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历史的定义
- 历史者,研究人类社会之沿革,而认识其变迁进化之因果关系者也。
中国的历史
- 我以为历史的书,从内容上分起来,不过(一)纪载,(二)注释,(三)批评,三种。
现在研究史学的方法
- 其(二),是要懂得考据之学。
本书的分期
- (一)上古史:周以前。 (二)中古史:上,从秦朝统一起,到后汉全盛时代止;中,从汉末分裂起,到南北朝止;下,从隋朝统一起,到唐朝全盛时代止。 (三)近古史:上,从唐中叶以后藩镇割据起,到五代止;中,北宋;下,南宋。 (四)近世史:上,元;中,明;下,清中叶以前。 (五)最近世史:从西力东渐到现在。
汉族的由来
- 然而一个国家建立之初总是以一个民族为主体,然后渐次吸收其余诸民族,这是一定不移的道理。
- 汉族古代,似居今葱岭帕米尔高原一带,这一带地方,据人种学历史家考究,原是各大人种起源的地方。汉族人中国,所走的大概是如今新疆到甘肃的路。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 研究历史,“年代”是很紧要的。因为历史的年代,好比地理的经纬度。
- 自开辟至于获麟,凡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岁。分为十纪:……一曰九头纪;二曰五龙纪;三曰摄提纪;四曰合雒纪;五曰连通纪;六曰序命纪;七曰修飞纪;八曰回提纪;九曰禅通纪;十曰流讫纪。
-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 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 《汉书·律历志》所推,夏四百三十二年,殷六百二十九年,周八百六十七年计算。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
- 三皇的次序,应当从《尚书大传》,燧人在前,伏羲次之,神农最后。
- 耕稼时代,人民四处分散,更不能如游牧时代之“列帐而居”。一切需用的东西都不能取诸近处,所以“商业”就随之而起。商业既兴,“水陆交通”,就随之便利。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 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 三苗是古代的一个国名,不是种族之名;他的民族,却唤做“黎”;黎族的君主,起初是蚩尤,后来才是三苗。
- 三苗究竟是饕餮,还是浑敦、穷奇、饕餮三族之后,虽不能定,然而的确是个国名,——就是氏族之名
- 这一族人君主虽是蚩尤三苗,人民却是九黎。和汉族竞争,从黄帝时代起,直到尧舜时代止,
- 蛮是中国人通称南方异族之名,他种族的本名,实在是“黎”字。后世都写作“俚”或又写作“里”
- 古人所说的山,都是所包甚广,和现在地理学上所谓“山脉”、“山系”相当;断没有像志书上所说,仅指一峰一岭的。
- 这两个昆仑,其实原是一山,不过因为一处是汉族发祥之地,一处为西戎所据,所以分出“海内”、“海外”罢了
尧舜的禅让
- 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
- 《韩非子·外储说》: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
- 瞽叟为舜父而舜放之,象为舜弟而舜杀之;放父杀弟,不可谓仁;妻帝二女,而取天下,不可谓义。
- 《韩非子》说得好:“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
- 尧有丹朱,而舜有商均,启有五观,商有太甲,武王有管蔡,五王之所诛,皆父子兄弟之亲也
- “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 《史记》这部书,给后人窜乱的地方极多;请看近人崔适的《史记探原》。
- 然而古人所说万国、三千、千八百,实在是个虚拟之词
- 昔尧之治天下,举天下而传之他人,至无欲也;择贤而与之,至公也;舜亦犹然,今君之所怀者私也,百姓知之,贪争之端,自此起矣;德自此衰,刑自此繁矣;吾不忍见,是以野处也。
- 儒者于此,没有一句话疏通证明;让国的许由,也不提及一字,一任非儒家去传说,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 儒家的学说,都是孔子所创造,并没有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等的圣人。后世实行儒家之学,便是实行孔子之学;其“功罪”、“祸福”,一大部分,应当由孔子负其责任。
禹的治水
- 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
- 这许多话,一定有所受之,不是随口乱道的。这许多话,却不是儒家文饰出来的;因为用不着文饰。
- 可见得当时治水,实在是禹为主而益、稷佐之。
- 江、淮、河、济四水,就是诸水的纲领,所以这四条水,就唤做四渎。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
- 古人所说的“三王”、“三代”,大概专指夏殷西周
夏殷的兴亡
- 夏朝的衰弱,是从孔甲时候起,至桀而灭亡的。
- 汤初都于今商县的亳,后来进取偃师;桀大约是这时候(或者不是)弃阳城,退到旧许;汤再进到现在河南的东境(邻葛的亳);从此以后,伐葛,伐韦,伐顾,然后迥向南伐昆吾。伐昆吾,就是伐桀;桀是从中野、不齐、鲁,步步东南退,最后逃到鸣条;汤以其间,又伐三。
- 不过周朝灭纣,东征,伐淮夷,是武王、周公、成王三世相继,汤却是一个人干的罢了。
商朝的事实
- 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即位二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适长孙也。
- 商朝的“君位继承”,大概是“兄终弟及”,而所谓“弟”者,以“同母”为限
- 大抵所谓兴衰,以诸侯之朝不朝为标准。
商周的兴亡
- 周朝的先世,便是大家所知道的后稷
- 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喻——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追尊为大王。——季历是为公季,追尊为王季。——昌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
- 大抵如今的陕西,在古代是戎狄的根据地。
- 周朝的功业,实在是到成王时候才大定的。
- 古人的迷信最重,活时候对人不起,到他死了之后,又去祭他求福,是不足怪的事。
- 周公之“以功名终”,怕又是儒家改制所托了。
西周的事迹
- 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 周朝历代,都以犬戎为大患
- 周朝受封于陕西,本来是犬戎的根据地。
春秋
- 周平王东迁之后四十九年,就是前七二二年,鲁隐公元年。入春秋,直到前四七九年止,孔子卒的一年。其间凡二百四十二年。
- 齐国的祖宗,唤做吕尚。四岳之后。这个人,大约是文王、武王的谋臣
- 晋国的始祖,是成王的兄弟,唤做唐叔虞。封于唐。他的儿子燮,因地有晋水,改称晋侯。
- 楚国是帝颛顼之后,受封的唤做熊绎,居丹阳。
- 司马侯称荆山为九州之险;盖居荆山则汉水环其东北,足以北阻中国,东控汉东诸侯;既与诸夏为限,遂能壹用力于蛮夷;是熊渠之强大,由得荆山之险也。……
- 就是“当时诸国,接近于异族的都强,其居于腹地的都弱”
- 大抵春秋时候,可以分做几个时代。 (一)从前六七九年到前六四三年,是齐桓公称霸时代。 (二)从前六四二年到前六三三年,是宋襄公图霸不成,楚人强盛时代。 (三)从前六三二年到前五四七年,是晋楚争霸时代。 (四)从前五四六年到前五三○年,是楚国独盛时代。明年,楚灵王被弑,平王立,不复事诸侯。 (五)从前五二九年到前五二七年,是晋楚皆衰,吴越尚未强盛的时代。权力未及于中原。 (六)从前五二八年到前四七六年,是吴国强盛时代。其间吴国虽已败于越,然对于北方,威力还在。 (七)从前四七五年以后,是越国强盛时代。
战国
- 春秋以后,又二百五十七年,天下才归于统一。就是从前四七八年起,到前二二二年止,称为战国时代。
- 秦之盛:地势、竞争、质朴、变法。
- 大抵文明进化已久的国,往往不免于暮气;文明程度太浅的国,因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强盛的元素都太缺乏,又兴旺不起来,就暂时强盛,也不能持久。吴越就属于这一种。战国时代的六国属于前一种。只有新进于文明的野蛮国家,最为可怕,秦国就属于这一种了。
獯粥
- 中国人决不是单纯的民族
- 中国人向来称异族为“夷”、“蛮”、“戎”、“狄”,这四个字,是“因其所居的方位而称之”
- 獯粥。獯粥,又唤做猃狁,后世唤做匈奴
- 这一族古代的根据地,也在黄河流域;到后世,才渐次退却到阴山山脉一带,再退却而至漠北,再退却而到如今俄领中央亚细亚一带,而入欧洲。
- 汉族所以要筑长城,也是防这些小部落侵盗的缘故。像后世的匈奴、突厥,……原不是长城所能防。
东胡
- 东胡之后为“乌桓”、“鲜卑”,乌桓、鲜卑和匈奴,确非同族。
- 乌桓、鲜卑是东胡之后,东胡为匈奴所破,遗族分保此二山,因名焉
貉
- 东北方之族,鲜卑而外,还有一个貉。
- 貉是始居北方,后来迁徙到东北方的。
氐羌
- 氐羌二族,在古代,大约是根据于中亚高原的;后来分为许多支,在湟水流域,青海,和黄河上流两岸的,是汉朝时候所谓羌人
粤
- 南方的种族和汉族最早有交涉的,自然要推黎族
- “黎族”是后世所谓“苗族”,“粤族”是现在所谓“马来人”
- 夷蛮戎狄,是和汉族接境的异族,间接的就不在内。
中国古代的疆域
- 真是征服异族,把他的地方,来封自己的同姓懿亲,可以称为封建。
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
- 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依凑也;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
- 所以宗法,实在是“古代贵族社会组织的根柢”。
- 所以封建政体,是从“族制”发达而成的。
- 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封建
- 古周礼说春曰朝,夏曰宗,秋曰觐,冬曰遇
- 天子适诸侯曰巡守,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官制
- 至于内爵,则是以公、卿、大夫,分为三等的。
- 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 古者三公,每一公,三卿佐之。每一卿,三大夫佐之。每一大夫,三元士佐之
- “天子三公:一曰司徒,二曰司马,三曰司空。”
- 百姓不亲,五品不训,则责之司徒;蛮夷猾夏,寇贼奸宄,则责之司马;沟渎壅遏,水为民害,田广不垦,则责之司空”;则天公是司马,人公是司徒,地公是司空。
教育和选举
- “大学”和“小学”,是以程度浅深分的;“国学”和“乡学”,一个是贵族进的,一个是平民进的。
- 所谓“辟雍”、“泮宫”,是天子诸侯之国大学的通称。“上庠”、“东序”、“右学”、“东胶”,是虞夏殷周四代大学的专称。“下庠”、“西序”、“左学”、“虞庠”,是四代小学的特称。
- 至于乡学,则(一)《孟子》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 那么,古代平民所入的学校,是两级制:一级在里,所谓“塾”,“校室”,“余子皆入学”的“学”。一级在乡。
- 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然而平民学校所教的,孟子说:“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 (一)贵族所处的地位,就不能不优,所处的地位既优,就不能不骄奢淫逸,就不能不腐败,(二)而且贪欲之念,是无厌的,自己有了土地,遂想侵吞别人,贵族变为平民的人就日多。贵族阶级专有的智识,就渐渐的散入平民社会。所以贵族阶级的崩坏,其原因仍在贵族社会的自身。这个很可以同马克思的历史观,互相发明。
兵制
- 三军者何?法天地人也。以为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师二千五百人,师为一军,六军一万五千人也。
- 服兵役的年限,是从三十岁到六十岁。
- 便是春秋以前,还注重于车战;到战国时代,便渐渐趋重于骑兵
法律
- 中国的法律,在世界上居四大法系之一。
- 古人有句口头话,“出于礼者入于刑”。所以“礼”就是“法”。
- 可见当时一切法律都在乡官手里,和后世地方行政官兼管司法正是一样。
-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丈夫”
- 八议之法:第一是议亲,第二是议故;次之才是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农业
- 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粥货曰商。
-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材匮少。
- 大抵古代的人民,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两阶级,征服的人,住在中央山险之地,制驭被征服者;被征服的人,住在四围平易之地,从事于生产事业。所以所谓国中,必是山险之地;所谓野,反是平夷的地方。
- 作从十月尽正月止,男女所有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户牖,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 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七十以上,上所养也;十岁以下,上所长也;十一以上,上所强也。
-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他的特质,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就是“私有的制度”还没有起源,一个人的生产,不是为着自己而生产,都是为着全社会而生产。一个人的消费,也不必自己设法,社会上总得分配给他一份。所以当时的农工商,并不是为自己要谋生活,才去找这件事干的;是社会全体,要经营这种事业,分配到他头上;所以他们都是“世业”,并没有“择业的自由”。所以当时就是不能工作的人,分配起来,也得给他一份。
-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 井田制度的破坏,全由于贵族的侵占自私。井田制度,是古代共产社会的根本,井田制度一破,就共产社会的组织,根本上打消了。
- 总而言之,(一)贵贱的阶级破,贫富的阶级起。(二)共有财产的组织全坏,自由竞争的风气大开。是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的一种大变迁,是三代以前和秦汉以后社会的一个大界限。
古代的哲学和宗教
-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 《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
- 凡物之生,都是积微成著的,所以要“慎微”。
-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 无论哪一种哲学,决没有能完全否认宗教的;无论哪一种宗教,也总含有几分哲学上的解释。
- 木生火者,木性温暖,伏其中,钻灼而出,故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联土成山,山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温润流泽,销金亦为水,……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润而能生,故水生木。萧吉《五行大义》。
- 就可以见得中国的文字,是迫于需用渐次增加,并不是有一个人(像苍颉、史籀等)按了一定的条理系统,把他创造或改良的
东周以后的学派
- 其(一)古代的学术,是和宗教合而为一的;到后世才从宗教中分了出来。 其(二)古代的学术,是贵族所专有的;到后世才普及到平民。
- 司马谈所论,是“阴阳”、“儒”、“墨”、“法”、“名”、“道德”六家。
- 儒家、偏于伦理政治方面。道家、偏于哲学。阴阳家、古代的宗教家言,包括天文、律、历、算数等学。法家、偏于政治法律方面。名家、近乎论理学。墨家、也在伦理政治方面。而敬天明鬼,比起儒道两家来,宗教臭味略重。从横家、专讲外交。农家、兵家、医家。
- 秦代以前的世界,是个封建之世;秦汉以后的世界,是个郡县之世;其情形是迥然不同的:中国成一个统一的大国,实在是从秦朝起的。
- 第一件,便是自称皇帝,除去谥法。
- 于是把天下分做三十六郡,置“守”、“尉”、“监”,守是一郡的长官;尉是帮守管理一郡的军事的;监是中央政府派出去的御史。中国郡县的制度,到此才算确立。
- 秦朝所以灭亡,由于奢侈和暴虐。
豪杰亡秦
- 秦朝是“统一专制君主”政体初成立的时代,就把什么“宰相谋逆”、“奄宦弄权”、“杀长立幼”、“诛锄骨肉”、“蒙蔽”、“弑逆”种种事情,都弄全了,这也可见得“君主政体”的流弊。
项羽的分封和楚汉的兴亡
- 豪杰亡秦,要算中国平民革命第一次成功。以前汤放桀,武王伐纣,秦灭周,都是以诸侯革天子的命。三家分晋,田和篡齐,是以大夫革诸侯的命。
汉初的休养生息
- 社会心理的力量是最大不过的。生于其间的人没一个能不受它的鼓动,而且受其鼓动而不自知。
- 孝文帝这种恭俭的君主,在历史上却也难得
匈奴
- 从秦到清盛时,二千多年,中国“固定的领土”和“对外扩张的方向”,无甚变更。这个规模,是秦始皇开其端,汉武帝收其功,所以说雄才大略的,一定要数秦皇汉武。
- 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
- (一)游牧部落性质勇悍;(二)处塞北瘠薄之地,当然要向南方丰富之地发展。这是中国历史上北狄之患公共的原因。
朝鲜
- 朝鲜是亚洲一个文明的古国。他的始祖,就是中国的箕子,这是人人知道的。但
- 从此以后,朝鲜做中国的郡县好几百年。直到东晋时代,前燕慕容氏灭亡,中国在辽东的势力才全失坠。
闽粤南越和西南夷
- 前一一二年中国灭掉南越,又灭掉东越,福建、广东两省,就永入中国版图。
- 从汉武帝通西南夷之后,云南、贵州也算入了中国的版图,本部十八省的规模就此定下来了。
汉武帝的内政
- 汉朝的五铢钱,在唐铸“开元通宝”以前始终算做良好的货币。
社会革命
- 王莽这个人,后世都把他骂得是个“十恶不赦”的,然而他实在是个“社会革命家”。
- 王莽的立心,虽然是为民请命,然而他所行的政策,实在是背于经济原理的。所以弄得“农商失业,食货俱废”。
- 咳!王莽这种人,在政治上虽然失败,他的道德,他的人格,毕竟是深可景仰的。
后汉的武功
- 光武既定天下,颇能轻徭薄赋,抚绥百姓;明帝、章帝两代,也颇能谨守他的成法;所以这三代,称为东汉的治世。
- 匈奴就远引而去,其偶然侵犯西域的,都只是他的分部。正支西入欧洲。就做了后世的匈牙利人。
- 班超带着区区三十六人,平定西域,真是千古的大英雄。
后汉的外戚和宦官
- 凡是一种特殊阶级,不到他应当灭亡的时候,无论他怎样作恶,人家总只怪着阶级里的人,并不怪着阶级的本身,这是社会的觉悟,有一定的限度,也是无可如何的事情。
- 从此以后,汉朝外戚专权的局完,宦官乱国的事情起了。
官制
- 汉朝的制度,大概是沿袭秦朝;秦朝的制度,又沿袭三代以前。这种制度,虽未必有什么精意存乎其间,然而去古还近,大概积弊是一天深一天的。制度是一层层地,不管理论堆积起来的;所以愈到后世,愈不切于事实,愈不合于理论,秦汉的制度,确有优于后世之处。
教育和选举
- 私人教育,总比国家所设立的学校为盛,这个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特色。
兵制
- 羽林兵,初名建章营,设于太初元年。后来又取从军死事的人的子孙,养在羽林,“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
- 秦朝和西汉时代,有一种特色,就是“这时候,去古未远,人民尚武的性质还在,无论什么人,发出去都是强兵。”
法律
- 从秦汉到魏晋,可以算做中国法律的“发达”、“长成”时代。
学术
- 汉初是“黄老”、“申韩”之学并行的。
- (一)儒家之学,利于专制,是到后世才看出来的;当时的人,未必有此先见。(二)无论什么学问,都是因其环境而变迁的。儒家之学,二千年来受专制君主的卵翼,在专制政体之下发达变迁,自然有许多便于专制的说法。
后汉的乱源
- 这个是因为他所处的地方,都是山险,没有广大的平原的原故。羌人在历史上,始终不能组织一个强大的国家,做出大一点的事业,也是为此。
- 因为到处寇盗蜂起之故,把州刺史改做州牧,于是外权大重,就成为分裂的直接原因。
汉末的割据和三国的兴亡
- 关羽的败亡,是蜀汉一个致命伤。当时东吴的无端开衅,却也是有伤国际信义的。这种毫无借口的开衅,在历史上也很为少见。
- 广智书局《中国六大政治家》里有他的传,颇可看的。
胡羯的兴亡
- 历史上称刘曜为前赵,石勒为后赵。
东晋内外的相持
- 东晋的历史,我可以说是荆、扬二州冲突的历史。
宋齐的治乱
- 和帝禅位于萧衍,是为梁武帝。
北魏的盛衰
- 野蛮民族迁徙到文明的地方,吸收文化难,而沾染物质上的奢侈易,这也是历代北族迁入中国的通例。
- 。先是道武帝要立明元帝做太子,恐怕身后母后专权,先杀掉他的母亲,才立他。从此以后,就成为拓跋氏的家法(君主政体的残酷不仁如此)。
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一
- 五八一年,坚遂篡周而自立。
- 五八九年,为隋所灭。西梁已先二年为隋所灭,天下复统一。
军阀和异族
- 读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有一件事情应当注意的。便是:“这时候,中国的政府,差不多始终是军阀政府”。
- 所以从董卓入据洛阳以后,到隋朝统一天下以前,“汉族四百年的政府,可以说全是给军阀盘据”。
- 正因为有了骄横的军阀,往往只能对内,并不能对外;到国内乖离之后,就是把别国人引进来,都是在所不恤的。这
- 这种人,都是沉没在社会的下层的。历朝开国的君主,固然都是这一种人,然而得国之后,总要偃武修文,一两传后,就把这种性质变掉。独有南北朝时代,他的政府始终没改掉军阀的性质,就自然产出这一种人。这也可见得武人当权的弊窦。
- 当时诸族之中,最淫暴的,是胡、羯;鲜卑、氐、羌,都比较文明些。
隋文帝的内治
- 从董卓入据洛阳以后,到隋文帝统一天下以前,中国实在经过四百年异族和军阀蹂躏的政治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 历史上为中国之患最深的,自然是北族。北族,匈奴之后便是鲜卑。鲜卑之后却是谁呢?便是柔然。
- 这种人现在通称为回族,西汉人则称他为突厥人。
隋唐的兴亡
- 炀帝的开运河,和汉武帝的“事四夷”一样,所做的事情,虽不能说他全然无益,然而以如此“劳费”,致如此“效果”,总是极不经济的;而且他作事的动机,全没有福国利民的思想;所以就他的行为而论,毕竟是功不抵罪的。
藏族的兴起
- 便是藏族是“一妻多夫”,羌人是“一夫多妻”。
教育和选举
- 九品中正之制,起于魏文帝时
兵制
- 总而言之,亡唐朝之力:藩镇的兵,不过十分之三;禁军倒有十分之七。
门阀的兴废
- 所以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实在有破除阶级的大功,不可湮没的。
- 从汉到唐,和从宋到清,其间的历史,有一个不大相同之点。便是“从汉到唐,中国是征服异族的;从宋到清,中国是给异族征服的。”
唐中叶后的外患
- 唐朝因安史之乱所致的患害有两种:一种是外国骤强,一种是藩镇遍于内地。
宦官的专横
- 唐朝亡于藩镇,是人人知道的。其实藩镇之祸,还不如宦官之深。
- 唐朝宦官之祸,是起于玄宗,而成于德宗的。
黄巢之乱和唐朝的灭亡
- 藩镇跋扈于外,宦官专权于内,唐朝的天下,自然是弄不好的了。
- 九○四年,朱全忠把昭宗迁到洛阳。就是这一年,把昭宗弑杀,立了昭宣帝。九○七年,就禅位于梁。
梁唐晋的争夺
- 大凡在草泽英雄里,要出个角色容易;在骄横的军阀里,要出一个角色难。因为草泽英雄,是毫无凭藉的,才情容易磨练得出;军阀却是骄奢淫逸惯了的,他那个社会中,自然出不出人才来。
- 五代十国,原算不得什么国家,不过是唐朝藩镇的变相。
契丹的兴起和侵入中国
- 契丹的祖宗,就是鲜卑宇文氏
宋初的政策和后来腐败的情形
- 要想设法改革,一切弊窦,都是积重如山的。这样的一个国家,要想治理真觉得无可下手。惟其如此,我们读史的人,真不能不佩服神宗和王荆公的热心和勇气了。
王荆公的变法
- 荆公对于民政上的设施,最紧要的,是青苗法和免役法。
- 常平仓是汉朝耿寿昌所创的法子。丰收之年,仓里储蓄了米,到荒年发出来平粜;使岁有丰歉,而谷价常得其平;不至于荒年则吃米的人受累,丰年则种田的人吃亏。所以谓之常平。
神宗的武功
- 有三国的纷争,而朝鲜独立;有五代的纷争,而安南独立,正是事同一例,这都是军阀给国家的好处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 女真,就是现在的满族。
汗位继承的纷争
- 从成吉思称汗起,到世祖灭宋,不过八十年。蒙古几于统一亚洲大陆,只除前后两印度和阿剌伯三个半岛。而且包括欧洲的一部分。
元朝的政治
- 蒙古人是始终并没懂得中国政治的。——而且可以算始终并没懂得政治。他看了中国,只是他的殖民地。只想剥削中国之人以自利。他始终并没脱离“部族思想”;其初是朘削他部族,以自利其部族;到后来,做了中国的皇帝,他的政策,就变做剥削百姓,以奉皇室和特殊阶级了。
明朝的武功
- 太祖对于民治,颇为留心。参看本篇下第五章。而猜忌特甚。诸功臣宿将,都坐谋反或株连诛死。所以一传之后,朝臣中已经没有什么知兵的人。
- 成祖篡位,更疑心惠帝逃在海外,要派人去踪迹他。于是有郑和下西洋之举。
基督教初入中国的情形
- 基督教最初传到中国来的,是乃斯脱利安派(Nestorian)。唐人谓之景教。
太平军
- “承平了数十百年,生齿渐渐的繁起来;一部分人的生活,渐渐的奢侈起来;那贫富也就渐渐的不均起来;这种现象,一天甚似一天就要酿成大乱为止。大乱过后,可以平定数十百年,往后就又是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