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

顾保孜撰文 杜修贤摄影

第一章 双剑交锋

  • 以“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理想模式
  • 也许是对先前他和刘少奇“两个主席”的不愉快往事挥之不去,他自己既没有重新担任这个角色的愿望,又不放心把这个职位交给其他人——包括他“钦定”的接班人林彪。
  • 要开四届人大、选举国家领导人、修改宪法,政治局要立即着手做准备工作。国家机构究竟设不设国家主席要考虑,要设国家主席由谁当好,现在看来要设主席只有林彪来当,但我的意见是不设为好。
  • 1959年4月,当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时,毛泽东声言为了集中精力考虑一些重大问题,决定辞去国家主席职务,刘少奇当选为第二任国家主席
  • “关于我的话,删掉了几段,都是些无用的,引起别人反感的东西。不要写这类话,我曾讲过一百次,可是没有人听,不知是何道理?请中央各同志研究一下。”
  • 不仅反映了林彪此举具有很大的蒙蔽性,同时也表明林彪在政治上羽翼渐丰,具有了呼风唤雨的能量。
  • 他还引用了历史上三国时期“劝进”的典故来敲打林彪及其党羽:“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说,孙权是要把他放在炉火上烤。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
  • 文有党内著名的理论家陈伯达。
  • 世界上许多事实都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弱国能够打败强国,小国能够打败大国。小国人民只要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就一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略。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
  • 让全世界都看见,站立起来的中国人不是用交涉、要求、抗议的字眼对待美国,而是指名道姓地要“打败”它!
  • 蔑视强权,不畏强势,渴望挑战,这是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
  • 毛泽东对自己无处不在的“伟人”形象反感到不能忍受的地步。
  • 我的像到处挂,叫我给你们站岗放哨,风吹雨打日头晒,残酷无情!统统摘下来,不摘下来,我就再也不进大会堂。
  • 学习毛泽东思想,不在于能引用毛主席的只言片语,而是要学习、领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要学会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个副词,引用只言片语,主席是不赞成的。”
  • 毛泽东得知后尖锐地指出:设国家主席,那是形式,不要因人设事。这是毛泽东第四次提出不设国家主席。
  • 据说有人曾统计过,解放后毛泽东去过最多的地方是杭州,前后共去过四十多次,其中有二十六次就住在“汪庄”。
  • 1959年夏天,庐山给了林彪一个走向政治巅峰的高度;1970年夏天,庐山却让林彪从山顶滚落到了人生最低谷。
  • 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陈伯达是为林彪而“牺牲”的,毛泽东也是为警告林彪而让陈伯达“牺牲”的。
  • 庐山会议后他对林彪采取了程咬金的三板斧:“甩石头”——向下发批示、批语;“掺沙子”——向军委办事组里派人;“挖墙脚”——改组北京军区。[15]
  • 开始他认为需要一点个人崇拜,可是现在崇拜过了头,变成了形式主义。比如四个伟大,讨嫌。统统去掉,只要一个留下,那就是教员(导师)。
  • 毛泽东说:“我喜欢这种人,喜欢世界上最反动的人。我不喜欢什么社会民主党,什么修正主义,他们有欺骗的一面。”
  • 事后基辛格回忆道:“中国领导人对我们敏锐地观察事物的能力估计过高,他们传过来的信息是那么拐弯抹角,以致我们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完全不了解其中的真意。

第二章 亮出底牌

  • 但他在用眼睛的余光观察着周围的一切。毛泽东那边稍有动作,他的身体也会相应令人不易察觉地震动一下,他是随时准备响应毛泽东的。可是,毛泽东的一切举措似乎都与他无关,没有丝毫同他谈话打招呼的意思,甚至始终不肯对他正眼望一下。
  • 从此以后,毛泽东再也没能和人民群众共同欢庆快乐的节日。从此以后,毛泽东再也没有登上天安门城楼。从此以后,寂寥的书房成了毛泽东晚年最主要的活动场所,直到他离开人间。
  • 个性倔强的林彪尽管在表面上摆出一副顽抗到底的架势,他的内心却像挂着的钟摆一样,始终左右摇荡,一边做好破釜沉舟的准备,一边又很想同毛泽东好好谈谈,解开彼此之间的心结
  • 这一转变缘于毛泽东在南昌地区看到了林彪指挥建造的一个巨大地下军事指挥工程。从这个地下指挥所发出的指令可以覆盖全中国,调动三军人马。
  • 从9月6日到10日,这短短的五天时间里,林彪完成了一个从战功显赫的元帅向叛党叛国罪人的蜕变。
  • 周恩来得知林彪摔死了,高喊着“拿酒来”!守候身边的高级将领们空前地紧张、担忧和沉重化为了一腔的悲喜交集。
  • 副统帅叛逃,他的几大金刚都重兵在握:黄永胜总参谋长,吴法宪空军司令,李作鹏海军政委,邱会作总后勤部长。陆海空三军就抓在他们手里。内乱往往比外患难提防。
  • 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不去就脱离群众了。”
  • 林彪固然死于非命,葬身异国荒漠。但他是写进党史的接班人,也是史无前例的驾机叛逃者。毛泽东无法接受这枚落在他心灵上的重磅炸弹,这场事变事实上宣判了“文化大革命”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失败。

第三章 国门洞开

  • 林彪集团的覆亡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也意味着毛泽东的精神再次遭受更猛烈的重创……
  • 依靠读书舒缓内心的负累,或许是毛泽东一种减压的方式。
  •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 人往往表面反映越是平静,内心活动越是剧烈。
  • 他写道:陈毅的一生“努力为人民服务,有功亦有过,但功大于过”。接下来采取对功实写而对“过”虚写的方式,这样,既能避免刺激党内文革派,又彰显了陈毅在历史上的功劳,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为他恢复名誉的目的。
  • “我是周恩来。请马上通知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务必出席陈毅同志追悼会;通知宋庆龄副主席的秘书,通知人大、政协、国防委员会,凡是提出参加陈毅同志追悼会要求的,都能去参加。
  • “陈毅跟我吵过架,但我们在几十年的相处中,一直合作得很好。他和另外一些人不一样,例如林彪,他要搞政变,搞阴谋投降苏联。”
  • 周恩来在一片低沉的哀乐声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他当场暗示陈毅的子女,要将毛泽东替老同志们说话的信息传出去,为尽早解放老干部先造一些舆论。
  • 周恩来与尼克松的握手向世界宣告: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 一条完工的道路,通车只需要片刻的工夫,而筑路工程却漫长艰辛。
  •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累
  • 借助历史进行反省,从历史中寻觅启示,一直是他进行思考、形成思想的特有方式。
  • 关于钓鱼岛争议,双方同意当前服从邦交正常化的大局,先将其搁置起来,以后再说。
  • 梁启超曾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第四章 时不我待

  • 争取敌人营垒中的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 办公厅主任有个最大特点,那就是事无巨细、协调各方,而且协调起来能够左右逢源、滴水不漏。
  •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 在这次“十大”上,三十八岁的王洪文出任党中央副主席,五十岁出头的华国锋成为了中央政治局委员
  • 毛泽东吸了一口烟,对邓小平说:“你呢,人家有点怕你,我送你两句话: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过去的缺点,慢慢地改一改吧。不做工作,就不会犯错误。一做工作,总要犯错误的。不做工作本身也是一个错误

第五章 重振旗鼓

  • 不见还好些。过去多年同你谈的,你有好些不执行,多见何益?有马列书在,有我的书在,你就是不研究。我重病在身,八十一了,也不体谅。你有特权,我死了,看你怎么办?你也是个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的人。请你考虑。
  • 从1974年1月至6月1日,周恩来除了几次病重不得不卧床外,工作达一百三十九天。每日工作十二至十四小时的有九天,工作十四至十八小时的有七十四天,工作超过十八小时的有三十八天,工作二十四小时左右的有五天,连续工作三十小时的还有一次!
  • 邓小平同志出国是我的意见,你不要反对为好,小心谨慎,不要反对我的意见。[5]
  • 《枯树赋》展现了饱经风吹雨打、水火摧残、虫蛀鸟啄的老树“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的惨状,毛泽东阅后,十分伤感。“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晚年的他又何尝不是如此。

第六章 艰难执政

  • 一路走来,领略人情风景纷繁,感受政治气候万变。他行走在鲜花与毒草、阳光与风雨、掌声与倒彩、抗争与妥协的人生苦旅中,然而却别无选择,只能义无反顾、全力以赴——走下去……
  • 尽管毛泽东晚年时常会出现判断的失误、认识上的偏差,但在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关头,他是清醒的,理智的,更是果断的。
  • 主席认为他们对批判刘少奇是有功的,并不想把他们打倒,但也没想让他们当头
  •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 毛泽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到了晚年,他时常觉到孤独与寂寞,读书触景生情,颇易伤感,有的时候还表现得非常脆弱
  • “我这是最后一次同你们合影,我死后,希望你们不要在我的脸上打‘叉叉’。”[4]
  • 毛泽东晚年是十分孤独的,他与江青不和,同孩子们又不能自由往来,常常一个人枯坐度日
  • 周恩来一生忍辱负重,不计个人得失。他年轻时没有享受过人生,没有子女,没有家产,晚年又忍受含沙射影的恶毒攻击。属于自己的唯剩这把随时都会化为灰烬的忠骨。他忍受了许多许多,唯独不能忍受对他政治生命的践踏。在生命最后一刻,他要做的竟然是为了一个不应该让他承受的冤案申辩,为保护清白的政治名誉而不惜耗尽最后一丝精力!
  • 他认为邓小平在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上与他存在着难以弥合的分歧,而这点又偏偏是他不能作出退让的。
  • 对文化大革命,总的看法:基本正确,有所不足。现在要研究的是在有所不足方面。三七开,七分成绩,三分错误。你们八个人先讨论。一次开不好,两次,三次,不要着急。”
  • 邓小平委婉地以自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为理由,拒绝主持对“文化大革命”“做个决议”。[10]
  • 这场因邓小平整顿而起的政治运动,直接导致了他人生中的第三次“落马”。

第七章 星落长河

  • 1976年,这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三位伟人生命的最后一个年头。
  • 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 1976年1月8日九时五十七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停止了呼吸,永远地睡着了
  • 周恩来直到临终一刻也没有留下遗言,他将一腔忧愤埋在心底,选择默默地离去……
  • 在美国尼克松图书馆里,竖立着十尊与真人大小一样的世界政治人物雕像,这是尼克松心中最为钦佩的政治家。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毛泽东雕像……
  • 3月8日下午,吉林发生了极为罕见的陨石雨。陨石在离地面十九公里左右的空中爆炸,三千多块碎石散落在永吉县境内。其中最大的陨石重一千七百七十千克,比美国1948年2月发现的“诺顿”陨石还要大,成为“世界陨石之最”。
  • 毛泽东告诉孟锦云:“天摇地动,天上掉下大石头,就是要死人了。《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赵云死的时候,都掉过石头折过旗杆……”
  • 1976年4月5日,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天安门“四五”运动。百万群众抗议“四人帮”的倒行逆施,用鲜血和生命表达了对周恩来、邓小平的热爱和拥护。
  • 带着病痛,毛泽东不停地看书,自己举不动了,就让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帮助他举,看书时间长了眼睛累了,就让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为他读。只要一息尚存,他就继续看书、学习,直到生命的终结。
  • 这场地震死亡达二十四万多人,其他的损失难以估量。当秘书报告地震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后,主席哭了——我第一次亲见主席嚎啕大哭。
  • 南宋洪迈撰写的《容斋随笔》
  • 据徐涛、吴旭君统计,毛泽东在9月8日这天先后看文件、看书十一次,共两小时五十分钟。而他所做的这一切是在身上插着静脉输液管,胸部安有心电图监护导线,鼻子里插着鼻饲管和氧气管的情况下,由别人用手托着书和文件完成的。
  • 以华国锋为首的实力派,以叶剑英为代表的元老派,以江青为首的“上海帮”,三股力量必定要融合吸取其中一股,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