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东线全史:斯拉夫民族的冰与火之歌(套装全13卷)

朱世巍

代序 苏德战争:东西方的第一次决战

  • 毕竟邪恶、残暴与正义、人道这矛盾的种种,在真实的历史中,总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有当无情的时间抹去那些恩怨爱恨的纷繁纠葛后,内在的真实才有可能呈现在我们面前。
  • 当西方世界在富足的空虚中失去信仰时,希特勒却回避琐碎而令人头疼的社会经济问题,靠着宣扬极端的西方种族主义重新获得了“活力”。
  • 用空前残暴的手段建立西方民族对人类的绝对统治,是希特勒的真正“使命”。
  • 陷入经济困境的苏联,也加速向民族主义变质。它与理想主义者以及落后民族间过去靠着世界革命达成的同盟关系逐渐解体,有时还反目成仇。苏联最终消亡。
  • 苏联不复存在,而高唱凯歌,企图一统天下的资本主义背后的危机魔影却仍然在这个世界的上空不祥地飘荡着。七十多年前,这一魔影曾经召唤来妄图毁灭世界的恶魔,而今天被西方诅咒的“邪恶帝国”苏联,那时却是人类降服这个恶魔的最大希望

第一章 红与黑的国度:战前的苏联和德国

  • 曾经称雄一时的德军仅被允许保留11万5000人(一战前德国的常备陆军约为80万人)
  • 战败给德国带来了损害和耻辱,却使德国工业基础免遭破坏,也使包括军官团在内的统治阶层及其社会根基、甚至“德意志帝国”的名称都完整保留了下来。
  • 普鲁士不是一个拥有军队的国家,而是一个拥有国家的军队”——这一比喻依然是德国政治现实的真实反映。
  • 只有德国最高层的一些人才知道,布尔什维克的十月革命本身,其实就得到了德国皇帝和德国陆军的资助和支持[插图]。他们想以此迫使沙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德国赢得战略优势
  • 一个被当地驻军派去了解该党政治倾向的政治教官不久成为了它的领袖,并将党名改为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也就是所谓的纳粹党。这个人的名字叫阿道夫·希特勒。
  • 为化解政府危机,1933年初,德国总统、老陆军元帅兴登堡委任希特勒为总理,欣喜若狂的纳粹党徒举行盛大的游行集会来庆祝他们的胜利。
  • 德国人在苏联训练飞行员和其他军事人员,研制凡尔赛条约所禁止的坦克飞机,甚至化学武器;而苏联则从德国获得技术,学会管理。一些德国将军甚至打算争取苏联的军事援助以抗击波兰的侵略
  • 用冲锋队代替国防军的罗姆被他的“亲密战友”希特勒逮捕,于1934年6月30日被剥光上衣后枪杀。希特勒的叛卖最终换取了1934年8月2日整个国防军对他个人宣誓效忠,甚至当年的德国皇帝都未得到过这样的宣誓。
  • 总体战、闪电战理论家们认为,要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只有在战前倾全国之力建立一支强大的首发突击力量,依靠“己方兵力兵器的优势,构成主要突击方向”,在战争第一天就“毫无顾忌地投入最后一兵一卒”,以兼具威力和机动性的航空兵和装甲兵实施快速突击,在敌人的战争潜力发挥出来之前将其彻底消灭。
  • 德国还拥有全欧洲最雄厚的工业和强大科技力量,在希特勒当政后,他们为德国军队提供了大量先进的技术兵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夜,德国已经组建起了一支总数400余万人,装备精良的强大军队,同时建立起了巨大的物资储备。
  • 之所以如此,首先在于德国军备所服务的闪电战理论的思想核心,是通过军事冒险来迅速取得胜利。这种冒险只需要德国工业能够为军队提供在数量、质量上暂居优势的武器装备,并能够应付短期战争带来的消耗,而不需要为了长期战争而对工业全面改组。

之二:铁幕后的红色俄国

  • 共产党人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们主张用暴力推翻现存的一切社会制度。
  • 被称为“最伟大的平庸者”的斯大林,没有希特勒那样的天赋和敏锐的直觉,也不会凭借狂热的情绪去歇斯底里地蛊惑人心。但他有足够坚强的神经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来实现目标而不惜任何代价与牺牲;也有着足够灵活的手段来利用各种因素
  • 党不得不鞭策国家前进,以免错过时机,而能尽量利用喘息时机,赶快在苏联建立工业化基础……党不能等待和应付,它应当实行高速度
  • 斯大林当然不会去跳舞,而是用铁腕建立了集体农庄。在付出巨大的人道代价后,粮食终于被控制在政府手中,并源源不断地出口来换取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俄国的艺术品和沙皇的珍宝也被拿来从西方富豪手中换钱。到1936年,为了得到伦勃朗、鲁宾斯等艺术大师的杰作,包括著名美国百万富翁古尔本·凯恩和美国前财政部长梅农在内的阔佬们付给布尔什维克一亿多美元。
  • 从1926年苏联“进入直接工业化时期”开始,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在一战前工业仅排名世界第五、产值仅相当于德国的17.2%、并遭受毁灭性打击的旧俄基础上,苏联的工业总产值据称已奇迹般地跃居欧洲第一,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
  • 1936年开始的大清洗对苏军战斗力的影响超出上述因素。四万多名作为军队骨干和精华的红军军官被迫害。

之三:假面舞会:短命的《苏德条约》

  • 条约只有在有利时才值得遵守
  • 条约只有在对我们有用的时候才有遵守的必要,一旦我们在西方腾出手来我们就可以对俄国作战

第二章 毁灭东方与“先发制人”:德国和苏联的战争计划

  • 显然,希特勒意识到德国潜在力量上的劣势和本质的缺陷,以及苏联蕴藏的巨大潜力。如果等到克服了这些缺陷以后再进攻苏联,德国将丧失暂时的优势、失去统治世界的机会。基于这样的判断,希特勒认为他不能等待。
  • 德国的失败在根本上并不取决于国境交战后将主力指向何方,而在于战前未能建立起完善的全面战争体制(包括军事,工业,政治等诸多方面)。
  • 在21世纪的今天,虽然纳粹主义难以死灰复燃,但西方世界那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却以新的形式在某些大国身上表现和膨胀。如果不加以制止,它迟早会和纳粹主义一样,给全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之二:克里姆林宫的秘密

  • 我们可以相信斯大林后来说的话:如果战争在1942年夏季或1943年爆发,情况将大不一样:红军将对德国人占据全面优势。
  • 在历史上,沙俄统治者的扩张野心总是受到落后经济的制约,而生活在疆域辽阔内的俄国人民也缺乏对外扩张的现实欲求。
  • 有趣的是,苏军总参谋部的观点和德军总参谋部是相似的,其出发点都是从军事角度考虑。而斯大林的想法也和希特勒一致,作为政治家,他们都比较看重经济因素。
  • 正因为如此,苏联人出于自私的外交理念,公然在条约中写明“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和不受侵犯”,并以此换取了日本对外蒙同样的保证。

之三:缓缓拉开的战争帷幕

  • 希特勒对部下说过:“历史从来不会责备胜利者”——战后,斯大林也说过同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