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全72册)

柏杨

战国时代

  • 因为,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事实上只有两部史籍,才是最有价值的著作,一是司马迁的《史记》,另一就是司马光的这部《资治通鉴》。
  • 然而伟大的文化产品,功能是多方面的,史观可能无法使每一个人同意,但史料却是严肃的
  • 品德绝不可恃,因为,权力可以败坏品德。可恃的只有民主制度,偏偏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改朝换代,都缺少这种思想作为最高指导原则,以致一直在循环砍杀,不能遏止。
  • 翻译上最大的困难约有三点:一是地名,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勇于更改地名的民族,古地何在?好像都在云端。二是官名,历代官职名称,奇异怪诞,往往匪夷所思。三是时间,“年”不写“年”,而写“著雍摄提格”,“日”不写“日”,而写“甲子乙丑”。
  • 我不敢保证译文没有差错,但我却敢保证,决不是把“曰”译成“说”的白话文。

柏杨再序

  • 二“序”之间的距离,在书本上不过只差一页,但在时间上却差十年。
  • 这十年对全世界而言,是一场巨变
  • 翻译是一种细胞复活工程

赵顼序

  • 我知道,高级知识分子差不多都熟悉前代所发生的事情,用以砥砺品德。所以他们才心理健康,神采四射,每天向前进步。
  • 荀况曾说过:“你如果想看圣人的做人行事,应该在后代的英明君王身上寻找。”

司马光进呈《资治通鉴》表

  • 专门收集有关国家兴衰,人民悲欢,善可以为法,恶可以为戒的政治行为,编著一部编年史。
  • 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共二百九十四卷。
  • 只求点滴之水和微粒之尘,以增加大海之深和大山之高。

导读

  • 晋国的三家大臣——韩虔、赵籍、魏斯瓜分了晋国,周王朝也不得不予以承认。韩、赵、魏三国的诞生,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战国时代开始。

公元前五世纪

  • 《资治通鉴》起于公元前五世纪九〇年代的前四〇三年,止于公元后十世纪五〇年代的九五九年,共记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迹。
  • 所以我特别指出:天子的重要责任,莫过于维护礼教。
  • 礼教的精义,在于分辨贵贱,分别亲疏,和用以判断是非,处理事物。没有官位(名),就不能发挥,没有权力(器),就不能成功。官位不雷同,权力有大小,上下分明,秩序自然建立,这正是礼教的主要内涵。
  • 所以赵、魏、韩三大家族之被封为封国国君,并不是赵、魏、韩三大家族破坏礼教,而是周天子本人破坏礼教。
  • 在《司马光曰》中,可以充分看出司马光的意识形态,他有一种崇古的狂热和一种维持现状的固执。他关心的是官僚群和大地主的利益,远超过关心人民的利益。我们了解他的基本立场后,才能了解他苦口婆心以赴的目的何在。
  • 八世纪之前,中国人席地而坐——正确地说,是坐在自己的小腿上。所谓叩头,只是深深地把头俯下。跟八世纪后必须屈辱地先行双膝跪地的叩头不同
  • 司马光是一位正统的儒家学派学者,竭力反对古代所没有的任何东西和任何改革现状的措施。
  • 当平民觉醒,了解礼教只是保护既得利益阶层的铁丝网,尊严的等级、高贵的名分,自己同样可以争取到手时,士大夫才有真正的危机。司马光发现平民借着三家分晋这件事的启示,可能培养出独立思考能力,不禁又气又惧,遂在“司马光 曰”中,要求皇帝重建统治者和既得利益者永恒的权威。
  • 智瑶有五项超人的优点,只有一项缺点。五项优点是:一表人才,精于骑射,通晓各项技能,文章流利,坚决果断。一项缺点是:胸襟狭窄,刻薄寡恩。五种才干加上毫无容人之量,谁能跟他和平相处?
  • 尹铎问说:“你是教我去搜括财富?还是教我使晋阳成为你可靠的退路?
  • 一个人屡犯过失,结下的怨毒不在明处,不能因为看不见就粗心大意。’大人物能在小事情上谨慎,才能避免大的忧患。
  • 《尚书》说:‘将击败他时,先使他恶贯满盈。将吞食他时,先喂他一点东西。
  • 谋略出于二位主上之口,入于我张孟谈一人之耳,又有何伤害?
  • 只留下智果不死,他料到在智瑶领导下智家会有这种下场,早已改姓为辅,得以逃此浩劫。
  • 才能的意义是“聪察强毅”(聪慧、明察、有魄力、坚毅不拔),品德的意义是“正直中和”(公正、公平、不偏不倚、和平温柔),才能是品德的基础,品德是才能的主宰。
  • 只有一个方法可以防止邪恶,那就是民主制度和法治精神,用选举和法律来控制他的邪恶程度,同时也用选举和法律激发他高贵的品德。
  • 每次经过段干木的住所,一定低头致敬(段干木是当时道德之士)。四方英雄豪杰,听到魏斯如此的尊重贤能,纷纷投奔魏国。
  • 我知道的是,君主仁慈,臣僚才能正直。所以任座那么毫无忌惮,那么直爽坦率,我就由此推断。
  • 平常日子,观察他亲近些什么人?有钱之后,观察他把钱用到哪里去?做了高官,观察他推荐些什么贤能?贫贱的时候,观察他是不是有所不为?穷困的时候,观察他接受不接受不义之财?
  • 当年,吴起曾为孩子的爹吸过疮脓,孩子的爹奋力杀敌,战死沙场。而今吴起又吸孩子的疮脓,不知道孩子将死在何所,怎不哀伤?

公元前四世纪

  • 国际上第一流的外交家苏秦倡议南北合纵,联合抗秦,张仪则倡议东西连横,分别跟秦和解。
  • 古人往往用祖父的名字最后一个字作自己这一支派的姓。
  • 聂政的姐姐聂嫈听到消息,赶到首府平阳(山西省临汾市),抚尸哀哭说:“他就是轵邑深井里(济源市东南十五千米)的聂政,只因为我这个姐姐尚在人间,恐怕连累我,才忍心重重地自我毁灭。弟弟啊,我怎么会贪生怕死,使你埋没英名?”就在尸旁,自杀殉难。
  • 本年(前三九一年),田和把国君(三十二任康公)姜贷,驱逐出首府临淄,放逐到东方海边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城,使他收取该城的赋税,维持对他祖先的祭祀。
  • 魏国国君魏斯,即向周王国国王(三十九任安王)姬骄,代田和请求封爵,姬骄欣然同意。史称田和为田姓齐国的太公。
  • 国家的安危,在领导人的品德,不在山川的险阻。如果主上不为国家尽责,恐怕现在跟主上同船的亲信,到时候一个个都成了敌国。”
  • 当政治的运转有一定的秩序,人们也习惯并接受这种秩序时,压根不会产生“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的危机。只有腐烂的政权,在转移时才有这种特殊现象。
  • 可是,在楚王国内部,那些因改革而失势的贵族和既得利益阶层,对吴起却十分仇视。
  • 吴起何负于鲁国?被疑逃亡。何负于魏国?又被疑逃亡。何负于楚王国?更遭杀身之祸。吴起的遭遇,正是一个封建社会中,心直口快,胸无城府,却既有能力而又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悲剧
  • 领袖人物经常自以为是,大家就不敢贡献自己的意见。做对了而自以为是,还会排斥众人的智慧。何况做错了而仍自以为是,硬教大家赞扬,那简直是鼓励邪恶。不问事情的是非,而只一味喜欢听悦耳的声音,可以说绝顶糊涂。不管那是不是合理,而只努力露出忠贞嘴脸,满口顺调,那就是马屁精。君主昏庸、官员谄媚,而高高坐在人民头上,人民绝对不会认同。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国家必亡。
  • 还执着地把“楚王”称为“楚子”,而司马光连这点执着都没有。对“叛逆”田因齐的头衔,不但倍加尊重,反而提前使用,把他最重视的“等级”“名分”,先自己砸个稀烂。
  • 形势比人强,一个只站在少数统治立场的主观盼望,绝不可能动摇事实。
  • 君主死亡时,没有合法的继承人,他的国家可以击破。
  • 课题就在这里,世界上偏偏多的是这种不可思议,脱险脱得不可思议,受害也受得不可思议。韩若山、赵种,都是当时的大人物,不要以为大人物每一项决定都是有道理的,遇到庸碌之辈或凶暴之徒,就有可能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局。
  • 中国境内(中原)各种国际会议,一向拒绝秦国参加。这种歧视使嬴渠梁深感羞辱,决心整顿内政,提高文化水准,追求强大。
  • 父为国君称公子,祖为国君称公孙。
  • 普通人习惯于他们所习惯的那种生活方式,而专家学者们的见解,又往往局限于他自己专业的那个狭小的知识领域。这两种人,教他们在他们的位置上,遵照规定,处理刻板事务,是上等人选。但不能跟他们讨论大计方针、政纲政策。智慧的人指出方向,平凡的人实践执行。贤明的人变法改革,庸碌的人牢牢抱住现状,死也不放。
  • 公孙鞅变法内容是:组织民众,十家编成一组,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连坐。鼓励告密,检举犯罪的告密者,跟疆场上杀敌,同一功勋。知情不报或掩护犯罪的,跟阵前降敌者同一处罚。建立军功的,依照等级,接受上赏。不诉诸政府而自相斗殴的,按情节轻重处分。在自己专业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农夫农妇,从事耕种纺织,而有超额生产的,免除他们的赋税。从事蝇头小利的商人工匠,因懒惰而陷于贫穷的,全家没收,男当奴隶、女当婢仆。皇亲国戚,如果不在战场上献身,一律排除于皇亲国戚之外。爵位官级,有一定的高下尊卑和一定的升迁顺序,分配给跟身份相当的田庄、奴仆婢女和衣服器物。对国家有功勋的,赐给他荣耀。没有功勋的富有人家,即令钱再多,也没有光彩。
  • 威信,是君王最大的法宝。对国家而言,不能丧失人民,而对人民,不能丧失威信。没有威信,就不能驱使人民,没有人民,就不能保卫国家。
  • 要劝开别人斗殴,不能直接去夺他们的武器。两个人打得生死难分时,更不能用枪用刀乱刺乱砍。避开热战场,而直捣强梁一方必救的痛处,造成一种再打不下去的形势,则他们自然停止。
  • 孙膑感谢老友救命之恩,当然愿意写出。但写了一半,发现被陷害的真相,就伪装疯狂,啼笑无常,有时连屎尿都吃下去。等到庞涓的防范稍微松懈,孙膑就逃回他的祖国——齐国(首府临淄),被齐国最高军事首长田忌,任命为参谋长(军师),作战时不能骑马,就坐在特制的车子上指挥。
  • “英明的君主珍惜他的皱眉和欢笑。皱眉时必定是不满意某人而皱眉,欢笑时必定是为了嘉许别人而欢笑。一条破裤子跟皱眉和欢笑一样,我要等赏赐给对国家有功的人。”
  • 公孙鞅下令:严禁人民父母兄弟姐妹儿媳同住一室(中国北方天寒,冬天赖火炕取暖,一家男女老幼,挤在一个大炕上睡觉),把若干村落集结成为一县,县设县长(令)、主任秘书(丞),经组合后,秦国共有三十一县。废除井田制度,铲除阡陌。制定新的度量衡,统一全国斗、斛、丈、尺。
  • 孙膑说:“韩国已在跟魏国血战,并没有疲惫,此时救他,是我们代替他挨打。而且魏国攻势猛烈,要决心消灭韩国,韩国也了解面对的危险,非依靠我们不可。最好的方法是告诉韩国我们一定发兵,用以坚定他们抵抗的决心,等到把魏国军队战力消耗得差不多时,我们再插手,所受到压力一定减少。那时,不但可得到重利,还可以得到重名。”
  • 优秀的指挥官就是要顺着敌人的心意,引导他走向错误。
  • 庞涓真是一个典型的卑鄙无耻的小人,直到临死都没有对自己的负义行为,感到丝毫内疚,反而诟骂孙膑侥幸成名。
  • “诬以谋反”是中国传统政治中一件其效如神的法宝,强悍的头目要排除他的战友或政敌时,习惯使用,当之者无不粉碎。因为它是政治和法律的结合物,政治是内容,法律不过形式,所以无罪不能无刑,至为狠毒,无人能解。
  • 人才决定国家的命运,而政府领导人又决定人才的命运。政治虽不属自然科学,小环节也不能丝丝入扣,但大的发展,却是因果不爽。
  • 《尚书》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 《易经》说:‘利益,是仁义的最后目标。’(利者,义之和也。)又说:‘追求利益,才可以使生活安定,培养更高的品德。’(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这正是最大的利益。”
  • 只有仁义的人知道仁义是最高利益,不仁不义的人却不知道。
  • 孟轲的思想——强调“义利”之辨以及简单粗糙的二分法思考模式,影响中国知识分子至巨。
  • 现在有些人,打着追求和平的招牌,拼命说服各国割让土地给秦国。达到目的后,他身享荣华富贵,而国家所受的伤害,他却一点也不分担。
  • 庞涓跟孙膑,苏秦跟张仪,以及管仲跟鲍叔牙,是古代三对传奇性的友谊,值得深思。
  • 必然要求割让宜阳(河南省宜阳县)、成皋(河南省荥阳市西北),今年割让给它,它明年又有新的要求。再给它吧,没有土地可给,不再给它吧,从前给它的情谊,一笔勾销,还是免不了灾难。而且,韩国的土
  • 于是,六国共推苏秦担任合纵同盟的盟约长,同时兼任六国的宰相。
  • 依当时情势,苏秦的合纵同盟阵线,是拯救各国的唯一法宝。可是秦国稍用诈术,向魏王国表示愿归还前所占领的襄陵(参考前三五二年)等七个城市,魏王国那个蠢材君王和那些蠢材官员,竟然兴高采烈地吞下钓饵。短视、贪婪,只看见眼前三寸利益,是造成悲剧的一大动力。贾谊说:“亡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事实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覆亡,都覆亡在自己手上,岂止六国而已。
  • 然而,魏[插图]先生的话,却是一种暗示。暗示中国人如果不能满足“人主”的欲望,无论该“人主”是什么东西——或皇帝、或总统,都铁定不祥。有此一念,“人主”就福如东海,人民就只好为了满足“人主”的欲望而活,代代当奴。
  • 苏秦遂引导田因齐兴建高宫巨殿,开辟皇家花园及打猎围场,使齐王国民疲财尽,怨声载道,以保护燕国不再受到侵略。
  • 田婴死后,田文继承,号称孟尝君。
  • 《诗经》说:“只管摘芜菁的叶子,只管摘土瓜的叶子,不要管它们的根是什么样子。”(这两种菜,根叶都可以吃,可是根部有时难以下咽,采摘的人,不能因它根有时是坏的,连叶子都不要。)田文就有这种风范。
  • 而今大王对二人同时并用,形势很明显,力量强大的一方,一定广树党羽。力量弱小的一方,一定结交外国。高级官员中有的结成死党,不买君王的账,有的外找支援,主张割让土地,你的国家恐怕危在旦夕。
  •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 齐军遂长驱直入燕王国首都蓟城(北京市),生擒子之,剁成肉酱,并顺便杀掉姬哙。
  • 芈槐的反应在常情之中,一个壮汉受到刺激,提刀就上,是武氓;一个知识分子受到刺激,提笔就写,是文痞。成功不过出了口气,失败顶多赔上性命或丧失自由,血流三尺,影响还小。国家领导人如果不能自我克制,怒火不但可能焚身,也可能焚国。
  • 楚王国政治腐烂,已到不可挽救的地步。政治腐烂一定引发军事腐烂,军事腐烂一定引起战场失败。楚王国自此一蹶不振,庞然大物,无力自救。)
  • 张仪担任魏王国的宰相一年,病逝。
  • 张仪跟苏秦,以纵横奇才,为各国设计谋略,夺得高位和财富,天下知识分子纷纷效法,其中有魏王国人公孙衍,号犀首,也以谋略名满国际。还有苏代、苏厉、周最、楼缓之辈,足迹遍天下,以辩才和诈术说动君王。为数太多,记不胜记。而以张仪、苏秦、公孙衍,最为高竿。
  • 战国时代,各国危急,犹如一家正在大火熊熊,张仪、苏秦教他们如何汲取山涧里的水扑救。而孟轲却教他们事先防火,跟平时挖井,而又没有指出如何防火和如何挖井。对于运转庞大的专制政治,儒家学派唯一的法宝是“圣君贤相”,一旦君不圣、相不贤,可就只好干瞪眼。
  • 治国有常法,总以人民福利为第一优先。政治有常规,总以贯彻命令为成功要件。明显的善政,连最卑贱的人士都会了解,但要想彻底执行,必须居高位的人先行遵守。
  • 利益这么明显的一项改革,而又不伤害任何人的既得利益,都这么困难。停滞的力量,似乎永远超过进步的力量,正是中国人苦难的源头。
  • 政治斗争是无情的,而专制封建下的政治,斗争不但无情,而且血腥。)

公元前三世纪

  • 赵国国君(六任)赵雍,深爱他的幼子赵何,打算在自己仍在位时,立他当国君。
  • 人们都认为田文能够集结贤士,贤士因之归附于他,而且,田文毕竟靠他们帮助,逃出虎狼之国的强秦(首都咸阳)。不过,依我看来,田文不过鸡鸣狗盗的头头罢了,怎么有资格集结贤士?否则,以齐王国的强大,只要得到一位贤士,就可用万钧之力,制伏秦王国,何至于堕落到靠鸡鸣狗盗的力量?正因为鸡鸣狗盗“济济”一堂,真正的贤士,才不登门。
  • 西洋有句谚语:“第一次被骗,错在对方,第二次再被骗,错在自己。”
  • 人人都知道团结好,然而,只要有一个人是近视眼,就可以破坏团结。战国时代的合纵抗秦同盟,是各国唯一的救命仙丹,功效立竿见影。不过,只要秦王国抛出一块骨头,团结即行粉碎。这是人类最可悲的一面,也是野心家最兴奋的一面。
  • 小人物一旦有了大欲望,就不可能深思远虑,看到的全是利益,却看不到灾难,剧变将要爆发。
  • 古代中国政治上的领导人物,似乎都在斤斤计较对方的忠心,而忘了忠心不能孤立,它含有太多的变数。形势逼面,猪忠难以持久,刹那之间,猪化为狼。
  • 权力,如果妥善运用,虽只方圆一百里的小地区,也可以巍然独立,没有人胆敢侵犯。不能妥善运用,像楚王国这种六千里的庞然大物,照样给仇人当奴隶

吞并六国

  • 政治家扩张的野心和天下分久必合的历史责任从来密不可分,历史的车轮就是这样辗着无数牺牲者的血肉隆隆前进。
  • 国家,是天下的一种形势。有治理的本领,则有大的安全、大的荣耀,成为幸福的泉源,享不完荣华富贵。没有治理的本领,则恰恰相反,有大的危险、大的麻烦,拥有政府,还不如根本没有。一旦身陷绝境,以君王之尊,想当一个街头的小市民都不可得,田地、宋偃,就是一个例证。
  • 做一个国家领导人,能够建立礼义,就可以当圣王。能够建立信誉,就可以当霸主。如果只靠权术,那就非灭亡不可。
  • 这三项——礼义、信誉、权术,英明的国家领导人,应该谨慎选择;有爱心的国家领导人,必须分辨清楚。有能力做正确选择的,控制别人,没有能力做正确选择的,被别人控制。
  • 问题是,假如骑劫不是一条猪,而是一条龙,竟然夺取了即墨,甚至更进一步夺取了莒城,乐毅恐怕无法为他的缓攻辩解。他之不敢回燕王国,而径行逃往赵王国,可能由于这个原因。骑劫惨败,使乐毅更增光彩。陷害他的人,反而成全他。人生命运,有时如此。
  • 伍子胥不能早日看出:不同的领袖有不同的器宇,以致身被投入长江,而冤魂不散。
  • 用割让土地的手段讨好秦王国,好像抱着木柴救火,木柴不烧光,火也不熄灭。
  • 当有实力做后盾时,苏代的意见是一种当头棒喝,当没有实力做后盾时,任何意气轩昂的陈词都足以坏事。
  • 赵奢指出:“法律力量削弱,国家力量也跟着削弱。”这话说于公元前三世纪。想不到公元后二十世纪,还有些当权人士,咬定法律并不重要,官僚和政府的形象才重要,不惜于破坏法律,去维护面子。
  • 大王应确立远交近攻的大战略。得一寸土地,就永远是秦王国的一寸土地。得一尺土地,就永远是秦王国的一尺土地,再不会丧失。
  • 范雎一席谈话,为秦王国制定“远交近攻”的全方位外交政策,直到今天,仍是所有侵略者奉行唯谨、誓守不渝的神圣经典。秦王国自崛起以来,东征西讨,收获有限,在于全凭蛮力,与全世界为敌。远交近攻大战略确定之后,兵力所及,就成了摧枯拉朽之势,无人可当。
  • 司马光总是忘记自己说过的话,但永不忘记既得利益的士大夫立场。
  • ,提高他的地位,把赵王国最肥沃的土地封给他,又给他无数珍珠玛瑙。可是,却不抓住机会,使他为国家效力。一旦太后千秋万岁之后,请问,长安君凭什么在赵王国立足?”皇太后毛骨悚然,急说:“我已经明白,请先生随意派遣他。”
  • 无缘无故,平空降临的好处,是一种灾难
  • 上党不但是个烫手的山芋,简直是个点燃了引信的炸弹,抛出去都来不及,赵王国却紧搂入怀,认为天纵奇福。赵豹的分析,入骨三分。而赵胜却像一个白痴,这个以“江湖义气”自豪的贵族,不过一个普通的浮夸之徒,眼睛只看到蝉,没看到黄雀;只看到土地,没看到秦王国大军。弱小国家,有弱小国家的立国之道,万万不可横挑强邻。违犯这个原则,一定挫败,甚至覆亡。接受上党,是一项错误的决策。可怜的战士和人民——多达四十五万之众,为高级官员这项错误的决策,付出生命。
  • 于是使用诈术,使赵军安心,然后全部坑杀,只留下年轻军官二百四十人,放回赵王国,使他们报告凶信。这次战役,秦王国获空前胜利,前后总共杀四十五万人,赵王国野战军主力全灭,全国震恐。
  • 正月,嬴稷下令班师。白起眼看他的灭国功劳被破坏,深恨范雎阻挠,二人之间,从此有了嫌怨。
  • 民众的惰性是:习惯眼前生活,反对改革。所以任何一个政治家,改革之初,都会遭受反对。
  • 太浓的忧患意识使人变成惊弓之鸟,太淡的忧患意识使人麻木不仁。中国人分趋两个极端,使灾难更惨重,更难摆脱。
  • 凡是残暴的人,没有一个不胆小如鼠
  • 嬴稷发现自己命令不动他,又派范雎前往敦促。白起推辞说旧疾复发,始终不接受命令。无可奈何,嬴稷改派王龁接替王陵。
  • 周王朝自公元前一一三四年一任王姬发即位,到本年(前二五六年)四十三任王姬延死亡,共立国八百七十九年,悄悄消失,没有引起一丝涟漪和一声抗议。
  • 世人只注意强者的不信不义、凶暴残忍,忽略了弱者往往更不信不义,更凶暴残忍。
  • 与其身享富贵,受人屈辱,我宁愿贫贱而随心所欲。”
  • 孔斌说:“一个人拼命去实践,从不懈怠,就成了君子人物。一直故意做作到底,不中途改变,那就是天生的高贵气质。”
  • 美德是逐渐培养出来的,大人物是自我训练出来的。世界上从没有一个人纯靠天赋,在娘亲肚子里便与众不同,生下更胸怀大志
  • 中国传统的史学家,习惯于这种僵硬的机会教育。于是,事实不重要,意识形态才重要。管城不重要,缩高、安陵君的言论才重要,历史不成为历史,而成了儒家学派的传道书。
  • 仅只忠心没有用,必须使主子相信你忠心才有用。而又如何使主子相信你的忠心,那要看官场手段。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全部投入工作之后,已没有时间供他逢迎。中国历史上魏无忌故事一再重演,原因恐怕在此。
  • 韩王国当权派这种头脑,也是世界一奇。苏秦打算教齐王国没落,用的是使他们把国力浪费在堕落性的消费行为上,诸如盖皇宫宝殿,开辟御花园、动物园等。而韩王国干的勾当,却是使敌国投资到建设性工程上
  • 泰山不躲避尘埃,所以能成长高大。河海不选择细流,所以能增加深度。领袖人物不排斥知识分子,才能创立他的勋业
  • 韩非,是韩王国(首都新郑〔河南省新郑市〕)的王子之一,法家学派巨子。
  • “五蠹”(舞文弄墨的知识分子,翻云覆雨的政客,仗义疏财的游侠,欺上骗下的左右亲信,追求物质享受的工人和商人)
  • 在专制体制下,从没有过真正的精诚团结,领袖每天都在担心部下背叛,部下也每天都在担心被领袖怀疑背叛。这种心理状态构成的政治舞台,自然充满诡谲诈欺。因为这种缘故,贪污腐败不能绝迹,领袖希望部属贪污腐败,以转移他对政权的野心。部下也用贪污腐败表示志仅于此,来保命保家。当然,必须有背叛能力的官员,才能这样。否则,一旦贪污案发,还是要吃官司。其中自有微妙的分际,不投入实际官场,不易明了。
  • 四十余年目光短浅,必须付出四十余年目光短浅的代价。
  • 秦王国废止封建,设立郡县,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使人惊骇的一种新政治结构。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竟会跟平民的儿子一样,没有土地,没有封国。

楚汉相争

  • 中国历史上最短的一次改朝换代式的战乱,十年之间,即行结束。以后,中国人就再没有这种好运,每次改朝换代,杀戮惨剧,都会超过十年。

九〇年代(前二一〇—前二〇一年)

  • 在儒家系统中,秦王朝和嬴政成为罪恶箭靶,一有机会,不经过大脑,随手就是一箭。
  • 政治性冤狱是恐怖政治中最极致的一种,把恐怖推向人生尽头,在中国传统权力运作中,冤狱比屠杀更能发挥镇压功能,但有计划的大规模推动,却由嬴胡亥首开其端。
  • 自从我嫁到你们陈家,从没有听说你们祖先,有谁做过官的。如今突然大名加身,绝对不是祥瑞。不如追随一位领袖,事情成功,至少可封一个侯爵。事情失败,也容易逃走藏匿,不要追求世俗上所谓的大名
  • 冤狱政策中最毒辣的一招是使用诈术,使李斯不敢翻供。诈术日新月异,二十世纪的是:“只要你表示悔过,我们就送你回家。”
  • 人际之间的关系,亲密易,信任难,谅解尤难。
  • 只因为功勋太多,功劳太大,秦政府无法酬报,只好诛杀。
  • 政治是人际关系的不断调整,治和乱、叛和忠,往往决定于这种调整是不是恰当和公平。
  • 只有萧何,直入宰相府,收集山川地图和人民户籍档案,妥为保管,借此了解天下险要关卡、财富和人口分配多寡
  • 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价值标准跟利害判断,以及智慧的和知识的层面,必须相差无几,才容易契合。如果悬殊太大,就成了闽南语所形容的“鸡同鸭讲”,世界固然因此而多彩多姿,但也因此产生悲剧。
  • 中国有句谚语:“天下本来太平无事,都是庸才把它搞乱。”正是项羽的写照。
  • 项羽不明白为什么连一个老太婆都不肯屈服,羞辱感使他疯狂,下令把王老娘的尸体用滚水煮烂。
  • 刘邦找到一位容貌跟张耳一样的倒霉家伙斩首,把人头送给陈余。陈余才派出部队,参加反项羽战争。
  • 保卫国家的战斗跟侵略掠夺的战斗,本质上当然不同,但短兵相接、血肉相搏的时候,可不管你是圣贤还是禽兽,是正义还是邪恶,一旦进入战场,冲锋号响,便只有智慧之师、勇敢之师,没有仁义之师。拿破仑就曾说过:“上帝永远站在大炮最多的一边!”
  • 一个善于作战的将领,绝不用弱点去攻击优势,而会用优势去攻击弱点。
  • 有实力的虚声恐吓,可以使人丧胆,就是指这种现象
  • 他们在厅堂议事时,随何直闯而入,坐在西楚使节的上方尊位,说:“九江王已经归附汉王国,西楚怎么还来催促发兵?
  • 制定政策,攫取胜利,决定于三项要素:一是形势(形),一是因应(势),一是心理状态(情)。形势的意义,指大战略大政略上得失的评估。因应的意义,指掌握基本条件。心理状态的意义,指是不是切合实际和是不是坚定不移。所以,同一件事情,用同一种谋略,有的失败,有的成功,主要原因,在于这三项要素不同。最初,张耳、陈
  • 谋略不可以一成不变,计策不可以僵固不化。随着时机,掌握突发事件,才是最重要的决策基础。
  • 项羽巴不得早日排除这位居心不良而又整天唱反调的老汉,于是立刻批准。范增从前线返回彭城(西楚首都·江苏省徐州市)。就在中途,背上的疽疮复发,病故。
  • 忍是一种艺术,韩信提供另一个榜样:奴才的忍或英雄的忍,表现在外的形态是一样的,内涵却大大不同。螃蟹型人物不忍一时之愤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使人深思。
  • 你他妈的,大丈夫平定一个王国,当然就是一个实任国王,代理个屁!”
  • 韩信把他的决定告诉蒯彻,蒯彻遂逃亡而去,假装疯癫,在街头给人卜卦为生。
  • 汉王刘邦下令,军士不幸死亡的,由政府负责准备丧服棺材,转送给他的家属。这项措施,使人民归心。
  • 儒家学派攻击的只是嬴政本人,不是攻击嬴政所做出来的摧毁人权的专制制度。
  • 司马光没有一句话触及到专制制度和当权分子的邪恶,反而千错万错,都是被迫害的人错,谁教你不停止进取?谁教你激起主子的疑心?因而大肆赞扬“明哲保身”。儒家系统对于不能明哲保身的人,总是冷嘲热讽,讥笑备至。数千年以降,遂使中国社会越来越缺乏正义和道德勇气。在明哲保身哲学引导下,中国人都有一种神经质的恐惧,连自己应有的权利,都不敢挺身保护,唯恐惹祸招灾。
  •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 儒家学者,很难使他们开创新局,但可以用他们来安定政权

匈奴崛起

  • 无论什么思想,只要定于一尊,不准批判,灾难就无穷无尽。留意以后史迹发展,就可看出这种毒素在中国人身上逐渐发作。

公元前二世纪

  • 叔孙通搞的这一套,是儒家的拿手本领。“儒”的原始意义,就是“典礼专家”,所以胜任愉快。
  • 娄敬是中国历史上最有远见的政治家之一,建议定都长安,使国家的根本稳固。而创议和亲政策,更锐利地观察到十年百年之后的外交形势。“和亲”——中国皇女下嫁给外国君王,这一次虽然没有实施,但稍后却终于实施,为国家带来海洋般的利益。
  • 马克思说过,你买吊死资本家的绳子,只要肯出钱,资本家仍卖给你。利益是今天的,灾难是明天的。不仅资本家而已,庸碌之辈,无不只看眼前。
  • 传统历史学家总在责备被诬杀的千万冤魂,而不敢碰凶手一根毫毛,如果是恐惧当权派,不敢如此,其情可悯,如果真的内心认为如此,就不可原谅。
  • 最初,刘邦厌恶读书,但天性聪明,胸襟开阔,能采纳最好的谋略,连看门人跟最低阶层的小兵,一见面都成为老友。
  • 黎明时,刘盈回来,弟弟已成为尸体。根苗已除,吕雉的复仇之手直指戚姬,下令砍断戚姬双手双脚,挖掉双眼,凿聋双耳,灌下破坏声带的哑药,把她扔到厕所,命名“人彘”。 几天之后,吕雉特地教人引导刘盈前往参观。对墙角一团血肉模糊、蠕蠕而动的物体,刘盈询问是什么东西?左右据实回答,竟是戚姬
  • 有力量报复而不报复,属于最高层面的神圣品质,我们在刘盈身上找到。
  • 在郡县或封国的官员中,遴选一些不擅言辞,性情厚重,像长辈一样的人,任命他们担任宰相府的官员。凡是言语锋利,文字苛刻,追求名声的官员,一律排除。
  • 周勃升堂,下令说:“效忠吕家的露出右臂,效忠刘家的露出左臂。”战士们全露出左臂,周勃遂完全控制北军。
  • 有关官员分别诛杀梁王刘太、淮阳王刘武、恒山王刘朝跟四任帝刘弘。
  • 他们的罪状在于他们身上所流的四分之一的吕姓血液。高官们对他们长大成人后的恐惧之情,溢于言表。
  • 有人呈献千里马,刘恒说:“天子的大旗(鸾旗)在前,卫士的车队在后,有急事时,每天走五十里,平常时候,每天走三十里。只我一个人骑千里马,教我跑到哪里去?”把马发还当事人,发给他路费送回,下诏说:“我不接受呈献,通令四方,不要寻觅稀宝珍兽。”
  • 刘恒说:“既然各有主管官员,像你宰相,又主管什么?”陈平道歉说:“陛下不知道我像劣马一样的庸碌无能,而使我担任宰相。宰相的职责是:对上辅佐天子,协调歧见,顺应潮流,推动政令。对下安排人事,调停运转。对外镇抚四方蛮夷跟所有封国,对内亲近安抚人民,使各级政府官员,都能称职任事。”刘恒认为好极。
  • 传统文化中,没有人权,只有君权,后来帝王灭绝,而文化延伸,就成了只有官权。
  • 年余之后,贾谊逝世,年三十三岁。

四〇年代(前一六〇—前一五一年)

  • 中国历史上,刘恒属于第一流君王。长期动乱及一个接一个大屠杀,在刘恒手中,尘埃落定,人民终于得到和平。而他的朴实生活,也确为当代建立一个最
  • 建立政权的叫“祖”,管理政权的叫“宗”。但特别有大功勋的皇帝祭庙,有时也叫“祖”
  • 政治家必须有三分混沌,才能把反对力量稀释到最低限度,
  • 说忠良,道忠良,忠良自古无下场。
  • 邓公说:“吴国叛变阴谋,已酝酿十余年,削地只是导火线,杀晁错只是借口,他们并不在乎晁错死活。晁错如此结局,我恐怕天下人才,从此闭口,不敢再贡献任何意见。”
  • 老人固然有可敬的优点,但必须是优点。仅由岁月累积出来的纯老人,有时反而成为进步的阻力。年轻人的见解,固不全对,但不能仅因为年轻,就认为一无是处。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惊人功业,都由年轻人开创。
  • 刘嫖提议把女儿许配给栗姬的儿子,正是化解嫌隙的契机,求都求不到,幸运之神主动敲门,而栗姬竟把它一棒打出,可谓天下第一愚不可及。
  • 刘启之刻薄寡恩,在晁错身上,已经显示;在周亚夫身上,再度显示。然而,也只有在极权政治制度下,“诬以谋反”才其效如神。
  • 刘彻小时候,姑妈刘嫖把他抱到膝上,问说:“把阿娇给你做媳妇,可好?”刘彻兴奋说:“如果嫁给我,我盖个金房子请她住。”这就是迄今仍流传的“金屋藏娇”的典故。
  • “儒”跟“侠”誓不并立,儒家学派跟权势结合,追求的是安定不变。而“侠”是社会黑暗面的产物,以补救政治法律的不足。“儒”要求忍受,“侠”则挺身反抗。在儒家政治优势压力下,中国人的道德勇气,逐渐消失。凡有侠义精神的人,不是被讽刺为不懂“明哲保身”,就是被嘲弄为“好事之徒”。大家遂成了一堆软柿子,任凭当权分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 侠义精神就是道德勇气,是一个民族的白血球或防腐剂。抽去了它,这个民族就成为一堆烂泥。
  • 没有能力掌握权柄的人,硬是掌握了权柄,等于不会开车的人忽然握住时速一百千米的方向盘一样,简直是一场大祸。

八〇年代(前一二〇—前一一一年)

  • 西汉王朝政府遂有“腹诽”判例。政府高级官员,人人恐惧,只好谄媚阿谀,以求保身
  • 荀彘的冤狱,是一个分水岭。刘彻的智力开始走向下坡,以后越来越昏庸凶暴,只凭一高兴或一不高兴,完全受自己情绪控制,被左右亲信的小人物拨弄于手心之上。容忍汲黯的美德,已不再现。所以接着是杀宰相、杀妻子、杀亲生儿女、夺取汗血马,一团黑暗血腥,除非他死,黑暗血腥不止。

第二个十年(前九〇—前八一年)

  • 这两场大辩论,为我们留下很多启示,那就是解除人民的痛苦,不能指望掌握权柄的人仁慈“纳谏”,只能指望对权力的制衡。在没有制衡力量之下,任何舆论——包括卑微的下跪哭诉,都没有作用。即令有作用,也微不足道。
  • 法律典籍放在神坛,是神圣的,一旦用来从事政治斗争,便成了屠刀。
  • 拿破仑曾形容当时的法国法庭:“除了正义外,什么都有。”

四〇年代(前六〇—前五一年)

  •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竞选失败,曾说:“一个对首领恩德容易忘记的民族,是一个充满活力,不可轻侮的民族。”

王莽篡夺

  • 只有一种解释是合理的,一个人封闭在自我陶醉的洞穴中太久,心智无法成长,总认为别人的智力商数比他更低,可以任凭他牵着鼻子走。
  • 刘秀警告说:“我们这次出击,如果打败敌人,有一万倍的金银财宝等着我们,而且还可以建立大业。如果失败,人头都没有了,还谈什么财产?”于是全部投入战场。
  • 刘秀只表面致谢,不谈一句私话,唯有深自责备自己,闭口不提保卫昆阳的战功,又不敢为亡兄穿丧服,饮食言谈欢笑,跟平常一样。刘玄感到内疚,十分惭愧,任命刘秀当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全国混战

  • 刘秀检查王郎(刘子舆)政府档案,发现竟然有若干自己部属写的信件,而且达数千封之多,书信上除了向王郎(刘子舆)表示效忠外,还对刘秀有侮辱性的抨击。刘秀拒绝拆看,集合全体将领,当着大家的面,用火烧毁,说:“使背叛的人安心!”
  • 刘秀留下千古名言:“追求伟大目标的人,不会牢记小小怨仇!”
  • 宽容和气度,不是天生的,而是高度的智慧和高度的自我克制。古语说:“宰相肚里可撑船。”宰相尚且如此,首领肚里更必须容纳奔驰的火车。因为只有胸襟开阔,眼光锐利的人,才有运用智慧的能力。而且,政治是太复杂了,它有个明显的特征是:没有永远的敌人。

马援之死

  • 儒家培养出中国人的封建和崇古意识,道家培养出中国人的消极无为,佛家培养出中国人的逆来顺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