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王阳明

郦波

第一章 完人之问与心学之问

  • 一个并非十分聪明的人,只要他认定人生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反倒更容易实现人生的价值。

传奇开始的地方

  • 在这种天地应和中,他忍不住纵声长啸。这长啸照破山河万朵,照亮万古长夜。
  •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接着又说:“至此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 克罗奇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柯林伍德也有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五百年来两大完人!前有王阳明,后有曾国藩。
  • 王阳明在庙堂文化中的崇高地位,说明他是不容戏说的。
  • 王阳明的祖父王伦,字天叙,号竹轩,大家称他为竹轩公。
  • 不要说王阳明仙人送子,曾国藩蟒蛇转世,据说刘邦还是龙孕呢。
  • 据可知的材料,有两个六岁之前都不会说话的孩子,长大后成为著名的人物。一个是王阳明,另一个是爱因斯坦。
  • 老爷子取《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的典故,为孙子重新取名叫作王守仁。
  • 这里,其实交代了非常重要的教育真谛:第一,陪伴教育很重要。第二,上行下效,潜移默化才是教育的最好方式。只有你喜欢读书,你的孩子才会喜欢。你都不喜欢读书,你怎么要求他喜欢读书?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真谛。

完人之问

  •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 事实上,一个并非十分聪明的人,只要他认定人生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反倒更容易实现人生的价值。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他不容易摇摆,很少会受到致命的阻碍和诱惑。但是,一个极聪明的孩子,甚至是太聪明的人,尤其是像王阳明这样的天才,他要走到圣人、走到完人那一步,反倒无比艰难。

心学之问

  • 日本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自了庵桂梧和朱舜水把阳明心学带到日本之后,日本整个近代的崛起,在现象上看是脱亚入欧,但在思想上看可以说主要是以阳明心学为奠基的。日本从倒幕运动到明治维新,不论是前三杰中的高杉晋作,还是后三杰中的西乡隆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都是阳明心学的忠实信徒。
  • 反观我们,中国早在1861年就开始了具有资本主义改革性质的洋务运动,但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当时世界范围内,各国都在轰轰烈烈进行资本主义改革运动。俄国到1861年才废除了农奴制,美国1861年到1865年还在打南北战争,日本1868年才开始明治维新,德意志是1871年俾斯麦才开始铁血执政,法兰西经过普法战争之后在1872年开始法国大革命。但悲哀的是,从世界范围横向看,大多数国家的资本主义改革都成功了,唯独洋务运动失败了,结果导致近代史的格局就是世界列强瓜分中国,造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百年无比艰难甚至悲壮的历程。
  • 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有句名言说,“21世纪一定是王阳明的世纪。”

叛逆少年

  • 这两首绝句,想象之奇崛,立意之高妙,意境之高超,思维之缜密,视角之独特,都让人拍案叫绝。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宋、明两个王朝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中最早的具有典型文人政治意味的
  • 小六艺,礼、乐、书、数、射、御。
  • 每一个男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要想由男孩成长为真正的男人,第一个要翻越的其实就是父亲那座山。
  • 可是王阳明才读了两天书,就一头扎进了象棋里头。据说王阳明七八岁的时候,疯了一般迷上了下象棋,每天不是在下象棋,就是在去下象棋的路上。
  •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车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习惯了杰出的父亲

  •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 如果说王华身上体现了一个“正”字,那么王阳明身上体现了一个什么字呢?就是“奇”,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奇”。

碰撞与较量

  • 王华代表了宋明理学所能塑造出来的完美知识分子的典范,而王阳明的心学就是要打破宋明理学对人性的束缚和压制。
  •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忠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 马援是汉代的一员名将。当年为蔡锷将军送葬的时候,孙中山先生写过一副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班都护和马伏波指的就是班固和马援。
  • 但是,等孩子们翻越了父亲那座高山,看到山那边壮美的风景之后,一回头就会发现,那座曾经被他踩在脚下的高山也是那么壮美、那么亲切,甚至是那么温暖。
  • 王阳明一生最大的功业就是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
  • 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虽以为荣,复以为惧也。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吾老矣,得父子相保于牗下,孰与犯盈满之戒,覆成功而毁令名者邪?

第三章 理学那道坎

  • 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失踪的新郎

  • 铁柱宫在如今的南昌依然非常有名,不过现在它叫“万寿宫”。
  • 人生需要三“mó”境界。一是用脑子想,这叫琢磨。二是用心神去想,这叫揣摩。第三是全身心的投入,这叫着魔。琢磨、揣摩、着魔,这就叫入乎其内。

竹林中的感悟

  • 宋明理学,我们一般又简称为程朱理学,程朱是指北宋的程颐、程颢兄弟与南宋的朱熹。其实理学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还有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邵庸的象数学、司马光的朔学,而且从更本质的道学意义上看,作为王阳明心学先导的陆九渊心学也属于理学的范畴。
  • 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格物实践——阳明格竹。

另辟蹊径

  • 长生在求仁,金丹非外待
  • 晚产儿最易得的病就是肺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成就,
  • 按照朱熹理学的方法,所谓格物就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以明悟该事物中所含的道理,这个道理应该是与最终的大道,也就是“天理”相通的。这样积累了各种事物的道理,最终就明悟了天理。反过来再从天理回归各个事物,自然“理一分殊”,事物也就看得透彻了。这其实就是哲学上的归纳与演绎,本身倒也是科学的方法论。
  • “阳明格竹”事件之所以在哲学史上特别重要,就是因为此路不通,必须另辟蹊径,王阳明就此对理学产生了怀疑,最终超越理学,开创了阳明心学。

初涉官场

  • 大明弘治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99年,这一年的会试特别有意思,因为这一年的会试迎来了明朝历史上两个天才级的考生。一个是艺术史上的天才,唐寅唐伯虎;一个就是哲学史上的天才,王守仁王阳明。
  • 结果怎么样?惹得别人嫉妒,被卷入一场特别有名的科考案,以至唐伯虎后来终身被排除在科举考试,也就排除在官场之途之外了。这造就了唐伯虎一生愤懑、狂狷、孤介的性格,以及悲剧的后半生。
  • 想成为圣人,要为生民立命,要为万世开太平,首先要有施展抱负的平台。
  • 风宪就是古代的御史,因此后来任命他为监察御史。
  • 明代历史上总共有三个文臣,以儒生的身份行儒将之实,最后被封伯。一个是英宗朝的王骥被封靖远伯,一个是王越被封威宁伯,还有一个就是王阳明,被封新建伯。
  • 往往越黑暗的地方,越能激发心灵的光明,激发思想的光辉。
  • 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也?
  • 我们说文学家、艺术家,可以先纯粹、后沧桑,甚至可以只纯粹、不沧桑。但思想家一定要先沧桑、后纯粹,由博返约,最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这个规律在中国思想史上尤其昭彰。
  • 湛若水也是一代奇才,师从明代早期的心学思想家陈白沙,从其师承思想、天赋以及人生来看,其实并不逊于王阳明。

刘瑾乱政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这段话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 从人类政治制度史的角度看,能影响政治发展的最主要的有六大集团。一是宗教集团,二是财富集团,三是军事集团,四是文官集团,五是宦官集团,还有一个就是外戚集团。
  • 朱佑樘是历史上独一无二实行了一夫一妻制的皇帝

只身斗八虎

  • 王阳明淡然地说,前面闹得很凶、人人都在上表的时候,我不出来说,因为那时候多我一个不多。但现在,人人良知被泯灭的时候,少我一个便少了!

第五章 生死那道关

  • 有时候人生的困顿,反倒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促使人们去寻找那些终极的意义、问题的源头

诏狱里的蜕变

  • 忆与美人别,赠我青琅函。 受之不敢发,焚香始开缄。 讽诵意弥远,期我濂洛间。 道远恐莫致,庶几终不惭。

千里逃亡

  • 学道无成岁月虚,天乎至此欲何如?生曾许国渐无补,死不忘亲恨不余。自信孤忠悬日月,岂论遗骨葬江鱼。百年臣子悲何极?日夜潮声泣子胥。
  •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观悟生死

  • 一个伟大的人必须面对过生死,思考过生死;一个哲学家、思想家,如果没有面对过生死、思考过生死,他就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哲学家、思想家。

岩中花树公案

  • 心即理,心外无物;过去那种向具体事物寻求真理的做法是错误的
  • 汝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
  • 牛羊猪是什么?三牲,用于祭祀。牛羊猪合祭这叫太牢。没有牛,只有羊和猪这叫少牢。没有牛羊只有猪,这叫特牢,代表三种祭祀的方式。
  • 古人认为,失去了心中的价值归属、核心价值崇拜,人的精神没有了依托,这才叫做寂寞。
  • 王阳明不同,其“心外无物”说的是意义问题,和维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近似。也就是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也对我毫无意义可言。

心外无物

  • 因此,一定要搞清楚,“心外无物”的最大本质就是人的一种价值存在。获得这种价值存在之后,人生就有了一个价值支撑,就有了一个价值出发点。其实,这种价值存在也正是儒家一直所提倡的。

第七章 心学的价值担当

  • 心学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自我解脱,一种简单的现实逃避,而是一种社会担当,一种博大的胸怀。

心学不是禅悟之学

  • 西方不无,但个里著力不得。”什么意思?我尊重你们佛教,尊重有西方极乐世界,但那不是我要去的地方。我是一个儒生,我的人生取舍在这儿。

拿起而非放下

  • 佛教讲的是什么?讲的是放下。而阳明心学讲的是什么?阳明心学讲的是拿起来。一个是放下,一个是拿起,这是处事态度的根本区别。佛教最后求的是解脱,心学最后求的是担当。
  • 枣子,在中国文化里是很神奇的,先秦时诸侯国之间送礼物,很多时候不是送金银珠宝,而是一个精美的盒子里放一颗枣子。因为民间饥荒的时候主要靠枣子来救命。
  • 顿悟就是给你一个契机,突然这个契机点破了,就会大彻大悟。
  • 黔中之有书院,自龙冈始;龙冈之有书院,自阳明先生始”

犀利而非圆融

  • 佛家讲圆融,而儒家要讲担当的,讲达则兼济天下,碰到事情不是回避而是要解决问题的。王阳明一旦彻悟之后,整个处事的态度立刻就变了,他不再困惑,行动风格变得犀利而非圆融。标准的兼济天下的风格,犀利的风格,而且这种犀利里头具有大智慧。
  • 圣人就是要风行草偃,要改变人心、感化人心的。
  • 我们碰到什么事,关键不是看里面的情绪谁对谁错,而是看道理谁对谁错。
  • 对付这种小人,你义正词严,不留余地,他反而立刻就变成缩头乌龟缩回去了。
  • 梁启超在写《中国历史研究法》里,曾经有一句评判很有意思,就跟驿站有关。他说,“明亡于御史毛羽健”。
  • 心学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自我解脱,简单的现实逃避,而是一种社会担当,一种巨大的胸怀。这种胸怀本质上是儒家的胸怀,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张载所说的“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席书拜师

  • 阳明心学的处世姿态是拿起而非放下,终极追求是求担当而不是求个人的解脱,
  • 老大程颢这一支就传到陆九渊这儿,陆九渊再传,传到王阳明这儿,哲学史上叫陆王心学。老二程颐这一支传到朱熹,后来叫程朱理学。
  • 最重要的不是陆九渊讲什么,不是朱熹讲什么,是你席书的那颗心应该想什么。
  • 因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口诀,叫做“事上练”。碰到事,不怕事。碰到有事,刚好事上练,这颗心正要世上去磨练,就像一把锋利的兵刃要在磨刀石上磨一样。
  • “心即理”可以说是心学的基石,但是“知行合一”则是心学重要的发展。

徐爱的问题

  • 真正的弟子、真正的同道中人,要怎么样?是教学相长、相互裨益的,而不只是简单的跟随。
  • 陶行知写过一首很可爱的白话诗,叫《三代人》,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新是孙子。所以,他还是最重视行动,把行动放在第一位。
  • 做不到就不是真知道,真正的知道就是能做到。你做不到,就不是真知道。
  • 我读阳明心学,彻悟之后明白人生有三大困惑:一是欲望,二是情绪,三就是习性。

知行如何合一

  • 从第一步的“知到行”(知道到做到),到第二步的“行到合”(沉浸式体验),再到第三步的“合到一”。
  •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从知道到做到,然后到沉浸式体验,到价值归宿与价值再出发,潜在的我的再出发,形成一个完美的循环体系。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也恰恰分别成为这三个层次的鲜明的旗帜。

第九章 智慧的事上练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工作即修行

  •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里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叫“事上练”。事上练,就是在事上磨练。磨练,我们现在一般写成练习的练,古人更喜欢用火字旁的炼,一般写作磨炼。当年王阳明讲的“事上炼”最早用的就是那个火字旁的炼。
  • 事实上,是因为王阳明的实践能力、知行能力很强,虽然他地处贵阳,但是和朝中大佬们的关系一直很好,经常有书信来往。
  • 记得春眠寺阁云,松林水鹤日为群。诸生问业冲星入,稚子拈香静夜焚。
  •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完全失去了文化的传承,黑白颠倒了。其实这个成语的本义是“人不为讲修身养性,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 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这就是王阳明著名的事上磨练的理论。

洞悉全局的智慧

  • 没有当过基层官员,你怎么有基层官员的治理智慧、行政智慧呢?你必须得一点点上手。
  • 这就是王阳明事上练的第一个智慧:洞悉全局。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 古代的知县,主要的功能一个是收税,主持收税;再一个就是破案,维护地方治安。
  •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事上见良知

  •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
  • 事上练的背后有一个关键的地方,也是阳明心学的总纲与核心,堪称总纲中的总纲、精华中的精华,那就是三个字,叫做“致良知”。
  • 为什么会困惑其中,是因为出发点以及最终的归宿其实都是一个:你在做利益判断,不是在做价值判断,不是致良知。这就错了!
  • 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一个出人才的地方。我们简单数数,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庐陵人;宋诗四大家的杨万里,庐陵人;南宋名相周必大,庐陵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庐陵人;大明第一才子谢晋,庐陵人;大明五朝元老、内阁首辅杨士奇,庐陵人……你看庐陵出了多少牛人?

为政以开导人心为本

  • 改变制度和人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 庐陵有个白鹭洲书院,江南四大书院之一,此外还有一个青原书院,王阳明在这两个地方都讲过学。
  • 宋明理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大道理都会说,但一来有些人只会说不会做,二来有些人想做,却没那个智慧去做,没那个能力去做。
  • 其实中国老百姓的要求真的不是很高,最容易被感动,只要父母官心里有他们,能为他们着想,便民惠民,他们就觉得很幸福。但中国社会的顽疾也就在这个地方,官员心里揣着老百姓的,真是不多。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利益都是皇帝给的,不是老百姓给他的。像王阳明这样心里揣着老百姓,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使许多百姓感动得掉泪,“涕泣而归”。
  • 儒家追求的根本不是成功,而是成长。

人人皆是圣人

  • 孟子说:“不学而能为之良能,不虑而知为之良知。”就是说,知天理、知人间大道,是一个人内心本来就有的,但是因为现实的缘故,各种欲望、情绪、不良习性蒙蔽了良知。
  • 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说人人皆有良知,只不过是被蒙蔽了。他便民、惠民,一限二拖三改变,都是要把老百姓本身具有的良知启发出来,让它成长起来。
  • 致良知是心学精华中的精华,总纲中的总纲。从心外无物到知行合一,到事上练,到致良知,阳明心学的整个体系就完美地呈现出来。

第十一章 最爱是讲学

  • 要锻造一个人,讲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讲学只是影响和培养别人吗?不是的。讲学对于讲学者自身的成长也至关重要。

栽培灌溉之功

  • 就华夏三千年文明史来看,王阳明被称作“两个半完人”之一,前有孔子,后有王阳明,半个算曾国藩;就五百年文明史来看,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就明代当时的历史来看,王阳明也堪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大夫精神的楷模。
  • 为什么说讲学特别塑造人呢?我想很关键的就是,要做一个好老师,想要讲好,首先要有强大的理性思维。你要把你想讲的东西归纳、总结、系统化、理性化,这需要非常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科学研究发现,动物其实是有感性思维的,但动物缺乏理性思维。人类之所以超越动物的地方,就是人类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又诞生了理性思维。把理性思维总结之后,要去讲给人听,要让人能听得懂、听得进、愿意听,还必须有感性的传播方式。这时候就需要用到感性思维能力。讲学要讲得好的话,一定是把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进行完美的融合。

朱陆之辩

  • 人唯患无志,不患无功”
  • 因为你此前这些,包括你的其他爱好,是技,是术,而不是道。你为什么到这个年龄还会迷惑呢?是因为你开始出发的时候走的不是这个正道。现在你渐渐意识到了,所谓“世人多巧,心茫茫然”。
  •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明代知识分子的气象。只要你是真学问,知识分子就可以放下身段拜你为师。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这就是一种胸怀。
  • 十三岁时,看到古人说,“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豁然贯通,然后总结出一句名言,这句名言后来王阳明非常喜欢,叫“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宇宙不出我心之外”。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即理”,其实便源自于陆九渊。

心学南迁

  • 你要和守旧派交战,你才有影响,你才有效果。这就是双簧戏,是引起关注和反响的一种重要手段。
  • 因为反对程朱理学、反主流,和官方学术格格不入,王阳明又被重新调往南京,去做太仆寺少卿。

第十二章 心学也是心理学

  • 圣人之心就像一面镜子,上面没有尘垢,通体透明,清清楚楚,事物之理一看就通透了。

临危受命

  • 明代历史上号称三大政治天才,前有于谦于少保,后有张居正,中间就是王琼。
  • 圣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声威退敌

  • 可以说,王阳明的心学是哲学,也是心理学。心学在实用层面,具有非常丰富的心理学内涵。
  • 圣人之心,纤翳自无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然后才纤尘即见。

无间道

  • 面临各种事物的时候,事物背后的规律在他眼中就变得无所遁形。
  • 道立住了,术才能发挥妙用。所有的术、所有的技巧、现实中的所有东西,都依道而存在。失去了道,人生就失去了根本。所谓阳明心学,就是要立心;得道者的心立起来了,别人的心在他面前就是纤尘毕现,无所遁形了。用之于讲学,道理畅通;用之于军事作战,就是心理战大师

第十三章 破山中贼易

  • 所有的成功与胜利都最终来源于坚实的基础、切实的手段与忠实的执行。

心学的精髓

  • 赏不逾时,罚不后事。过时不赏,与无赏同;后事而罚,与不罚同
  • 赏罚权在手,部队才有强大的凝聚力。后来曾国藩办湘军,大彻大悟的时候就是把这个赏罚权用得非常透彻,使得湘军有了超强的凝聚力。

文人治军的智慧

  • 见善互相劝勉,有恶互相惩戒;务兴礼让之风,以成敦厚之俗”。
  • 王阳明说事上练,但是他在事前所下的功夫却往往为很多人所忽视。其实,事前的功夫,事前的调查,同样是一种大智慧。
  • 于己怎么样?“收拾人心整固之。”于敌怎么样?“乱其心志疑惧之。”

舍近求远见奇功

  • 文官带兵,儒将作战,特别喜欢用的一招就是火攻
  •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破贼与长治久安

  • 一个人,和外在世界周旋,和社会周旋,碰到麻烦去战胜它,其实并不难。难的是什么呢?难的是和自己周旋,和自己的内心周旋,战胜自己。
  • 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实学精神,不止做表面文章,而是要解决根本问题。但要解决根本问题,你首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不能随大流,不能人云亦云,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能够做到心安理得,那才是破了心中贼。
  • 王阳明认为,沉默有四种危险:第一种,叫做愚蠢的沉默。有疑问,却不去学习,却不去探索,却不去提出问题,叫疑而不问,闭而不辩。这叫什么?自己骗自己,自己哄自己,使得自己不能进步。第二种,就是狡猾的沉默。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通过不说话、沉默的方式去讨好别人,装老好人。第三种,叫做欺骗的沉默。故作高深,骗别人。其实最后也把自己骗了。第四种最严重,他总结为叫“默之贼”。沉默中的贼,是什么呢?是深知内情,却装糊涂。甚至反过来还布置陷阱,默受其奸。

政绩观

  • 虽挟爱民之心,未有爱民之政
  •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关键就是要启发、引导它出现。而社会文明要推进,就要进行制度设计,要引导,要影响。
  • 夫贪污者乘肥马衣轻裘,扬扬自以为得志,而愚民竞相歆羡”
  • 不仅是一个人要破心中贼,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一个政党,也要破心中贼。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心中的致良知。

檄文胜情书

  • 人不是铁打的,但偏偏有人能做到有如钢铁一般的意志。为什么?因为有内心潜在的价值、思想以及潜能的开发,这就是心学最大的作用。

第十五章 秋风扫落叶

  • 王阳明把人把握住了,也就把整个事把握住了,也就把整个局面控制住了,这就是控局之法的大智慧。

除恶务尽

  • 他招卢、灭谢、疑池,足见其对人性洞见之深,每个人的欲望、每个人的情绪、每个人的习性都把握得非常透彻。王阳明把人把握住了,也就把整个事把握住了,也就把整个局面控制住了,这就是控局之法的大智慧。

百战自知非旧学

  • 百战自知非旧学”,知行到此证合一。
  • 中国教育最深刻的思想就在这里,就是教学相长。
  • 程朱理学,尤其朱熹以《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核心思想。包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朱熹的思想体系的源头。
  • 王阳明其实是一个非常会变通的人,不拘于所谓的虚名;在追求理想、追求真理的路上,善于运用大智慧,因而手段变化无穷。因此,他的治学与灭匪殊途同归,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可以在谈笑间破敌。

两位才子的交集

  • 经过三次会试,王阳明终于在弘治十二年高中二甲第七名,也就是全国第十名,但接下来就卷入官场是非,在和宦官集团面对面的斗争中,先是关进诏狱,然后又被锦衣卫追杀;逃出生天之后,又被流放到瘴疠之地龙场,九死一生。在人生最极端的困境里,王阳明龙场悟道,从此心外无物,天地为之一宽,从此人生境遇大不相同。庐陵赴任,滁州讲学,南赣平匪,人生境界又不断上升。
  •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宁王的野心

  • 陆羽《茶经》之后便是朱权这本《茶谱》最有名。

孙燧的死磕

  • 王阳明当年和孙燧惜别的时候,孙燧大义凛然,说国家危难之时,总要人舍身赴死,拿生命去救危难之局。这个首当其冲者,就让我孙燧先来吧,而后面的危局就希望你能够一展雄图大志,还百姓以清平之世,收拾危局的希望就寄托在你身上。
  • 有时候在历史上起到关键作用的,往往是一个微小的人物。

心理战

  • 王阳明默然良久说:“天下尽反,我辈固当如此!”我循心中道义去做,即使天下都反了,我也要这样做。这叫什么?这就叫致良知,根据心中的良知去做。

赌徒与守财奴

  • 王阳明作战总是这样奇特,总是先用心理战乱其军心,然后正面作战、侧翼袭扰,再突然发动总攻。

命运与抉择

  • 朱宸濠败给王阳明的不是兵力的较量,也不是手段的较量,而是一种心志的较量。他太容易被外在的一切所左右。
  • 王阳明总结自己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动心”,我自岿然不动。唐伯虎和朱宸濠都很容易被外界发生的事、别人的言语和态度所左右,但是王阳明就不一样。
  • 什么学问?不动如山,心外无物。

体制之贼

  • “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功夫难十倍。”

第二十章 心学归于致良知

  • 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本质,是让人们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

大礼议事件

  • 只有变才是不变之理,这是什么?这就是易学,这就是辩证法,这就是中国哲学的大智慧。
  • 千圣本无心外诀,六经须拂镜中尘”。还有一句叫“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旧尘”
  • 王阳明主张人伦之礼、人心之情都是统一的。心学最大的口号和理学不同。心学讲“心即理”,而理学叫“性即理”。理学认为,人的心分为性和情。性就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即仁、义、礼、智、信。情就是人的情感、欲望。朱熹说的“存天理、灭人欲”,意思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要保留,但人的那些情绪都是恶的,都应该去掉。阳明心学对理学的超越,就是主张人的性和情都通人心,心就是天理,承认人作为人的基本的情感需求。
  • 在这种嫉贤妒能的专制体制下,能力太强的人注定了就没好结果,这似乎是一个规律。
  • 任尔风狂雨骤,我自岿然不动,坚守自己的内心就行了。
  • 到了嘉靖三年(1524年),王阳明又在前面加了一个“致”字,把“致良知”变成他心学的最后的归宿。至此,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彻底完备,这时候他就不说其他,专提“致良知”。

此心安处是吾乡

  • 《孟子》说:“不学而能,为之良能。不虑为知,为之良知。”
  • 我反复思索,认为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本质是,让人们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这种内心的光明指引是什么呢?应该是人类文明历史积淀下来的智慧、道德与灵性的自觉。
  •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但是王阳明为什么可以挺身而出?就是这种“致良知”,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行为准则、行动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就是致良知的表现。

意外的收获

  • 讲学其实很培养一个人,尤其培养一个人的思想、智慧、逻辑能力。
  • 因为王阳明认为孔子当年说,最高是圣,其次就是狂,这个时候要超狂入圣,先要进入这个超狂的境界。再其次,狷介,就是品格的高洁、自洁。最低一层就是乡愿。王银就是有几分狂狷。

第三次悟道

  • 收了徐文长这个学生之后,开辟了绍兴此后在明清两朝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绍兴师爷

四句彻上彻下语

  •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此自修,直跻圣位;以此接人,更无差失。
  • 世界观是解决我与世界、与天地、与自然、与宇宙的关系。而人生观就是解决我与我的关系,我与我达到了和谐。人生最痛苦的是什么?我与我周旋。
  •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是世界观,“有善有恶是意之动”是人生观,“知善知恶是良知”是价值观,最后“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方法论。从世界观、人生观到价值观、方法论,心学一个庞大、严谨的完善体系就呈现出来了。

光不止在烛上

  •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光不止在蜡烛上。人生就是光明与黑暗的一场抉择和追求,但是光到底在哪儿呢?格局够大,眼光够大,你见到的光明才够多,才有真正的光明。王阳明讲心外无物,致良知是他的终极光明,其实是无所不包的。
  • 阳明心学最光辉的地方、最光明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呢?我想来想去,它应该是教会我们尊重自我、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的价值;教会我们不去做俗世的奴隶,不去做专制的奴隶,不去做人生境遇的奴隶,不去做坎坷命运的奴隶。

第二十二章 战或不战屈人之兵

  • 关键是因为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可以让人发现内心的光明,找到内心的光明,然后破开生命的桎梏,奠定人生的格局,获得行动的智慧。

不战屈人兵

  • 最高的人生境界,孔子说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孟子说是“不动心”。王阳明到最后完全综合了孔孟之道,既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又可以内心不动如山。
  • 只有了解对象、把握对象,知道对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正确的决定、恰当的反应。

来之不易的和平

  • 对人、对事,王阳明不仅有道的层面的智慧,也有术的层面的手段。

意外之战

  • 民心就像水里的葫芦,好像按下去了,一松手又弹起来了。弹压得越厉害,反弹得也越厉害。
  • 上级没让干你这事,你反而干了这个事,我不追究你的过错就不得了了,还给你论功?把霍涛这些人给气的,这就叫体制内的无奈啊。在昏庸的君主专政之下,是非颠倒,黑白颠倒,简直让人心寒。

倾听内心的声音

  •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但是破体制之贼却是难上加难。
  • 阳明心学“致良知”最伟大的意义就在于,让人们摆脱外在的桎梏,听从自己内心光明的声音。
  • 人生之中一定有某些冥冥中的力量在起作用,但是只有努力了才能让这些冥冥中的力量把人生引向光明的未来。

漫漫归途

  •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 真正的智慧,统治者认为只能由他们来掌握,百姓不能掌握,尤其是这种专制王权的体制之下。王阳明赋予平民百姓,赋予人人心中光明智慧,这在统治者看来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处处打压他。
  • 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明代书院之盛,堪称千古之最。明代前后大约有两千多所书院建立,而且主要建于正德到万历年间。这一段时间最最有名的有稽山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还有后来的东林书院。

历史的回响

  • 日本明治维新实得益于阳明心学,已是史学界的共识。
  •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 良知是什么?良知就是人类文明积淀下来的,沉淀下来的那种智慧、道德与灵性的自觉。致良知就是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找到自己光明的那颗心。有了光明的那颗心,就可以开始一段塑造人生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