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2021:开启复式时代

王德培

前言

  • 前所未有的六大过剩——从商品过剩到商业过剩,从生产过剩到办公过剩,从产能过剩到分配过剩,从供给过剩到消费过剩,从货币过剩到调控过剩,从资本过剩到模式过剩——正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第一章 大疫情,大变局

  • 大疫情必有大变局,正如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言:“这将会是两个世界——新冠以前的世界与新冠之后的世界。”

新冠疫情持续时间有多长

  •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说过一段警世名言:“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最初的成果又消失了。”

大疫情,大衰退

  • 工业化大生产在科技和资本助推下,一面制造过剩,另一面不断激发消费主义,以致“加速制造—加速消费—加速废弃”形成循环。

大疫情,大变局

  • 市场经济300年的高速发展早已从正面走向反面,埋下了产能过剩、金融过度、市场过快、地球过热四大“地雷”。

全球产业链面临“断链”困局

  • 世界产业链断裂后的修复,核心在“生态”,谁能率先建立起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谁就能抓住产业未来。

“脱钩”与互联,谁代表未来

  •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能够推动生产力大发展,却不能带来公平,甚至会引起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失衡:不仅带来国家失衡(在国内,衍生被产业转移抛弃的“铁锈地带”,传统产业日渐衰落;在全球范围,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国家、地区得势,而一些国家、地区被边缘化),而且加剧阶层失衡(发达国家中的中产阶级衰落,发展中国家中出现边缘人群,被排挤出全球化的进程),还有“第三者插足”(跨国企业享受着全球化红利,却让国家承担失业、税收流失等代价,进而导致国家原有关系和格局的失衡)。

“数字铁幕”与互联网时代相悖

  • 美国通过互联网霸权和对盟友施压,升起了“数字铁幕”。美国宣称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净网计划,英国、韩国等国的27家电信运营商的5G网络不使用华为、中兴等供应商的设备。
  • 40年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就对人类商业文明史大胆预言,如果说把历经几千年演进的农业革命定义为第一次浪潮,300年的工业经济是第二次浪潮,那么我们即将进入崭新的、横扫一切过去的第三次浪潮。
  •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能连接多少资源、调动多少资源。商业的本质是交易,连接是交易的基础设施,使得在错综复杂连接的土壤上结出“商业结构”的果子。

“脱钩”中国就是“脱钩”未来

  •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具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也是第一个率先从疫情中恢复生产的国家。

第三章 贸易全球化何去何从

  • 无论是从疫情的外部冲击,还是从全球化的内在溃疡来看,全球化的阻滞和回摆已是必然。中国当前的贸易格局已是“独木难支”,外贸由实转虚难以避免。

全球贸易遭遇三重危机

  • 全球贸易遭遇三重危机挑战。第一重挑战是金融危机。
  • 从短期看,2021年全球外贸形势严峻,中国外贸将尽力守住基本盘,但贸易结构趋向失衡;从长期看,中国从出口大国转向进口大国的趋势不变。

全球化“进二退一”

  • 第二,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天然悖论,决定了全球化过程中,国家之间充斥着形形色色的零和博弈、霸权思维和丛林法则。全球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主权不断向外让渡的过程,从贸易全球化到金融全球化、要素全球化,再到生活全球化,全球化程度越高,国家主权越弱。

重塑贸易规则:从“三零”到“三补”

  • 重塑贸易规则:从“三零”到“三补”
  • 对此,有学者指出,零关税、零补贴、零壁垒将成为未来世界贸易的主要规则。不可否认,仅从市场经济角度,“三零”规则符合自由贸易的基本精神。

中国外贸大转型:由实转虚

  •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第四章 全球粮食危机或将爆发

  • 建立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基础之上的生物经济,其发展和延伸将引领第二次绿色革命,续写人类改造食物的历史,从根源上解决粮食危机。

粮食危机来袭

  • 经济史上,有著名的“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增长是按几何级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增长的,以指数趋势不断增长的人口早晚会导致粮食供不应求,最终会出现饥荒、瘟疫、战争等,使人口减少。

最大消费国、产粮国格局之变

  • 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天然决定了中国成为最大粮食消费国,中国人对“缺粮”的恐惧,植根于饥饿历史的记忆之上。
  • 中国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
  • 不能忽略的是中国粮食存在长期结构性隐患。正如袁隆平在2019年7月从宏观角度和长远角度,分析了中国粮食存在种粮人积极性不高、种子安全、18亿亩耕地红线守卫等问题,指出“中国粮食要进口一部分”,客观上也意味着中国粮食安全可能在局部、点状出现问题。

解决粮食危机的根本之道

  • 一方面,通过兴修水利和人工育种,提高农业种植技术。
  • 粮食危机化解之道从一味依赖自然禀赋,过渡到人造优势、科技创新。
  • 美国的华盛顿政府别称“旋转门政府”,就是指一些大公司直接雇用政府官员担任高层,从而利用政府的影响力和人脉关系获利;类似地,大公司的高层人物也被安插到政府中担任要职,来推行公司的秘密计划。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粮食战略就是典型的以跨国企业、大资本为载体,发挥其组织优势,逐步壮大粮食的控制权。
  • 这是因为荷兰专业化生产、多品种经营,通过应用高度机械化、精准环境控制、超前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令农业实现了全封闭生产,完全摆脱自然条件束缚,全年均衡生产。这种专业化的生产模式,让荷兰的生产效率比欧洲平均水平高5倍,每公顷蔬菜产出为54.4吨,是我国的近2.4倍。
  • 第四,打通、整合农业产业链纵向、横向环节与渠道。

遥望生物经济彼岸

  • 农业经济解决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工业经济以机械和电气替代人类的体力,信息经济正在替代人类的部分脑力,那么,生物经济则侧重于对生命自身的认识和改变,涵盖生物质相关的众多领域,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也将远远超过前三次经济浪潮。

世界经济“缺魂少魄”

  • 其一,经济发展无方向。
  • 由于很多新科技、新经济还停留在炒概念阶段,并没有实质性突破,在经济困顿、去全球化背景下,极易被当作“救命稻草”,比如此前大火的新能源和互联网金融,都不过是在制造更大的过剩。

中国经济安全岛权重上升

  • 中国不仅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完整工业体系,而且有良好且持续改善的营商环境。
  • 宏观层面,形成新增长替代。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消费”,通过放开与老百姓相关的民生经济、民本经济,创造性地举办各类消费节等举措,让消费驱动经济增长。事实上,中国经济已然显现以内需驱动为主的增长模式,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
  • “世界上最不怕孤立、最不怕封锁、最不怕制裁的就是中国。”

双循环背景下的内循环

  • 从“出口+投资”转向“内需+创新”,即曾经以外为主,改革开放驱动,现在以内为主,改革创新驱动。

双循环背景下的外循环

  • 眼下诸多矛盾在根本上是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所造成的失衡,国家间的冲突对立其实是“历史的误会”,跨国企业和金融资本才是冲突背后的始作俑者。
  • 其四,技术生态的合纵连横。

新基建概念多,老基建空间小

  • 地方政府存在考核机制及规划思路的缺陷,身上既背负着经济指标考核任务,又有未来争取中央项目和相关资金支持的考量,可新基建无法在短期内发力,因此地方政府难免出现机会主义倾向,不但很容易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在具体落实投资计划时,也势必会有所权衡和倾斜,新基建投资规模占比小,也就不难理解了。
  • 不宜“因长江水清而偏用,因黄河水浊而偏废”

第六章 复式危机与复式时代

  • 疫情点燃第四次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本质上是对市场经济过度、政府超发货币、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偏离的集中清算

复式危机全面爆发

  • 第四次金融危机的第一阶段爆发于新兴市场国家,内因在于这些国家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偏态、货币超发、通胀严重、爆发债务危机等
  • 第四次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虽然由疫情点燃,但根源却在于全球长期货币超发下累积的产能过度、金融过度,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经济过度,本质上是对市场经济过度、政府超发货币、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偏离的集中清算。
  • 人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原来加速透支地球、随意糟蹋自然的生产方式,带来的是更多的人类自我毁灭;万物面前唯我独尊的傲慢姿态也被现实无情打击,人们因此开始更深层次地思考追求物质生活、消费至上的合理性,寻求最平衡、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

复式时代到来

  • 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中国复式金融

  • 虽然最终上交所宣布当日最后8分钟交易无效,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却是以金融市场的信用为代价,国债期货市场一关就是18年。
  • 机构纷纷玩起“钱生钱”的猫腻。比如,银行表内表外辗转腾挪、空转获利,信托机构在不同市场间开展资金池业务监管套利等,莫不如是
  • 另一方面,金融资本化、资本基金化、基金平台化、平台股权化将引导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服务。

第七章 产业互联网让中国再获机遇

  • 消费互联网的核心是便捷、廉价、云端,产业互联网的核心则可收敛为超级链接、集成整合、AI(数据+算力+算法)

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

  • 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
  • 一方面,消费互联网是成本为王,产业互联网则是效率为王。

来自产业互联网的挑战

  • 第一,产业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以开放为前提,而企业为维护核心竞争力,往往选择封闭
  •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 2017年,阿里“鲁班”正式上岗后,仅在当年“双11”期间就制作了4亿张横幅广告设计,约等于每秒做8000张海报,干倒一大片设计师;
  • 如果说互联网上半场是消费互联网,中场是产业互联网,那么下半场则是万物互联。

产业互联网将在中国爆发

  • 第一,中国具有最大的互联网应用前景。
  • 第三,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调整在中国具有难以替代的战略纵深。
  •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消费互联网发展的最强逻辑就是“烧钱”,过去10年就经历了8次“烧钱”大战:2011年千团大战,百亿融资烟消云散;2012年电商大战,以京东喊出“三年零毛利”为标志,价格战大幕开启;2013年在线旅游大战,携程、艺龙、去哪儿拼得你死我活;2014年网约车大战,仅4个月内,滴滴、快的便“烧钱”20亿元;2015年外卖大战,饿了么、美团、淘点点和百度外卖四巨头贴身肉搏;2017年共享单车大战,40多家车企逐鹿中原,每家平均“烧钱”4200万元;2018年新零售大战,其中无人零售“烧钱”百亿元后几乎全军覆没;2019年下沉市场大战,拼多多、淘宝聚划算、京东秒杀的“百亿补贴”交替上演。

“财政货币化”做反了

  • 看似无成本的操作,实际上却是以通货膨胀的方式让整个社会来买单。

财税改革根本在内部结构

  • 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着力点的“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地方招商引资版本升级

  • 2017年以来,全国多地爆发“抢人大战”,从送户籍到送房子,开启了吸引人才的倒贴式招商(8.0版)。因为在不少地方看来,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是关键,招才引“智”自然能让资金、项目和创意“快到碗里来”。
  • 新式招商可能新在方式、载体,但实质还是要与原有的产业生态相衔接,既要维护好原有的基本盘,又要在商招商、在资招资,才能真正盘活源头,流水不腐。
  • 因此,如果说过去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那么今后就是政府导演、企业表演。
  • 招商的杠杆更多在产业引导基金等——通过金融资本化、资本基金化、基金股权化来撬动社会资本,聚合多方资源,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 招商引资首先就要稳住存量,用存量去做增量,提升原产业结构的生态层次,进而形成产业生态。
  • 这就不难预见,未来谁能率先把握复式化精髓,在招数上复合,在功能上叠加,加强顶层谋划,改善营商环境,构建产业生态,谁就能在这场招商大竞争、大洗牌中拔得头筹,脱颖而出。

第九章 金融“末日大洪水”

  • 当下危机的复杂度前所未有,已无法沿用超发货币的方式解决,无限量化宽松将面临需求、通胀与国家信用的三大约束

弱国减“单位”,强国发货币

  • 弱国减“单位”,强国发货币
  • 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为了刺激经济,诸多国家深陷“印钞—货币走弱—通胀风险—实际利率降低—资产抛售—货币进一步贬值”的恶性循环,不论币值如何改变,始终是治标不治本
  • 如今的贫富分化与20世纪存在显著差异:穷人与失业者获得更多生活保障;中产阶级纳税高、负债高,真实财富受到挤压;高收入阶层受益于资产泡沫,财富规模暴增。

开放无限式金融调控有无底线

  • 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解决过剩的关键是减少无效供给,创造新需求。因此,不管如何刺激,没有结构性调整形成良性、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最终还是会回到危机原点,面临清算。

央行数字货币,是挣扎还是引领

  • 2009年比特币横空出世,像是一根导火索,点燃了大众对货币金融理论和制度的兴趣,掀起了两波数字货币热——第一波是以比特币作为先导的加密货币热;第二波是由大型科技公司的涉足开始爆发的资产稳定币,Libra即为一例。
  • 数字经济时代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皆呈现去中心化、扁平化的特征。
  • 央行以数字货币为支点,则可夺回控制权。区块链技术点对点的传输,从根本上剥离商业银行作为“中间商”存在的必要,腾讯云区块链首席架构师敖萌认为:“通过编程,央行可以控制货币的整个生命周期——创造、流通和回笼。”
  • 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一度推行全民记账,人人都使用标准化的复式记账法,形成了一套去中心、分布式、点对点的账本体系,堪称是区块链思想的老祖宗。
  • 通过设定货币交换、传输、结算等一套协议,在中心化与去中心化中寻找平衡点,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合约(数字货币概念中的“共识”)。

金融投资的“诺亚方舟”何在

  • 第一,疫情的全面性与特殊性。
  • 与2008年的银行业危机不同,如今的流动性压力是由不断上升的企业违约风险驱动的。
  • 金融的本源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融通,但金融自携“原罪”——其本质就是钱生钱,一旦屈从于金融的力量,被金融所俘获,其结果就是整个社会被卷入击鼓传花、无中生有的“黑洞”。
  • 有人会说:“如果不想做‘韭菜’让人经常割的话,那就努力长成参天大树吧,即使砍倒也是国家栋梁之材。”但这却回避了实现“不做韭菜”最直接的方式,是不进场投机,好好生活。

股市深不见底

  • 金融的本质是谋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投机行为,金融原罪决定了资本必然走向爆仓。

究竟是个什么牛

  • 投资大师约翰·邓普顿的那句话:“牛市在绝望中诞生,在犹豫中成长,在乐观中成熟,在亢奋中灭亡。”
  • 涨得最好的集中在券商、保险、银行、地产、煤炭股等领域,
  • 综上来看,本轮行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既有经典规律的体现,也有非典型因素的搅动;既有“杠杆牛”的担忧,也有“阴谋牛”的助推;既是市场上流动性之水汹涌而来所致,也离不开中国股市改革的底色。背后变量相互交织,构成了独一无二、自成一格的“杂交牛”,在股市上演着一部扣人心弦的“命运交响曲”。

改革决定股市走势

  • 疫情仍未得到完全控制,宽松大潮若持续下去,牛市的延续也是大概率事件

股王老了,新王在哪

  • 也就是说,伯克希尔·哈撒韦已持续10多年无法战胜市场——归根到底是价值投资失灵,早已没办法给投资者带来期望回报。

疫情催化房价上行

  • 无限量宽松政策带来的是货币的大幅贬值,资金需寻觅安全岛,而中国资产配置缺少出路,且房产带有保值增值的金融属性,于是,基于“买房抗通胀”的惯性思维,房产成为吸纳超发货币最重要的资金池。
  • 地方财政收入中,土地财政收入往往占据重要地位,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也已是心照不宣。于是,地方政府为缩窄乃至填平财政缺口,不得不搬出土地财政的法宝。

房市重回高位横盘

  • 2020年4月,TOP100房企拿地总额高达3882亿元,同比增长7.2%,环比增长108.9%。
  • 有房者,自然会随着资产价格上升,自动分享社会财富,房产越多者,分得的财富越多;无房者,所有货币积累都随房价上升而缩水,购房终将与普通老百姓无关。
  • 第三,打造复式组织,进行复式化管理。

学区房走向何方

  • 而对孩子来说,其实“最好的学区房,就是家里的书房”。

决定长租公寓的基本坐标

  • “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三四线放不下灵魂”
  • 所谓租金贷,简言之就是租金变贷款,信用做租金,利用杠杆持续做大规模。
  • 美国的房源供给渠道主要有三:一是私人与房地产开发商提供的市场化租房,占比约为81%;二是保障性的联邦政府资助住房,占比约为12%;三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享受税收优惠的租赁住房,占比约为7%。
  • 复式才是租房市场的基本坐标,在此坐标下,市场和政府相互配合,长租公寓才有望克服低利润、金融化的痛点,最终在城市经营和发展中实现良性循环。

香港房价走势

  • 香港国安法实则将开启香港回归以来殖民地时代的彻底终结,由“两制”向“一国”的重心转换。
  • 只要香港在政治上不乱国、不独立,中国最自由、最复杂的地区仍将是香港。

第十二章 长三角一体化变局

  • 上海“由硬变软”;浙江突破口在于产业调整;江苏“刚柔并济”,补足南北落差,实现区域间互联互通;安徽最大的比较优势在科创领域。

长三角一体化版本升级

  • 从中央层面看,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核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再统一”,突破口是“打破行政区划与地方保护主义”,构建“超越传统行政区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
  • 第一,长三角一体化的首要锚定点将在于方便便捷的交通网络、生产经营、生活体验等。
  • 从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看,需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搭建支撑硬经济发展的软规则。
  • 第二,从财政、资本层面看,以往各自发展GDP、一哄而上的时代结束了,未来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财政更可能由原来的“分灶吃饭”到“复式灶头”,有分有合。
  • 第三,从盘活土地资源角度看,土地拍卖、招商引资将从以往给钱、给地的“硬抢”到今后在一个平台统一竞拍等“软竞合”。
  • 长三角一体化2.0版本,聚焦于生产要素统一配置。

一体化示范区战略意图

  • 一要实现“二次大统一”。
  • 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要肯牺牲一些经济效益高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低的传统产业。
  • 一来,协调模式首先要解决行政割裂的问题。

上海“由硬变软”

  • 第二,承接国际会议、展览和活动。
  • 如果对初级产品收费,就是产品企业;如果对有形产品收费,就是商品企业;如果对自己的行动收费,那就是服务企业;如果对与顾客相处的时间收费,则是体验企业。

浙江产业调整

  • 浙江的比较优势一方面在于得天独厚的海洋经济,拥有港、渔、景、油等优势海洋资源,且上升为国家战略。
  • 浙江桐乡不出羊毛,却有全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浙江余姚不产塑料,却有全国最大的塑料市场;浙江海宁不产皮革,却有全国最大的皮革市场;浙江嘉善没有森林,却有全国最大的木业加工市场。
  • 鉴于现有比较优势及制造业产业基础,浙江产业调整方向将收敛在港口经济、互联网经济、资本金融、精致制造、体验经济等方面。
  • 第二,发展互联网新经济。
  • 第三,探寻资本金融新方向
  • 作为人类继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发展阶段,体验经济为城市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体现为旅游产业与现代农业的结合,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江苏“刚柔相济”

  • 另一方面,地区间连接点状发展极,构建密集的互动网。
  • 大市场体现在资源配置、要素整合上,大政府表现在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上,两者合力经营,分阶段推进。

安徽成为“后起之秀”

  • 为时代变了,不仅国策已从沿海先富等非均衡路线走向均衡协调、共同发展的方向,就连中国的城市也从单打独斗转向区域一体化的都市圈、城市群发展方式。
  • 上海的研发能力、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均在全国领先,江浙皖在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方面的竞争力也在全国首屈一指。
  • 土地、财政等领域不能实现一体化,本位主义和“诸侯经济”便阴魂不散,致使长三角一体化难以顺利推进。
  • 未来的长三角一体化必将进一步迭代到4.0版,实现土地、财政等宏观领域的一体化。

第十三章 城市经济下半场

  • 从钢筋水泥高楼大厦到互联网赋能,经济引擎正由城市化切换为网络化。后城市化已经来临,未来还将从产业互联网向万物互联进阶。

城市刮起“对标风”

  • 没有丰富的供应链为依托,商品拿不到最低价,就没有竞争力,“筑了巢也难引来凤”。
  • 显然,外在的形能够模仿、学习,而内在的魂却难以创造,盲目对标的结果很可能是城市“失魂落魄”。
  • 第一性原则其实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哲学术语:“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只有回归城市本质去思考最基础的要素,从城市最本源出发寻求突破口,才能最快速、直接地寻找到答案,避免让城市沦为规划的“牵线木偶”。

灯光秀与夜间经济真假

  • 一个地区夜晚的灯光亮度和它的GDP成正比
  • 例如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与绚丽多彩的灯光秀硬性混搭,全然不顾文化史迹与现代灯光的违和感,以致有网友戏称:“大唐不夜城是陕西省西安市义乌灯具批发市场。”
  • 真正的夜间经济不仅是消费,更是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延伸和提升。交通运营、垃圾清运、治安管理等相关配套都要跟上,在此基础上,各项夜间产业实现有效衔接

扩功能还是造新城

  • 一线城市容不下肉身,三四线容不下灵魂
  • 以住房为例,当下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拥有率高达96%,要知道全球该比例超过90%的国家一共也就6个(罗马尼亚、立陶宛、中国、新加坡、斯洛伐克、匈牙利),人均GDP和中国相近的墨西哥约在60%,房产市场需求正逐渐走向成熟、分化阶段。
  • 充分的市场机制可以让城市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要素发挥潜能,催动城市自身聚集和辐射能力的不断增强,实现城市功能迭代进迁。

总部在减少,高楼在“变矮”

  • 正如解构主义鼻祖德里达所言,“建筑总体上凝聚了对一个社会的所有政治的、宗教的、文化的诠释”。
  • 一方面,瞬息万变的市场与全球化竞争加剧,将科层制的“大企业病”暴露无遗——机构臃肿、决策死板、沟通不畅等,不一而足;另一方面,灵活用工与远程办公等方兴未艾的新形势,更是加速了传统金字塔组织的崩塌。
  • 物理反应只是1+1=2,化学甚至生物反应才具备1+1>2的想象空间。

经济引擎从城市到网络

  • 恰如“互联网之父”伯纳斯·李所言,“互联网最具价值的地方,在于赋予人们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换言之,就是去中心化、扁平化,自由、开放,实现信息和资源的互联互通。正因此,互联网不仅打破了传统城市
  • 一边是网络化经济引擎加速启动,一边是城市化经济引擎尚未完成,在这两个引擎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将由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

智慧城市:技术虚拟狂欢?

  • 一是经济上,近期投资与远期回报的平衡。
  • 城市的发展历程大抵都是这样,充满着问题,解决一部分问题后又引发新的问题,智慧城市亦是如此。城市始终是一个有机生命体,不是一次性交钥匙工程,基础设施体系的改造相对容易,但社会系统运行的惯性、人性和习惯的改变,起码要靠代际的周期才能切换过来。同时,发展的实际意义也始终在人——只有人们产生向往美好的动力,城市才能真正地进步和发展。

第十四章 企业危机战略

  • “因企而异更上一层楼”代表着转型变型趋势的到来。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 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在动荡的时代,动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延续过去的逻辑。”
  • 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确定,居安思危才能有备无患,临阵才能从容不迫。

产业与企业深度羁绊

  • 中国企业迎来高光时刻。在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上榜企业129家,直接登顶;即便不算上台湾地区,中国企业也达到119家,与美国势均力敌(121家)
  • 工业经济逻辑下企业所追捧的“规模效应”已经被依靠规模化便能实现零边际成本的信息经济、数字经济所革命,新型公司业态呈现轻资产、高资本利润、高经济效益的特征。
  • 企业发展的关键不在于规模做大,而是在与产业深关联中实现“又快又强”
  • 中国劳动力的性价比优势正逐渐成为过去,未来随着资本禀赋、技术禀赋优势逐渐显现,产业格局将朝向脑子资本、资金资本、核心技术集中的端口倾斜。
  • 通过金融资本化、资本基金化、基金平台化、平台股权化,金融可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引导新兴产业萌芽与发展。
  • 综上,公司、科技、禀赋、金融、环境这5种力量的波动与演变,决定了产业的现状与格局,而产业与企业的深层次互动,又深刻影响着中国企业的发展。

把握“迭代”时代

  • 说到底,金融杠杆不在大小,关键是支点和时点,潮水退去,杠杆曾经怎么加的,现在就怎么减回去,还是那句话——“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物种生存,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物种生存,而是那些最能适应变化的物种生存。

企业“弹性与变形”机制

  • 易卜生说:“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爆炸式增长的基本条件

  • 黄峥曾借用史蒂夫·乔布斯复出时拍过的一个广告,比喻拼多多的异军突起:“你可以赞扬他,你可以侮辱他,你说他什么都行,但有一点你不能做到,就是你不能忽视他。”
  • 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基于商业模式的竞争
  • “时势造英雄”,势比人强。
  • 第二,市场经济交换方式的革命。
  • 企业的关注点不再是拥有多少资源,而是整合资源为用户提供价值的能力,形成开放的生态。

第十五章 消费大变局

  • 从直播带货火爆到新消费转型升级,中国社会的消费习惯正在速度蜕变,背后实则是在逐步走向物质消费无穷小、精神消费无穷大的新消费模式。

疫情倒逼零售改革

  • 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急剧下降。
  • 第二,商业零售企业破产、亏损惨烈。
  • 千条马路似无人,万家商铺尽关门。一人黄昏独睡去,噩梦惊醒夜已深。
  • 第四,网络直播带货成为新亮点。
  • 格力总裁董明珠3场直播带货破10亿元。第一季度格力实现营收203.95亿元,平均每天进账2.26亿元,据此推算,3场直播成交额相当于格力近5天的营业收入,实现从“翻车”到刷新行业纪录的绝佳翻盘。
  • 自然仿佛用疫情这种突然叫停的方法,在客观上调整人类的发展节奏,阻碍人们激进的经济社会活动,促使人们思考人类的经济增长模式能否为地球所承受,纠偏过去消费主义盛行的生活方式,进而调整消费结构——从无节制的物质消费转向无限空间的精神体验消费。
  • 第一,从销售产品到经营用户的精细化运营。

新消费的幕后推手

  • 因为中国已形成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按照官方标准(家庭年收入在10万~50万元),中国“中产”约有4亿人,且还在迅速增长。而
  • 第三,中国的基建红利时代开启。
  • “跨界共享员工”等组织变革,已然打破原有新旧消费的边界。
  • 人口结构是消费产业的核心驱动力
  • 中国需要达成“良性消费”的社会共识,逐步形成适合人类良性发展的新消费模式,即物质消费占比往下走、精神消费往上走的“鱼尾曲线”。

直播带货的真与假

  • 第二,直播本质上是一种消费场景/渠道,或者说销售方式/形态,属于企业营销的战术问题,至多算是新兴营销技术/工具

小品牌、大消费之困

  • 二是,即便有了品牌意识,但在“比学赶超”的发展模式下,市场迭代之快,让品牌“未老先衰”。
  • 体验经济风生水起,以迎合层出不穷的市场需求,给个性化、差异化、小众化品牌以发展空间。
  • 品牌既要精雕细琢,不断打磨核心竞争力,又要接受信息文明、体验经济的洗礼,与时代速度接轨。如此,方能长远发展。

非正规经济爆发前夜

  • 其二,非正规经济是自下而上满足不同层次市场需求的有效补充。
  • 非正规经济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国家经济的有效补充。因此,政府应在管控与包容支持之间达到必要的平衡,创造出一种由正规经济和非正规经济共同构成的经济系统。
  • 三是适度收编,引导与激发其活力,让其效益最大化。

下沉市场,无限潜能

  • 长尾效应的一种显现,强调“客户力量”和“小利润大市场”。简言之,就是赚很少的钱,但是要赚很多人的钱。
  • 很多企业之所以能够占领头部市场,一般是拥有核心的技术、个性化的体验和极致的服务,才能吸引高端用户。

第十六章 文化艺术已是经济基础

  • 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文化艺术正从“上层建筑”变身为“经济基础”,“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

  • 如以传播美食和传统文化而闻名的李子柒,截至2020年4月底,在YouTube上的粉丝突破1000万,成为第一个拥有超过1000万粉丝的中文创作者。
  • 另一方面,人们对电子竞技等新型文化产生改观。
  • 一、文化艺术能构筑国与国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文化交流无国界,各国不但要相互感知饮食、习俗、语言等“硬文化”,还要了解“软文化”中的理念、民族精神、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乃至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在碰撞和学习中包容、融合、创新。二、文化艺术能收敛城市之魂。
  • 正如马云曾说:“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的孩子记、背、算,不让孩子去体验,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我可以保证,30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知识可以学,但智慧不能学,只能体验。

文化艺术陷入“冰火两重天”

  • 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
  • 市场以追求利润为先,资本关心利润,有时就无暇顾及文化艺术内涵与思想价值。过分追求利润,文化艺术也将无以为继。但悖论是文化艺术企业若不追求利润,就无法持续正常运营,甚至难以生存。
  • 第一,文化艺术代表着国家软实力,是文化自信的内容承载。
  • 第二,文化艺术具有社会引导功能。
  • 第二,文化艺术自身的复式。

粉丝文化:文化主体回归大众

  • 粉丝文化:文化主体回归大众
  • 法国社会学家埃德加·莫林在《电影明星们:明星崇拜的神话》一书里指出,明星宛如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粉丝是他的信徒,信徒把自己关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寄托在神身上,并追随他的一切行为。
  • “我喜欢你,与你无关”
  • 美国记者沃尔特·李普曼还将公众比喻成“坐在剧场后排失聪的观众”。
  • 文化的本质在于自由、流动与包容,而只有开放才能释放多元、灵动的文化。

短视频,“长文化”

  • 20世纪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曾提出“15分钟定律”——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人成名只要15秒,更短、更碎片的时间正打破原有规则。
  • 短视频成瘾现象也不容忽视,其能在短时间内刺激人的大脑,使大脑分泌多巴胺,产生快感,从而形成“一直刷一直爽”的心理依赖。也

第十七章 教育回归初心

  • 工业时代中教育“投入—产出”的路径依赖走到了头,随着信息文明和体验经济的洗礼,教育将由成绩、学历的结果导向转变为学习体验的过程导向。

新时代教育的五大趋势

  • 未来,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职教相融”的职业化教育将是大势所趋。
  •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从“教育投资”到“学习体验”

  • 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认为,未来的人有6种技能很重要: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玩的能力、找到人生意义感。

最困惑的群体——留学生

  • 第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自身社会紊乱,安全感骤降。
  • 第二,从智商到情商再到逆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