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奥赞·瓦罗尔

序言

  • 光是进入绕月轨道就需要惊人的精确性,登陆月球就更不用说了。这好比将一支飞镖掷向一只8.5米外的桃子,只许触及桃子表面的绒毛,不能碰到桃子本身。
  • 我们一头扎进茫茫宇宙,希望能够在升空时长出翅膀。
  • 在人类的生命周期里,这种巨大的飞跃通常被誉为“科技的胜利”,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反,它是某种思维过程的伟大胜利。
  • 要像火箭科学家那样思考,就得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火箭科学家们要想象那些无法想象的事情,解决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将失败转化为胜利,把束缚转化为优势;他们认为小事故只是可以解决的难题,而非不可逾越的障碍;他们前进的动力不是盲目的信念,而是自我怀疑;他们的目标不是短期结果,而是长期突破;他们知道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已设定的东西可以更改,他们能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
  • 从根本上说,火箭发射就是一颗小型核弹在受控情况下爆炸,其中“受控”是关键词。
  • 某些部件难免会出现故障,每逢这种情况出现,火箭科学家们必须将信号与噪音隔离开,并准确追溯问题的根源,而这些问题可能有数千个。
  • 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复杂和陌生的问题。在没有明确指导方针且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人才会享有非凡优势。
  • 诚如卡尔·萨根(Carl Sagan)所言,科学“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 我将研究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前者是从事宇宙研究的理想主义探险家,后者则是使太空飞行成为可能的实用主义硬件设计师。
  • 我们不敢往大处着眼,不愿与不确定性共舞,而且害怕失败。这些心态在旧石器时代是必要的,它们使我们免受有毒食物和食肉动物的伤害。但在信息时代,它们就变成了缺点。
  • 当别人看到重重困难时,你们看到的却是各种机遇,想使现实服从你们的意愿
  • 我将根据第一性原理做出推论,第一性原理即每一次革命性创新背后的关键要素。
  • 我们将研究如何找到创意中的缺陷,切换内心的默认设置,从“说服别人你是对的”转变为“证明你自己是错的”。
  • 我们将发现,对成功和失败一视同仁有着惊人的好处,并发现为什么优秀的人将不间断的成功视为一种危险信号。
  • 到第三阶段结束时,你们将不再让世界塑造你们的思想,而是让你们的思想塑造世界。而且你们不仅会创造性思考,更能够按自己的意志思考。
  • 征服自我,压抑自己独特的品质,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顺从。
  • 这种教育体系使我们摆脱了自身最坏的倾向,即那些烦人的个人主义野心、好高骛远,以及为复杂的问题设计出有趣的解决方案。冒尖的学生不是敢于唱反调的人、有创造力和开拓力的人;相反,只要你取悦了当权派,培养自己阿谀奉承的本事,能够在劳动力大军中左右逢源,那你就是优秀的学生。
  • 不买彩票,你就永远中不了奖。
  • 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物都带有宇宙大爆炸的痕迹,正如罗马诗人卢克莱修(Lucretius)所写的那样:“我们都孕育自天上的种子。”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被重力固定在同一个直径12742千米的含水岩石上,以高速穿越太空,我们无法独自前行,只能共赴前程”。
  • 火箭科学让我们知道自己在宇宙中的作用有限,并提醒我们要更加善待彼此。我们的一生犹如转瞬即逝的闪光,人生苦短,让我们把短暂的人生变得更有价值吧。

第1章 与不确定性共舞

  • 我们可以说人们犯了一个典型的错误,即企图使某件尚未明确的事情显得确凿无疑。
  • 我们对确定性的痴迷是如何导致我们误入歧途的,以及为何所有进步都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发生。

对确定性的迷恋

  • 到了关键时刻,这些原本理性严肃、用毕生精力探索未知事物的火箭科学家,却在“绅士”牌花生包装袋的底部寻找确定性。
  • 只有当我们敢于牺牲确定性答案,敢于冒险,敢于远离路灯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突破。

伟大的未知事物

  • 爱因斯坦用类似说法描述了他自己的科学发现过程。“我们的最终结果几乎是不证自明的。”他说,“但是,多年来在黑暗中寻找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理,强烈的欲望及自信和疑虑反复交替,直到打破僵局,真相水落石出。只有亲身经历过这一切的人才知道是什么感觉。”
  • 唯有充分利用不确定性,才能创造出最具潜力的价值。我们不应以一种快速宣泄的欲望作为前进动力,而是应该以能够激发好奇心的事物作为燃料。确定性的终点,就是进步的起点。

未知的已知事物

  • “这世上有‘已知的已知事物’,即那些我们知道自己已经了解的事物。我们也知道,世上存在‘已知的未知事物’,即那些我们知道自己尚未了解的事物。但是,世上还有‘未知的未知事物’,也就是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了解的事物。”
  • “未知的已知事物”类似于病感失认症,这是对自欺欺人的另一种表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自己知道某些事物,但实际上并不知道
  • 我们滔滔不绝,假装知道我们认为自己知道的东西,却无视那些与我们的坚定信念相矛盾的显眼事实。
  • “发现的最大障碍,”历史学家丹尼尔·J.布尔斯廷(Daniel J.Boorstin)写道,“不是无知,而是自以为博学。”
  • 每当我们面对未知和不确定的领域时,难免会产生知识的真空,很多荒诞的说法和故事就会迅速填补空白。“我们不能生活在一个永远充满怀疑的状态中。”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解释说,“所以我们编造了最好的故事,并把它们当作生活的真相。”
  • 让一个好故事和一堆数据较量,故事总会占上风。这些故事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生动的形象,拨动人们的心弦,产生一种被称为“叙事谬误”的、深刻且持久的效应
  • 诚如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所言,现代世界的问题在于“愚蠢的人过于自信,而聪明人则充满怀疑”。

不确定性鉴赏家

  • “有些未知事物正在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这就是我们的理论。”
  • 物理学家詹姆斯·麦克斯韦(James Maxwell)曾说过:“完全自知的无知,是知识获得真正进步的前奏。”
  • 与所有优秀的领导者一样,他勇于承担责任,也会分享荣誉。
  • 不确定性很少会引发灾难。不确定性会带来快乐和发现,并能充分发挥你的潜能;不确定性意味着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情,发现那些至少在短期内没人见过的事物。当我们把不确定性当作朋友而非敌人时,生活就会给我们更多惊喜。
  • 先经历混乱,然后才能取得突破。停下了舞步,进步也就随之终止了。

万有理论

  • 当科学家们做陈述时,“问题不在于陈述的真假,而在于陈述真假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真有趣

  • 这颗行星拒绝顺应人类预期,偏离了牛顿定律预测的轨道。一直以来,我们很容易将这种瑕疵视为偏差,即它只是牛顿定律的例外,尤其水星似乎是唯一一个不符合牛顿定律的行星,而且即使在当时,它也只是略微不符合牛顿定律而已。
  • 这些例子表明,当你注意到某种异常现象时,只有关掉自己脑海中的一个开关,才能走向“电灯开关”那条路。
  • 我们相信,正如阿西莫夫所描述的,“所有不完全和不绝对正确的东西都是完全错误的”。
  • “新的发现并非出现在某些事情进展顺利的时候,而是在某些事情不正常时,这种新奇事物与人们的预期背道而驰。”
  • 只有当我们注意到一些微妙的线索时——数据有些问题,结论下得太快或流于表面,观察结果并不完全符合理论——旧模式才能给新模式让路。
  • 正如进步源自接受不确定性,进步本身同样会产生不确定性,因为一个新的发现会对另一个发现提出质疑。

被降级

  • 老师可以借助冥王星的故事向学生们解释,为何在科学领域通往正确答案的道路很少是笔直的,而人生之路同样如此。
  • “人们希望安定,但只有当他们不安定的时候,心中才会抱有希望。”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写道。世界在前进,那些固守旧事物的人会被抛弃。

高风险的躲猫猫游戏

  • “为了在高压力、高风险的情况下保持冷静,你真正需要的是知识……被迫直面失败的可能性,研究它,剖析它,梳理它的所有组成部分和后果,这种做法真的很管用。”
  • 如果我们弄清楚我们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就会包容不确定性,并减少与之相关的恐惧感
  • 知识把充满不确定性的局面变成一场高风险的躲猫猫游戏。
  • 当不确定性缺乏边界时,人们就会变得极度不适。倘若任由这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在你的脑海中发酵,恐惧感就会越来越强。“恐惧来自不知道该期待什么,以及你觉得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缺乏控制感。当你感到无助时,你会比知道事实更觉得恐惧。如果你不知道该担心什么,那么所有事物都令人感到不安。”哈德菲尔德写道。
  • 确定了什么东西真正值得警觉之后,你可以采取措施减轻风险,方法是从火箭科学的规则手册中调用两个规则——冗余和安全边际。

为什么冗余不是多余的

  • 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冗余”是指创建备份,以避免因某个故障点而危及整个任务的情况出现。宇宙飞船的设计要满足一个条件:即使出了故障,它也能正常运行,也就是“有故障而不失效”。
  • 冗余装置要正常工作,就必须独立运行。
  • 尽管冗余是一种很好的保险措施,但它同样遵循收益递减定律。额外的冗余增加到某种程度之后,就会无谓地增加设备的复杂性、重量和成本。
  • 换句话说,冗余不能代替优秀的设计。

安全边际

  • 除了将冗余考虑在内,火箭科学家还通过打造安全边际来解决不确定性难题。
  • 如果你要做出不可逆转的单向决策,就要留出更高的安全边际。
  • 但是,绝对的确定性犹如海市蜃楼。在生活中,我们必须以不完善的信息为基础,用粗略的数据做决策。
  • 秘诀就在于:在看到一条清晰的道路之前,你就要开始行走。迈开你的步伐吧,尽管前方会遭遇卡住的轮子,坏了的钻头,以及爆炸的氧气罐。

第2章 第一性原理

  • 为什么知识会成为一种缺陷而非一种美德

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 不知不觉中,知识可能会让我们成为惯性的奴隶,而惯性思维只会产生常规结果。
  • 现状就像是一块磁力超强的磁铁。人们反对事物存在其他可能性,却安于现状。
  • 这种思维被称为“路径依赖”,即我们以前做的事情决定了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 有时候,变革不仅没让事情变好,反而变得更糟;但更多时候,即使变革带来的好处远远超过代价,我们还是坚持惯常做法。
  • 既得利益也使我们更倾向于维持现状
  • 过去淹没了未来。撞上冰山之前,船一直向前行驶。
  • 惯性越大,越难摆脱。既定的做事方法会掩盖其他可能性。
  • 问题就出在这里。顾名思义,流程是一种守旧的做法,它是为了应对过去的难题而制定出来的。如果我们把流程当作一份神圣的契约,不对其提出质疑,那它就会阻碍事物向前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过时的流程便阻塞了我们组织的大动脉。
  • 贝佐斯那样问自己:“是我们主导流程,还是流程主导我们?”
  • 知识确实是个好东西,但知识的作用应该是给人们提供信息,而不是起约束作用;知识应该启发智慧,而不是蒙蔽心智。只有让现有的知识不断进化,我们的未来才能变得越发清晰。

别人就是这样做的

  • 遗传基因注定了我们喜欢随大流。
  • 特立独行的做法会激活大脑的杏仁核,并产生研究报告中作者所说的“独立的痛苦”。
  • 我们总以为同行和竞争对手知道的比我们多,我们往往喜欢复制粘贴他们的做法,尤其是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
  • 只要花不到20美元买一本书,你就能知道别人花一辈子才搞懂的道理。然而,学习和盲目模仿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
  • 诚如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言:“商界最危险的6个字就是‘人人都这样做’。”

回到第一性原理

  • 最早提出第一性原理思维的人是亚里士多德,他把它定义为“认知事物的第一基础”。法国哲学家和科学家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将其描述为“系统性地怀疑你可能怀疑的一切事物,直到你获得无可置疑的真相”。
  • 哲学家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有言:“能者达人所不达,智者达人所未见。”
  • 物理学教会你根据第一性原理做出推理,而不是通过类比进行推理。”类比式推理就是几乎丝毫不差地模仿或模拟他人。
  • 我们绝大多数人享受不到这种优势,无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已知事物和先驱者经验的影响。逃避自己的设想是一件棘手的事,尤其是在我们无法察觉它们的情况下。

来自无形规则的阻力

  • 成文的规则可能会抗拒变革,但无形规则却更加顽固。他们就像是沉默的杀手,在我们意识不到的情况下限制了我们的思维。
  • 正如俗话说的那样,为自己的局限性辩解,就永远摆脱不了局限性。
  • 对事物的假设是你看待世界的窗口,每隔一段时间要把窗户擦亮,否则光线就照不进来了
  • 换句话说,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应该用在最重要的地方。为了把聚集在你心灵窗口上的薄雾擦掉,并暴露出那些支配你人生的无形规则,请花一天时间质疑你心中的假设。
  • 揭露无形规则的最佳方式就是违反这些规则。倘若你觉得自己不可能登月,就去实现一次看似疯狂的想法;倘若你觉得自己不配加薪,就去要求上司给你加薪;倘若你认为自己得不到某份工作,就去大胆申请吧。

你为什么要去冒险

  • 在不同的舞台上,他不断地学习,抛弃已有成就,再重新学习。
  • 我选择去冒巨大的风险,只为了让我的人生像种子一样,迎来花朵绽放的下一刻。
  • “为了脱胎换骨,向新的生命周期演变,一个人必须学会放弃。”作家阿娜伊斯·宁(Anais Nin)写道。
  • 我们总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最重要,因而不采取行动改变自己。但不作为的风险其实要大得多,只有改变现状,我们才能到达想要去的地方。

破坏的艺术

  • 如果一场革命摧毁了一个系统化的政府,但形成该政府的系统思维模式完好无损,那这些模式就会自我复制。”除非你改变了基本的思维模式,否则无论你破坏多少次,看到的都是同样结果。
  • 太多经验会变成思维的包袱,阻碍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
  • 如果你想改变一个行业,在行业外寻找人才是合理的做法。

我像破碎球般闯入

  • 要打造未来的企业,你必须改掉当下存在的坏习惯、陋习和禁忌。
  • 不是因为他们愚蠢,不是因为他们是错的、你是对的,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你没看到的东西,或者坚信某种你不相信的东西。

奥卡姆剃刀

  • 用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才是正确的方案。
  • 最优雅的解决方案“采用最少元素来解决最大数量的问题”。
  • 简单事物的失效点也较少,复杂事物更容易失效。
  • 无论是火箭、企业还是你的简历,任何系统中的“杂音”都会降低其价值。人们总抵抗不住诱惑,想增加更多东西,但是积木塔堆得越高,它就越容易倒。
  • 简单的事物也可以很强大,但不要把“简单”和“容易”混为一谈
  • 如果你想振翅高飞,就得把身上的重物扔掉。
  •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也是以同样方式从事雕塑的,正如他所说的,“雕塑家的最高境界就是去掉多余的东西”。
  • 削减是为了保持整体,减少是为了增加,约束是为了释放。

思想实验室

  • 这种从外部寻求答案的做法阻碍了第一性原理思维,因为这种做法使我们更关注事物当前的状态,而不是它们未来的可能性。

好奇心杀死了薛定谔的猫

  • 我们之所以不鼓励好奇心,另一个原因在于这需要承认自己无知。
  • 对结果的恐惧是我们逃避好奇心的另一个原因。
  • 乔治·萧伯纳曾说过:“很少有人一年思考两三次以上。我每周思考一两次,就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萧伯纳知道,忙碌和创造力是彼此对立的,你不可能在清空收件箱的同时产生突破性想法。你得未雨绸缪,现在就变得好奇起来,而不是在危机不可避免地出现的时候。

终身幼儿园

  • 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不是假设我们知道(或应该知道)答案,而是表现出学习、实验和吸收的欲望。
  • 孩子们凭直觉掌握了一个大多数成年人无法理解的宇宙真理:世间一切都只是游戏,一场宏大且奇妙的游戏。
  • 思想实验就是你自己的现实扭曲力场,你自己选择的冒险游戏,你的紫色蜡笔。
  • 爱因斯坦进行思想实验的重点不是想出一种能够真正靠近光束的方法。相反,他的实验是为了开启一个不带任何先入之见的调查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时常带来出乎意料的深层次认识。

多做点无聊的事情

  • 在难得的宁静时刻,我们几乎总会产生内疚感。
  • 这是一种西西弗斯式的折磨——我们永无休止地将一块巨石推上不可能到达的山顶。
  • “首先进入脑海的想法永远不是最好的想法。最初的想法别人也能想到,它是我们经常听说的想法,往往属于传统思维。”
  • 音符间的沉默造就了音乐
  • 这些对事物真谛的顿悟看似毫不费力,但它们是长期缓慢酝酿的产物。一次突破始于提出一个好问题,对答案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无所事事几天、几周甚至几年时间。
  • 如果硬要说有魔法的话,那就是有意划出一定时间,停下忙碌的脚步去反思自己,用内心的沉默去对抗当下的混乱。
  • 如果你留意某个问题足够长时间,“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近答案”。
  • 下次你感到无聊的时候,务必抵抗住诱惑,不要主动去看数据或做一些“有成效”的事情。无聊也许是你能做的最有成效的事情。

把苹果和橘子进行比较

  • 专业化是目前流行的趋势。在英语世界里,“通才”(generalist)是指博而不精之人。希腊谚语说,一个人“懂得的手艺越多,反而会家徒四壁”。韩国人认为,一个“有12种天赋的人没饭吃”。
  • 当你问那些有创造力的人,他们是如何创造新事物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有点愧疚,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创造出新事物,他们只是见识比较广罢了……他们经验更丰富,或者与其他人相比,他们对自己的经验思考得更深入。”
  • 为了促进思想的交叉融合,享有盛誉的科学家经常会培养不同的兴趣爱好
  • 某个行业的变革可能始于另一个行业的创意。大多数情况下,两个行业不会完美契合。但是,只要进行比较和融合,就会激发新思路。

关于孤独天才的谬论

  • 最佳创造力并不是在完全孤立的环境下形成的,突破性发现几乎都离不开团队协作。
  • “间歇性互动提高了集体的智力。”

初心

  • 第一性原理思维与专业知识通常存在相反关系。行内人的身份或薪资可能取决于现状,而外行人与现状不存在利害关系。当你没有被现状压得透不过气时,就更容易无视传统观念。
  • 在禅宗佛教中,这一原则被称为“初心”(shoshin)或“初学者之心”。正如铃木俊隆(Suzuki Shunryu)禅师所写的那样:“初学者之心充满各种可能性,而在行家心中,可能性少之又少。”

探月思维的力量

  • 如果你的目标是做微小的改进,那就可以保持现状;但如果你的目标是做出10倍改进,就必须改变现状。
  • “如果有10%的机会获得100倍的回报,你应该每次都接受这样的赌注。”但是,即使某件事的成功概率达到50%,无论潜在回报是什么,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下注。
  • 传统观念诱使我们相信,低空飞行比振翅高飞更安全,惯性滑行比高飞更安全,小小的梦想比胸怀大志更明智。
  • 如果你为自己设定一个极高的目标,就算失败了,也比其他人的成功来得耀眼。”
  • 如果你追求卓越,就得摆脱普通人常见的陈腐思维方式。如果你能够坚持下去,并且从无法避免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最终就会长出翅膀,一飞冲天。

接受不着边际的想法

  • 发散思维是一种方法,它以不带先入之见、自由流动的方式产生不同想法,就像苍蝇在玻璃瓶里四处碰撞一样。在发散思维过程中,我们不去考虑任何限制、可能性或预算,而是随心所欲地接受任何可能出现的想法。
  • 我们既需要发散思维的理想主义,也需要收敛思维的实用主义。
  • 从一开始就采用发散思维之所以重要,还因为在创意形成的最初阶段,我们很难判断哪些东西有用,哪些东西无用。

激荡大脑

  • 有规律的锻炼容易使人受伤,不规则的锻炼使人灵活。
  • 有一种方法可以激荡大脑并产生奇思妙想,即问自己一个问题:科幻小说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
  • 要想在宇宙中留下自己的印迹,你必须足够荒唐,认为自己可以破坏整个宇宙。何谓荒唐?这是一种标签,通常适用于那些所作所为让我们难以理解的人。

探月型企业

  • “好主意和馊主意就好比是表亲,而伟大的想法就是它们的邻居。”

挖洞公司

  • 走向未来之前,往往需要后退一步,而这要求我们采用一种鲜为人知的策略——反溯法。

回到未来

  • 反溯不是让我们的现有资源驱动我们的想象力,而是让我们的想象力驱动现有资源。
  • 反溯法不仅能让我们仔细审视通往目的地的路径,还能让人清醒地反思现实

猴子优先

  • 人类总是不理性地执着于他们所投资的事物。我们投入的时间、精力或金钱越多,改弦更张的难度就越大。
  • 要保持“猴子优先”的态度,你得拥有一套X公司所称的“终止指标”,即一套确定何时前进、何时放弃的标准。这套标准必须从一开始就定下来,因为刚开始时你的头脑相对清醒;而在投入情感和资金之后,可能会触发“沉没成本”谬论,影响你的判断。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花时间做那些我们知道自己擅长的事情,比如写电子邮件和参加没完没了的会议,而不是解决项目中最困难的那部分问题。
  • 容易做的事情往往不重要,重要的事情往往不容易做。
  • 萧伯纳曾有一句名言:“理性的人让自己适应世界,非理性的人坚持让世界适应自己。因此,所有进步都依赖于非理性的人。”
  • 如果把自己限制在现有资源允许的可能范围之内,我们就永远无法达到逃逸速度并创造一个值得为之兴奋的未来世界。

第5章 重构问题

  • 清晰定义问题,问题便解决了一半。
  • 我们要寻找更好的问题,而不是更好的答案。

先宣判,后裁决

  •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本能地想找出答案。我们非但没有谨慎假设,反而大胆做结论;我们不承认问题有诸多成因,反而坚持第一个映入脑海的原因。
  • 产生新想法并不难,难的是摆脱旧想法。”
  • 先入为主的解决方案,没有对其他选项做太多探求,是企业失败的根源
  • 当你看到一步好棋时,不要轻举妄动,而是去寻找更好的一步棋。

质疑问题

  • 回头想想,我认为看清问题本质比解决问题要困难得多。”
  • 当我们重构一个问题(也就是改变提问的方式)时,我们就拥有了改变答案的力量。
  • 问题构建与创造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分身

  • 两个问题重构了所有难题,并最终催生了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星际飞行任务之一。这两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用安全气囊取代三条腿的着陆器,会有什么效果?如果我们向火星发射两台探测器,而不是一台,是否会更好?

战略与战术

  • 战略是实现某个目标的计划;相比之下,战术是为实施战略而采取的行动。
  • 不要去想“做什么”,而要思考“为什么”,也就是从更广泛的角度构建问题,不纠结于自己最喜欢的解决方案,而是去尝试其他事物。一旦做到这一点,你就会发现周围还存在其他可能性。

打破常规

  • 功能固着”指一种“反对以新方式解决问题的心理障碍”。
  • 把功能与形式分离也是有帮助的。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

  • 倒过来想,一定要倒过来想。”
  • 德鲁里知道一个许多商业领袖都忽略了的秘密:容易摘的果子早就被人采摘完了。你无法通过抄袭来击败比你强大的竞争对手,但你可以做截然相反的事情来打败他们。

第6章 反转的力量

  • 在得到所有证据之前,千万不要推理,否则将会犯下严重错误。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扭曲事实来适应理论,而不是用理论来适应事实。
  • 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并习惯于说服别人接受这点,却不善于说服自己接受错误。

事实不会改变想法

  • 事实是顽固的东西,但我们的思想却更加顽固
  • 我们倾向于扭曲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验证性偏见造成的。我们低估那些与我们的信念相矛盾的证据,却高估与我们的信念一致的证据。
  • 当我们不接触对立观点时,我们的观点就会得到巩固,而这样会越来越难打破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

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 第一性原理是指你不能欺骗自己,而你恰恰是最容易被欺骗的人。”

实际情况与观点相悖

  • 当你的信仰与身份融为一体时,改变想法就意味着改变身份,这就是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往往转化为事关生死存亡的竞赛。

多种假设

  • 人类在认知方面永远会犯一个奇怪的错误,即与负面消息相比,正面消息总是更令人感动和兴奋
  • 检验某个人是否具备一流智商,要看这个人能否同时将两种对立的思想铭记于心,却仍然不受其左右。
  • 多种假设也以同样方式共舞。如果你的大脑能够容纳相互矛盾的想法,让它们一起跳舞,它们就会带出新的音符(新的想法),形成一种交响乐,远比原来单调的音符好听。

漏了什么

  • 看不到的东西可能比我们看到的东西更可怕。
  • 不要仅靠后视镜和侧视镜去观察那些肉眼可见的危险,你要问问自己:“我忽略了什么?”当你认为自己已经考虑过所有可能性时,要继续追问:“我还忽略了其他东西吗?”深思熟虑,反复转动脑袋,检查你的盲点。

杀死你喜欢的假设

  • 他们太急于找到那些他们认为符合规则的数字,而不是发现规则本身。
  • 但是,每个否定的答案都能让我们更接近真理,它们比肯定的答案提供更多信息。只有尝试反驳而非确认我们最初的直觉,从而形成否定的结果,我们才能取得进步。
  • 科学理论从未被证明是正确的,只不过没有人能证明它们是错误的。
  • 当我们的注意力从“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向“证明自己是错误的”转变时,我们就会寻求不同的信息,与根深蒂固的偏见作斗争,并虚心接受对立的事实和观点。
  •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找到正确的答案,而不是成为正确的答案。

光子箱

  • 科学的进步,更多归功于思想的冲突,而非事实的稳定积累。

极限点

  • 确定物体极限点的最佳方法是破坏这个物体

太空先锋

  • 反复接触难题,使宇航员对困难产生了免疫力,并增强了他们的信心,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任何问题。

舆论的火箭科学

  • 与其创造跟现实脱节的人工测试环境,我们倒不如观察客户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

多位测试者

  • “即飞即测”就是把自己置于与实际飞行相同的环境中,这样你很快就可以翱翔天际。

失败是可以选择的

  • 阻止失败就是阻止进步。

“快速失败”的问题所在

  • 快速失败不是目的,快速学习才是目的。我们应该庆祝自己从失败中获得了教训,而不是庆祝失败本身。

开局与结局

  • 开局不一定要盛大,只要结局完美就行。
  • 要通过“一次解决一个问题”这个方法来改变世界,就必须推迟自己获得满足感的时间。

输入比输出重要

  • 你的目标应该是专注于自己能够控制的变量,即输入,而不是关注输出。

盲飞

  • 人们不应该为聪明的失败承担责任,而应该为没有从中学到经验承担责任。

心理安全

  • 这些团队拥有开放的氛围,员工认为探讨错误的做法是安全的,他们更愿意与他人分享失败的经验,并积极努力减少失败,所以他们的表现更为优秀。
  • 心理安全是指“在实现雄心勃勃的绩效目标过程中,没有人会因为犯错、提问或求助而受到惩罚或羞辱”。
  • 如果一个失败项目的输入质量很高,那么该项目的团队就会得到奖励而不是惩罚,他们将在公司内担任新的重要职务。
  • 奖励出色的失败者,惩罚平庸的成功者

为何成功是一位不称职的老师

  • 成功是披着羊皮的狼,破坏了表象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当我们成功时,我们相信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着,忽略了一些危险信号,也忽略了变革的必要性。每次成功之后,我们都会变得更加自信,并提出更高要求。

永远未完成的作品

  • 现代世界不需要成品,而是需要未完成的作品。只有持续改善,才能成为赢家。

事前验尸法

  • 反溯法是从一个理想的结果向后回溯,而“事前验尸法”是从一个不理想的结果向后回溯,它迫使你在采取行动之前思考哪里会出问题。

福兮祸所伏

  • 如果你摔倒了,安全网可能会在那里接住你,但你最好假装它不存在。

后记 新世界

  • 火箭科学思维要求我们保持第一天的心态,不断向黑白世界中引入色彩。我们必须不断地设计思想实验,去“探月”,证明自己的错误,与不确定性共舞,重构问题,即飞即测,并回归第一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