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罗伯特·M.波西格

推荐语

  • 什么是好,斐德洛,什么又是不好——我们需要别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吗?

1

  • 虽然时速高达六十英里,但是迎面而来的风依旧潮热难忍。我不禁想,一大早就已经这么闷热,到了下午可该如何是好啊!
  • 车子经过一片沼泽,空气突然变得清凉起来,而不一会儿过了沼泽,又恢复了原来的闷热。
  • 能骑摩托车故地重游的确是件乐事,虽然这里不是什么名山大川,也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但这正是它迷人的地方。
  • 我们刻意避免按照固定的行程前进,宁可随心所欲地走走停停,因为旅行本身远比赶赴某一个目的地更加惬意。
  • 我真希望能告诉他们一些事,但他们只是绷着脸,一副十分匆忙的模样,所以只好作罢。
  • 我们总是很忙,没有时间好好交谈,结果日复一日地过着无聊的生活,单调得让人几年后想起来不禁怀疑,究竟时间都去哪儿了,同时又遗憾于它的流逝。
  • “我是指他们看起来失魂落魄的,”她说,“好像全都是行尸走肉,怎么像是去奔丧一样!”说完她把两脚放下,不动了。
  • 当你谈到节育的时候,横亘在你们中间的并不是人口多寡的问题,那只是表象,真正起冲突的是信念。基督教看重的是实际的社会问题,而天主教徒则认为那是亵渎天主的权威。你可以滔滔不绝地阐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一直到你自己都听烦了,却仍无法说服对方,因为他并不认为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有何好处,他自有比实用更重要的价值观。
  • 除非他真正感觉需要别人的帮助,否则别人的介入只会引起他的厌烦。
  • 他们的逃避和厌恶只是一种自欺的行为。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如果你认为不是如此,那无异于亵渎了佛陀——也就是亵渎了你自己。

2

  • 她常常因城市生活的单调乏味而郁郁寡欢,也许这无尽的草原和长风能使她明白,当你接纳了单调和无聊,你就能看到背后另有深意。它就在此地,而我无以名之。
  • 我还记得有一辆车经过,坐在里面的那个女人吃惊地望着我们,纳闷在这种天气里我们究竟还骑车做什么。我想,我当时肯定不可能告诉她。
  • 克里斯在一旁不知轻重地一直问问题,问得我火冒三丈。
  • 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只想去做别的事。

3

  • 当然,科学定理也不占用任何空间,也没有能量,因此也只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完全科学的态度就是既不相信鬼,也不相信科学,这样你就安全了。然而这样一来,你就没有多少可以相信的了,但是唯有这样才是科学的态度。
  • 对于别人所相信的鬼魂,我们很容易傲慢而自负地进行攻击,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心中的鬼魂,我们却非常无知而盲目地信仰着。
  • 风一时起,一时落,不断地吹送过来……它们来自那么遥远的地方。
  • 斐德洛看到了这一切,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在这里,我也永远不可能知道他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回来,然而是他引领着我们走到了这条奇怪的路上,他一直都与我们在一起,这是我们逃不了的。

4

  • 我原本也想多睡一会儿,但是听到外面的鸡鸣,想到我们正在度假,实在没有多睡的必要。
  • 我厌倦了在这样的旅行中忘记带东西,所以在家时就列出这样的单子,放在文件夹中,一旦要出发的时候好派上用场。
  • 梭罗的《瓦尔登湖》。(克里斯从来没听过这本书,但我可以读上一百次也不觉得累。通常我会选一本他不懂的书,以备对答之用,我先读一两个句子,然后等他一连串地发问,然后回答他的问题,之后再读一两个句子。用这样的方法读经典作品很有用,它们一定是用这种方式写成的。有的时候,整个晚上我们都在不断阅读、讨论,而往往只读了两三页,这是一个世纪以前的阅读方式……当时肖陶扩非常流行,除非你也这样做,否则你就不知道究竟有多么愉快。)
  • 外面的天空一片湛蓝,我们这样浪费时间实在是丢脸。
  • 我想你可以称之为个性,每一部摩托车都有它自己的个性,也可称之为你对这部车子所有直觉的总和。这种个性常会改变,多会变得更糟,但常常也会出人意料地变好,培养车子的这种个性正是维修保养的真正目的。新的车子就好像美丽的陌生人,按照它们所受的待遇,要么很快退化成别扭的人或是跛子,要么就变成健康、好脾气、长久的朋友,而我这部车虽然遭受过那些所谓师傅的毒手,但是似乎已经完全修复了,而且需要修理的次数越来越少。
  • 如果彼此相处太久,个性上的不同是注定要显露出来的。
  • 在街背阴的地方有两个温度计,分别指向5.5℃和7.7℃,而被太阳照到的另一个则是18.5℃。
  • 如果有人不懂心存感激,而你当面告诉他,那么就等于是在骂他,这样你什么事都解决不了。
  • “这是天底下最难拍的。你需要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广角镜头,你看着这样一片风景,然后看看地上的草,一切都妙不可言。但是一旦你用框子框住,美感就都不见了。”
  • “前面没有比这里更好的风景了。”
  • 我不想拥有这些草原,或是把它们拍下来,我也不想改变它们,甚至也不想停下来或是继续走下去。我们只是沿着空旷的路移动着。

5

  • 他不了解摩托车的原理,而且也没有兴趣去研究。他对事情的表象比较感兴趣,对于内涵就不然了。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就是他看事情的方法。我花了好长时间才发现我们之间的这种不同,把这种不同讲清楚,是这次肖陶扩的重要意义。
  • 我从理性、知识的角度去看这个铝片,其中牵涉到金属的所有科学上的特性。而约翰却从直觉和当下的角度去看待它。我是从内涵着手,而他却是从物的表象开始。我看到的是这个铝片的意义,而他看到的却是这个铝片的外观
  • 在这里,你有两种现实,一种是你当即感受到的艺术表象,另外一种是隐藏其中的科学道理,因为它们互不相融,所以彼此之间没有多少关联。
  • 我一样一样地翻,想找到手电筒,过了很长时间我才突然意识到,我不需要手电筒,我需要的是弯刀,而弯刀就在我眼前。拿着弯刀回来的时候,约翰已经把火点好了,于是我就用刀劈了一些较大的木柴。
  • 我并不是气他把盘子打翻了,我气的是毡布被弄得油腻腻的,要一直忍耐到回家的时候。
  • 她不该这样讲的,但是她当然不知道。一旦你上了他的钩,他就会给你另外一个饵,然后再来一个,直到最后你想打他,这才是他要的。
  • 因果逻辑是思想上的产物,我认为精神疾病先于人的思想。
  • 现在每一个人都能够对别人友好,或者说大家认为每一个人都很友好。可是放在很久以前,友好的人都是天生如此,并且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而现在大部分的时候,它只是一种虚伪的态度,就像第一天上课的老师一样。
  • 这个时候如果我说几句安慰的话,可能会有用,他只是想要对我表示友好,但是这些话因为某些原因就是说不出来。对陌生人或是病人需要说些安慰的话,对自己人就不是了,像这样小小的安慰,并不是他要的,我不知道他想要些什么,或是他在找些什么。

6

  • 我想了一下,那的确是个问题,好吧!要从哪里开始呢?为了让他明白我的想法,就必须向前追溯,越向前追溯,你就越需要继续追溯下去,直到原本只是沟通上的一个小问题,最后变成哲学上的大问题。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要有肖陶扩的原因。
  •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人在思考和感觉的时候往往会偏向于某一种形式,而且会误解和看轻另一种形式。然而没有人会放弃自己所看到的真理,就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人可以真正融合两者,因为这两者之间根本就找不到交会点。
  • 现在交通拥堵,我正好可以仔细想想斐德洛那个注重理性和分析的古典世界。
  • 而他的世界不容易为人观察清楚,并不是因为它太特别,反而是因为它太平凡了。熟悉往往也会使人视而不见。
  • 这里有一把刀子在舞动,一把非常锋利的刀子。它是知识的利器,敏捷、锋利,以至于有的时候你几乎看不到它的运作。你认为这些组件就是这样的,而且各有命名,但是它们也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名字或是完全不同的组织形式,这就看如何运用这把刀子了。

7

  • 这时候重要的是学着忍耐,不要想去克服它……我在学习控制自己。
  • 从这些观察当中,我们必须加以选择,而我们所选择的和所观察到的,永远不一样,因为经由选择而产生了变化。我们从所观察到的无穷景致当中选出一把沙子,然后称这把沙子为世界。
  • 他是一个疯子,如果你直接面对疯子,你所看到的只是你对疯子的固有印象,这等于根本没有观察他本身。要了解他,你就必须从他的角度看事情;如果你想要从疯子的角度来看事情,那么崎岖的路是唯一一条去了解他的路,不然你自己的看法会阻挡你的视线。
  • 。这个日常生活背后的鬼魂,告诉我们人生最终的目的就是活着。人终有一死,然而毕竟活着就是人生最终的目的。
  • 我又说:“如果一个人老是抱怨,只会让别人更难过。他们很有活力,知道该怎样活下去。”
  • 我整天都在想着说着斐德洛,而他们则一直在想这样的天气真难过,我想这才是真正使他们疲惫不堪的原因。那些令人不快的思想。
  • 没有人真正地了解他,这就是他想要的结果。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或许他的聪明智慧造成了他的孤独,或许他因孤独而聪明智慧。这两者总是同时出现。谜一样孤独的智慧。
  • 很久以后他才知道那是一匹狼,这件事在他脑海中徘徊了好久,我想那是因为他在狼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我发现他不会经常摇摆不定,这种勇气并不是来自于任何自我牺牲的理想,而是因为他过于热切追求,所以无所谓什么高贵的情操。
  • 一个人除了人格之外,还有什么呢?只有一些骨和肉罢了,或许还有一些统计数字,但是肯定没有人在其中,因此人只是人格穿上骨肉和一些统计数字罢了,而不是别的。
  • 你就能了解真正的恐惧是什么——恐惧来自于你知道自己无处可逃。
  • 云从太阳底下经过,松树上和草地上的雨珠经太阳一照便闪闪发亮。
  • 现在我是一个开拓之人,正望着应许之地。

8

  • 研究维修摩托车的艺术,就是研究理性艺术的缩影。
  • 那也就是古典美的所在——不是你眼睛能看见的,而是它们所代表的意义——也就是它们能够控制基本形式的能力。
  • 约翰看到摩托车的时候,只看到各种形状的金属,于是就厌恶它,然后拒绝进一步的接触。但是我却看到设计者的理念。约翰认为我接触的是各种零件,实际我接触的是各种观念。
  • 但是如果因为它们是系统,就要拆毁一座工厂或是反抗政府,或是不去修理摩托车,那只是攻击它的结果而非它的原因。如果只触及问题的结果,而不知道原因在何处,是不可能有任何改变的。真正的系统、现实的系统,就是我们当前的系统观,也就是理性自身。如果把整个工厂拆毁了,而架构它的理性仍然存在,那么靠着这个理性很容易就可以建造另一座工厂。如果革命能够摧毁一个政府,但是政府背后的理性仍然完整地保存着,那么很快又可以建立同样的政府。我们谈论了这么多有关系统的事,然而对系统了解得仍然不够。
  • 回到前面来,我说:“他要把这些零件组装起来,一定对摩托车有相当的了解。”比尔笑着说:“这也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9

  • 要把问题有条理地写下来,起码要兼顾六个方面:(1)问题是什么。(2)假设问题的原因。(3)证实每个假设的实验方法。(4)预测实验的结果。(5)观察实验的结果。(6)由实验得出结论。
  • 他最重要的工作在于仔细观察和精确思考,这就是为什么技术人员在做实验的时候往往显得沉默寡言,甚至有些畏缩。

10

  • 是什么把他们带进殿堂里的……答案不一而足……逃避平凡生活的芜杂和无可救药的厌倦;逃离自己欲望的束缚。一个脾气好的人想要逃离喧闹、令人紧张的环境,而来到寂静的高山,在这里你极目远眺,透过静谧清新的空气,愉快地描摹永恒宁静的山色。
  • 人类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最简洁、最容易了解的世界图像。然后在一定程度上用他的世界图像替换掉经验世界,并由此掌控经验世界……他把这个宇宙模型和对这个模型的构建作为人生情感的依托,这样才能找到安宁,而这安宁是无法从个人狭窄的经验当中获得的……最崇高的工作……就是要建立那些普世的基本法则,这些法则经过演绎就能创造出整个宇宙。然而这些法则无法通过逻辑推理获得,唯有通过建立在对经验的深切理解之上的自觉,才可以达到……
  • 各种资料、史料、理论和假设不断地大量增加,科学把人从唯一绝对的真理,引向多元、摇摆不定、相对的世界,是造成社会混乱、思想价值混淆的主要元凶。而这一切现象原本是科学要消灭的。
  • 他不得不承认,他原先以为会永远矗立的山岭,其实却可能是别的东西……很可能只是他自己的幻想,他被困住了。
  • 有的时候,到达目的地还不如在旅途中。

11

  • 他认为像学校、教会、政府和政治组织这种机构,都是想用某种特定的目标而非真理来引导别人的思考,以使他们的机构能够存活下去,好控制别人来继续为这些机构服务。
  • 他就像有些人或者动物,身处囚笼中而不自知,直到突然发现了囚笼的出口,然后在田野间四处游荡,狼吞虎咽着所看到的一切。
  • 他很高兴能够独自一人在空旷的船舱里读这本书,否则他永远不可能读进去。
  • 这本书提到,西方文化主要从理论角度理解人的存在(这就呼应了斐德洛过去在实验室当中的经验),东方文化则从美感的角度理解人的存在(这呼应了斐德洛在韩国的经验),而这两者似乎不曾碰过面。
  • 对摩托车来说,不可能坠落山谷,不会有任何危险,使你不安的是你的记忆,你曾在某些地方丢下一块石头,石头要下落几千英尺才抵达谷底。你很自然地就会把那块石头和摩托车以及骑手联想到一起。
  • 事先想象这种情景并不容易,但是如果你去做,就会变得很容易了。
  • 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科学方法本身,就像抓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所得的结论都是无效的循环论证。所以他问的问题比科学的层次要高。
  • 有些人一辈子都生活在山底下,从来不知道有这么高的地方存在。
  • 学校里的教科书常常会省略原始时代不那么吸引人的一面:痛苦、疾病、饥荒、维持生存所需的劳苦。所以我们可以清醒地说,以前为了生存需要承受不少痛苦,现代人与之相比,无疑有了进步,而产生这种进步的唯一来源就是理性。
  • 在研究白雪皑皑的思想高山时,康德总是有条不紊、前后一致、行文规范、态度审慎,对于头脑中已知和未知的界限,他有着清醒的认识
  • 所以我们认为的现实,其实是由这种先验的观念与感官不断接收到的各种讯息融合而成。
  • 康德认为这种直觉的思想和感官的认知是分开的,它能够认知“哥白尼的革命”。他提到,哥白尼认为地球绕着太阳公转。这种革命性的认识似乎没有改变任何自然现象,但是却改变了人类所有的观念。照康德的说法,就是客观的世界完全没有改变,但是我们主观的认知却彻底改变了。正是因为接受了“哥白尼的革命”,现代人才与中世纪的前辈有了明显的区别。
  • 因为那是属于理性自身的丑陋,无法摆脱。

12

  •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如今,由于人类知识的范围太过复杂,结果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专家,专业分化越来越严重。如果有人想在各种学问之间自由地游荡,势必会和周围的人疏远。毕竟,连午餐交际都是一门学问。
  • 不了解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 最好的学生往往都不及格。每一位好老师都知道这一点。
  • 在所有东方的宗教当中,梵文教义“tat tvam asi”被推崇备至,“彼即汝”,它宣称,你认为你所是的与你认为你所感的是不可分割的。完全认识到它们是一个整体,就是开悟。
  • 他变得成熟多了,似乎在放弃内心的目标之后,他成熟得更快了。

13

  • 这个学校可以称得上是“上课学院”,在这里你不断地上课、上课、上课,完全没有研究的时间,也没有思考的时间,更没有参加校外活动的时间。只是不断地上课、上课、上课,一直上到你的心灵枯竭,创造力也消失了。而你成了一部机器,不断地对那些如潮水般涌来的天真学生重复同样枯燥乏味的教材。他们不了解为什么你变得这么乏味,因而对你失去了尊敬,还使你恶名昭彰。你不断上课、上课、上课的原因是,这是经营一所学校最经济的方法,会让外界的人误以为学生得到了真正的教育。
  • 真正的大学并没有特定的地点,也没有校产;既不支付薪水,也不接受物质的报酬。真正的大学是心灵的世界,是多少世纪以来流传给我们的理性思想,它不存在于任何特定的建筑物之内。这种心灵的世界,许多世纪以来都是通过一群所谓的教授所传递的,而教授这个头衔并不是真正大学的一部分,大学的本质在于流传下来的理性自身。
  • 真正的理性教堂的宣道者在这时就应当表现出他们没有听到这些威胁,因为他们的目标并不是把服务大众放在第一位,他们的首要目标是通过理性服务于真理。
  • 如果你对事情有完全的信心,就不太可能产生狂热的态度。就拿太阳来说吧,没有人会为了它明天会升起而兴奋不已,因为这是必然的现象。如果有人对政治或是宗教狂热,那是因为他对这些目标或是教义没有完全的信心。

14

  • :到达目的地还不如在旅途中。我们已经旅行了好一阵子,现在即将到达目的地。当我达成一个短期目标时,继之而来的会是空虚的感觉。
  • 其实不是电话这项科技使人提心吊胆,而是通过用电话所产生的人际关系
  • 我知道尽管说话的就是狄威斯本人,但他如今是一个全新的人物,因为他一直在不断地更新自己,所以我得重新认识他才行。
  • 就像艺术和艺术史之间的分裂一样。一个是创作者,而另外一个则研究创作的过程,两者之间从来没有和平相处过。
  • “事实上,要内心平静并不简单。”我进一步解释说,“那是整件事情的灵魂。维修的好坏就取决于你是否有这种态度。我们所谓的机器运转正常正是内心平静的具体表现。最后考验的往往是你的定力。如果你控制不住,在维修机器的时候,很可能就会把你个人的问题导入机器之中。”
  • 有时候你只要把新手或蹩脚的人和高手作比较,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异。老手根本就不会照着指示去做,他边做边取舍,因此必须全神贯注于手上的工作,即使他没有刻意这样做,他的动作和机器之间也自然地有一种和谐感。他不需要遵照任何书面的指示,因为手中物质的本质决定了他的思路和动作,同时他的思路和动作也在不断改变他手中物质的本质。所以物质和他的思想一同不断地改变,直到他的内心与物质同时达到正常与平静。
  • “我们活在一个价值混淆的时代,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过去的思维模式已经无法应付新的状况。曾经有人这么说,不愤不启,在你冥思苦想而不可得的时候,不要沿着原有的思路继续走下去,你应该停下脚步,放松一段时间,发散自己的思想,直到碰到一些事,能够让你拓展原先知识的根基,才继续前进。每一个人都熟悉这种经验,我想一旦整个文化的根基需要拓展的时候,就会出现相同的状况。

15

  • 而他真正的想法是,这些规则是作品写好之后才归纳出来的,作者不是依照这些原则来写作的。他最后终于确信,这些学生想模仿的作家,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原则,只是把他们认为对的东西写下来,然后再回头看看是否有问题,如果修辞不妥,可以再修正。
  • 印刷品复制了艺术,却不是艺术,
  • 有数以百计的各种规则为那些喜欢零零碎碎的人而设立。没有人在写作时还会记得那些。这就好像餐桌上的繁文缛节一样,不是从真正的礼貌和人性出发,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像绅士和淑女一样表现的欲望。绅士淑女般良好的餐桌礼仪以及说话、写作的合乎文法,被认为是挤进上流社会的晋身阶。

16

  • 那些成功的人要比别人明白,其实登山并没有唯一或是固定的路线,有多少这样的人就有多少条路。
  • 虽然因为语言上的僵化,这些旧路即将丧失它们的日常意义,甚至封闭了,但这并不表示山已经消失了,它仍然在那儿,只要人有意识,它就存在。
  • 她之所以会卡住,是因为她只想重复听过的事,就像他的第一天,只想重复早已决定要说的内容。她之所以写不出有关博兹曼的事,是因为她想不出博兹曼有什么值得重复写下来的地方。很奇怪,她竟然不知道自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而不要在乎别人说过什么。而把题材缩减到一块砖就突破了她的瓶颈。因为很明显,她必须直接地、不受任何阻碍地观察这块砖。
  • 现在我们对所有重量都会有消极的反应,继续前行下去就会逐渐习惯了……
  • 他不需要别人强迫他去学习,他的动力来自于内在。这个时候,他就是一个自由的人,他不需要许多规章制度的督促。事实上,如果老师上课的态度松懈,他倒可能会唐突地问许多问题去督促老师。
  • 这种结果让他证实了一个长久以来的直觉:越聪明越认真的学生越不需要分数,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学问的本身比较感兴趣。而越懒惰越愚笨的学生则越需要分数,因为可以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否及格了。
  • 当你在深山中越走越远时,冒险的渴望会逐渐被安全的需要所取代,大山是危险的,哪怕走错一步,扭了脚踝,你都会感受到自己孤立于文明世界之外。
  • 评分制度会掩盖教学的失败。如果老师很差劲,很可能一整个学期都没有教学生任何东西,而是根据一些没有多大意义的测验编排出分数,然后让人以为有些人学得好,有些人学得不好。但是一旦取消了分数,学生会每天被迫思考到底学到了什么,老师教了什么,目标是什么,作业如何达到目标,等等。因此,取消分数之后,就产生了一个非常令人恐惧而又庞大的真空地带。
  • 他只是停下来,等待,等待那颗缺失的思想的晶种,能够突然让一切都清晰呈现。

17

  • 当你的思想不再集中于行动的目标,每爬一步不是为了爬上山顶,你会发现,这里有一片锯齿状的叶子;这块岩石有点松动;从这儿不太容易看见山顶上的雪,即使越来越接近山顶。这些都是你应该注意的事。只为了未来的某个目标而生活是肤浅的,生命萃聚在山的四面,而不是在山顶,我们脚下才是万物生长之地。
  • 学生在受命探索真理时表现出愤怒,是理性教堂朽坏的标志。他们在教室里追求真知不过是做做样子,实则依样画葫芦而已。他们才不愿承担追求真理的重任,反而会发出咒骂。
  • 良质是一种思想和陈述的特质,我们不能经由思考的方式了解它,因为下定义是一种严格而规范的思考过程,所以良质无法被定义。
  • 正统的修辞学教科书终于以富有意义的面目回到学生的视野中,里面的原则不再是令人反感的教条,更不是目的本身,不过是些技巧、手法,但它们有助于达成真正重要的目标——良质。原本不见容于传统修辞学的良质,现在却成为通向修辞学的美妙开端。
  • 它就是那个应该被写在黑板上的,每一个创造主体都拥有的神秘莫测的内在目标。
  • 克伦威尔[插图]曾经说过:“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才能爬到最高。”
  • 自我的爬山者就像一支失调的乐器,步伐不是太快就是太慢,也可能失去欣赏树梢上的美丽阳光的机会。在他步履蹒跚的时候却不休息,仍然继续前进。有的时候,刚刚观察过前面的情况,他会再看一遍。所以,他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不是太快就是太慢。他谈论的话题永远是别的事和别的地方。他的人虽然在此地,他的心却不在。因为他拒绝活在此地,他想赶快爬到山顶,但是即使爬上去了,他却仍然不会快乐,因为那样的话,山顶就变成了“此地”。他追寻的、他想要的,都已经围绕在他的身边,但是他并不要这一切,因为这些“就在他身边”。于是在体力和精神上,他所跨出的每一步都很吃力,因为他总认为自己的目标在远方。

18

  • 在哲学上有一个分支专门讨论良质的定义,就是所谓的美学,它提出来的问题就是何谓美感。
  • 要证明一个东西的存在,可以把它从环境中抽离出来,如果原先的环境无法正常运作,那么它就存在。如果我们能证明没有良质的世界运作不正常,那么我们就能证明良质是存在的。不论有没有给它定义。
  • 当自我型登山者想要刻意保护自己的形象时,通常都会撒谎
  • 如果你把登上山顶作为目标,你会辛苦得多,而这只是名义上的目标,真正的目标,是体验登山的每一分钟,同样是到达山顶,却要愉悦得多。我们慢慢往上爬,不把怨怒背在身上。
  • 我不想往前走了,因为前方看不到答案,回头看,也看不到答案。只能迂回游荡,这就是我俩现在的状态,游荡,等待答案出现。
  • 真正了解良质,不单单能服务于系统,或是击败它甚至逃脱它。真正了解良质之后就能掌握系统,将它驯服,然后使其为个人所用,让人拥有完全的自由,从而实现他内在的目标。
  • 良质是知识的枢纽,围绕着它,知识可以排列出各种样式。

19

  • 两难在希腊语里,是指一只凶猛的、正准备攻击人的野牛头上的两只角。
  • 哲学上的神秘主义认为真理是无法定义的,只能通过非理性的方式了解。这种思想从人类历史早期就一直伴随着我们。这就是禅的根基,但是这并不属于学术研究的范围。
  • 大人训练小孩子不去做他们喜欢的事,但是……但是什么呢?当然!要去做别人喜欢的事。而别人是指谁呢?父母、老师、督学、警察、法官、上司、国王、独裁者,这些都是权威。一旦你被训练得轻视自己的喜好,那么当然你就会对别人更加顺服——变成好奴隶。一旦你学会不做自己喜欢的事,那么你就会为系统所接受。
  • 在你作决定的时候,不要因为表面上浪漫的诉求而不去思考它古典而且根本的理由。
  • 如果每个人都知道良质是什么,为什么对它会有这么不一致的意见?
  • 爬到山顶的时候,阳光自然就会透进来。
  • 森林里面的寂静会让每一个人都有所进步。
  • 根据斐德洛的见解,这个世界是由三种事物所组成的,就是心、物和良质。
  • 这表示良质不仅仅是主体和客体相遇所产生的结果,实际上主体和客体的存在是由良质这个事件产生的。良质是主体和客体的因,而过去大家误以为主体和客体才是因。

20

  • 禅是山谷的精神,而不是山顶。你在山顶发现的禅,是你把它带上去的。
  • “过去”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未来”则存在于我们的计划之中,而只有“现在”才是唯一的现实。
  • 如果我们想用我们所创造的世界去涵盖我们创造的源头,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良质无法被定义,如果我们去定义,我们所定义的也无法涵盖良质整体。
  • 而是绝对的一元论。良质是一切的源头和本质
  • 道[良质]可道[定义],非常道[绝对的良质]。
  • 他所提倡的良质就是这里所谓的道,是所有宗教的原创力,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是所有知识的源头,是一切的源头。

21

  • 他心情好的时候也能够体谅别人。
  • 我想二十世纪混乱而不连贯的精神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这些非理性的元素在哭喊着寻求认同。
  • 首先,斐德洛说过“良质就是佛陀”,这种断言如果是真的,就能为人类现在分裂的三种经验找到融合的理性基础,这三个方面是宗教、艺术和科学。如果能够证明这三者的中心术语就是良质,而良质只有一种而非许多种,那么这三种分裂的经验就有了互相交流的基础。

22

  • 如果有一个威力足够的望远镜,看得够远的话,我们所看见的会是自己的后脑勺。
  • 根据相对论,黎曼几何学最好地描述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 一个几何学不可能比另一个更正确,它只可能是更方便。几何学与对错无关,而与先进与否有关。
  • 一个事实越普遍,越是值得珍惜。那些能够多次使用的比很难再次出现的更好。
  • 并非是这些事实,而是事物之间的关系造就了宇宙的普遍和谐,这才是唯一的客观现实。

24

  • 如果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能够看到良质,而且感觉到它的存在,那么他就是一个关心工作的人。如果一个人关心自己所看到的和手中所做的,那么他一定有某些良质的特性。
  • 良质就是佛陀。良质就是科学的现实。良质就是艺术的目标。这些观念仍然需要融入日常生活当中来认识。而最实用又与日常息息相关的方法莫过于我一直提到的——修理摩托车。
  • “卡住”是最常碰到的一种麻烦。如果你想一下子说太多东西,往往就会这样。你要做的就是,不要强迫自己立刻写出来,因为这会使你更写不出东西。你只要先把事情一样一样地区分清楚,然后每次只写一样。如果你一边想要说什么,一边想先说什么,就太复杂了。所以要先把它们区分清楚,列出要说的事,然后再排出先后顺序。
  • 这个时候,你面对的正是西方思想里最大的缺憾。你需要一个解决的方法,然而传统科学不曾教导你如何自己摸索着解决。它让你清楚地知道身在何处,也能够验证你拥有的知识,但是它无法告诉你该往何处去,除非你的方向只是过去方向的延续。因此创意、原创力、发明、直觉、想象——换句话说就是“不被卡住”——全在它的研究范围之外。
  • 传统的理性将世界分为主观和客观,把良质摒除在外,一旦卡住了的时候,任何主客观的事物均无法像良质一样,告诉你该往哪里去。
  • 过去不能回忆过去,未来不能激发未来,所以此时此地的经验就是最重要的一切了。
  • 所以不应逃避被卡住的情形,它是达到真正了解之前的心灵状态。要想了解良质,不论是在技术工作上还是其他方面,放下自我,接纳这种被卡住的现象是个关键。无师自通的技术人员就是因为常常被卡住,才比接受过学院训练的人员更了解良质。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处理突发的状况。
  • 我们总是不时地闯入别人的生活,不过却没被发现。

25

  • 你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把它做得很漂亮,或是很丑陋。而你要想有高品质的表现,做得漂亮一点儿,就必须有能力知道什么是好,并且有能力理解实现目标的方法,也就是同时具有对良质的古典和浪漫的认知。
  • 人的热情、情感以及意识中情感的层面,其实也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而且是它的核心。
  • 内心的平静有三个等级。其中生理的平静虽然有许多层次,但似乎是最容易达到的境界,印度神秘主义者就可以埋在地下好几天,却仍然活着。精神的平静,也就是消除杂念,相对来说不太容易做到,但是仍然可以达成。但是价值的平静,也就是一个人没有欲望,只是单纯地过自己的日子,这似乎是最难的。
  • 内心的平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会产生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就会产生正确的行动,而采取了正确行动的工作,便可使别人从中看到做事人内心的平静。这就是韩国那面墙的意义,它反映出了人们精神上的状态。
  • 太阳已经下山了,我有一种强烈的寂寞感和孤独感,我的精神也随太阳西沉了。
  • 有的时候,想到这一点,我认为所谓一个人能够进入别人的心灵,只是言语上的幻觉,只是一种说辞,只是一种两个基本上独立的个体之间可能会有的交流而已。两者真正的关系仍是无法得知的。想要探测别人的内心只会扭曲你的观察所得。所以我想做的就是,在某些情况之下,让自己看到的不被扭曲。

26

  • 如果经常调试、定期翻修,它们就会和你一样长寿,甚至比你寿命更长。这就是所谓的良质。我们骑了这么远,它都没有出过问题。
  • 一个具有进取心的人,不会闲散得无事可做,在一旁忧心忡忡。相反,他总是站在自我意识的火车头上,观察着铁轨,一旦发现有什么出现,便立刻迎上前去。这就是进取心。
  • 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长久的安静,看见、听见、感受到真正的宇宙,而不是一些八股的思想,他必然会充满进取心。进取心不是某种稀奇古怪的东西。这也是我喜欢这个词的原因。
  • 陷阱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因外在的环境使你放弃了良质,我称之为挫折。第二种是你内在的因素引起的,我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称呼,姑且称之为忧虑。
  • 第一次拆卸部件可能会不顺利,因为你要花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应付意外的损害。但是毫无疑问,下一次你就会远远超过专家了。带着进取心从实干中学习虽然辛苦,但是你对它的方方面面建立了良好的感觉,这是专家不可能拥有的。
  • 这一部分有三个陷阱。第一个陷阱会限制情感理解,叫作“价值的陷阱”;第二个则会阻碍认知理解,叫作“真理的陷阱”;第三个会阻碍精神运动行为,叫作“肌肉的陷阱”。其中价值的陷阱最严重也最危险。
  • 而摒除烦躁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设定工作时间。尤其是新的工作,需要许多不熟悉的技巧,如果要赶时间,那么把预期时间加倍,然后降低过高的期望。整体目标的重要性要降低些,具体目标则提高些。这需要我们的价值观有弹性。在改变价值观的时候,通常会丧失掉一些进取心,但是这种牺牲是必需的,这总比因为烦躁而引发很多错误,最终导致进取心丧失殆尽要好得多。
  • 或许学习的最好方式就是一发现陷阱就停下来,仔细研究,然后再去进行手中的工作。
  • “无”不是表示一无所有,“无”只是说没有等级,不是“一”,不是“零”,不是“是”,也不是“非”。它表示在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超越了“是”与“非”的等级,因而它所强调的就是不去问问题。
  • 我们可以断言,“无”对于科学的推动,比“是”或“否”要有力得多。是与否只是肯定或者否定某一种假设,而“无”告诉你,答案超越了你的假设,所以它能够刺激科学前进。
  • 如果你的实验结果没有回答你的问题,那么它意味着两种可能,要么你的实验过程有问题,要么你对问题的理解需要扩展到更大的层面。
  • 你真正在维修的车子,其实是“你自己”。外面的那部机器和里面的这个人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它们会一同亲近良质或者远离良质。
  • 他们高速驶向城里,有特定的目的,所以就此时此地而言,他们只是短暂地路过,他们脑海中想的是要去什么地方,而不是自己目前身在何处。

28

  • 就好像电影结束了,虽然你知道那不是真实的世界,但是却无法脱身。
  • 不要抛弃任何东西,永远、永远都不要再抛弃任何东西。
  • 怀特海[插图]曾经说过:“所有的哲学都只不过是柏拉图的脚注。”
  • 所以良质不是方法,而是方法所追求的目标。
  • 伟大的学校都是在黑格尔式的争辩中发展壮大的,而不能接受有悖于其基本信条的论文的学校则会一成不变。
  • 因为他深陷在良质的形而上学之内,无法看清外界的事物。由于没有人了解他的内在世界,因此他完了。

29

  • 我认为这是因为身体上的距离和寂寞毫不相关,造成寂寞的原因是心理上的距离。
  • 造成这种寂寞的主要原因就是科技,就是科技的产品,像电视、喷气式飞机、高速公路,等等——但是我希望说明一点,真正的祸首并不是科技本身,而是科技所带来的一种趋势,物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学是一种艺术,因为它可以被简化为一种理性的秩序体系。
  • 修辞学和烹饪都是诱人堕落之途——因为它们所诉求的是人的情感而非真正的知识。
  • 真理、知识,是不因任何人的意见而改变的
  • “是什么使希腊的战士表现得这样神勇?”基托提出这样的疑问,“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责任感——对别人的责任感,而是对自己的责任感。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被我们翻译成‘美德(virtue)'。然而,希腊原文却是‘卓越(aretê)'……这个词有许多值得讨论之处。它贯穿了希腊人整个的生活。”
  • “卓越”暗示着对生活的完整或唯一性的尊重,因而不喜欢专门化。它还暗示着对所谓的效率的轻视——它具有更高等级的效率,这种效率并不存在于生命的某一种才能中,而是存在于生命本身。
  • 一个人只要望着地平线,或许就能得到内心的平静。
  • 他不禁想到,我们最苛责别人的地方,往往就是我们自己最深的恐惧。

30

  • 辩证法是逻辑的源头,但是却来自于修辞学,而修辞学则是神话和古希腊诗学的传承。这既符合历史,也符合常识。而诗与神话则是史前人类对周遭世界的反映,而且以良质为根基。所以,归根结底,是良质而非辩证法酝酿了我们所知的这一切。
  • 理性教堂就像所有有组织的机构一样,并非建立在个人的优点而是建立在个人的弱点之上。理性教堂要求的并非能力,而是无能。一个无能的人才容易受教。而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总会带给别人威胁感。
  • 你必须要独自经过那死荫的幽谷

31

  • 我靠着取悦别人过活,这样才能脱身。你揣测别人希望听到你说什么,然后假装主动又自然地说出来,这样才能脱身。一定要让别人信服才行。我如果不背弃他,恐怕到现在还在医院里。他却始终忠实于自己的信念,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区别,克里斯知道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我觉他是活生生的人,而我才是鬼魂。
  • 大海寒冷而湛蓝,让我有种奇怪的绝望感。住在海边的人永远不会了解海洋对于住在内陆的人的意义——它代表了如此遥远而庞大的梦想,虽然就在眼前,但是在最深的潜意识里,你却看不见它。当他们到达海洋的时候,将意识与潜意识的梦境进行比较,就会感到挫败。他们走了这么远的路,却到达了一个永远无法探知深度的神秘之处。它是一切的源头。

32

  • 如果你有正确的态度就不难。事实上难的是要有正确的态度。
  • 当然,试炼永远不会了结。人只要活着就会发生不愉快的事和不幸的事。但是我现在有一种以前没有过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内里:我们赢了。情况正在慢慢好起来。我们几乎可以这样期待。

十周年纪念版作者手记

  • 嬉皮士知道他们要什么,并美其名曰“自由”。可是在经过彻底的分析之后,所谓“自由”纯粹是一个消极的目标,是一个很糟糕的词。嬉皮士们没有提出改良的方向,只制造出一些吸引眼球却转瞬即逝的东西,其中有些返璞归真的主张,日渐演变成纯粹的堕落。返璞归真自有其趣味,但是当成严肃的毕生事业就不大可行了
  • 我活了下来,不为什么,只是一种惯性。
  • 我们现在深深地感知到,虽然名字和面孔一代一代都在改变,却有一种让我们相亲相爱的深广形态,始终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