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成长:爆发式成长的25个思维模型
前言 成长有方法,一年抵三年
- 坦率地讲,我们大多数人即使拼命成长,也很难抵达金字塔的塔尖。我们如此努力,也不过是为了拥有一个普通人该有的体面生活而已。
- 物质压力并不是在一线城市奋斗的人所特有的焦虑来源。
- 如何实现财富增长,拥有更好的生活?
- 财富是什么?财富其实是成长变现的一种体现。
- 成长的本质是技能提升,它有方法论,也有规律可循,
- 我虽然现在做得很一般,但未来大有可为。只要我这样一直做下去,5~10年之后,这个品牌可能会成为一个很棒的品牌。”
- 你总是说5年后会怎样,那肯定不是第4年的最后一天突变的吧?而是通过一年一年的积累得到的。我问你,你觉得明年会比今年好多少?”
- 时间、人力、资金,等等,大多数变量都不会有大的改变,那么你的品牌怎么就能突然优秀起来?
- 你想在未来得到什么,你就要认真地规划行动——从今天开始要怎么一步一步靠近它。时间会给你答案,如果你不去做,最终时间给你的答案就是: 3年过去了,你跟3年前一样,还是不配得到那个结果。
- 拳击是一种不自然的运动,因为拳击中的每样东西都是逆向的。你要迎着疼痛而上,而不是像有理智的人那样躲避。
- 我摸索了一段时间,了解了这个行业中的几种职业上升路径,再结合我个人的优势特点,给自己定了条最可能成功的路:做最厉害的、写作速度最快的热点写手。
- 只要你认真研读一点方法论和传播学,就能快速推出热点事件文章,轻松产出10W+的文章,但是这件事现在已经不容易了。
- 。因为这样下去,到最后我还只是在贩卖劳动,一份时间只能被出售一次,我就算再能写,一天写一篇,收入的天花板也是显而易见的。
- 这份工作是我当年的offer中唯一一个不以写作、运营公众号为工作内容的offer,我做出了正确判断。
- 我拿出了一张纸,认真盘点了自己身上所有的“比较优势”,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突破口。
- 这一年,我完成了从超级个体到公司团队的转型。
- 我在2019年年末花了一个月时间研究、制定了2020年的关键战略。
- 我们要搭建出向上生长学院的核心课程体系,完善产品品类,同时并行推进音频课、线上训练营和线下公开课。
- 如果你能有意识地以天为单位逼迫自己刻意成长,一年一点儿都不短,它足足有365天之久,365天可以做很多很多事。但如果你不这样逼迫自己成长,一年确实很短,因为你无非是在按部就班中把一天重复了365次而已,你的成长不会有质的飞跃。
- 我成长的每一步背后都有大量的方法依据、决策依据、经营方式的支撑,其中大多数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 人人都知道规划个人成长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但很少有人会真的抽出大量时间来研究和规划。为什么呢?因为这一直是一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我们每日陷于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忙得没能留出时间成长,这是成长最隐蔽的杀手。
第一章 解题之前选对题
- 人生所有美好的结果,都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靠你刻意做出来的。
第二节 赛点思维:小机会随便错过,大机会死命抓住
- 选择具有唯一性、排他性、不可逆性,因为时光不能倒流,经历不能收回。选择的这种特性要求你:你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应该是你能选择的最好的那一个,你所放弃的都不如你所选择的。
第三节 战略思维:学会放弃,做“无情”的优先排序者
- “好机会不常来。天上掉馅饼时,请用水桶接,而不是用顶针。”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巴菲特说的。
- 不管做什么事,做之前先明确,影响这件事成败的关键节点是哪几个,然后,你永远都不应该将你的时间、精力、心力均分在每一个节点上,永远要把它们投入关键节点,因为关键节点决定成败。
第四节 借势思维:框架大于勤奋,所有成长均需借势
- 他为什么选择在自媒体这个方向上突破?因为他发现,人要成功,必须建立人际网络。而建立人际网络大概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不断地与人交流,建立情感联系; 第二种,通过知识或能力的吸引,让别人想要认识我。
第五节 原动力思维:你学得了别人的勤奋,学不了别人的动机
- 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情,其实本质上不在于你有多强,而在于你要顺势而为,于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
- 原动力其实应该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认知和期望,它很强大,在它的驱动下,你可以坚持做某事,克服很多困难去做成某事。
第二章 解锁人生更优解
- 成本思维:一切皆有性价比,最聪明的人不只看钱
- 不同人在面对同一件事时,做出的选择可能截然不同。这背后就是一个人的原动力,原动力是最强的驱动力。
- 很多时候,你支付更多成本反而可以提高性价比,
- 成本思维就是:万物皆有成本,凡事皆有性价比,你要做一个成本支付高手,而不是只会省钱。
- 钱不是唯一的成本,时间、决策、情感、机会、信任、心情等,都是成本。
- 你对成本这个概念有了怎样的认知?成本思维可以让你在哪些事情上做得更好?你准备如何行动?
- 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获胜的条件,而后才寻求同敌人决战的机会。
- 陈星汉:游戏应当利用人性的闪光点而不是弱点来赚钱
第二节 利他思维:所有伤害都是相互的,所有利他都是利己的
- 记住,时间成本也是成本。
- 因为很多时候,“不想放弃”成了最高的成本。
- 越是好事,双方的利益点就得结合越紧,你不要想着把它们分开。
- “我的问题是,你做这些事是因为能赚钱,还是因为你确实想创造价值来帮助、影响别人?”
- “越相近的两个东西,才越会分不太出来。如果两个东西离得太远,就一定能分出来。所以,我觉得那两个东西特别相近,离得不远。”
- 如果一个人能写出好文章、做出好课,你天天看文章、听课,就是不让他赚钱,你说这件事能持久吗?
第三节 多维思维:为啥我比你强很多,但赚得比你少很多
- 利他思维:所有伤害都是相互的,所有利他都是利己的
- 多维思维:为啥我比你强很多,但赚得比你少很多
- 多维思维是一种竞争思维,人比拼的,永远是综合能力。
- 罗振宇在某年的跨年演讲上说,所有事都是好事,如果不是,那还没到最后。今天我想告诉大家,但凡伤害,最终都是相互的,如果不是,那就是还没到那一步。少伤害别人,就是少伤害自己。
- 最好的关系,就是能合作共赢的关系。
- 一个人想要成长得快,发展得好,一是不要伤害别人,二是要学会刻意地做利他的事。弱者互相伤害,而强者互相扶持,做彼此的成长杠杆,共生共赢。最后我想说:利他,本身也是一种自信。
第四节 专注思维:只有专注,才能同时做好很多事
- 将一件事做到极致,胜过做千万件平庸的事。
- 我希望你能通过专注练就一个本事,同时兼顾很多事。
- 你的时间有限,做好任何事都需要专注
- 凡有竞争,必然多维。你在核心能力上与别人差距不太大的时候,一定要尝试拓展维度。你每个维度比别人多一点竞争力,加起来就会变成很大的竞争力。
第五节 变量思维:在同体量竞争中,能找到变量的人赢
- 专注最大的秘诀在于学会放弃,因为专注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但专注的最终目的不是只做一件事,而是提高效率后能同时做好更多的事。
- 因为每天晚上12点之后的一段时间,几乎是我雷打不动的学习时间。不管当天多累,这个习惯我都没中断。我个人的成长也是这样,在常量方面稳步发展的同时,不断做能产生变量的事情。
- 希望每个人都通过变量思维学会竞争,持续成长。
- ,你有没有给培育变量留有足够的时间?有没有称得上“培育变量”的事件?接下来的一年,你将怎么制造变量、持续成长?
第三章 透过现象看本质
- 成长,比拼的不是一瞬间的爆发性,比拼的是持续性和稳定性,所以我们倡导的理念是持续成长。
- 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要想持续成长,就要始终给自己留出培育变量的时间。
第二节 结果思维:拿不到结果的高效,是最大的懒惰
- 个人成长也是如此,没有真实反馈,就没有增强回路。
- 存很多图片资料。 我们开头说了,人才,就是能交付结果的人。我见过的所有牛人,目标感都很强,一旦定下目标,就全力以赴地去拿到结果,而不是把该做的都做了就完事了。 2019年11月,我们的第七期写作训练营招生不太顺利,运营人员说,再在一个公众号上推广一下吧,我拒绝了。我为什么不再推一次?原因很简单,上次用一模一样的文案做推广,也就转化了20个,那我再推一次,意义何在?所以我就不推了,那个运营人员可能觉得,该做的事情也做了,而且准备时间太
- 希望从今天开始,我们都告别自我感动,停止盲目行动,做一个能盯着结果行动、拿着结果交付的人。
第三节 激励思维:人被什么所激励,就会为什么去卖命
- 人因痛苦而改变,因受益而坚持。驱动你一直做一件事必不可少的因素,是它能不断带给你回报。
- 不以行动结束为目标,以拿到结果为终点
- 大老板巧妙地引导两班工人找到了“超过对方”的成就感,激发了工人们的工作热情,其效果远比车间经理“胡萝卜+大棒”的策略更有效。
- 人性都是求舒服,我也是。但人性还有另一面,就是争强好胜,想赢怕输。打麻将是,工作也是。
- 人们会根据完成任务的数量和速度这两个维度给自己奖励,这种奖励的参考标准就是错误的,人们更应该关注质量和结果
- 驱动别人,驱动自己,驱动一切资源为己所用,最有力量的方式就是激励,同时也要避免错误激励带来的破坏力。
- 如果你想成为同事、朋友中最值得帮助的人,你应该如何使用激励思维帮你达成这一点?请你列出一些具体的行动。
第四节 复利思维:凡可积累,皆有复利
- 第一,奖励的参考标准错误。
第五节 环境思维:人是环境的产物,你必须持续优化环境
- 复利思维:凡可积累,皆有复利
- 凡可积累,皆有复利。什么东西可积累?答案是:选择、知识、能力、资源、人际关系、信誉、信任、品牌,等等。
第四章 看见和相信共进
- 信息环境:你的输入,决定你的精神资源
- 人生总有很多左右为难的事,如果你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那么,不要反复推演,立即去做。莽撞的人反而更容易赢。因为如果不做,这件事就永远是停在脑中的‘假想’,由于没有真实的反馈,诱惑会越来越大,最终肯定会让你后悔。而去做,就进入了一个尝试、反馈、修正、推进的循环,最终至少有一半的概率能做成、不后悔。”
- 自律不如“群律”。在成长的路上,你永远不要高估自我掌控的能力,永远不要低估集体行动的力量。
- 升级思维的目的是改变行动。看完这节内容,你准备怎样优化自己的成长环境?请简单列一个行动清单。
- 俞军说过:“当你找到一片蓝海,找到一块用户体验为零的领域,你需要做的是什么?你是要把用户体验做到100分再发布产品,还是做到60分就快速铺开市场?”
- 在红海市场竞争,就相当于你在店挤店的广场上开了一家店,你必须想办法让用户在多家店里选择你的店。
- 俞军说过一个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 这就是体量迭代的思路:起步不求规模,持续迭代成规模。靠什么启动体量迭代?答案是质量和口碑。
第二节 动态思维:你看见的都是静态的,判断都应是动态的
- 凡事先开局,不开局,就永远不得终局。开局可以不好,但要开,因为凡事靠迭代。
- 在做那些时间窗口比较重要的事情时,你不要想着憋大招,起步不求高分,要持续迭代到高分,你要先卡位,吃红利。
第三节 长期思维:越对未来有信心,越对当下有耐心
- 时间系统是这样起作用的:当下的结果是过去决定的;当下的努力会在未来见效。很多人说自己明白这一点,但现实中我看到的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
- 长期主义的累加策略要求你不仅要坚持你想做的事,而且不能中断,因为一旦中断,前功尽弃。
- 如果你未来想领先别人,你就必须自断稳定,不停地往舒适区外闯,用创新的先发优势及其核心竞争力去做一个领头羊,而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大胆地试错
- 在做每一个选择时,你一定要看未来的发展前景。
- 你应该问:哪份工作中重复性劳动占比大?做哪份工作可以让自己一直增长新知识、新技能?这份工作是否能帮我找到下一份更好的工作?在找每一份工作时,你不应该贪图当下的稳定,而要看它能否培养你的未来竞争力。
- “怎么做”和“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关乎技巧;“做什么”关乎格局,体现了战略思考,是为下一步做准备。
- 追求个人能力的铁饭碗,不是追求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而是追求走到哪个地方都有饭吃。
- 时间系统会赋予你一双看见未来的眼睛;复利系统要求你在一个领域里不中断,并持续累加;战略耐性让你的个人能力得到持久提升,让你的事业得到持久繁荣。
- 你可以思考一下,在你的工作中,哪些部分几乎无法累加势能?哪些部分可以持续累加?
第四节 周期思维:没有人能持续跨越周期,普通人永远都有新机会
- 有耐心的人采用的是过程思维:相信时间的力量,明白真正的成长需要长期的付出,明白做一件事没有捷径,必须耐心地打磨每一个重要环节,明白一个人完成大的飞跃都需要一定的周期,明白结果是过程的结果。
- 限制我们思考的不是我们未知的,而是我们已知的。捆住我们手脚的不是我们一无所有,而是我们拥有太多。
- 人生不如意时,是上天在给放长假,如意时努力奋斗,不如意时蓄能。
- 个体怎么做,才能在多轮周期中不被淘汰,甚至有机会抓住更多轮周期中的机会?
第五节 投资思维:别因沉迷能赚钱的当下,失去更有价值的未来
- 周期迭代最大的特点是,旧周期里的大部分强者变成新周期里的弱者,旧周期里的部分弱者变成新周期里的强者。维持这个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来自于此,社会上不会强者恒强,而是强弱更替。这里暗含两层意思: 第一,没有人能持续跨越周期; 第二,普通人永远都有新机会。
- 这就是在用消费的心态买用户,而非用投资的思维做品牌。
- 我不觉得亏,买书、买课、付费参加社群,本质上都是投资学习。既然这是一种投资,凭什么你把把都赚?我买了10本书,其中1本对我帮助很大,这就够了。我买了5门课,其中1门课对我的业务产生了巨大帮助,我就觉得全赚回来了。
第五章 个人发展靠经营
- 有人可能会说,努力学习,自我成长,你就会越来越值钱,卖价会越来越高。这是成本决定论,也是很多人收入低的原因,因为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成长,不关心市场的需求。
- 个人也是如此,一个人的竞争优势不是今年赚了很多钱,而是未来还能继续赚很多钱。若要做到后者,就要让自己变成一个有价值且持续有价值的人,这就是个人成长中的投资思维。
- 人越穷,越没有必要绞尽脑汁地存钱,因为你本来就没多少钱,即使把钱都存下来了,你还是个穷人。调查数据称,你一生财富的80%都是在40岁之后赚的。你现在精打细算省下的钱,可能5年后啥都不是,你甚至会后悔:当初要知道多投资自己的成长就好了。
- 追求果因逻辑就是,先确定果,再去设计因。这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是顺其自然的,而是人为设计的。这样做的话,你就会走上“我命由我不由天”式的高效成长之路,这条路本来就应该是设计出来的,而不是顺其自然形成的。
- 刻意花时间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 不管是个人还是公司,如果想持续成长,那么每天都要刻意拿出一部分时间去做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这就是投资思维的最后一点。用穷人思维考虑问题的人看眼前,用富人思维考虑问题的人看长期。投资思维可以帮助你从当下最优发展为全局最优。
第二节 品牌思维:一个人审视自己行为的底层逻辑
- 有个经典说法是:一流企业卖品牌,二流企业卖产品,三流企业卖劳动。
- 你不要以为大家买东西就是买产品,买品牌同样是刚需。对有些人而言,即使你卖的高仿品的质量和正品的质量一样,甚至质量更好,我也不买,因为我就愿意掏更多钱买贵的、买品牌声誉好的。
- 个人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呈现形式和作用非常像。品牌是一种文化资产,大家要知道,文化资产基本上都是无形的。那它必然要呈现在有形的东西上,比如呈现在一个符号上,或呈现在一个名字上,这些都属于品牌作为一种文化资产的沉淀形式。
-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这种无形资产最终都会沉淀到一个名字上。如果你在每个平台都用同一个名字,那么它的沉淀效率肯定是最高的,效果肯定是最好的。如果把你的无形资产,也就是你的影响力,分给很多不同的名字,这样的效果肯定相对会弱一点。
- 用统一的名字在整个市场打造一个统一的品牌是最有利的,所有营销活动产生的影响力都会沉淀到一个名字上,这是最好的。
- 一个人审视自己行为的底层逻辑
- 你做任何事情、经营任何关系、解决任何问题,甚至在任何场合进行自我表达,都可以用个人品牌的思维审视自己:我这种做法对个人品牌而言是加分项还是减分项?如果是加分项,那我就去做;如果是减分项,我就尽量不那样做。
- 既然每个人都有个人品牌,那么你在做事、讲话、做一切对外展示活动的时候,是不是都应该想想自己这样的做事风格、做事方式和说话方式,对自己的个人品牌是不是加分的?一定要多做加分的事,少做减分的事。
- 有钱赚的时候认真赚钱,没钱赚的时候修炼内功,任何时候都不能糟蹋自己。
- 体面很值钱,而且让大家觉得你体面(即品牌好),需要很长时间不懈努力,但是毁掉自己的品牌却很容易。
- 总之,不要做让自己内心不骄傲的事。一个人的品牌决定了他获取资源和机遇的能力。
- 是值得信任的,觉得我们实在、靠谱、努力,等等,这就是我这个人在别人心中建立的品牌形象。
- 我经常检视自己:我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吗?不管企业还是个人,品牌都非常重要,然而,好品牌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靠实实在在的行动一点点积累而成的。
- 有句话叫站着赚钱,其实获取流量也应该站着,也就是靠优质的内容获取流量,这样,你的声誉才能在一次次超预期的结果交付中慢慢建立、巩固、优化。
- 你的声誉才能在一次次超预期的结果交付中慢慢建立、巩固、优化。
第三节 作品思维:做任何事情,都要积累代表作
- 品牌可以让一个产品有远超其成本的价格,这就是品牌溢价。个人也是如此,如果你的个人品牌足够好,你一样有品牌溢价,可以让自己更有竞争力。更有竞争力还不够,它还会帮助你切实地把竞争力变现。
- 你的作品越多、越好,你的个人品牌就越值钱。如果没有作品,你所有标签都会不堪一击
- 一流品牌为何能享受这种待遇?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一流品牌可以创造流量,带来顾客。
- 这是个人品牌“实”的那部分,而非“虚”的那部分,这里的“实”指的是作品,“虚”指的是标签。
- 真正好的个人品牌是作品和标签高度统一,互相加持。
- 在做任何事情时,你都要积累代表作
- 个人品牌不取决于你自己说自己怎么样,而取决于别人说你怎么样。
- 打造个人品牌和自我营销的最好方式就是拿出代表作。
- 越是默默无闻的时候,越难积累代表作,所以要有“星辰大海”的输入。越是默默无闻的时候,越需要有代表作,所以要有“一剑封喉”的输出。
- 所以,我对那个编辑说,我很感谢我不知道自己很厉害、很有名,甚至轻度不自信的那一年,因为那让我整年都非常平静、非常安心地做自己的事,磨炼自己的手艺,不浮躁、不自恋,日复一日地打磨自己的代表作。
- 普通人一开始都没有个人品牌。在遵循作品思维时,你别光玩虚的,而要不停地做实事,把每一件事做成功,花时间和心血积累代表作。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对你形成了相应的认知且不断强化,这样,你就有了个人品牌,这是你最可靠的资产,这是普通人崛起最有效的方式。认认真真干实事的人,在这个时代不会吃亏。
- 升级思维的目的是改变行动。你对打造个人品牌有什么新的理解?哪些是过去没有注意但现在要注意的?
第四节 写作思维:把个人能力封装成内容产品,实现“10倍财富增长”
- 写作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通过这项技能,你可以把一切能力、经验、知识、认识、思想等封装成内容产品,让无形的东西变得有形、可传播、可出售、可复制,所以,写作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要学习的高级技能。
- 输入是“星辰大海”,输出要“一剑封喉”
- 如何出售这种技能呢?技能其实是无形的,所以你要把它包装成有形的产品,而写作就能把能力、技能封装成内容产品的方法。
- 不管你是做哪一行的,只要你会写作,都可以实现能力和时间的重复出售。比如文案、运营、设计、摄影、炒菜、减肥、穿衣、唱歌、发音、弹奏吉他,等等,对于这些能力,你都可以通过写作把学习方法、练习方式、实践经验、知识储备封装成内容产品。
- 用输出倒逼输入,写作绝对是你逼着自己每天成长、每天思考的重要手段。
- 你读只是单纯地读。而我每读一部分都会写份500字以上的分享,发到社群里给大家看,和大家讨论,所以我的学习效率、吸收知识的效率可能是你的5倍甚至10倍。”
- 内容产品经理。因为写文章就是打造产品,打造产品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质量稳定、持续提供。
- 写作是对输入处理后的思考,你要搭建一个稳定的写作系统,包括稳定的认知系统、稳定的处理系统、稳定的输出系统、稳定的反馈系统,同时你还要掌握系统的写作方法论、选题方法论、标题方法论、素材方法论、框架方法论,等等
- 一万小时定律指出,在任何领域,一个人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就能从平凡人变成大师。按每天工作8小时、一周工作5天计算,你只要持续努力5年,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大师。
- 聪明就是相信方法论,坚信任何事都可以通过更好的方法论去优化。
- 在这个世界上,得到大多数美好的东西的过程都是不自然的,都是刻意为之的,
- 如果你想学写作,可以去听《粥左罗教你从零开始学写作(50讲)》或者参加“粥左罗21天写作训练营”。
- 具有审美能力的人往往并不需要知道原理,但创造美的人一定要有方法论,这样才能持续稳定地创造。
- 写作技能具有极强的时间累积性。对于这样的软性技能,你越早开始积累越好。一旦技能形成,别人就无法在短时间内超过你。时间就是壁垒,你要尽快开始写作,享受时间的复利。
第五节 实战思维:人生所有的美好结果,都不会自然发生
- 写作思维:把个人能力封装成内容产品,实现“10倍财富增长”
- 刻意学习大量理论,可能让你一年的成长顶十年
- 学习理论的目的是升级认知,升级认知的目的是改变行动。所以,升级认知非常重要,但无法替代行动。
- 如果你能长期做到“刷新认知+持续行动+持续反思”,你一定会成为你所在的领域的高手。
- 人生所有美好的结果,都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靠你刻意做出来的。升级认知并不难,实践认知很难,这就是为什么评论家会显得比行动家更聪明。
- 为什么实践总是这么难?因为实践面对的是现实世界,现实永远是最复杂的。
- 看别人做事情,指指点点、提提建议太容易了,因为认知到位并不难,做到位是最难的。但是,人生所有的美好结果都需要你行动,需要你做到位。
- 在社交媒体时代,你拥有写作能力,就相当于你在网上给自己安了一个喇叭,你可以时不时地喊一嗓子,亮亮相,让更多人注意到你,认可你,欣赏你,最终连接到更多的资源。
- 个人品牌很重要。如何打造个人品牌?简单来讲就是,技能定位+持续曝光,二者缺一不可。要持续曝光,就要借助你的写作能力。
- 误区二:多写多练自然能写好
- 写作能力=正确的写作方法论×每一篇的刻意练习×练习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