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两岁
序言
- 孩子不希望失去自己的各种权利,他要求永远享有这些权利,当不能随心所欲的时候,他就会进行非理性的反抗,就会愤怒甚至失控,这导致孩子两岁时被称为“可怕的两岁”。
- 父母唯一的教养目标就是培养孩子的性格,而孩子两岁的时候父母就该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实现这一目标。
第1章 整体情况
- 在迎合孩子自我中心幻想的过程中,父母让他产生了一种持久且最为重要的认识:无论何时他都可以依赖父母。这种依赖的感觉就是信任。孩子在童年时期偶尔会遇上大风大浪,亲子关系中的信任会给孩子需要的稳定感,是孩子需要的压舱石。
良好的开端
- 养育孩子也是分季节的,每个季节所包含的教养内容各有不同。
- 第一季,我称之为“服务季”,从孩子出生到两岁左右。这期间,父母是孩子的仆人。
- 如果母亲一直停留在养儿育女的第一季,那么她极有可能培养出令人讨厌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最终会得出一个结论:母亲是围着他转的,世界也是围着他转的。
养育季的变换
- 你要果断,善于管理,有坚定的目标。尽管你很关心自己的孩子,但是你不必在意他是否赞同你的决定。你爱自己的孩子,知道什么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这就是现实。
错误的教养理论是绊脚石
- 介入程度低的养育方式促进孩子独立性的发展;介入程度高的养育方式给孩子太多权力,培养了他们的依赖性。
- 从三岁开始,关注自己的父母是自己的职责。
- 就要求母亲不被两种因素所影响:一是孩子对她的决定做出的反应;二是同龄群体对她的育儿方式所表现出的看法。
少有人走的路:如何成为“兼职母亲”
- 有爱的父亲能为孩子生命中的方方面面——从学校表现到同伴关系——带来积极的变化。
- 母亲必须明显减少为孩子做事的数量,一次少做一件事,逐渐将自己代为履行的职责分配给孩子。
所有亲人向前迈出一大步
- 父母是孩子关注的焦点,因为他关注父母,并且父母表现得像权威人士,所以,他会按父母的要求去做(只是偶尔做得有些偏差),也会自然而然地开始学规矩。
- 情愿做他们的“弟子”,同时将规矩内化,逐渐养成自律性,这对孩子学会负责地进行自我管理很有必要。
最后阶段
- 第二季长达十年,从孩子三岁一直到十三岁。而后,第二次转变发生,父母和孩子进入第三季,即指导季。
- 亲子关系的季节划分[插图]
回溯
- 因为拖延带来的情感创伤远甚于它所带来的任何益处。
- 但是作为母亲的她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却很仁慈,对孩子脆弱的心灵很理解、很敏感。也就是说,她其实根本没有真正对孩子施以管教,她只是乞求、请求、劝诱孩子,并试图和自己一手培养的“家庭恐怖分子”讲道理。
- 《适当的管教,管出乖孩子》
- 顺其自然是最好的,传统、老派的育儿方式就是顺其自然。
答疑解惑
- 不要纵容她一时的兴致。要学会对她说不,面对她的反抗时,要能保持自己的立场。记住,孩子对挫折的耐受力越强,她最终就越自立。
- 三岁孩子发育健康的最重要标志就是:孩子不会在不必要的时间要求成人来关注自己,而是能长时间地自我关注(通常至少能持续1小时)。
- 在育儿这件事中,“本”指的是您的权威,“末”指的是您和孩子建立真正友谊的可能性。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恰当地行使您的权威,不要企图同时占据两种角色而使亲子关系变得混乱不堪,您才更有可能与孩子成为朋友。
- 谈话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她的赞成,也不是为了听她保证自己会合作,而是清楚地提醒她一切都将不同了。
- 每天上午和下午都给布巴留出30分钟。有时间和他玩或者给他读书的时候,您就宣布:现在是“布巴时间”。把计时器设置为30分钟,告诉他计时器响的时候您就得停下来去忙自己的事(或者继续回去看书,诸如此类)。
第2章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 孩子开始通过反复尝试与犯错来获得根据因果关系进行思考的能力,从而对环境产生有意义的影响。
- 孩子的某些行为的确需要被限制,但限制也要讲究方法。孩子的很多行为是想增进对世界运行规律的理解,因此,在限制孩子的行为时,注意不要抑制他探索的本能。
发展的里程碑
- 这四个维度是为了方便讨论而人为划分的,分别是:社会情感、肢体运动、认知(智力)、语言。
- 父母可以在网上找一些婴儿或学步儿童的发展量表,我觉得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就不错,登录http://www.med.umich.edu/yourchildtopic/devmile.htm就能找到。
- 有时,某个维度的技能会迅速发展,暂时领先。这多少会以另外三个维度的技能的发展为代价。
发掘孩子最好的一面
- 所有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激励性的环境以及各种各样有趣的体验,这两者会共同促进孩子行为能力的发展。
- 孩子表达好奇心的机会越多,他的思维就会越开阔。
- 尽量少使用游戏围栏及其他限制孩子自由的家具和装置
- 鼓励和提倡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
- 在进入商店和其他公共场所之前,先跟孩子说你希望他待会儿如何表现。跟他说的时候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说得具体些,不要用大人那种充满抽象概念的语言,比如不要跟孩子说“在商场里你要乖乖的”,而要告诉他,在商场里他得拉着你的手,拿东西时要先问一下你。
- 总的来说,声称某种玩具是为了促进某种专项技能的发展而设计的,这是不靠谱的。只要孩子有足够的机会去探索,去体验各种各样的日常事物,必要的技能自然会得到发展。
- 有足够的机会玩耍的孩子会更独立、更足智多谋、挫折耐受力更强。他们入学时比其他孩子更擅长阅读。他们更有好奇心和想象力。他们的社交能力更强、没有那么强的攻击性、不那么咄咄逼人、赢得起也输得起。他们更喜欢自己。
实例:买太多玩具的后果
- 玩具应该是可以组装成各种样子的,但她的玩具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无法变化。玩具车永远是玩具车,无法组装成别的东西。
- 儿童仿真纸砖积木和乐高得宝系列。
- 把一个大的电器包装箱改造成游戏室。他们剪出一扇门和几扇窗,在里面放了一把小椅子、一个小枕头和几个娃娃。这个游戏室就成了孩子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地方。
实例二则:看太多电视的后果
- 孩子需要花5~6年的时间来学习各种行为,也就是花5~6年的时间发展多种天赋与能力,而这些天赋与能力几乎涉及所有人类儿童的基因遗传,其庞杂丰富的程度令人难以置信。
- 为了释放遗传基因的神奇魔力,要给孩子提供可以锻炼能力的环境与体验,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了。
- 因为孩子看电视时无法锻炼任何技能。再强调一次,锻炼不到任何技能。孩子脸上茫然的表情比语言更有表达力,看到这种表情你就该明白:这不是活力、不是热情,绝对不是童年该有的样子!
- 每周总共看一两部动画电影,而且是在我们一起读完书之后才看电影,在关掉电视之后,我们注意到瑞秋的演说和语言技能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 看电视会对孩子的智力与想象力造成损害,明显干扰孩子社交、感知、运动、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而且不管看的是什么节目,以上结论都是事实。
读书给孩子听
- 其次,多花些时间读书给孩子听,没有什么比给孩子读书更能丰富他的情感、发展他的想象力和智力了。
生育间隔
- 发展心理学伯顿·L·怀特发现,两胎之间隔三年半是比较理想的。
- 在生育间隔太短的情况下,老大可能会对老二产生攻击性,或者出现单方面或多方面退化的现象,比如,他会吐字不清、尿裤子、想用奶瓶喝水,他以这样的方式,试图从家人那里重新获得自己失去的注意力;在生育间隔太长的情况下,老大会嫉妒老二,会忽视他、不与他分享玩具、戏弄他。
- 《彼得的椅子》(Peter's Chair)
答疑解惑
- 玩具的可玩性可以按照下列三个特征进行衡量:耐用性、灵活多变性以及发展适应性。
- 早期持续不断的阅读,是您给孩子最好的投资,对孩子的幸福感来说很重要。
- 当他问您这是什么时,回答他的时候您的态度要轻松随意,就好像他是指着您的下巴问一样。
- 三岁到四岁之间,您的孩子会开始形成所谓的性别认同。他会意识到女孩和男孩是存在生理差别的,会意识到自己是男孩,还会意识到在这一点上自己和爸爸很像。这个时候给他介绍羞怯的概念很合适。从这时起,在他面前赤身裸体要谨慎些。
- 每周带孩子去公园玩几小时,让他跑一跑、玩玩器材,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甚至可以获益更多。
- 相比带有目的性的游戏,学步儿童从自由游戏中获益更多。
- 您没必要用正确的术语给孩子描述这个世界,只要您的描述能让孩子产生联想、能让孩子理解就行了。
- 为了达到独立的状态,孩子必须学会接受和处理不安全感。研究表明,在这个阶段,母亲越随叫随到,越能让孩子感到安心。尽管女儿黏着您、老跟着您,有时会让您难以忍受,但最好允许孩子这样做。
- 如果她想跟您说说她在怕什么,那您就听她说。轮到您说话的时候就告诉她:一切都会好的,妈妈和爸爸会在这里照顾你,我们会一直照顾你。
- 有效地消除孩子的恐惧感的方法分为以下几步。首先,承认恐惧的存在,对孩子说:“我知道在你这么小的时候,黑暗确实很吓人。”第二步,认同您的儿子,对他说:“我小的时候也怕黑。”第三步,让他放心,告诉他您有能力保护他。
- 孩子在快满三岁的时候,或者三岁多一些的时候会开始幻想。想象力和其他心理属性一样,要想得以增强、发展,就必须被使用。
- 年幼的孩子会把相当多的安全感寄托在他们幻想的玩伴身上。
- 让他做这一系列事情,只是因为他要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也是在向他表明:在纸尿裤这一问题上没得商量。
- 宝宝出生以后,找些两岁孩子能做的事,让他帮您一起照顾宝宝。他越觉得自己是个得力的助手,就越不会以不恰当的方式去吸引您的注意力。
- 在父母分开的情况下,孩子的行为举止倒退回早期发展阶段并不罕见,因为行为是与安全性和安全感联系在一起的。
- 安乐毯、大拇指、安抚奶嘴以及类似的东西被称为过渡性客体(transitional objects)。它们能让孩子感到安心,让他实现从一个发展水平到另一个发展水平的飞跃。尽管父母对它们存在一些偏见,但它们实际上是父母最好的朋友。带着安乐毯去上幼儿园的孩子,和父母分别时会更容易。得到家人允许而可以嘬手指的孩子,在沮丧时能自我安慰。
- 我的建议直截了当,但听起来可能很奇怪、违背常理,我建议您直接消失就好。跟他进行长时间的告别,试图解释您要去哪儿、要去多久,这只是演了一出苦情戏,让你们更
- 如果他沉迷于什么东西,想让您也参与,您就参与。您要对他试着展示给您的东西、他试图做的事表现出很感兴趣的样子。如果您放轻松、顺其自然,那么这种状况很快就会过去的。
- 母亲常常对孩子能不能跟上同龄人这件事感到焦虑,这些课程正是利用了母亲的这种焦虑。然而并没有有效、客观的证据证明不上这些课程的孩子在发展方面会落后于同龄人。
- 有时候不插手孩子的事就是对孩子成长最好的鼓励。
- 父母应该在孩子幼年时就开始给他读书,只要孩子愿意安静地坐着,能集中注意力,而且很乐意听您读书(比如,他拿着书走过来,让父母念给他听)。这种情况下,读书对孩子与父母来说才是享受。孩子一岁半时,如果这些情况都没出现,父母也完全不需要担心,一直给孩子提供机会就行了,不要强迫他,也不要担心。相信我,即使明年您给他读书他还不接受的话,从长远来看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 去托儿所的路上,告诉他您一天都要做些什么事情,跟他说您会回来接他。到了托儿所,把他带进去,亲亲他,跟他说待会儿见,然后就走开。如果他开始哭,就让老师来处理,您离开得越快越好。显然,只要跟别的孩子玩起来,他的悲痛很快就过去了。要是孩子整天叫个不停,或者从您走之后就一直像婴儿那样蜷缩着,那倒是挺让人担心的。
- 您努力和孩子解释,但她理解不了,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事情,反倒会因为不理解而受到惊吓。她会感觉到您的焦虑不安,从而使您遇到本来并不存在的问题。
- 根据逆反心理的变化,我的建议就是,孩子的爸爸和哥哥不要再用深情的态度对待她。如果他们真的忽略了她,那她就会希望得到他们的关注。我建议从现在开始,每个人都要转变对待她的态度,把她当作家里普通的一员,而不是需要被格外温和对待的孩子。
第3章 有新意的管教
- 两岁的孩子什么都要插手,但凡有事不顺心就尖叫,喜欢跟父母对着干
- ◆ 设置一些限制,对孩子的行为加以控制,但不要妨碍孩子能力的发展。◆ 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和挫折耐受力。实际上这两者是一回事。◆ 让孩子相信他的世界由你主宰,所以在任何情况下你都有养育他、保护他的能力。为了让孩子相信这一点,首先你得向孩子证明他受你管制,无论他怎么尖叫反对,一切都是你说了算。为了向孩子证明你是掌权人,你首先得能控制自己,这一点毋庸置疑。
管理学步儿童周边的环境
- 学步儿童要想了解自己身边的世界,除了这样做别无他法。他还无法说话问问题,所以只能用动作表达。每一项新发现带给孩子的不是答案,而是引发孩子更多的疑问,这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发现得越多,想知道的就越多,学步儿童就越活泼好奇。因为孩子对探索身边的环境很有兴趣,所以父母应该理解、回应孩子对探索的需求,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能够激励他的环境。
- 培养聪慧的孩子要遵循一个准则,我称之为“优秀的6E准则”:让孩子处于(expose)可供(enable)他探索(exploration)和实验(experimentation)的环境(environment)以及体验(experiences)中。
- 电视会使大脑中的重要区域停止运作,还会使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缩短。
- 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发展专科医生不建议学龄前儿童看电视。
- 玩具的形态越多变越能启发创造力,比如积木、乐高、万能工匠、林肯积木、蜡笔和手指画。
有效的沟通
- 父母可以通过“有效沟通三原则”,即具体、简洁、命令这三个原则来消除管教上的烦恼,向前迈一步。
- 何为命令,就是当你想让孩子做什么事情时,用以下几种句式开头:“我希望……”“你必须……”“你该做……”,或者你也可以用其他命令的句式。
一分预防
- 不要惩罚他,对他进行管理才是关键。管教孩子时,惩罚算是一种管理方法,但不是全部,甚至也不该占最大比重。
- 单单采用惩罚的方法会让人产生错觉,觉得罚都罚了,“罪”也就抵消了。
- 前瞻性是战略性管教方法的首要特征和本质特征。我将其称为“趁凉打铁”。简单地说就是处理孩子行为不当的问题时,在行为出现之前处理是最有效的。
- 由于父母的疏忽大意,没和孩子说清楚期望他下次怎样表现,所以下次孩子还会做出同样错误的举动。
- 具有前瞻性的管教分为三个步骤: 1. 基于对自己的孩子以及所有孩子的认识,预见问题。 2. 在问题再次出现之前,先制定处理问题的策略。顺便提一下,并不是所有策略都是正确的。但说到底,与问题出现之后才思考如何处理相比,问题出现之前就想好应对策略更为重要。 3. 把你的具有前瞻性的决定告诉孩子。界定一下问题,然后说一下解决策略。跟两岁的孩子说这件事,语言简洁很重要,比如可以说:“今天在公园,你要是从我身边跑开咱们就回家。”说这种话不是在威胁孩子,威胁是受情绪影响的,而且威胁的话就算说出来也很少真的做到。你说的话其实是在给孩子传达信息。问题出现之时,实施你的策略,按需要一直实施下去,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 诸如此类情况,排练模拟一下是非常有用的。比如在不需要去商场的时候带孩子去商场,这就是排练模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你毫无压力的情况下给孩子上一课。带孩子去商场,假装环顾四周找商品,孩子跟你说他想让你给他买什么,你跟他说不能给他买,接下来孩子就会发脾气,你就立刻带他离开商场,把他带回车上,开车回家。这根本费不了多少工夫,模拟2~3次就行了。
- 这也是一个等待“战略时机”的例子。换句话说,好事情会发生在善于等待的人身上。
坚守规则
- 父母在管教孩子时要坚守规则,否则孩子就无法预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预知后果的能力,以及做出相应调整的能力就是自律的本质。
控制还是纠正
- 要是学步儿童有某种不良行为,可能你得容忍他的这种行为,至少容忍到三岁。在这期间,你能做的只有控制孩子的不良行为。好消息是只要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加以适当的控制,时间到了孩子很容易就能改掉不良行为。
- 你现在得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等孩子长大一些你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目前,你只能控制这个问题。
- 孩子一直都会发脾气,直到她有更强的耐挫力为止。在那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容忍她一阵又一阵的坏脾气
- 要想消除两岁的孩子身上的不良行为,可能会很有挫败感。将注意力集中在控制不良行为上才是最现实的。
为恰当的管教设定先例
- ◆ 要管理孩子,而不是惩罚孩子,不过恰当的管理有时会包含惩罚的成分。要有前瞻性,不要等出了问题才去解决;◆ 应对问题要自信果断,不要大发雷霆;◆ 坚守规则,不要说变就变;◆ 要进行良好的沟通,不要被情感冲昏头脑。
- 不管怎样,孩子两岁时亲子关系是什么样的之后还会是什么样,尤其是在孩子的青春期的早期以及中期。两岁时亲子关系良好预示着十四岁时关系依旧这么好。相反,两岁时亲子关系不牢固,十四岁时关系也不会牢固。
量力而行
- 好的管教是条理分明的,交流起来很简单,执行起来也很简单,越简单越好。
- 每次只集中精力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效果会更好。解决掉一个问题,你就会处于更有利的位置,接着再去解决下一个问题,依此类推。
- 想要完成的事情越多,结果只会完成得越少。
- 我要强调一下父母在判定孩子的行为时要遵循的原则:不要威胁、不要给第二次机会、不要讨价还价
- 孩子们的反应告诉我他们更相信我的权威了。他们知道我的极限在哪儿
不好的字眼
- 我不是要求你同意我的观点,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不会赞同这个观点。就像我以前告诉你的那样,不同意可以,但不听话不行。”
答疑解惑
- 学步儿童的意志之强比成人的肱二头肌还要强1.5倍。所以您越用力拉孩子,孩子就越会用1.5倍的力量推开您。
- 不要试着和乔希的意志进行正面交锋,不要试着劝服他不要担心,您要战略性地向他妥协一下。让他按您的期望去做事,还得让他觉得他是在凭自己的意愿做。
- 因为学步儿童是未开化的,所以他会撞自己的头、咬自己、到处乱窜。因为这些行为会引起别人的关注,所以孩子会持续做出这类行为。应对此种情况的方法就是想个办法,在山姆撞头的时候,不刻意关注他,但也不忽略他。
- 毫无疑问,您刚往后退孩子就会站起来,您立即允许她站起身来,看起来就好像是她在配合您。明白了吗?更为重要的是,这样能显示出您不仅能掌控自己也能掌控孩子,而且还说话算数。归根到底,至关重要的是您处理问题时果断的态度,而不是孩子能不能乖乖坐上一段时间。
- “平静中断(time-out)法”
- 两岁的孩子对“之后”的关注少得不能再少。他只关心眼前,眼前最要紧的事就是不捡玩具。
- 比如您让他捡玩具他却不捡,您就耸耸肩走开,不要管散落在地上的玩具。之后,他想出去玩或者让您给他读书时,您就拉着他的手把他带到“犯罪现场”,跟他说:“你什么时候把这些玩具捡起来,我什么时候带你出去。”
- 两岁的孩子之所以声名狼藉就是因为他们不合常理、没有理性、有暴力行为。
- 可怕的两岁孩子忍受不了别人对自己的忽视,这会使他陷入疯狂之中。
- 首先,指令要简单。对孩子发布指令时,不要和他商量,直接告诉他您要他做什么。
- 两岁的孩子爱扔东西是出了名的。扔东西的确是探索因果关系的方式,但在这种情况下,最直接、最引人注目的结果就是惹得每个人都很心烦。这就是扔东西带来的后果。
- 时间到了就把他从房间里放出来,不要训他或者让他认错、道歉。把他放出来之后您该干吗就干吗,准备好下次发生此类情况时继续这么办。
- 心魔是一种毫无根据的恐惧,会让父母丧失面对问题时清醒思考的能力,进而丧失采取有效行动的能力。
- 年龄过小的孩子不该和大人坐在一张桌上吃饭。
- 对年纪较小的学步儿童来说,在所犯错误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严厉的训斥再加上短时间的“平静中断”是很合适的惩罚措施,
- 椅子砸在身上可能会让孩子更快地改掉坏习惯,比训斥她再把她关在游戏围栏里更快。
- 对学步儿童来说,实行“平静中断法”3~5分钟是最有效的。
- 至少等到孩子六岁的时候再带她去迪士尼乐园,而且就算等到孩子那么大,也不能保证她们会在公共场所完全听您的话。
- 您喂孩子的时候,做些其他的事,那样您的关注点就不全在孩子身上了。喂他一口饭,然后起身做些其他的事,再回来喂他一口,反复这样做。尽快让孩子认识手抓食物,这样孩子就会习惯自己吃饭了。不用关心他吃了多少。别鼓励他、哄他,或者表现得跟个拉拉队队长似的。最终,孩子看着像吃饱了,您就让他从椅子上下来。无论孩子吃多吃少,他饿的时候会自己找吃的。
- 两岁的孩子做事情是不需要什么理由的。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就想这么做”。
第4章 小马桶 大冒险
- 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的最佳年龄段为一岁半到两岁。
- 孩子能够按照简单的指示行动,这就是他们准备就绪的最佳标志。
- 孩子应该在自愿且能够成功使用便盆如厕前,清楚地了解这么做是对自己有益处的
- (1)训练者或父母应该正确划分教学阶段;(2)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期许;(3)采取合适的策略应对出现的问题。
准备工作
- 孩子开始接受如厕训练的时间普遍集中在一岁半到两岁之间。
- 幼儿在一岁半的时候,喜欢听从父母的指示,而当其成长到两岁两个月的时候,他(她)很有可能倾向于和父母对着干。
- 如厕训练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父母所做的任何举动,如果暗示了这件事情非比寻常,那么都会提升孩子发生反抗行为的可能性。
- 训练开始时,儿童便盆或坐便器应放置在容易被看到的地方
- 将儿童便盆放在孩子白天经常活动的区域,保持在可视范围内,也能使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什么时候在使用儿童便盆,或是什么时候需要父母提供一些帮助或是更多的指导。
- 随着失败次数逐渐减少而成功次数越来越多,可以将两个(或就那一个)儿童便盆摆放得离卫生间越来越近。
五“心”金言
- 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在开始训练之前一定要明白,一旦开始进行如厕训练,就要坚持到底。
- 这里的“静心”是指在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期许时要避免夸张的表达方式或是表现出焦虑的情绪,面对孩子在训练过程中所出现的任何问题时都要避免过于戏剧化的反应。
“光溜溜与75美元”如厕训练法
- 在如厕训练中,能够清楚表达自己期望的父母往往比(根据结果)奖惩分明的父母更快获得成功。
- 此时,父母在说话时应当:(a)言简意赅,避免苦苦相劝;(b)尽量使用具体的而非抽象的语句;(c)指令明确。
- 父母要保持冷静,心平气和且有信心地对孩子说些类似于“我们来擦干净,把地板也清理好。不过,先听我说,下次再想尿尿或便便的时候,要坐到便盆上,便盆就在那里”这样的话,说的时候要心平气和且指令明确,而不是进行批评或者责骂。
- 不要用询问的语气说:“想不想用便盆?”要记住,父母说出的话要具有权威性,要说“该用便盆了,过去坐下”,而不是软声软气地说“想用便盆吗?我们过去坐下试试,好不好?”。
- 孩子坐在便盆上时,父母不要用讲故事、唱歌或一起做游戏等方式来取悦孩子,也不要给孩子食物作为奖励。此类方法反映了父母的焦虑和不安。
- 学步儿童希望所有事情都可以自己完成,因此,训练时的窍门在于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同时也提供给他们足够的指导,让孩子认为整个过程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
让我们开始训练吧!
- 这就是你的马桶,和爸爸妈妈用的一样,只是比我们用的小了一点儿。你看过爸爸妈妈在马桶上大小便,现在你也可以在自己的马桶上大小便了。妈妈希望你能坐坐看感觉如何。太棒了!做得太好了!从现在开始,你想大小便的时候就坐到这儿。如果需要我们,你就喊我们,我们会马上来帮你的。好啦,妈妈现在去做早饭。妈妈做早饭的时候,你就试试看能不能坐在你的新马桶上大便或者小便吧。”
便盆闹钟
- 将计时器放在定好的如厕训练区,确保孩子能听到铃声。设定好时间间隔,我建议设置为60~90分钟。不过,随着训练的深入,可以根据孩子的节奏进行调整,使其无限接近孩子的生物钟。
- 父母越是成功地释放围在孩子身边的渴望,孩子越有可能成功地“释放”。
答疑解惑
- 适当且谨慎地借助医生的权威,能够避免孩子挑战父母的权威。
- 夜里可以继续用一段时间纸尿裤,不过每隔几个星期可以试着有几个晚上不穿,看看孩子是否还会尿床。白天如厕训练成功后的3~6个月内,孩子晚上通常也不再尿床了
- 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 我建议在孩子能坚持晚上不尿床之前,让她晚上睡觉的时候穿着宽松的睡衣,不要穿内裤。这样一来,孩子睡觉时对膀胱充盈所产生的压力更加敏感,从而能憋住直到醒来。此外,在训练期间可以使用防水床垫。
- 最大的可能是孩子如厕一出现问题,父母就小题大做,导致孩子再次出现问题。父母对孩子在如厕中出现的问题越是重视,这个问题就越有可能愈演愈烈。
向同睡一张床说不!
- 很多人都学不会接受生活中固有的痛楚。每当问题出现,他们要么不耐烦地选择下意识的处理方式,要么选择视而不见。
- 要想让孩子变得独立起来,关键在于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怎样面对离别,要起到示范作用,而就寝时间就是开始锻炼的最佳时机之一。
答疑解惑
- 只要您能冷静地第一时间来到孩子身边,轻轻地让他回到床上,细语安慰几句,最多几个月之后,他一定能克服这个问题。但是,如果您继续把他晚上醒过来的这种情况当作行为问题来处理(比如忽视孩子或者冲着他发脾气),那么您的噩梦就会成真。关键还是看您怎么选择。
- 要让孩子认为任何行为规范,不论是吃饭、睡觉还是在公共场所的规则,都是全世界通用的,这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十分有效。当某种行为变得不再是个人行为时,孩子反抗的可能性也会降低。
- 能够和父母分床睡的孩子,在面对其他离别问题时也能更容易应对。孩子会变得更加信任父母,从而信心十足地去追求自己的独立自主。
- 在很多情况下,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问题常常会让学步儿童感到困惑,他们能做出的最好的回应就是同意大人们的观点。这在法律术语中叫作引导证人。
- 学步儿童如果在夜里醒来哭泣,您只需安慰即可,不要问他们问题。
- 父母为了强迫孩子去做不可能被强迫的事情或想要控制不可能控制的情形而做出的努力,最终都会产生对等的反作用力。
第6章 “我的地盘我做主”——孩子的领地意识与攻击性
- 孩子具有攻击性并不意味着父母做得不好,或者父母做错了什么。大多数具有攻击性的行为,不论行为本身有多么野蛮(比如咬人),在学步儿童这个群体中还是很常见的。
- 在教育孩子之前,必须让他彻底明白伤害其他小朋友所造成的后果是他无法承担的。这里的后果要足够引起孩子注意(记住,小孩子的注意力是非常短暂的)。另外,还必须平心静气地告诉孩子,父母对他的这种行为绝不会再姑息。这两方面缺一不可。
分享
- 学步儿童是有领地意识的。他们认为自己面前的空间以及这个空间里的所有东西都是属于自己的。
- 分享就和吃东西时要闭上嘴巴一样,都是有教养的表现,
- 父母可以在孩子还处于婴儿期和学步期的时候就和他们玩“拿起和放下”(Put-and-Take)的游戏,将分享的种子植入他们的心田。在这个游戏中,您要拿起一个东西在您和孩子之间传来传去,这是教给孩子“轮流”这一概念的早期方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可以和孩子轮流拼图、轮流翻书或者轮流搭积木等,从而强化孩子关于轮流做某事的概念。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交换东西,同时进行情景教学。比如,父母可以说:“我把我的果汁分给你,你愿意把你的饼干分给我一块吗?”
- 起监督管理作用的大人首先要做的是阻止骚乱,而不是决定孩子们之间的长幼强弱顺序。
- 这时,照看孩子的大人可以拿出厨房计时器,跟孩子说:“我们就用这个计时器来学会怎么轮流玩玩具吧。”然后,将计时器设置为3分钟。随着孩子越来越适应这件事情,设置的时间段可以越来越长。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比利,计时器响之前,你可以一直玩,到时间后,就该罗比玩了,我会重新定好计时器,罗比也可以玩到计时器再次响起。”
答疑解惑
- 对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视而不见并不能平息冲突,这么做只会助长攻击行为。
- 父母要记住,不要恐吓或警告孩子,而是要马上把哥哥带到他自己的房间,让他禁足,从而让他记住今天的所作所为,晚饭之后就让他直接上床睡觉。父母此时应当态度坚决,但是不要发怒。
- 我通常会建议让年龄稍大一点儿的孩子一个星期内都不要接触小宝宝,这个方法已经帮助许多父母解决了问题。
- 两岁左右的孩子在别人试图纠正他的行为时显得无动于衷,我们能做的只剩下制止孩子的不当行为,可以让他待在门后面,待在婴儿床上,待在幼儿护栏里面,等等。
- 我建议您不要在孩子打您的时候打孩子屁股或拍他的手。我并不是完全反对偶尔打打屁股这件事情,只是根据我的经验,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打屁股通常会引发更多麻烦,无法解决问题。打屁股可能会让本就抓狂的孩子情绪更加激动,引发众所周知的“滚雪球”效应。
- 下一次,当孩子再攻击父母的时候,您可以半蹲下,与他同高,表情严肃且语气坚定地跟他说“不可以!”然后,将孩子带到离你们最近的椅子上坐下,跟他说:“坐到我让你站起来为止。”然后很快就回来跟他说:“你可以起来了。”这时您就可以转身离开了。这里的窍门就是在孩子自己想站起来之前就先告诉他可以起来了。用这种比较聪明的手法来处理,您就证明了自己的立场,即父母可以控制孩子的行为,但是孩子是无法指挥父母的。果断地(注意不是强烈地)对孩子打人的行为做出回应,您就表现出了对您自己、对眼前的情况以及对孩子的掌控力。
- 成长要包括学会自律,不单单是行为上的自律,也包括情绪上的。
- 千万不要询问孩子为什么生气!相反,陈述一下他生气和打人的行为,比如:“我不让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可以发脾气,但是打人是不对的。你可以跟我说你生气了,然后我们可以讨论讨论。如果你不想探讨这个问题,你也可以回房间冷静一下。但是,我不会让你打我的,你如果想打我,就得一直坐在这张椅子上。懂了吗?”
- 您如果参与到孩子们的争吵中,千万不要只责备其中任何一方。不要考虑是谁先挑起的冲突,也不要想是谁对谁做了什么。把玩具拿走或者让两个孩子分开一会儿,或者批评她们两个人不该造成这么大的混乱,或者把这些方法全都用一遍,但是不要因为同情姐妹中的一人就去惩罚另外一个。尽管您的大女儿很可能就是挑事的那一方,可如果您习惯了现在就将孩子们区分为淘气鬼和受害者,您就只能看着两姐妹的冲突越来越激烈,而且永无休止。
第7章 谁来照看孩子——居家育儿与日托机构的两难选择
- 对孩子来说,在三岁之前都由父母照料才是最好的选择。
- 一个真正有自我成就的人,不会对他人的需求视而不见,也不会牺牲别人成全自己
依恋
- 要帮助孩子在三岁时完成从以自我为中心到以父母为中心的重要转变,父母是不二人选。
- 孩子缺乏安全感时,无法创造性地去探索世界,可能会退缩,会感到沮丧,依赖性增强,探索行为也可能变得被动而混乱,失去创新性和目的性。
- 孩子在出生头两年里,在看护人眼里一定要处于中心地位,这是基本理念。孩子如果这时无法确定自己的重要性,就会失去安全感,这种不安感反过来又会使孩子的创造性行为出现延后。
- 请牢记,当孩子成长到三岁时,亲子关系的重要过渡点将会出现。这时,父母要缓慢但坚定地引导孩子去了解自己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点同样非常重要。
朝夕相处还是相对独立
- 大家都觉得为人母的女士像是被束缚住了,但是她们只有在孩子需要母亲的时候才是母亲。其他时候,她们只是成年女性,按照自己的选择生活。
答疑解惑
- 母亲要送孩子去幼儿园最正当的理由或许就是她需要一些个人时间,而且孩子有时也需要离开母亲独处一下。有这些理由已经足够了。
- 您应当集中力量转变以孩子为家庭的注意力中心的模式,从而让父母成为孩子关注的焦点。
- 父母也需要花时间来维护夫妻关系,孩子需要看到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相处。如果每次孩子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时候,父母都只扮演好爸爸和好妈妈的角色,那么孩子就无法了解到父母之间的关系才是家庭关系的拱心石。
- 孩子三岁的时候,晚上大部分时间应该已经能够独立玩耍了,只是偶尔会对父母提出些要求。父母还应该鼓励孩子独立玩耍,给孩子提供一些新奇的玩具,在孩子需要时提供指导,增强孩子的成就感,父母可以偶尔陪孩子玩耍,但是不要彻底变成孩子的玩伴。
- 在教育一个两岁的孩子时,要多考虑怎么去包容他的行为而不是想着怎么去纠正他,包容通常更加务实一点儿。
- 只有当孩子的父母允许孩子独立自主地去探索、体验、掌控自己的事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才能获得完整意义上的安全感。
第8章 写在最后的话
- 父母此时制胜的诀窍就在于要区分什么时候让孩子自由探索世界,什么时候不让孩子闯祸。孩子需要自由,需要去探索自己是谁、今后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但与此同时,父母也应该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指令必须要听从。这就是所谓的界限分明。
- 也许你永远都无法做到完美,但你终究会成为孩子心中的唯一。那么,拾起信心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这样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