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系列(全六册)

青梅煮酒

第一章 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

  • 好景不长。就在十几年后的1853年,马休·佩里准将率领的一支只有4艘军舰组成的美国舰队,也一样打开了日本的国门。由于这4艘军舰通身漆黑,航行中冒出滚滚黑烟,所以历史上把这次事件叫作“黑船来航”。
  • 1854年3月12日,当时统治日本的德川幕府被迫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和好条约》(通称《神奈川条约》)。
  • 可以说,在没有动用武力的情况下,西方列强在日本取得了之前在中国通过武力所获得的几乎所有权利。
  • 就这样,当时亚洲远东地区仅有的两个独立国家中国和日本都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
  • 1863年6月25日、7月8日和7月11日,日本著名强藩“长州藩”的武士就先后炮击了美国、法国、荷兰的商船和舰队,这些举动无疑立即遭到这些国家的武力镇压,是为“下关战争”。
  • 率先开炮击中英舰的那名炮手后来大大有名,他就是日本陆军第一位元帅大山岩。给他搬炮弹的两个人名气也不小。一个叫山本权兵卫,公认的“日本海军之父”。另一个叫东乡平八郎,后来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军令部部长等职,在随后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都属于不折不扣的风云人物。
  • 在日本长达数百年的幕府时期,天皇都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地位。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万世一系,是大和民族的象征乃至现身人间的神;另一方面他并不掌握权力,实际权力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 “明治”一词取自《易经》,“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维新三杰”。当时西乡隆盛40岁,大久保利通37岁,木户孝允34岁,都年富力强,正值当打之年。
  • 明治维新提出的三大口号是:“殖产兴业,文化开明,富国强兵。”
  • 到1880年前后,日本已经建成了两大陆军工厂——东京、大阪炮兵工厂,两大海军工厂——筑地海军工厂和横须贺海军造船厂。
  • 1880年,日本自己设计建造的军舰“磐城”号就在这里下水。比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军舰“恬吉”号晚了整整12年。
  • 军事工厂为民用企业提供生产设备,对日本近代民用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 像三菱、三井、川崎、住友等这些未来日本的巨无霸财团,起步发展的第一桶金大多来源于此。
  •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已成为仅次于英、美的世界第三海运大国。
  • 1872年,日本就开通了火车,比中国早了整整25年。
  • 明治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大力扶植私人资本,加速了日本产业革命的进程,使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强国。
  • 大学士徐桐有过一段“精彩”的言论:“所谓西洋各国,除意大利真有其国外,其余都是汉奸捏造出来吓唬人的。”
  •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用来生产洋枪洋炮,拉开了晚清洋务运动的序幕。
  • 从美国购入一支步枪需要纹银12两,而江南制造总局的造枪成本是24两,天津机器局更是需要40两。就这还没有考虑质量因素。
  • 1868年7月,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军舰成功下水。曾国藩亲自为该舰命名为“恬吉”号,寓意为“四海恬波,厂务安吉”。
  • 急功近利却很会算账的清政府认为,造舰慢,花钱也多,不如买来得快,还省钱。目光短浅的大清从此走上了购舰之路,造成中国的造船事业在与日本的竞争中很快掉队、落伍。
  • 张之洞曾说:“江南局积弊,在于每换一次总办,必填心腹三四十人,陈陈相因,有增无减。”
  • 日军统计后惊讶地发现,大清陆上炮台各种火炮型号达到84种,军舰上舰炮的型号也有70种之多。这么多的型号,别说战斗力,连炮弹都不好配。
  • 日本人到欧洲来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求回国后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是问哪个船厂的船造得好,价钱如何,回去拿钱来买就是了。
  • 在造船业务上,基础并不比中国强多少的日本却一直坚持走引进和自主研发并举之路。
  • 与日本相反的是,对于民间资本的利用和民用工业的发展,清政府一直采取压制和控制的办法,采取的方式基本是“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这就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在工业化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和中国都想到了“借力”,用今天的时髦语言就是“引进来,走出去”,但由于双方思路、方法不同,结果迥异。
  • 政府在利用外籍技术人员问题上的一贯做法是“只借助而不依赖”,“只备咨询而无权决策”。
  • 明治时期日本派出的留学生总计超过2000人。仅文部省派出的留学生总数就有683名,其中学人文科学者269名,学自然科学者414名。到了19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技术人员的逐渐成才和留学生的陆续归国,越来越多的科技骨干开始发挥主要作用。
  • 咱中国人历来重“实干”,不重统计。
  • 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前,已经完成了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改造,到日俄战争之前,再次完成了以机械、钢铁行业为中心的重工业产业化,实现了从农业到轻工业再到重工业的产业革命,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一跃成为新兴工业强国,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列强80年才走完的路,速度之快、成效之高,只能让我们望洋兴叹。
  • 优秀人才都去参加科举,因为只有参加科举考试才能“做官”。只有那些科举考取功名无望的人才会退而求其次去尝试学学这些大家都看不起的西学。
  • 《海国图志》是著名学者魏源受林则徐委托编著的一部有关世界地理、历史、文化、科技等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这本书提出来的。该书1842年成书之后,在中国几乎无人问津,到1862年甚至已经绝版。与之相反的是,《海国图志》传到日本之后,却被奉为“葵花宝典”和“九阴真经”广为流传,几乎成了日本一切知识分子都能读到的著作。该书在日本连续出版22次还脱销,一时间“东京纸贵”。
  • 一部是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另一部就是美国人马汉的《海权论》
  • 学问乃立身建业之本,务使乡中无不学之户,家中无不学之人。
  • 《学制》的要求分三个层次:第一,普及初等教育和发展师范教育,课程仿效西方国家开设数学、地理、物理、化学等课程;第二,改革中等教育和发展实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大批初级和高级技术人才;第三,注重重点大学的建设,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
  • 1907年,开始实行六年义务教育制,小学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8%。
  • 不久前看过一则报道,离贵州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小七孔桥景区五公里之外的荔波县瑶山乡菇类村,全村1200人中,有1100多人是文盲或半文盲。从1907年到2016年,时间跨越了两个世纪。
  • 日本建军始终以世界第一为目标。
  • 1873年1月,明治政府颁布了《征兵令》,取消原来武士阶层的军事特权,宣告了封建兵制的结束。
  • 在19世纪80年代,日本军费开支通常占到财政总支出的1/4,军费开支始终放在政府支出的首要位置
  • 萨摩藩掌控海军,长州藩主宰陆军,带有明显的地域和宗派色彩。
  • 日本陆海军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宿仇,历来尿不到一个壶里,抢夺有限的战争资源是他们永恒的主题。
  • 陆军:陆军省,参谋本部,教育总监。 海军:海军省,军令部,联合舰队。
  • 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清兵衣服上打着“兵”或“勇”字,这个“兵”就是所谓的正规军八旗和绿营,那些“勇”就是临时招募来的地方部队,大致包括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以及安徽毅军、河南嵩武军、东北练军、湖南楚军、山东绥军和巩军等。
  •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真正能打仗的不是野战军、正规军,而是武警、派出所民警和协管、城管。

日本军国主义初具雏形

  • 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一切为了侵略扩张的黩武思想和行动
  • “军国主义就是以军事组织力量作为政权的重心,一切政治势力都附从于军事势力之下,一切政治组织都附从于军国组织之下。”
  • 国事军人说了算,一切围绕军事转;经济建设让一让,主要任务是打仗。
  • 第一个因素,独具特色的天皇制。
  • 宪法首先明确了天皇在国家权力中至高无上的地位。除了在政治、军事、经济、法律、外交等方面的最高权力之外,更为上述权力罩上了一种神权的色彩,成为维系日本军国主义制度的基石。
  • 第十条还说,行政上的官制由天皇任命文武官员,因此首相不能罢免大臣。一定要罢免时,必须以内阁意见不一致为由实行总辞职,然后由天皇任命新首相重新组阁。战前首相近卫文麿排除外相松冈洋右,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 在老百姓之间流传着这样的话,如果拿到天皇走过的砂石,就会全家安宁,五谷丰登。”
  • 师团之下分别是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别对应旅、团、营、连、排。
  • 日本陆军大将山下奉文,因横扫马来亚和新加坡被盟军惊呼为“马来之虎”,为人飞扬跋扈,“你只能说‘yes or no'”的经典话语就出自他口。
  • 日本有个首相叫田中义一,“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就出自他的《田中奏折》。
  • 日本士兵认为,在天皇面前任何生命都微不足道,对天皇的效忠重于泰山,而自己的生命轻于鸿毛,一个日本战士的最高荣誉就是为天皇战死。
  • 美国人因为恐惧日本最后的殊死抗击,才同意日本保留国体,也就是保留天皇。
  • 军政分离,军“主”,政“从”。
  • 相对于政治家而言,军人往往崇尚通过武力解决问题,自然就会缺乏相对理性的判断力。
  • 德国判处绞刑的12人中,文官居多,真正的武官只有凯特尔和约德尔两人。说明德国的侵略主要是政治家发动的。而日本被绞死的7人中,6人是陆海军大将,唯一的文人广田弘毅还有凑数之嫌,说明战争的发起者主要是军人
  • 政府和军队分离,造成了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的同等重要和不分主次。这样就形成了日本的第一个矛盾——“军部与政府之间的矛盾”。
  • 在内部存在几大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一是政府和军部的矛盾;其二是陆军和海军的矛盾;其三是陆军内部“统制派”和“皇道派”的矛盾;其四是海军内部“舰队派”和“条约派”的矛盾。这些矛盾互相交织,互相制约,成为日本最终战败的部分原因。
  • 一个明显的例子,中途岛之战日本海军遭受重创的消息并没有人告诉首相东条英机,他是过了很长时间才知道战斗中损失了帝国海军最精锐的4艘重型航母。
  • 冲向高山,让尸骸填满沟壑。走向大海,让浮尸漂满海面。我们愿为天皇而死,誓不回还
  • 赵匡胤那一杯酒之后,中国逐渐走上了“文尊武卑”“文主武从”之路,扼杀了中华民族本来就不多的血性。
  • 安重根和尹奉吉后来都被处决。大家可能已经从名字上看出,他们都是朝鲜人。要是中国人,该多解气。
  • “武士道”,核心内容就是“效忠君主,以武为本,崇尚武勇,重名轻死,杀身成仁”。
  • 日本以“樱花”比喻武士,他们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盛开,而在凋零之时。花期不长的樱花会在一夜之间全部凋零,没有一朵残留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最高精神境界,在片刻耀眼的美丽中达到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毫不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 至于选择剖腹作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是因为他们认为人的灵魂宿于肚腹之中,在有必要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时就选择剖腹。
  • 由于轻视生命的价值,所以日本军人也绝不会去看重战俘的生命。
  • 日本战败后,陆军元帅杉山元每天都会多次听到夫人冷冰冰的声音:“日本已经战败了,你怎么还有脸活着?怎么还不剖腹?
  • 第五个因素,大力兴办高等军事院校,培养对外侵略扩张的“精英人才”。
  • 日本人做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始终把对人的教育放在首要位置。
  • 在“陆士”学习过的中国著名军人包括蒋百里、蔡锷、孙传芳、阎锡山、何应钦、汤恩伯、朱绍良、程潜等。
  • “陆大”第一期首席叫东条英教,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的父亲。
  • “海兵”最终与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英国达特茅斯海军学院一起被并称为世界三大海军高校。
  • 太平洋战争其实就是日本江田岛海军兵学校和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之间的战争。
  •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作为八国联军主力侵犯中国,1904年日俄战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出兵西伯利亚,1931年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全面侵华,1939年诺门坎日苏之战,1941年挑起太平洋战争。

第二章 甲午战争

  • 早在中国隋朝时期,羽骑尉朱宽奉隋炀帝之令出海,见到这一岛屿“地界于万涛之间,蟠旋蜿蜒,若虬龙浮于水中”,随即将之命名为“流虬”,唐朝时更名为“流求”。明太祖朱元璋再次改名为“琉球”——石之有光为“琉”,磨圆的玉石叫“球”,意思是海中发光的美玉。
  • 经过一番唇枪舌剑,1874年10月31日,军事上占尽优势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北京专条》,清政府付给“日本国从前被害难民之家”抚恤银10万两和日军在台“修道建房等费用”40万两。12月20日,日军从中国台湾全部撤走。
  • 《北京专条》承认日本这次的侵略是“保民义举”,变相承认日本对琉球的专属统治地位。
  • 古来忠孝几人全,忧国思家已五年。一死犹期存社稷,高堂专赖弟兄贤。

世界第九之北洋水师

  • 1875年5月30日,清廷决定分别成立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任命李鸿章为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总管北洋水师,沈葆桢为南洋通商事务大臣总管南洋水师。
  • 1880年12月,大清与德国伏尔锵船厂签订了一个大合同:斥巨资340万两打造两艘巨型铁甲舰,这就是后来威震远东的“定远”号和“镇远”号。
  • 1888年,时任户部尚书,也就是财政部长的翁同龢,借机以筹备慈禧大寿庆典为名,大幅度削减北洋水师经费,严禁北洋水师再添加新的“舰、炮、军火”。
  • 由于缺钱,无法对外购买,无奈的李鸿章只能通过天津机械局的兵工厂给北洋水师生产、供应炮弹。这些炮弹大多是实心弹,“穿而不炸”已经见怪不怪,且多有尺寸不合格、无法使用者。
  • 回头看看日本海军江田岛海军兵学校建校之初就与地方政府划定方圆多大范围不能出现娱乐场所的做法,我们就已经看到北洋舰队的最后命运。
  • 1891年,排水量4238吨的“桥立”号下水。这预示着在甲午战争开战之前,日本的造舰技术已经接近或达到了世界水平。

祸起弱邻

  • 本来已经占据绝对上风的日本,被横空出世的一位年轻人搅局逆转,再次功亏一篑。这位当时年仅26岁的年轻人,因处事果断,后来被任命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全权代表,他就是乱世枭雄袁世凯。
  • 大清国从中央到地方官场一片漆黑,朝野滔滔,相习成风,全民丧失信仰,社会风气江河日下,人心腐败已达不可救药的地步

大东沟海战

  • 至此,大东沟海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甲午海战”,宣告结束。

鏖兵辽东

  • 旅顺港大清刚刚购自欧洲的4000吨优质铁轨也被日军抢走,原封不动地铺设在东京的铁路上。

那一年,威海卫的冬天特别冷

  • 战后日本的史学家曾说,甲午战争是由政治家掌舵的战争,作为文官的伊藤博文从政治策略的观点出发,给日本指明了方向,军事被放在有利于政治策略的位置上,这才有了甲午战争的完胜。可惜的是,日本之后逐渐背离并放弃了这条道路,最终走向万劫不复。
  • 1894年2月17日,请永远记住这个耻辱的日子。
  • 1951年,当听到第三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打进汉城的消息时,93岁的萨镇冰掩面而泣,老泪纵横。

马关之耻

  • 1895年1月7日,朝鲜国王李熙率领世子及文武百官参拜汉城宗庙,宣布了“洪范十四条”。其中第一条庄严宣告:“割断依附清国虑念,确建独立自主基础。”朝鲜半岛与中华千年之久的宗藩关系就此结束。
  • 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 七十老翁,蒙汉奸之恶名,几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之势。

第三章 日俄战争

  • 俄国尼古拉二世时代的名臣谢尔盖·维特曾经说过:“俄罗斯不需要外交,需要的只有武力。”
  • 1898年,东清铁路动工修建,俄国中东铁路工程局进驻松江平原上的香坊田家烧锅,这里后来成为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的交点。由于叫田家烧锅实在有点不好听,这里最后有了一个浪漫的名字,叫哈尔滨。
  • 1900年8月3日,俄军占领哈尔滨。8月29日占领齐齐哈尔。9月22日占领吉林。10月1日占领沈阳。10月4日占领锦州。10月6日,各路俄军在铁岭会师。至此,东北三省全部为俄军所控制,11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沦丧敌手。

不宣而战

  • “瓦良格”号也成为苏俄海军不断传承下去的英雄舰名。它的最后一艘,就是现在中国的航母“辽宁”号。
  • 黄金总是沉入水底,飘在海面上的只有马粪。

狼奔豕突

  • 带“丸”字的一般都是日本的运输船。

旅顺鏖兵

  • 当有人提出这种办法很可能造成大量的误伤时,儿玉源太郎面无表情地回答:“多死点人没关系。这是日本赌国运的一战,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时间!”这句话让老酒想起辽沈战役中同样冷若冰霜的林彪:“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原来所谓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这样来的。
  • 没有乃木希典大将,旅顺也拿下来了;没有东乡平八郎大将,对马海战也能赢,但要是没了明石元二郎大佐,日本绝不能赢得日俄战争。”

倒霉的远航

  • 德国《柏林日报》如此写道,俄国的指挥官肯定是失去了理智。这次“事件”也为俄第二太平洋舰队赢得了“疯狗舰队”的美名。

对马海战

  • 少尉也是个风流情种,之后经常出入风月场所。日本艺伎在为客人修指甲时,价格是一根手指一毛钱,由于少了两根手指,少尉可以少付两毛钱,因此落了个“八毛钱”的雅号。这个当时的海军实习少尉,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
  • 东乡平八郎绝对没有想到,面前这个英气勃勃的年轻人,将在40年后埋葬他手下的那支无敌舰队。这个当时只有20岁的小伙儿,就是后来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海军五星上将切斯特·威廉·尼米兹。

朴次茅斯和约:埋下仇恨的种子

  • 对于日本政府的侵略政策,日本民众所关心的只是掠夺他国的财富,根本无视可能对别国造成的伤害。这种自私、狭隘、不辨是非的极端民族主义,自然纵容了当权者更加肆无忌惮地向他国伸出掠夺之手。
  • 战后不久,西方各国纷纷取消之前和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将驻日使节提升为大使级,日本的民族主义精神日益强盛。
  • 1907年4月19日,日本通过了“明治四十年帝国国防方针”——美国首次成为日本的假想敌!

第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远东

  •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夫妇在塞尔维亚首府萨拉热窝遇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华盛顿会议

  • 经过近三个月的明争暗斗,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五国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国海军条约》(《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 “条约派”的著名人物山梨胜之进海军大将曾经说:“如果加藤友三郎能够多活几年的话,日本很可能就不会陷入太平洋战争。”

日本海军走上战争之路

  • 在德、意、日疯狂扩军备战的同时,美、英、法却在主动限制本国和今后盟友的海军军备,今天回头看,那简直是一场闹剧、一场悲哀。

第五章 九一八事变

  • 文人做事,瞻前顾后,说了不做;武人做事,雷厉风行,做了再说。

“昭和第一兵家”

  • 未来世界的冲突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冲突。
  • 石原还认为:“中国虽有自古以来的高度文明,但其物质生活又极为原始,各个地方高度自给自足,这些都成为打持久战极为有利的条件。如果日本与中国开战,则一定要速战速决,日本要尽快逼迫中国进行战略决战,在最短的时间内使之屈服,绝对不能打成持久战。但是会不会变成持久战则主要取决于中国的意志。”这就道出了石原对未来中日战争的担心。
  • 他们密谋之后所促成的“满洲事变”,中国人叫“九一八事变”,就是后来被称为昭和时期三大“下克上”事件的第一件。其余两件辻政信、服部卓四郎策划的“诺门坎事件”和富永恭次、佐藤贤了实施的“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事件”

一·二八淞沪抗战

  • 借蒋介石2月电令国民党“中央军”第十八军陈诚部驰援上海参战之机,中共发动了赣州战役,战役由彭德怀任总指挥。到3月8日,历时33天的赣州战役以红军的失败宣告结束。这场失败的战役,让调往上海参战的第十八军被拖住一个月之久,间接拖了淞沪抗战的后腿。

日本退出国际联盟

  • “一个国家被别人武装侵略的时候首先要自己奋起抗战,国联才谈得上给它撑腰主持正义。如果它自己都不抵抗,要指望国联为它火中取栗,那是不现实的。

是非张学良

  • 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尽英雄。我虽并非英雄汉,惟有好色似英雄。
  •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

第六章 “二二六事件”

  • 第一位就是日本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国家主义的倡导者、军国主义理论的鼻祖——北一辉。

喋血“五一五”

  • 这一点和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松井石根有点类似。当年一个叫蒋志清的中国青年留学日本时,就住在松井石根家里,这个小蒋后来改名叫蒋介石。

第七章 中国全面抗战

  • 不惹事,不怕事,不说硬话,不做软事

卢沟桥事变

  • 还有一支中国军队也发来了请战电报,表示愿意在南京国民政府“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迫切陈词,不胜屏营待命”。这封电报的署名人多达7个,个个鼎鼎大名,如雷贯耳。他们是中共中央的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贺龙、林彪、刘伯承、徐向前。
  • 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敌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咱们也有战略家

  • 打不了也要打,打败了就退,退了还是打。无论打到什么田地,穷尽输光不要紧,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 蒋百里的三女儿,就是大家熟知的著名钢琴家、歌唱家蒋英,蒋英的丈夫更加有名,他就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

实力悬殊

  • 俄国人不是白求恩,他们的意图显而易见,那就是通过中国拖住日本,让其不能全力北上,减轻苏军在远东的压力,从而避免在可能出现与德国发生的战争时两线作战、腹背受敌。

徐州会战

  • 在之后召开的开封军事会议上,韩复榘被蒋介石以“作战不力,抗命不遵”的罪名逮捕,随后于1月24日在武汉执行枪决,老韩也有幸成为抗战之后第一个被枪毙的省府主席。

河畔鏖兵

  • 玉田大佐的夜袭可谓整个诺门坎战役中日军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开创利用夜间恶劣天气实施大规模坦克集群攻击的成功范例。这一战例后来被许多军事院校写入了教材。

第二章 三国同盟

  • 由于罗马和柏林都处在同一条经线上,墨索里尼第一次使用了“轴心”这一名词,这也正是后来“轴心国”称呼的由来。

近卫出山

  • 1939年9月1日和17日,德国、苏联从东西两面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随即履行对波兰的承诺对德国宣战,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劫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开启地狱之门:日军进占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 就在日本刚刚进驻法属印度支那之后的9月26日,忍无可忍的美国终于出手:宣布除西半球各国和英国之外,禁止向其他国家输出废钢铁,同时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的战争贷款。

第三章 北进?南进!

  • 1941年2月8日,著名的《租借法案》以260票对165票在众议院获得通过,3月8日又以60票对31票在参议院获得通过。3月11日,由罗斯福总统签署的法案正式生效。法案授权美国总统“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予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

北进?南进!

  • 在政治家眼里,什么都是浮云,需要就是一切!

第一章 偷袭珍珠港

  • 山本认为,所谓打赌,就是当遇到某一问题,双方各持己见、争执不下时,押上一些赌注,迫使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或者观点负责的一种游戏。

路漫漫

  • 短短15分钟,所有飞机就完成了起飞和空中编队。请大家记住这个时间。到后边就能够比较出,中途岛海战中,那些初出茅庐的美军飞行员技术是多么蹩脚。

第二章 美国的愤怒

  • 如果说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察里津)保卫战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的话,那日军偷袭珍珠港导致美国参战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巴丹的死鬼们今晚可以安息了”

  • 对美军来说,物资是打赢战争的必需品和消耗品,战争就是用物资消耗代替士兵的生命。而日军总习惯用士兵的生命去弥补物资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