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人生半熟

宽宽

1 楔子:移居

  • 我一直是个后知后觉的人。
  • 用卖掉北京房子的买方首付定金在大理买了一套能看到苍山洱海的大房子,有大大的露台和夜晚能躺着看星空的阳光房。
  • 人生在世,除了修行,别无他路。

2 一条鱼,不要逼迫它去爬树吧

  • 一条鱼,不要逼迫它去爬树吧
  • 女儿两岁出头,四个月前,我们刚搬来,第一次开车载她经过,说话还不利索的女儿完整地跟我说出这句话时,我感动得眼泪几乎掉下来。
  • 妈妈,你也来跟它们握握手,你们就是好朋友了。”于是我也蹲下,学她的样子轻轻捏着一片叶子一枝花茎,哭笑不得又一本正经地说:“你们好啊,又见面了。”
  • 因为养着一个小孩,我每天不得不重新认识动物和植物们。
  • 那天晚上临睡前,她突然放声号哭,说母鸡萝丝(有一本绘本叫《母鸡萝丝去散步》)去世了,哭得撕心裂肺,让人动容。从那之后我们再也不敢去专吃鸡的餐厅。
  • 孩子从来就不和成人同属一国,他们和所有的动物植物才是同类,都是自然的孩子。而我们成年人,大多数沦为了自然的敌人。
  • 他们将孩子与自然之间的通路切断,塞入引以为傲的人造文明。
  • 周末逢天好就带她跋山涉水去森林公园、郊野公园之类,可是堵车大半天
  • 但当你真的凝视过一轮清澈的明月,会觉得一切拥有都是束缚啊。

3 障碍即是生活

  • 一切诗和远方的追求,一定会配给你足额的苟且。
  • 所以有那么多人觉得好山好水好寂寞,忙时盼闲,闲了,却空虚无着。
  • 是谁说过,所有的时代,一旦过去了,就变得美好起来。但其实,每个当下都是我们的黄金时代,包括所有不想面对的障碍。

4 那些人生中的“已拥有”

  • :时常从自己的生活里跳出去,像旁观者一样审视一遍,总是不无惶恐地想,这个人啊,真是拥有太多了!
  • 我们一家三口住在一套二百平方米的三层大房子里
  • 如果生命不是用来创造精彩,只是为了伺候这身皮囊,那这生命就如荒漠,青春着却已老了,活着也如同死去。

5 逃离许多不必要

  • 古人说,静极生慧。古人还说,事以密成。前者说精神层面如何生智慧,后者说现实层面如何成事,这八个字堪当凡人行走世间的秘诀。
  • 前几年的技巧了得但风格未定;搬来后的作品,技巧的痕迹隐去,多了独特的意趣。
  •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要由时间来证明的事物,只能由时间来证明的事物。
  • 时不时离个场,跑出去静一静,你只要安安静静,干干净净,便看得清清楚楚。

6 山那边有什么

  • 人的心永远想去山那边看上一眼,并非为了明白,也非为了征服。
  • 我身体力行地实践后,发现放空不是人想放空就能空,它必得倚赖对未来不做盘算,与当下现实保持距离,或许还得有灿烂的阳光做外力,才能在人生难得的一些间隙,达到放空的境界。
  • 他们眼睛有神却无内容,痴痴以待,又不知待什么,
  • 我忽然明白,我所担心失去的,只是那些现在拥有的东西。人像个容器,得到一些,失去一些,再得到一些,里面装过的东西,从未真正属于我们。这容器,始终面对的,是天凉地荒,独独而立。

7 精进,还是放下?

  • 让孩子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同时也拥有向外选择的能力。
  • 伍尔夫说,一个女人要能持久地专事创作,需得有一笔供给自己独立生活的遗产,以及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 我猛然在他的目光中看到了自己,潦草、不安,像一团随风飘荡的尘絮。
  • 有生之年,尽量低消耗地让肉身活着,享受简单本真的喜悦,接纳一切发生。尽量高消耗地让灵魂活着,学习、劳作。然后干干净净离开。”

8 我生活在时代的乌托邦里

  • “我们想你,能够享受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你一生所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

9 当妈后的自我呢

  • 自己全职带孩子的妈妈,大概头上都悬着一把剑,叫作“与社会脱节”,常常一边投入,一边焦虑。
  • 1.情绪平和。 2.觉知/放下任何想要控制她的念头。 3.不给她传递“未来她该怎么过”的期待,给她“你可以过好人生”的信任。(这一点,后来在女儿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中看到类似的表述:期待伤人,信任养人。非常认同。) 4.无条件给出爱,无条件接纳。 5.不懈地提升自己的认知,磨自己的心性。 6.永远不要求她回报,当她成年,对她说:“你不欠妈妈任何东西,你可以了无牵挂远走高飞,妈妈也有自己热爱的事。”

10 妇女到女神的这些年

  • 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寻信息,现在是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制造问题。”
  • 能干的女人,真是在哪儿都玩得转。
  • 没有什么选择会让一个人凭空完整,或凭空失去自我。婚姻、工作、家庭、孩子、自我,都是人生道路上摸到的一张张牌,每一张既是生命的奖赏,也是未完成的功课。重要的不是每一张的牌面大小,而是打牌的人。那些把任何一张牌的作用极力夸大或贬低的言论,尽量不听。享受奖赏,尽力完成功课,从中得到智慧。

11 通往自由的路

  • 每个人来这世上都有不同的功课(使命),有的为体验,有的为完成某件事,有的是还债,还有的是累世的修行人,此生带着任务来。
  • 不屑归不屑,但她的话还是像种子一样,埋在了我心里。
  • 好像真的总有些人经年累月在恋爱中浮浮沉沉,有些人需要赚特别多的钱来填补内心的空洞,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处理亲密关系,也有些人一早就奔向终极的精神命题。
  • 那你要么有一技之长,要么创业组团队,要么能让钱生钱。三条路你选一条,然后付出所有努力。”
  • 以至于一路行来,听了许多故事,主动或被动地解了许多生活谜题,接纳了许多情绪倾吐,竟让我对世事人心有了超出一己人生经历的洞察和感知。
  • 真正的自由是什么?是不再为了自由而要挣脱什么,是在束缚里没有了束缚感,是心无所住,内心没有边界和围墙。

12 越随顺,越辽阔

  • “咖啡师”面色平静,神情放松,略带愉悦,与两个月前凝神屏气做好一壶才呼出一口气时的小心翼翼,已然判若两人。
  • 我有些恍惚,生活的大河奔流至此,竟一时串不起我俩怎么切换进了这样的画面中
  • 每个周日晚上睡前最后的清醒,都贡献给了熨烫衬衣。
  • 把最后一沓儿未拆的新衬衣分送人后,我俩相视一笑,异口同声:“至少不用再熨衬衣啦。”
  • 所谓随顺,是立于峰顶时不起狂妄,行于海底时不生卑微。真能做到如此,生活的河流才会变得更加辽阔吧。

13 人设

  • 真实的生活一地鸡毛,经不起围观,都得有个让大众向往的人设撑着。”
  • 抱歉,我的人设恐怕不符合你的期待。还是不要浪费彼此的时间了。
  • 窗外滴滴答答下起雨来,大理像是提前进入雨季,窗外的树木湿漉漉的绿着。目光尽头的一汪洱海,呈现出一种好看的紫蓝色。
  • 我是否待在一个经过粉饰的世界里?我看到的是否只是这万千世界的一角?如此,我所拥有的那些认知,是否全然基于自我的局限?
  •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说:“一个彻底坦诚的人,是无坚不摧的。”
  • 从刚开业时,见朋友进门就想送点什么,到一言不合就给打折,总之像个豪阔之家那样,送送送!很是充过一段时间胖子。
  • 某种程度上,人们外出旅行,或在生活上折腾,都是为打破偏狭和肤浅的认知局限。
  • “所以,你没见小夫妻俩都是自己做吗,不敢雇人,每天八点多开业,晚上十一点多才关门。”先生说。
  • 做一分事,得专一分心。
  • 许多时候,我们对周遭的苛责,来自自己的无知,因无知造成无法理解,也就无法共情。
  • 我又看得心酸起来。什么金奖绘本、亲密育儿法、蒙特梭利,这些在我和女儿的世界里习以为常的东西,有的孩子却很难接触到。
  • 我们做过的事,走过的路,除了给自己以生计,或许最珍贵之处,在于让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拓宽或加深那么一寸。若仍有余力,尽力让手中之事,有助于他人那么一点。世事多苦,然这一桩中,有许多许多甜。

14 做自己有多难

  • 刚过去的三十五岁生日,我做了一次彻底的断舍离,这回终于把衣物成功缩减在十套之内(大理春夏秋三季的衣物几乎一样)。
  • 太多人花费他们尚未挣到的钱,购买他们不需要的东西,只是为了给他们并不喜欢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5 向死而生

  • 看着她的背影,我心里跟自己说,要好好保养身体,让告别来得晚一些。我要更爱她一些,让她在我们告别之后的余生里,拥有爱的盔甲。
  • 死亡是一个概念,理智上清楚,感情上却不起一丝波澜。
  • 我是亲孙女,需要承担这样的角色,可我完全哭不出来,以致一见有人走近灵堂,我便赶紧躲起来。
  • 我跪在那白花花一片的人群中,脑子一片空白,对自己的行为极其震惊,心里认定,我大概是个彻底凉薄的人。
  • 有人说,向死而生,是最积极的活法。真切地知晓我们是会死的,人才会知止。
  • 能抓住的,不过眼前这些岁月。趁着无常未至,心血未冷,好好做每一件手头事,好好爱每一个经过的人。

16 买学区房还是环游世界

  • 至于“最好”的标准,根植于父母的三观,各家必然会不同,实在没什么可比较的。
  • 本质,即孩子长成一个完满的人,该有的内核: 1.内在的小宇宙不被压抑——活着的自主动力。 2.一生仰赖的对学习和求知的兴趣不被损害——一个人可持续成长的能力。 3.与人交往的动机不是出于比较和竞争——容易发展出亲密关系。 4.有一副好身体和伴随一生的阅读习惯。

17 抓住“天启”,持戒而行

  • 大事随心,跟着感觉走;小事理性,仰赖铁一般的纪律——以此总结村上春树的半生,我觉得很贴切。
  • 她傲娇地对我说:“只要有男人向我表示出好感,我脑子里会迅速生成一张分析表,几分钟后,就知道这男人适不适合继续交往。”
  • 当行于一条随心选择的路上,要甘愿一力承担它的辛苦,动用所有理智和头脑,养成纪律,持戒而行。

18 无可恋念,逃之于酒

  • 我好酒。这喜好不知从何而来。
  • 像黄沙漫天时昏黄的太阳。
  • 不像我先生的家乡,独尊儒术,贬斥佛道,在各种规范、守则、礼仪中浸染出来,表面上一派努力上进守家报国,背后伪善的面孔却屡见不鲜。
  • 因至少在酒席上,看得到一个人的真性情。
  • 酒,真是好东西。怡情,见性,生豪气,养悲悯,软化在尘世劳碌中越来越坚硬的壳,安顿那颗本就无所凭借无处倚靠的寂寞心。

19 明月前身,流水今日

  • 无法面对过于剧情化的场面,赤裸裸地在眼前上演。
  • 以致八〇后里,流行一种“不动声色的崩溃”,你看一个人总是欢笑,流畅地插科打诨,可是,在无人看到的时候,他会不动声色地崩溃。
  • 韦羲写了一本中国山水小史《照夜白》
  • 那种大开大合的景致,人立于景中的渺小,能看到一星半点古时的文人山水。
  • 可是,那些东西无论多么华美,却怎么都不能触动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我们自身文化里的只言片语,却有一种让困于俗世中的心随时飘起来的力量。
  • 那些至简的词句间,有着安抚乡愁的魔力。
  • 高晓松在京都采访过匠人后,感慨地说:“经济政治,是钢筋混凝土;那些传承千年的文化,那些百年老店,那些信仰,像钩针织起来的那一张网,别看它软软的,它才是托住这个国家最坚实的东西,它是底线。”

20 我喜欢的寂寞心

  • 她问我,你会不会时常觉得,越往前走,越孤独。我说,会,因为知交半零落。
  • 每天早上,费心搭配衣服,画好精致的妆,踩着高跟鞋,准备出门去迎合那个挑剔的世界。
  • “不管以后我们平凡还是光鲜,永远不要成为虚伪、虚荣、胸无点墨,如一只花蝴蝶般奔波在各种社交场合迎合这个世界的人!”
  • 这样的人,人生总有一种寂寞的底色。
  • 她说,那真是人生的拐点,也像莫大的讽刺。因此获得的,是对主流标准的质疑,以及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信念。
  • “你看,我的标准是这样的,再多些时间能拍出来。这么多人花了这么多时间,为什么要差不多的东西?”
  • 所谓知交半零落,原来是说——人生路上岔道纠结,走着走着,曾经的同路人渐渐失散,隐没在许多条你永远也不会踏入的小径上。

21 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

  • 很多事虽然没有机缘亲自经历,但他人的生命启示,何尝不是我们前行的灯火。
  • 说了将近十分钟,半句废话和口头语都不掺,我心里暗叹,真是有才啊!
  • 爸爸是建筑师,老复旦毕业生,爷爷也是复旦毕业,我们一般把这种同学叫作“复二代”。
  • 眼里少了些神采,有了淡淡的疏离感,我以为那是职场打拼后,必然会生出的一种成熟。
  • 现在做的,是你从小到大的理想吗?”
  • 毕竟太顺遂的生活,总显得不够深刻。
  • “有很多人能做幼儿园老师,但不是很多人都能担当你现在的角色。
  • 看上去人畜无害又像老僧入定的大男生,是个程序员。
  • 夕照说,这工作本就是个替补,没什么好耽误的,我又不打算当台长。
  • 被那么多人羡慕,我得多普通啊。我又不是没劲的人生赢家。”
  • 抹不去的,是心里堆积的困惑和悲哀。
  •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原来对于这世上很多人,最难的不是现实困苦,而是渐行渐远的连影子都渐渐模糊的梦想之路。
  • 是不是但凡顺遂的人生,前面大多埋伏着地雷,定时炸响。
  • 二十几岁,大部分同龄人,生活中最难的决定,无非是选哪个男人,换哪个工作,可夕照要决定的,是让她爸爸活多久。
  • 将人与人隔开的,从来不是时间,而是经历。
  • 别去嫉妒成功,也别怜悯失败,因为你不知道在灵魂的权衡中,什么算成功,什么算失败。 永远走自己的路,同时允许别人走他们的路,就可以了。

22 人生莫问来处

  • “我不图娃们以后养我,我只求念书让她们有个好前途,以后过得比我好。”
  • 王姐说,她最看不惯家里穷得缺吃少穿,还有心思去打麻将的人,她也不爱扎堆儿聊人是非。
  • 秋天收割,同样二十亩地,她家能赚四万多,比别人家最多时能多出一万多块。
  • 王姐还明白一个道理,家里穷,就更不能多生孩子。生了两个女儿后,还有指标再生,可她觉得够了。再多,每个孩子摊到的资源就更少了。 “男女有啥区别,都是自己的娃。”
  • 不论身处什么境地,一个人没有任何条件时,就只能比别人更勤奋,以此获得最初的成长条件。
  • 生活的精彩和苦难,何曾特意放过谁?
  • 刘瑜总结过类似的感受——绝望能带来自由:真正的绝望让人心平气和,让人谦卑,让人只能返回自己的内心,“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就是说,它是自由。
  • 因为菜样多、数量少,餐具逐渐变成了一些小小的碟,浅浅的碗,我笑说一山野农妇,却做出了日本菜的精致感。
  • 家里得有花,地里那一片片的野花,咱也摘点插在个瓶子里,好看。”
  • 她放假回家,第一次烤蛋糕,村里人来围观,她端着盘子房前屋后地送。那小小的蛋糕,连同家里的变化,一扫人们的偏见。王家成了村里过得“最红火”的人家。村里妇女看得羡慕,争相来托她帮着在外面也找找打工的门路。
  • 每个人来到我们的生命里,都会带来启发。
  • 想拥有更好的生活,除了求好的决心,一靠勤奋,二靠折腾,三靠学习,这是我在王姐身上学到的,它不分阶层,适合我们大多数人。

23 半世风流半世空

  • 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 像是许多年后的我,正旁观当下的自己。笼罩在光雾中的青春、蠢动的情感,终会消散,即便未来如何,也再不会有此刻了。
  • 年少时作文,喜欢用“洗尽铅华归于平淡”之类,造作地增添一些自以为是的厚重感。
  • 丰子恺将人生分为三种境界:物质—精神—灵魂的三层楼。
  • 像人者,第一点,就是不伪善,对人对事至情至性,纵使荒唐,也要磊落。
  • “我们与生俱来的,除了赤裸着的身子,别无长物。”
  • 要和光同尘,既保留个性,又为世所容。”
  • 俗世的温暖,妻贤子孝,只是第一层楼,艺术成就,在第二层楼,如丰子恺所说:“艺术的顶点,只有宗教。”
  • 弘一法师说:“佛法积极到万分。佛说的空,是劝人止灭心中的贪欲,心中贪欲一除,杂念一净,心地自然一片清凉光明,济世悲怀自然就充溢心胸。”

24 不上不爱上的班,不赚不想赚的钱

  • 不上不爱上的班,不赚不想赚的钱
  • 他仍然背手孑然而立,与面前的忙碌世界划清界限。
  • 倒是他脸上安顿着一股宁逸之气,让人过目难忘,跟十年前周遭的男人们截然相异。
  • “端详有的脸,可以猜想此人已有长时间没赖床了。也有的脸,像是一辈子不曾赖过床。赖过床的脸,比较有一番怡然自得之态。”
  • 我用上全部涵养,硬是没痛快地挤出个“好”字。
  • 当你什么工作皆不想做,或人生每一桩事皆有极大的不情愿, 在这时刻,你毋宁去流浪。 去千山万水的熬时度日,耗空你的身心,粗粝你的知觉,直到你能自发地甘愿地回抵原先的枯燥岗位做你身前之事。 人之不快乐或人之不健康,便常在于对先前状况之无法改变。 而改变它,何难也,不如就离开。但离开,说来容易,又有几人能做到? 事实上,最容易之事,最是少人做到。

25 最理想的生活

  • 书画家蒙中,像是大理的一个谜。
  • 在一个艺术家都要博眼球的时代,放弃这样的曝光机会,将设计师推向亮光中,此人要么有成就别人的雅量,要么有隐者的淡泊。
  • 木心曾一语点破:“中国现在不少文人,说到底,是儒家。三个月不做官,急死了。”
  • 蒙中说,赚钱是能力和运气,怎么用钱是境界和水平。
  • 高原上春日和暖,全仰赖艳阳。下午阳光退去,周遭便森冷起来。
  • 活得奢阔抽象,十指不沾阳春水,
  • 应付得了生活的苟且,才能在人前活出一种毫不费力的清雅从容。
  • 对生命中美而细碎的日常充满向往,又有一种人生到头不过空茫茫一片的悲凉底色。
  • 放弃了数学后,中考时全靠他的微雕功夫,在美工笔的笔管上,密密麻麻刻满公式,刚好每个公式都有用,最后得了八十多分。
  • “她劝我说不要背包袱,这个是老天爷安排的,你能考上就去读嘛。钱是小事情,现在看你觉得是一个坎,以后看都不算个事,她说现在我刚好可以帮你,你就接受……”
  • 蒙中又去改系,与另一位国画系学生交换专业,老师们都不解
  • 木心说:“为人之道,第一念,就是明白:人是要死的。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死前的一段过程。”

26 去过一种经过选择的生活

  • 说到底,舒适、满足、美好的日常,通常笼罩着一层理性之美。
  • 我常常以为我生活在一个假的现代社会。
  • 还不如投身滚滚红尘,至少免去揣着庸俗的里子,却要装出个身在国之重器的面子。
  • 看不到方向,就自己成为方向,看不到光明,就自己成为光明,这不是狂妄,而是担当。哪怕只是一灯如豆,至少也能给小蚁照个亮。

27 人到中年,如何避免晚景凄凉

  • “老来苦才是真的苦。”
  • 活得越久,越觉得人生美好。
  • 像北京这样的城,没有中央公园,没有宁静的小巷,没有推门即见的相熟邻人,没有旧时民俗,没有明月繁星。这城市里的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每个老人,就像孤岛旁时而被潮水掩盖、飞鸟都无法落脚的礁石
  • 像巴菲特说的那样,列出二十件想做的事,再划出其中最想做的五件,剩下的那十五件,余生要拼尽全力去躲避它们。

后记

  • “我们的人生,宛如一片无涯苦海,喧嚣骚动着,充满了愚昧。若不知如何自处,便不可避免地陷入悲惨境地,即便强颜欢笑亦属徒劳。”

注释

  • 斜杠青年: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青年人群。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如:张三,记者/摄影师/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