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5:那些博弈、较量与人性

张玮

自序

  • 在谈判桌上,是筹码的较量;在谈判桌外,很可能就是炮火的怒吼。国家与国家之间有较量,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有博弈。
  • “如果能够多读懂一些过去的故事,现在就可能会更积极地面对生活,然后会有一种更坦然的心态去面对未来。”
  • 读懂过去,活好当下,坦面未来。

筹码的较量

  • 一般来说,筹码有多种含义:在赌场,可以指博彩中计算数目的道具;在股市,可以指投资人手里的股票;再引申一步,也可以比喻人与人之间谈判的本钱。

1930年,美国发动的那场贸易战

  • 《斯姆特—霍利关税法》
  • 1929年10月24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纽约证券交易所开盘就大跌,当天的换手达到了1289.5万股,指数如决堤一般不断下滑,史称“黑色星期四”。
  • 其实从20世纪的10年代到20年代,美国一直饱受一个困扰——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但消费能力却没能相应增加,这就导致了国内产能过剩。
  • 《光荣与梦想》一书中这样写道:“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
  • 眼看着以农产品为主的州将在提高关税中获益,以制造业为主的州就坐不住了,它们提出总统也应该提高制造业产品的关税以保护本国产品。
  • 美国的宪法第一条规定,修改关税的权利属于国会。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为了使这项法案通过,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光证明材料就写了11000多页。
  • 1930年5月4日,一份由1028位美国经济学家联名签署的请愿书被送交胡佛总统,这些签字的人中有欧文·费雪(美国第一位数理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美国诸多经济教科书的编撰者)等当时最著名、最权威的经济学家,而他们请愿的内容只有一个:请千万不要签署这项法案!
  • 美国是一个巨大的债权国,如果其他国家不能出售给美国商品,那么它们怎么偿还债务?
  • 1930年6月17日,总统签字,《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正式生效。
  • 超过40个国家在第一时间宣布对美国的反制措施,一场波及全世界的贸易战就此打响。
  • 进出口额全面衰退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美国国内的失业率大幅度上升。
  • 这次关税法案摧毁了国与国之间本就脆弱的信任和合作机制,进一步加速了世界大萧条的形成。可以说它“扣动了扳机”。
  • 经济不全是靠数字来衡量的,姿态、信任和信心有时会起到不可想象的作用。

开罗会议:“四大强国”的幕后博弈

  • 二战期间的反法西斯同盟几大巨头开过四次重要的会议,第一个会议就是开罗会议,这场会议因为有中国的参加,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 美国的总统罗斯福,英国的首相丘吉尔,中国的委员长蒋介石。
  • 蒋介石讨厌斯大林的主要原因,也是由《苏日中立条约》而起。因为在这个条约里,苏联是承认“伪满洲国”的,对换条件是日本承认外蒙古独立——这都是拿中国的利益在做交易。
  • 他虽然无比讨厌斯大林,但在“中国不配称强国”这一点上两人观点完全一致。
  • 按照蒋介石的设想,开罗会议是解决香港问题的一个时机,因为香港本来就是英国用不平等条约掳过去的,现在被日军占领,等打败日军之后理应回归中国。
  • 双方撕的第二个问题是反攻缅甸的问题。
  • 丘吉尔一直死不松口,甚至提出:“如果中国要证明自己是一个够资格的强国,就应该独立出兵收复缅北。”
  •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对于美国而言意义重大。在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全世界只有中国自己独力抵抗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几年,中国战场一直死死拖住日本80%以上的陆军,1938年时这个比例高达94%。即便是太平洋战争爆发那一年,中国还拖住了69%的日本陆军。当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上展开血腥的夺岛战时,日本始终有110万左右的陆军陷于中国战场,这一数目超过了当时日军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各岛的兵力总和——可想而知,如果这批陆军完全到太平洋诸岛增援,罗斯福该有多头疼。
  • 罗斯福其实是开罗会议上最忙的人:一方面要安抚暴躁的丘吉尔,一方面也要鼓励郁闷的蒋介石。
  • “英国对华之遗弃、俄国对华之嫉妒……美国对我之藐视与强制……余之参加不过为其陪衬,最多获得有名无实四头之一之虚荣,于实际毫无意义,故决计谢绝,不愿为人作嫁也。”
  • 罗斯福曾建议将越南交给中国管理,蒋介石拒绝了。又比如,罗斯福当初向蒋介石建议:既然把台湾还给你们了,那么把琉球群岛也还给你们吧。而蒋介石提出的方案却是希望“中美共同管理”。
  • 由于当时整个战局还没有到一锤定音的时候,再加上后面局势的微妙转变,导致更多变化、承诺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其实是发生在之后的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上的。 而中国,并没有被邀请参加后两场会议。
  • 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别想得到。
  • 决定国家之间利益关系的不是某一场会议,而是背后的实力。 其实,永远都是实力。

再聚德黑兰:“三巨头”的台前与幕后

  • 有时候,团结一致并不是因为大家都心往一处使,而是有强大的外力,让大家意识到必须抱团而已。
  • 从这次会议地点的选择过程,就可以看出当时三个国家谁说话的底气比较硬了。
  • 1943年11月28日,德黑兰会议正式开始。
  • 但事实上,所有的相互点赞行为,只会发生在探讨实质问题之前。
  • 1944年6月6日盟军还是从法国北部发动了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登陆行动——诺曼底登陆。
  • 于是,关于波兰领土的处置,就在波兰人完全没参与的情况下被愉快地决定了。
  • 1945年8月23日,苏军从日军手里接管了大连港。大连港名义上是“自由港”,但其实由苏军控制,被无偿租用,进出口货物免税。直到1951年,处于中苏关系“蜜月期”的苏联将大连港还给了中国。
  • 作为苏联当时驻外的主要情报站,德黑兰情报站实力非常强,拥有100多名训练有素的特工。
  • 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谁也别和谁客气。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背后的四个人

  • 1945年7月16日,凌晨5点30分。
  • 海森堡24岁就发表了第一篇关于量子力学的论文,随后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奠定了整个量子力学的发展研究方向。31岁的时候,海森堡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 从1901年到1932年的31年时间里,德国有33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而英国只有18人,美国更是只有6人。
  • 接下来说第二个人,他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1941年12月6日,在罗斯福的推动下,美国正式制订了代号为“曼哈顿”的绝密计划,罗斯福赋予这项计划以“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不惜一切代价,抢在德国之前,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
  • 科学家的想法,还是太天真了。他们已经撩拨起了一个国家想掌握一门独家核心武器的野心,而让一项已经投入了几十亿美元的工程说停就停,怎么可能?
  • 该说说第三个人了,他叫罗伯特·奥本海默。
  • “曼哈顿计划”在巅峰时期共有53.9万人参与,常年维持10万人以上的规模,美国为此投入了25亿美元,可以说是倾举国之力了。
  • 1953年12月,奥本海默被怀疑是苏联的代理人,以“他早年的左倾活动和延误政府发展氢弹的战略决策”为罪状被起诉,这就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奥本海默案件”。
  • 奥本海默是一个主持并完成制造原子弹,但最终却被排除在进一步研究工作外的人。
  • 科学家只是负责制造原子弹,而政治家,接下来将决定如何使用它。
  • 于是,杜鲁门就成了那个事先完全不知道原子弹存在,然后忽然就拥有了原子弹的人。
  • 1945年8月6日,人类第一颗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1945年8月9日,第二颗原子弹在日本长崎爆炸。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52年10月3日,英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0年2月13日,法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如爱因斯坦等人所料,人类世界开始进入核竞赛。
  • 根据2017年瑞典公布的统计数据,虽然经历了多轮销毁,当今世界依旧存在14935枚核弹头。按数量排列,第一名俄罗斯拥有7000枚,第二名美国拥有6800枚,法国以300枚排名第三,中国以270枚的数量排名第四,之后依次是英国215枚、巴基斯坦140枚。

1973年,人类世界重新认识石油

  • 一种资源,当它成为全世界共同的需求并且有了稀缺性后,就可以被摆上谈判桌,成为一种筹码了。
  • “石油七姐妹”是当时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7家石油公司的称号,包括埃克森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莫比尔公司、德士古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
  • 1973年12月下旬,欧佩克宣布把原油价格提高到11.65美元一桶,是1973年1月价格的近4倍。
  • 自从人类将石油作为重要能源使用以来,全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终于爆发了。
  • 但石油禁运和涨价引发的连锁反应已经不可避免。从北美到欧洲,从美国到英国,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陷入了长达10年的“滞胀期”。
  • 阿拉伯产油国因为减产和禁运,也受到了一定的损失,但欧佩克经此一战,将大量石油租借地收归国有,并夺回了石油的定价权。从石油提价的结果来看,它们是大大的赢家。
  • 1974年2月,世界各个主要石油消费国成立了IEA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就是今天的“国际能源组织”。这个组织成立的目的,就是加强各国的石油自给能力,在发生石油危机时可以共享石油,节约能源——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再被欧佩克牵着鼻子走。
  • 。1981年10月,在埃及的一次阅兵式上,主席台上的萨达特被阅兵队伍中四名叛变的埃及士兵直接扫射身亡
  • 1990年,因为海湾战争后伊拉克受到制裁,第三次石油危机爆发。
  • 石器时代终结,并不是因为石头用完了。

三个东亚国家,三天,一场政变

  • 这批人慢慢聚集在了一起,就有了统一的称谓——开化党。他们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对内进行社会改革,对外脱离清朝的宗主统治,依靠日本的力量,让朝鲜成为“亚洲的法兰西”。
  • 1910年,朝鲜被早已急不可耐的日本正式吞并。
  • 大变局中,哪个国家不想自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自强之路,可能确实需要别人的援手和合作,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 指望完全依靠别人让自己强大起来,最终只能是背靠冰山,与虎谋皮。

长崎事件:大清对日外交的最后荣光

  • 据最新消息,日本的一万元纸币将在2024年启用新人物头像涩泽荣一(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取代福泽谕吉
  • 时任北洋水师副提督的英国人琅威理,直接要求“定远”“镇远”的主炮转向长崎市区方向,向日本开战,顺带一举歼灭日本海军。(“即日行动,置日本海军于不振之地。”)
  • 自1885年起,慈禧太后修缮颐和园的费用,就开始从海军费用中挪用。从1885年到1895年的10年间,总计挪用1300万两白银——足以再购买9艘“定远”级别的铁甲舰。
  • 日本政府不顾国家财政困难,开始逐年增加海军经费,同时开始发行海军公债。受“长崎事件”刺激,日本民众竞相购买,公债仅1886年一年就发行1700万元,超过预期目标4倍。当时日本民间孩子们玩军事游戏,喊的口号都是“击沉定远”,“摧毁镇远”。
  • 自“长崎事件”至中日甲午战争,只有8年。
  • 法还是那个法,理还是那个理,为何区别如此之大?很简单:在这短短的8年时间里,法未变,理未变,但背后的国家实力,已经逆转。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怎么可能得到?

《排华法案》:一部应让美国人至今羞愧的法案

  • 《蒲安臣条约》堪称孱弱的清朝政府在1840年被强行轰开国门后,签订的第一个对等条约,其中的规定包括:两国公民在对方境内免受宗教迫害;两国公民都可以到对方的政府公立学校求学,并享有最惠国国民待遇,两国公民可以在对方境内设立学堂;美国政府无权也无意干涉中国内部事务管理……
  • 从1870年到1880年,全美有大约2800名华人被杀害,但因此被逮捕判罪的白人凶手只有25人。
  • 1882年5月6日,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排斥整整一个族群的《排华法案》正式出台:10年之内,华工不能来美国,已经在美国的不能获得公民身份,不能结婚和拥有家庭。
  • 《排华法案》出台背后的另一些原因:第一,相当一部分华人的卫生习惯(比如随地吐痰)和文明程度确实被人诟病,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第二,华人有自己传承千年的宗教信仰、饮食文化、道德标准,确实很难被同化;第三,华人不追求享乐,不讲究休假,勤俭节约不消费,这与西方价值观确实有出入;第四,华人从事的主要是采矿、修路、卖菜、洗衣、餐饮等低技术门槛工种,在美国产业结构已经完善升级的背景下,这些工种变得可有可无,所以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 那就是已经延续了60多年的《排华法案》。
  • 废除《排华法案》的最大动力并非道德上的愧疚或人性上的纠错,而是在战争年代出于政治利益的考量。
  • 哪怕你已远在异乡,哪怕你已更换国籍,但你远方的那个祖国,你先辈的那个故乡,她的强盛与否,总是和你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为,血脉相连,荣辱相关。

麦卡锡主义:一个从未远去的幽灵

  • GDP(国内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56%,工业产值占全世界的40%,黄金储备占全世界的75%,每年生产全世界64%的钢铁和70%的石油。
  • 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让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随后越来越多的工会组织和各国共产党相继成立,这让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和不适。
  • 三岁的女孩也需要签署“忠诚宣誓书”;老师和教授如果不在课堂上抨击苏联和共产主义就有被解雇的危险;参加“美国小姐”角逐的候选人必须要谈一下对卡尔·马克思的看法;连著名的棒球队辛辛那提红人队也被要求改名,因为他们的队名中有“红色”……
  • 而且,这股“批斗”风一旦展开,很快就不能只控制在政府部门了
  • 从1950年到1954年,在麦卡锡团队的推动下,美国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共”运动。
  • 查理·卓别林尽管已是好莱坞电影的一个象征,但他在《摩登时代》里对贫穷工人的描绘以及在《大独裁者》中对民族主义的批评,加上《凡杜先生》中对资本主义的讽刺,让他很早就被列入了“黑名单”。对卓别林的打压在麦卡锡时代达到了顶峰,最终迫使他避居瑞士。
  • 费正清就曾这样回忆当时美国知识分子的胆战心惊:“在每篇文章的开头用一些词或短语来表明反共的立场,变成了一种保证自身安全的习惯。”
  • 《韦氏英语词典》中对“麦卡锡主义”的解释是:“一种20世纪中期的政治态度,以反对那些被认定为具有颠覆性质的因素为目标,使用包括人身攻击在内的各种手段,尤其在未对提出的指控进行证实的情况下,四处散布任意做出的判断和结论。”
  • 国会调查权,一般指国会为了立法或监督政府,通过检查有关记录、传唤证人、召开听证会等手段来查明真相的权利。
  • 麦卡锡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但他可能也隐隐约约感觉出:属于他的时代,在这一刻,画上了一个句号。
  • 有时候,一些事情就是在悄无声息间发生了转折。
  • 麦卡锡主义已是政治迫害、独断专行、剥夺民权的同义词。
  • 这其实才是美国人至今依旧要反思和警惕“麦卡锡主义”的真正原因:那是一种不讲证据、不讲程序、无端指责、随意攻击的政治迫害和政治妄想。

1971年,“乒乓外交”背后的六个人

  • 凡事要看实质,不要搞形式上的争论。
  • 毛泽东看完后,在报告上写下了批示:“照办。我队应去。并准备死几个人(注:当时日本右翼宣称将要暗杀中国代表团)。不死更好。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 庄则栋不光上去打了招呼,还从包里拿出一段一米多长的杭州织锦,作为礼物送给了科恩。
  • 凡是中国领导人公开做的事情都是有目的的。
  • 周恩来的回答是:“现在世界青年对现状有些不满,想寻求真理。青年思想波动时会表现为各种形式。但各种表现形式不一定都是成熟的或固定的。按照人类发展来看,一个普遍真理最后总要被人们认识的,和自然界的规律一样。我们赞成任何青年都有这种探讨的要求,这是好事。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认识。但是有一点,总要找到大多数人的共同性,这就可以使人类的大多数得到发展,得到进步,得到幸福。”
  • 就在会见之后的10个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中美之间几十年的坚冰,一朝打破。
  • 在现在,看过去,鉴未来,这可能就是读历史的魅力吧。

那一年,中国在联合国连投16轮反对票

  • 最著名的是在周恩来总理逝世时,瓦尔德海姆下令“破例”在联合国总部降半旗哀悼,并且发表“著名演说”,大致意思是如果谁能够像周总理那样做到没有存款、没有孩子,也可以享受降半旗待遇!然后“全场外交官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掌声”。
  • 首先,我们希望中美关系继续发展,但是,如果认为中国是一个无足轻重、不值得重视的国家,那美国就错了;其次,如果认为中国现在有求于美国,而美国无求于中国,那也错了;最后,哪怕中美关系倒退,我们也绝不可能在台湾问题上让步。
  • 在外交这个大舞台上,何时强硬,何时妥协,尺度如何把握,实在是有太大的学问。

炮火的怒吼

  • 有这么一句话:“战场上得不到的,在谈判桌上也别想得到。”

帝国的覆灭:600万人为何会被168个侵略者摧垮?

  • 他们繁衍了那么多代,王室却严格遵守一条令人瞠目结舌的规定:国王只能娶自己的亲姐姐或亲妹妹,生下的孩子才能保证血统纯正,继承王位。
  • 落后,真的,真的,真的是要挨打啊!

日俄战争:一场中国土地上的权力游戏

  • 俄国拉来了自己在欧洲的两个盟友德国和法国,要求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中国,这就是著名的“三国干涉还辽”。
  • 日俄战争在台面上是一场单挑,但在台面下,其实是一场群架。
  • 俄国的背后也站着欧洲两强,那就是法国和德国。
  • 第二场战役,是旅顺争夺战,这是整个日俄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 1905年9月5日,俄国被迫和日本签订合约,做出了一系列让步: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将辽东半岛、旅顺口、大连湾的租借特权都转让给日本;将长春至旅顺口的铁路及一切支线,以及附属的权利、财产和煤矿,都转让给日本;割让库页岛南部给日本。
  • 曾有很多人怎么也想不通:二战期间日本怎么会去招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美国?那种自信与疯狂,相当一部分就源自日俄战争的胜利。
  • 所以,所谓的“以夷制夷”,只能是在自己孱弱的情况下做出的无奈之举,最终结果必然是与虎谋皮。

美墨战争:一场“老大”对“老二”发动的掠食战

  • 总的来说,美国的精英阶层认为:在上帝的庇护下,美国建立了世界上最为自由与优越的共和制度,美国人既是“上帝的选民”也是“自由的人”。所以,他们的国土注定要横贯北美洲,直达太平洋。
  • 墨西哥独立之后,政局一直长期处于动荡中,各种政治派别的互相斗争,导致从1821年到1850年的短短29年间,墨西哥居然出现过50个政府。而从1824年到1848年的24年时间里,墨西哥发生过250次军事政变,更换过31个总统——其中1841年到1847年的短短7年间,就换掉了21个总统。
  • 随后,得克萨斯在1836年宣布独立建国,国名为“得克萨斯共和国”,以格兰德河为边境。因为国旗上有一颗星,又被称为“孤星共和国”。
  • 得克萨斯共和国随即宣布加入美利坚合众国,成了美国的第28个州。
  • 1846年5月13日,美国正式向墨西哥宣战。
  • 当然,在战场上输掉的,在谈判桌上本来就拿不回来,只会赔得更多
  • 根据双方在1848年2月2日签订的《瓜达卢佩—希得尔戈条约》,墨西哥向美国割让了加利福尼亚(下加利福尼亚半岛仍属墨西哥)、内华达、犹他的全部地区,科罗拉多、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和怀俄明的部分地区。
  • 比如中国有句古语,叫“一山不容二虎”,而古希腊哲学家修昔底德也通过《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描述雅典的崛起和斯巴达的恐慌,指出新崛起的势力和老霸主之间大多会爆发战争,这被后世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 时代总是滚滚向前,国与国之间的未来,肯定是合作大于对抗的。和则两利,斗则俱伤。道理肯定大家都懂,重要的还是行动。

帝国斜阳:一场跨越半个地球的战争

  • 在现代国际局势中,幕后的站队和博弈,其实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台前掰手腕的胜负。
  • 马岛附近发现600亿桶石油储量的背景下,马岛的主权争夺,远未画上句号。
  • 善战者不言战,战则必胜。

争霸亚洲:400多年前那场中日之战

  • 其实中国当时还不是丰臣秀吉的最终目标,他的最终目标是打下中国后,再征服印度。
  • 神宗皇帝于我国,有万世不忘之功矣。当壬辰板荡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
  • 中国和日本这两个近邻国家一共发生过四次大规模战争,其中中国获胜三次(唐朝的白江口之战、万历朝鲜战争和抗日战争),日本获胜一次(甲午战争)。

1598年,中朝日决战露梁海

  • 之所以产生,其实取决于交战双方背后的各种比拼:从制度到经济,从科技到人文,从思想到精神。

决战料罗湾:中西文明的海上大搏杀

  • 年轻的郑芝龙由此年入千万,开始经营起他庞大的“郑氏帝国”——鼎盛时期船只超过3000艘,人马超过20万,这个状态一直维持到明朝灭亡。没有父亲留下的这份基业,他的儿子郑成功后来也不可能收复台湾。
  • 这种“自我保护”看上去似乎理所应当,但带来的结果其实是非常可怕的——你根本不知道你是否真的如自己想象的那般强大。
  • 这就是“自我封闭”的可怕之处——一旦失去了对外界的接触和感知,就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个时间点已经被世界抛在身后了。而更可悲的是,可能自我封闭者那时候还在沾沾自喜。

1949年,炮轰“紫石英”

  • 1947年2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一份《中共中央关于不承认蒋政府一切卖国协定的声明》,明确表示自1946年1月10日以后,所有由国民党政府单独签署的条约和协议,“本党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负担任何义务”。
  • 失去战斗能力的“伴侣”号丢下“紫石英”号,将航速开到29节,迅速逃离——据说这个航速创造了长江上舰船航行的最高速度纪录。

科威特战争:“敝国虽小,硬骨头还是有两根的”

  • 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轰炸巴格达,海湾战争正式爆发。
  • 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的运动员入场式上,当科威特运动员代表入场时,很多中国观众都起立鼓掌。彼时彼刻,他们的“国”其实已经被完全占领,但没有人认为他们是“亡国之人”,相反,他们得到了更多的尊敬。

县令之死

  • 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
  • “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如果满奴能将我绑赴断头台,革命至少可以提早五年。”
  • 这一幕,后来就被鲁迅写成了小说《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夏瑜”,其实就是秋瑾——“夏”对“秋”,“瑜”对“瑾”。而华老栓家和夏家的姓合在一起,就是“华夏”。
  • 当然,他在小说《药》中也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一种疑惑:激进而不被民众理解的牺牲意义何在?
  •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正在时代的宏大历史画卷中留下或浓或淡的笔痕。每一笔,历史都会记住。

中国最后一个状元

  • 殿试历来应由皇帝主考,按名次分三甲:一甲三名获赐“进士及第”,二甲和三甲分别获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
  • 中国科举制度的最后一位状元,就是刘春霖。
  • 《神童诗》有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 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立志投身改革的状元郎,似乎已经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潮流中迷失了方向。
  • 时下流行一句话是:“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朝鲜最后一个国王

  • 前半生都受制于人的高宗,在朝鲜历史上留下了标志性的一笔:他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称帝的君王。 当然,作为藩属国的终结,他也是朝鲜半岛上最后一个国王。

“民国第一奇人”和他的“朋友圈”

  •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 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君作铙吹,观我凯旋。
  • 人一旦陷入周围人有意构成的“信息茧房”,失去了清醒的判断和有效的制衡,对权力的欲望就会如决堤之水喷泻而出。
  • 共和误民国,民国误共和?百世而后,再平是狱。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
  • “海上的雾越浓,越需要灯塔指引。你望见那光,就不会迷航了。”
  • 帝道真如,如今都成过去事。匡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 我们用现在的视角回过去看,会轻松得出结论:“哎呀,怎么那么傻?这都看不明白?”那是因为我们开了“上帝视角”。

山高水长,勿忘陈嘉庚

  • 中国近代史上有几次著名的人口迁徙,其中有“走西口”“闯关东”,还有一个就是“下南洋”。
  • 陈嘉庚的观点是:“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
  • 厦门大学当时设有文、理、法、商、教育5个学院17个系,是华侨创办的唯一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由个人独资创办的大学。
  • 当时陈嘉庚说了一句话:“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 陈嘉庚四处演讲,号召南洋华侨支持抗日。抗战期间,华侨共捐献飞机217架、汽车500辆、救护车上千辆、坦克27辆、大米1万包、寒衣30万件、奎宁丸5000万粒,还赠送了军需医疗器械等。
  • 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凡公务员对任何人谈和平条件,概以汉奸国贼论。
  • 结果在连任选举中,一共152个代表参加投票,陈嘉庚获得了151票。 没投的那一票是陈嘉庚自己的,他不好意思投。
  • “事业上该花的钱千万元都要花,生活上该省的钱一分一文也要省。”
  • 陈嘉庚一生共捐建100多所学校,合计捐款折合现价,超过1亿美元。
  • 陈嘉庚曾说:“金钱如化肥,散播出去才有意义。”
  • 华侨指的是定居在海外,但依旧拥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而华人是指已经加入居住国国籍的中国人。
  • 在自费的前提下,出去,是一种选择,回来,也是一种选择。但无论最终如何选择,身在何方,只要心里有一份挂念,一份回忆,一份坚守,乃至愿意呐一声喊,尽一些心,出一份力,我觉得就是可贵的。

“国士”邓稼先

  • 临行前,父亲的一句话让邓稼先印象深刻:“你以后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像我这样,不要学文!学科学对祖国有用!”
  • 在美国,邓稼先省吃俭用,把所有的精力都扑在了学业上,只用了23个月,就以本科学历通过了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此时的邓稼先才26岁,所以被称为“娃娃博士”。
  • 而这自信的背后,源于邓稼先牵头的原子弹理论研究的突破:他经过苦苦思索和无数次实验计算,终于决定选定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作为中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主攻方向。
  •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中国仅仅用了2年零8个月。
  • 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全部都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成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那个叫余纯顺的上海人

  • “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

拉瓦锡之死

  • 他牵头统一了法国的“度量衡”——主张采取地球极点到赤道的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为标准(约等于1米)建立“米”制系统,定密度最大时的1立方分米水的质量为1千克。这套系统如今已被世界通用。
  • 他写的《化学基本论述》在欧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加印几十次,与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并称为世界自然科学史上的“三大名著”。
  • 法国大革命就像生活本身一样,是一个混合物。它既鼓舞人心,又令人难以接受。在大革命中,希望与恐怖交织,暴力与博爱杂陈。
  • 人类一旦陷入运动式的疯狂,很容易变得面目全非,甚至自己也无法相信自己的行为。

贝当:62岁的“民族英雄”,84岁的“卖国贼”

  • 作为当时法国临时政府的最高领袖,戴高乐签署了“特赦令”——改判贝当终身监禁。
  • 有时候想想,“急流勇退”也不是没有道理。

奥本海默:“原子弹之父”的成功与悲剧

  • 1945年7月16日清晨5点30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在洛斯阿拉莫斯附近的阿拉莫戈多沙漠爆炸成功。
  • 漫天奇光异彩,有如圣灵逞威。 只有一千个太阳,才能与其争辉。 …… 我是死神,是世界的毁灭者。
  • 总统先生,当一个人行将衰老时,你去扶他是没有用处的,只有那些年轻人才需要你去扶持
  • 就像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的那句话:“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奥黛丽·赫本:天使的侧面

  • 过往的点滴,都是成功的序章。
  • 当你长大时,你会发现你有两只手,一只用来帮助自己,一只用来帮助别人。”
  • 在经历了生活的痛苦之后,依旧相信生活,热爱生活,这是最宝贵的。曾经沧海仍为水,天使依旧在人间。

1910年,那场在东北暴发的鼠疫

  • “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
  • 回顾人类历史,造成最多生命消失的其实不是战争,是细菌和病毒造成的瘟疫:第一次世界大战,算上平民一共死亡1600万人,而一次黑死病仅在欧洲就夺走近3000万人的生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大约有7000万人死去,而天花病毒在18世纪大约夺走了1亿以上人的生命。
  • 作为这个星球的万物之灵长,我们人类还是要时刻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死神狂欢:1918年大流感

  • 后来西方另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才是这场致命传染病的发源地,欧洲的大面积暴发是因为一战期间14万到欧洲支援的华工将病毒带过去的。(他们认为之前在美国出现的病例也是由华人带去的)
  • 事后,曾有无数美国学者和专家对这场肆虐全美的大流感进行反思,得出的一个重要经验教训就是: 在疫情到来之际,一定要说真话。
  • 这场流感在1920年春天到来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 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国情,每个国家在抗疫的过程中肯定也有疏忽和不足,都有值得检讨和吸取教训的地方。如果一些其他国家的人对我们冷嘲热讽让我们觉得可笑、不适乃至愤怒,那么我们也没有理由去对别人幸灾乐祸。
  • “人类需要做出选择。是在不团结的道路上走下去,还是选择一条团结的道路?”我相信,好吧,我希望,是后者

天花的灭绝之路

  • 琴纳当时自己可能还不知道,他开启了人类医学的一个全新学科:免疫学。

他不是药神,但他的发现改变了世界

  • 弗莱明就把他发现的这种物质命名为“盘尼西林”(penicillin),也就是我们后来熟悉的“青霉素”。
  • 按照很多人的说法,整个二战期间,盟军有过三个影响战争结局的划时代发明:原子弹,雷达,青霉素。

附录 读者评论

  • 一流国家当棋手,二流国家当棋子,三流国家当棋盘……
  •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