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柴静

版权信息

  • 书名:看见
作者:柴静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1
ISBN:9787549529322

序言

  •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第一章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 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第二章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 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第三章 双城的创伤

  • 对遭受的侮辱,不需要愤怒,也不需要还击,只需要蔑视。

第四章 是对峙,不是对抗

  • 生活就是严峻的历险,学得越快越好,我永远忘不了那记耳光,对我来说,它就像一个吻。”

第五章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 六月的广东,下着神经质的雨,一下起来就像牛绳一样粗,野茫茫一片白。草树吸饱了水,长疯了,墨一样的浓绿肥叶子,地上蒸出裹脚的湿热,全是蛮暴之气。
  • 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第六章 沉默在尖叫

  • 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恶或善,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尖牙啃咬着他们身体里的善,和着一口一口的酒咽下去。

第七章 山西,山西

  •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 《飞越疯人院》中的麦克默菲。他押了十美金,搓了搓手,使劲抱住那个台子,没搬起来,再一次用力,还是搬不动。他只好退下。突然,他大声叫起来:“去他妈的,我总算试过了,起码我试过了!”

第八章 我只是讨厌屈服

  • 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第九章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 当一个人表现得很有涵养,其实是传递着不以为然的意思。
  • 曾国藩说得对,世间事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

第十章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 “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说,“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第十一章 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

  • 一个过于主动甚至积极坦白自己内心阴暗面的人,往往会让原本想去挖掘他内心弱点的人感到尴尬和一丝不安。
  • 斯宾诺莎还说过一句:“希望和失望也绝不能是善。因为恐惧是一种痛苦,希望不能脱离恐惧而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识的缺乏,和心灵的软弱无力。”

第十二章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 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

第十三章 事实就是如此

  • 第二落点,这是陈虻同志的常用语,意思是比别人高一个台阶想问题。
  • 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 胡适说过做事情要“聪明人下笨功夫”,我原以为下笨功夫是一种精神,但体会了才知,笨功夫是一种方法,也许是唯一的方法。

第十四章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 稠白的雾气像河一样,重得要用灯破开。
  • 死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除了忍受,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忍受。
  •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第十五章 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

  • 人类只是个概念,一代一代人都是相似的生活,这辈子决定你悲欢的就是你身边的几个人。

第十六章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

  • “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

第十七章 无能的力量

  • 如果因为怕别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觉得该做的事情,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说谁都不能做这个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来并让别人看到,那就等于说谁都可以这样做,然后很多人都会这样去做。
  • “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很大程度上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

第十八章 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

  • 我只是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着一个法官的角色。每当我判一个人死刑,都秘密地向他的灵魂祈求,要他原谅我这么做,我判他的刑只因为这是我的角色,而非因为这是我的意愿。我觉得像彼拉多一样,并且希望洗干净我的手,免得沾上人的血,尽管他也许有罪。唯有完人才够资格向罪人扔石头,但是,完人是没有的。”

第十九章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 不光是简单,不光是家长,不管任何人,你去告诉别人应该怎么样,这就是错的方式。我就错了这么多年。

第二十章 陈虻不死

  • 你必须退让的时候,就必须退让。但在你必须选择机会前进的时候,必须前进。这是一种火候的拿捏,需要对自己的终极目标非常清醒,非常冷静,对支撑这种目标的理念非常清醒,非常冷静。你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靶子在哪儿,退到一环,甚至脱靶都没有关系。环境需要你脱靶的时候,你可以脱靶,这就是运作的策略,但你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标。那是堕落。

后记

  • 不要偷懒简单地使用过去的材料,读者是不会满足的,必须重新与生活打滚,不断地深化材料。