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看懂地缘世界

王伟

自序 世界与中国

  • 因为今天发生的事一定是由此前的种种积累构成其基础和背景;而此地发生的事之影响也往往不限于此地,会牵涉到更广阔的地域,乃至整个大洲和全世界。

第一章 美国——世界霸主之路

  • 按照一般武侠小说的套路,那个能号令天下武林的“大侠”在书的头1/3章节之内必须要经历如下“手续”:

第一节 资源丰富的大国胚子

  • 美国在第二次独立战争期间也被英国人一把火烧过白宫(1814年8月24日),正是因为后来修复总统府时用白色涂料遮盖被火烧过的痕迹,才有了“白宫”(The White House)这个名字。
  • 在我国的近海区域星罗棋布地散落着大量的岛屿,被美国合纵而形成了“岛链”(第一岛链),于是就有了如今的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东海问题、钓鱼岛问题、苏岩礁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在军事、外交乃至经贸领域都干扰着中国的整体战略。

第二节 领土扩张,插上翅膀

  • 南美和太平洋地区拥有大量殖民地的西班牙干脆被打残提前出局了
  • 自近代以来,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口都生活在距海岸线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超过2/3的国际贸易通过海运完成。所以谁控制了海洋,谁就可以影响到世界上大部分人的生计乃至身家性命,可以影响到大多数国家。所谓“海洋霸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节 世界大战成就的霸业

  • 为了保证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美国曾在巴黎和会上采取退出自己倡导建立的国联这样极端的方式来施压。
  • 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如果你有足够的实力,又苦于在海外缺少属于自己的地盘,那么最现实的策略就是促成各个关键区域的“多极化”。当几方势力相互对峙、相互制衡的时候,那么你的财力以及工业能力就会成为改变它们之间力量平衡最重要的砝码。美国在当时正是这样做的。

第四节 美国视角下的世界

  • “美国版大陆政策”与英国版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核心还是在于一个“分”字。只不过美国的战略部署更为复杂,差不多是在三线作战——“抓两头,掐中间”。
  • 一手是保持美国海军在印度洋的存在,使得西欧和东亚直接的海路通道始终控制在美国手里;另一手则是控制或搅乱中亚、西亚至北非这一片区域,这样就截断了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道。

第五节 美强苏弱的地缘态势

  • 美国地处北美,相对于亚欧非大陆来说,是一种孤悬于大洋之上的态势。凭借占据绝对优势的海军,美国完全可以做到能留则留、不能留则走。
  • 俄国人在军事文化上强调进攻,在政治传统上推崇强人政治,在历史上也从未示弱,其实都是受地缘环境的影响——被逼出来的。
  •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这之后伊朗变成了一个反美国家

第六节 美国看苏联解体

  • 欧洲历史说白了就是一部西方版的春秋战国史,伴随着战争,一块土地在几百年里几易其主或是分分合合,对欧洲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所谓归属问题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而各个民族间的历史恩怨更是盘根错节。

第七节 美军的全球部署与“台风眼”的反美国家

  • 目前来说,处于美军控制下的咽喉要道包括白令海峡,朝鲜海峡,印尼望加锡海峡、巽他海峡,马六甲海峡,红海南端曼德海峡、北端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与大西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古巴以北的佛罗里达海峡,从非洲南端到北美的航道和格陵兰—冰岛—英国航道。

第二章 欧洲——几百年前的老大

  • “地理欧洲”–俄罗斯=“政治欧洲”

第一节 延续千年的“战国时期”

  • 欧洲的政治语境当中,“右”通常强调的是“民族”,“左”强调的则是“个人”。在欧洲的政治生态下,文化疆域和国家疆域是两码事,于是“民族”就成了强化国家认同的一个主要元素,对“国家”忠诚度的不同,最终演化成了强调“民族”还是强调“个人”的差异。举个例子,一般来说,欧洲右翼都会反对引入外来移民,左翼则强调应该多元化。

第二节 欧洲的三大软肋

  • 一个政治、经济体对全球格局的影响力其实并不完全取决于财富多寡,而是要从以下三方面来看:对全球物流(交通运输线)的影响力、对全球资源分配的影响力,以及自身的行动力。
  • 假如把一只螃蟹放在竹篓里,那你一定要记得盖盖子,否则它很容易就会爬出来。可如果有很多只螃蟹的话,那就不用管了。因为任何一只螃蟹企图爬出蟹篓的时候,总会被其他的螃蟹拽下来,最终的结果就是所有的螃蟹都会乖乖到你碗里来。

第三节 海权帝国的训练营——南欧

  • 如今的南欧四国对于以法、德为核心的欧元区来说,就如同冬天的一件湿棉袄——穿着冷,脱了更冷。

第四节 女皇的嫁妆——克里米亚

  • “我两手空空,来到俄国,现在我终于给俄国带来了我的嫁妆,就是克里米亚和波兰。”这句话是18世纪俄国伟大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说的。这位出生在德国、嫁到俄国的女人,
  • 1954年,为了庆祝“兄弟的乌克兰与俄罗斯结盟300周年”,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决定把原属俄罗斯共和国的克里米亚半岛作为“恒久友谊的象征”赠给乌克兰。

第五节 用地图给乌克兰“算命”

  • 多说一句,乌克兰这个三方交界的位置,还给它带来一个好处——美女特别多。东西方的血统在这里融合得恰到好处,从面部特征上说,乌克兰女性既有白种人线条分明的特征,又明显比西欧人面目柔和。
  • 这样一来,欧、俄、美三方之间就演起了三国演义——美国相当于曹魏,欧、俄是孙、刘,乌克兰则成了孙、刘之间的荆州。孙、刘为了荆州相互打起来,联盟被破解,自然是曹操获利最大。
  • 不可能养活4500多万乌克兰人口——乌克兰的人均收入仅仅相当于我国西北地区省份,因此无论如何,乌克兰在短期内都不可能加入欧盟。

第三章 俄罗斯——地有多广,心有多大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对中国进行了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次完整工业体系的输出

第一节 俯视欧亚的“双头鹰”

  • 一直以来,人们都习惯用“双头鹰”来形容俄国的对外战略——一面向西,一面向东。这种东西兼顾正是源于俄罗斯特殊的地缘环境。
  • 自东方而来的蒙古人曾征服并长期统治过这里,西面的波兰也曾在俄国扶植过傀儡沙皇(没错,波兰祖上也是阔过和横过的)。
  • 既然没有山川、高原这样的地形可以依托,那么抵御敌人入侵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让它们远离己方的核心区域。用军事术语来说,就是要加大防御纵深,用空间换时间。
  • 在这种战国式的格局下,俄罗斯的处境及发展脉络,和秦国颇有几分相像。
  • 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建立沙皇俄国,并在1721年由彼得大帝改称俄罗斯帝国
  • 远东的战略纵深和自然资源是俄罗斯的立国之本,但恰恰也是俄国人融入欧洲最主要的障碍

第二节 从地缘看俄罗斯的软肋

  • 如今工业产品的成本主要来自这么几块:能源、仓储、物流、人工

第三节 “坐吃山不空”的俄罗斯

  • 地缘战略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不要被杀死,就是国家的战略安全;第二不要被饿死,就是要有足够的资源。
  • 矿产资源方面,在俄罗斯的地下差不多可以找到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全部元素,且储量丰富:俄罗斯铁矿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铝土蕴藏量居世界第二位,铀矿蕴藏量居世界第七位。
  •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蓄水量达2.36万立方千米,相当于北美洲五大湖蓄水量的总和,占地球表面淡水总容量的20%,比整个波罗的海的水量还要多——够50亿人用半个世纪。
  • 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目前关注两个战略方向,一个是面向欧洲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另一个是中亚五国。

第四节 俄罗斯的近忧与远虑——车臣

  • 金融层面的“赔”与“赚”首先要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所有的参与者都必须自始至终遵守同一套游戏规则。而一个国家能被称为“大国”,恰恰是因为其拥有在必要时不遵守规则的权力——小国因为没有实力,所以明知道后面会被别人“剪羊毛”,也只能硬着头皮往下走,否则人家的军队就会过来教你“守规矩”,可是面对握着成千枚核弹的大国,是没人敢去强制执行的。
  • 历史上,车臣文化曾深受阿拉伯和土耳其文化影响,人口以逊尼派穆斯林为主。
  • 苏德战争期间,部分车臣部族和德国人合作,成立了“高加索兄弟特别党”。这一举动当然激怒了苏联,直接导致1944年2月车臣重新被收复之后,全部车臣族人被强行迁往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直到1957年,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宣布给车臣族平反,并容许他们返回车臣
  • 车臣对俄罗斯的重要性除了传统的西南安全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石油。高加索及里海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储油区之一,有很多地质学家甚至认为这里将是“第二个沙特”。
  • 一直以来,美国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迫使中东地区的石油贸易始终必须以美元结算,而石油又是现代经济的基础,这样一来,各国就必须要储备美元,美国也由此掌握了国际贸易的货币主导权。

第五节 俄罗斯的近忧与远虑——远东

  • 对一个国家来说,人首先是最根本的资源而非负担
  •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对众多岛国来说可能是灾难,但是对俄罗斯而言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这将为俄罗斯提供众多新的入海口,新开通的北极航线将可以大大降低俄罗斯与欧洲国家之间贸易往来的物流成本。
  • 随着东亚各国工业化的推进,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几乎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相比之下,欧洲已经明显地走向衰老,不仅在潜在消费市场、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方面早已处于劣势,即使传统的技术优势也在不断减弱。
  • 西伯利亚铁路,总长9288千米,跨越8个时区,是世界上最壮观的铁路线之一。该铁路修建于1891年到1916年,起点是莫斯科,途中穿过辽阔的松树林、跨过乌拉尔山脉、穿越西伯利亚冻土带,最终抵达太平洋岸边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 俄罗斯的未来在远东,而能否抓住这个未来,其根本完全取决于俄罗斯女人的肚子。

第四章 印度——做“有声有色”的大国

  • 以贵族为基本盘的印度政治精英始终秉承着一种“婆罗门”式的世界观——印度理应居于这个世界的中心地位。

第一节 以SWOT分析法看莫迪的“基本盘”

  •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地缘就是其最最基本的“基本盘”
  • 所谓“SWOT”,是指一个企业的四种属性: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
  •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期间,除了朝鲜、巴基斯坦等少数几个国家以外,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印度,声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进程因此被延后了10年。

第二节 性格决定命运,地缘决定“性格”

  • 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多灾多难”把大一统的思想注入了中国人的生存意识和基因当中。持续的水旱灾害和外族入侵有点类似于疫苗,让中国人从古代就有了抵制分裂的抗体。
  • 周天子不单是诸侯之间的仲裁者和协调者,也是文化上的一个象征符号,直到周王室影响力大大衰落的春秋战国时期,由周天子赐封以树立合法性,依旧是诸侯们绕不开的节点。
  • 柴明达尔制度:政府通过中间代理人向农民征收田赋的一种土地制度,这些代理人被称为柴明达尔,通常他们都是当地的地方大家族。柴明达尔负责向老百姓征税,然后再向英国殖民者缴纳规定数额的税金,剩下的则属于自己。

第五章 亚板块与破碎地带——混乱与希望

  • 政治板块也是一个道理,如果你夹在几个“大块头”之间,那么战乱往往就会如影随形;但往积极的一面去看,处在这些位置的好处是,你永远都不会只有一个选择……

第一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绝望与希望并存之地

  • 近乎零压力的生活状态,使得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数千年来都处于几乎静止的状态,甚至连战争在多数时候也如同过家家一般
  • 迄今为止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历史的大部分时期里没有跟上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 正是这种舒适到极点的环境,使得几乎一切发明创造都变得没有必要。如果随便撒一把种子就可以解决一年甚至几年的粮食问题,那自然没人会去琢磨如何改造工具,如何修水利……甚至连针线在这里都有点多余,因为这里压根儿无“寒”可御,除了装饰,衣服在这里没有任何意义。
  • 非洲大陆素有“世界原材料仓库”之称,世界上已探明的150种地下矿产资源在非洲都有分布和储藏,尤其是与高科技产业密切相关的50多种稀有矿产在非洲储量巨大
  • 非洲如今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缺乏工业,更缺乏一个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一旦出现这样一个发动机式的国家,在它的带动之下,整个非洲的社会结构就可能引来一场彻底的革新。

第二节 中东的四个关键词

  • 一般意义上的中东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巴勒斯坦、阿联酋和也门;很多时候土耳其和塞浦路斯也会被算进去,不过这两个国家自己并不承认,而是认为自己应该属于欧洲国家。
  • 中东还有一个别号,叫作“三洲五海之地”——即位于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之间。

第三节 美国的小伙伴——焦虑的澳大利亚

  • 其实历来是美国“最坚定”的盟友,在国际问题上,澳大利亚政府始终和美国保持着一致的口径。
  • 正是这段历史,让澳大利亚染上了总也治不好的“焦虑症”,也使得它在对外政策上始终奉行对美国“一边倒”——在澳大利亚看来,掌握全球海上优势的美国,是澳大利亚唯一靠得上的同文同种的国家。

第四节 难以安宁的巴基斯坦

  • 好东西拿在大国手里就是开疆扩土的利器,放在小国弱邦身上,那就是招灾的祸引。
  • 巴基斯坦的大部分分土居于伊朗高原,境内3/5的国土为山地丘陵地形,因此我们称其为高地之国也不为过。军事上来说这里绝对是易守难攻,这样的地形在地缘战略中最适合作为战略跳板。
  • 而贫困和社会不公恰恰是宗教极端势力扩张的最佳温床。

第六章 各家都有自己的账

  • 所谓“战略”,简单说,无非是搞清楚三件事:目标是什么?手里有多少“本钱”?这些“本钱”怎么用获利最大?

第一节 西欧——先发之利

  • 必须承认,“先走一步”给欧洲带来的科学、技术、管理、金融等各方面的优势,一时半会儿还不会消耗殆尽。作为欧洲核心的法、德两个国家依然保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欧洲国家在科技、教育、文化方面仍然具有引领世界潮流的实力。
  • 西欧的如意算盘是,先让俄罗斯分裂,再和剩下的那部分“俄罗斯”合作。于是问题来了,这个世界上谁会傻到要和一个日思夜想要拆了自己的人做朋友呢?

第二节 美国——两洋之利

  • 对世界来说,从文化角度看,美国可以说是欧洲的延伸产物;从地缘角度看,美国可能是欧洲的最佳“替代品”。

第三节 俄罗斯——陆权与资源之利

  • 俄罗斯在地缘战略上的诉求就和其国徽上的双头鹰一样——左顾右盼。
  • 和平时期没有资源还可以去买,但是一旦爆发战争,没有资源就意味着死路一条。

第四节 各大势力的心里话

  • 美国从其自身国家利益角度出发,一直对欧洲一体化比较排斥。欧盟自身最大的问题在于内部始终难以形成统一认识。
  • 对于中国,中美之间存在大量的经济层面的共同利益;但另一方面,美方又从未放弃过插手中国内部事务、支持分裂势力的图谋。
  • 一方面中、欧存在着广阔的合作空间,这些合作可以大大缓解西欧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为了彰显政治正确,它们的政客总是在那些原本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领域找中国的麻烦,由此引发了一次又一次外交风波。
  • 从长远来看,俄罗斯最大的短板在于人口,未来能否维持足够数量的人口,将直接决定未来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乃至生死存亡。

第五节 强龙难压地头蛇——亚板块和破碎地带

  • 一旦承认和面对,那么各个国际性大国在处理某一地区的事务时,就必须和当地的地区性大国商量着来,就必须分对方一杯羹。
  • 这类地区性大国的立国根基,是做第三世界小国和国际大国之间的协调者。
  • 除了印度之外,在中东还有两个极具潜力的国家——伊朗和土耳其。

第七章 中国——王者归来

  • 中国具备成为“王者”的所有条件;但要想“上位”,就必须靠智慧和勇气,踏踏实实打拼出来。

第一节 中央之国

  • 中国的地理特征非常明显,不仅辽阔,而且复杂
  • 中国的疆域包括33%的山地、26%的高原、19%的盆地、10%的丘陵、12%的平原,在世界四大地缘政治板块中,中国的地形是最复杂的。
  • 从地理上找原因的话,南欧地区被山峦分割成了一小块一小块,所以只能形成内部松散的城邦制社会,而且还三面对敌;西欧一马平川,没有可供依托的地理屏障,任何一个国家都得不到喘息之机,同样找不出一个合适的根据地来统一欧洲。把欧洲和中国进行对比,我们就能看出地理环境对于统一究竟有多大的影响了。

第二节 向东?向西?

  • 即便仅仅从地缘安全考虑,中国也必须加紧发展西部地区。而且这个“发展
  • 地理环境造就了政治上的统一,进而把大一统融入了我们的文化里。
  • 统一依旧是强大的必要因素
  • 对中国而言,面向东方(太平洋)是为了把握现在,面向西方则是为了布局未来。

第三节 海陆之利

  •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当时赫鲁晓夫觊觎中国旅顺、大连等港口。

第四节 “一带一路”,王者归来

  • 地缘战略的核心在于“主动”二字,如果被动应对,那么中国就将海陆两面受敌,只有主动出击,才能兼得海陆之利。
  • 美国对旧大陆的总体战略:牵制两头,破碎中间。再概括一下,就是求分不求合,求乱不求治。
  • 在未来,“一带一路”倡议最大的变数可能就存在于破碎地带。南亚、中亚、西亚和北非这些地区的国家普遍存在内部稳定性差的问题,一旦出现战乱,之前搞起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可能面临前功尽弃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