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1-8套装)
出版者语
- 深入心灵,是一段艰难的旅程,也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 身体因快乐而结合,心灵因痛苦而靠近。
名人名家评论
- 无论通过这一切你是不是真正能够学会怎样去爱,无论你是不是曾经爱过,真正爱过,这些都是重要的事情。
- 因为生活不是自己的事情,你的情绪完全影响你身边的人,影响跟你工作的人,甚至影响家人……
-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和有效的监督。
- “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 心安是与懒惰对立的,该你去做的,你不去做,你不可能心安。只有成功地努力过,才能达到心安,所以佛教说,“非积极也消极也”
- 1)自律,从推迟满足感开始,比如,干完手上的活再去吃宵夜;2)爱,是自我完满。坠入爱河、不能自已,皆因自我边界崩溃;3)学会放弃,是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4)心灵力量的不断积聚,会带来孤独感。所有走在最前面走得最远的人,都会感受到这种孤独。
- 心智成熟的旅程艰苦卓绝,无论思考还是行动,都离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摆脱被动、依赖、恐惧和懒惰的心理。所以,这真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达到人生新境界。
-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少有人走的路》
- 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体现关注,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倾听”。爱不是感觉,是实际行动。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以此促进对方心智的成熟。
- 富兰克林说“唯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
- 我们一定要警惕,责备与愤怒和仇恨一样,都会给人带来痛快的感觉。发泄愤怒能让人一吐为快,责备他人能让人舒服,仇恨则让人过瘾。它们就像其他使人快乐的活动一样,容易让人上瘾甚至会迷上它,并养成习惯,无法自拔。
中文版序
-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回避问题、逃避痛苦。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 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前言
- 提及“上帝”,本书一概使用了传统的男性形象,我也要为此表示歉意,不过这么做,只是为叙述的方便,而非我有任何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
- 心智成熟的旅程不但是一项既复杂又艰巨的任务,而且是毕生的任务。心理治疗可以给心智成熟提供绝好的帮助,但它永远不是速成的、简单的治疗过程。
第一部分 自律
-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问题和痛苦
- 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
-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子不教,谁之过
- 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自律的基础,因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时,就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自律是自我照顾,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弃。
解决问题的时机
- 你只不过没有花时间去尝试罢了。
- 除非存在智力障碍,不然只要花时间学习,就没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 为逃避解决问题而忽视问题的存在,并指望问题自行消失的倾向,是他人生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 问题降临时,势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尽可能早地面对问题,意味着把满足感向后推迟,放弃暂时的安逸或是程度较轻的痛苦,去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这才是对待问题和痛苦最明智的办法。现在承受痛苦,将来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满足感;而现在不谋求解决问题,将来的痛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也更长。
-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适当给予指导和帮助,多了解他们的问题,必然是有益的事情。问题拖得越久,就越是积重难返,解决起来自然更加艰难了。
承担责任
- 不能及时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就会像山一样横亘在我们心中,阻碍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
- 只要凭借毅力和决心,再加上别人的帮助,就可以彻底解决自己的问题。
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症
- :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人格失调症患者则不愿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与外界发生矛盾时,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则把错误归咎于旁人。
- 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逃避自由
- 大多数患者力不从心的根源,在于他们总想逃避自由,不去为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他们感到乏力,是因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力量。如果得到治疗,他们就会知道,作为成年人,他们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接受这一事实,就会变成自由的人;无法接受这种事实,就会永远觉得自己是个牺牲品。
忠于事实
- 我们的努力程度越高,对事实的认识越清楚,地图的准确性就越高。但是很多人不愿意付出这种努力,他们对认识事实缺乏兴趣,故步自封。有的人一过完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他们的地图狭小、模糊、粗略而又肤浅,从而导致对现实的认知过于狭隘和偏激。
移情:过时的地图
- 把产生和适用于童年时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对世界做出反应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环境中,尽管这些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
- 他不再对父母抱有太多期待,也不再把他们的承诺当一回事——他不再相信父母,不对他们抱太多的期望,从而也就减少了失望的次数,减轻了痛苦的程度。
- 。他感到我太过苛刻和冷漠,因为我竟然把我的时间看得比他还重要,根本不关心他的病情
- 我们必须忠于事实,尽管这会带来暂时的痛苦,但远比沉湎于虚假的舒适中要好。
迎接挑战
- 反省内心世界带来的痛苦,往往大于观察外在世界带来的痛苦,所以很多人逃避前者而选择后者。实际上,认识和忠于事实带给我们的非凡价值,将使痛苦显得微不足道。自我反省带来的快乐,甚至远远大于痛苦。
- 人之为人,或许就在于我们可以改变本性,超越本性。
- 只有接受挑战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慰,心灵才能获得治愈和成长
- 不管个人还是组织,要想接受质疑和挑战,必须要真正允许别人来检视我们的地图。完全忠于事实的第三个要求,就是我们需要一辈子保持诚实。
- 假如这份学位成了我们人生的基础,那么我们呈现给世界的面目就是一幅假象,而不是真实状况的反映。我们需要继续撒谎和掩饰,才能保护假象不被揭穿。
- 人们不仅对别人撒谎,也会对自己撒谎。由于对别人撒谎违背自己的良知,会遭到良心的谴责,这会使我们感到痛苦,所以,为了逃避这种痛苦,人们便会对自己撒谎。
隐瞒真相
- 谎言通常分为两种:白色谎言和黑色谎言。所谓黑色谎言,就是彻头彻尾地撒谎,叙述的情况与现实完全不符;所谓白色谎言,其本身或许能反映事实,却有意隐瞒大部分真相。
-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有时要开诚布公,有时则要抑制倾吐想法和感觉的欲望。那么,怎样做才不致违背忠于事实的自律精神呢?我们应该采取如下原则:首先,永远不要说假话,避免黑色谎言;其次,要牢牢记住,除非是迫不得已,或者出于重大道德因素的考虑,否则,不说出全部真相就等于说谎;第三,不可因个人自私自利的欲望,例如满足权力欲、刻意讨上司的欢心、逃避修订心灵地图的挑战等,而将部分真相隐瞒下来;第四,只有在对对方确有好处的情况下,才能有选择地隐瞒部分真相;第五,尽可能忠实地评估对方的需要。这是一件极为复杂的工作,只有以真爱为出发点,才能做出恰当的评判和选择;第六,评估的要领在于,对方能否借助我们提供的事实获得心灵的成长。最后一点需要铭记在心的是,我们通常会低估而不是高估别人运用事实使心灵获得成长的能力。
保持平衡
- 到这里,你应该已经明白,自律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任务,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判断力。你要以追求诚实为己任,也需要隐瞒部分事实和真相。你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你既要学会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把眼光放远,同时又要尽可能过好当前的生活,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换句话说,自律本身需要把持得当,我称之为“保持平衡”,这也是自律的第四条原则。
-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 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为痛苦。我想不管是谁,经过人生旅途的急转弯时,都必须放弃某些快乐,放弃属于自己的某一部分。除非永远停留在原地,中止生命之旅,否则这样的放弃是不可避免的。
抑郁的价值
- 放弃某种心爱的事物——至少是自己熟悉的事物,必然会带来痛苦,但这也是心智成熟所必需的。因放弃而感到抑郁,是自然而健康的现象。
- 无需对外界要求作出回应的婴儿状态无所不能的幻觉完全占有(包括性方面)父亲或母亲(或二者)的欲望童年的依赖感自己心中被扭曲了的父母形象青春期的自以为拥有无穷潜力的感觉无拘无束的自由青年时期的灵巧与活力青春的性吸引力长生不老的空想对子女的权威各种各样暂时性的权力身体永远健康最后,自我以及生命本身
放弃与新生
- 我必须超越现有的一切,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消除由个人经验产生的成见之后,才会获得成熟的认识。这一过程包括两个步骤:消除熟悉的过去,追求新鲜的未来。面对陌生的人、事、物,我需要让昔日的经验、当前的需求和未来的期待一并出席,共同对我的需求和现实状况进行评估,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决定。为了体验新鲜事物的独特性,我必须以包容一切的姿态,说服既有的成见和观念暂时退位,让陌生、新奇的事物进入感官世界。在此过程中,我必须竭尽全力,尽可能呈现出成熟的自我、诚实的姿态和巨大的勇气,不然的话,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是过去经验的一再重复。为了体验所有人、事、物的独特和新鲜之处,我必须让它们进入我的灵魂,并且驻足扎根。我必须完全释放自我,甚至不惜把过去的自我完全打破。
- 最好的决策者,愿意承受其决定所带来的痛苦,却毫不影响其做出决策的能力。一个人是否杰出和伟大,视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而杰出和伟大本身,则会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
- 假使人生的目标就是逃避痛苦,那你完全可以得过且过,不必寻求精神和意识的发展。但是不经痛苦和折磨,就无法实现灵魂的超越。即便达到了很高的精神境界,但那时痛苦的强烈程度,可能远远超过你的想象,让你最终无法承受。
爱的定义
-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 首先,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坠入情网
- 人们之所以坠入情网,是因为他们在意识和潜意识里有一种性的冲动。其次,坠入情网的“爱”不会持续太久,不管爱的对象是谁,早晚我们都会从情网的羁绊中爬出来。
- 坠入情网并不是自我界限的扩展,而是自我界限部分地暂时性地崩溃。扩展自我界限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坠入情网却无须努力
浪漫爱情的神话
- 我们把初恋时爱的感觉,错当成了永恒的爱。为了追求永恒的爱,为了追逐那种幻觉,我们后悔不迭,要么与对方分道扬镳,要么一辈子生活在悔不当初的痛苦之中。
再谈自我界限
- 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生活在了精神贯注的境界里,于是,我们的自我界限便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后,自我界限就会淡化,而这时,我们的心智便获得了成熟。随着爱的进展,自我与世界的区别越来越模糊,最终让我们与世界融为一体。
- 坠入情网本身并不是爱,但它却是爱的神秘架构中最重要的一环。
依赖性
- 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选择生活在一起罢了。”
- 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症患者的典型特征。他们不在乎依赖的对象是谁,只要有人可以依赖,就会心满意足。只要通过与别人的关系,使自己获得某种身份,他们就会感觉舒适,至于那种身份具体是什么,对他们并不重要。他们的情感关系貌似坚固,实则脆弱,因为他们构建情感的目的,只是为填补内心的空虚,为此,甚至达到了来者不拒的地步。
- 仅仅把得到别人的爱当成最高目标,你就不可能获得成功。想让别人真正爱你,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满脑子想的只是消极接受别人的爱,就不可能成为值得爱的人。
- 在消极性依赖的婚姻中,夫妻之间的分工格外严格,丈夫不会做妻子的事,妻子也不会做丈夫的事。离开了妻子,丈夫便无法生活;离开了丈夫,妻子也无所适从。他们彼此都不独立,都需要依赖对方。
- 以牺牲自由而获取安全感,必将付出高昂的代价,这些夫妻在心理上难以健康发展。唯有学会独立,体察彼此真正的需要,才能够组建美满的家庭,使婚姻关系更加持久。
精神贯注
- 爱的唯一目标,乃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和人性的进步。
- 他们习惯于用“爱”来形容关心的事物,却极少去考虑爱的本质,也很难恰当区分智慧和愚蠢、善良与邪恶、高贵与卑贱之间有什么不同,这是危险而可怕的事实。
- 因为真正的爱的本质之一,就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
-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自我牺牲”
- 爱绝不是无原则地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和严厉的批评。
- 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追求的是自我完善。区别爱与非爱的关键不是自私或是无私,而是行为的目的。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
爱,不是感觉
- 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
- 真正的爱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决定。
关注的艺术
-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细心照料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
- 倾听是对他人表达关注的具体表现。大部分人不懂得倾听,是没有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或者不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 爱的接受者要懂得给予,给予者也要懂得接受,它其实是一种“双向车道”,一种典型的互惠行为。
- 父母最为关键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听与不听之间,做出恰当的选择,找到最佳平衡点,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这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此时,倾听者需要暂时把个人想法和欲望放在一旁,努力去体会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
- 用心倾听是爱的体现,而婚姻是体现这种爱的最佳场所。
- 让患者体验到被人倾听的感觉,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治疗。
- 爱是一种特殊的“任务”,“非爱”的本质则是懒惰。
失落的风险
- 勇气,并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时能够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在某种意义上,心智的成熟(也即爱的实质)需要勇气,也需要冒险。
- 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改变、成长和衰退的过程。
独立的风险
- 人生是一场冒险。你投入的爱越多,经受的风险也就越大。我们一生要经历数以千计乃至百万计的风险,而最大的风险就是成长,也就是走出童年的朦胧和混沌状态,迈向成年的理智与清醒。
-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 心智的成熟,除了爱和自我完善,除了突破自我界限,还需要什么条件呢?我在上面谈到的所有事例,都涉及了这一因素:自尊自爱。
投入的风险
- 充分投入,是真爱的基石之一。全身心的投入,即便不能保证情感关系一帆风顺,也会起到很大作用。
- 充分投入,并做出承诺可以给别人带来安全感。
- 如果童年时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爱,就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到了成年时,就会出现一种特殊的心理疾病——他们总是先发制人地“抛弃”对方,即采取“在你抛弃我之前,我得先抛弃你”的模式。
- 腹背受敌的士兵没有选择,只能面对;而一个处于心灵成长中的人通常都会退缩到以前熟悉而又狭隘的方式中,拒绝成长。
- 聆听子女的心声,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不是盲目坚守权威,颐指气使,才有助于家长拓展自我,实现自身的完善。
冲突的风险
- 真正有爱的人,绝不会随意指责爱的对象,或与对方发生冲突。他们竭力避免给对方造成傲慢的印象。动辄与所爱的人发生冲突,多半是以为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等。真心爱一个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
- 想让别人听你的话,就要采用对方能理解的语言;想让别人满足你的要求,要求内容就不能超过对方承受的限度;想让对方有所进步,首先就要进行自我完善,这样才能找到沟通的最佳契机和方式。
爱与自律
- 自律的原动力来自于爱,而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具体方法。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并会以此促进双方心智的成熟。
- 古代谚语说:“浅水喧闹,深潭无波。”真正掌握和控制情感的人,不仅不会缺少激情和活力,而且能使情感更为深刻和成熟。
- 自由与约束相辅相成,没有约束作基础,自由带来的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情感的毁灭。
爱与独立
- 自恋的人无视别人的存在,只把别人当成自我的延伸。他们没有感同身受的能力,从不去体会别人的感觉,也不具备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 理想婚姻的基本目标,是让双方同时得到滋养,推动两颗心灵的共同成长。双方都有责任照顾后方营地,都要追求各自的进步,都要攀登实现个人价值的人生巅峰。
爱与心理治疗
- 所有建立在真爱之上的情感关系,其实都是互相勉励、共同促进的心理治疗关系。
- 人际交往是彼此学习和教育的机会,也是给予治疗和接受治疗的机会。错过了这样的机会,我们既不能学到什么,也不能教给别人什么。
第三部分 成长与信仰
- 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属于信仰的范畴。
信仰与世界观
- 事实上,对于世界的规律和本质,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看法与信念,只是未必说出来而已。
- 一个人的信仰与世界观,只有一小部分属于意识层面。多数患者无法体验到自己的潜意识内容,以及对世界真正的看法和整体的观念
- 要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信仰与世界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增进对世界的认识。我们必须突破自我界限,涉足更广阔的领域,修正我们的地图。
- 我们毕竟不是超人,无法超越文化、父母和童年经验的影响,只能依据狭窄的人生参照系来待人处事。人们的感受和观点起源于过去的经验,却很少意识到经验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他们对自己的世界观并没有完整而深入的认识。
科学与信仰
- 我要想真正地活着,就必须拥有自己的语言,拥有独一无二的怀疑与挑战的意识。
特德的案例
- 人生某些痛苦原本就是难以避免的,生命原本就是矛盾而庞杂的组合。
婴儿与洗澡水
- 科学家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意识到,像其他任何宗教一样,科学也可能流于教条主义。
- 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 “上帝已死。上帝永生。”心智的成熟,意味着走出迷信,进入不可知论,再脱离不可知论,真正认识神灵的存在。
第四部分 恩典
- 我们之所以能具备爱的能力和成长的意愿,不仅取决于童年时父母爱的滋养,也取决于我们一生中对恩典的接纳。
健康的奇迹
- 世界上存在着某种神奇的力量,它们凭借我们所不了解的一整套机制,在冥冥之中影响着大多数人,使之安然渡过难关,而且不致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潜意识的奇迹
- 潜意识是一片神秘的领域,梦是它存在的最好证据。
进化的奇迹
- 整个宇宙会完全分解,其秩序降至最低点,成为没有任何形状和结构、不再发生分化的死寂状态,这种没有秩序、不再发生分化的状态,我们称之为“熵”。
开始与结束
- 承认上帝滋养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也成长为跟他/她/它一样的存在,这就需要我们面对自己的懒惰。
熵与原罪
- 阻碍心智成熟的障碍。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只要克服懒惰,其他阻力都能迎刃而解;如果无法克服懒惰,不论其他条件如何完善,我们都无法取得成功。
- 懒惰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恐惧感。
- 一个人的心智越是成熟,就越是能察觉到自身的懒惰;越是自我反省,就越是能找到懒惰的痕迹。
邪恶的问题
- 所谓邪恶,就是为所欲为、横行霸道式的懒惰。
- 邪恶是运用一切影响力阻止他人心智成熟与自我完善的行为。一般意义的懒惰,只是对自己和他人缺少爱,而邪恶则视爱为仇敌,与真正的爱完全对立。
力量的本质
- 心灵的力量不断积聚,还会带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孤独感。
俄瑞斯忒斯的传说
- 心灵产生的种种症状,或许让我们难以接受,但它们却是一种恩典,是意识之外那股滋养心灵的强大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
对恩典的抗拒
- 心理治疗的本质,不过是一种自律的工具。
迎接恩典降临
- 我们既是主动选择了接纳恩典,也是被动迎接恩典的降临,这一看似矛盾的情形,正是好运奇迹的精髓。
中文版序
- 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和保持平衡。
- 因为谎言的本质是掩盖真相。从本质上来看,人之所以掩盖真相,是不愿意承受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带来的痛苦。在逃避问题和痛苦的过程中,人会惊慌失措,颠倒是非,变得疯狂和邪恶。所以,邪恶是由颠倒是非的谎言产生的。这就像单词“生命”——live,如果颠倒过来,就变成了“邪恶”——evil 。
- 一切谎言都是为了逃避问题和痛苦,哪里在逃避问题和痛苦,哪里就有谎言。
- 真正勇敢的人是敢于面对自己内心的人。只要我们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和痛苦,不选择逃避,不选择谎言,就一定可以摆脱掉心中那只恶狼的追赶,迎来光明的人生。
第1章 谎言是心理疾病的根源
- 为了逃避痛苦,人选择了谎言;为了谎言,人扭曲了心灵。
- 逃避问题和痛苦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 你想逃避痛苦,你就会更加痛苦。
解决了逃避问题的问题,你才能解决其他问题
- 只有直面问题和痛苦,我们才能最终获得解脱;只有勇敢揭穿谎言,我们才能生活在真实的自我当中。如果我们选择了逃避和谎言,就将在无边的苦海中沉浮、挣扎,永远承受心理疾病的折磨。
第2章 有没有罪恶感,是善与恶的分水岭
- 《指环王》的作者托尔金说:“掌握世界所有事情的兴衰,并不是你我分内的事情,但是从整理内心开始,连根拔起一切恶念,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把生命颠倒一下,就变成了邪恶
- 恶,是运用一切影响力阻止他人心智成熟与自我完善的行为。
没有罪恶感的人穷凶极恶,逃避罪恶感的人邪恶
- 明目张胆干恶事的人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以善和忠的名义,暗地里却干着邪恶的勾当的人。
父母逃避自己的错,孩子就会出大错
- 孩子是一面镜子,反映着父母的心灵,是父母的问题,才导致了孩子的问题。
不在压抑中死亡,就在压抑中疯狂
- 伪善的恶人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不承认自己不善。拒绝承认不善,人就会走向恶;承认自己不善,人就会变善。
如何识别伪善之人,远离邪恶
-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伪善之人,关键不是看他犯没犯过错误,而是看他是不是敢于承认自己犯错。
- “反感”往往是心理健康之人遇到伪善和邪恶之人时的一种本能反应。
第3章 压制别人,就是邪恶
- 为了逃避罪恶感,人会用谎言来掩盖真相,欺骗自己和别人,进而压制别人的生命力,毁灭别人的人生。
孩子偷窃常常不是为了财物,而是因为压抑
- 面对如此撒谎成性的人,我都快被他们逼疯了,不知说什么才好,更何况鲁克。有了这种亲身的感受,我更加坚信:父母的伪善和压制是鲁克抑郁的真正原因。
邪恶总是隐藏在谎言中
- 邪恶之人最擅长伪装,他们总是刻意地隐藏自己的另一面,表现出来的多是虚情假意的爱。
要敞开心灵,但不要把心灵交给对方管理
- 夫妻之间需要敞开心扉,彼此坦诚,但却不要把自己的心灵交给对方管理。把心灵交给对方管理,意味着失去自由和自我,意味着奴役和被奴役。
不敢面对自己,才会去控制别人
- 自己没有了灵魂,才想去控制别人的灵魂。
第5章 从小缺乏爱,长大就容易变坏
- 要想彻底消灭邪恶,就必须从每一个婴儿一出生时开始,因为只有一开始就体验过爱和尊重的生命,才知道如何去尊重其他生命,也才不会用伤害别人的方法来满足自己。
第6章 勇敢地面对谎言
- 20岁以前,你的问题可以由父母负责,20岁以后,你的一切问题,都应该由你自己来负责。
- 内心有多恐惧,表现在外的行为就有多顽固。
为什么天使会变成魔鬼
- 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人就会选择谎言;选择谎言,意味着失去自我,出卖灵魂;而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则会无恶不作。所以,只有勇敢揭穿谎言,我们才能消除邪恶。
过分依赖集体,个人的心智就会退化
- 逃避自由的人放弃了自主选择的权力,也就放弃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意味着他们将失去独立的自我,失去自己的灵魂。
一群人疯了可怕,但最可怕的是整个国家都疯了
- 作为人类,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我们只是这个星球上众多物种之一,我们必须设法改掉自己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的恶性自恋倾向。
勇敢地面对谎言
- 只有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只有勇敢地面对谎言,才能忠于事实。
- 爱,而且只有爱,才能给我们最终战胜谎言的勇气。而一旦心里有爱,任何心理疾病都无法侵袭你,任何邪恶都无法靠近你。
中文版序
- 成长是痛苦的,一个成熟的人一定经历过许许多多痛苦,没承受过太多痛苦的人一定不会成熟。承受痛苦是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
第一部分 人生是一场修行
- 一个成熟的人一定经历过许许多多痛苦,没承受过太多痛苦的人一定不会成熟。
第一章 意识和痛苦
- 成熟不在于你是否西装革履、谈吐文雅,而在于你是否能面对问题和痛苦而不回避。
- 积极的痛苦是人生必须承受的;而消极的痛苦像头疼,应该尽力摆脱。
- 不害怕不是勇气,它是某种脑损伤;勇气是尽管你感觉害怕,但仍能迎难而上;尽管你感觉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对。
- 《神圣》一书中有一句非常精彩的话:“如果明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件事,都是上苍设计好的,其目的在于指引我们走向神圣,那么,我们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心理疾病是源自一个有意识的心灵拒绝去思考,拒绝去承受思考的痛苦。
- 可是治疗一个人痛苦的最好方法,往往不是设法消除痛苦,而是应该与他一起承受。我们必须学会聆听和分担他人的痛苦,这也是意识成长的全部内容。随着意识的成长,我们能更加看清他人的把戏和伎俩,同时也能更深切地体会他们的沉重和悲哀。
第二章 责备与宽恕
- 从本质上讲,宽容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为,因为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治疗自己内心的创伤,因此,宽容的第一受益者是宽容者自己,而不是宽容的对象。
- 你不可能宽恕一个没有罪过的人。宽恕只有在有罪裁决后才生效。
第三章 复杂的人生
- 人生之路就是由一连串的难题铺成,一个难题解决了,新的难题和痛苦又会接踵而至,使我们疲于奔命,不断经受沮丧、悲哀、难过、寂寞、内疚、焦虑、痛苦和绝望的打击,从而不知幸福和舒适为何物,这就是真实的人生。
- 一切心理疾病都源于混乱的思考,而一切混乱和草率的思考都源于人们逃避问题和痛苦的趋向。周密而完善的思考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只有不畏艰难、勇敢向前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 不管你想要干什么, 你为此必须付出的代价, 就是反反复复地向自己发问, 一遍又一遍。
- 生活往往就是这样,没有简单的答案。我们能做的就是反复自问,这样我们的心智才会一步步走向成熟。
- 使命的原义是召唤。如果一个人被某种事物吸引,一定有某种东西在召唤他。我相信这种东西就是更高的力量。
第四章 自尊自爱
- 当你加倍爱自己的时候,就会激发出一系列新的个性特征:自信、自尊、乐观、活泼、开朗、大方,而这一切都将有助于你改善目前的处境,使你得到更多的爱。
- 谦逊,意味着有自知之明。
- 视自我为头等重要,这是自爱;自我感觉总是良好,这是自负。
- 没有什么能损害我们的心理健康,除非我们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可爱,缺少魅力。
第五章 感受神秘
- 如果触及了问题的核心,人们往往会一无所知。
- 实际上,这世界上所有的邪恶,都是那些很明确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人造成的,而不是那些处于困惑中的人造成的,不是那些“心灵可怜之人”造成的。
第七章 神话:人性的旅程
- 做你觉得应该去做的事,同时做好准备,不再执着于自己能得到什么,而是欣然面对你无法掌控的意外事件。在心灵旅程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妥协。
第三部分 寻找自己的归宿
- 只要我们能够战胜自恋,就能够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第九章 “未知死,安知生”
- 否认→愤怒→商讨→抑郁→接受
第十一章 物质与精神
- 生活就是在你已经规划好的事情之外所发生的事情。
中文版序
- 自我和灵魂常常处于交战状态,自我需要拥有,拥有得越多越好,而灵魂需要放弃,放弃得越多越自由。所以,前半生我们要追寻自我,后半生则要放下自我,追随灵魂。唯有如此
前言
- 焦虑不会从生活中消失,只会消失在生活里。
第一章 思考
- 尼采说:“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那些跳舞的人都疯了。”
- 不容置疑的坚信比伪装的谎言更可怕,让社会潜伏了巨大的危险。
- 所以,要避免盲从,我们就必须承认自己的缺陷和知识中的漏洞,而不是让自傲、恐惧与懒惰引诱我们去扮演全知全能的角色。
- 外面发生的事情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如何看待和思考那些事情,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所以,命运并不是从外面走进来的,而是从内部走出去的。
- 事实上,我们一辈子都能够改变与成长,即使很小的改变,也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比过去更加明亮。很多人在面临中年危机时,开始了独立思考;而对于某些人,只有当死亡悄悄逼近时,他们才学会独立思考;更悲哀的是,还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没有独立思考。
- 你想什么你就是什么,你是你思考的结果。你存在于你思考最多的地方;你不存在于你很少思考的地方。
第二章 意识与觉察
- 实际上,在我们的一生中很多事情都是不确定的,也不是我们能左右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付出努力,然后坦然等待命运的来临。
第三章 学习与成长
- 我们来到世上唯一能够做的,就是通过学习,竭尽全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第四章 个人的生命抉择
- 说实话是一种爱的行动,尤其是冒着危险说实话。实话减轻了黑暗与困惑,增加了世界渴望的光明。
- 职业更多的是指与天赋契合的事情,能够让我们全心全意投入的事情,能够激发我们热情和创造力的事情。
- 在我的经验中,能够把意外的惊喜当成愉快的礼物来享受,对于心理健康是很有益的。能够觉察到恩赐的人,要比无法觉察恩赐的人更懂得感恩,也更能给他人带来快乐。
- 当我们的内心变得虚空的时候,就能听见内心的声音。相反,如果我们始终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么我们就听不见内心的鼓点,踩不准命运的节奏。更重要的是,世上所有的邪恶都是自以为是的人干出来的,而不是那些心中虚空的人。
第七章 生命在焦虑中超越
- 灵魂可遇不可求,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按图索骥。我们必须克服内心的懒惰、依赖和恐惧心理,通过艰苦的努力,拿出勇气去忍受生活中的磨难和痛苦,最终掏空内心,放下自我,才能迎来灵魂的降临,获得精神的超越。
中文版序
- 成为自己,而不是别人,是每个人来到世上的使命。
顽强与柔软
- 让自己的心保持柔软。真正的力量并非植根于坚定的意志和强壮的体魄,而是蕴含在柔软的心灵中。
第二章 独立与依靠
- 一个人的最终目标,是要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个体。
第9章 爱的人越多,喜欢的人越少
- 个人的精神成长是一个孤独的旅程,需要抛弃父母的影响、家族的传统、文化的束缚,甚至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