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全传

凡禹 和琳

家世源流——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了和珅

  • 发展到明朝初期,女真人分为建州、野人、海西三大部。
  • 明朝政府主要是采取“分而治之”政策对待“女真三部”。常常是打一部,拉一部,使其此消彼长,在他们之间制造各种矛盾,使其相互掣肘,不相一统。
  • 万历十年(1582年),李成梁奉命帮助建州卫苏克素护部图伦城主尼堪外兰攻打建州右卫酋长阿台时,误杀了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事后明政府立刻任命努尔哈赤承袭建州左卫都指挥使、都督佥事,并加封龙虎将军头衔,同时还赐他30余封敕书和30匹马,以表示对这一行为的歉意。但努尔哈赤心中已经种下了仇恨的种子,这一事件也成了他日后反明朝的正当理由。
  • 钮祜禄,满语“狼”。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区。狼是 满族先世女真的图腾之一,女真人出于对狼的崇拜,而以其为姓氏。
  • 和珅家族属于英额地方钮祜禄氏。
  • 清朝开国元勋、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就是“世居长白山”
  • 和珅家族虽然和额亦都不是直系亲属的关系,但他们同属一个地方的同一姓氏,在讲究同乡关系的清代官场,毕竟对和珅家族是有裨益的。
  • 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清皇族属于此旗);正黄旗居德胜门内;正白旗居东直门内(以上三旗为“上三旗”,由皇帝亲自统领)。镶白旗居朝阳门内;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正蓝旗居崇文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以上五旗为“下五旗”)。
  •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常保去世,20岁的和珅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此时,这一职位已经在他家承袭了五代了。
  • 和珅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被“授予三等侍卫,挑补黏竿处”。黏竿处是大众的通用称呼,它的官称是“上(尚)虞备用处”。 这个部门通常由侍卫10人组成;主要负责皇帝的日常出行的事宜。
  • 一个人成功与否,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是看他是否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以及对待环境,尤其是逆境的态度。顺风顺水是难以体现一个人的能力水平的,只有在逆境中的表现,才最能说明他的能力。
  • 咸安宫官学是当时京城最好的学校,要进入该所学校,必须是八旗子弟中长相俊秀者及内务府子弟,同时学业要十分优异,每年只选八十名左右的学生人学(八旗中每旗选十名),而且坚持宁缺毋滥。
  • 和珅十岁时,苦难再次向他袭来,父亲常保在福建任上突然病逝。
  •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 和珅10岁时,与弟弟和琳先后被选入了咸安宫官学读书,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
  • “咸安宫官学,在大内西华门内,为八旗官员子弟读书处。总裁以满、汉翰林各二员充。其后由掌院派充,满二员,汉四员。按日稽课,西配殿读满洲书者,则满总裁稽之。”在该校担任讲课的教师主要由翰林充任,至少也得是进士、举人出身者。学校分为汉书十二房,清(即“满”)书三房。
  • 咸安宫官学的学生绝非一般等闲之辈,他们都是从众多的八旗子弟中经过仔细挑选,择优录取的;这些学生不但品学兼优,而且长相风流倜傥,个个都是仪表人才,是真正的“精英教学”。
  • 在这里,和珅不仅掌握了各种知识技能,还有其他一些收获——结识了一批有背景的名人子弟,这是宝贵的人脉资源。
  • 学习又是一个短时间内“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行业
  • 涉世未深的和珅本以为他的那些叔叔大爷们绝不会见死不救,于是满怀希望地登门造访,谁知不是被赶出就是吃闭门羹。一次次的乞求,除了让和珅体验一次次的屈辱外,没有换回一个铜板。
  • 和珅在此穷困之际,只得与仆人刘全同去一趟保定,本打算借些银两使唤。赖五见和珅到他家来,自然心知肚明。
  • 在古代,卖地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意味着你是败家子。自古当官、经商的有钱了就买地作为家产。许多富人看准时机投资买地,广置良田,才成为的富豪乡绅;家境中落的,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动卖地的念头。
  • 谁知那赖五早就和保定知府沆瀣一气,那知府唇红齿白说和珅无理取闹,意欲勒索钱财。
  • 和珅反而冷静下来,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多说无益,转身就默默地走了出来。
  • 祖宗的遗产难道只能够作为避免冻饿而死的遮羞布吗?自己如果不努力,早晚坐吃山空。人生在世,总要做一些响当当的大作为。与其留着地产浪费时间和精力,消磨自己的意志,不如索性卖掉,取得资本,投入到读书和打拼上!为自己博取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 他就是时任总管内务府大臣的英廉,英廉对和珅非常赏识,知道他志向远大,绝非池中之物。于是把心爱的独生孙女许配给了和珅。
  • 他要为孙女找一个既品行端正,又年轻貌美;既才气出众,又善解人意,将来有所作为的才貌双全的好后生。他慧眼独具,最后选中了和珅。
  • 躯干如中人,面白皙而事修饰,行止轻缳,不矜咸仪,言语便给,喜欢诙谐,然性机敏,过目辄能记诵,每有所言,皆能悉举其事之本末。
  • 结缡三十载,所愿白头老。 何期中道别,入室音容杳。 屏帏尚仿佛,经卷徒潦倒。 泪枯挽莫众,共穴伤怀抱。 游川分比鳞,归林叹只鸟。 追思病时言,尚祝余足好(时余足疾复作)。 犹忆含殓前,不瞑心未了。 自此退食馀,谁与伴昏晓。
  • 太岳父英廉是和珅进入仕途的提携人和领路人
  • 自此更是勤勉读书,准备考试,为入仕争取资本。

入仕奇缘——从宫廷侍卫到军机大臣

  • 按照清代科举制度的规定,读书人必须首先一一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总称童生试,简称童试,或称小考、小试。
  • 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地点为京师,一般在乡试举行的第二年三月举行,由礼部主持,故亦称春闱或礼闱。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然后皇帝进行殿试,中试者分三等,称一、二、三甲。一甲三名,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 他毅然放弃了继续参加考试的努力,迕择了满族子弟通过挑补侍卫的方法来进入官场。
  • 英廉对他说:“你现在已经有了三品的世袭爵位,没必要在科举上浪费时间。我帮你在皇宫找一份差事,职位虽然低贱,但可以接近皇上。凭借你的聪明才智,很快就会崭露头角,步步高升的。你虽然承袭的是个武职,但是当今圣上爱才,你又有才学,皇上一定会欣赏,定有出头之日。
  • 銮仪卫负责掌皇帝仪卫排列及承应诸事,也就是为皇帝抬御轿的轿夫。
  • 清代功臣后裔继承祖先的爵位,称为承袭世职。世职包括公、侯、伯、子、男等五等爵禄,另有云骑尉、恩骑尉、骑都尉、轻车都尉等。按等级规定,和珅的轻车都尉可被录取为三等侍卫。
  • 侍卫有上三旗侍卫的区别,日常护卫,镶黄旗在前,正黄旗在中,正白旗殿后。站班时有严格的制度,镶黄旗在左,正黄旗在右,正白旗分左右居两旗之次。
  • 他具有极强的进取心,有着出人头地的强烈信念,坚信只要努力锤打磨练自己,总有崭露头角的一天。
  • 和珅在这一年内他先后六次升迁,升迁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简直就是坐了火箭
  • 乾隆发现了他的才华和能力出众,引起了乾隆的注意,再加上和珅五官端正,外表俊朗,讨人喜欢。又加上他口齿伶俐,生性乖巧,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办事机灵,聪敏干练。

一人之下——人称“二皇帝”

  • 短短几年,和珅把朝廷里里外外的大小官职做了个遍,足见乾隆对他的信任和喜爱,同时也是为了历练他,为以后更大的提升作准备。
  • 和珅对清朝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方面均产生了一定影响,并殃及后世,是清朝由盛而衰的推手。
  • 只盼着有靠山而自己并无特点的人是无法长期立足的
  • 对于李侍尧一案的处理不但显示了和珅的办事才能,而且也显示了和珅与乾隆帝心心相通,甚解上意。从此乾隆帝对他更加崇信,两人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在仕途上和珅进一步飞黄腾达了。
  • 有官员求他办事,他必然事先摸清对方的底细,对于交往不深、不可靠的官员,他必定公事公办,对其贿赂更是严辞拒绝,极力标榜自己的廉洁。
  • 臣白银五千两,并恩赐和珅在什刹海北岸筹建豪华的府宅——这就是后世的恭王府。
  • 从此以后,二人的关系也就逐渐熟悉起来。安明也经常到和府走动,时不时带一些礼物,却绝口不提任何要求。因为安明心里清楚,和珅是在考察他,火候未到,他不好贸然开口。经过长期观察,和珅对安明的表现十分满意,已经把安明当作自己人看待。
  • 只不过和珅心机颇深,不能表现得太爽快。
  • 按照清制,官员若有双亲故去,必须回家守孝三年,三年期满后再重新分派职务。如果为了保住官位而隐瞒不报,不回家守孝,那就是大不孝的杀头大罪。
  • 其实,官场中的关系就是这样,你的职位不只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呢!
  • 和珅也在思考补救的办法,他决定先发制人,连夜写了一份揭发安明的奏折。
  • 最后,安明凌迟处死,抄家,全部财产充公,和珅得以胜利开脱罪名。
  • 凡事都要预先留好后路,抢在乾隆知道真相之前,造成一种与自己毫无关联的假象。只要拿不到证据,一切都有回旋的余地。
  • 福康安是傅恒的第三子,他一出生就有尊贵的地位。福康安从侍卫起家,历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袭父封三等公。后来跟随名将阿桂出兵金川等地,军功卓著,封一等嘉勇公,并获“嘉勇巴图鲁”称号。而且曾被授予三眼顶戴花翎,清朝近300年的历史中,能够得此殊荣者,也仅仅七人而已。
  • 福康安屡立战功,一步步赢得皇上的信任,自然看不起寸功未建就平步青云的和珅。
  • 乾隆知道福康安所奏属实,但也并没有责怪和珅,因为崇文门收税也是经过他同意的。
  • 和珅一听大喜,他善于把握皇帝的心思,知道乾隆最近有意整顿吏治。
  • 和珅知道,福康安为人正直,战功显赫,不似李侍尧之流那般的品行恶劣、贪婪无度,给他一个教训也就行了。大家同朝为官,最好还是化敌为友,过于锋芒毕露,反对自己不利。此后,和珅在朝中有意拉拢福康安,福康安也不愿得罪正受宠的和珅,相对双方关系趋于缓和。
  • 和珅本人是个大贪官,但是他惩治起别的贪官来却毫不含糊,也颇有手段。
  • 和珅多年浸淫官场,知道这种上不了台面的事情只有自下而上才好查。
  • 旷古未有。乾隆帝当即下旨:“主犯王亶望、蒋全迪主管其事,罪大恶极,立即处死;勒尔谨听任下属王亶望犯罪,且参与其中,念其曾经有功,赐其自尽;王廷赞发现前任官员的问题后,不但不弹劾,反而效仿贪污,判决绞监候!其他涉案官员,刑部根据大清律,拟定判决
  • 最终,涉案的官员中:贪污两万两以上被处死二十二人;贪污一万两以上处斩监候十五人;贪污万两以下、千两以上的二十六人,共六十七名省、道、府、州、县主官被送上断头台或入狱,一百余名贪官家产被抄。

命断紫禁城——一朝天子一朝臣

  • 纵容自己是开始,其结果必将是毁灭。满足欲望是人的本性,但满足过度就是纵容了,纵容自己的欲望将使你失去清醒,模糊你的视线,使你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危险就会悄然袭来。
  • 嘉庆终于明白,只要太上皇在,自己就不过是个木偶。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和珅搞的鬼,心里更对和珅满腹怨气。其实和珅也是迷了心窍:新皇帝再没有权利,那也是暂时的,太上皇都奔九十了,指不定那一天连下旨的力气都没了,你还死死抱住不放,难怪最后被赐死抄家。可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 养心、敬身、勤业、虚己、至诚。
  • 嘉庆这几年也隐忍惯了,不在乎再被多冤枉一回,对太上皇和和珅对他的监视与刁难也已经视若无睹
  • 不喜不怒,沉默持重,唯唯是听,以示亲信
  • 嘉庆的这套借大臣之口弹劾,然后皇上再以顺天应民之意,迅速除掉权臣、政敌的把戏,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屡见不鲜,但是却屡屡奏效。
  • 因思圣祖仁皇帝之诛鳌拜,世宗宪皇帝之诛年羹尧,皇考之诛讷亲,此三人分位与和珅相等,而和珅之罪尤为过之。
  • 和珅日间不敢带用,往往于灯下无人时私自悬挂,临镜徘徊,对影谈笑,其语言声息甚低,即家人亦不得闻悉。”
  • 朝亦随群动,暮亦随群动; 荣华瞬息间,求得将何用。 形骸与冠盖,假合相戏弄; 何异睡着人,不知梦是梦。
  • 功名事业俱泡影,埋骨何劳墓志铭。

攀附上司——善解人意,善养君欲

  • 和珅有一个长处,就是总能正确把握乾隆的心思,这也许是他常常和乾隆形影不离的缘故吧,时间久了,难免会掌握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心理活动。
  • 他在朝中大臣们的冷嘲热讽中磨厚了脸皮,对他人的嘲笑和不屑一顾能够淡然面对,当然也要背负“寡廉鲜耻”的名声!
  • 和珅是个做事认真地人,他做奴才就尽心尽力把奴才做好,褪去那些世俗的清规戒律,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皇帝面前彻底的奴才,从而成了权倾天下的“二皇帝”,这难道不应该引起那些做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能彻底投入到工作中的人深思吗?
  • 和珅第一个优点就是年富力强
  • 乾隆帝是有心要培养一批年轻、精力充沛、具有敏锐政治眼光、处事干练决断而又忠于自己的人才。
  • 和珅的另一大有点就是特别机灵,而且在满族贵族子弟中算是有学问的人。
  • 相貌白皙而英俊,举止潇洒,谈笑风生,樽俎之间,交接从容自若,事无巨细,一言而办,真具有大国宰相风度”。
  • 他虽然贪财,但一向处事谨小慎微,不与人交际,特别是不与人结成政治同盟关系,这一点是所有皇帝都非常注意的。
  • 和珅操纵朝中大权二十多年,因拥有空前的权势和皇帝的专宠,所以有不少各级官员巴结他。他贪财好物是出了名的,但他与官员的接触仅限于聚敛财富的目的,对结党营私这根高压线向来很敏感。
  • 和珅政治敏感性强,一向注重不与内外大臣结盟,总是埋头把权,一心捞钱,所以在官场上留下“贪财、刻薄、跋扈”的坏印象。但是这一点在皇帝眼里却是难得的政治优点。因为没有“异志”,自然也是皇帝最放心的了。所以把一切权力交给和珅去打理,自己也落得逍遥快活。
  • 做事圆通灵活,具有大局意识。
  • 从不从一时一事去考察一个人,而是从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手腕上考量他是否适合某一职位
  • 在乾隆帝眼中,纪晓岚虽满腹经纶,但毕竟只是一个学者型人才,这类人缺乏经世之才,往往纠缠于事务的具体细节而没有大局观,不可委以大任。
  • 和珅则不同,他做事圆通灵活,虽属于读书人却行事不受约束,做事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以达到目的为宗旨,政务能力很强。
  • 这就要求和珅不仅仅要会逢迎拍马、做事厚颜无耻,还要有真实才干,使主子指使你,对于交代给你的事物一万个放心,从而对你产生依赖心理。这样才能把皇帝“牢牢控制在手中”。
  • “巧于迎合,且工于显勤
  •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和珅有一套敛财的非凡本领,能够设法满足好虚荣、爱面子、好场面的乾隆。
  • 和珅敛财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和珅独创的“议罪银”制度:官员犯了错误,可以按照程度深浅纳多少不一的银赎罪免去处罚。“议罪银”制度得到的巨额的银两,有八九成是不入国库的,这就为乾隆提供了挥霍的资金。和珅等于是为乾隆建造了一个金库,乾隆难怪这般信赖和珅了。
  • 税榷九门全,权归阉寺专;村氓挑负至,任取鬓边钱。”
  • 乾隆离不开和珅给自己撑面子,和珅也离不开乾隆给自己撑腰,双方对此乐此不疲。
  • 其实,想要亲近什么人,如果能够由他身边的人入手,对他尊敬的人表现出十二分的尊敬,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 爱听好话是人的一个弱点,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许多人常常互相奉承,说一些违心的话。
  • 官场上,上级的爱好总是被下级迅速知晓。
  • 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 官员们都是些只管自己官位,不管百姓死活的人,谁敢怠慢,纷纷不惜工本大兴土木,惟恐哪里不能让皇帝如意。
  • 但是他的宗旨就是:能够得到皇帝的青睐和信任,背多大的黑锅都能忍受,反正自己是得到了实惠。至于名声,那就顾不得许多了。
  • 有才华者又不能锋芒过露,咄咄逼人,锋芒太露则易断,逼人急则自己也难周旋,“想出头,就不要强出头”,和珅就深知此理。
  •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
  • 历史上的朝廷就是个争权夺利的名利场,权势的诱惑可以让任何一个人的心灵扭曲
  • 风趣幽默的言谈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这也是和珅受到乾隆帝欣赏一个重要原因。
  • 万寿无疆为老,顶天立地为头,父天母地为子。皇上,您难道不该称为老头子吗?
  • “但使下民无殿粪,何妨宰相有堂餐?”
  • 他们的玩笑都以自损来达到自保的目的,
  • 和珅之所以能在乾隆面前获得无上的恩宠,在于他处处为乾隆着想,抓住时机替乾隆换取好名声,替乾隆立“德”。
  • 四库全书》是乾隆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收服下属——恩威并用,结党营私

  • 这也体现了和珅能从大局出发而忍痛割爱,为自己赢得了后路的先见之明的举动。如果他仅是一味地贪图享受,则绝不会赢得他人的信任,更不会有人为其奔波卖命。
  • 凡古往今来的成就大事者,都不是遇事犹豫不决的人,他们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办事果断决绝,没有“妇人之仁”。
  • 他懂得属下愿意为他效命的原因不过是“拉大旗,找保护”,因此才肯为他卖命。他正是紧紧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建立起他的人情“关系网”。
  • 人们要拜的不是和珅,而是他身后的乾隆和那高高在上的权力,和珅只是乾隆的代言人,只有通过和珅,才能有机会见到乾隆,
  • 文治武功并用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
  • 权和钱向来不分家,有权就为有钱准备了充足的条件,有钱则可以买到权。权钱交易在中国封建时代十分普遍,有些甚至是政府允许的。
  • 你送礼给和珅不一定能获得他的好感,有的甚至连面都见不上,但是不送礼就会被视为官场异类,终身不受其重用。
  • 中国有句古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就这样,和珅总是给属下那些人一丝进步的希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紧紧把他们团结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关系网。

整治同僚——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 在官场上,你若不树立自己的权威,反而可能被欺善怕恶之人所轻视,认为你是软弱无力。这其实不能怪一些人有眼无珠,因为大部分人总是屈从于权威,你越有权威,便越正确,就越崇高;你越没权势,便处处不对。
  • 他对待异己要么表面应付,要么一棍子打死,不让其死灰复燃。绝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 所谓未雨绸缪,为了钓大鱼,必须要事先准备好诱饵。和珅做事总是处处考虑,尽量把问题想复杂一些,困难多一些,这样准备才会充足。一旦对手发起攻击,马上就可以使出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周密布署和果断行动。这样做事看似曲折,不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那样痛快,但却可以保你在朝中更加稳妥。
  • 尹壮图太过诚实,中进士已经二十四个春秋,对官场竟然还是一窍不通。他也不想想,他能看出的问题,难道别人就看不出来,偏偏等他去提出?他始终没有做到高级的官位,也是情有可原。
  • 可见,要想在对手进攻之前作好充分准备的关键在于有准确的情报,在此基础上才能先敌动手,置对手于被动境地。
  • 只要你能想到,总可以利用别人的。对于和珅来说,借用对手之利的一种方法,就是当发现对手即将成功时,立刻和他处在同一个战壕,这样,自己不用出力也会收获成果。
  • 和珅凭多年的为官经验,认为窦光鼐所参奏的事绝不会有假,阿桂此去定能查个水落石出。而他的弟弟和琳此时只是一个笔帖式,一向没有什么功劳,因此,和琳跟随阿桂,什么都不用做,回京即可获享一个大大的功劳,可以借阿桂之实,使和琳得以升官。这一安排足见和珅的高明之处。
  • 和珅于是“借助他人之力”是自己人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可见他把这一计策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他只是让对手去冲锋陷阵,自己却趁机分得别人拼死才得来的成果。就算对方没有成功,也可以把脏水尽量往对方身上泼,自己只赚不赔。和珅保荐对手福康安去平复台湾之乱就是一例。
  • 东岳庙,演西厢,南腔北调。”
  • 万里长空一鹤飞,朱砂为顶雪为衣。
  • 只因觅食归来晚,误入曦之蓄墨池。
  • 卢见曾被判绞刑,纪晓岚也因为私自通风报信,被流放乌鲁木齐,发配充军。
  • 有水为溪, 无水也为奚, 去水添乌便为鸡。 野兽得势皆似虎, 落魄凤凰不如鸡。
  • 纪晓岚心中明白,自己的才学在乾隆面前只是闲暇时的消遣,和珅才是乾隆最信任的人,自己只能暂时避一避。
  • 纪晓岚一生在朝廷就做了两件事:一是主持科举,二是编修书籍
  • 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让他对下联,他马上对:“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 西鸟东飞,遍地凤凰难下足,
  • 南麟北走,群山虎豹尽低头。
  • 千年成此恨,耿耿不能磨”
  • 于三纲五常内力尽一分,就算一分真事业; 向六经四书中尚论千古,才识千古大文章。
  • 刘墉知道,无论你做的对与错,只要皇上看不上你这个人,解释真能越来越糟,所以他干脆不解释,免得越描越黑。
  • 听律吕,点破世态炎凉;见衣冠,描尽人间冷暖。
  • 似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是谁。
  • 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
  • 密云不雨旱三河,虽玉田亦难丰润。
  • 很多人向来就是从心理上区分尊卑,你越把自己当主人,他就越对你尊敬,如果你对奴才客客气气的话,他却越发肆无忌惮,实在让人又气又笑,是扶不起的阿斗。因此,和珅知道对付马要用鞭子,对付奴才要用棍子,你打他越多,狠命地踢他,他反会笑脸相迎,对你忠心耿耿。
  • 他知道世人皆为势利眼,小时候在咸安宫官学的遭遇中让他懂得:只有权力和财富才有前途,如果既无权又没钱,那么自己便一无是处了。
  • 他知道读书人由于读书太多,所以平时的行为习惯受到的羁绊很多,不自觉就有了被奴役的习惯。读书人的最大理想是金榜题名,其实也就是为皇帝打工。对于这些有强烈愿望的读书人,和珅也不讨厌,他最讨厌那些自命清高的读书人。
  • 可惜他太过依赖乾隆,而没有把心思放在嘉庆身上,所以不能及时理解嘉庆的想法,以致招之杀身之祸。

善待家人——妻贤子孝,兄弟相守

  • 人往往都是这样,在性命攸关的时候才恍然大悟,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是健康,是亲情。
  • 和珅几乎每天都陪夫人,他怕病中的夫人寂寞、苦闷,不断想出小招数来博夫人一笑。有时候他甚至想:如果冯氏病能好,他甚至敢冒犯他曲意奉承的乾隆。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春天,“莫讶春来后,寒威倍胜前。小窗欣日色,大漠渺人烟。”夏天,“山阳四五月,嫩绿渐生生。草老刚盈寸,花稀不识名。”秋天,“池塘堪浴佛,稞麦渐仓储。更喜羊脂厚,厨供大嚼初。”冬天,“木炭供来日,陂塘半涸冰。草枯归牧马,寒重敛飞蝇。”真实记录了青藏高原的生活。
  • 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勃焉
  • 亦莫恋此身,亦莫厌此身。此身何足恋,万劫烦恼 根。此身何足厌,一聚虚空尘。无恋亦无厌,始是逍遥人

寻找靠山——朝中有人好做官

  • 却没有人对和珅进行有效监督,而权力如果没有了制衡,腐败的产生就不可避免了
  • 他迅速建立了全国的贪污网络和一套完整的贪污体系,如多少钱才能见到他的家人,多少钱才能进他的家门,多少钱才能最终见到他,这都是明码标价的,而且那些趋炎附势的贪官们也无不乐于向其多作贡献
  • 乾隆终于下决心治理贪污,杀了几个贪官,可他不知道,他自己才是这股风的源头,只要他的欲望还在,贪污之风就会永远刮下去。
  • 和珅提拔自己竞羽亲信→亲信掌握实权→捞取好处孝敬和珅→和珅再度提拔亲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不断循环的贪污体系,在这个网络中,和珅明显处于操控地位,他利用这一链条为自己聚集了大量财富。

实力决胜——做官还凭真实力

  • 和珅的信条就是,他只对皇帝一人负责,只要能使皇帝高兴,他就会扑上去做。哪管他正确与否、是否对人民有利。
  •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和珅在气势汹汹的英使面前,最大可能地保障了大清帝国的尊严
  • 和珅是乾隆时期文字狱的大力维护者,不想却对《红楼梦》的传世立下功劳,不得不让人感叹世事难料啊!
  • 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便是红楼掩面人’,这‘红楼’就是‘朱门’,指的就是王侯贵族;“红楼掩面人”,则是官宦人家的夫人小姐。世事无常,整部小说就如同红楼一梦罢了。”
  • 和珅除了严格把关不利于朝廷的文字内容外,平时并不“外行领导内行”,干扰这些学者的工作,从这一点也可看出和珅的领导才能。
  •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个名叫敬一亭偏僻阁楼的角落里发现了尘封已久的《永乐大典》。和珅找到这部书,为《四库全书》的编修立下大功。
  • 全套书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开来,四部书的颜色依春、夏、秋、冬四季而定,经部为绿色,史部为红色,子部为月白色(或浅蓝色),集部为灰黑色,而《四库全书总目》采用代表皇权的黄色。

千里为官只为财——贪污受贿广积家产

  • 行贿是行贿者的通行证,廉明是廉明者的墓志铭,行贿受贿历来是官场中无法根除的毒瘤。
  • 在一个关系社会中,人情也是财富。
  • 园内山水相间,并存一个湖泊(即今北京大学未名湖),湖中有小岛(湖心岛),石舫,现在依然完好无损地保存于今北京大学内,环境安静,美丽,
  • 不怕你拒绝,就怕你没爱好。
  • 一个贪官的喜好竟然影响到一种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可见他的能量是很大的。

经营眼光胜商家——是贪官也是智慧商人

  • 在茫茫人海之中,一个人与另一本人相遇的可能性很小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就更小,成为夫妻的可能性却几近渺茫,二妻结合竞是千年等一回的缘分。
  • 一、兼并土地、收取高额地税。
  • 二、占有大批房产以出租房屋是和珅家的另一大固定财源。
  • 三、放高利贷,从事典当业,获取暴利。
  • 五、利用职权、地位大肆收取别人的馈赠和礼物。
  •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此言非虚。
  •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和珅能够在人才济济的朝延独树一帜,并非只靠容貌和拍马屁,他肯定有一定的施政能力,否则乾隆不会只重用一个有名无实的人。和珅虽出身贪寒,但受到了良好而系统的正规教育,使他具有了处理朝廷事务的基本能力。
  •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说到底,和珅一生高官厚禄,功高位显,他做到了大学士,做到了“乾隆的奴才”,做到了“钱财的奴隶”,也做到了一个好臣子,可惜没有成功地做他自己。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和珅的覆辙。
  • 嘉庆四年(1799年),49岁,被科道诸臣参奏,以“二十大罪”被赐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