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世相系列:饱食穷民

斋藤茂男

关于《日本世相》

  • 这套《日本世相》一共十二册,是纪实文学作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间,我采访过很多普通人,记录下他们的生活场景和心理状态,于是有了这些“日本世相”点滴。
  • 大环境下,我们眼前一片繁荣,但只要稍微切换舞台,就能看到各类被异化的群体,他们深受各种打击。所有人都陷入一个巨大装置,努力把时间变为金钱,被强迫着,要更快、更有效率地活着,哪怕超越身体极限,时时刻刻,一分一秒都不能错过。这节奏让我们无法按照自然时间生活,过有生命力的生活,只感觉身心俱疲,不停被压榨。外部世界看似华丽,内部却可怕地快速运转着,让人不断沦陷其中。不知所措的焦虑、充斥心中的空虚……

前言

  • 日本社会宛如梦幻泡影一样变化无常,又像断梗浮萍一样飘忽不定,到处充斥着不安的色彩,脆弱得仿佛轻轻一碰就会化作幻影消失殆尽。

序章 走向世纪末

  • 1987年 房价一年飙升三倍。

不会珍爱自己的人们

  • 据由香里说,在按照讲师要求思考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内心深处以前未曾注意过的感情,或是发现另一个自己,或是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获得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 “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我厌恶,想要重塑自我,想要换一个全新的自己。
  • “原来如此,通过挑衅的方式来让你发现你内心潜在的感情,或者将平时不认识的自己赤裸裸地放在镜子前,来诱导你认识自己。”
  • 大家过去都经历了很多,他们对大家来说或许不是完美的父母。但是,他们为了大家能够幸福,迄今为止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父母是无可替代的人。大家需要接受自己的父母,包括他们身上的缺点!大家需要现在,在这里下定决心,接受他们!
  • 密室里的人们被哭声和嚎叫声所感染,逐渐陷入了一种类似集体催眠的状态。
  • 就是那种虽然是陌生人,但完全不陌生的感觉,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壁垒,好像大家的关系都变得无比亲密一样。
  • 由香里说,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被引导着接受自己的身体和性方面的多样性,心中充满了温柔和体贴的感情。
  • 脑子聪不聪明,学习、工作成绩好不好,有没有能力迅速完成任务,对公司有没有贡献……他们内心的刑具,就是这些丈量、判断个体价值高低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可以说,正是这些价值观建构的体系驱赶着人们陷入无限竞争的社会。

人吃人的画卷

  • 竞争和生产效率至上主义的齿轮正奏响嘎吱嘎吱的旋律,日夜压榨着每一个人。
  • 因为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中早就充斥着上亿、上万亿日元计的金额,哪怕我们听到这些超乎想象的金额,也不会再有更多的感情。
  • 也暴露出日本人的金钱观、文化观的确已经扭曲到了能随口说出这种低俗玩笑话的地步。
  • 这本《饱食穷民》所记录的时代背景,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的这段时间。在这个时期,日本成功挺过石油危机、日元升值等一连串的“国难”,还化“国难”为动力,成功收获众多世界第一的勋章,跃居超级经济大国之列。
  • 设定这个上限的目的,并非让员工早些下班回家休息,而是为了解决经营上面临的一大难题——限制加班费的支出。
  • 欧共体国家中,通勤时间在三十分钟以内的人占了75%,而一小时以内的人则达到了96%,几乎涵盖了所有人群。反观日本,以房价猛涨的东京圈为例,通勤时间在三十分钟以内的人仅占32.4%,一小时以内的人也仅有66.3%。也就是说上班单程一小时以上的长距离通勤者高达三成以上。不仅工作时间长,还要在拥挤的有轨电车里花两个到三个小时上下班,在家的时间几乎可以说是转瞬即逝了。
  • 心理上的疲劳感大于肉体上的疲劳感”
  • 家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吃”“洗”“睡”的地方。
  • ,一九八〇年被称为机器人元年。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无人化成为强劲的推进器,帮助日本经济从石油危机的深渊中跃出,重新腾飞。
  • 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些人平时看起来都非常正常,和其他人过着同样的生活。但是,他们时刻要求自己百分之百完美无缺,被另一个自我苛责到身心俱疲,在不为人知的地方痛苦着。这一现象让人认识到,正是这个以企业为中心的社会,将激烈的竞争和高度的紧张状态强加给每一个成员。
  • 在这个影视人越来越像普通公司职员的时代,他对工作的热爱可以说延续了匠人品质。
  • 在这样一个挥汗劳动不如坐收利息的社会,人心没有不走向疯狂的道理。

Ⅰ 饱食穷民

  • “这里有给你施展才华的舞台。只要你有能力,成为公司最年轻的常务董事也不是梦想!尽情施展才华的年轻人——这就是我们A证券公司想要寻求的人才!”
  • 我也没多想,觉得就算失败,再爬起来重新来过就是了。就像是闭着眼睛去摸牌,摸到哪张是哪张。
  • 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全身都是干劲,仗着年轻、体力充沛,为了能够出人头地什么都能忍下来。但干上三年之后,公司里那点事儿基本都摸透之后,忽然开始觉得这份工作和我当初想的不一样,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不适合这份工作……”
  • 话说得虽然好听,但实际上业绩指标就是业绩指标。
  • 那时候好像在公司办公时间买卖股票什么的也是挺稀松平常的事。”
  • 公司每年都会制定更高的目标,我们每年都必须超额完成公司的目标才行。在这种制度下,无论你怎么拼命,都永远不会有解脱的那天。
  • 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好不容易在规定期限里完成一个产品的销售指标,另一个产品的销售指标却又迫在眉睫。销售们无时无刻不被指标压得喘不过气来。
  • “说得好听一些是简单明快,说难听点其实就是用销售业绩的数字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公司评价人的方式十分简单,成绩不好的人,不是没有能力,就是好吃懒做。”
  • “当时,我不是害怕自己的评价下降……而是周围都沉浸在完成业绩的成就感之中,如果我这个时候说客户取消订单的话,就会让这一切化作泡影。
  • 据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男人会像日本男人一样,在下班回家路上勾肩搭背地走去喝酒。
  • 健一代替取消投资信托合同的客户,把自己借来的一百万日元和手续费存进了公司的账户
  • 健一上次借的一百万日元外债还没还清,又不得不再去借新债来填补客户的缺口。
  • 了整个分公司的业绩,还有手续费的销售额,就算我个人觉得应该再观望一下,迫于压力还是会鼓励客户去买,但最后会导致客户蒙受损失。”
  • 日本国内银行也开始纷纷涉足证券业务,因此证券公司陷入了更加激烈的弱肉强食般的市场竞争之中。
  • 身处台风中心的健一大概是出于耿直的性格,最终还是受不了昧着良心去宰割客户的自己,陷入了自我厌恶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同时,销售指标和债务的重压更是消磨着他的神经。
  • 渐渐地,他借钱的对象从小微贷扩展到了银行、信用卡现金贷款。旧债尚未还清,又每每因与客户发生纠纷去借新债。为了还利息去小微贷借钱,为了还小微贷的利息又去找别的小微贷借钱……他在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
  • 小微贷为了多收利息,放款的数额通常大于借款人申请的金额。“像您这种情况,我们还能再多给您放二十万日元。”他们通常会通过抬举借款人的方式,麻痹他们的神经,怂恿他们多借,最后酿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健一为了还利息去借钱的时候,也经常会多借一些。
  • 健一却已经坐上了从东京羽田机场飞往北海道札幌市的日航班机。他脑子里一片空白。自己要干什么,未来会怎样,完全没有想法——他已经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 归根结底,在这种所有员工‘人人有责’的制度中,一旦一个人遭遇失败,就会陷入严重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之中,认为自己给同事造成了麻烦和损失,从而产生自责的情绪。这种情绪和睡眠不足等生理因素相结合,人的思考能力就会越发降低,有时甚至导致自杀……”
  • 每天早晨上班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这些信息装进脑子里,既没时间学习,也没时间思考,只有信息的洪流不断冲刷着大脑。将这些信息像鹦鹉学舌一样转述给客户,在结束交易之后,头脑里面却变得空空如也,什么都不剩……

梦想之城

  • 透过这个生活在企业社会中的城里人的面具,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从北国严酷的风雪中一步步走出来的乡下人粗犷的面容。
  • 当时的日本,因朝鲜战争发了美国军需的战争财,并以此为跳板一举跨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战后复兴期,开始进入了经济增长期。
  • 没错,就是因为在这么闭塞的地方才会没有活路。我一定要走出这里,去见识更宽广的世界,才能找到出路。
  • 祐二郎管那时的雇主叫“老爷”。早晨四点起床之后他马上下地干活,七点半吃饭,早饭后就迎来了一整天的体力活。夜里十点从学校回来后,在脑门几乎要撞上天花板的阁楼里像死人一样睡过去……
  • 那年是昭和三十八年(1963),日本正开始步入如日中天的经济高速增长期。
  • “有年轻力壮的来干活,面馆老板当然高兴。然后不知不觉中让面馆老板买下保险,都是按年签的合同。等合同签得差不多了,这个‘假伙计’就悄然离开……”
  • “那时每天才睡三个小时,一天到晚眼睛都是通红通红的。但我这个山沟出来的烧炭娃,穷日子早就过够了,为了挣钱,累点又算得上什么事!”
  • 一个是东北山村烧炭翁的二儿子,另一个是北陆农家八口之家的女儿。两个背负着贫穷宿命的人,就这样结合在了一起。
  • “销售员流动性太大了,人才很难留住。其实原因很简单,大家从事保险销售,一开始都靠着人情,找些亲戚朋友来销售,但你想想,这种资源短说两三个月,最长不到半年就会消耗殆尽。卖不出去,人家自然就不在这待了。虽然再招聘新的销售也不容易,但最让人头疼的是,销售离职之后,他们拉来的客户也都很快会来要求退保。留不住客户,到头来还是组织所长受批评。”
  • 为了从公司拿工资而工作的上班族,反而为了工作自掏腰包——这在旁人看来是离奇得无法想象的行为,可这在祐二郎工作的寿险销售行业却早已经见怪不怪了。
  • “我最喜欢下雨天了。外面一下雨,车窗就模糊了。晚上一下雨,我就放心了。不下雨的时候,我要么戴口罩,要么戴太阳镜,为了不让人认出来,费了不少心思。”
  • 结果,当时的领导一个劲儿地做我的思想工作,还使劲捧我,结果害我又做起了当支部长的美梦……”
  • 从光鲜体面的支部长到销售部长,销售员们越是在自己的晋升通道中往前闯,越是着急晋升,钱就越是从自己口袋里往外跑。祐二郎在这个奇妙世界里,又深深地陷入了负债的地狱。
  • 那时,他欠小微贷、信用卡公司、银行等的债务已经高达一千四百万日元,而且每天都在以加速度持续膨胀。每个月为了还利息而奔走借钱,家里的资金如同高空走钢丝。最为讽刺的是,他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登上了梦寐以求的支部长宝座。
  • 这些年,自己究竟干了些什么?兢兢业业地工作,又是为了什么?每当祐二郎这么想,他都会有种坠入阿鼻地狱的恐惧。
  • “我一定要走出这里,去见识更宽广的世界,才能找到出路。”——穷山沟里,一个少年曾怀揣着这样一个梦想。他年迈的父母、爱他的兄弟和他一道,像呵护一个脆弱的肥皂泡一样呵护着这个梦想。然而,现在他的梦想竟然真的像肥皂泡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梦想的灰烬化作沉重的债务和信用卡的残骸,淹没在东京林立的高楼之间。
  • 祐二郎从一个普通保险销售员开始打拼,坐上了众人羡慕的支部长的位置,却在一千四百万日元债务的重重围困下身败名裂,最终跌落人生谷底。
  • 日本战败之后经济困难,所有人都在为第二天的口粮奔波。保险公司开始大量雇佣阵亡士兵的遗孀,于是就有了大量女性保险销售人员。
  • 人寿保险的普及程度,主要看保险合同总量这个指标。所谓保险合同总量,是指全国所有保险合同中,被保人正常生病死亡时保险公司须赔付的保险金总额。
  • 从某些角度看,保险合同总量的激增正反映了人们心中的不安。
  • “有一个词叫‘初始客户’。所谓初始,就是说只要公司招进来一个销售,哪怕是能力再差的人,一开始也能从亲戚朋友那里靠人情拉来四五个客户。但他们手头的人脉用光之后,业绩就会越来越差。所以那时很多保险公司甚至都靠着‘不拉订单拉销售’的策略来增加客户。”
  • 在这个人们被自己敛来的金钱束缚得喘不过气的世界里,他们的梦想被无情地吸进了都市的黑洞,再也不见天日——

我要买!买!买!

  • 怎样尽早发现身陷债务的人,还有就是如果公司里有人身陷债务问题的话,该怎样解决。
  • 不光卖方需要变本加厉地提升市场的消费欲望,买方也是,一方面面临实际收入的减少,而另一方面却希望维持现有生活和消费水平,不愿让步。
  • 宏司数了好几遍金额后面的零。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金额千真万确,就是三十万日元。按照账单上的说法,这次是将三十万日元分六期还款,每期还五万日元。
  • 也就是说,结婚之后她的消费水平突然上升,生活的消费逐渐膨胀,最终失去了控制。
  • 心理专家表示,现代人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虽然不会为明天的生活而担惊受怕,心中却时刻伴随着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等对现实的不满。
  • “以前我们做销售的,都是见公司就敲门,挨家挨户进去推销……但最近我们会事先分析好客户公司人数、主要业务,然后通过各种统计数据计算出他们的复印量,并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客户的等级,然后从中找到必须拿下的客户,发动集中攻击一举拿下。”
  • 现在的销售工作,早就不是那种坐在公司里就有客户找上门来的时代了……几点几分要干什么,我们制订的所有计划都要精确到分钟。哪天和顾客都聊了哪些内容、现在项目都进展到什么进度了,这些信息都要详细地记录在顾客管理卡上,让领导把握现在的进展。我们销售员根本没时间在咖啡店偷懒。”
  • “回想一下当初,我们虽然是夫妻但却不像是夫妻,好像我们的关系只维持在表面,交流也十分少,全都是表面功夫。要是多跟她敞开心扉聊一聊就好了……虽然我可能自认为可以放心地将家中之事全部交给她,但直到最后,我还是没能洞察她心中的真实想法。”
  • “我父亲对于不稳定的生活精疲力竭,经常对我们念叨:‘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你们要么去当公务员,要么去铁路公司,或国字当头的大企业,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才行!'”
  • 宏司经常抱怨妻子花钱大手大脚。在家里就能洗的衣服,她会拿去洗衣店洗,每个月要花掉两三万日元。
  • 但是,淑子究竟又是为什么借了这么多钱呢。我也曾多次询问过她,但直到最后,她都没有向我敞开心扉……

美满生活

  • 我翻来覆去问了很多次,到最后留美子都没有说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解释她为什么如此轻易地去借钱。但是据她说,她最初起了这个念头,貌似是因为“想买一个手包”这样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理由。
  • 虽然像我这样的人根本算不上什么中产阶级,但我心中多少总有一些仿佛是中产阶级般的感觉。想着既然别人都去夏威夷,那我也得去夏威夷。别人有的东西,我当然也想买,别人去旅游,那我也得去旅游,想过上高质量的生活……你说对吧?我承认确实有虚荣心在里面。”
  • 为什么新婚夫妇也要彼此有所隐瞒,留美子到最后都没有说出个所以然。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她的心底,有个一直没有和丈夫彻底解开的心结。
  • 留美子是在按照自己头脑中描绘的幸福画卷,不惜一切地扮演着幸福的新婚夫妇模样。
  • 已经身陷债务泥沼不能自拔的她,却忽然买了一件价值七十万日元的貂皮大衣。这种行为,简直让人怀疑她脑子是不是有问题。
  • 一开始,我对她还有一些不解和轻蔑,认为这个女人的金钱观和脑子都有问题,然而听着她的倾诉,又渐渐觉得她就像一个身坠陷阱的小动物,沉湎于虚假繁荣的生活中不能自拔,甚至开始对她抱有一些同情。
  • 一对男女,站在肉眼看不到又无法逾越的裂谷的两侧,各自直面着自己的孤独……追求幸福的狂热已然退去,现在她的手中已经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留下。
  • 他们的生存状态,非常典型地反映了现代的新型贫困。发达社会中的贫困和以前不同……”

和X先生的对话

  • 日本的贫困人群大量产生于明治时代以后。以地租改革为标志的大规模的社会变动,使大量农民的生活陷入困境,进而涌入城市沦为底层。
  • 我们追求物质上的富裕,但当这个世界真正被物质上的财富所充斥的时候,我们却得不到真正想要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贫困。

Ⅱ 快节奏的城市

  • 整个社会都沉浸在更加方便、更加富裕、更加幸福的世界即将到来这一共识下,朝着同一个方向大踏步前行。但是,和世间聒噪的氛围背道而驰,不知道是这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压让人窒息,还是因为无法言喻的不安和看不到明天的混沌感,人们的脸上总是阴霾重重。

魔性附身

  • 列车到站之后,我被挤到变形的身体猛地从电车中释放出来。车站的站台上瞬间人潮汹涌。
  • 村林说得没错,下了车的人们面无表情地接连走进了那家便利店,他们看起来年纪轻轻,才二十多岁。
  • 年轻的高科技战士们身上,不知为何没有性的味道。
  • 也只有他们这样年轻人占绝大多数的软件技术人员,才能够撑得住这么残酷的长时间连续工作。有数据指出,这一人群“整体平均年龄27.3岁,其中男性软件技术人员的单身率20~24岁为97.5%,25~30岁为76.4%,30~35岁也有40.2%”(数据来自电子计算机相关工会组织的1981年统计数据)。
  • 在计算机的世界里,不是1就是0,不是正确就是错误,不是黑就是白。对吧?所以这个行业的看人标准也一样,一个人有能力、没能力,懂技术、不懂技术,黑白分明。”
  • 越看他越像是生活在异次元的新人类的典范。他本人似乎也早已预料到了周围人的看法,常常一脸认真地嘟囔:“等到了一九九几年,我就得回自己的星球了……”
  • 我时常感觉到他们或多或少都在人情这点上筑起一道看不见的防线,不愿让人接近,或者说他们不愿将目光看向充满人性的、纠缠不清的感情世界会更加贴切一些。
  • 公司里的计算机战士们并不是因为“性格沉闷”“谈吐无聊”才没有女人缘,而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性格本就十分苍白。
  • 当人和电脑之间建立了这种亲密关系后,没有感情、无论何时都会正确无误地回应人类的计算机,就会比受感情左右的人类好处得多。相比之下,人际交往就会显得越发麻烦。这样发展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厌恶和人交往,逐渐走向自闭,失去鲜活水润的感情。
  • 编程的时候,就像是屏住呼吸向前猛跑一样,会彻底忘记时间。将自己设计出来的逻辑输入电脑之后,无论是否正确,电脑都会给出结果。如果出现问题,就会停下来思考,然后再次输入自己设计的逻辑,电脑马上又会输出结果。这种你来我往的过招实在太有趣了,渐渐地,这种趣味就会像毒品一样作用于你的身体。这样一来,无论你在终端机前坐几个小时,身体都不会觉得疲劳。只要是软件技术人员,无论是谁几乎都会有相同的感觉。”
  • 时间和信息像猛兽一样追赶着人们,哪怕是走在马路上都得不到片刻的安宁。
  • 但是这个仪式其实也没什么作用。等我往床上一躺,程序又闪现出来,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借助酒精把它们从脑子里赶出去……”
  • 三十五岁退休——“工程师拼的不光是知识,到最后决定胜负的其实是腕力和体力。”工程师们苦笑道。一方面,这个行业的工作实在太苦,做到三十五岁体力就到了极限;另一方面,面对眼花缭乱的技术更新,所有人都要不停吸收最新的信息和知识,掌握最新软件的技术,否则马上就会被时代淘汰。掌握最新技术最需要的也是精力和体力,所以才会有三十五岁退休这种说法。
  • 将浪费压缩到最低,不断寻求到达目标的捷径。越是陷入这种思考模式,和计算机的对话就越是顺利。但是,这样却会导致和人的交往越发空虚、冷漠。川越对这点似乎很有切身体会。

人心的变化

  • 计算机的世界里,一切不合逻辑的事情绝无容身之地。她说,当她在这样一个“逻辑社会”中待久了,就会对不合逻辑的事情、没有客观根据的事情产生极强的抵触情绪。
  • “也许坐在终端机前就是他们唯一的兴趣。和电脑打交道,就能获得心灵的安宁——这种体验我也有过。机器就是自己存在的意义,没了机器,就没了一切——这样的男人太多了。他们只要坐在计算机前,就不再孤独。对于这种男人,我感觉不像是什么‘男人’,倒是觉得……像植物一样。”
  • 和计算机打交道,说白了就是一个人让机器服从自己的过程。听起来是不是和强奸有相似之处呢?所以,他对女性也会用同样的手段……
  • 这些案例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他们全都罔顾对方的心情和态度,心中充满自私的妄想,强迫对方屈服于自己。
  • 现代社会为满足物欲已然生产过剩,近乎奢靡。流光溢彩的华丽外表迷惑了我们的双眼,仿佛所有人看起来都生活得幸福、富有。
  • 子们都有一些简单省力的“工作”,一大早开始就像赶场一样地去打网球,上游泳班、烘焙班、料理班,一个接一个。这样的生活方式,就是这片住宅区的日常。
  • 他的脸上像是戴了面具一样,毫无表情,一言不发……”
  • “只要一出去约会,他就走个不停。我们走到哪都是并排,从来没有面对面相处过。那段时间,真是被他拉着走了好多路……”
  • 她的话语中全无悲伤,仿佛已经看透了一切。但这样反而更加让我感受到了她的绝望和无奈。
  • “据咨询师说,在他们的夫妻关系里,妻子的存在本身就是稳定丈夫心理状态的工具、物品,在性生活方面也只是‘工具’而已……”
  • 计算机软件行业从业者每天都在和计算机独处,工作强度很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听说在这样的公司里,经常能够听到有人发出野兽一般的吼叫。也许就在他们每天压抑着人类的感情波动、一心只求自己的思维能够和计算机同步的同时,心中也会存留着重做人类的欲望。
  • 我们人类究竟在通过计算机追求什么呢?归根结底,还是‘缩短时间’这一永无止境的任务。我们的工作就是使用各种技术,不断寻找缩短处理问题的时间的方法。所以,就连我们自身也变得急躁了起来,就连一秒、两秒的时间都无比在意……
  • “‘再快点!再快点!’对于时间,虽然我们内心经常感到焦躁,实际上在现实中相差的不过是短短三秒。但是,因为我们的时间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无论对机器还是对人,追求速度是永无止境的。如果对方不马上回答,或者思考问题的时间长了,心中都会觉得这人是个废物,是个人渣,对他嗤之以鼻。”
  • “这种所谓的完美主义,在人和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表露出来。很多人都无法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缺少体谅和容忍,变得跟机器一样。”

自闭化的社会

  • 他正在研究的课题是从劳动健康的角度调查以计算机化为首要特征的技术革新,是否会对劳动者的身心造成影响,以及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 过度沉迷于和计算机的对话,喜欢计算机超过了人类,身为人类的感性却陷入衰退状态,将这些症状综合在一起,就是“技术过度适应症”,即所谓的技术应激。
  • 有35%的人认为“每两天就会有一天工作后身心俱疲,下班后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愿意想”。60%的人认为“每周只有不到两个工作日能神清气爽地起床”。特别是每月加班时间超过四十个小时的人群中,这一疲劳曲线的上升最为陡峭。
  • 在日本,和性相关的话题总被视为禁忌,很少被公开提及。
  • 对照研究数据我们发现,女性心中的不满,和丈夫回家时间太晚、回家时体力严重透支、回家后不愿动脑或照顾别人的情绪这三个问题关系最为密切。
  • “面对问题,如果得不到黑白分明的回答,你是否会比从前更加容易烦躁不安?”
  • “计算机只接受正确回答。所以,在和计算机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会不会因为持续处于紧张状态而变得更加敏感呢?”
  • 通常来说,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或生活阅历的增加,思维的灵活性应是逐渐变大,也就是俗话说的人的棱角被磨平了。但在软件行业工作的人,应该是有一些阻碍这一规律的因素。”山崎对我说。
  • 因为计算机只能接受“非黑即白”这种二元对立型的逻辑,所以和计算机接触的人类的思维模式也会被计算机“改造”,变得越来越像计算机。这一说法是否符合事实? 和计算机相处十分轻松,让人感到心中舒坦,和与人的相处完全不同,所以和人交往令人心烦。这一说法是否符合事实? 因为计算机要求严谨、正确的逻辑,所以造成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对一些细节十分敏感,比如大门的门锁是否锁好、煤气的阀门是否完全关闭这类问题,也会不由自主地反复确认,否则就会心神不宁。这一说法是否符合事实? 是否曾经在工作中忽然开始认真考虑抛下一切、跑得远远的?
  • 被计算机独特的性质“感化”的人类,在精神方面也会产生变化——这个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提出的问题,即技术应激现象,
  • 不是因为人们受到了计算机的“感化”,而是因为高强度的加班、长时间工作、休息日出勤、通宵工作等造成的严重疲劳、对于健康的不安和公司内部的人际关系紧张等,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周围残酷且反人类的环境。
  • 我们人类只有在现实世界中,才能体会到心潮澎湃的兴奋、悲伤的痛苦、伤害别人后自己内心的折磨、战胜烦恼的快乐等感情。只有经历种种感情,才能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体验,心灵就会像干涸的土地一样贫瘠。
  • “我们人类获得生存价值感有两个条件:一是职业活动中的成就感,另一个是人际关系中获得亲密性带来的满足感。然而现代工业社会却强迫人们仅通过职业活动的成就感去获得人生的满足。极端来说,就是只要有工作,其他什么都无所谓了,根本无暇顾及排解寂寞、充实自己等方面的需求。”
  • “他们非常害怕踏入别人的心灵,也怕伤害别人。与此同时,他们也同样厌恶别人进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虽然他们表面上可以与人对话,但话题全都是些新出的汽车,或者哪个饭店的法国菜好吃什么的。也就是说,他们说出来的不过是‘信息’而已。他们认为只要能交换信息、看起来能说得上话,就是所谓的人际关系。但其实,明朗快活只是肤浅的表面现象,他们的关系只停留在高高兴兴地交换信息而已。”
  • 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是否充分地体验了真实的情感、培养出充实的人格,这才是一个人是否会因受到计算机的影响变成自我封闭者的分歧点所在。

Ⅲ呕吐的女人

  • 社会上到处充斥着金钱和物质,不知是人们被卷入了饱食的旋涡,还是社会对于效率的追求近乎偏执,抑或是对于人情温暖和爱情的饥渴已到了让人近乎窒息的程度,人们迷失在人生的选择中。

狂乱的独角戏

  • 一吃起来,大脑就会一片空白,什么都不会去想,就像沉醉在其中一样,这样才能把现实中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让人不开心的事情全部赶出脑子。”
  • 其实我这样做,大概是心里有种要逃离现实的冲动。我讨厌现在的自己,要是能换一个自己该有多好。所以我一吐干净了,就觉得身体轻飘飘的,就像把心里那些混沌的感情也一起吐出来了一样……”
  • “吐呀吐,吐光了之后的心情特别清爽舒畅,但幸福的感觉紧接着就会被心底涌上来的挥之不去的自我厌恶感所取代。”
  • 她始终觉得这样的自己是“丑女人!没用的女人!根本就不是人!”一旦陷入自我厌恶的沼泽,她又会十分焦急地寻找着挣脱的方法。
  • 据医生说,患有过食呕吐症的女性患者,有很大一部分平时都偷窃成性。她们偷窃的对象绝大部分是食品,在反复过食、呕吐的过程中,会出现“偷东西没有什么罪恶感”这种扭曲的心理,进而陷入偷窃的末路。寿美代也不例外。
  • 一般这类患者都会先出现拒食症状,在飞速消瘦下去之后,在某个时间点忽然转为食欲亢进症状。据统计,拒食症患者中约有40%都会转为过食症。
  • 在成长过程中,心中产生的信任感越多、越强烈,长大后就越是能够关爱自己和其他人。在这层意义上,人心中的“信任感的仓库”可以说是人类的爱之源泉。
  • 我还是太胖。脸蛋上还有这么多肉,真是烦死了。要是能变成带着棱角的、没有赘肉的脸型该有多好。骨头上直接包着皮肤那样的身材才好。
  • “虽然身患拒食症的女性患者很常见,但她不仅仅是想要变瘦,而是心中对温暖的东西、冒热气的东西、使人产生情感变化的事物、让人感受到人情味和温暖的感情的事物都表示出了强烈的抗拒。她甚至厌恶人类的肉体本身,不存在对肉体和性相关的事物的向往。所以,她对女性的乳房、月经等代表女性的事物存在强烈的厌恶。”
  • 将孩子看作一个无法替代的生命,无条件地倾注自己的一切,通过最原始最坦诚的爱,全面接受孩子的一切——这样的家长在如今社会里越来越少了。
  • 多嘉子的成长阶段没有充分地享受过母爱,最终在和双亲的离别后一个人走向独立。她从小到大一直舍不得丢掉儿时曾经使用过的毛巾被。直到高中毕业,如果不是光着身子裹在那条毛巾被里,她晚上就睡不着觉
  • 在精神分析领域,食物具有“温暖”“有气味”“有味道”“冒着热气”等属性。对于人类来说,具备这些属性的食物,会给我们带来和“母亲”或“母亲的身体”相同的感受。拒绝食物,或是猛烈贪求食物的心理状态,和拒绝母爱,或是寻求母爱的心理状态有其相通之处。
  • 虽然乃梨子的母亲也是个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拼命工作的女人,但在儿时的乃梨子看来,她却是一个“非常冷淡,从不宠爱自己”的母亲。
  • 然而对于这些需要扮演父亲角色的母亲来说,她们的这种心理需求非但得不到满足,反而要压抑自己对于关爱的需求,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而只有她们在夫妻关系中获得满足,有一个稳定的内心世界,才能对自己的孩子倾注充分的母爱……”
  • 有朋友半开玩笑地说她“有点胖”。她个子本来就不高,身材也只是稍显丰满,却开始节食减肥。节食渐渐变成了拒食,后来演变成了过食呕吐症
  • “‘模拟夫妇’一旦形成,家庭的基础就可能走向崩溃。扮演大人的孩子要付出代价。小孩扮演大人有多辛苦,就需要用多少实现自我的机会来填补自己内心的需求。这种心理上的代偿不一定表现为拒食或是过食,如果是男孩,可能会表现为赌博成瘾或是追女成瘾,不停地更换交往对象……”
  • 一方面,她们和母亲极其亲密,听母亲的话长大,将母亲的价值观照搬成为自己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却又对母亲抱着强烈的反感。这两种心理在一个人心中复杂地交织,形成一种‘二律背反(Ambivalenz)’的心理——在反感的同时又无法离开,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状态。
  • 所谓饥饿状态,是一种时刻保持等待的状态。人类会有上瘾症状,就是因为存在饥饿状态。就上面的例子来说,我们人类也会像动物一样,因为没有得到‘饵料’而进入等待的状态。人类的‘饵料’,既可以是他人的关怀,也可以是爱情之类的。这里说的‘爱情’并非抽象上的概念,而是更加具有实感的,比如被人拥抱,或是其他一些行为。哪怕是二十多岁的女性,虽然嘴上会说‘已经过了那个年龄了’,但在精神世界的深处,还处在等待他人给予的状态。
  • 没有影子的、半透明的生物一样的女人们,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深深的海底,飘摇在蓝白色的光亮之中,随后消失。一个自身也在受精神疾病折磨的男人目不转睛地观察着她们——这是一幅生动地刻画出现代都市人的孤独和无助的画面。
  • 患有拒食、过食呕吐症的女性,基本上有几个共通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她们为人做事都非常认真,甚至可以说是太过较真,任何事情不做到百分之百满意就决不罢休,具有强烈的完美主义倾向。这种倾向,精神科医生将其称为“强迫症性格”
  • 很多像她这样的患者都接受不了原原本本的自己,而是希望通过控制和加工自己获得社会认同。然而她们这样做并非仅仅想获得社会的好评,而是在苦苦寻求一个能够原原本本接受自己的存在。这样一个存在究竟是什么呢?归根结底,还是父母般温暖的拥抱。
  • 一般人都会量体裁衣,而她却反过来削足适履,不断按照社会上的价值观来改造自己、强迫自己,自我肯定的意识非常淡薄。
  • 现代社会的寂寥。学历、地位、财产——那些一切都以超一流为目标不断拼搏,又对社会顶层心存强烈执念的人们,双眼总被这一目标蒙蔽,到最后心中只剩下无限的空虚。

为妻为女

  • 淳一是她没考上的那所国立大学经济学院的学生。“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待人可好了。在我这个从乡下进城的土包子看来,他简直就像东京上流地区出身的大少爷一样。”
  • 考上大学,然后呢?奈美子面对了所有应试教育流水线走出来的学生都有的空虚感。
  • 究竟是做一个有工作、能自立的女人活下去,还是做一个讨他喜欢、可爱的女人活下去——奈美子心中摇摆不定。
  • 渐渐地,奈美子断定自己的丈夫是不会关注自己内心世界的感情的。为了填补感情上的空虚,她的过食呕吐症愈演愈烈。
  • 然而如果这样下去,自己会不会终有一天会被扮演“娇妻”的自己所麻痹,会不会也心甘情愿给一个不断丑陋地自我膨胀的上班族当老婆——这个声音无时无刻不在奈美子的心中回响。
  • 还有人说宁死也不愿意让丈夫发现自己的问题,因为感觉一旦被丈夫发现,呕吐的“魔力”就会立即消失。
  • 聊着聊着忽然发现他的研究领域,正好是我之前一直感兴趣想要挑战的领域,然后我们仿佛一下子就走近了不少
  • 我的丈夫,如果按照社会上一般的‘丈夫’二字的标准来衡量,其实算不上不好。所以我觉得我也没什么资格对他不满。他自己其实也是这样认为的,他有时也会对我说,他就是不理解为什么我总是一脸不满意的样子,说跟他过不到一块去的女人,跟谁都过不到一块去,还说为什么不多给他一些温暖的拥抱,不多给他一些关爱。
  • 虽然他嘴上说能自立的职业女性最合他的理想,但实际上,他的思想还是非常传统的那种,希望我能够当一个在婆婆面前好好表现、给他长脸的妻子。
  • 我最理想的,就是这种不是让我从属于他,不是让我像妈妈对孩子一样照顾他,而是这样在精神上支持我的人。
  • 但是和这个人相处的时候,他就像一股清流,让我紧张的身体放松下来。其实,应该是他在精神上宽容地接受了我。大概是有了这些因素,随着我们交往逐渐加深,他就像一股暖流,流淌进我的身体。
  • 我当时的语气可能有些尖锐。我说完,他沉默了很久,然后告诉我他选择妻子……我听到他这么说,大概大叫了一声,然后瘫在电话旁边,全身发抖……”
  • 自立和依存,很多女性无法掌握好二者的平衡,背负着被二者无情撕裂的生存宿命,踏上寻找“自我理想”的旅途。

两个自己

  • 人类有控制他人的欲望。有人通过依赖去控制他人,也有人如果不被人依赖就会心神不宁、坐立难安。所谓依赖共生关系,就是指这两者之间所构成的依赖和被依赖的关系,或者说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中有两个自己,其中一个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另一个,使其陷入不安
  • “虽然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养成的习惯,反正我的内心里始终有一个念头,就是要树立目标,然后以最短的捷径,用最高的效率达到目标。所以,我这个人一旦没了目标就会陷入恐慌,如果不朝着某一个目标按照我的计划去往前走,也会害怕,而一旦计划被打乱,或者没得到计划中的结果,同样也会慌得不行……”
  • 究竟是怎样的心理状态,能让她接连不停地吃上十个小时?
  • 我们人类,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无法替代的生命,都是一个不可以通过容貌、能力、地位来排序的、独一无二的宝贵存在。或许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人类观”,一种发自内心的尊崇个性、尊敬并爱护人类的价值观。
  • “我要减肥,不是想要变漂亮、吸引男人们的目光,而是想消失,想让自己从这个世界消失……”
  • 我自己的肉体,我想怎样就怎样。这具肉体害我如此痛苦,我就要淡化它的存在,要让它从这个世界消失。
  • “要是能变成一具骨头就好了。能变成无机物飞扬在空气里的话,我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了。” “要是我能沉到深海的海底的话,估计会特别舒服。” “我想一个人漂浮在宇宙星际。”
  • 但是在憎恶父亲的同时,她也对屈服于父亲的暴力而不敢反抗的母亲心怀恨意。
  • 祖父是一个农民家的长子,没有学历。祖母却是一个与他家门不当户不对的大户千金。面对当时来说已经是知识女性的祖母,祖父心中一直存在自卑情结,时常对祖母施加暴力。
  • 她回想起自己的过去,觉得自己患上拒食症、变成这样皮包骨头的样子,也是为了变瘦进而得到母亲的关注和关心,是一种检验母亲是不是爱自己的行为。
  • 她的母亲难道不正是将自己的悔恨,通过父亲、男性、暴力的符号传递给自己的女儿,好让她察觉到潜藏在当今男权社会深处的暴力性和统治的压力吗?沙绘在这个社会面前止步不前,不知如何接受自己作为女性的身份,所以选择让自己消失……
  • “比如,您可以试着去分析一下化妆品的广告,看看里面都说的什么。那些广告的潜台词简直就是说,女人啊,你们原本既难闻又丑陋,简直不堪入目,头发都分叉了,还怎么好意思上街?在充斥着如此潜台词的现代社会中,社会评价人的标准越发严苛。一个人的眼神,体味……如果全都一一在意,就会有无穷无尽的焦虑。这在以前叫作神经官能症。要是用这个标准衡量现在,恐怕可以说日本全国人都陷入集体神经官能症了。”

后记

  • 换车,就意味着扔掉现在手中的汽车,将其报废。我们不断工作、不断销售、不断被广告洗脑、不断地购买,就是为了产生更多的垃圾。

追踪采访 寂寥的穷民们漂泊依旧

  • ,电视上刚好正在热播一部叫《甜蜜之家》的电视连续剧。这部电视剧讲述了一对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够考上名牌私立小学而东奔西走,使尽招数争红了眼的故事。野际阳子饰演的学龄前儿童补习学校的校长,布施博、山口智子饰演的井上夫妇的癫狂之相十分真实,极为准确地表现出了当下社会的一个现实截面。
  • “公务员宿舍房间本来就小得很,好多家里孩子中考或者高考的人都放弃了夫妻生活。可能说出来很多人都不相信吧。但是另一方面,一些年纪比较轻的,也会选择出去找特殊服务。找特殊服务的时候,他们也只是在发泄而已。不这样的话人会疯掉的,因为他们所处的是一个压力巨大的世界。
  • 在医生圈子里,比如外科医生之类的,好多人在做完一台手术之后,不使劲吃、使劲喝就完全无法舒缓心中的压力。手术的压力太大了,做完手术之后仅靠休息根本无法释放,他们的身体需要和压力同等程度的外界刺激。通过大量进食来缓解压力的方式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 在那个上下都在叫喊“大义”的时代,人人都在精神的共振带中异常敏感,在类似催眠状态的陶醉中相互吸引,而现在却像从美梦中醒来一样。或许这一代人,已经全面进入了清算时期。
  • 在那个所有人都相信经济能够永远增长下去的年代,很多由大学工科教授推荐的优秀人才都进入了钢铁行业。”但是,无须赘言,各位读者当然也都知道钢铁行业后来所遭遇的变故
  • 所谓依赖共生关系,是指一个通过让对方依赖自己而控制对方的人,和一个通过依赖对方来控制对方的人之间所形成的依赖与被依赖的人际关系成瘾。形成这种关系的两个人会无止境地向对方索取,通常会形成互相憎恶却无法分开、互相蔑视却不能缺少对方的局面,重复着爱恨纠缠的悲剧。
  • A子正是因为没有找到能产生认同的自我身份,才单纯通过照顾丈夫来获取自己的人生价值。在重复这一行为的过程中,形成了依赖共生关系这一成瘾症状,最终人生陷入了泥潭。”
  • 现代市民受到暴力压迫的情况少了很多,然而,严格的评价制度取代了暴力对人进行管理,并依据人的“质量”进行阶层划分。社会的评价制度在内化后形成了人们的自我评价,使人们自觉主动地将自己客体化,并努力成为对他者(社会)来说的“优质产品”。
  • 所有人都在希求一个没有评价和监视、情绪和身体能不受到伤害的安全地带。然而,学校不是这样的地方,家庭也不是,那人们的安全地带究竟在哪里呢?只要人们不安的根源不消除,这种病症就不会根除,只会继续增加
  • “最近最让人忧心的,是无法接受自己的人越来越多。她们不单单是对于学习之类的事情缺乏自信,而且严重缺乏让别人接受、认同自己的存在的体验。由于缺乏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经验,她们对现状严重不安。所以,哪怕是一点点挫折都会让她们坠入孤独的深渊,产生被人抛弃的感受。”
  • 我觉得,越是能够容许孩子们绕弯、跌倒的社会,就越能保留孩子们的天性,这个社会、集团中个体的生存能力就越顽强。然而现在的社会能够容忍孩子绕弯的幅度越来越小,认为这个容忍幅度一旦超出某个程度,就再也回不到正轨。社会越来越倾向于塑造只沿正轨前行的人,而将孩子们成长所必要的弯路视作危险地带,彻底封锁、彻底阻挡他们的各种体验。
  • 无法表露真实的自己,被迫戴上面具伪装出另一个样子生活下去,由此造成的痛苦才是万病之源。
  • 被无数的枷锁五花大绑起来,这才是“地狱”。
  • 虽然不拥抱孩子,但她们会去干涉孩子。她们心中确实是有孩子的,但没办法建立肌肤上的接触关系,于是会通过过度的干涉行为去弥补这一过程。
  • “孩子们本来需要无穷无尽的、无条件的爱,如果对爱的需求无法获得满足,产生了依赖性的性格,就会寻找其他事物去代替其所需的爱,并以此填补心中对爱的需求。如果发展到这一步,家长就会无穷无尽地给孩子提供他们所能提供的一切物质。
  • 我们究竟想要做什么?想要度过怎样的人生?在我们尚未思考出结论时,我们自身中机械性的部分就已经擅自启动,和全家人一起按照“幸福家庭”的剧本表演着过家家一样的生活——这是一群追求和他人一致外表、和他人同等稳定的“趋同成瘾机器人”。隐藏在饱食泡沫时代背后的,就是这样一群时代囚徒颠沛流离的景象。

译后记

  • 斋藤茂男是日本著名新闻记者,同时也是一名广为人知的纪实文学作家。
  • 宫崎骏导演的电影《千与千寻》中的无面男,在充满欲望的环境中失去了自我、任凭外力摆布,最后没有得到充实,仅留下了无尽的空虚。而只有拥有并坚持住自己信念的千寻和白龙,才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成功找回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