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力养育

劳伦斯·科恩

推荐序 游戏力陪我长大

  • 一旦我做了让父母不高兴的事情,就必须开沙发会议,讨论刚才发生的事情,处理因此而产生的不良感受,重建被我的行为所打破的联结。
  • 现在,我能够拥有自己版本的“会议”,轻松识别自己的感受,有信心和能力向他人清晰地表达。当谈话变得困难或紧张时,我很有耐心,知道如何用幽默与情绪共舞。最重要的是,在与所爱的人、同事或朋友进行艰难的交谈时,我有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那就是在谈话结束时,我们会比以前感到更亲密,彼此之间的联结也会更深入。
  • 他们尽心尽责地陪在我身边,尊重我作为独立个体的合理渴望、需求和恐惧,全身心地投入到我的童年世界中。他们让我认识到,我可以信任他们,同时也可以完完全全地做我自己。这种自信、快乐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帮我健康快乐地长大,并去勇敢追求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
  • 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从来不是拥有完美的父母,而是他的父母愿意学着去尝试。

译者序 游戏力养育在中国

  • 游戏力养育,不仅仅是一些方法和游戏,更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真正看到孩子的方式
  • 联结是游戏力养育的核心,关注亲子关系是游戏力养育的根基,放松下的高期待是游戏力养育倡导的状态
  • 体验永远都是学习最好的方式,当父母们被看见、被支持、被鼓励,会更容易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
  • 作为父母,感到被尊重,而不是被要求、被指责,就会有力量去应对眼前的苟且,更有空间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展望诗和远方。
  • 愿每个孩子都被倾听,愿每位父母都被支持。

自序 二十年的更新

  • 在工作坊活动上,我请这位妈妈向大家讲述她的经历。她说,虽然只是一个游戏,但当我一把抢走玩具时,她感到羞耻,心中有一种失去的感觉;当我把手轻轻放在玩具上但不抢走时,她感觉到自己被看到、被理解、被接纳。她的分享让参与工作坊活动的很多人热泪盈眶。
  • 谁小时候的每一种情绪都受到欢迎,所有的恐惧和担忧都得到倾听,快乐和兴趣都有人可以分享?
  • 每位父母都应该感到快乐,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耐心、放松的父母。
  • 温暖亲密的亲子关系仍是养育的核心。停下来反思会让父母从中受益;向内看自己,会找到真正的专家。

篇章1引言

  • 相信自己,你懂的远比你以为的要多。

PART 1 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养育的第一原则

  • 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养育的第一原则
  • 很多父母从中受益,变得更有耐心,吼叫少了,责骂也少了。孩子变得更加自信、更善于合作。
  • 我被问过无数遍:“怎么做才能让我的孩子耐下性子写作业?”但从来没有人问过:“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要求对孩子来说是合理的吗?”我还经常被问道:“怎样才能让孩子好好听话?”但从来没有人问过:“怎样做才能更理解孩子?”有人问我:“怎样才能让孩子乖乖刷牙?”但从来没有人问过:“怎样才能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令他更愿意配合日常安排呢?”

NO.1 / 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养育的基石

  • 游戏力养育是这样看待儿童的:他们自带智慧,天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有爱心,可爱,友好,乐于合作,具有体会深层快乐的能力。
  • 人类世界的成人和孩子也会受伤,天性无法得到充分绽放,可能是没得到充分的爱和关注,也可能是受到过多的责备批评。孩子对伤害尤为敏感,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情绪上的。
  • “爱之杯”(The LoveCup)和“情绪之桶”(The Feelings Bucket)。
  • 游戏力养育认为:孩子这些“问题行为”是“爱之杯”空了的信号,因为他们还没有能力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困难;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先给孩子蓄杯。
  • 有些父母对孩子百分之百毫无保留地付出,却忽视自身需求,杯子也会空掉,因为这样的做法会在短时间内燃尽自己的能量,容易导致焦虑和痛苦。他们需要一些方法来给自己蓄杯,只有自己的杯子满了,才有能力给孩子蓄杯。这也是游戏力养育所倡导的。
  • 除了“爱之杯”,每个人心中还有另一个东西,我称之为“满溢的情绪之桶”。这是一个比喻,用来描述无法承受情绪所带来的痛苦感受,比如悲伤、恐惧、愤怒、嫉妒、沮丧、羞愧等。“情绪之桶”需要定期倾倒。孩子哭闹、发脾气、害怕地发抖、放声大哭,都是在倾倒情绪之桶,是健康的情绪行为,能够帮助他们恢复情绪平衡,保持最佳状态。

NO.2 / 为人父母与孩子长大成人同样充满挑战

  • 为人父母与孩子长大成人同样充满挑战
  • 如果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经历过极端严格的要求、巨大的压力、经常被责骂甚至被打,这些焦虑就会更加明显。每当成年人感到有压力时,童年经历就会再次浮现出来,影响他们养育儿女的方式。
  • 未来的世界要求孩子既有好奇心,又有内驱力,游戏力养育会帮助父母保护和发展孩子的这些品质,也会帮助父母跟随孩子的天性,发现并唤醒孩子身上独特的内在天赋。

NO.3 / 游戏力养育让父母和孩子同时拥有爱与自由

  • 我希望能够与父母一起实现一个美好的愿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被爱、被尊重、被倾听、被接纳、被珍视。
  • 没有任何理由担心这种亲密,亲密不会让孩子变得软弱,反而会让孩子得到一种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比严厉养育中的“强硬”更加强大。亲密的亲子关系会带来好的行为,不会宠坏孩子。快乐的打闹游戏、嬉戏追逐、互相陪伴,都是建立亲密感的好办法。不要总想着教孩子一些技巧或督促他去学习,把重点放在和孩子“在一起”上就可以了。
  • 父母也许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观念,把重心放在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上,而不是批评纠正他;尊重孩子,让他的天性绽放,而不是要求他单方面尊重长辈,顺从家长的指令。父母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竟然变得平静、有耐心,甚至有趣,而不是急不可耐、压力山大。

篇章2引言

  • 联结就像空气、食物和水一样,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PART 2 游戏力养育的第一步

  • 游戏力养育最核心的三个元素是联结、向内看和轻推,每一个都包括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NO.1 / 联结:像食物和水一样不可缺少

  • 联结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积极关系,能被彼此感受到的情感纽带,比如信任、接纳、爱、欣赏,甚至是真诚的道歉,可以是共享快乐和欢笑的时刻,也可以是分担烦恼和痛苦的瞬间。
  • 你和孩子联结得越深,你们就越懂彼此;越懂彼此,就联结得越深。真实地看到每个孩子原本的样子,如其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 联结断裂(Disconnection)不是说联结消失了,而是一段重要关系遭到破坏,造成了痛苦,没有人感觉良好,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
  • 联结可以产生快乐,同时也能促进学习,而联结断裂则会破坏快乐,阻碍学习。
  • 养育的目标不是避免联结断裂——这是不可能的——而是尽早发现联结断裂,尽快重建联结。
  • 与孩子建立联结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游戏,儿童生活在游戏之中,游戏是儿童的世界;第二种是情绪理解(Emotional Understanding)。
  • 请记住:游戏的目的是建立联结,而不是哄骗或控制孩子去做你想让他做的事情。那不是真正的游戏。
  • 重建联结是解决日常挑战的重要基础。
  • “说”的方式对我来说很容易,但对这么小的孩子来说是无效的,游戏更容易让我们产生联结。
  • 当孩子真正感受到联结和亲密时,“爱之杯”就会被蓄满,也更容易展现出自主学习、乐于合作的天性。很多时候说教的方式不管用,是因为太专注于技巧,而忽略了联结。
  • 联结的基本原则:成人的任务是时刻记得联结的重要性,而具体方式由孩子来选择。
  • 推手游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练习与孩子联结的方式。

NO.2 / 向内看:变化从这里开始

  • 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 向内看能帮助自己轻松地与自己、与孩子建立联结,这也是游戏力养育模型的第二个元素。
  • 向内看意味着通过反思(Reflect)和自我觉察(Self-aware),发现最深层的养育价值观,通过暂停避免冲动反应,找到内心深处更安静的声音。向内看也意味着看向孩子的内心,看到他表面行为下的感受和需求。孩子的行为背后总有深层的内涵。可以通过这样的思考开始向内看:
  • 如何向内看?我了解的最好用的工具是倾听伙伴(Listening Partnership)。这是一个有效的向内看的方式,简单却强大,能帮父母消除内心的愧疚和孤独,分担养育的痛苦重担,提升自我反思能力。
  • 不打断、不批评、不评判、不建议、不说“我也经历过这种事儿”。
  • 不对倾听伙伴所说的内容做任何评判,就是在帮他建立一种安全感。
  • 如果能遵循倾听的原则,只倾听,不给建议,很快就会发现,双方都将变得更加相信自己,更容易依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比其他人给予的任何方法都更有力量、更有效。
  • 如果把温暖、尊重的倾听当作一个普通的活动,就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话方式,并不神秘,也不可怕。
  • 向内看的另一个积极效果是,更加相信自己,更加真实,可以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 本书会用很多例子来说明父母是如何运用倾听伙伴来练习向内看的,但这不是唯一的方式,还可以写日记、静坐冥想等。
  • 如果父母把精力放在纠正问题、改变孩子的行为上,他们是无法看到更深层次原因的。这样的努力往往会失败,之后还会感到越发地沮丧和无助

NO.3 / 轻推:呵护孩子的积极成长

  • 不同于拔苗助长,轻推指的是松松土、浇浇水,往你和孩子共同期待的方向扶一扶,引导孩子。
  • 轻推的关键点是把孩子带到情绪临界点(Emotional Edge)。临界点是一个心理位置,在这个点上,有能力面对恐惧,虽然感到害怕,但还能有所行动,至少应再往前迈一小步。
  • 当人处在情绪临界点时,会表现出很多情绪,可能是大笑来释放紧张感,也可能是大哭,或者喋喋不休地解释各种让她感到害怕的原因。
  • 既要推,又要力度温和,这是轻推最关键的两点。
  • 轻推需要的是时间、耐心,以及愿意待在情绪临界点上,逃避只会让恐惧变得更加强烈。
  • 共情孩子,帮他把情绪表达出来,会帮助他维持在临界点之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如果父母能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就能更好地接纳自己的情绪。
  • 始终陪伴。每一步都要一起走。
  • 其中一个游戏叫作“停走停”,玩法是,当孩子面对令他恐惧的场景时,让他指挥父母“停”或“走”,这样会让他有一种掌控感。
  • 另一个提升独立性的游戏叫作“秘密任务”。假装孩子是一个被派去执行任务的秘密特工,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再派他去更远的地方完成另一个任务。
  • 游戏力养育模型的三大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向内看,会明白何时需要轻推,轻推带来更深刻的联结。联结断裂会唤起痛苦的回忆,需要向内看,但必须借助轻推,才有能力面对强烈的心理波动。
  • 被倾听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更好地觉察自己,明白下一步如何轻推自己;二是更有能力和孩子联结,更有能力轻推,而不是气急败坏地逼迫孩子。

篇章3引言

  • 当你怀抱婴儿时,不仅要用身体去拥抱他,还要用思想和心灵去拥抱他。

PART 3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 成长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有自己的方向、速度和力量。成长从来不是一场竞争。
  • 婴儿的大脑是非常神奇的,出生时就已充满了人类智慧!

NO.1 /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安全感

  • 人的专注能力、合作能力、友谊满足、学业成功、婚姻幸福、工作成功等各方面,都与安全依恋关系息息相关。
  • 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全循环逐渐内化为一种信念:我可以处理这种分离,因为你在我的心中。
  • 安全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魔法,想要就有,需要通过以下三个关键方式逐渐形成:回应(Responsiveness)反复的积极互动(Repeated Positive Interactions)镜像反映(Mirroring)
  • 联结是在几年时间里每天都发生的成千上万次的微小互动中形成的。
  • 镜像反映的目的不是改变或消除情绪,而是帮助孩子知道,他有情绪是正常的,他可以应对这些情绪。
  • 婴幼儿在生理上无法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需要一个有爱心的成年人陪在身边,向他们展示该如何表达情绪,不被情绪淹没。
  • 要用镜像反映和欢迎情绪的方式,而不是忽视和责备。你要用温柔和蔼的语气说:“亲爱的,听起来你很伤心,感觉没有朋友一定很难受吧。是不是今天过得不开心?”这样的镜像反映将开启一次真正的对话,建立深层的联结。有时表现出这种共情后,女儿可能会哭得更凶,这不是坏事。她有值得哭的事情,她需要你的倾听,而不是解决问题。
  • 这是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伟大进步:当养育者不在身边时,他可以通过想象养育者在身边来安慰自己,从而保持平静,愉快地玩耍;一旦再次回到养育者身边,情绪就喷薄而出,大人正好可以接住。
  • 当你回来时,不要试图用昂贵的礼物来弥补,相反,在离开之前,送给孩子一些有意义的小物品,如一块特殊的鹅卵石或一根特殊的羽毛,来代表你和他之间的联结。

NO.2 / 孩子是一点点长大的

  • 对待儿童成长最好的态度就是信任。多花些时间观察孩子,不要总想方设法地去约束他。
  • 阶段是流动的,有时会重叠,年龄只是非常粗略的指导方针。
  • 生命开始(怀孕~ 4个月)
  • 积极快乐的母亲会为胎儿的发育提供最好的子宫环境。
  • 满足需求是不会惯坏孩子的。
  • 当成年人满足儿童基本的生存需求、培养他的安全感并镜像反映他的情绪时,儿童就与成人建立了信任。
  • 哭闹可以让婴儿更舒服,只要他在哭的时候能够被拥抱和安慰,就能帮助他倾倒“情绪之桶”,也是在蓄满他的“爱之杯”。
  • 开始为人父母之旅时,要尽可能了解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早期经历都会影响他后来与世界交流的模式,包括如何与自己的孩子相处。
  • 当孩子感到焦虑、害怕、压力过大时,或者出现所谓的不良行为、挑衅时,其实是在发信号,他需要更多的婴儿般的照顾。记住,孩子需要足够的照顾,而不是责骂或批评。给他更多的爱和关心,当他陷入困境时,保持耐心,不大发雷霆。即使想纠正孩子的行为,也要让他先感到安全和放心。
  • 走进世界(4 ~ 18个月)
  • 孩子跌倒大哭时,我经常听到父母说:“没事没事!”这让我感觉很郁闷,因为父母其实并不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没事,他有可能摔得比想象中严重,也有可能受到了惊吓。他需要感受到被父母认真对待。
  • 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在这个阶段很常见,本质是联结和联结断裂。虽然让父母感觉有些不安,但实际上是成长的标志。
  • 这个阶段最好玩的互动游戏是躲猫猫。躲猫猫不仅能建立亲密关系,还能以戏剧化的方式解释这种亲密关系:我在这儿,看不到我了,我又回来了。躲猫猫展示了联结与联结断裂、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微妙平衡。
  • 独立探索(18个月~ 3岁)
  • 发脾气说明孩子被突如其来的情绪控制了,这时需要的是父母耐心地陪伴和安静地倾听,直到重新恢复到平稳的情绪状态。
  • 不要和孩子做口头约定或书面协议,法律只要求成人遵守诺言,对于小孩子来说,为了不惹祸上身或得到想要的东西,他们可能什么都说得出来,这都是正常现象。
  • 意志力和自信都需要在这个年龄段开始培养,孩子依然需要一个值得信赖的成年人作为安全基地。
  •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要特别注意通过建立联结提升他们的合作意愿,达到家庭和睦,加强掌控的硬来只会引发孩子硬碰硬,导致权力斗争,两败俱伤。
  • 发脾气是孩子面对挫折时的自然反应,是正常现象,因为这些挫折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
  • 作为父母,你希望孩子行为良好是因为他害怕被打,还是发自内心想做好?被爱、被照顾和被理解,才是滋养这种内心品质的最佳方式。
  • 内疚是一种“我做错事了”的感觉,还有机会补救;羞耻是一种“我好差劲!”的感觉,从根本上否定自己,没有补救机会。
  • 奇迹岁月(3 ~ 6岁)
  • 有的孩子不断受到成年人的打扰、指导、纠正和批评。但在这个阶段,孩子需要足够的空间来发展自己、做自己。
  • 成长是一条自然流淌的河流,不是一场竞赛。
  • 有时,我会把这个阶段称为“想要碰壁的年纪”。孩子想知道权力的界限在哪里,他们能控制什么,不能控制什么。
  • 孩子会在玩耍中,以及与你的正常交谈中,自然地学习。没必要让它成为一种正式的教育体验,不这样做,孩子会学到更多。
  • 能力发展(6 ~ 12岁)
  • 父母的期待会给正在上小学的孩子带来巨大压力,自己却意识不到。
  • 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在这个阶段,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还在培养社交能力(友谊)、身体能力(体育)、道德能力(伦理、公平和慷慨),以及音乐、艺术或科学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我把这个阶段称为能力发展阶段。有些孩子专注的领域,比如户外运动,因父母认为没有前途,于是矛盾就产生了。如果父母认识到这些孩子正在满足发展的要求,而不是浪费时间,就可以避免许多冲突。
  • 怎样才能支持孩子逐渐形成能力感(Sense of Competence)呢?一方面,不要批评他,批评会削弱孩子尝试新事物的动力,如果尝试没有成功,批评就会阻碍他继续尝试。另一方面,不要总夸他所做的每件事都完美无瑕,因为这是在设立一个不可能实现的高标准,也是在干扰孩子的能力形成。严厉的批评和浮夸的表扬之间,平衡点在于:真正看到孩子。
  • 解决方法是,努力和十几岁的孩子保持或重建亲密联结。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保证孩子的睡眠、休息和休闲时间,这样他才能取得最高成就。
  • 长期的影响是指对孩子的价值观、判断力和未来规划的影响。扩大这种影响力的方法是和孩子建立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彼此深度联结。
  • 在成年早期阶段(18~30岁或35岁),人们往往最关心两个部分:一是亲密关系,通常通过寻找一位人生伴侣来实现;二是职业,可能找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还是一份真正有意义、有价值感的事业。
  • 欢笑、创造力和愉悦的心境无关年龄,无关时间。

NO.3 / 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

  • 接纳,是如其所是地看到孩子,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接纳虽不是养育的最终目标,却能带来很多美好的改变。
  • 接纳意味着不否认自己的感受,包括伤心、失望、难过等。接纳意味着要看到自己的这些感受,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感受,健康地表达,更意味着向前一步拥抱孩子,以孩子需要的方式给予他们所需要的支持。
  • 一旦孩子感受到父母懂他,就会放松下来,并逐渐进入更稳定的情绪状态。
  • 我经常问孩子们,而且是当着他们父母的面:“你们喜欢打架吗?”他们总是很惊讶,因为以前从来没有人问过这样的问题。很多时候他们都说喜欢,然后我就转过头对他们的父母说:“我估计只有你们觉得这是个问题。你们能接受吗?”
  • 先接纳孩子,然后轻推促进改变,这样是最有效的。
  • 害羞的孩子会不断地吸收信息,他们通常是敏锐的观察者。
  • 让每个孩子都茁壮成长,父母必须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要因为自己的期待而看不清孩子的真实模样。
  • 每个人都需要一种自主性(Sense of Agency),这种感觉是,我是我自己命运的主人,我的行为是有意义的。
  • 认知重构(Reframing)这个方法,会让我们从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 认知重构还有另一种形式,用创新的方式描述那些被贴上有害标签的孩子。
  • 打闹游戏还可以提高孩子对身体运用的感知,这样就能帮助他减少无意中伤害别人的概率。
  • 打闹游戏有一条重要规则,就是不可以挠痒痒。
  • 如果每个家长都能从积极的角度,而不是消极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独特性,如果每个家长都能从“我的孩子为何达不到我的标准?”转变为“我的孩子是怎样赢得我的尊重的?”我相信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幸福,孩子也会更加成功。

篇章4引言

  • 你寻求的每个答案都已在你心中。向内看。做内在的工作。

NO.1 / 搭建支持系统

  • 再次强调:反思需要一种接纳的态度,而不是自我批评,无论想到什么,都不要评判自己。
  • 父亲的角色是一个逐渐展现的过程,不是孩子一出生就联结上的。
  • 身为父母的联结感不是一下子就产生的,需要逐步形成,父母必须对这种不断增进的联结和关系保持开放的态度。当联结断裂时,不否认,也不以为只能如此。认识到联结断裂,痛苦可以转化成重建联结的动力,但不为了重建联结要求孩子去改变,改变先从自己开始,比如努力看到孩子真实的样子。
  • 物质很少能带来真正的满足
  • 有些人成为父母之后,想极力避免重演自己的成长经历,却发现生活经常事与愿违。
  • 只有当玛吉真的相信,用假装一切都很好来避免冲突是徒劳无功的,开放真诚的沟通才是对婚姻和孩子更好的,现状才会有所改变。
  • 许多家庭矛盾都是源于价值观的冲突,比如,是要绝对安全还是自由?
  • 价值观在影响你的养育行为。列出大约十个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育儿观点,也叫养育价值观(Parenting Values)。每一个都单独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可以包括亲密、纪律、成功、快乐、安全、尊重、游戏力、自由、合作或任何能想到的。

NO.2 / 经营属于你自己的养育团队

  • 说话的人也要理解,健康的表达也会帮助对方倾听自己。
  • 其实,倾听并不是屈服,甚至不是同意,只是迈向相互理解和团队合作的一步。
  • 在这些倾听的例子中,都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信任。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相信,良好的倾听和尊重的言语会改善沟通,顺畅的沟通会让团队运作更高效。
  • 如果将目标从获胜转变为通过沟通达到相互理解,就会更容易倾听他人。
  • 无论孩子还是成人,令人不悦的行为背后都有深层的感受和需求,这些都需要被看到。

NO.3 / 爱与智慧的传承

  • 向内看,问问自己:在我的成长经历中,哪些是我想继续带给孩子的?我小时候受到的待遇,哪些是我想摒弃的?在保留了精华和摒弃了其他之后,还需要补充什么,我才能成为我想成为的父母,才能支持我的孩子?
  • 游戏力养育思维练习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哪些美好瞬间令你至今难忘?你身边的大人经常用的积极词语、正向表情和行为都有哪些?当你受伤、生病或难过时,是怎么被安慰的?你的独特才能是如何被培养和欣赏的?当你受到不公正对待时,大人是如何替你表达愤慨的?你是怎么感觉到被尊重、接纳、理解、关心和喜爱的?
  • 如果你没有从上辈人那里传承到自我照顾、自我慈悲、自我保护和游戏力的能力,可以从自己的内心找,一旦找到了这种内在力量,它就会成为不可思议的礼物,也会送给你的孩子们,他们将能够更加轻松地传承给你的孙辈。
  • 慈悲是一位伟大的治疗师。

篇章5引言

  • 父母的爱让婴儿在这个危险的世界里感到安全,让他们敢于尝试和探索周围的环境。——伯特兰·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PART 5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 孩子最想要的不是玩具,是父母的全然关注。

NO.1 / 给孩子能做主的特殊时光

  • 有一个最简单的养育方法:父母只要多花点时间,放松快乐地陪陪孩子,就能解决家庭中的大部分挑战和问题。
  • 高质量的陪伴是指给予孩子充满热情的全然关注。孩子高兴时,父母就好玩又有趣;孩子难过时,父母表达理解,陪伴支持。在某个时段,父母能一对一地陪伴某个孩子,不带其他兄弟姐妹,心思全部放在这一个孩子身上,不打电话、不工作、不做家务,就再好不过了,我们把这样的时段称为“特殊时光”(Special Time)。不要试图把一整
  • 不用担心,游戏、爱或接纳绝对不会惯坏孩子。真正惯坏孩子的是,父母因无法应对孩子的情绪而违背自己内心的价值观,不得不答应他们的无理要求。

NO.2 / 三种最高质量的陪伴

  • 陪伴孩子时,要主动联结,具体可以用眼对眼(Eye to Eye)、肩并肩(Shoulder to Shoulder)、心连心(Heart to Heart)三种方式。
  • 如果想和孩子建立紧密的联结,深情的目光对视是最好的方法。
  • 眼对眼地陪伴孩子意味着,除了进行目光接触外,还要真正看到孩子,有时父母会被自己的期待阻碍,看不清孩子的真实模样。
  • 眼对眼地陪伴孩子还有一个含义:当孩子走进房间时,父母的眼睛会发亮,充满爱意。
  • 共情可以这样表达:我看到你了,我听到你了,我理解你,我能承受你的情绪。
  • 肩并肩的另一种做法:先联结,后指导。
  • 游戏本质上是一种心流感受,在自主选择的活动中忘记时间的流逝。
  • 苏联心理学家利维·维果斯基(Lev Vygotsky)的一句话:“孩子们在游戏中会更高一头。”
  • 她游戏的“目的”是获得乐趣,和我建立联结,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世界中。
  • 尝试放下一点尊严,学会装傻是很重要的。
  • 孩子也需要力量感。可以让他在游戏中做主,体验强大、有能力的感觉。
  • 多和孩子玩游戏,多和孩子待在一起,少责骂,少说教。
  • 心连心地陪伴孩子意味着父母和孩子都从内心最深处感受到一种深厚的人类联结。
  • 对于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共情的家长来说,一天到晚都共情孩子会让人筋疲力尽。从自己的内心找到共情,好处是可以打破旧循环,创造新循环,这样会更容易共情自己的孩子。
  • 可以这样练习:一开始,先反映愉快的情绪,如快乐和爱。然后是平静的情绪,凝视孩子的双眼,调整呼吸速度和他保持一致,孩子睡觉时,父母坐在旁边,尽可能地依偎在一起。最后尝试共情那些更难的情绪,如愤怒、嫉妒或挫败。
  • 承认感受和认同说法是不一样的。承认感受是接纳孩子话语中所体现的情绪,本质是慈悲。慈悲并不在乎这种痛苦是不是合情合理,所有的痛苦都值得慈悲之心。
  • 当孩子带着痛苦来到父母面前时,父母的责任是承认他的痛苦感受,同时不被痛苦淹没。

NO.3 / 陪伴孩子的六个基本原则

  • 游戏力养育的核心原则是通过游戏和情绪理解来建立联结。
  • 联结不可能强制建立,只能通过爱。
  • 她向爸爸射击、发号施令也不是不尊重爸爸,而是想体会到力量感。爸爸在游戏中尊重女儿的愿望,也是在教会她尊重别人。
  • 哭泣是感到伤心和遭受丧失时的生理反应,就像害怕时发抖和出汗一样。
  • 当孩子情绪不太激烈时,可以通过玩游戏来让他恢复情绪平衡,这样就可以再次和父母重建联结并恢复合作的状态。
  • 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强大感
  • 游戏和情绪理解都是游戏力养育的核心。
  • 但孩子首先需要的是共情。妈妈可以这么说:“你很想坐汽车却坐不了,好遗憾啊!你很不开心。”一旦孩子感觉到被理解就会放松下来,然后你就可以安慰他,需要多长时间就花多长时间,陪着他逐渐平复情绪。
  • 共情意味着:我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而不是:我会不遗余力地保证让你不再生气。
  • 什么时候该玩游戏?什么时候该用情绪理解?提高这种辨识能力的最佳方式是和孩子调频。
  • 游戏力养育会慢慢建立联结,逐渐走向合作。不要期待游戏会消除所有的烦恼。也许父母需要一个倾听伙伴、安静反思,或者只是休息一段时间,来倾倒“情绪之桶”,为自己蓄杯。然后,就可以抱着更现实的期待,再来尝试玩游戏。

NO.4 / 父亲的陪伴从小事开始

  • 在养育过程中,相信自己很重要,向内看会帮助父母找到内在的智慧作为指引。
  • 妈妈们,我敢肯定,在你看来你的丈夫犯过很多错误,育儿理念可能也和你的不一样。但能否试着只给鼓励,不提建议呢?我们男人不喜欢感觉无能,如果你总是纠正我们该怎么当爸爸,我们就会容易放弃,回到工作或电子游戏中去。
  • 父亲的陪伴是无可替代的,并不需要什么昂贵或花哨的安排,只要在一起玩就可以。
  • 当孩子把你推开时,并不代表着他不尊重你,只是说明你们之间的联结断裂了,该重建联结了。

NO.5 / 多子女家庭的亲子陪伴

  • 要想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关键是不要充当法官和裁判,而要成为太阳,我称之为太阳法则(Rule of Sun)
  • 太阳可不关心谁对谁错,只负责共情,两个孩子都需要感受到被倾听和被理解。
  • 好的解决办法应该是由孩子们自己想出来的。退后也不是完全不管孩子,让他们自己面对难以处理的复杂情绪和冲动,父母需要温柔地说:“我相信你们可以自己解决。”不要说:“你们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吧,别来烦我。”
  • 对于父母来说,找回内心的平静和耐心如此重要。要想重获内心的平静,我推荐两种方法: 一是通过安静的活动重新找回情绪平衡,如正念、冥想、静坐或找朋友聊聊天。 二是通过游戏的方式释放情绪
  • 给孩子蓄杯的最好方法就是特殊时光。
  • 爱是没办法强迫的,只能培养和示范。

PART 6 玩耍是最严肃的教育

  • 父母放下焦虑和过高的期待,回到生活,回归自己,通过游戏和情绪理解与孩子保持亲密的亲子关系,轻推自己和孩子,真实轻松地迎接成长带来的喜悦与挑战。

NO.1 / 放弃成为完美的父母

  • 游戏力养育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组方法
  • 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看见的、被理解的,会帮助他在成长过程中培养情绪平衡的能力。
  • 无论和孩子玩什么,请记住:游戏的主要目的是乐趣和联结,不要总想着教孩子点儿技能或知识。

NO.2 / 养育路上并非孤立无援

  • 不要给建议!倾听彼此的经历、感受、希望和梦想,比教育别人怎么当父母要有用得多!
  • 可是身为父母,做着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却没有工资,没有团队支持,也没有所需的工具和帮助,做得好是理所应当,出一点儿错便会被责备。
  • 触发点是一种每个人都有的内在心理过程,不加审视,有可能成为痛苦和困难的来源。反之,被理解后,可以促进成长,增进自我认知。
  • 一旦意识到这个触发点,她就能够放松地对待孩子,轻松地说:“哦,我知道你很生气,但你不能打我,我们找别的方式来表达你的愤怒吧。
  • 取出一张纸,画出一个四列表格: 第一列写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触发了你? 第二列写当你被触发时,体会到了哪些具体的感受? 第三列写你所能想到的触发点的来源。如果不确定,可以问问自己:这让我想起了过去的哪些经历? 第四列写你接下来的举动。
  • 记录情绪触发点是一个强大而有效的向内看工具。
  • 自我慈悲意味着要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对待自己,温暖、共情。
  • 愿我平安,愿我平和,愿我善待自己,愿我如其所是地接纳自己。
  • 当父母的需求得到满足,就能更好地满足孩子对于游戏、联结和快乐的基本需求。
  • 尊重天性,是唤醒孩子独特天赋的基础。保护内驱力,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最好准备。游戏力养育,则是我对于这种最好的准备的称呼。

致敬与致谢

  • 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当儿童情绪超载时,他们的大脑和平时不同。这时,父母一味讲道理是不起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