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好的父母

河合隼雄

译者序

  • 妨碍我们人生幸福的最大障碍,莫过于因我们身边的人去世而产生的丧失体验。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地面对自己或亲人的死亡,可以说是我们人生最大的危机。
  • 创造机会、体验挫折、表扬努力、享受过程”的养育理念
  • 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要努力做到“言所行、行所言、言行一致”。希望父母们能够慢下来,多多用心去“陪伴、见证、欣赏”孩子的成长,也多多用心去“倾听”孩子的心声,以期理解“养育孩子就是自性实现”。

前言

  • 当今社会,核心家庭化急速地发展,原本地域社会中人们的联结也变得日益薄弱,这样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了。
  • 因为养育孩子根本不能按照指南来。有很多家长,就是照着指南书去养育孩子,结果事情反而越来越糟。
  • 与其寻找指南式的育儿方法,倒不如充分发挥父母的“个性”,并与孩子的“个性”碰撞。
  • 大人们认为自己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而拼了命地做了很多事,结果却把大人和孩子的欢乐全都扼杀了。

01 明明现在条件更好了,为什么孩子的问题反而更多了?

  • 因为大家都忘记用心了。
  • 物质丰富了,人生反倒是变得艰难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旦物质丰富了,人在处理事情时就会简单地用物质来解决,而忘记用心了。
  • 所以在物质丰富的时代,要想让孩子体验到快乐,每个家庭都必须在控制欲望的方面下功夫,这就是所谓用心了。
  • 其实真正有钱的人家传统上都是小气的,
  • 在孩子的生命早期,“一体感”原本是在家里体验的。

02 孩子的养育不尽如人意,是母子关系导致的吗?

  • 只是知道原因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 在育儿过程中,无论出现了什么问题,绝对不能只归结为单一的原因。
  • 我们必须考虑的是“从现在开始怎么做”,抱怨过去怎么不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 一件事物要发生变化,与之相关的整个系统都必须随之变化;一个人改变,全家人也必须都一起改变。所以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 当问题发生的时候,不要去追究问题的原因,而是要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自己想要怎么样生活。能去思考这个问题跟自己的生活方式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就很好了。
  • 所以,当孩子出了问题时,整个家族也就到了必须跨越难关的时候了。这么想就对了。

03 我能顺利地把孩子养好吗?一想到这个问题就十分不安,怎么办?

  • 养孩子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事。想要人生过得愉快的话,如果不“享受”一下养孩子这件事可就亏了。
  •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养育就好。”
  •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所谓的地域共生社会也消失了,因此年轻的父母才会感到焦虑不安。
  • 它是强迫全体成员只为“家”工作的。这样一来,对父亲来说,他为了公司这个“家”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家”扔在一边。“父亲”就从家庭里缺位了,母亲只好一个人背负起养育孩子的全部责任,孤立无援,不堪重负。
  • 当今时代,感到不安的不只是你自己。明白了这一点,你是不是能稍感慰藉呢?

04 为什么我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唠叨呢?

  • 父性原理是什么?基本就是以“切断”“区别”的作用为主,可以非常极端地说,就是“大义灭亲”,潜台词就是:如果不好好做人的话,就算是我自己的孩子,我也要与他断绝关系。与之相对的就是“人恶亦我子”的母性原理,基本含义是“接纳”“保护”。“任性妄为也没关系,你是我最爱的孩子!”这就是母性原理的潜台词。
  •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父性和母性两者都是必需的。
  • 当女人承担了父性之后,必须有一个能补位承担母性的人。

05 好害怕做了“母亲”之后,我就不是“我”了,怎么办?

  • 从古至今,女性被“妈妈”这个角色限定得太厉害了
  • 对于孩子来说,与母亲的联结是最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动物般的本能,是存在于意识之前的更深层次的需要。
  • 也就是说,比起在母性和自我这两种生活方式里只选其一,不如去考虑“我在这两者之间,要找到哪里是平衡点,要让它们各自占多少比重”。这种“在哪方面”“何种比重”的倾向,正是一个人的个性所在。
  • 明明母亲自己拼命地不想只做“母亲”这个角色,努力作为“个体”而活着,但却一再试图把自己的孩子放进“好孩子”这个毫无个性的框架里。真是不可思议!孩子肯定也想要像母亲一样,充满个性地活着。

06 对孩子来说,现在的不良诱惑太多了。我该怎么应对呀?

  • 最重要的是培养能抵制诱惑的人。
  • 其实并不是世道变坏了,而是随着状况的改善,一些以前没经历过的事情发生了而已。
  • 我们该做的并不是严加管制,而是要培养既珍惜自由,又不会被诱惑所吞噬的人。创造一个能够培养出抵制诱惑的人的社会,确实很重要。
  • 物质丰富之后,还需要同等丰富的心灵能量与之抗衡。

07 对婴儿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 从孩子出生到三四个月期间体验到的“母子一体性”是非常重要的。
  • 婴儿无数次地反复体验着“不安—没关系,不安—没关系”的过程,明白了这个世界基本上是“可以放心的”,这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 “被爸爸妈妈保护着”的感受非常重要,可以绝对一点地说,父母就是孩子的“保护神”。
  • 母亲如果很焦虑,婴儿也会感到很焦虑;母亲如果烦躁不安,婴儿也没法好好喝奶。
  • 人生本来就是各种事物的积累与发展。就算在婴儿时期没能体验到安全感,之后的成长过程中也会有补偿的机会。
  • “不安的时候总是能得到帮助”,这种体验再多也绝不会有坏处。

08 很讨厌养孩子怎么办?

  • 独自一人思考,要么总在一个点上兜圈子,要么就会过于责备自己。这种过分的自责最后大都会演变成愤怒,而这些愤怒很有可能对着孩子发泄出来,这样就成了恶性循环。如果能有人客观地听听自己想说的话,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 要是索性能肯定消极情感的话,积极情感也就能释放出来。一味抑制消极情感,压力得不到缓解,这样的话,就连积极情感也没法释放了。关键是不要着急,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的复杂情感。
  • 妈妈们多需要一位既不指责也不安慰,只是专注地听听她们说话,“说多少都没关系”的人啊!
  • 孩子哭了或者生气了,不要立刻对他说:“有什么可哭的!”“别生气了!”而是应该说句:“来吧,和我聊聊吧!”从而接受他的消极情绪。这样一来,孩子就可以从消极情绪之中脱身了。

09 为什么我觉得为孩子付出那么多,孩子却觉得我没做什么?

  • 父母太偷懒,没有磨炼自己为人父母的直觉。
  • 现在有很多父母都太偷懒了,没有磨炼自己作为父母的直觉,所以才不懂孩子到底想要什么。
  • 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父母为他做的事,并不是指挣多少钱,而是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在重要的时候回应一句“爸爸妈妈在”。
  • 若是不去寻找孩子大哭的原因,而是一味地想止住哭声,就走错了方向。父母要是再发一顿火,孩子哭得就更起劲儿了。要知道,孩子的养育一旦进入了恶性循环,就会加速恶化。
  • 一句话不说地自己忙活,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都容易感到厌烦,这样也就失去了两人一起养育孩子的意义。

10 为什么我总是烦躁不安,总忍不住责骂孩子?

  • 与其想着“我必须做些什么”,不如多想想“我再陪孩子多待一会儿吧”“我再多看看孩子在做的事吧”。
  • 在烦躁不安的时候,能意识到“啊,我又烦躁了”,就能稍微拉开一些空间。父母能不能有这一份从容,对孩子的养育来说,结果可是大不相同的。
  • 与我们自己的人生课题相符的人,冥冥之中就会成为我们的伴侣。

11 总忍不住唠叨孩子“快点”“不行”,怎么办?

  • 在出手干预或者张口之前,先等上五秒钟。
  • 下次想说什么的时候,还是先等上五秒钟为好。想对孩子说“快点”“那可不行”这些话的时候,稍等片刻,事情就会大不相同。等五秒钟还是十秒钟,父母也可以自己决定,默默等等看,孩子就会做出很有趣的举动。
  • 因为父母会渐渐明白,等一会儿孩子就会道出实情。重要的是不再单方面地进行说教,而是在孩子面前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
  • 虽然如此,但货真价实的等待是很难的。人总是很容易不知不觉就烦躁起来,想着沉默的对方到底什么时候开口啊,什么时候开口啊……这根本就不是等待,因为那些烦躁最终全部都会传递给孩子。

12 孩子做的事总是不如我意,是教育方法不对吗?

  • 因为孩子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不可能尽如父母心意。
  • 对象是孩子,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不可能完全按我们的想法活动,这才正是所谓的“生物”。
  • 不论是多么优秀的父母,多么优秀的孩子,都会有不如意的时候。
  • 可我还是觉得其实不如意的事才是真正有意思的事。或者更应该说,其实没有比不如意的事更好的东西了。这才是人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才能够成长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13 当孩子不听话时,总忍不住想揍他,怎么办?

  • 重要的是努力避免形成只有母亲与孩子的封闭关系。

14 孩子经常发呆,我好担心啊,怎么办?

  • 看起来在发呆的时候,也是孩子的心灵在成长的时候。
  • 发呆这件事,正是因为呆呆地什么都不做,所以才重要。
  • 大人能不能拥有自己的世界,对于孩子心灵的成长来说也很重要啊。
  • 基本上,孩子们都是在“父母看不见的地方”成长起来的。
  • 如果孩子一直很听话,从来没做过任何让父母惊讶的事,他内心的能量一直积攒着,到了爆发的时候就会很惊人。

15 当孩子出现“压力信号”时,我该怎么办呢?

  • 比平时更宽容地对待,默默地关怀孩子就可以。
  • 在接受心理咨询的孩子中,最棘手的就是“容易养的乖宝宝”。因为可能是孩子发出了信号可父母没有注意到,所以才把他们当作容易养的乖宝宝。或者是因为父母没有注意到,孩子就逐渐地不再发出信号了。
  • 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没问题,只是别忘了总有一天还是要负责的。
  • 为之前的不足寻求补偿的行为,最容易发生在青春期。
  • 当孩子能够感受到,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都比以前更关注、更在意自己了,孩子就会发生变化。

16 孩子特别爱撒娇,他以后能自立吗?

  • 只要让孩子尽情撒够娇,之后自然会自立的。
  • 所谓自立指的是孩子“靠自己站立起来”,所以在孩子能力还不足,想靠着黏着的时候,就让他们尽情地撒娇好了。
  • 但不管怎样,只要父母用温暖的目光守护孩子,自然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 亲子之间,有时候感情冲动,有时候大发雷霆,有时候干点傻事都没什么,这是一个互相学习和彼此成长的过程,过程中也难免有很多失败。所以,顺其自然地去做就可以了。
  • 在陪伴孩子一起度过的时间里,其实成年人自己也是被疗愈的。

17 什么时候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圣诞老人”比较好呢?

  • 不需要特意去说,孩子会自己发觉的。
  • “世界上有圣诞老人”,如果孩子相信这样的幻想,那父母就帮着孩子做这个梦就好。不用特意去告诉孩子没有圣诞老人这件事,就交给孩子自己去发现吧!
  •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幻想和体会学到了很多东西。
  • “故事”有着支持人们内心世界的力量。所以成年人可不要随意毁掉孩子们的幻想世界。

18 该怎么跟孩子谈“死亡”呢?

  • 能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是值得信任的,是能提问的,这样的父母真的很了不起。
  • 父母如果能沉下心来,与孩子悠闲地躺下聊聊天,孩子就会说出这些想法。要是父母太过急切地想追问,孩子就不愿意说了。

19 学前教育对孩子究竟是好,还是坏?

  • 学前时期重要的不是学习,而是自由自在地玩耍。
  • 对于六岁之前的孩子来说,比起学习,情感体验更重要。长远来看,到六岁上学之前能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才是最有意义的。而且要让孩子亲身体验各种各样的情感,悲伤、痛苦、愤怒、欢喜等都非常重要。
  • 从漫长的人生来看,孩子小时候发育得是快是慢,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20 都说“表扬孩子很重要”,可我不擅长,怎么办?

  • 不过我认为,孩子不会因为被表扬就得意忘形的。请放心地去相信孩子吧,不相信孩子其实就是不相信自己。
  • 其实把心里真正的想法传达出来就足够了,尤其在重要关头更是如此。

21 为什么孩子十岁了,又变得不愿意一个人睡觉了呢?

  • 自立总是伴随着不安的,孩子是在确认父母还是不是自己的后盾。
  • 其实是因为孩子确认了妈妈是自己的后盾之后,就可以安心地走向下一阶段了
  • 孩子有时可能没法很好地把自己的焦虑不安转换成语言表达出来,也绝对不会说“我的内心很空虚”这种话。所以,焦虑不安会化作各种症状表现出来,如之前章节说过的抽搐症状等。
  • 成为父母之后,很容易以为孩子的成长会像直线一样,永远处于上升趋势。一想到接下来会怎么样的时候,总认为只会比以前更进步。可实际上,孩子的成长是呈“之”字形的,往下走走又上去,往上走走又下去,不会永远是一个趋势。

22 为什么孩子到了四年级,画的画变得乏味起来了?

  • 孩子意识到“自我”,正是十岁左右的时候。
  • 十岁才是产生自我体验的重要节点。
  • 十岁的确是孩子迈向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 人的机械记忆力在这一时期会达到顶峰,只要是有兴趣的东西,什么都能记得住。

23 为什么孩子想养动物呢?

  • 读绘本当然不错,但有时候,一起闲躺着也挺好的。大家总是在不重要的地方争着要当好父母,花了很多没用的努力。

24 什么时候让孩子有自己的房间比较好?

  • 只有当一个人可以自律并约束自我之后,才可以拥有作为私人城堡的独立房间。
  • 重要的是,父母要在家里给孩子确立一些成长的关键节点。
  • 正是因为家里有了这些规矩,才能帮孩子划分出阶段。孩子一步一步地成长,逐渐会产生“我是大人了”的感觉。
  • 可是对于人际关系来说,那些在相处过程中投入的能量才是最重要的。
  • 要制定各自家庭的“宪法”,跟孩子商量着进行家庭“革命”。

25 我不知道作为父亲该如何与孩子相处,怎么办?

  • 平时是“完整的自己”,生气的时候要学会“雷转晴”。
  • 不要想什么“家庭服务”,最重要的是父亲能自然地把完整的自己展现出来。这样的父亲很有自信,因此孩子即便稍微有些失败,也不会发脾气。

26 孩子不去上学,到底是怎么了?

  • 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什么正解,还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好好考虑。
  • 如果父母能够认真地为孩子的烦恼而烦恼,那么孩子就会很满足。
  • 当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有很多家长来求助:“孩子倒是去学校,但不好好学习。这该怎么办啊?”我想这是因为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没教给他学习的有趣之处,总是把学习当成任务,让孩子觉得学习是“尽管讨厌但不得不做”的事,没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好奇心来。
  • 孩子准备走什么样的人生之路?他们喜欢什么呢?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这些事,真的非常重要。

27 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了,我该怎么应对呢?

  • 必要的是,冷静的判断和绝对不让步的坚决。
  • 所以当孩子对自己说出来的时候,一定要先表示“你能说出来,我很欣慰”,然后认真地听到底发生了什么,弄清楚状况。在了解情况之后,再做出相应的决定是非常重要的。

28 “个性”“有个性地活着”到底是什么意思?

  • 就是赌在那些没有确定性、无法用数字表达的事上。
  • 整天只做这些充满确定性的事情,根本就没法儿活出“自我”。
  • 而个性正是存在于我们不知道的部分里。如果只做绝对确定的事的话,那就等于只在熟悉的圈子里活着,个性也就无从谈起。
  • 所以充满个性地活着这件事,其实是个了不起的大事业,也是人生最有意思的地方。
  • 有的家长想着为了孩子好,只让孩子去做那些早已经知道答案的、确确实实的事,这样的家长只会把孩子的人生塞到所有人的最大公约数里面而已,孩子的个性也会一直被压制下去。人们虽然嘴上都说着“重视个性”,可却没有能看到孩子个性的慧眼。
  • 如果能干脆利落地用这种没法用数字表明的事情来评价孩子,亲子关系一定是很棒的。其实换个角度说,这也是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自豪的表现。

29 在孩子青春期之前,我应该事先做些什么?

  • 真正发挥作用的,是青春期之前的人际关系的储蓄。
  • 天资非凡的孩子,有时就算与父母关系尚可,也可能会选择自杀。因为这样的孩子无论是孤独还是悲伤,都比同龄人更深刻,不容易解决。
  • 青春期的孩子可以尽情向父母倾诉苦恼,能发展出这样的亲子关系就太好了。“万一有什么事一定跟我讲啊”,就算父母嘴上这么说,但如果原本就没有建立这样的关系,那孩子是没法跟父母开口。
  • 不论孩子怎么失败、落魄,都绝不抛弃,这才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而打造这样的亲子关系非常重要。
  • 父母把自己的脆弱和失败都原原本本地展现给孩子是很重要的。
  • 遇上这种情况,不要想着让对方在嘴上承认“您说的很对”,而是要创造一种“说什么都没关系”的气氛,因为没人能笃定地保证说几句话就能让对方一下子有了生的希望。
  • 孩子能平稳度过青春期的那些家庭,靠的就是之前储蓄起来的关系。孩子会想着“我小时候,父母也常陪我一起玩,我也挺幸福的”,怀着这种感激就能够克服种种困难。

30 为什么孩子上中学后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了?

  • 因为孩子正经历着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强烈体验。
  • 在这个年纪,“虽然你没法用语言告诉我,但我能看得出你很辛苦,我明白的。不过,只要能迈过这个坎儿,都会好起来的。”只要孩子身边有个能理解他的人,孩子就会好起来。
  • 说白了,从始至终我都没有触碰孩子不想被别人触碰的地方。而平时普通人常常并不注意这些,常常一开口就触碰到了禁区。
  • 人类也一样,在从生到死的岁月里,有若干次需要破旧立新的时期。而这些巨大变化的节点,是十岁和青春期,之后大概就是中年时期了。

31 为什么我怎么都接受不了孩子做的某些事?

  • 有些人不沉迷到一定程度就停不下来,但如果让他毫无顾忌地玩个够,通常一会儿就玩腻了,因为这类游戏的乐趣是有限的。
  • 所以要顺着对方的心思,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想法。
  • 亲子关系之间也是同样的道理。父母注意不到孩子想表达什么的话,孩子就会做出越发严重的事,因为如果不大声呼喊父母就听不到。这时,父母就必须认真审视自身的所作所为了。

32 我不想让孩子经历我当年的辛苦,为什么孩子就是不明白呢?

  • 把“自己认为的幸福”强加给孩子是没有用的。
  • 当今社会变化得太快了,以至于父母的人生经验几乎派不上什么用场,可父母却很容易忘记这一点。
  • 无论父母的算盘打得多好,也没法教孩子怎么用电脑。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经验是不值得夸耀的。
  • 父母在谈论自己的光辉岁月的时候,总是容易变成单方面的自夸。他们可能会跟孩子说:“别啰唆,安静听我说!”结果就把孩子的嘴给堵上了。这样是不行的。要试着让孩子也能发表意见,这样才有和孩子沟通的机会。

33 为什么孩子总和我唱反调?

  • 因为那些是父母的盲点。没有逆反就没有成长。
  • 孩子真的是很厉害的,他们总能看出哪里是父母的盲点,然后就在哪里出现问题。
  • 所谓认可孩子,并不是简单地对孩子表示认可,常常意味着也要承认自己的缺点。
  •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孩子正是在反抗父母、否定父母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大人的。

34 当孩子烦恼的时候,我该做些什么呢?

  • 在“蛹”的时期,不去惊动孩子也很重要。
  • 人们其实特别讨厌别人随意地闯入自己的世界,尤其是心里有烦恼的时候就更是如此,不过父母却经常对孩子这么做。父母想着是为了孩子好,却往往过了度,擅自踏入了孩子的世界。
  • 不管是多么亲近的关系,在有些问题上也束手无策,不能直接治愈对方的痛苦
  • 人是不可能不受伤就获得成长的,而且不管自己和别人有多么亲密,人的本质终归是一个人存在。这种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 所以父母只要想着“孩子拥有自己的世界,很了不起”,对孩子表示尊重就可以了。
  •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是用开放性的目光观察孩子的无限可能,还是把孩子塞进自己造出的框架里让自己感觉安心呢
  • 青春期是孩子成为成年人之前非常严峻的一个时期,用比喻来讲,就是“蛹”的时期。

35 孩子对我说“气爆了”“不关你事”,我该怎么回应?

  • 在某种程度上,不经历反抗冲突,孩子就没法与父母分离成为独立个体,所以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在这个时期都会说这样的话。
  • 而所谓“对决”,是必须听到对方讲的话。也就是说,真正的对决中也包含着跟自己的对决。亲子之间也是一样。
  • 因为就算对决了,也并不一定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毕竟获胜的往往不是正确的一方,而是强大的一方。

36 跟青春期的孩子说话有什么秘诀吗?

  • 做好“下决心听对方说”的心理准备。
  • 当父母用正确的大道理说教的时候,真实的父母就躲藏在了“正确的大道理”这个保护伞的背后,孩子就看不到真实的他们了。
  • 人们往往觉得“要是说了实话,我会被对方讨厌吧,会伤害对方吧”,于是净说些模棱两可的话,然而通过“非语言”的方式,你的真实想法早就传递给对方了。不按照自己的内心实话实说可不行,毕竟,人还是得自己活着啊。

37 对于校规有很多争论,那还有必要设立校规吗?

  • 老师们总是拿规则当挡箭牌的话,孩子们自然就会想要破坏规则,因为不破坏规则,就看不到藏在后面的老师。
  • 要是平时老师总是把正确的道理说得滴水不漏,那学生还能怎么办呢?他们就只有动手了,因为正确的道理都被对方说完了,就只能采取暴力手段了。
  • 放到养育孩子的情境中,“不逃跑”就是父母要成为一堵“墙”。青春期的孩子有时会动用暴力,但超过了某个限度之后,根本没法叫他停下来,甚至他自己也无法停下来。所以在事态变得无法控制之前就制止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而我管这叫作“墙”。
  • 不过,请大家一定不要搞错,“墙”自己是不会动的,也并不会去打孩子。它只是说着“绝对不能再往前”,矗立在那里而已。只有当孩子明白父母是一堵坚实的“墙”的时候,才会非常安心。

38 如果养育中真出了问题,该怎么办?

  • 不要只顾着反省,而要考虑“今后”怎么做。
  • 所谓专家,并不是总对来访者做“指导”的人,而是面对问题,与来访者一起思考、一起努力的人。并且,他们有着绝不放弃希望的力量。与这样的人一起思考,最终答案一定会浮出水面的。
  • 能把自己的心情化为语言,明确地说出来,这可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 这种无常也是人生的有趣之处,是人生历程中的一部分。顺流而行或逆流而上,二者孰优孰劣,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

39 孩子现在成绩很好,将来一定能幸福吧?

  • 如果你只看到“名次”,看不到“是什么样的孩子”,恐怕孩子的幸福将遥遥无期。
  • “试着做一回自己觉得很有意思的事吧!”这句话,送给所有的父母和孩子。

40 为什么兴奋剂竟然流行到了中学生之间?

  • 没能得到足够母爱的人会很早发生性行为,这可以说是我的一个理论假说。

41 如今的孩子们看起来似乎都没什么烦恼,是这样吗?

  • 解决了令过去的人烦恼的这些问题后,人们的烦恼反而变得更加深刻了,现在的孩子们都开始直面“人为什么活着”“我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一些根本性的命题了。
  • 一些生活上的浅俗烦恼,让我们得以不必去面对那些根源性的深刻烦恼。
  • 思考“人生该怎么活”的确很重要,但“怎么活给别人看”也很重要。
  • 在烦恼的过程中我们会明白一个道理:先要活着。也就是说把根源性的问题放在心里,带着问题去生活。

42 为什么青春期更容易出现身心疾病?

  • 这是压抑情感表达、追求理智的现代社会所特有的“文明病”。
  • 其实不需要太过较真是否理性,大可放开一些去表达,像“哇,真有意思”“你个捣蛋鬼”……这样养育孩子就可以了。

43 孩子不听话,好像我们之间的纽带断了,怎么办?

  • 与强劲的纽带相比,考虑如何凝聚厚实的羁绊更好。
  • 在孩子平时主动找自己“喂,妈”“哎,爸”的时候,自然地回应孩子,对建立好的亲子关系来说才是更重要的。
  • 我所说的“深厚纽带”,意思是指让纽带变得很长,长到能够一直联结到极其深远的内心的理想状态。
  • 如果自己有自己的人生,孩子也有孩子的人生,那么亲子之间的联结就会非常深厚。
  • 人际关系真是不可思议的东西,真正的信赖和装出来的信赖完全不一样,孩子非常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差异。

44 为什么我一烦恼起来就困惑得什么结论都得不出来?

  • 能够带着纠结活着是“成年人的条件”。
  • 有忍耐这种心存烦恼、困惑和纠结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我称之为“纠结保持力”。
  • 家庭这个地方,融汇着父亲的历史和母亲的历史,所以在根本上就存在着如何调整两者矛盾的问题。能够让人通过亲身体验学习到内在的纠结,这也是家庭的意义所在。
  • 内心怀揣着很多纠结的同时,又能够有耐力忍受下去,这就是我所定义的“成年人”。

45 我和孩子总是起冲突,是我们相性不合吗?

  • 所谓夫妻,就好比在河水中矗立的两根木桩,而夫妻关系,就好比在两根木桩之间撑开一张网。选择离自己近的木桩的话,虽然拉网很轻松,但捕鱼的收获就会少一些;选择离自己远的木桩的话,虽然拉网很辛苦,不过捕鱼的收获就很丰厚。

46 养育孩子该以什么为目标呢?

  • 家长必须把“勇于担当”作为养育孩子的目标,这个目标也是一种自立吧。
  • 在教会孩子承担责任时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把自立和依赖看成是完全对立的东西。没有依赖的自立应当叫作孤立,因为人与人的关系已经断裂了。正是那些能够适当依赖他人的人才能学会自立,甚至说适当的依赖是自立的支持和保证也不为过。
  • 即便孩子有很多缺点,如果父母能够肯定孩子作为独立人格的尊严,那么将来孩子遇到挫折也能够重拾信心、确立自我。
  • 爱这件事,最关键的就是肯定对方的人格。但要在肯定对方的自主性和人格的同时爱对方,实在是非常难的事情。

47 倘若养育孩子有终点的话,那是什么时候呢?

  • 当孩子开始认真谈恋爱了,父母的任务就算是告一段落了。
  • 孩子选择的伴侣如何,就体现出对父母的态度如何,就好像是对父母做的所有事“算总账”一样
  • 在过分亲密的关系里,除了背叛没有其他离开的办法,这是人生中很悲哀的一件事。无论是恋人、朋友,还是亲子之间,有时都要靠背叛才能分离。
  • 所谓背叛,是因为我对对方过于亲密,超过了限度。
  • 如果母子一体性过于强烈,那么孩子只有做出背叛父母的姿态才能跟别人结婚,或者孩子会选择父母肯定会反对的恋人,因为不这样就没法离开父母。
  • 有时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一个人,似乎只要有那个人在就很开心,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有很多其他因素混入了恋爱关系中,是强大的治愈功能在起推动作用。

48 为什么家人住在一起很重要呢?

  • 接受难以接受的东西是一种“家庭禅”,家庭是锻炼它的道场。
  • 家庭就像“树”一样,总有一天果实会离开大树,然后“砰”的一声掉到地上。但果实在成熟之前都要一直与树待在一起,如果还没成熟就离开,也很让人伤脑筋。
  • 养育孩子,就是养育一个既像自己又不是自己的人。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体验,只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做到,但又必须负起责任来。

后记

  • 荣格认为,把心灵的全部内容,包括自己终将死亡的事实一起接受,这就是“自性实现”。
  • 自性实现常常与自我崩溃相离不远。
  • 荣格具体指出,人类在人生前半段的目标是自我实现,而在后半段应致力于自性实现。
  • “养育孩子就是自性实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养育孩子要求一个人把心灵与身体都投入进去,也就是必须整个人全然投入才行。
  • 养育中的自性实现就是去接受不尽如人意的孩子。
  • 清楚地接受“发生的所有事都是我的事”就是自性实现的第一步。
  • 认真开始考虑“自性实现”的话,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不行的,有时还必须考虑到与他人的关系。
  • 荣格反复强调“自性实现的过程”,或者说“个性化”,它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