝保,我跟着马修,狗儿跟着我。”村人认为这句话大有智慧,不时拿来复诵呢!
  • 最糟糕的,多瓦悠人似乎无所事事,没有信仰,没有任何象征性活动。只是存在着。

第七章 啊,喀麦隆:祖先的摇篮

  • 这辈子,我从未与人日夜相处这么久,开始觉得我像被迫与最不般配的人结了婚。
  • 多瓦悠文化纵容女人通奸,男人也以勾引他人老婆为乐。
  • 空气清爽似英格兰夏夜,虽然闪电沉默划亮远处山头,但是雨丝洗去丛林闷热,星群明亮辉煌。稍后明月升空,丛林白亮如昼。
  • 曾有人指出,女性观点在人类学者的记述中总是神秘缺席。大家认为她们不好应付,也是极端匮乏的知识提供者。我却发现她们帮助极大,不过接触起始是一场大灾难。
  • 男人自认是宇宙最终秘密的宝库,必须巧言哄骗,才肯跟我分享。女人却认为自己所知讯息毫无价值,可以随意转述给外人听
  • 多瓦悠女人即使结了婚,仍向丈夫索取过夜费,让不少传教士无情批评多瓦悠婚姻形同卖淫,他们却认为夫妻账务分明很重要。
  • 多瓦悠文化与西方文化大不相同,烟草与时间都属于弹性颇大的领域。烟草不可据为己有,朋友有权翻捡你的口袋拿取烟草。
  • 多瓦悠人喜欢用惯例说法,令我困惑不已。我问:“谁是庆典的主办人?” “那个头戴豪猪毛的男人。” “我没看到头戴豪猪毛的人。” “他今天没戴。” 多瓦悠人总是描述事情“应有的状态”,而不是“现有的状态”。
  • 无可避免,人类学者的重责大任是反驳大众对原始民族的错误观感,尽力证明非洲人自有一套西方观察家忽略的逻辑与智能
  • 西方人常忘了人必须经过学习才能辨识照片。我们自小接触照片,即便是各种不同打光、扭曲的镜头,依然可以辨识照片中的物体,毫无困难。多瓦悠人没有视觉艺术的历史,仅能辨识几何图形。
  • 据我估计,我在非洲期间,真正花在研究的时间不到百分之一,其余都用来补给后勤、生病、社交、安排事情、从这儿到那儿,还有最重要的——等待。

第八章 跌到谷底

  • 原始社会里,鲜少有免费的知识;相反的,知识有归属权。一个人是知识的主人,既然他的知识是花钱买来的,岂会不收钱便白白传授他人,那就像嫁女儿不收聘金,是个笨蛋。
  • 唯有这种时候我才觉得多瓦悠人可怜,认为他们的生活形态的确不如西方人。除此之外,他们享受自由以及啤酒、女人带来的感官满足,自觉富足与自尊。可是一旦生病,他们便在痛苦与恐惧中毫无必要地死亡。
  • 我还记得某篇文章说淘金是每三吨废物才沥出一盎司黄金;此言如果属实,田野工作和淘金颇相似。
  • 我赢得令人艳羡的“固执”美名。如果有人约了和我见面却爽约,我就会拿本书坐下来等,直到他现身为止。我觉得自己终于赢得西式胜利,打败多瓦悠人的时间观。

第九章 非洲总有新把戏

  • 初抵喀麦隆时,我对雅温得的丑陋与肮脏印象深刻,现在它却似天堂般美丽、品味非凡,充满文明舒适。短短数个月,我的标准便有了惊人变化。赤贫与富裕的骇人并存也不再撼动我。

第十章 仪式与错误

  • 他说:“拿玛丽约来说好了,大家都说她和我弟弟上床。但是你看到我弟弟生病时,她多么焦急。这证明两人并无暧昧。”对多瓦悠人而言,性与爱毫不相关,甚至还互斥。
  • 文化相对观是一种伦理学的主张,强调文化是不同且各具特性的,包含了不同的期望与理想,因此只有从该文化本身的标准及价值才能了解及评量该文化。

第十一章 雨季与旱季

  • 田野场上,人类学者极少被周遭人的“假”信仰干扰,他只将它们一一分类,然后看这些数据如何拼凑成图,学着以平常心面对这些信仰。
  • 多瓦悠人性生活活跃,不解我为何能无性过活。男人直接问我如何生存?为何不会生病?在非洲,性关系只有两种基本模型。第一种模型里,女色会使男人孱弱,夺走他的元气,十分危险。第二种模型里,男人可采阴补阳,性交次数越多越强壮。
  • 结丛是指文化特质的任何整合与模式体系,它在社会中如一个单位般行使功能,有时称为文化特质丛或仅称为特质结丛。

第十二章 第一批与最后一批收成

  • 多瓦悠人用单一模型统合所有繁生面向,雨季到旱季的更迭则和未受割礼的“湿”男孩蜕变成受过割礼的“干”男孩联结起来。
  • 位好心的老太太显然发现我啃食扇椰子颇费力,端上一葫芦已经剥了皮的果肉给我。我和马修说,这软多了。“当然。主人,”他回说:“她已经帮你嚼过了。”
  • 金色蒙雾降下,原始民族开始变得高贵,仪式变得更震撼,为了达成现在的某个伟大目标,过去无可避免地被重组了。直到重读田野日记,我才明白当时的情绪主要是结束多瓦悠研究的歇斯底里狂喜。

第十三章 英国异乡人

  • 一般人较少注意到,非洲村落与欧洲城市的最大差别在时间的流逝。对习惯农居生活的规律节奏、脑袋里只有季节而不知今夕何夕的人而言,都市住民似乎以一种近乎疯狂的营营碌碌呼啸而过。
  • 世界少了他依然正常运转,这实在太侮辱了。当人类学旅行者远行异乡,寻找证据印证他的基本假设,旁人的生活却不受干扰、甜蜜行进。他的朋友继续搜罗成套的法国炖锅。草坪下的刺槐依旧长得很好。
  • 一天里最棒的时刻莫过早上醒来发现我已不在非洲,一股如释重负的暖流穿过全身。我的笔记丢在书桌全没整理;连续好几个月,只要看到或碰到它们,我都感到恶心。
  • 接到自己寄的包裹本来就是奇怪经验,微带一种人格分裂的味道,尤其寄件的我对收件的我而言,已经逐渐变成陌生人。
  • 我曾对第三世界文化与经济的最终救赎怀抱模糊的自由主义信念,现在则遭重击。这是返乡田野工作者的共同特色,当他们像返回地球的航天员踉跄笨拙地游走于自己的文化时,只能莫名感激自己是西方人,生活在一个突然间变得珍贵万分也脆弱无比的文化里,我也不例外。

第一章 再访杜阿拉

  • 在西非洲,人们喜欢试炼各种人际关系,直至它们崩盘为止;也有不可抑制的欲望,非要探测人际关系的极限不可。
  • 回忆会戏弄人,不是美化事实就是简化事实。

第三章 恺撒的归恺撒……

  • 通常,人类学家尽量不去影响他的研究对象,虽然他知道影响势不可免。充其量,他也只能让一个士气瓦解、边缘化的民族恢复对既有文化的价值观与自我价值感。但光是撰写有关某个民族的专题论文,他笔下有关此民族的自我印象呈现,便势必蒙上属于他的偏见与先入想法的色彩,因为关于异民族的客观真实并不存在。而这个异民族如何看待这种自我印象,很难预期。他们可能排拒、反抗,也可能改变自我去迎合并趋近此种印象,最终成为僵硬扮演自我的演员。不管结局为何,我们所谓的“纯真”(也就是一件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只能如此)已经荡然无存。

第四章 再度独当难局

  • 因此是到医院、在麻醉的状况下接受割礼,省去传统性器割损仪式的可怕痛苦。也因为如此,他终生要被多瓦悠同胞嘲笑怯懦。此外,人生许多重要仪式,他都会遭到孤离,因为他没有一同接受割礼的“兄弟”为他履行最重要的仪式义务。
  • 人类学家对“沟通民族志学”颇感兴趣,因为每个民族针对哪些事可说、哪些事不可说,都有自己一套规范,还有搭配其内容与脉络的风格。

第五章 失落的乳房切除术

  • 人类学家对割礼之所以维持高度兴趣,是因为他们将异民族视为纯然“他者”(otherness)。如果割礼仪式能被“解释”,而且跟我们的生活形式建立关联,这种“他者性”就可被移除,人类学家便觉得获致何谓“人”的某些普同意义[4]。仿佛人类学理论如能解释性习俗,它们便能解释一切。

第六章 我来,我见,签证

  • 人类学家异于常人处在我们拥有切换“备档心情”的能力,面对灾难挫折,便遁入其中。备档心情是迹近停止生命活动、不起一丝情绪,任由恐怖厄运或者连波滋生的小麻烦淹没自己。

第七章 类人猿与电影

  • 活在世上,顶顶重要的事是知道自己对什么东西具有吸引力。
  • 生命充满“当时当刻”看来完全合理的事情,许多行为事后观之,根本诡异不可解,但形势逻辑纯粹因时因地而异。

第八章 凡有疑虑——进攻!

  • 几乎所有族群都讨厌、畏惧、鄙夷邻近的族群
  • 因为一个族群如果失去认同,最令人类学家扼腕的是世界失去了某一特殊“世界观”(vision of the world)[2]。世界观是一个民族数千年互动与思考的产物。因此,一个民族的消失也代表人类可能性的萎缩。对人类学家而言,一个民族的人数多寡无关乎它的重要性。
  • 他们的牛产下的奶比多瓦悠人的迷你牛要好喝很多,而且富来尼女人在牛奶里撒尿,防止牛奶凝块。此言一出,我便喝得少多了。
  • 酋长的侏儒身材与畸形足、他兄弟的驼背、所有人都没乳头,全是天生的身体畸形,而非我先前揣测的文化象征。荒谬之感迅速取代苦楚失望。

第九章 光与影

  • 虽然人类学研究人,但它与研究对象保持某种距离,并且不将研究对象视为单独的个人,而是某种集体文化的代表
  • 至于蚊子电影所要传达的教训,我想多半是落空了。多瓦悠人说他们当然相信银幕上那么巨大、贪婪吸血的蚊子可能很危险,甚至会致人于死地。幸好,多瓦悠兰的蚊子相形之下,甚小。银幕上的蚊子比人还大呢,多瓦悠兰蚊子很小。白人怎么没有看出两者的差别呢?
  • 影像人类学又称“视觉人类学”,透过一个文化的艺术品、实用物品,研究该文化的视觉要素。

第十章 追逐的刺激

  • 多瓦悠人就这样快乐生活在各式禁忌织成的网络里。万物皆需适时适地,方给人一种安心感。
  • 技术过程不仅用来产制物品,也提供我们对其他事物(尤其是我们自身)的思考模型。泵的发明便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心脏的运作,电脑的发明也取代原有的电话交换机模型,让我们对人脑运作模型有了全新的思考。
  • 理论上,你几乎可以从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旅行到另一个角落,只是我们往往为恐惧所困。

第十一章 黑白人

  • 疾病最能划破人们用来隔绝以保护自尊的种种虚饰。

第十三章 结束与开始

  • 人类学另一铁律是当你研究的异文化看起来越来越正常,就是你该打包回家的时候了。
  • 人类学家却都知道研究计划根本是虚构小说,追根究底,不过是开口要求:“我认为这个很有趣。能否赏些钱让我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