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2·亲子游戏篇

刘瑮

序言 做一个有游戏精神的父母

  • 孩子们并不需要智力玩具或电视节目,他们需要的是你!他们真正看重的是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他们需要被重视,需要和父母单独相处而不被打扰,需要和父母建立一生的亲密关系。
  • 在孩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父母要谨记: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但孩子绝不是你的玩具!

第一章 优秀的父母要有游戏精神

  • 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的工作。
  • 第一,让孩子游戏不如陪孩子游戏。让孩子游戏主要是指给孩子创造游戏的环境,让孩子自由玩耍,而陪孩子游戏则更强调发挥父母的引导性作用,并且能更进一步地促进亲子关系。

第一节 有游戏精神的父母孩子最喜欢

  • 玩具再多不如玩伴一个。
  • 为什么有些孩子害怕回家,因为在家里没有人跟他一起玩游戏,家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冷冰冰的水泥盒子,和孩子想象中的乐园差别很大。虽然孩子回到家里,实则孤单一人。
  •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他缺少的不是游戏,而是玩伴。
  • 如果父母是充满情趣的人,家庭就是孩子游戏的舞台。在家里时而由孩子来当表演嘉宾,时而让父母来当表演嘉宾,此外还能上演各种各样的游戏。在这个舞台上,成人和孩子一起尽兴游戏。欢乐的氛围,能够锻炼孩子的胆量,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把家庭变成一个乐园,有百利而无一害。
  • 家中的各种活动,都可以变成游戏;家中的各种物品,都可以变成玩具;而父母和其他家人,自然是孩子最好的玩伴。
  • 君君妈妈一边耐心地教导君君怎么择菜,一边示范给她看。借此机会,妈妈又告诉君君做事情要有条理,什么东西该放在什么地方,都要了然于胸,这样就不至于找不到。
  • 陶行知先生说过,自理能力必须在幼儿期就开始培养。这一时期孩子的可塑性最大,最容易接受新的、好的东西,错过了便难再培养。所以,父母要从小通过生活起居的点点滴滴来引导和教育孩子。
  • 美国早教专家玛思博士曾说过:“让孩子出类拔萃的并不是提前识字,而是游戏、游戏、再游戏!”
  • 这主要是因为明明的父母对他的要求和期望过高,让明明连喘口气的工夫都没有,更别说有什么玩耍的时间了。长此以往,这造成了一种巨大的压力,让明明表现得越来越失常,甚至影响到了他的心理健康。
  • 孩子的世界本应当是缤纷多彩,充满欢笑和快乐的,可是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却总是郁郁寡欢。
  • 父母应该多和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让孩子明白,不管发生了什么事,父母都会和他一起应付处理,让他感觉到不孤单。当孩子在父母面前吐露苦恼时,父母千万不要表现出惊讶、生气或无法理解他的样子,而是应该耐心地倾听他的完整讲述,尽可能多地了解详情,然后再想办法克服孩子的担忧和恐惧。

第二节 互动游戏是亲子关系的催化剂

  • 亲子关系是所有人际关系的基石。所有人际关系处理的好坏都能在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中找到原因。
  • 一旦亲子关系恶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信、乐观、冷静等性格就会很容易土崩瓦解。
  •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正是在玩耍中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的。特别是后天培育的能力,更是离不开对游戏的着迷。
  • 因为只有以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基础,父母的“言传身教”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如愿地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
  • 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他们却变得一板一眼,让孩子很难亲近,从而产生排斥心理。
  • 而想要改善亲子关系,父母并不能依靠自己的学识、地位和财富,而只能依靠游戏,因为这是孩子唯一能理解的方式。孩子都是通过游戏来解读世界的,因此游戏是亲子关系最好的催化剂。
  • 只有远离道德说教,放弃目的论,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平等地参与到游戏中去,成为孩子真正的玩伴,才能算是合格的亲子游戏。这种亲子游戏,不仅对孩子的培育有帮助,能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对父母自身的发展也很有帮助。
  • 在游戏中,需要父母全身心投入,从而使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不应该是单方面的,而应该是互动的;不应该只关注物质层面,更应该关注孩子的精神层面。
  • 晓川妈妈虽然终日守着晓川生活,但她从来没有走进过晓川的心里,并不知道晓川内心真正需要什么。
  • 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

第三节 游戏是培养孩子情商的最佳手段

  • 智商是与生俱来的,情商却是可以无中生有的。
  • 情商主要反映一个人的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 高情商:尊重孩子和周围的人。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对孩子的期望合理。承受压力的能力强,善于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人际关系良好,和家人、朋友和同事都能友好相处。控制情绪的能力强,情绪稳定,时刻传达出自信和乐观。
  • 他们首先要让自己做合格的父母,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孩子做出表率。
  • 第一,学会心理设限,这能让你在他人(特别是孩子)面前保持情绪稳定;第二,理性多于感性,用你的言行告诉孩子,三思而后行才能更大程度地减少麻烦;第三,不轻易抱怨,唠叨的父母会让孩子失去耐心;第四,不轻易耗费精力,疲倦度高的父母向孩子传达的信息是“这很糟糕”;第五,做一个快乐的人,生活中总有不如意的事,你的乐观会感染你的孩子。
  • 成熟还是不成熟主要区别在待人接物,以及遇到事情如何处理上面。
  • 情商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三是自我激励,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
  • 父母不仅要重视自身的情商修养,还要成为孩子最好的玩伴,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在游戏中走向真正的成熟。

第四节 亲子游戏是孩子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

  • 新鲜事是怎么来的?答案是:游戏。
  • 游戏对于儿童而言,是儿童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连接点,是假想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能量转换器。
  • 自由玩耍能够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社会技能。当游戏没有大人参与时,孩子在事情的解决、协调以及领导等方面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而这些往往在有成人参与的氛围下难以实现。而由父母陪同玩耍,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同时能够及时零距离地沟通,掌握孩子的心理状况。
  • 因此,只要坚持每天给孩子预留一些玩耍时间,不仅能让孩子放松身心,还可以让孩子学会自己掌控时间,培养诸多生活技能。
  • 要成为孩子最称职的玩伴,能和孩子一起游戏,父母首先要变身为“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然后,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设计互动式的游戏,并且积极参与。
  • 送孩子一堆玩具不如陪孩子一起玩耍
  • 玩游戏是孩子滋长想象力和幻想能力,发掘自身探索力和创造力的一种方法。
  • 如果通过游戏和玩具不能滋长孩子的想象力和幻想能力,不能发掘自身的探索力和创造力,那么游戏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 如果游戏的内容超过了孩子自身的认知能力,那么孩子进一步探索的好奇心将受到阻碍,会因游戏受挫或失败而形成不自信、不敢挑战的心理。
  • 父母在陪孩子做游戏的时候,除了运动游戏,还要配合好语言和思考游戏,使孩子身、心、语言的发展能够齐头并进。尤其在3~4岁之间,正是大脑连接神经系统最为发达的时期,应多做运动游戏,以身体的活动带动大脑的刺激,进而促进大脑更灵活地发生作用。

第五节 亲子游戏中要以儿童为本位

  • 孩子的游戏,不是无关紧要的。它是非常严肃的,而且意义深刻。
  • 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
  • 孩子会自觉地把在亲子游戏中获得的爱心、同理心、安全感、自信等因素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自然就很容易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
  • 在游戏前,父母怎么选择合适的游戏?在游戏中,父母的心态怎样调整,以及怎样引导和适时中断游戏?在游戏后,如何进行必要的总结,乃至安排下一次游戏?
  • 在游戏中,父母是孩子的玩伴。父母需要做的是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而不是帮助孩子做判断。孩子是游戏的主导者,而父母只是参与者或者引导者。和孩子在一起玩游戏,父母就好像皇帝身边的大臣一样。大臣尽心尽力地为皇帝出谋划策,但所有的决定还是由皇帝来做。这是原则问题。
  • 就拿心态来说,父母需要忘记自己的“家长身份”,以孩子的思维参与到游戏中,否则就容易玩得不投入,容易产生疲倦感,或者经常被其他事情打断游戏,甚至强行做游戏的控制者,破坏游戏的规则
  • 要注意游戏的重复性和一致性。如果一个游戏只玩一次或者总是变化规则,那么对孩子的培养帮助并不是很大。

第二章 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七大能力

  • 如果你希望孩子在哪些方面表现优秀,就要从孩子小时候起,根据特点进行不同方式的引导和开发,让孩子最突出的智能做火车头,引领其他能力发展。这样省时、省事又省力。

第一节 角色认知游戏: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

  • 一个恰到好处的目标能够让孩子自己对事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不仅能激发孩子的自信,还能为他在各个方面创造提升认知的条件。
  • 第一节 角色认知游戏: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
  • 这里的“自我认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我意识”,即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意识。它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认识成分,即个体对自己的了解与自我评价;二是情感成分,即个体对自己、他人以及周围事物的体验;三是意志成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控制。
  • 殊不知,这时他还没有足够的自我认知能力,每次的“上当受骗”,实际上都是错过了一次自我认知的机会。这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继续去逗笑,而应该是帮助他学会自我认知,知道自己是谁,需要什么,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 孩子的自我认知缺失,会让他无法准确地认识自己的行为和能力,进而影响他的目标设定和自信心。当一个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能力估计偏低的时候,他就会对设定的目标缺乏信心。
  • 人一旦投入到社会中,最重要的是能够做到两点:“自知”和“知人”。自知能够让孩子认识自己、控制自己。知人能够让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两点是情商教育的两个基本立足点。
  • 由于孩子的身高,他看到最多的就是人腿,根本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
  • 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对于亲子教育来说,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孩子应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一旦把孩子熟识的人或榜样给他们看了,同时说明他们为什么漂亮或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要大的。”
  • 参加一个聚会,意味着对孩子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如果处理得好,会让孩子相应的情商和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比如参加派对,父母和孩子都要打扮整洁,这是一种自我认可;作为受邀宾客,准时到达是基本礼仪,这会让孩子体验到诚信;接受赞美和赞美别人,这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帮助别人和分享美食,这培养了孩子的分享精神。不过,作为准备工作,在带领孩子参加这类派对活动之前,父母应该让孩子掌握必要的社交礼仪和文明礼貌。比如怎么和叔叔阿姨聊天,怎么就餐,怎么要求帮助并致谢,在活动结束后互道告别等,这些都能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当这些完成得很好时,孩子就会受到他人的真诚赞美,这会使孩子更加自信。

第二节 “我能行”游戏:培养孩子的自我激励能力

  • 鼓励孩子,关键不在于父母对孩子说了什么,而在于听了父母的话之后,他们在心里是怎样对自己说的。
  • 父母的一句“我相信你是最棒的”“你不会让我失望的”,是孩子日后所有奇迹的萌发点。
  • 心理学家曾指出:“鼓励孩子,关键不在于父母对孩子说了什么,而在于孩子自己跟自己说了什么,在于听了父母的话之后,他们在心里是怎样对自己说的。”父母鼓励孩子的最终目标不是去赞美他,而是让他更有自信。
  • 在生活中,父母要注意有技巧地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激励,而不是一味地去赞美他。当孩子克服很大的困难取得成功之后,父母在夸奖孩子的同时,应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与取得的结果感到自豪,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本身带给自己的快乐,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做成很多事情。这样,孩子就会在内心升起自强的精神,时时进行自我激励。

第三节 分配任务游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 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各种独立做事的条件,不当拐杖当向导,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 但是孩子的独立能力不是天生的,如果父母能够给予正面的引导,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的自立能力是能够得到有效提高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其实都是父母制造出来的。
  • 一些家长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而是大人的附属物。所以孩子在与同龄伙伴交往中便表现出“以我为中心”的倾向,或者“人云亦云”的性格。他们不会与小伙伴和睦相处,不知道如何独立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 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创造各种独立做事的条件,不当拐杖当向导,帮助孩子强化自我意识,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 分配任务游戏对于提高和完善孩子的自立能力,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 因为分配任务游戏经常伴随着角色互换行为,孩子可以从多角度审视自己和他人,而且还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 试试看,妈妈/爸爸相信你能行!
  • 教育孩子自立并不是亲子教育中可有可无的小事。自立能力之所以被放在众多能力之首,主要是因为学习自立是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有了自立能力的人,才懂得独立思考,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做出自己的选择;才能够具有创造精神,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自立者强,自强者脚下必有路。由此可见,自立能力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
  • 父母应该做孩子的导师,而不是“仆人”,应该帮助孩子在自立的道路上前进。我们要教会他如何独立地完成一件事,哪怕是阶段性的。我们应在孩子希望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标时给他恰到好处的帮助,而不要一手包办。
  • 值班家长”有三项任务:第一,打扫家里的卫生,比如拖地、洗碗、整理物品等;第二,安排周末这一天三餐的伙食,具体操作由父母去做;第三,安排家人一天的“外事”活动,可外出游玩也可走亲访友。规则就是:所有这些都让“值班家长”自己做决定,父母不能干预,只能在一旁提建议。
  • 父母要牢记:“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孩子总会长大,总会有自主意识,总会有自己做决定的需求。

第四节 “抵制诱惑”游戏: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 在被孩子弄得心烦意乱、疲惫不堪时,问问自己:“我能不能平静地说话而不是吼叫,以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 糖果试验虽小,但是反映了人在童年时期的自控能力,这种能力会随着成长慢慢演变为他情感和社会能力的一部分,最终对情商指数产生不小的影响。
  • 自我控制能力(简称自控能力)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
  • 孩子在无意识的时候(从出生到6个月大),动不动就会哭闹,让父母疲惫不堪。但是再大一点,这种情况就逐渐减少,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出现了,他也在学着自我控制,并且做得非常棒。
  • 当孩子掌握了自控能力,老天给他的奖励是整个世界。
  • 优秀的父母会常常提醒自己:“我应该把自己树立成一个有自制力的榜样。”在被孩子弄得心烦意乱、疲惫不堪的时候,他们会问自己:“我能不能平静地说话而不是吼叫,以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可见,父母帮助孩子增加自控能力、抵制诱惑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父母们应该拿出自己全部的爱心和耐心,才能让孩子拥有良好的自控能力!
  • 父母可通过拥抱、抱在怀里摇晃、轻声哼唱歌曲、亲吻等行为来帮助自己的宝宝进行自我安抚。

第五节 “跌倒爬起”游戏: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 很多情况下,给孩子带来最多打击的往往不是失败本身,而是他对失败的理解。
  • 而如果一个美国孩子打翻了牛奶,父母不会跑过去抱孩子,而是微笑着对孩子说:“宝贝,过来,先到厨房拿块海绵,我们一起把牛奶擦干净好吗?”然后,父母会和孩子一起去收拾打翻的牛奶,还会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端杯子,避免杯子滑落。
  • 生活中有幸福,也有坎坷,所有做父母的都很愿意为儿女分担痛苦。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个性,使他们以后能够从容不迫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并不是迁就孩子,让他们随心所欲,而是随时约束和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提高自我克制的能力,加强对他们品行的培养。”让孩子直面生活,端正面对失败的态度,这就是挫折教育。
  • 父母要学会在游戏中倾听自己的孩子,及时释放他们的情绪,让他们早一点摆脱挫折的困扰,提升他们的逆境情商。
  • 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
  • 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建立自信、乐观的品质,培养耐挫折能力。

第六节 “一起做”游戏: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

  • 将来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在合作中求生存的社会。要使孩子将来成为社会的主人,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树立一种竞争与合作的意识,积极支持与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团体活动或玩一些团队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竞争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 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定会走向孤僻之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 因为矛盾是人际交往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关系状态,所以孩子学会了处理矛盾,就学会了人际交往的精髓。
  • 当孩子玩游戏或跟同龄人交往时,遇到矛盾与问题,应该让孩子迎着问题去主动交涉。打架、吵架是孩子在交往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父母不能以自身的好恶和道德观来判断孩子之间的是非对错,更切忌以“不吃亏”教育孩子,甚至强行干涉孩子,不让他们碰面交往。
  • 父母要学会适时保持安静,以免成年人的喋喋不休对孩子产生干扰,破坏孩子想象力的发挥,影响游戏的精彩程度。

第七节 “小主人与小客人”游戏:培养孩子的沟通与交际能力

  • 在带孩子拜访亲朋时,一定要让孩子参与进来。不要让他觉得这是大人的事,和自己无关。
  • 做好小主人和小客人的游戏训练,既能增加孩子的社会经验,又能锻炼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
  •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在2~7岁阶段,道德认识发展是直观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没有主观的责任感。这时期的孩子很少考虑别人,不能设身处地客观地看问题。
  • 父母要注意的是,在带着孩子拜访亲朋时,一定要让孩子参与到拜访活动中来,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是大人们的事,和自己无关。
  • “准备”是在去拜访亲朋之前,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比如向孩子介绍亲朋好友家的特色:“有一架钢琴,你可以弹出优美动听的音符”;“有一个画室,你不想看看画家是怎么创作的吗”;“有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你可以跟他一起玩游戏、看动画片”;或者“有一只漂亮的狗狗,你可以先看看阿姨发给妈妈的照片”。这样就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发自内心地愿意去做客。
  • 随着孩子的慢慢成长,亲子之间的交流却出现了大问题。究其原因,父母一直在扮演“说”的角色,而孩子则扮演了“听”的角色。
  • 父母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孩子交谈,和孩子一起高兴或生气。时间久了,孩子自然就会有和父母沟通的欲望
  • 如果父母先把自己一天的工作生活讲给孩子听,慢慢地孩子也会试着向父母倾诉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这样的互相倾诉,能让父母和孩子之间增进了解,可以成为家庭沟通的保留节目。
  • 父母应该避免把自己的家庭变成一个不与外界接触的孤岛,应该多给孩子创造一些与其他成人接触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在与他人相处中讲究礼仪、应对得体。
  • 首先,要教会孩子必要的文明礼貌和社交礼仪。
  • 社交礼仪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形象塑造和人格展示。视而不见、置之不理都是最为轻率的人际交往态度
  • 对于孩子来说,最基础的文明礼仪的内容包括三方面,即注意仪表整洁,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掌握正确的体态语言。
  • 其次,父母应当帮助孩子学会交友、分享,让他们成为受欢迎的孩子。
  • 最后,不要随便在孩子面前诋毁他的朋友。
  • 消除孩子的社交退缩行为,最好的方式是游戏。角色扮演游戏可以让孩子体验一些生活情景,增加其交往经验。而有意带孩子参加一些成人聚会,其效果更胜于角色扮演游戏,会让孩子收获自信和勇气。

第一节 “我是最棒的”游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 在游戏中给予孩子最大的信任、必要的指导和最低程度的帮助,这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最佳方法。
  • 成就事业的人,只不过比别人多了一份自信和决心而已
  • 孩子上学前那段时间,是自我意识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塑性大,是培养自信心的最好时机。
  • 父母要学会放手,帮孩子=害孩子
  • 孩子的自信是在不断成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加强的。虽然失败也会对孩子的自信产生影响,但失败后的成功对孩子自信的建立更为有效。
  • 当听到孩子自告奋勇要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而不是越俎代庖,帮孩子做那些事情。帮孩子做事实际上不是在帮孩子,而是在害孩子,让孩子永远都无法在锻炼中获得自信。
  • 教育家卢勤女士根据自己的经验提炼出了关于快乐人生的三句话:“太好了!”“我能行!”“你需要帮助吗?”
  • 比如对语言发展较慢的孩子,尽量安排说话、阅读和角色扮演等游戏,增加孩子开口说话的机会和兴趣;对反应比较慢的孩子,就要多安排一些户外活动,比如溜冰、滑板等活动,增强孩子的身体敏捷度。
  • 在游戏中给予孩子最大的信任、必要的指导和最低程度的帮助,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最佳方法。

第二节 “亲善大使”游戏:培养孩子的爱心

  • 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对外界充满同情和关爱,也会受到外界的善待;而一个心存恶意的孩子,他伤害他人有多深,受到的伤害就会有多深。
  • 假如小板凳碰痛她了,我们绝不会去打小板凳。赶快亲亲她的痛处,据说妈妈的吻止痛效果很好,给她揉揉,安慰她“马上就不痛了,宝宝不哭了”。安慰得稍好一些时,再像对待她一样,带着她给小板凳揉揉痛,告诉小板凳“马上就不痛了”。
  • 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希望孩子接受怎样的教育,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的表现真的非常重要
  • 父母现在为了安慰孩子佯装迁怒于板凳、地面,孩子以后就有可能无端地将自己的怒气撒到别人身上。
  • 同理心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体会到他人的情绪和想法,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从他人的感受出发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同理心就是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
  • 要改变这种状况,让孩子健康成长,享受到他人的关爱,父母应该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父母要以身作则,表现出自己善意的一面,做出富有爱心的言行。第二,多准备一些游戏活动,让孩子多做“亲善大使”。第三,在游戏中,有意进行移情训练,让孩子能够理解体谅他人。
  • 英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两点建议,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发展同理心:不嫉妒,不攀比。

第三节 “站好最后一班岗”游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 一次角色扮演、一次剪刀石头布来决定谁倒垃圾的小游戏,父母都要积极引导。
  • “站好最后一班岗”游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 哲学家培根说:“责任心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种子,它若早早地播种在孩子的心田里,将会收获一生一世的幸福。”
  • 对孩子来说,责任心就是实实在在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 孩子进入6岁以后,就开始能够初步理解自己的责任,对游戏中的角色和任务理解更深,但还是常常需要父母提醒,才能完成得更好。这一阶段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关键时期。
  • 角色扮演类游戏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首选。
  • 在众多角色扮演类游戏中,最适合的游戏是“站好最后一班岗”游戏,这也是很多孩子热衷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可以根据家庭成员安排游戏人数,一般是一个军官两个士兵。父母和孩子可以随机选择角色。如果孩子扮演军官,他可以安排士兵站岗和换岗。如果孩子没有行使好自己的职责,忘了撤岗,那么站岗的士兵就要一直站着。这是孩子的失责,孩子需要向士兵道歉。相反,如果父母中的一方担任军官,可以有意识地稍微延长孩子站岗的时间。这个时候孩子的耐心就得到了锻炼,而这种耐心乃是缘于孩子对于游戏中自己角色和岗位的认识,也是责任心的体现。
  • 比如游戏结束后玩具要自己收拾好;每天早晨闹钟一响,就应该马上起床;答应父母的话要做到等。如果孩子做错了事,也要让他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并且努力去改进,这也是责任心的体现。
  • 在培养孩子责任心的过程中,父母还应遵循这样的规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己到他人,从家庭到学校,从具体到抽象。

第四节 “过节”游戏: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 父母不应该太过严肃地进行一板一眼的道德说教,而是应该将节日活动和游戏结合在一起,让孩子在感兴趣的同时被潜移默化地影响。
  • “感恩”是一种人生哲学,更是一种高情商的表现。
  • 感恩意识是孩子长大后能不能融入社会的关键。不知道感恩的人不会对别人的善意作出正面的呼应,可能会以怨报德,伤害他人,使自己陷于孤立。

第五节 “给猫画鼻子”游戏: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

  • 给猫画鼻子”游戏: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
  •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 有一个“老国王挑选继承人”的故事,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一位老国王为了挑选一位诚实的男孩做他的王位继承人,把煮熟的种子发给了许多小男孩,并告诉他们,谁种出来的花最美,谁就能继承王位。半年后,只有一个男孩带来了只装有泥土的花盆,其他的男孩都带来了鲜花。很显然,这个诚实的男孩最后继承了王位。
  • 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还能培养孩子尊重人的习惯。”
  • 父母要谨记:对孩子必须言而有信、以诚相待。这样,孩子才会对父母产生充分的信任感,也才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父母,从而形成良好的亲子沟通。
  • 第一,尽量不要用许诺来刺激孩子。第二,许诺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 当父母因为客观原因影响了诺言的兑现,孩子感到失望、委屈时,父母不可强迫孩子接受许诺不能兑现的结果。父母应主动、诚恳地向孩子道歉,把原因跟孩子讲清楚,以取得孩子的理解和原谅,并在以后寻找适当的机会兑现自己以前没有兑现的诺言。
  • 即使孩子犯了错,父母也要一如既往地信任。孩子渴望被信任、被尊重,一旦我们选择相信孩子,孩子就会尽其所能地不辜负我们的信任。

第一节 避免拒绝孩子的游戏邀请

  • 避免拒绝孩子的游戏邀请
  • 现成的玩具是将成人世界的思维方式灌输给孩子,孩子对它们是被动接受的。而孩子们自己想出来的小游戏,蕴含了孩子更多的兴趣和创造力。
  • 孩子邀请父母玩游戏,这是善意的表现,是孩子做出交际尝试的第一步。这个时候,孩子敞开了自己,表示愿意接受父母的影响和指导。如果父母拒绝了,就失去了一个和孩子互动的好机会。
  • 请父母不要拒绝孩子的游戏邀请,每天坚持陪孩子玩一会儿,哪怕只有五分钟,对孩子的成长都是非常有益的。
  • 高情商的父母做孩子最好的玩伴,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轻易拒绝孩子的游戏邀请。

第二节 避免无视孩子的天性,做游戏的操纵者

  • 游戏之所以对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发展很重要,是因为无论对错,孩子都能从中受益。父母的插手只会让孩子不知所措。
  • 比如玩积木放置游戏,目的是帮助孩子熟悉物体形状。孩子最初可能会想把圆的积木从方形口里放进去,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失去耐心,替孩子着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放,甚至直接代劳,游戏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游戏之所以对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发展很重要,就是因为无论对错,孩子都能从中受益。父母的插手只会让孩子不知所措。
  • 如果父母出面保护自己的孩子,要回被伙伴抢去的玩具,不仅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破坏了友情,导致孩子容易产生孤僻、刻薄及心胸狭窄等性格弱点。如果父母总是劝说自己的孩子把玩具让给小伙伴,又有可能导致孩子变得自卑、怯懦、不自信。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很不利。
  • 人们大多数的唠叨指向的是一种心理问题。爱唠叨的人通常缺乏自制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会把自己感受到的心理压力通过唠叨这种方式发泄出来或者转嫁给别人。
  • 父母爱唠叨,后果很严重。在孩子年幼不懂事的时候,父母的唠叨会使其产生不自信、自尊感差等心理问题。孩子会认为,反正父母爱唠叨,什么事都要管,慢慢地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因而变得懒惰、散漫,没有责任感。父母唠叨过多,孩子就算听从了父母的话,也会在内心产生抵触或怨恨等负面情绪,让亲子关系受到破坏。

第三节 避免给孩子的游戏设置附加值

  • 聪明的父母绝对不会在孩子游戏时,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他们只希望孩子享受游戏。
  • 父母们经常犯的错误,是把孩子天真的探索行为看作是有意的捣乱。
  • 只有多关心孩子,给孩子自信,孩子才会越来越接近父母的期望。

第四节 避免对孩子的游戏敷衍了事

  • 厌倦和敷衍,在游戏中是会传染的。当父母对游戏敷衍了事的时候,孩子会很快感觉到,同时也会对游戏失去兴趣。
  • 父母自己要做到诚信,不应该随意对孩子许诺,若答应了孩子则一定要做到。如果因为客观原因兑现不了,父母也应及时向孩子解释、道歉,取得孩子的谅解。

第五节 避免用奖励或者惩罚的手段毁了游戏

  • 那些喜欢用异常行为来引起大人注意的孩子,可能在婴儿期就曾受到成人的捉弄,极度缺乏安全感。
  • 游戏对孩子有四大好处:在生理方面,游戏促进孩子身体的健康发展;在情绪方面,适当的游戏活动,能够完善孩子的情商;在心智方面,游戏可以增加知识、锻炼能力;在人际交往方面,游戏可以培养孩子多种品德,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

第一节 仅仅熟悉还不够,还要让孩子觉得你有趣

  •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可人们一旦长大,就把自己的童年忘了,一味地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 很多父母常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把孩子当成“小大人”,这会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间隔阂,当然也不利于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 要想成为孩子的玩伴,父母先得成为孩子的朋友;要想成为孩子的朋友,父母先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用孩子的目光看待问题。

第二节 善于发现孩子在游戏中的异常行为

  • 因为关爱不仅仅是让孩子吃好、睡好、玩好,更重要的是多与他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及时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绪。
  • 有些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得很“强势”,每次游戏都必须是自己胜利,如果输了就瞎胡闹。这样的孩子其实是在“追求权力”,他会觉得自己很强,因为在权力斗争时,在与别人较量时,甚至是跟大人较量时,他常常是胜利者。但这种“权力”跟真正的自信无关。这样的孩子没有自我内心的调节能力。他觉得不被接受,就必须不断证明给自己和其他人看,必须每天想出新花样来争取关注。
  • 个体之所以出现攻击欲望,和安全感的缺乏息息相关。很多父母在亲子教育中存在一个误区,以为孩子失去安全感,就会表现出恐惧,会躲藏起来,不和人交往。其实并不完全如此,当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儿童由于自控能力缺乏,反而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欲望。比如,现在校园暴力现象越来越多,也越
  • 父母只要认识到孩子之所以出现攻击欲望和行为,和他们缺乏安全感有关就好了。
  •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父母应该给予关注,不要让孩子觉得他被冷落、被忽视。
  • 当孩子兴奋的时候,父母不要强行要求孩子安静;当孩子悲伤的时候,父母也不要觉得孩子太脆弱。如果父母压制了孩子的各种情绪表现,表面上孩子不哭不笑了,但真实情绪被压抑了。

第四节 灵活运用游戏暂停法

  • 比如,孩子在游戏中衣服被弄脏了,父母可以说“没关系,干净的衣服都会弄脏的”之类的话。让孩子知道有一个了解他的大人,从自己情绪激动一直到寻找出答案,都在身旁帮助自己。
  • 羞辱的感觉可能使他们否认做错事,或者使他们开始计划如何避免在下次犯错时“被逮到”。

第五节 在游戏中积极引导孩子的情绪

  •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善于沟通的人,就要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忠实的听众。
  • 心理学家认为,预测一个孩子成年后的生存能力,不是看他现在的学习成绩,也不是看他能不能遵守课堂纪律,而是看孩子能不能跟其他孩子合得来。
  • 许多父母用倾听的方式和孩子讨论问题和烦恼时,会发现孩子很会分析自己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因为倾听意味着父母信任孩子有解决困难的能力,这会让孩子表现得更好。反之,父母若是一味地给孩子提供建议、忠告、劝解,甚至一手包办,不但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反而很难将孩子培养成独立自主且有责任感的人。
  • 如果父母能够关心孩子,而且试图用较少的话语去安抚或劝解他,孩子也许会抓住这个机会大闹或大哭一场。此刻,就要求父母具备极好的耐心。要知道,这种发作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发作之后,他就卸掉了心中一个沉重的包袱。他会感到轻松,也愿与你更亲近。痛快地哭闹一场,能释放出那些曾使孩子害怕并僵化地对待生活的消极情绪。
  • 父母在批评孩子时需要把握一个度,在表扬孩子时也要掌握一个度,并不是多多益善。
  • 在亲子教育中,一句话重复一百遍不会成为真理,而真理重复一百遍却可能成为一句废话。

第六章 好妈妈的好方法:100个亲子游戏实例

  • 教育≠叫育!每天吼叫1000遍,也教不出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